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渭南老街 | 渭南老街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渭南老街[1] 是由渭南老街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打造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历史文化名城渭南,地处市区湭河岸边,这里人文遗迹丰富,自然风光优美,历来为游人所向往之地。老街景区整体以中国传统明清民居建筑风格为精髓,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水0融,是渭南市唯一的新中式风格和滨水休闲旅游项目。目前,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正日益引导湭河成为渭南发展的几何中心。未来,老街景区将不仅是一座集生态、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城,更是陕西渭南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望月楼 望月楼是渭南老街的著名景点,位于渭南市区朝阳大街与滨河大道十字,南小桥东北角。整体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宏伟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整个望月楼建筑恢弘大气,外表俊拔挺秀,可供游人登楼观景、抒怀望月之用,故名“望月楼”。因其建筑风格酷似“西安钟楼”,故又被称作“渭南钟楼”,当地人称“东府第一楼”。 老街牌楼 老街牌楼位于渭南老街北端,北小桥东南角,为渭南老街一期文化项目主要景观,其名由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牌楼是由汉族文化诞生的特色建筑,如文化迎宾门,又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老街牌楼因其地处渭南市区东风大街与老街景区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建筑雕刻精美,成为过往游人参观留影的重要景观,已成为景区一期地标性建筑景观。 秦代文化遗址公园 秦代文化遗址公园位于渭南老街滨河大道南端,是临渭区文物旅游局2015年实施的重要景区建设工程,也是渭南唯一的文化遗址公园。该项目占地47.4亩,建设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8千多万元,为免费开放式城市公园。 公园以秦代焚书台遗址为基础建设,此处焚书台遗址是全国多处焚书台中唯一留存的一处,现仅存土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园突出“绿色生态”、“文化展示”、“体育健身”三大功能。其中园林绿化建设1.8万平方米,占公园总面积的60%以上,建设有450米绿化长廊,休闲平台,健身广场和上下广场。公园正门设立仿秦、汉式牌坊,青铜大方鼎,喷泉;东边设30米文化墙,南边建设“四书五经”广场,西南设有四角亭,东北区域布局建设地面浮雕和文化柱,共同组成功能完备的城市公园。 秦代文化遗址公园的建成,开启了研究秦代“焚书”遗址和“坑儒”历史的新起点,也为渭南旅游开辟了一个新的景点。到秦代文化遗址公园观光旅游,沿着“焚书”遗址去追寻“焚书坑儒”的历史痕迹。 湭河美景 湭河发源于群山之间,穿越了两岸的美丽。其稠水河发源于石鼓山(又称小华山)南麓,因该山上有一大石,形似石鼓,故而得名。湭河之清水河,发源于元象山,由五渠沟、黄狗峪(清涧河)、小峪河、奓峪河(羊河)、小桥沟等较大支流于花园街道北汇成,到史家村和稠水河相汇入湭。湭河途经之处,集中了渭南的风姿,著名的渭南(即临渭)八景大部分集中于此:象山雨霁,湭河夜月,瑞泉瀑布,丰原秋眺,风门堆雪……。 经由湭河而上,渭南老街景区已成为渭南东入口的璀璨明珠,滚水坝及霓虹灯带将湭河装扮的靓丽宜人,掩卷长思,千百年来,湭河不知疲倦地奔流着,见证着两岸沧海桑田的变化。湭河承载了渭南的记忆,穿越了渭南的美丽,流淌着渭南的传奇,积淀了渭南的文化,渭南因湭河而美丽。湭河长久以来就是渭南的后花园,已成为渭南人的精神家园。 |
渭北葡萄产业园 | 渭北葡萄产业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渭北葡萄产业园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距市区25公里,毗邻富平、阎良、蒲城三县区。园区规划面积20万亩,分为核心区、带动区、辐射区。园区建设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手段,按照“现代农业导向、特色小镇融合、田园风光衬托、生态景观点缀”的思路,立足第一产业用地性质,采用第二产业管理模式,附加第三产业服务功能,实现“六化”:生产标准化、产业规模化、科技高新化、机制市场化、园区景观化、城乡一体化。