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 澄城县

澄城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有一处国内罕见的民窑群遗址,面积达4平方公里,制瓷历史长达千年。清代民国时期,尧头制瓷业到达鼎盛,“尧头窑”烧制的碗、盆、罐、瓮等民间陶瓷器具粗朴耐用,行销多省,名声远扬。时至今日,尧头窑遗址仍有保存较完整的古窑30余座、古民居75处,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址遗址群,被称为“中国原生态陶瓷的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

澄城县城隍庙

澄城县城隍庙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澄城县城隍庙位于县城西门口,最早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现存城隍庙为明代嘉靖二十八年所建,有楼三座,一主楼二侧楼,共立于高台之上,均为梁柱式木结构建筑。中间主楼高17米,用32根柱子架梁叠木而成,其中10根为通天柱,内顶为八卦藻井,绘饰“火焰宝珠”图案,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面宽五间,有平座拦杆,楼内下有楼梯,上有空中回廊,登楼可观四方。东西两侧各有十字歇山顶方形楼一座,各用16根柱子构建立体,比主楼矮小,秀丽精巧,如翼凌空。三座楼顶均施碧琉璃瓦,飞檐下有斗拱,各楼回挑角有键铃。看起来虽然陈旧灰暗,但不失精美漂亮,只是周遭环境和这三座楼及不协调。  城隍庙神楼,又称乐楼,因庙前旧有神楼两座,俗称钟鼓楼。钟鼓乃古代乐器,古时候每当初一、十五或过庙会时,人们就要击鼓敲钟奏县乐,祭祀敬神,后人取古乐祀神之意,故名乐楼。据记载,该楼肇建于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庙前旧有神楼两座,俗称钟鼓楼。元末战乱焚毁,明嘉靖年间复修,后又被公元1556年的关中大地震震毁。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重修,始为现貌。  城隍庙乐楼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梁柱式木结构建筑群。三座古楼,座北向南,飞檐斗拱,琉璃重檐岿然屹立于县城隍庙前。主楼高大宏伟,东西二楼玲珑精巧,如翼凌空,十分壮观。三座古楼并排矗立,以中间主楼最为高大,通高20米,占地140平方米,进深5间,用32根柱子架叠木建成,其中有十根通天柱。在通天柱与廊柱之间建有空中回廊。主楼东侧有楼梯,游人可登楼观景,远山近景一目了然,楼顶样式为琉璃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飞檐斗拱,四挑角挂铃。东西二楼为方形亭式楼阁,各用14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楼顶样式为琉璃,龙凤、套角兽和武士俑等琉璃配件装饰而成。抬头遥望楼顶,琳琅满目,只见仙人翘首,龙飞凤舞,栩栩如生,多彩绚丽,给人以美的感受。  为了加强古建筑的安全保护和合理利用,陕西省文物局于2000年投入巨资对整个乐楼重新油漆彩绘,使这一古老建筑更加光彩夺目。同时,乐楼内还保存陈列着各类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唐代陀罗尼经幢,金代大铁钟,元代大石佛和石碑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2001年6月25日乐楼由国务院正式确立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已成为澄城县的标志和象征。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城关镇  乘车线路:澄城县乘小巴车至西门口后步行可达。

龙首坝

龙首坝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龙首坝  龙首坝是一座石拱滚水坝,它横跨于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行政村管辖的状头村村西,处于与蒲城县西头乡交界的洛河下游。因建于汉武帝时创建的龙首渠的渠首段而得名。  该坝是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建成的,它位于澄城县交道镇西南8.5公里处,距离县城17公里。坝为石拱滚水坝,坝轴为弧形,坝面为渥奇式。坝高16.2米,顶长187.67米,顶宽5米,坝基最大宽22.5米。坝体用工157669个,用石料20525立方米,用沙7290立方米,用水泥12092桶,支付银元217881元。该坝由著名爱国将领杨虎成倡导,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祉主持规划,总工程师孙绍宗率队堪测并全面负责工程实施,工程师李奎顺具体设计,于1934年5月动工兴建,次年6月竣工。当时的中央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写了“龙首坝”坝名,并在坝东建亭上立碑留念,“龙首坝”纪念亭也是仿古木结构建筑,古朴大方。  龙首坝工程建筑宏伟,附近沟壑纵横,怪石林立,水流湍急,坝下河床狭窄,形成了状如“壶口”的瀑布和险滩、湿地、龙眼、龙潭等自然景观;下游1公里处还有著名的温泉,这里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好地方。龙首坝于1985年4月被澄城县人民政府确立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首坝工程建筑宏伟,附近沟壑纵横,怪石林立,水流湍急,坝下河床狭窄,形成了状如“壶口”的瀑布和险滩、湿地、龙眼、龙潭等自然景观;下游1公里处还有著名的温泉,这里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好地方。龙首坝于1985年4月被澄城县人民政府确立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良周秦汉宫遗址

