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 兴平市 >> 南位镇

南位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汉武帝茂陵

汉武帝茂陵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41年)武帝刘彻在此建寿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后葬于此。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的很有才略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时,是汉帝国的鼎盛时期,他采用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抗击匈奴的宏伟战略,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在经济上实行煮盐、冶铁、运输和贸易的官营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展对外贸易;在军事上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格局,从而使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茂陵建筑宏伟,墓内殉葬品极为豪华丰厚,史称“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相传武帝的金镂玉衣、玉箱、玉杖等一并埋在墓中。当时在陵园内还建有祭祀的便殿、寝殿,以及宫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设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园,负责浇树、洒扫等差事。而且在茂陵东南营建了茂陵县城,许多文武大臣、名门豪富迁居于此,人口达277000多人。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禅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  汉茂陵详解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其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北夹于秦岭山地和北山山脉之间,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自西而东的渭河,流贯条形的关中平原,故亦称渭河平原。古代这一带属秦国,长约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西周、秦、汉时代,关中是全国最富饶之地,其财富占全国十分之六。古都西安即坐落于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沣河、沪河、灞河等八条河流,从秦岭北麓蜿蜒而来,形成“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属于秦岭山脉的华山、骊山、终南山等巍峨高峻的山峰,罗列市区之南,重峦叠嶂,云蒸霞蔚,构成了美丽的山水风光。  位于关中腹地、泾(河)渭(河)之交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14年,历经11位皇帝,建陵园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县)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  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市12公里,东距咸阳市15公里。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它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重。  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茂陵大事记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征募工匠、徭役数万人,在槐里县(今陕西省兴平市)茂乡,开始修建茂陵。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葬茂陵东侧1公里处,墓像祁连山。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大将军长平侯卫青病逝,葬茂陵东,墓像庐山,与霍去病墓并列。  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武帝巡游,病逝于周至五柞宫,入殡未央宫前殿,逝后18日,葬于茂陵。  汉昭帝始元三年(公元前84年),茂陵被盗掘。4年后,有人在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买得墓中所葬玉箱、玉杖二物。  汉宣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茂陵复建置茂陵县,徙天下富豪6万余户居住此地。  汉宣帝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茂陵被盗掘。后河东功曹李友,入上党抱犊山采药,于崖石中得武帝地宫所藏杂经30卷,盛以金箱。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5年),赤眉军退走长安,西行途中盗掘茂陵。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遣吕布盗掘茂陵。  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派兵盗掘茂陵。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地方官吏在霍去病墓前竖石碑一座,保存至今。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孟秋,陕西巡抚毕沅为茂陵和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等墓前各竖石碑一通。今霍光墓碑已损,其余完好。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六月,关中东府渭南、华县、大荔回民起义,进逼兴平,本县回民群起策应。28日,战事延至茂陵一带,团练头领边献壁率众团丁为占据有利地形,抢登茂陵,因陵上无工事作掩护,回民以-轰击,攻势凶猛,经半日激战,团练死伤400余人。  民国二十年(1931年)西京筹备委员会负责人张继,在霍去病墓北设立茂陵小学,于校内设立“茂陵办事处”,胡际平为主任,负责管理文物,并在墓南面两侧,修建两座瓦房,将9件石刻移至室内。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26日,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在东京出版的《东方学报》第三册特刊发表《关于西汉的墓饰石刻——霍去病墓的石刻》的研究论文。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21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由张学良、杨虎城等陪同,游览茂陵。  1956年,茂陵文管所成立。所址位于茂陵东侧1公里处霍去病墓前。仅有3间瓦房,16件大型石刻。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茂陵、霍去病墓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1月11日,兴平市豆马村村民赵振秀在村北土壕起土时,发现西汉珍贵文物铜犀尊,积极交献国家。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5月,茂陵文管所陈列室(即两间旧瓦房)整修完毕,16件西汉大型石刻开放展出。  1967年,6月上旬,一伙“0”中的武斗人员抢占霍去病墓作为据点,并扬言“破四旧”,企图砸烂文物,茂陵文管所工作人员坚持说理斗争,保护了文物。  为保护文物安全,文管所在当地群众帮助下,挖深9米,三处面积均为15平方米的地窖,并在石刻周围用土丕砌墙,墙内充填黄土,以保护大型石刻免遭毁坏。  1976年,7月,国家文物局在茂陵文管所召开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现场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沈竹作重要讲话,茂陵文管所所长介绍“茂陵文管所依靠群众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经验。  1977年,由国家投资,对茂陵文管所进行了整修、扩建。盖起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文物陈列室一座,长30米,宽10.5米,面积315平方为。  1979年12月,茂陵文管所升格为茂陵博物馆。  1980年,茂陵博物馆自筹资金45000元,修建第二座仿汉建筑风格的文物陈列室。  3月,法国考古学家密特朗参观茂陵博物馆,并将其父1914年拍摄的霍去病墓及墓前石刻照片2幅转交茂陵博物馆收藏。  5月1日下午,兴平市西吴乡豆马村群众在茂陵三号无名冢南60米处平整土地时,发现汉从葬坑一座,茂陵博物馆对该从葬坑进行发掘清理,共发掘出文物236件,其中有国宝级文物两件(鎏金马、竹节熏炉),一级文物37件。  同年,在茂陵博物馆附近16个村及厂矿、机关、学校,先后建立文物保护小组55个,发展文物通讯员269人,形成了一个以茂陵陵区为重点的文物保护网络。  1989年2月19日,武帝陵派出所成立,主要负责茂陵田野文物安全和周围自然村的治安工作。  2月,霍去病墓东西两侧石刻长廊建成。3月1日起,搬迁16件大型石刻艺术品,15日全部就位。  2月8日,茂陵博物馆珍贵文物展览正式对外开放。  4月5日,新修茂陵博物馆至汉武帝陵旅游复线路竣工。  1992年10月,茂陵博物馆仿制品青铜错金犀牛尊,荣获国家旅游局、轻工业部、商业部、纺织工业部及中国旅游购物节组委会联合颁发中国旅游购物旅游商品“天马金奖”。  门票价格: 旺季:80淡季:60 咨询电话: 029-38456140  邮编: 713100 景区地址: 兴平市西吴镇道常村  刘彻 (前156~前87)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 为巩固皇权,汉武帝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详细++  刘彻 (前156~前87)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 为巩固皇权,汉武帝设置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详细++