达到两个转变:使临渭区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转变,由传统平原农业区向景观农业区转变。全力打造集引种、科研、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现代科技示范园和种植、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关中风情园。 目前,园区已完成一期土地流转5000亩,征用建设用地500亩,建成四纵三横骨架路网、10000米排水灌溉渠系、电力配套设施;5000亩优质葡萄示范园、葡萄博览园、苗木繁育园已初具规模;已完成葡萄美食一条街道路建设、绿化、路灯安装,投资4250万元,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葡萄美食一条街仿唐商住楼已完成一期100套商住一体楼建设,葡萄物流保鲜中心已建成万吨果库和果品交易大厅;园区万米葡萄长廊建设已竣工;5000平方米生态观光大棚,100亩肥水一体化节水灌溉示范园已投入使用;新建了两座三连栋7000平方米秋季延迟温室大棚;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的生态酒庄、垂钓池及其配套设施正在紧张的施工当中;“百果园、万花园”项目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和土地流转工作,近期将动工建设。截至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2亿元。 园区葡萄品种全:共有有核、无核、早、中、晚三大品系,200余个品种;尝遍两百各色葡萄味,赏尽万颗红绿青紫果。品质优:采用大棚避雨栽培,主施有机肥,品质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风景美:万米葡萄景观长廊、葡萄美食一条街、仿唐建筑、田园绿色尽收眼底信步万米葡萄长廊下,环拥四方田野农家风。文化深:悠久的农耕文化,迷人的关中风情,渭北狂欢跑骡车、葡萄美食文化、三贤文化、千年古塔、佛教文化交相辉映。 2011年9月以园区为窗口,成功举办了中国·渭南首届葡萄节暨全国十七届葡萄学术研讨会。园区先后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葡萄之乡”,被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确定为“综合示范基地”,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被农业部、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
渭南石鼓山 | 石鼓山位于临渭区大王乡张村,距渭南城区约32公里,1981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周围各500米。海拔在900米到1200米之间,地质构造为黑色花岗岩结构,气候为半湿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700-900毫米,年均气温1l℃左右,土壤以森林棕壤为主,厚约为30-70厘米,自然地貌独特。有东南西北中五个主峰,秀峰对峙,悬崖如削,怪石林立,壁立千仞,其险可与华山媲美,其秀可与华山并提,素有“小华山”之称。山上生长着茂盛的天然松柏混交林,四季翠绿,层林叠嶂,景色优美,自秦朝以来先后有五个朝代在此修建庙宇,是历代文人骚客和社会名流常常涉足之地。公元9年,刘秀曾在此指石为鼓,击鼓整兵,后命人修建了“红花寺”以示纪念。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又重建庙宇,扩大规模。1958年以前尚存一石砌三层楼阁。时至今日,逢农历7月15日,附近群众朝山-,场面壮观。解放战争时期,石鼓山又成为革0据地,现有遗迹、遗物可寻。 石鼓之巅 西峰的顶上高竖一石,型状如巨鼓,据说,这就是刘秀当年敲击的那面石鼓;在石鼓周围的岩石上,依稀分布着一些老碗大小圆柱型或半圆柱型的石洞,据说这就是当年刘秀骑乘骏马经过此地所留下的马蹄印迹。我站在巨大石鼓上可望东南远处的秦岭最高峰玄象山,雄伟而高大;极目西眺,远处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蓝田山、骊山,依稀可见。近处,脚下这西峰的左右两边如刀削一般,直达山下,一个“险”字了得。 南峰,雄壮浑然,大有领袖群峰之势,因南面为尊之意,峰上建有庙宇。中峰,古木参天,林阴夹道,鸟鸣其间,实在是天然幽境。路边的石缝中,不时还长出几朵盛开的紫色、红色的无名小花朵。一阵阵春风微微吹来,这点点的紫色红色一阵阵颤动着,给这幽境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游客们大多休息于此,尽情享受这自然美景。这松柏遍地、山花烂漫的景色,一直延绵倾覆整个东峰,真可谓“秀色可餐”。 北峰最高,像似大汉挺立,高峻无比。当我站在北峰顶时,突然间感到天地开阔,心旷神怡。南望群山连绵远去;北望则为观赏崇凝、阳郭两塬和沋河川风光最佳之处。极目远去,渭河细如一条舞动的银丝飘带一样,环绕着渭南城,隐约可见;两塬如横卧的两条巨蟒,黄底绿斑,苍苍茫茫,甚是壮观;沋河水库则宛如一面明镜镶在沋河川尽头的两塬之间。 