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少华山森林公园 | 少华山森林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华县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秦岭北麓,处于西安—兵马俑—西岳华山旅游黄金线上,西距西安80公里,东至华山30公里。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310国道从公园前穿过,交通十分便捷。公园总面积6300公顷,森林覆盖率90%,由少华峰、潜龙寺、红崖湖、石门峡、密林谷五大景区组成。公园自然特色以“峰峻、石奇、水秀、林茂”为主,既有北方山水雄浑大气的特征,又有南方山水婉约灵秀的意韵,而且四季景色变幻无穷,春季,翠柳报春,山花烂漫,彩蝶飞舞;夏季,郁郁葱葱,绿茵如盖,柳溪荫浓;秋季,满山红叶,五彩缤纷,如诗如画;冬季,松柏青翠,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总结起来有这么几句话:秋赏红叶,冬踏雪;春捉蝴蝶,夏避暑;一年好景季季有;少华不醉人自醉。 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海经》、《水经注》等文献典籍多有记述,曾被唐宋皇帝御封为“佑顺侯”、“丰润侯”。杜甫、王昌龄、李端、杜牧、张乔、郑谷等唐代著名诗人曾来此游赏,并留下大量诗词文章。在《水浒传》、《隋唐演义》古典小说中,作者曾对其浓墨描写。潜龙寺、宁山寺向为陕东名刹古寺,千百年来香火不绝。道教宫观遗址星罗棋布,陈抟睡洞、华阳楼至今尚存。刘秀避难、王伯当屯兵、九纹龙聚义等民间传说脍炙人口。历史文化悠远璀璨,被誉为三秦胜境、万世灵山,是关中东部最大也是唯一的一座集山水观光、生态休闲、登山健身于一体的山岳峡谷型森林旅游风景区。2008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11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6月,被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 开园至今,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效益3亿余元。 与此同时,公园也先后荣获中国最具潜力十大名山、陕西最美的山水风景区、陕西最美生态山水十景、陕西十佳旅游形象宣传口号、陕西优秀旅游建设项目奖、陕西游客满意单位、在“2012陕西旅游百强榜”评选中喜获“陕西十强旅游景区”,少华山红叶节被评为“2012十大旅游节庆活动”,在“魅力陕西”2012中国旅游总评榜中荣获“年度自然魅力景区”,渭南市旅游项目建设先进单位、渭南市示范景区等多项荣誉称号。在2011年11月21日的全国森林公园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森林公园代表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2012年全省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会议和全市A级景区创建培训会在少华山召开。开园至2014年10月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效益3亿余元。 未来一个时期,公园将在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完善功能上下功夫。努力向着陕西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关中特色旅游产业特区、国家森林旅游精品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迈进! 景区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华县莲花寺镇 乘车线路:西安或渭南乘开往华县的大巴车,在华县换乘出租车可达景区。 自驾线路:西潼高速-华县出口-经新泰路-南行上国道G310-左拐东行见路标-少华山森林公园 门票价格: 旺季:90淡季:60 咨询电话: 0913-4810160 邮编: 714100 景区地址: 华县莲花寺 |
