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 大荔县 >> 羌白镇

羌白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同州湖风景区

同州湖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大荔县同州湖风景区位于陕西渭南大荔城区段,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已累计投资3亿元,完成6.3公里两岸堤防、1.75公里中隔段、360亩生态景观工程、1000亩湖面蓄水工程、5公里环湖自行车绿道、100辆自行车站点、1000部生态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及音乐喷泉、福寿桥、康宁桥等20多处景点建设,可容纳5-10万人游乐观赏,将于六月全面向社会开放,填补了大荔县历史上无公园的空白,成为集文化、民俗、休闲、体验、旅游为一体的新景区。  湖为核心,建设南至官池镇驻地、北至冯翊路、西至商贸大道的同州湖4A级景区,促进产城、景城融合发展。4月10日,同州湖景区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同州湖西路开工建设。  据了解,该工程全长约1.9公里,道路红线宽度58—52米,两侧各4米宽的自行车道和11米宽的绿色景观带,计划总投资1.46亿元,景观绿化总面积达5.4万平方米。项目规划创意独特、设计概念新颖,其古典主题风格和简约的文化艺术气息,突出了幽静、闲适,与同州湖景区整体设计相得益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条连接城区与同州湖景区的景观大道,对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同州湖4A级旅游景区,促进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设施  同洲湖景区设施齐全,1000亩湖面蓄水工程以及环湖自行车绿道、环湖电瓶车道、六角亭、橡胶坝、亲水平台、停车场等配套工程,中国红标志性景区大门、环湖步道、福寿康宁桥、儿童乐园、综合性健身区、中心广场、音乐喷泉、文化栈桥、管理设施、荷花池、码头、雕塑工艺品、生态卫生间、环湖灯带、中隔堤、北大堤石台阶、弱电、音乐草坪灯等其它配套工程正在加紧实施,预计将于“五一”前向社会开放,成为集文化、民俗、旅游为一体的县城南户门、大荔新景点。

平罗农业公园

平罗农业公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平罗农业公园地处县城以东8公里处,占地3000亩,总投资1.2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尊天现代农业园区、中心村和生态旅游区三大部分。一是调整产业结构,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增收、增效为核心,引进了陕西大荔尊天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尊天现代农业园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园区流转土地2400亩,建成设施大棚800亩、日光温室100座,栽植了温室冬枣、小乳瓜、圣女果、水培菜等各种绿色无公害蔬菜瓜果,已成为国家级设施蔬菜生产标准园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中心村完成了村内33条道路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90盏;建成村文化广场,配套健身器材11套;绿化栽植各类苗木1.2万株;建成了标准化公立幼儿园,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区建成了民俗村停车场、小广场及其配套项目建设,栽植了温室花卉和50 亩露天花海、120亩观光林,建成了“尊天马术俱乐部”“秋千园”“湿地观光、垂钓、畅游芦苇荡”等,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大热点。平罗农业公园全面建成后,将具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成为集民俗体验、户外娱乐、湿地疗养、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会议会展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

福佑古寨景区

福佑古寨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福佑古寨居黄河西岸,宛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朝坂塬头。登台放眼,远眺中条山烟云缭绕,俯观渔湖镜天,十万亩水面波光粼粼,“百福图”大地景观尽收眼底;望大西高铁黄河大桥宛如一道镶着银边的虹,堪与东岸鹳雀楼相媲美;移转目光,便可见博大浩瀚的母亲河黄河。置身其境心旷神怡,好一派黄河高原上的江南水乡!