上山之路 石鼓山西峰脚下,抬眼望去却是片片巨石叠加,陡峭无比,高不可攀,令人望而生畏;山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大小松柏、杂草从石缝中顶出,顽强的生长着,覆盖着这原本光秃秃的石山。 在崖石缝隙中长出的每一根草,每一棵树;脚下是被雨水冲刷过的石缝上,遍布细小沙粒,非常光滑。沿着被游客们踩出的这条不是路的路,满头大汗艰难地在这陡坡上往山顶攀爬着。可以说这石鼓山西峰中根本就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这条不是路的路。这真是印证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这世上根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历史文化 若单讲山石景观,山西的天涯石鼓山应该要比海南岛的海畔石阵壮观不知多少倍,主峰海拔达1114米的天涯石鼓山,群峰罗列尤如犬牙交错,山势所指皆直插穹宇。当地人称,山名原本为“天牙”,“天涯”实是隋唐以前文人笔下风雅所致。天涯石鼓山,当然要以其山中莲花峰上的肖形石鼓最为壮观。上得山去,便可见那天然石鼓群石支架,那“鼓槌”则形若巨勺倒扣,昂然翘首悍然擂下,直觉得有一种撼天动地的气势。游人从“鼓槌”下走过,如遇有风的天气,便能闻得阵阵“鼓声”。金代诗人元好问有《天涯山》七言长诗,诗中有“唤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汀妃出歌舞”的妙句。好像他不但已经听到鼓声,而且这鼓声还能把汉女汀妃那样的古代美女从天国召来,真的歌舞一番呢。“石鼓”尽管只是天涯山莲花峰上许多景观中的一处景观,但是它的成名却悠古。不但在唐宋以后的很多典籍中者对它有所记载,而且早在南有时期就已经史出有名。如《北史》中就有“斩步藩于秀容之石鼓山”这样的记述。这里的“秀容”即秀容郡,此郡设置于北魏永兴二年(公元410年)。可见“石鼓山”在1500余年前,就有了赫赫大名。人们民经飞惯于将古崞的天涯山和石鼓山统一称为“天涯石”,而事实上“天涯”与“石鼓”实为两山。天涯山居东,石山(即莲花峰)居西。两山摩肩相依,十分亲近,故渐次呼为一体。若追本源,历史上的石鼓山实际要比天涯山享名在先。 历史评价 古人将天涯石鼓山与五峰山匹配媲美,时有“天涯是为天涯,五峰好比地角”。唐末写过“楚客莫言山势险,世人心更险于山”那样骇世警句的诗人雍陶,据说十年间曾经两度到过我们的天涯石鼓山。第二次来时留下了一首题曰《再经天涯地角山》的四言绝句。诗曰:“每忆云山养才,悔缘名利入尘埃。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今天的国内外游客大多知道在中国的海南岛有著名的“天涯海角”之美景,而殊不知早在千余年前,在三晋大地上却有一个“天涯地角”的北国名胜已先它而名闻于天下了。因为,海南岛的“天涯海角”的知名,实际上是在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由当时的崖州知州程哲题写了“天涯”与“海角”两幅摩崖石刻以后才发生的事情。 大王乡 大王乡地处秦岭北麓,距渭南城区30公里,是临渭区最南端的一个山区乡镇,全乡23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3600余户14800口人。全乡总面积5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4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乡。 近年来我们大王乡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办事,始终把主导产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详细++ |
渭南沋河公园 | 渭南沋河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沋河公园是渭南市区较早成型的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始建于1978年,先后在1986年、2000年进行了绿化改造。2006年市委市政府为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渭南、还园于民”的宗旨,对沋河公园实施了改造开放工程,并于2006年5月1日正式向广大市民免费开放。 沋河,是秦岭峪谷中流出的一股溪水,自南向北穿城而过。沋河上自北向南横跨了四座桥梁。最北边一座,主要用于新、老城区居民的往来通行;中间一座,是西潼公路必经之处;南边一座是西潼高速公路桥;最南端一座是铁路桥。为了区别四座桥梁,市民约定俗成地称北、中两座桥为北小桥和南小桥。而南边及最南端的称为高速公路桥和铁路桥。沋河公园处于高速公路桥之北。这样,北桥与中桥位于公园之中,自然地将公园分隔为三个区域,两座桥梁成为公园中的自然景色。 公园北区风格古朴。由于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树木繁茂。