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

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位于兴平马嵬办事处李家坡村,地处杨贵妃墓--黄山宫景区向西一公里处,依托黄山宫独特的历史资源顺势而建,将现代生活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为马嵬构筑起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马嵬驿故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距离长安(今西安)百余里。相传马嵬本为东晋一武官名,因他在此筑城而命名地名。  唐时马嵬驿是西行的第一驿站,民俗文化村建在原址范围内,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店铺林立,来到这里你会立刻被古文化的气息所感染,仿佛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以古驿站文化为核心,集文化旅游、民俗文化展示、休闲体验、旅游观光为一体,主要包括驿站文化广场、民俗文化展示区、民族小吃文化街、垂钓区、家禽生态养殖区、百果林采摘园等八大功能区。  门票价格: 旺季:0淡季:0 咨询电话: 15129746666  邮编: 713100 景区地址: 兴平市马嵬街办104省道

杨贵妃墓

杨贵妃墓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杨贵妃墓在兴平市西门外的马嵬坡,距马嵬火车站约2公里。现存的墓是一个小陵园,来此首先看到门楼上刻着“唐杨氏贵妃之墓”。进门正面是一座3间仿唐献殿,建筑高大壮观。殿堂之后是墓冢,占地1亩,高3米,墓顶及周围砌以青砖。前有一小碑楼,上刻“唐玄宗贵妃杨氏墓”。墓地周围有回廊,廊壁上嵌有大小不等的30余块石碑,刻有历代名人游历后的题咏,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不同评价。  据墓地石碑记载,杨贵妃的尸体埋在马嵬驿站旁的土坡下。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想改葬杨玉环,但尸体以化。据说现在的贵妃墓埋藏着贵妃的香囊和鞋袜。杨贵妃墓原来规模很大,后历经损坏,1981年拨款修建了围墙,重新修缮复原。  杨贵妃,名玉环,华阴人,后随家迁至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她原为玄宗第18子寿王之妃,后经大臣推荐,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后招入宫做女官,天宝四年封为贵妃,从此杨门一族权贵显赫。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南逃。途经马嵬坡,大将玄礼和部下认为杨家祸国殃民,怒杀杨国忠,迫使玄宗赐杨玉环自缢。贵妃死时,年38岁。  杨贵妃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逸闻趣事引起文人墨客诸多感慨。晚唐诗人罗隐在平乱返长安途径马嵬坡时作诗:“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清人赵长令有诗云:“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亲关;祸端自是君王起,倾国何须怨玉环。”  说来也奇,日本也有两座杨贵妃墓,京都等古城还有她的塑像。历史上的杨贵妃自缢死于马嵬坡,日本何来贵妃墓一直是个迷。但国内学者俞平伯、周作人先生早年著文说:“杨贵妃辗转到日本定居。日本学者渡边龙策在《杨贵妃复活秘史》一文中考证说,杨贵妃逃脱马嵬坡后得到唐代舞女和乐师的帮助,辗转到扬州,在那里不仅见到乐其兄杨国忠、长子杨暄之妾及其幼子,还见到日本遣唐使团的藤原制雄,在藤原的协助下,杨贵妃搭乘日本使团的船到日本久津登陆,时间为公元757年。到日本后杨贵妃受到天皇孝谦的热诚接待。后来,杨贵妃以她的智谋帮助孝谦挫败了一次宫廷政变,从此在日本名声大震,获得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妇女的好感。至今还有日本妇女说她是杨贵妃的后代。一些日本妇女到马嵬坡访问时,总喜欢装一袋白色的“贵妃土”带回去。而当地人传说贵妃洁白的皮肤把周围的土染白了,妇女取“贵妃土”搽脸美容,坟土因此变少,后来不得不砌砖盖顶和围边。  