华州皮影文化园 | 华州皮影文化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华县皮影是中国最早的皮影,它起源于秦汉,形成于隋唐,成熟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故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祖”。专家们认为,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上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上的地位,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华州国际皮影文化生态园位于华县城东5公里,310国道南侧,少华山森林公园东侧。项目一期工程占地120亩,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总投资8230万元。项目区包括华州黑陶成型、影雕、展览和泥巴参与制作区;中国皮影发展史、全国各地皮影展演、展览区;陕西古旧皮影精品陈列区;国家级皮影雕刻大师作品展览区;传统现代皮影工艺制作区及关中民俗、老腔表演等10个功能区。 华州国际皮影文化生态园项目是雨田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了进一步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华县皮影”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促进华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而建立的一个重要项目。该公司现有职工150余人,拥有皮影戏、老腔、动漫皮影等演艺团体7个。2007年被渭南市政府授予民营龙头企业,2008年公司被渭南市政府授予全市中小型企业成长工程重点企业。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先后在西安、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和生产基地。 下一步,华县雨田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依托少华山开发,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力争经过3—5年努力将园区面积扩展到1200亩,建成一个集生产、培训、学研、参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旅游点,并将该园区打造成为以皮影、黑陶为主体展示中国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规模最大的文化大观园。 |
渭华起义纪念馆 | 渭华起义纪念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渭华起义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华县高塘镇南渭华起义革命旧址内,1988年5月1日成并对外开放。先后隶属华县教育局、华县文化局、华县文物旅游局。馆址所在地渭华起义司令部,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初为庙宇,后办为高塘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高塘小学,成为当时高塘地区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和培养锻炼、教育党的革命干部的熔炉,是当时中共华县县委办公所在地,渭华起义中,军委、司令部、陕东特委等方面的负责人曾在这里聚会、运筹帷幄,指挥革命斗争。 1957年5月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4年开始,渭华起义革命旧址开始实施全面修复工程,与此同时,纪念馆积极开展筹备工作,于198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占地8757平方米,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 建馆以来,纪念馆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联合各级党史及相关部门,对渭华起义的史实、历史地位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写了《渭华起义》、《渭华起义故事歌谣集》、《渭华起义英烈谱》、《党史专题资料》之《渭华起义》等出版物,并拍摄了《渭华起义》电视连续剧。 渭华起义纪念馆地处秦岭北麓高塘塬区,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文化积淀深厚。馆内青松翠柏,百花争艳,塔馆之间流水潺潺,馆、塔相互辉映,庄严肃穆、幽雅宁静,成为人们瞻仰先烈、参观学习、旅游观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为了能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创建红色旅游胜地,全力打造集参观、休闲、接受革命教育为一体的旅游景区。近年来,纪念馆对旧址按照修旧如旧、维持原貌的原则进行了修缮。 纪念馆现有陈列展室7个,起义领导人旧居4个。主要陈列当年起义的历史文物、资料、照片、文件、报刊、杂志、办公用品和起义枪械弹药、大刀、长矛及领导人生活用具等文物157件,文献资料75件,图片1200余张,并举办了多次专题展览和临时展以加大宣传力度。 咨询电话: 0913-4914201 邮编: 714103 景区地址: 华县高塘镇 |