良周秦汉宫遗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良周遗址  良周遗址位于陕西省澄城县刘家洼乡良周村北,为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遗址。  遗址中心区为一壕沟环绕成长方形,此范围内遗迹密集,出土遗物较多。其东部偏北有一座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较大。遗址范围内发现有多处柱础石,另见有云纹瓦当、砖及大量瓦砾。在筒瓦、板瓦上有“犬亭”、“大匠”等陶文戳记,在璧纹空心砖、滴水砖和铺地砖上有“宫”、“与天无极”等字。  良周遗址作为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的大型宫殿的代表性遗址,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行宫布局、宫殿结构及其用途有较高历史和学术价值。  良周秦汉宫景区位于澄城县王庄镇良周村,距县城30公里,西北有高耸的壶梯山,东北有宏伟险峻的杜公山,属黄龙山脉与洛水之间的山前冲积扇形黄土台塬,地势开阔、较为平坦,曾是秦汉时主要的练兵场。秦汉宫殿遗址是一处面积巨大、内涵丰富、保存完整的秦汉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建筑、交通、祭祀等具有很高的价值。秦汉宫景区现已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渭北特色饮食一条街、共和国历程展厅、西安美院良周绘画基地、民俗展演区、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良周古民居、古城堡、古地道、垂钓园等景点正在建设中。

澄城县龙首现代农业园区

  澄城县龙首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园区位于交道镇樊家川村,是以现代果蔬生产、龙首坝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园区。  一、 特色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光热水资源条件。园区所在地樊家川村,位于澄城县西南角,西临洛河,三面环山,是洛惠渠渠首、澄城温泉人饮工程水源地。独特的盆地小气候、优越的灌溉条件,具备了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樊家川就是澄城远近闻名的米粮川。特别是年内同期温度较周边地区高2—3℃,出产的酥梨、杏、桃等水果比周边的蒲城、大荔早上市10天以上,占领了市场先机,每斤多卖0.2—0.3元。2010—2012年连续三年酥梨亩均效益达8000元以上,大棚杏桃亩均效益达3万元以上。  (二)久负盛名的龙首坝水利工程。龙首坝始建于1934年5月,由爱国将领杨虎城倡导,着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规划建设。石拱滚水坝横跨洛河东西,如巨龙卧波,气势非凡;仰望坝顶,一帘清水从天而降,使人心旷神怡。目前,龙首坝仍发挥着农田水利灌溉作用,惠及澄城、大荔、蒲城三县百万余亩耕地。龙首坝内沟壑纵横,水流湍急,形成了龙首瀑布、龙眼、壶口、鳄鱼潭、洛河湿地等自然景观。近年来经过整修加固,旅游开发,已成为澄城、蒲城等周边县市居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  二、园区建设  (一)总体目标。“实施234工程,打造澄城第一村”。即依托樊家川独特的光热水资源及龙首坝景区两大优势,做强优质酥梨、设施果树、龙首坝生态旅游三大产业,打造澄城优质酥梨、设施果树、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第一村,实现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翻番。到2015年底,园区产供销、娱购游为主线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优质酥梨、设施果蔬占比达到79.93%,年产优质果蔬13550吨,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实现生产总值706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5万元以上。同时,通过果畜沼结合、景区绿化,使园区绿色覆盖率达到80%以上,种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达到95%以上。  (二)建设内容。澄城县龙首休闲观光现代农业园区由澄城县龙首生态观光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建设。樊家川村现有耕地6500亩,园区规划:占地面积5530亩,含优质酥梨基地、设施果蔬生产、果蔬品种研发繁育、生猪牛羊标准化养殖、果蔬农产品市场交易、龙首坝生态旅游六个功能区。  1、优质酥梨示范区:规划面积3500亩,现有1500亩,三年内新增2000亩,同时推广新优品种及现代化生产管理技术。  2、设施果蔬示范区:规划面积1000亩,现有350亩,三年内发展日光温室650亩,同步配套安装节水灌溉设施。  3、果蔬品种研发繁育区:建设组培室1000㎡、苗木扩繁生产园80亩、优质品种展示园110亩,推广节水灌溉200亩。  4、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标准化千头生猪养殖场两处,标准化千头肉牛养殖场一处,解决果蔬生产有机肥肥源不足的问题。  5、龙首坝休闲观光区:绿化、美化、亮化龙首坝景区,建设百亩芦苇荡,栽植绿化树木20余万株,增设水上游乐、水边垂钓、农家乐、田园采摘等休闲观光项目,提升景区服务接待能力。  6、农产品市场交易区: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1500㎡及附属设施,统一产品包装,统一销售方式,实现品牌化、规范化生产经营。