兴平博物馆

  兴平博物馆(文庙)位于兴平市县门街明代文庙内,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1986年建立博物馆。馆内的文庙大成殿,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殿坐北向南,东西长22.70米,南北宽18.35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琉璃筒瓦铺面。在古建形制及内部构造方面,保留了金、元时代的艺术特点,是我省文庙建筑保存较完整的一座,1992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平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949件(组),其中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20件,一般及未定级文物1925件。大成殿前置放的隋代贺若谊碑,为国家级书法艺术名碑,碑阴为北宋徽宗御制大观圣作之碑,蔡京题额,碑文为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楷书,两面碑文楷法严谨、古朴、精美,均为上品。另外,西汉陶猪、唐十二生肖铜镜亦都是馆中珍品。  兴平市博物馆筹备期间,从民间征集和政府调拨各类文物1990件,初步形成馆藏体系。全馆现有馆藏文物1990件,时代上自史前,下迄民国,以汉代居多。藏品门类广泛,有陶器、铜器、铁器、碑石、钱币、金银器等艺术品和生活用品,其中不乏大量珍贵文物。另有馆藏古籍图书一万余册,种类齐全,涉及经、史、子、集、兵、医、志、谱等。  1983年一2008年以来,利用大成殿及东、西展厅先后举办了“兴平历史文物展”、“清·徐怀璋遗墨及收藏书画展”、“现代楹联大师张过先生收藏名家书画展”、“兴平古代大型宗教造像展”、“何伯正先生书画展”、“世界珍奇昆虫展”、“兴平摄影作品展”、“农民协会书画展”等临展览活动。先后接待观众15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文庙大成殿,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面阔五间(22。7米),进深四间(18。35米),歇山顶。屋脊正中有丹朱崇楼,两端为蟠螭琉璃吻,屋面坡度平缓,斗拱用材硕大。前檐斗拱一斗三升,出双杪昂柱头;东西及后檐斗拱一斗三升,出双杪一昂,分置柱头。柱高3。82米,直径0。47米,土坯墙,外敷草泥,明、清时代屡有修葺。近年维修彩绘后,大成殿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在形制和内部结构方面,保留了金、元时代的细部手法。建筑整体端庄典雅,具有早期风格,是我省文庙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全面推介,一九八六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前置放一通国家级书法艺术名碑——隋·贺若谊碑,碑阴为宋徽宗御制大观圣作之碑,蔡京题额,碑文摹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两面碑文方整精健,古朴严谨,为碑中精华。另有明·铁焦炉两座、北魏·石狮一对及东晋·落星石和明·星石铭碣等。馆藏清·祈雨感应碑,小篆书,字体飘逸秀丽,为篆书名碑。  大成殿内陈列唐、明两代大型造像十余尊,有面目安详的铁城隍、仪容威严的铜关羽、神态平和的玉石老君、笑口常开的铜弥勒、慈善和蔼的铜观音等,实为铸造、雕刻艺术的上乘之作。