八鱼石墓博物馆

八鱼石墓博物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大荔县八鱼石墓博物馆依石墓群原址而建,紧靠原址北边,坐北朝南,新建成的石墓博物馆大气恢弘,四面高墙筑垒,更显神秘。  大荔八鱼李氏家族石墓群,共发现大型石墓22座,清理发掘11座,从已发掘的情况来看,墓葬结构、规模及出土实物,对研究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官僚制度,乃至当时社会葬俗文化,特别是其书法绘画和石雕石刻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石墓群位于黄河流域华山脚下的渭洛河附近的沙苑边缘中段,距大荔县城仅12公里,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地下物藏丰富。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是皇家放马养鹿之地,史称"沙苑"。  明清两代,同州辖治,商贸繁荣,文化生活灿烂多姿,据出土墓志记载,此清代李氏望族墓地群,最早可上朔到乾隆时期,最晚延续到民国末年,延续300余年。每座石墓和墓石构件上都雕刻书法绘画装饰图案,达400幅之多。雕刻手法应有尽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减地刻、阴刻等巧妙运用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充分表现出雕刻者精湛和娴熟的技艺,也说明了墓室主人李氏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石雕、石刻中有山水、人物、动物、花草等图案及文字楹联。  1号墓墓主李怀瑾,该墓共有书画雕刻41幅,其中两石柱上刻楹联;"后嗣繁昌漫言钟秀,吾亲寿考是谓治谋"。石柱上楣额刻三幅图案,左右两幅被破坏,中间图案是一老者在健身,左右各有一对老年夫妇对座观看,身旁男仆、侍女、儿童相伴。院落石柱侧壁上刻"五蝠(福)捧寿"图案。庭堂南壁为,隶书石刻"得梅之青,与松俱古"的条幅,两侧有幅对联,"文华仙掌露、人品玉壶冰"。北壁雕刻内容为青竹四条屏画。东、西两壁刻有团扇画、方框画、杂宝图。中墓室石壁刻太极八封图。  2号墓墓主为李树德(1804一1877)字滋亭,皇帝浩授中宪大夫,道元职衔,禀贡生出身。曾做兴平县儒学教谕。其院落对联为"一邱方是安闲地、万古常同兜率天"。楣额上刻三格,左格为兰花,右格为竹子,中间是杂宝图。庭堂南壁刻"忠"字.北壁刻"孝"字。字体均为楷书.一米见方。刚劲有力,体正大方。给人以德性为本之教。中墓室前有一对圆雕童男童女。  3号墓墓主李天培(1830-1875),字介候,诰封资政大夫赏戴花翎候选郎中。一生喜好结交品行端正的名人雅士,经常救助贫苦乡邻。其墓地对联为"翠柏苍松一带浓阴庇寿城,青山绿水四围秀气绕佳城"。南壁屏风雕刻松鹤图、北壁为双鹿圈。院落和庭堂上均为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画。中墓室前有幅对联"地接蓬莱学可传经筑石室、名登仙籍才培作赋咏罗天"。后壁刻有一屏风。南墓室前对联为"泉壤百年皆聚瑞、闺门千载亦流芳"、横批"泉台挹秀",北墓室对联为"宝婺星辉垂额范,瑶池仙境慰的魂"。横批"漆灯朗照"。  4号墓墓主李怀珍原配夫人董夫人。墓葬院落对联为"董草堂前风月冷,芙蓉城里梦魂香"。院落南壁有一屏风,北壁被破坏,院落、庭堂刻满花鸟、人物、果实、树木、山水等图。此墓只有两个墓室(一般为三室),南室对联为"别有洞天培小隐,新成庐舍乐长眠"。北室为"郁郁泉台埋白玉,深深庭院隔红尘"。两墓室后壁雕有人物故事画。  5号墓墓主李怀珍(1807-1862),字聘卿,皇帝浩授中宪大夫,钦加道衔,赏戴花翎,议叙郎中候补充禄寺暑回,是当时级别、职位较高的京官。曾祖父李壁,祖父李朝恩,父亲李忠清都是朝廷命官。其院落、庭堂、南墓室均被破坏,只剩中、北墓室。中墓室后壁浅浮雕海水波涛、波涛上有仙鹤、楼台等。北墓室后壁刻有海水、海水中有一瓶,瓶中插三戟。