华县潜龙寺 | 华县潜龙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潜龙寺景区位于华县莲花寺的迷糊峪内,属少华山森林公园东部的一个景区。东临白崖峪,西接小夫峪,北起101省道,南至蟠龙山岭,海拔高度600—1300米,总面积360公顷。 该景区因“潜龙寺”而得名,称“潜龙寺景区”。潜龙寺坐落于蟠龙山巅,因当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潜藏,后其子东汉明帝刘庄为报答此地潜藏先父性存之恩,敕令当地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名曰“潜龙寺”,属佛教圣地。 潜龙寺景区属秦岭低山地貌,踏入景区,一路山峦起伏,层层叠叠,气势巍峨,前山坡度平缓,后山较陡,路旁溪水清莹,长年流淌,滋润着千姿百态的植物,使潜龙寺景区四季花不断,绿长披。林间雀鸟鸣唱,路旁溪水潺潺,谱成欢快的森林乐章。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漫游在这幽静的青山绿水间,你会看到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植物,欣赏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花草树木。游人沐浴在这特殊的“森林疗养院”中,爽心悦目、心旷神怡、疲劳顿消、精神焕发。 此景区的神奇还在于它中部的一处景观,行至中途,仰视山巅,起伏的山峦和美丽的林带,组合成一尊天然的仰天大佛,酷似一尊被佛光环绕的佛祖。这一极为罕见的天然景观为潜龙寺景区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沿盘曲山道登上山顶,松林茂密,倍觉凉爽。穿过茂林修竹,一座千年古刹便呈现眼前,这就是天下第一禅林——潜龙寺院。自古名山多僧占,潜龙寺建在这风景怡人的蟠龙山上,也就不足为奇了。该寺院建筑风格与自然山水结合得体。主要建筑有弥勒殿、大雄宝殿等,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自汉以来,香火不断、代不乏人。尤以唐时周钵、元代明志二位法师主事时,佛事兴盛、名尊禅林。寺院历代的八块石碑,记载着潜龙寺的兴衰史。浓荫中还有冷泉一处,水质甘甜,长年不竭,滋养着这块历史悠久的佛门圣地。 该寺院中还长有一棵奇特的千年古树——柏抱槐。柏树中间长有一棵槐树,树干三搂有余,柏高槐低,各显风姿,树龄约1500余年。此柏槐长在这慈悲为怀的佛门净地,可见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登上二华观景台,东眺太华山,西望少华山,秀丽山川尽收眼底,世态人情遣抒任由。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站在山巅,环顾四周,山势俊秀、松林茂密、山风习习、盛暑如秋、淡雾缭绕、云海茫茫、山林幽雅、恬然物外,士人官宦多有题咏,华州知州桑溥题写的楹联:“虎啸禅林,叱咤风云生万里;龙吟宝地,呼吸霖雨沛千川”。工部员外郎张必大的:“为愿负春长住此,倏然身世一蜉蝣。”就是对此景的最真写照。 |
宁山寺 | 宁山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宁山寺 宁山寺位於陕西省华县莲花寺镇境内。宁山寺是陕西省终南山东部佛教活动开展最早的寺院,坐落在小夫峪口东侧柏树坡的山脚下,四周竹林茂密,溪水长流,鸟语花香,游人不断。相传宁山寺修建与汉武帝刘秀有关。刘秀曾被王莽囚於西安城南王曲青龙岭,後经人解救脱离险境,而小夫峪过圉一带即为其休息藏身之所,迄今当地仍有许多关於刘秀的传说,一些地名如藏驾庄、等驾城、遇驾沟、刘秀沐、刘秀庙、刘秀沟、王莽坡、马刨象、二犬墓等都与此事有关。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尊崇佛教,为纪念真父伟绩,报答此地潜藏幸存之恩,遣王宰相於蟠龙山建造潜龙寺而宁山寺即为其下院。宁山寺建成之後,王宰相及其失心於此技剃出家,故宁山寺亦称“王相府”。该寺附近的长寿坡村东曾有王宰相墓葬及石塔,一直保存至1949年後。 宁山寺确切建寺时间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阜头峰(即今之半截山)因地震崩塌。当时狂风墨忍天居地动,神鬼不宁,时人便修建静山堂以锁之。又无宁,又於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将其改为“宁山争寺”以锁之遂平定。