兴平北塔

  北塔位于陕西省兴平市东城街道办事处北寺巷。原为清梵寺内建筑,塔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塔随寺名,初称清梵寺塔。梵清寺宋代改称保宁寺,塔亦遂称保宁寺塔。寺、塔历经唐、宋、明、清各代多次修葺。塔为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残高38.6米,楼阁式。塔身每层南、北面辟券门或假券门,真假逐层上下相间。塔壁作仿木结构,以砖砌出角柱、阑额、菱角牙子。层间迭涩出檐,第一至三层檐下隐作斗拱。塔顶残毁。现存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立《重修保宁寺并建万寿宫碑》1通。碑文楷书,由谢天爵撰文,傅应旗书丹。碑文记载清梵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敕赐改额为保宁寺及募资补修大雄宝殿和创修万寿宫等事宜。  据清梵寺住持释惟灵介绍,清梵寺始建于东汉时期,系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道场。原寺规模宏大,香火盛极一时,解放初,清梵寺内建筑基本保持完好,整个寺院占地五亩。后因历史原因,寺院被占用,原来规模宏伟的清梵寺现仅存一座北塔屹立于此。目前清梵寺所在地仅为原寺塔院一角。近年来,唐代北塔不断遭受自然破坏的威胁,因年久失修经常掉落砖块。目前,北塔边缘砖头破损,加上鸽子、燕子等在上安居,对北塔造成了较大破坏。现在塔基有多处开裂,每天都有石子和小砖头从塔上掉落。近年来,曾有砖头落下砸伤过信徒。  一九八四年四月,兴平市人民政府开放清梵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北塔被确立为第二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师惟灵说,这些年北塔一直未有维修,破损严重。在寺院灶房,其房顶被落下的塔砖砸了好几个洞。目前,有关部门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北塔进行实地测量,采取一定的应急安全保护措施,以更好地保护佛教文化遗产。

清梵寺塔

清梵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梵寺塔   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来东土,徒经陕西省兴平市时,两位高僧在此驻锡止步,为大众宣讲<佛说四十二章经>.大众受此法化,为纪念二位高僧及佛法东来,特建"清梵寺"以纪念.梵即指天竺.   寺内有南北双塔,原为清梵寺内建筑,塔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塔随寺名,初称清梵寺塔。梵清寺宋代改称保宁寺,塔亦遂称保宁寺塔。寺、塔历经唐、宋、明、清各代多次修葺。塔为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残高38.6米,楼阁式。塔身每层南、北面辟券门或假券门,真假逐层上下相间。塔壁作仿木结构,以砖砌出角柱、阑额、菱角牙子。层间迭涩出檐,第一至三层檐下隐作斗拱。塔顶残毁。现存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立《重修保宁寺并建万寿宫碑》1通。碑文楷书,由谢天爵撰文,傅应旗书丹。碑文记载清梵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敕赐改额为保宁寺及募资补修大雄宝殿和创修万寿宫等事宜。    后因战乱动荡等事,寺惨遭破坏,寺内的南北双塔, 现在也只剩北塔.塔顶也已失,据说乃西藏喇嘛从此地过,见清梵寺塔顶放金光,以为黄金所造,遂诵咒御使鬼神取下塔顶,不料却只是纯铜所造,只好携铜塔顶悻悻而去.   清梵寺原寺规模宏大,香火盛极一时,解放初,清梵寺内建筑基本保持完好,整个寺院占地五亩。后因历史原因,寺院被占用,目前清梵寺所在地仅为原寺塔院一角。近年来,唐代北塔不断遭受自然破坏的威胁,因年久失修经常掉落砖块。