这里建有人工湖、观景亭、拱桥、假山,这些景致掩映在繁茂的树木之中,显得格外幽静;中区建有人造小丘陵、蜿蜒交错的人行便道、绿色走廊以及健身设施、儿童游乐园等,形成了颇具现代特色的、非常精致的风格;南区邻近南塬。由于自然的地貌特征,南区中的丘陵显示出大气与旷野。丘陵上的花草树木既富自然之趣、又带精心雕凿之妙。便道绕丘陵而走,有迂回多变之趣,主要适宜人们散步及登高远眺之用。站在南区的观景亭上,南望秦岭、东眺沋河及日出,北瞰沋河公园全景,使人顿生心旷神怡之感。 公园的北区及南区同处沋河西侧。中区的河东部分主要建有儿童游乐园。这样,沋河穿中区而过。由于有上游的沋河水库控制水量,平时水流较小,仅河中心宽约5米、深2米左右、人工砌成的河道就可满足水流需要。原河床部分植有草皮,平展而开阔。大概十年前,为了治理尤河水污染,处于沋河中上游的市造纸厂用作它用。所以,现在的沋河水清澈干净,公园内空气清新,而且平添了几分天然景观的美来。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民生路 乘车线路:渭南市内乘4、308等路公交在南小桥站下车;乘1、3、10、11、308等路公交在小桥十字站下车即到。 |
寇准墓 | 寇准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寇准墓 寇准(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下邽,读音:xiáguī ,今渭南市)人,北宋政治家,太平兴国时进士。他历四朝,为官近40年,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颇具民族气节。 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19岁时赴汴梁(开封)会试就被录取。开始任大理评事,由于政绩显著,升任大名府成安军,迁殿中丞,后又被提为尚书虞部郎中。因他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就称赞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宋真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有大举进攻之势,寇准被诏回朝任宰相。他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主抵抗,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起为相。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封莱国公。后被贬逐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寇准尚未赴任,突患重病。他忙派人取来当年来太宗赐他的通天厚带,沐裕,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榻而卒。闰九月初七日,寇准死于雷州,终年62岁。 寇准死后,将其灵枢运往西京渭南,途经湖北公安时,“人皆哭家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月视之,枯竹尽生笋。众因立庙,岁时亨祭”。其夫人宋氏,乃宋太祖开宝皇后的幼妹,入宫启奏,请求朝廷拨款搬运寇准灵枢。结果拔款仅够运到宋氏住地洛阳。 寇准死后,寇准死后11年。宋廷为其昭雪,复其官,赠莱国公,赐谥号忠缴。 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寇准去世11年后,仁宗为他昭雪,归葬下邽。寇准墓在“文革”时期已被破坏,墓堆尚存。 |
渭南鼓楼 | 渭南鼓楼 在渭南老城内,今军分区门上。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当时县城中心,明洪武年间又扩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华州大地震时毁坏,次年重建,清代维修过。解放后,又经整修,鼓楼内陈列着渭南出土文物。鼓楼系城门重楼式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房顶。下层宽5丈,进深3丈,周围有庭柱。东西6柱,南北5柱,各有八角窗2个,上层为3间楼阁,砖台下南北向有门洞长5丈,上额“渭南县”,两则刻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门洞背面上额刻有“具瞻”二字。 在渭南老城内,今军分区门上。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当时县城中心,明洪武年间又扩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华州大地震时毁坏,次年重建,清代维修过。解放后,又经整修,鼓楼内陈列着渭南出土文物。鼓楼系城门重楼式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房顶。下层宽5丈,进深3丈,周围有庭柱。东西6柱,南北5柱,各有八角窗2个,上层为3间楼阁,砖台下南北向有门洞长5丈,上额“渭南县”,两则刻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门洞背面上额刻有“具瞻”二字。 |