以後历代皆有修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比云法师主持宁山寺後,再次对原有建筑募捐整修,并扩建了知客寮、司阍寮、退居堂、讲经堂、笔室、外廊、山门等。山门横额“宁山净寺”四字,及大雄宝殿楹联“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扩大难度不信之徒”,系于右任所题。直到“0”前,寺院保存完好,总面积三千四百多平方米,尚有竹园三千多亩,耕地十多亩,为关中东部名刹。“0”中,宁山寺惨重破坏,仅残存讲经堂、东厢房、斋堂等十几间,院内捐为耕地,六大柜佛经及所有字书、佛像、法器均捣毁一空,住持僧佛心法师-还俗。 1978年比丘尼悟德住於宁山寺旁窑洞内,其时该寺被莲花寺石渣厂占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始移居寺中。十多年来悟德率领尼众节衣缩食,四方募化,集资数万元,先後修复宁山寺内旧有建筑,并新建了一些殿宇。现有天王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门、大雄宝殿三大间、讲经堂、宰相堂各三间、东道院五间、西道院三间、另珍藏碑刻两块,佛经三部。 宁山寺现任住持悟德,76岁,陕西渭南人,1942年出家,师从慈云法师。 |
华县郑桓公墓 | 华县郑桓公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华县郑桓公墓 郑桓公墓位于陕西华县西关螺钉厂后院中西侧。长20米,宽15米,总面积300平方米。 郑桓公(?—公元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庶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把姬友分封到都城镐京附近的咸林,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国号为郑,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姬友,史称郑桓公,又因为郑国是三等诸侯国,国君为伯爵,郑桓公也叫郑伯友。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郑桓公阵亡,战马驮尸返回郑地,葬身于此。 虽历经2700多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接受世界各地郑氏后人的拜谒。 郑桓公墓 墓地原有3间郑桓公祠及一座功坊,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农历腊月十二日,发生在以华县为震中的8-8.3级,列度为11度的强烈地震所毁。明万历年(1573年)间,郑桓公祠及功坊修复,将原功坊上所题“缁衣遗爱”四字,改题为“周宗忠贤”。明末时祠与坊又废毁,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县长吴至恭修葺。1957年,郑桓公墓列入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1972年战备时略有破坏。1988年县文管会与螺钉厂将残留土冢四周用砖砌封,顶部用水泥抹盖,周围栽植树木花草,现墓周长10米,高2.1米,保存完好。 郑桓公墓应当是中华民族黄河血脉源头中的一条泉水。是历史长链中不可缺的一个环扣。郑国在中国历史上有四百余年的建国史《诗经》中有《郑风》,《史记》中有《郑世家》。他为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可贵的财富。当地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并积极协调各方面社会力量,尤其郑氏家族在海内外的各种民间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修葺,充实,完善这座陵园,让它恢复到历史上应有的规模。使这块风水宝地能让古郑国之灵气为今天的陕西华县经济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带来福祉。 郑桓公不仅是一千二百万郑氏子孙的太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将,中国历史上东周王朝的兴起,是和郑桓公的深谋远虑分不开的,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丰功伟绩,代代相传。 |