兴平霍去病墓

兴平霍去病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这一带共有汉帝陵五座,故此地称为五陵原,以茂陵规模最大。霍去病墓是西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    霍去病是西汉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18岁就率轻骑八百,进击匈奴,歼敌两千,-为“嫖姚校尉”。此后六次率领大军出击匈奴,击败匈奴主力,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以功受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因其早逝十分悲痛,下诏令陪葬茂陵。为了表彰霍去病河西大捷的赫赫战功,用天然石块将墓冢垒成祁连山的形状,象征霍去病生前驰骋鏖战的疆场。入葬时礼仪极其隆重,浩浩荡荡的军阵自都城长安一直布列至茂陵。          霍去病墓前共有16件石刻,包括石人、石马、马踏匈奴、怪兽食羊、卧牛、人与熊等,题材多样,雕刻手法十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1.9米,高1.68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须仰面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黄山宫

黄山宫为文化旅游景点。  黄山宫西距唐杨贵妃墓约1公里,为汉代第二个皇帝汉惠帝时期修建的道教胜地。宫内有相传唐明皇(李隆基)亲手栽植的“太上槐”及新石器遗址,又有唐明皇、杨贵妃等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传说,现为道、佛两教双栖之地。黄山宫地域广阔,岭高沟深,黄土裸露,附近有泉七眼,置身其中有被大自然拥抱之感。黄山宫的位置在地里上有着独特风水地望,北依莽山,南隔渭水遥对楼观,西帖大寺沟,东俯白家沟。道院正好处在一个半圆形的二级台塬上,放眼南望,碧野千倾。下瞰脚底,泉水叮咚,环顾四周,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黄山宫景区人文内涵丰富,自然风光优美。

秦五女墓

秦五女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秦五女墓,位于兴平市东关外300米处,北临兴渝路,南距东堡子村250米,地势平坦。为我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五女墓原为五个墓冢,现存四冢,由东向西一字排开,最西部的第五冢,现无封土。据当地群众回忆,该冢1965年平整土地时被平掉。  旧《兴平县志》载:“秦惠王欲图蜀,先以五女馈之,行至终南,为坠石所击死焉,后惠王怜之,迎葬于此”。秦王为了扩大疆土和势力,不惜以五位无辜美女作为牺牲品,为掩人耳目,将五女尸体运回秦地,葬此废丘。秦五女墓地理位置处兴平市区东关,其悠久的历史,凄美的传说故事耐人寻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兴平金日磾墓

兴平金日磾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兴平金日磾墓  金日磾(公元前134年—公元前86年),字翁叔,系匈奴休屠王的太子。  霍去病对匈奴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匈奴奴隶主贵族内部出现严重分歧。匈奴昆邪王和休屠王共同约定投降汉军,但休屠王改变了主意。昆邪王杀了休屠王,率部分匈奴军队投降了西汉王朝。金日磾和他弟弟金伦、母亲瘀氏被西汉王朝收纳官府作为奴隶,饲养马匹。金日磾忠于职守,颇得汉武帝赏识,先后被任命为马监、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汉武帝不因金日蟬是少数民族、又是反对过自己的匈奴首领之子而歧视、疏远他,j而是根据他的德行“贵重之”。金日磾在粉碎莽河罗刺杀汉武帝的阴谋活动中立了大功,被武帝封为侯。  武帝死后,金日磾和霍光一起辅佐昭帝。金日殚死时,皇帝“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阵至茂陵”,陪葬于武帝茂陵之旁。其墓在霍去病墓东邻,形如覆斗,冢底部长41米、宽36米.冢高11.2米。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兴平霍光墓