唐代城隍庙乐楼

唐代城隍庙乐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城隍庙乐楼  城隍庙神楼又名乐楼,位于澄城县西大街西端原城隍庙前,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澄城县志》记载,邑城隍庙在西门外,肇建于唐贞元十三年,庙前有神楼两座,俗称钟鼓楼。元末战乱焚毁,明嘉靖年间知县徐效贤复修,后又被公元1556年的观众大地震震毁。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知县畅孟乐率民重修为三座楼,始为现貌。她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明代梁柱式木结构建筑群,三座古楼,座北向南,飞檐斗拱,琉璃重檐。主楼高大宏伟,东西二楼玲珑精巧,如翼凌空,十分壮观。三座古楼并排矗立,以中间主楼最为高大,通高20米,占地140平方米,底层面阔5间,进深5间,用32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其中有十根通天柱。在通柱与廊柱之间建有空中回廊。主楼东侧有楼梯,有人可以登楼观望,远山近景一目了然。楼顶样式为琉璃重檐三滴水歇山顶,飞檐斗拱,四挑角挂铃。东西二楼为方形亭式楼阁,各用14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楼顶样式为琉璃二重檐十字歇山顶,飞檐斗拱,四挑角挂铃。三座楼顶屋面山花均用琉璃瓦、龙、凤、套角兽和武士俑等琉璃配件装饰而成。同时,乐楼内还保存陈列着唐代陀罗尼经幢、金代大钟和一些重要碑石,深受中外游客赞赏。城隍庙乐楼规模宏大,构造精巧,风格独特,图像逼真,艺术超群,她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传统,又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特别是1999年国家投入巨资对古建筑进行了油漆彩绘,使这一古老建筑更加光彩夺目。乐楼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具有相当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天下名楼很多,而澄城的乐楼还是独树一帜。

壶提山

  壶提山  壶提山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壶梯山与黄龙山斜坡相接,似断非断,似连非连,拔地而起,突兀孤立,山高96米,山顶海拔1200米,因形似水壶,状如阶梯而得名。壶梯山是县北沿山一带的制高点。是连接陕北与关中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948年8月,我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元帅、-将军指挥在此发动了著名的壶梯山战役(也称澄合战役),一举歼灭了进犯延安的胡宗南三十六师主力。壶梯山战役是我军进攻关中的第一个战役,这次战役狠狠地打击了胡宗南匪军的嚣张气焰,解放了澄合两县,为我军解放西安,解放大西北创造了有利条件,-曾致电向西北野战军司令部表示祝贺。  壶梯山山势巍峨,林木繁茂,郁郁葱葱,景色秀丽,美不胜收。山上有泉,林中有庙,过去每逢初一、十五。钟声、鼓声不断,在山谷中回荡。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庙会期间,人山人海,各种剧种汇聚在这里,各行业生意人也坐地为摊,招揽顾客。此时山间碧绿,山林青翠,鸟语花香,好一副秀美的山间风情画卷。晴天登山远眺,一览澄城大地,千村烟树万倾田涛,尽现于眼底,山下地势开阔,庄稼遍野,令人心旷神怡,更感祖国山河壮丽。  关于壶梯山及山上的庙,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一百个狐仙从塞北飞往澄城的尧头地区,99个已降在了尧头,成为99个疙瘩,无量神点土成煤,使得尧头煤炭挖掘不尽。而最后一个狐仙经过黄龙山时,被无量一剑斩断左翅,跌落在这里,形成了壶梯山,无量神坐在山项上,乐善好施,使得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精进寺塔