丰图义仓

丰图义仓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丰图义仓位于在陕西省大荔县城正东17公里处朝邑粮站大院内。  丰图义仓是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的一座民办仓库,是我国目前所存无几的清代大型粮仓之一。该仓由晚清朝邑赵渡人,清朝著名理财家“救时宰相”阉敬铭倡议修建,历时四年建成,于光绪九年(1886)正式投入使用,开始存粮。当时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解放后一直由大荔县朝邑粮站使用。  丰图义仓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以砖结构为主的窑群式仓城,外观酷似一座古城。仓库建于仓城墙体之内,环内城一周排列窑洞58面,每窑可储粮90吨。共可储粮5200吨。仓城外又围有土筑寨墙,墙外有城壕。仓寨占地4.5万平方米。北仓城上中部建有仓楼一座,为紫阳仓祖朱文公祠。城内所有建筑均为清光绪年间所建。  丰图义仓是一座以储粮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又具有坚固的安全防御系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具有防御性质的军事建筑。在利用地形和仓城建筑设计方面,确有许多独到之处:将仓置于城墙墙体之中是仓库建筑上的创新,既利用了城墙墙体的厚实,便于恒定粮温,又节约了建筑材料。丰图义仓的高厚寨墙在保证储存粮食安全的同时,又理所当然的成为地处该仓东面崖下朝邑城的卫城。因为其北与东岳庙相对,共同扼守南、北两个寨子之间的历史著名驿道----“朝坂古道”。体现了储粮和安全防御的双重功能。  丰图义仓的完好保存和继续储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仓政、仓储历史、仓储文化、粮仓建筑艺术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同时对研究封建社会后期关中东部的经济发展、军事攻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006年丰图义仓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明民俗博物馆

  大荔县城关镇南七村农民雷金明,从1995年到现在他就一直从事古董收藏这一行当,从古钱币到各种石刻,无所不收,收藏秦汉以来的民俗文物9600余件。其中石雕3600件,"文革"文物3000余件,瓷器、银器、玉器、民俗画1000余件,木器家具、生活用品2500余件,古钱币、陶器2000余枚(件)。  金明民俗博物馆位于大荔县城西3公里处,108国道旁,占地30余亩。馆内存各种拴马桩830根。其中人头、猴头、人骑兽、猴奇兽210根,狮子头590根,其他30根,精品500余根;中堂狮子、土地庙用狮、拴娃狮450个,狮子从唐代到近代个各时期皆有;历代门墩343付。其中狮子门墩209付,抱鼓门墩74付,其他60付;供桌210件,上下马石180个;柱顶石、石槽子、石门脑、墓志、佛座、磨盘、碑座等550件;馆内一座假山乃青石雕成,高2.4米,宽1.5米,由六块石头雕刻组合而成,是目前国内的绝品,堪称镇馆之宝;有历代的生产工具、农具、生活用品等万余件;各时期古钱币、瓷器、陶器、文房用品、祭祀用品一应俱全;从抗美援朝到"文革"的纪念章2700余枚,毛主席瓷像、纸像、丝织像等300件。  金明民俗博物馆是古同州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对于振兴大荔的文化事业、挖掘民俗文化遗产,必将起到促进作用。它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是美术家、书法家、雕塑家、作家、文物爱好者的乐园,是民俗研究和摄影爱好者深入生活的创作基地,也是中老年人回忆儿时美好时光的最佳场所。

大荔沙苑

  夏日里,美丽的沙苑呈现出“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迷人景象。再过五年,这里将变成国家5A级沙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景区,目前,大荔县已按照五年规划在紧锣密鼓地实施。  沙苑地处渭洛河夹槽地带,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西周秦汉时期灌草植被丰富,动物种类繁多,为历朝的牧马场所。面积400多平方公里,自古以来林湖相依、草木茂盛、人文荟萃、神秘神奇,是唐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是我国内陆平原最大的沙漠沙丘地带。据《同州府志》里说:“沙苑在县南洛渭之间,亦名沙海,沙泽其中盆起者曰沙阜。东跨朝邑,西至渭南,南连华州。广八十里,其沙随风流徙,不可耕植。”凡提及大荔县时,都知道沙苑,它包括现在的苏村镇、羌白镇、韦林镇、官池镇等地区。  由于沙苑面积广,变化大,到处凸凹不平,遍地水、碱、草、沙,因而,群众对这种复杂的地形变化,又各有其不同的称谓:高的地方叫沙阜,低的地方叫沙洼,有水的地方叫沙地,有碱的地方叫沙卤,有草的地方叫沙滩,平坦的地方叫沙板,黄沙一片叫沙漠,沙砾大的叫沙碛。据文献记载,1956年考古中发现"沙苑文化"是中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它佐证了大荔沙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萌芽之地,沙苑地区汉代养畜植树,唐为皇家园林,明时变牧为农,明末山西、河南迁来大量移民,沙苑进入大面积农桑时代。  近年来,大荔县紧锣密鼓,依托沙苑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力争用五年时间,逐步建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沙漠生态休闲度假景点,美丽的沙苑将成为四面八方游客观光游玩的好去处。