沋河水库 | 沋河水库是渭河南山支流沈河上的一座中型水库,坝址位于渭南市区南五公里处的蒋家村,控制流域面积224平方公里。水库进库站位于坝址上游3.5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179平方公里。 水库兴建于1959年,1963年投入运用,水库原设计有效库容1165万立方米,总库容2430万立方米,主要水工建筑物有均质土坝、溢洪道、放水涵洞和放水塔四部分组成。 水库大坝为均质大坝,坝高32米,坝顶高程409米,右岸有开敝式溢洪道,进口高程400米,底宽40米,橡胶坝堰高1.0米,充水后,橡胶坝高2.0米,坝顶高程403米。溢洪道河大坝之间设有两座输水涵洞及一座排沙底洞,最大泄流量分别为1.5立方米/秒,5.0立方米/秒和40.0立方米/秒。配套工程有东、西干渠12.5km,支渠四条,长26km,斗渠69条,长90km,附属建筑物204座,原设计设施灌溉面积6.0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0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84万亩。 |
渭南朝阳公园 | 渭南市区长期以来仅有沋河公园一座城市公园,2008年,在穿越城区的货运铁路线被彻底拆除后,渭南市政府决定在市区西部修建一座大型综合公园,该项目于2008年8月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亿元。开工之初,渭南市城乡建设局曾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公园名称,要求能准确反映渭南市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公园的特色内涵,最终经过评定,公园按照所处位置(公园位于朝阳大街上)被命名为朝阳公园。朝阳公园项目是渭南市全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被列入2008年市级重点项目。2009年10月1日公园建成并正式向市民开放。朝阳公园还是渭南市最大的地震避难场所,是陕西省“十一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渭南市地震局共投资96.4万元在该项目上,应急避难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10年12月22日,该避难场所通过验收,成为渭南城区首个应急避难场所,能满足3—5万人应急避难。 |
慧照寺塔 | 慧照寺塔 慧照寺塔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北三十公里的下邽【guī】镇。慧照寺塔底基呈正方形,面积约三平方丈。共九层,高约36米,层间有砖砌出檐,四面均有假券门。据说此塔系唐代建筑,宋、元、明各代均有修葺,现在保存完好。慧照寺塔前有大雄宝殿,殿内有高七尺多的大铜佛五尊,盘膝-,闭目养神。佛像下是铜铸莲花底座,座周的每个莲花瓣上各铸有一尊小佛像,共约六十余尊,姿态多样,制作精巧。从形制来看,这些铜佛像是明代遗物。 |
庆安寺塔 | 庆安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庆安寺塔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交斜乡东堡村。 该塔修建时间不详,塔始建年代不详,北宋重修,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华州大地震时塌毁,三十七年(1558年)重建。寺已不存。寺址占地约2万平方米。塔高9层30余米,方形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正方形。有36券形门道,方向略偏,下层每边长6米。塔身底层南辟券门,额书“镇风宝塔”。二层以上每面辟券龛或假龛(隔层真假相间)。一二层檐下施砖雕斗拱及挂落。塔顶平砖攒尖,塔刹已毁。 2006年庆安寺塔作为明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渭南普照寺 | 渭南普照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慧照寺又名普照寺,也称铜佛寺。位于渭南市以北约25公里的下吉镇。于1997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经区政府(51)号文件批复,成为临渭区唯一对外开放的一个佛教活动场所。 慧照寺始建于晋,隋、唐、宋、元历代多有增修。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关中大地震时,建筑惨遭毁坏,常住僧人誓愿宏大,历经四载,于1559年重建殿堂寮房,并新铸铜佛像五尊。历经风雨、战乱等劫难,至清代殿宇再毁。民国初年,塔前重建一座五开间硬山式铜佛殿(即今之大雄宝殿),建筑面积约190平方米。殿内供奉着五尊明代铜佛,高约2米,中为释迦牟尼佛,东为消灾延寿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最东侧是弥勒菩萨,最西侧是观世音菩萨。