精进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精进寺塔  精进寺塔,又名宝塔,座落在澄城县东大街文化馆院内,因建于精进寺内而得名。  据《澄城县志》(韩志)记载:“精进寺在东门外迤南,唐肃宗时建浮图九级”。唐肃宗李亨从公元756年至761年共在位6年,此塔从始建至今已有1240多年的历史。通过史料考证证实我县精进寺佛塔创建于唐代,而在宋代和清代都进行过大的复修。  精进寺塔是唐代创建的一座方形九级楼阁式空心砖塔,高33.26米,塔基呈方形,每面边长7米。塔身第一层较高,壁厚2.2米,每层四角各有风铃一个,底层的塔门向南,中间安有一副木门,这个门就是寺塔的正门,可以进去登塔,塔内第一层是木旋转式楼梯,其他几层均为木爬式楼梯,到第六层为至,七至八层空间太小,爬梯无法架设。各层有隐出柱子和额枋,卷门隔间上下相闪开,第五层斗拱出两跳,单昴偷心造,每层挑角都佩挂风铃。塔檐由七层青砖叠涩出檐,檐上亦由七层砖以叠涩出檐。塔身二、四、六、八层南面或北面各开一券门;东西面各有一券洞或假门;三、五、七层的东面或西面各开一券门,南北两面各有一券洞或假门。塔顶用砖叠涩收分封顶,上置铁刹。塔身的隐性、卷门洞、横式格棱窗均用土红色描绘。从外观造型看,它与西安大雁塔有些相似,又与铜川北宋塔有些相仿,同时也具有它的独特风格,其塔身仿木结构,柱头突出,叠檐清晰,塔顶铁刹,相轮完好,刹座为仰覆莲瓣形。

车盖泉风景区

  车盖泉风景区

澄城烈士陵园

  澄城烈士陵园位于澄城县。1948年7月,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取得了澄合战役的胜利,此役消灭国民党整编第36师大部,粉碎了胡宗南企图-西北野战军于黄龙山的企图。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澄合战役和荔北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陵园于1954年始建,1958年扩建,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有烈士纪念碑、纪念塔、纪念亭等,安葬烈士600多名。林伯渠为牌楼题字“千秋昭著”,习仲勋为陵园题词“一代人民英雄,万世人民敬仰”。陵园是陕西省省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尧头李氏宗祠

尧头李氏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尧头古镇向我们陈说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  陕西的渭北高原不似八百里秦川旷远辽阔,也不似陕南山地高深空灵,它就像是永远攥紧的拳头,有不绝的内力鼓动其中。亿万年前河水冲刷出的地貌,如今是缺水的地方,土干涸凝固成大地的雕塑。尧头,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沟壑纵横之间是一排排黄土的窑洞,和这片土地一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量。  在尧头古镇有一大姓——李,李家人演绎了尧头古镇的传奇色彩,如今的尧头古镇,有一座标志性建筑——李氏宗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2013年,由李家成功的企业家李对成、李红卫、李忠信、李海仓、李和平等人集资翻建而成,气势宏伟、规模宏大。  尧头李氏宗祠  地理位置:中国陕西澄城县尧头镇尧头老街景区  兴建时间:始建时间不详(内存家谱600多年)翻修于公元2013年  兴建人物:李对成 李红卫 李忠信 李海仓 李和平  周边环境:尧头古镇景区被列入历史文明古镇、文化古镇,尧头窑民窑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澄城金代大铁钟

  金代大铁钟  金代大铁钟原是本县王带庄社善济院之钟,抗日战争时迁至县城,用于防空报警,后来又作为时钟使用。该钟上锐下侈,上面是蒲牢纽,下面是八角弧形口,通高235厘米,口径153厘米,口沿壁厚12厘米,周长459厘米,重约4吨。  钟身系灌铸而成,可分为七段四十五模:钮下最上一段,合铸一模,与钮连接,中留一孔;第二段,有四模,铸有四孔;第三段,又八模,每模阳铸四字铭文。即“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0常转,王子岁,明昌三年。三月甲辰,体日工毕。”前面四句十六个字是吉祥语,后面十六个字,是该钟铸造的年月日,“明昌”是金章宗执政的第一个年号,明昌三年是公元1192年,该钟距今约800多年。第四段共八模,其中四模是铸钟捐款人的村名和姓名。两模铸有当地军政-的姓名,即:“广武将军行澄城县今上骑都尉上陵郡开国子食邑伍百户高德宁,宣武将军行澄城县主骑都尉天水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赵晖,忠武校尉行澄城县尉武骑尉乌古依希。”另两模分别铸有“心月轮图,梵书准提神咒”和“智矩如来心破地狱真言,”二者均为梵汉合体,《中国名胜名典》第1031页记述该钟时强调说:这是研究古代梵书文字珍贵的实物资料。该钟第五段,共八模,分别铸有“合阳”,“王村”等社捐款铸钟人姓名。一模铸有“问东北路石州铸钟匠人杨及其子第等七个人的姓名。第六段,共八模,每模铸钸莲花一组。第七段,共八模,模线与第六段相连接。似为同模,相互间隔的园形钟点与牡丹花分布于每个弧形角内。其下为加厚的八角弧形钟口。  在该钟的铭文里,共发现60多个不重复的简化汉字,其中有11个与现在的简化汉字完全一样。即:党、贵、荣、张、顺、坚、蔺、宝、仙、济、弥,还有“汉鼎繁标宋年”(年,)“汉鼎繁标宋学”(学),“汉鼎繁标宋烁”(秋,)“汉鼎繁标宋开”(开)等异体字。这些简化汉字证明了我国的简化汉字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从而推翻了以前汉字简化300年的学说,把我国的简化汉字提前3500年。  总之,澄城县普济院的金代大钟,采用了灌铸法。模印合缝严密,铸身表面光滑,砂眼少有,铭文清晰,花卉舒展。即表现了金代民间高超的铸造技术,又说明了佛教在金代的普及和发展。体现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情况。在铸钟捐款人姓名中,既有官吏,僧侣,又有民间社团,而且还出现了不少妇女姓名,足以说明佛教当时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这口大铁钟,为人们研究我国金代的冶金铸造工艺,宗教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拴马柱