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渭南市关中平原的东端,是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区。北起大荔县华原乡,南到老西临公路,东以黄河为界,与山西、河南相临,西沿渭河至华阴、潼关三县。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约宽15公里,总面积4.67万公顷。   三河湿地境内地势平坦宽阔,河漫滩地和一级阶地被渭河和洛河切割为三大块。沿黄河呈南北带状,沿渭河又呈东西带状。应受黄河泥沙影响,处滩高于内滩,常年积水,形成沼泽、草甸和盐碱地带。保护区有六条支流注入黄河和渭河,到了汛期,黄河水常倒流入渭河和洛河,成为这一地区湿地的主要成因。  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燥、半湿润季风气候,海拔在330米-335米之间,地势较周围偏低,受秦岭和中条山所形成的潼关风口的影响,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春季干燥升温快,夏季炎热日照长,秋季降温多阴雨,冬季寒冷少雪雨。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湿地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这里的森林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群落有芦苇群落、盐蓬群落、杯柳群落、草甸群落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大量水生小动物的存在,为水禽提供了栖息、觅食和繁殖的良好环境,形成了三河湿地独特的生态环境。  据初步调查,区内有脊椎动物27目53科110属140中,虾、螺、蚌等家壳类动物20余种,蛇、蛙等爬行动物以藻类、小昆虫及微生物等为食料,其本身又成为野生水禽的食物来源,形成湿地特有的生物链。   

大荔金龙寺塔

大荔金龙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龙寺塔建于明代。位于大荔县城东17.5公里处的朝邑镇大寨子村东古黄河西岸上,地理坐标为东径110°06′,北纬34°47′。塔,原为朝邑县十二景观之一,亦是金龙寺内的主要建筑之一。西与岱祠相临,后因寺毁唯留其塔孤立旷野。为了保护方便,于1962年扩入岱祠内。  该塔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地震倒毁,明未重建。  塔,八角七层,密檐式砖构建筑,高约25米。塔身从下至上高广均逐层递减,愈上愈促,每层迭涩出檐。底层周长28.4米,直径9.1米。每边长3.56米,出檐边长4.13米,檐出0.77米。外檐下角有砖雕转角斗栱,各边中有补间铺作二朵。底层东向有出入大门(木门已无存),砖券门高1.90米,宽0.94米,壁厚2.88米。内西壁有龛洞,高1.08米,宽0.79米,深0.65米;南北龛洞相同,高0.92米,宽0.53米,深0.36米。从二层至第七层,每层东、西、南、北四方各筑一小券门,用以远眺四方。塔外檐除第二层和第七层无斗栱装饰外,其余三、四、五、六层都雕饰转角斗栱及垂花柱,又每边各有补间铺作一朵。塔刹为馒头状,亦用砖筑。塔内西北角2.30米高处开始筑台阶(下部原有木梯,今已无存),梯宽0.60米,游人可沿其周转而上至顶层。中有天井,可上下相望。  塔位居金龙寺内西北角最高处,登临览眺,则见西枕华原,东揖中条山,北镰山,南视雄姿华峰,左右环视黄、洛、渭等山水名胜尽收眼底。