华县永庆寺 | 华县永庆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永庆寺又称永庆禅院位于陕西省华县柳枝镇上安村南凤凰山(又名“凤龙山”、“凤居山”下)。据寺中明宣德八年(l433年)的《凤居山永庆禅院碑记》所载,该凤寺“始于汉室,隆唐世”。考之史传,永庆寺约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据当她传说,永庆寺的创建与汉武帝刘秀有关。刘秀曾被王莽军追捕,逃至凤凰山终于脱离险情。后其子汉明帝继位后建造了洛阳白马寺,是为中国兴建佛寺之始。汉明帝为感念凤凰山潜藏其父形迹使之得脱度难,遂诏命于此建“永庆禅院”一座。建成后,漠明帝常与文武百官来此敬香礼佛。 永庆禅院自建寺以后,历代皆有高僧大德在此卓锡。三国曹魏时去西域求取佛经的第一位中土僧人朱士行,东晋时期来华的印度僧人姚秦三藏法师,以及唐朝玄奘法师、都曾到这里静居修持。唐贞观六年(632年),太宗李世民来此焚香参拜,寓居寺内。唐朝永庆禅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方圆四十里,僧众四百余人、为接纳各地信士的十方严林,极一时之盛。明朝禅宗长0法师居此,重建庙宇,再塑佛像。据明朝碑文记载,彼时凤凰山顶有凤凰塔墓及碑刻,半山腰建有菩萨殿、天王殿、金刚殿等,厢房百余间,六小宝塔十余座。寺宇现模不逊当年。清朝永庆禅院仍然屡有增建。据民间传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僖太后与光绪皇帝等人移驾西安途中曾到永庆禅院敬香,并留下凤袍以作纪念。 文革中、永庆禅院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寺内僧众在当地有关部门及四众弟子协助之下,重新造行整修。现有建筑基本为清朝所建,改革开放后又陆续新建。整个寺院占地两干多平方米,计有大殿三间、过庭三间、东厢房三间。寺内有汉砖、汉瓦、唐砖及明清时期的石碑。另有一株龙龟树,又称“万年青”,传为汉朝建寺时所植,呈龙形龟式,虽经千年风雨,依旧巍然挺立青春不衰。该寺现以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渭南市华县柳枝镇上安村南 乘车线路:华县乘开往华阴或柳枝镇的班车,在上安村下车南行可达。 |
猴王诵经 | 猴王诵经 红崖绝壁的东南方向,有一群山峰,形态各异,有的像八戒,有的似猴王,有的似一群小猴子,或立、或坐、或卧,形象逼真,唯妙唯肖,关于这一景点,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唐僧师徒四人从西天取经回来后,一日悟空要回花果山,去看他的猴儿们,八戒非要缠着跟猴哥一起去,悟空无奈,便携八戒一起来到花果山,看过家园和猴儿们后,悟空说他与八戒准备走了。这时,猴儿们过来围住悟空说:“你这次走,也带上我们一起出去玩玩”,悟空想想说:“听说少华山风景俊秀,爷爷正没去过,那就领你们一起去吧”。猴儿们高兴的跟着悟空、八戒一起来到少华山,只见这里山峰俊秀,林木繁茂,飞瀑涌泉、溪水长流,有世外桃园,人间仙境之美。他们在这里尽情的游玩、戏耍、吃野果、品野味,观美景,开心极了。不知不觉,天色不早,悟空便催促孩儿们回家,但有些猴子不愿回去,觉得这里比家里还美,不如就在这里住下罢了,悟空没办法,想想说:“不愿回去的留下也罢,但是不能只顾玩耍,因为这里山灵水秀,高人在此-的很多,你们在这里也要修身养性,好生学习经法”。于是悟空便给其中一个猴子传授了一些佛经,并让八戒在一旁监督,八戒便把身边的一座山峰,化作自己的形象,留在了群猴旁边,悟空领着其它的猴子回花果山去了。以后,这只猴王便在少华山天天给这些小猴诵经,久而久之,在这灵山仙气的熏陶下,终于修成正果。 后来菩萨便将他们诵经的场面点化为一个永恒的瞬间,留在了少华山上,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猴王峰、八戒峰、群猴峰。 |
蕴空禅院 | 蕴空禅院,位于华县大明乡乡政府西南六公里的蕴空山北麓。相传始建东汉,旧名“去寂寺”。至于“蕴空山”、“蕴空禅院”的“蕴空”之名,当从大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普乾法师谈起,普乾法师为了遵崇名高望重的“蕴空禅师”才改“云寂寺”为“蕴空禅院”的。 蕴空禅院,明清时期,规模宏大,东西进深千余米,占地三十亩,佛堂香熏烟浓,热闹非凡,时至晚清衰败。现禅院仅存大殿三间,内供释迦主尊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大殿右前侧有廊房六间供僧侣食宿之用,禅院南端有一仿木楼阁式宋塔,再南又有普乾和尚宝塔相伴。传说普乾禅师是明崇祯皇帝的四太子,自清灭明后,全家惨遭劫难,唯他一人有缘幸存,于是他便潜身佛门,周游到此,修身待机。因其素有“生不做清臣,死不沾清土”这誓愿,故亡魂归天之后,其弟子们便按师父遗嘱,选定风水墓地将其棺材用铁索悬在精心构筑的大墓中,且四周不着其土,最后唯留墓门收顶密封,以此为葬。 心诚的弟子们为了师父之灵早归西天成佛,便每日按时入墓诵经。如此,天长日久,墓门则成为后世虔诚信徒或四方游客祭扫、观光“悬棺”之要口,无怪呼华县群众久有“蕴空禅院看悬棺”之话语留传于世。 蕴空弹院久负胜名,其重要的原因正在于“悬棺”,它使禅院具备了独特而浓厚的地方特色,数百年来,“大明寺”、“大明村”、“大明乡”等等总以“大明”命名。直至今天,每逢春夏之交,这里都是旅游的好时节。 |