兴平霍光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兴平霍光墓  霍光,字子孟,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汉武帝晚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汉昭帝即位时才八岁,朝廷“政事壹决于光。”  后来,霍光的外孙女又被召入宫,并册立为皇后(即孝昭上官皇后),霍光的地位更加显赫。昭帝死后,他又与朝廷群臣废掉即位的吕邑王刘贺,拥立皇曾孙刘询为帝。霍光是三朝元老,从政达二十年之久,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去世。汉宣帝亲临哀悼,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在茂陵东边,“发三河卒穿复土”,为霍光修建了坟墓和祠堂。“置园邑三百家,长丞相守如旧法”。  茂陵以东4000米,兴平市西吴乡陈阡村有今传霍光墓,墓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碑石。墓冢底部长72米、宽64米、高19.5米。近年来,在该墓以东500米曾发现大面积西汉时代的建筑遗址,还有部分壁画遗迹,以及云纹和文字瓦当。其0土的“加气始降”、“屯泽流施”、“光由宇”和“道德顺序”等文字瓦当,为过去所少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兴平董仲舒墓

兴平董仲舒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兴平董仲舒墓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人,汉代哲学家,自幼攻读儒家典籍,景帝时为博士。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尊崇孔子的学说,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在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在教育上,他主张立太学,设庠序;在人事制度方面,提出州郡举茂才孝廉,开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科举之先声。董仲舒在朝廷-后.家徙茂陵邑,年老时“去位归居”于此,后在茂陵邑家中去世。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记载:  “董仲舒在县(兴平)东北二十里。”  今兴平市南位乡策村东南250米,茂.  陵东北652米有一墓冢,当地群众称“次冢”,相传为董仲舒墓.此冢底部长71米、宽30米、冢高14.3米。  董仲舒墓于1956年被陕西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兴平公孙弘墓

兴平公孙弘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兴平公孙弘墓  公孙弘(公元前200年—前121年)字季,原籍苗川,家居薛县。  年轻时当过狱吏,后因罪免职,家境贫寒,四处流浪。年近四十,方才学习“春秋杂说”。六十岁时,“以贤良征为博士”,后又任内史、御史大夫等重要官职。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公孙弘任丞相,以八十高龄死于任上。  汉武帝对他评价很高,认为“汉兴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他虽“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公孙弘死后陪葬于茂陵东北约一里处。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兴平周懿王陵

兴平周懿王陵为文化旅游景点。  兴平周懿王陵  周懿王,名難,共王之子,共王死后即位,在位26年。  在位时因穆王远征,耗资巨大,财力和国力不济。西北的游牧部族伺机加紧向渭水中下游进发,威胁周王朝统治,于是将都城白镐迁至犬丘(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不久又回复。病死,据传葬于今兴平市境内。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兴平晏子墓

兴平晏子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兴平晏子墓  兴平阜寨乡有个村子叫寨里。寨里南100米处,原来有座高6米,方园30米,占地约一亩的墓冢,叫晏子墓。当地人传说,这就是春秋末齐国大夫晏婴(字仲平)的墓冢。人们普遍称他叫晏子。  这里的村民,祖辈传颂着“晏子使楚”的故事。人们对晏子不畏-,随机应变,从容自如地挫败了楚人和楚王挑起的事端,从而灭了敌国的威风,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凛然正气而格外尊崇。  大概出于敬重晏子的缘故吧,村民们传说:“解放前夕,曾有人在晏子墓附近挖了一车乌金,父子四人砸块块卖掉抽大烟,结果招来灭门绝户的横祸。近十多年来也先后有三人在墓冢周围挖出大块黄金,不但没发财,反而家里灾祸接踵而来。这也许是巧合吧?而寨里人却这样解释:“这是因为晏子生前为官清正,节俭力行,最忌恨那些谋不义之财的人。他虽然死了数千年,却禀性难改,明显是对谋不义之财的人的一种报应和惩罚。  确切地说,因该村有晏子墓,原名叫晏平寨。到了八十年代,不知啥原因,改称村名为念流寨,后来简化成寨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南位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南位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