八鱼清代李氏家族石墓群

八鱼清代李氏家族石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考古队在大荔县成功地发掘了八鱼李氏家族墓群。大荔八鱼李氏家族石墓群,大型石墓22座,清理发掘11座,从已发掘的情况来看,墓葬结构、规模及出土实物,对研究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官僚制度,乃至当时社会葬俗文化,特别是其书法绘画和石雕石刻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石墓群位于黄河流域华山脚下的渭洛河附近的沙苑边缘中段,距大荔县城仅12公里,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地下物藏丰富。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是皇家放马养鹿之地;史称"沙苑"。明清两代,同州辖治,商贸繁荣,文化生活灿烂多姿,据出土墓志记载,此清代李氏望族墓地群,最早可上朔到乾隆时期,最晚延续到民国末年,延续300余年。每座石墓和墓石构件上都雕刻书法绘画装饰图案,达400幅之多。雕刻手法应有尽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减地刻、阴刻等巧妙运用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充分表现出雕刻者精湛和娴熟的技艺,也说明了墓室主人李氏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石雕、石刻中有山水、人物、动物、花草等图案及文字楹联。  从已出土的五座墓葬形制、石雕看,一结构大体相同,一般由墓道、墓门、院落、庭堂、耳室、墓室等组成,多为一院一厅三室的庭院式结构。L号墓墓主名字不详,该墓共有书画雕刻41幅,其中两石柱上刻楹联;"后嗣繁昌漫言钟秀,吾亲寿考是谓治谋"。石柱上楣额刻三幅图案,左右两幅被破坏,中间图案是一老者在健身,左右各有一对老年夫妇对座观看,身旁男仆、侍女、儿童相伴。院落石柱侧壁上刻"五蝠(福)捧寿"图案。庭堂南壁为,隶书石刻"得梅之青,与松俱古"的条幅,两侧有副对联,"文华仙掌露、人品玉壶冰"。北壁雕刻内容为青竹四条屏画。东、西两壁刻有团扇画、方框画、杂宝图。中墓室石壁刻太极八封图。  2号墓墓主为李树德(1804一1877)字滋亭,皇帝浩授中宪大夫,道元职衔,禀贡生出身。曾做兴平县儒学教谕。其院落对联为"一邱方是安闲地、万古常同兜率天"。楣额上刻三格,左格为兰花,右格为竹子,中间是杂宝图。庭堂南壁刻"忠"字.北壁刻"孝"字。字体均为楷书.一米见方。刚劲有力,体正大方。给人以德性为本之教。中墓室前有一对圆雕童男童女。  3号墓墓主李天培(1830-1875),字介候,诰封资政大夫赏戴花翎候选郎中。一生喜好结交品行端正的名人雅士,经常救助贫苦乡邻。其墓地对联为"翠柏苍松一带浓阴庇寿城,青山绿水四围秀气绕佳城"。南壁屏风雕刻松鹤图、北壁为双鹿圈。院落和庭堂上均为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画。中墓室前有副对联"地接蓬莱学可传经筑石室、名登仙籍才培作赋咏罗天"。后壁刻有一屏风。南墓室前对联为"泉壤百年皆聚瑞、闺门千载亦流芳"、横批"泉台挹秀",北墓室对联为"宝婺星辉垂额范,瑶池仙境慰的魂"。横批"漆灯朗照"。  4号墓墓主名字不详。墓葬院落对联为"董草堂前风月冷,芙蓉城里梦魂香"。院落南壁有一屏风,北壁被破坏,院落、庭堂刻满花鸟、人物、果实、树木、山水等图。此墓只有两个墓室(一般为三室),南室对联为"别有洞天培小隐,新成庐舍乐长眠"。北室为"郁郁泉台埋白玉,深深庭院隔红尘"。两墓室后壁雕有人物故事画。  5号墓墓主李怀珍(1807-1862),字聘卿,皇帝浩授中宪大夫,钦加道衔,赏戴花翎,议叙郎中候补充禄寺暑回,是当时级别、职位较高的京官。曾祖父李壁,祖父李朝恩,父亲李忠清都是朝廷命官。其院落、庭堂、南墓室均被破坏,只剩中、北墓室。中墓室后壁浅浮雕海水波涛、波涛上有仙鹤、楼台等。北墓室后壁刻有海水、海水中有一瓶,瓶中插三戟。  其余墓葬还有许多,其中一座石门上刻"万年宅"一座刻"固佳城"。  以上概述不过是400多幅书画雕刻的极少部分。  这些书法、绘画、石雕作品清晰、规范、端庄,耐人寻味;而画的内容题材广泛,画法采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有的画配有词和印章,诗配画、画映诗,相得益彰。石刻雕工采用了减地、剔地、打磨、钻孔、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空等雕刻手法,是石刻工艺的集大成。八鱼村古墓的发掘,对研究清代政治、文化、书法、绘画、青石雕刻、世俗观念、宗教信仰、对外交流、商贸以及鸦片战争前后社会的变迁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大荔文殊新塔