造型庄严,神态慈悲,工艺精湛。佛菩萨均跏趺坐于莲台之上,莲花三重,中央三座莲台的每个莲瓣上都有一尊浮雕小佛像,姿态各异,优美雅致.既是西北五省的文物珍品,也是全国罕见之瑰宝。 寺内有宝塔一座,是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于1957年5月31日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它肇建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晋代,重修于唐。宋代景德年间再度修葺,寇准罢相返乡时曾为修塔助工。历徽、钦二帝,元代接修,至泰定帝九年告竣。二百多年后,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大地震。无尽、荣庵等常住僧侣募缘,发愿重修,于万历九年建成,迄今已逾四百二十春秋矣。然年久失于维护,塔基沉陷,身略北倾;1972年和198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对塔身进行了维修,并加固了塔基,增添了排水设施。 古塔为方形九级楼阁式砖塔,塔身中空,顶有铜刹,造型别致;高三十八米,每层均有四个圆拱券洞。现存于底层塔门东西之两方碑石,记载了宝塔的源流及明代修葺史实;圆拱门楣浮雕“二龙戏珠”,凸刻花纹细腻,工艺奇巧,精美绝伦;两侧有笔力圆润之对联一幅,曰“云护诸天垂象教,虬盘万劫奠皇图”。塔基四角各有一力士石雕,造型生动,姿态各异。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邽)镇镇政府东侧 乘车线路:渭南市内乘开往下吉的班车,到下吉镇即到。 |
张希文烈士纪念碑 | 张希文烈士纪念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纪念原十七路军教导团中校团附兼第三营营长、教导团地下党(首任)负责人、抗日民族英雄张希文烈士,11日,西安事变研究会杨虎城暨十七路军军史研究会和渭南市临渭区向阳街道办田家村以及各界300余人,联合为张希文烈士纪念碑落成举行了揭碑仪式。 张希文原名福幸,字寒松。临渭区张贵村人(向阳街道办田家村),1911年出生。1926年前在赤水职业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参加农民协会等革命活动。1928年在渭阳中学转为共产党员,参加渭华起义。1930年考入南京中央军校(黄埔)第九期,毕业后分配到杨虎城十七路军教导营任职。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随部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8月,日寇再犯永济,张希文率三营从韩阳镇向西姚温逆袭,攻入西姚温村时遭袭击,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时年27岁。他短暂的 一生,参加了渭华起义、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等三次重大革命事件。1950年张希文被追认为烈士。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政府为张希文颁发了“抗日纪念章”。同年,张希文烈士被评为“在陕抗日十大抗日英雄传奇”。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下吉古塔 | 下吉古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下吉古塔 位于渭南市以北约25公里的下吉镇。肇建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晋代,重修于唐。古塔为方行九层楼阁式转塔,高三十八米,塔身中空顶有铜刹,每层均有四个圆拱券洞。圆拱门楣浮雕“二龙戏珠”,凸刻花闻悉腻,工艺奇巧,精美绝伦。两倾有对联一幅,“云护诸天垂象教,虬盘万劫奠皇图”。塔基四角各有一力士 石雕,造型生动,姿态各异。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渭阳楼 | 渭阳楼 渭阳楼是著名的渭华起义的发起地和指挥,在渭南市固市中学校内。(渭阳楼闲望)作者简介:郑谷,字守愚。袁州区人。唐末著名诗人。光启三年(887)进士。官至都官郎中。郑谷7岁能。父史,开成中(公元八三八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侍郎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异之。光启三年,(公元八八七年)举进士第,授京兆鄂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公元八九七年)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尝赋鹧鸪诗,流传人口,因号郑鹧鸪。