华县李元谅碑 | 华县李元谅碑为文化旅游景点。 华县李元谅碑 李元谅(732~793),先世为安息(古波斯)人。本姓安,在潼关领兵10余年。建中四年(783)出兵击败朱泚部,收复华州,晋镇-节度使。次年,与李晟等收复京师。贞元三年(787),与吐蕃会盟有功,赐姓名李元谅,任陇西节度使。该碑系贞元五年(789)李元谅离华州时,当地百姓奏请德宗所立。李元谅碑是大型唐代碑石,明万历六年(1578)华州知州石元鳞将此碑从废署草莽中移置今地。李元谅碑坐落于华县华州镇新华路东段北侧县政府门前,坐东面西。该碑青石质,六螭首,碑座埋于地下,碑身有收分,高4.45米,下宽1.54米,下厚0.4米。圭额篆书“大唐镇-陇右节度使右仆射李公懋功昭德颂”。碑身边栏减地刻蔓草纹。碑文隶书,共32行,满行65字,记李元谅生平及功业10余条。上骑都尉张濛撰,守卫尉少卿韩秀弼书,李彝撰额。2007年6月华县人民政府为李元谅碑建立保护亭,四周设有保护栏。碑亭为方形,两层,四面坡,圆尖形亭顶,仿古钢混结构。碑亭基座西护栏上附有李元谅碑简介。亭内西北角树有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碑文记载了1957年5月公布李元谅碑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元谅碑详细记载了唐史记载不详的“朱泚之乱”,起到了证史和补史的作用,为我们研究唐代这一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并且雕刻艺术价值很高,从侧面反映了唐代精湛的书法艺术。 |
杨松轩墓园 | 杨松轩墓园为文化旅游景点。 杨松轩墓园 2003年3月落成。杨松轩先生是清末民初新学先期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1907年他本着教育救国的宗旨,以二百两白银首创华州教育会小学堂,并于1919年在小学堂的基础上扩充建立了华县咸林中学。杨钟健先生是杨松轩先生的长子,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科学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一生致力于地质、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尤以对包括从古生代鱼类至更新世的灵长类的古脊椎动物研究驰名中外,1921年9月即于毛泽东有友好书信往来。 为纪念杨松轩和杨钟健两位先生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华县人民政府在1990年做出了修复杨松轩先生陵园的决定,并决定在陵园内新立杨钟健先生纪念碑。墓园内有书法家于佑任等人的笔迹。 地址:101省道龙潭村口 门票:免费开放 乘车方式:城内4路公交车 |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位于陕西省华县柳枝镇泉护村、安堡村,为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遗址。 遗址中发现有仰韶文化的典型墓地和居址。墓地在元君庙,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发现墓葬共57座,其中45座分属于东西两个同时并存的墓区,每区墓葬可分三期,依早晚次序分列成3个纵行。除一部分单人墓外,28座是同时葬入的多人合葬墓,每墓少者2人,多者25人,均仰身直肢,头向西。居址位于泉护村,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房址有半地穴、地穴式两种。半地穴式为方形圆角,地穴式口部椭圆形。陶窑为横穴式,2、3座为一组。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面积大,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已成为研究仰韶文化、探讨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代表性范例。 |
桥上桥 | 桥上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上桥 在华县赤水镇西的赤水河上有一座保护完好的古代双重石桥,即赤水桥上桥。桥为东西走向,桥面宽5米,长70米。桥身全部以花岗石条砌筑, 下桥为7孔拱形石桥,上桥为九孔拱形石桥,在第2孔至第8孔桥拱上方正中,各有一个石雕龙头,桥北有石雕龙尾。据《三续华州志》记载:下桥始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竣工于康熙六年(1667年)。后因山洪暴发,河床淤高,桥眼堵塞,遂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又在原桥之上叠建了一座九孔石拱桥,从而形成了桥上桥的奇观。后来下桥被淤泥淹没,与八十年代初,被当地群众挖取砂石时发现,从而使”桥上桥”的奇姿展现于世。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