  大荔文殊新塔位于大荔县城北大街北端与环城北路相交之十字路口,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又因"文殊阁"而得名。  "文殊阁"为"同州长兴万寿禅院"的主体建筑。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别驾杨公所建,高三层,高百余尺,因塑文殊菩萨像得名。文殊阁因年久,早已倒塌。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阁基建塔立碑,故命名"文殊塔"。塔共4层,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冬,拆上层又续增3层。民国战乱,摧毁塔顶及塔身半壁。民国廿五年(1936年)驻军冯钦哉倡议,在"长兴万寿禅院"故址,兴建"方山公园",又在"文殊塔"基础上重建文殊新塔。  该塔系砖质0式空心塔,六角七层,从第二层起,每层各开六个坚式长方形窗,底层南北各开塔门,另开四个圆窗。层檐为外叠涩五层,塔顶各角为象鼻挑角,并可悬铃。内置螺形木梯和栏杆,可攀沿旋转而上。1986年县政府又增固塔基,修建铁栅、花池、形成了街心花园。

大荔岱祠岑楼

  岱祠岑楼位于大荔县城东17.5公里处的朝邑镇大寨子村东。东西宽119米,南北长169米,占地总面积20311平方米(包括原金龙寺部分面积)。地理坐标为北纬34°47′,东经110°06′。  岱祠,亦名东岳行祠,又名岱祠行宫、崇佑观、东岳庙。相传为春秋时期鲁班所建,确凿史料为《朝邑县志》和清乾隆六年碑石《东岳庙重修汉关夫子并总嗣圣母二祠碑记》载:唐贞观元年(627年)重修,宋政和八年(1118年)敕赐崇佑观额,明隆庆六年(1572年)增修殿宇。祠内原建和增建后的规模是:沿中轴线,前为山门,中岑楼(乐楼),东歌楼、西戏楼、广场、石牌教坊、左钟楼、右鼓楼、香亭、长春楼(阁)、献殿、正殿、寝殿;寝殿东、西、北三面连13间围廊环绕,拓基砌台,并有东、西耳房陪衬。东庑药王殿、温神殿;西庑有关圣帝祠、圣母祠;东、西庑并有七十二山神。由于历遭破坏,目前惟岱祠岑楼孑然屹立。  岱祠岑楼,亦名岱祠楼。位于岱祠中偏南方向,始建于宋代,历代多次重修。坐北面南,筑于16×11×1.8米高的砖砌石镶台基上,高约17米。面阔,进深均为三间。四周廊深2.8米,内有支撑楼板的柱子两根,径0.54米,高6米。内四侧有高10米的通柱12根。内东南角有木楼梯可上二层,二层置楼板,周有格子门窗,出门可沿周外廊环绕游览。  屋面为三重檐歇山顶,有吻兽。楼面覆盖琉璃筒、板瓦。砖砌山墙,并施琉璃彩绘龙虎斗纹浮雕,配有水波纹、云气、蔓草纹等图案。上层楼顶举折较高、中、下层举折平缓。  室内梁架为三架梁四椽屋带单步梁。檐下四周有斗栱。上层为五铺作,分布于向外檐两部分,北面有明间补间铺作各二朵、东、西、南面各一朵。中层为四铺作,南、北两面有明间补间铺作各二朵,其余各一朵。下层每间补间铺作均为一朵。九斗栱上有要斗,拱雕饰成“三幅云”式样。二、三层斗拱均出有批竹昂,四挑角下除有挂垂外,还有单头旗杆(为清代所加,起支撑作用)。  岑楼古建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辛勤劳动成果的结晶,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建筑学的宝贵财富。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岑楼建筑艺术推崇备至,早于一九三四年就摄存照片,作为研究的宝贵资料收藏。过去的北平剧馆也珍藏有此楼的图样。