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与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六姑泉 | 六姑泉又称瑞泉瀑布,属渭南八景之一。地处陕西渭南城区东南方向,出城南行五里,在沋河西岸的西塬半坡,地属蒋家行政村。自唐、宋、金、元以来,在此设寺设观。明嘉靖年间,本县名士南大吉,罢官后曾在此建“沋西草堂”,从事讲学和著作。渭华起义前,渭南县委在这里开过多次会议,磋研起义方案。上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赴西安途中,路过渭南,曾在此作过暂短停留。因其环境优美、松青柏翠、地形别致、风光宜人,又有莲花鱼池、亭台庙宇,一年四季游人不绝;特别是三月三庙会,更是热闹非凡,为人们向往的旅游景点。 六姑泉的传说 前史幽幽,远不可寻。但是,当地人关于六姑泉的传说却流传甚广。蒋家村65岁的薛淑芹老人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优美的故事。 相传,在两千年前,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便聚天下民夫、囚徒七十余万,开始修建陵墓。陵墓穿山为穴,辟宫为墓,陵成,高五十余丈,以城围护。内城,周五里;外城,周十二里。陵内,仰视如空,广视如野;上据天文,以珠宝饰日月星辰;下依地理,注-成江河大海;以巧树黛玉作青山,翡翠珊瑚玛瑙琥珀为草木花卉、虫蛾鸟兽;建楼台亭榭,宫殿百室位次园苑。奇器珍宝,尽藏于内,并设机关以防,穿近者以杀之。以人鱼膏为蜡炬,光明之状,宛如朗日。 始皇三十七年,率幼子胡亥、左丞相李斯,出巡沿海,行至山东半岛渤海边返回途中,次年七月中途病亡。胡亥便与赵高、李斯同谋,秘不发丧运于咸阳,立胡亥为太子,尽诛诸公子、公主,进行了血腥的宫廷政变。回咸阳后,胡亥袭位,遂为秦二世。他们葬始皇于骊山,因知内情者甚多,赵高便与胡亥、李斯秘谋,让宫中未生育的几千宫女全部为秦始皇陪葬。 此事惊动了天上的神仙,便派文曲星下凡救宫女。文曲星托梦将要让她们陪葬的消息告诉给众宫女,让众宫女跟随自己所变的红灯笼逃命。当夜,众宫女都做了此梦,但有的宫女信,有的宫女却不信。其中有一名叫玉姜的宫女,她本是秦灭六国时从楚国虏掠来的宫眷-,听说这个消息后,她便与其余六名宫女借夜色的掩护,在红灯笼的指引下逃出秦宫。但南有卫士,西是阿房,北是一马平川,都是难以脱身之地。她们便加紧步履向东奔来。 七人行至渭南黑松林,宫女们走不动了,正要在一人高的草丛中休息,这时,又听身后兵马喊叫,文曲星便让宫女们继续赶路。但是,由于太累,大家都睡了过去,只有那名叫玉姜的宫女跟着灯笼继续向东跑到了华山。其他六名宫女惊醒后,再也无力前行,便向山上逃去。山上无处藏身,她们就慌不择路地逃进一个山洞,追兵团团围住山洞,派两名士兵进洞去搜宫女,士兵进洞后,从洞里便冒出一股黑烟,黑烟里有两个绿亮的眼睛一闪一闪,吓得士兵仓惶而逃,以为六人被洞里的妖怪吃了,遂回宫向上交了差。原来,宫女们逃进的山洞叫黑虎洞,救她们的是一只在此-成仙的千年黑虎。 追兵退去,六宫女便问当地村民,答曰:“此地属骊邑。眼前这川,名曰‘沋河川’。”六人见这里风景秀丽,环境优雅,山水相连,土肥地沃,觉得再逃也无更好去处;又见河西坡上一凹陷处,背坡面川,三面陡崖,居之可避官兵搜索、野兽袭扰,遂筑洞而居,以采野果野菜度日。两年后秦亡,她们才敢走出山洞,垦田建圃,种禾蔬,植果桑,养蚕缫丝织锦,从事各种农事。 至西汉初年,战乱频繁,饥荒遍野,疾病流行,一时成了社会灾难。六宫女看到民间的苦难,便以自己学得的医药知识,上塬下川,为当地百姓治疾疗病,她们外出采药,制成丸、散、汤汁,分送到户。很快,瘟疫得到了控制,使百姓恢复了健康。人们见六宫女如此爱护大家,为表感谢,纷纷送来了各种美食,以示敬爱,但都被她们婉言谢绝。 六宫女死后,人们念其恩情,便在她们的住地为其修了庙宇,塑了金身,敬若神灵。每有灾难,即来求告。后来,六宫女葬身的地方涌出了六股泉水,泉水清洌甘甜,还可治病。人们奔走相告:这是六位仙姑生爱人民,死后亦不忘乡亲,身化泉水,以济百姓。从此以后,当地人常取其泉水医疾疗病,为纪念她们,将六股泉改为“六姑泉”。 六姑泉怀古 鉴波亭下忆秦娥,六姑泉中痴泪多。 三十而立不知事,可怜青春好颜色。 鉴波亭下忆秦娥,咸阳古道烟尘锁, 临水偶得诗三行,鉴波亭下荡轻波。 |
北刘遗址 | 在今渭南城南16公里处的河西乡北刘村西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出土遗物丰富,其中有铜笄一件,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铜制品之一。1979年秋和1980年秋,西安半坡博物馆和渭南文管会在此试掘,分东西两区进行,相距约40米,东区开探沟一条,探方三个;西区开探方两个。了掘面积238平方米。得到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的器物群和一组与仰韶文化地层叠压关系的证据。北刘文化上层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土不少彩陶片和三足陶灶,还有大量双唇口光底瓶、曲腹盆、罐、甑等器物;石器有石锛、石刀、石球;骨器有骨梭、骨簇、骨矛、骨锥、骨凿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