长-遗址

长春宫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长-遗址位于朝邑镇北寨子村,距县城东16.2公里。  北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宇文护筑,初名晋城。建德二年(573),因晋城三面悬崖,东临黄河,面对古蒲津关,登高可以远望太华、中条二山,俯视黄、洛、渭三河,花木茂盛,四时如春,遂改名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增建殿宇,宫址占地扩至三百余亩。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西入关中,渡黄河后,先驻于此,再取长安。唐武德二年(619),在此置陕东道大行台。李世民为秦王时,镇守于此,河东军队,尽归指挥。山东平定,方移行台于洛阳。以后凡在同州为官的,多兼任长-使。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和后周明帝等,都曾到此巡视。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到过这里,《题郑县亭子》诗中的“天晴宫柳暗长春”即咏此游。  后因战乱破坏,五代全废。今已半为农田,半为北寨子村庄所覆压。但遗址的西围墙基础仍明显暴露,南边的两面残窑依然存在。

大荔县般若寺和金塔寺遗址

大荔县般若寺和金塔寺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般若寺和金塔寺遗址,寺位于县城北门偏东,即现在的城关中学和城关粮站内。创建时间不详,西魏文帝大统七年(541)夏,隋文帝杨坚出生于般若寺内。据此,其创建时间应在南北朝时期。  隋开皇四年(584),隋文帝下令对般若寺大加修葺,遂改名大兴国寺。其修葺规模,据法琳《辨正论》卷三《十代奉佛篇》载:七重周垣,百拱相持,龛室高竦,栏宇连袤。金盘捧云表之露,宝铎摇天上之风。  大兴国寺在金塔寺右,唐改龙兴寺,尉迟恭建砖塔。宋开宝时(968~976)重修。后寺废塔存,与金塔寺合为一寺。明嘉靖乙卯地震,两塔俱圮。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重修县城时,北城墙在寺中穿过。  《大荔县(熊)志》载:“金塔寺为隋文帝建,以葬其养母神尼。塔基崇以砥石,高寻有尺,上作一柱,殿中擎金龙顶,设九重沃金浮图。开皇四年赐额金龙寺。”  1987年,城关中学修建教学楼时,在两米深处曾发现过石佛头像。

陕西省(大荔)现代农业园区

  位于大荔县冯村镇和埝桥镇的陕西省(大荔)现代农业园区,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首批现代农业园区。园区规划占地面积5万亩,计划投资2.01亿元,用三年时间建成核心区和辐射区。核心区占地1000亩,包括工厂化育苗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区,标准化生产区,物流中心区,检测培训区,休闲观光农业区六大功能区;辐射区包括温室蔬菜、温室时令水果、大棚瓜菜等三个板块。目前,核心区已投资2100万元,建成了5760平方米智能温室,4224平方米展示大棚,50座高标准示范温室,完成了工厂化育苗区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两个功能区建设,年生产优质种苗1500万株,推广了菜、畜、沼一体化生态种植模式、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生物反应堆、水肥一体化等新型生产技术。该园区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苗木繁育、农民培训、科技展示、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服务、商品化处理、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区。  信息来源:渭南日报  信息来源:渭南日报

朝邑文庙遗址

朝邑文庙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文庙与原朝邑县政府一路之隔,在其南。距现在的朝邑农场场部东偏南0.3公里,距今县城东16.5公里。  文庙始于西汉,历代先后增葺。彼时的建筑有:大殿五间,东西庑各十三间,戟门三间,灵星门三间,泮池,德配天地坊,道贯古今坊列东西衢,启圣祠三间在大殿东北,尊经阁在东西通衢,砌有砖洞,以便行人。上筑一阁和博文、约礼二斋,在明伦堂左右,又有敬一亭三间,在启圣祠前,射圃、观德亭在戟门东。  大殿是此组古建群的主体建筑,建在1.2米高的砖砌台阶上。歇山顶,琉璃瓦、脊,鸱吻为龙,正脊中间有迦楼罗。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九架梁,前后双步梁,明间三攒出斜拱,次间、稍间均两攒,后檐分两侧均一攒,大柱头从斗拱上面露出,斗拱无真昂,属明代中期以后至清以前的建筑。  朝邑中学虽占用18年,除拆去灵星门三间另建图书楼外,其他基本保护完好。1958年至1960年移民期间全部拆除。

羌白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羌白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