  拴马柱  马石桩,是用整块的上等青石凿制而成,呈方柱状,一般通高2—3米,厚0.2—0.3米。据1983年和1984年考查,全县共有拴马石桩1276个,为全国罕见.  拴马石桩通体区分为桩顶、桩颈、桩身和桩根四部分。桩顶的石雕造像是最引人注目和雕工最重的部分,造型式样有人狮拴马石桩、蹲狮拴马石桩、狮猴拴马石柱、人鸟狮拴马石桩等十多种类型。狮猴前肢和人臂腕间镂凿有通孔,是专为穿系马缰而为。桩颈为顶、耳之间的连结部分,多处理为双层,上层做圆鼓形、台形、带四柱的阁形或花瓣形,以承托主体造像。下层多在方柱体桩坯上划出横方型平面,上有鹿、羊,马、花、鸟、云、水等竖条状浮雕图案。桩身是上下等粗的方坯石条剥錾打琢而成。拴马石桩一般栽在大门外两边,少则一对,多则十数对。  桩顶的狮头,顶鬃毛常夸张为几堆螺旋,隆突高耸,如角、如锥。狮的姿势突出扭转身躯时的威势,或仰首向天,或睥睨回顾,使人如声。由于是因料施雕,狮额或缩或扁平,有的口鼻正冲石坯方棱,有的索性在大方块上仅以錾刀凿出粗糙的槽线,划分出形体结构部位,结果都是更加体现了猛兽的野性。  桩顶石猴的处理通常是身躯大形处理得概括,而在面部特征与动作上注意细致刻画。此外,又常以老猴的迟缓与爬在其身上的小猴的活泼相对照,造成动与静的统一体。  在桩顶人物造形中,以各式各样的骑兽者为数最多,由于坯头截面形状不同,桩顶人像也呈现几种不同的“势”,或俯身前冲,或驼背卷身,或自然端坐,或斜倚扭动,人像胯下的兽类,以狮为多,余有马、麒麟、猞猁和蟾蜍,骑手多驾鹰、负猴、狮,猴常表现与人的亲昵状。骑手头顶有戴盔帽的,帽有螺式尖小帽、圆顶帽、圆斗式“喇叭帽”,有缠帕、挽髻、留长辫的。身上装束则有披甲穿长袍的、穿单衫或阔袖长衫等,手中有执鞭、捧如意,弹琵琶、抱月琴、托瓶、拿烟斗、徒手捉狮耳、单手扶帽沿等。不骑兽的人物造像,多是坐在石鼓或莲花上的儿童,似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多角度状写各个时期村野人民生活情态。  据专家考证,拴马石桩石雕有的含汉魏风格,有的含唐代石窟雕刻的魅力,集图雕,浮雕、线刻于一身……,足见拴马石桩石雕有颇为长久的发生发展史,拥有多种门派的匠师队伍,是多民族杂处的历史见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华山

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凭借大自然风云变换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东汉政权,华山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华山以其峻峭吸引了无数浏览者。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峰秀丽,又形象各异,如似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遭难……。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布,更是妙趣横生。并且华山还以其巍峨挺拔屹立于渭河平原。东、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诗人张乔在他的诗中写道:"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峰。"都是针对华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进华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仅330-400米,而华山海拔2154.96米,高度差为1700多米,山势巍峨,更显其挺拔。  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所系。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华山亦留有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传说故事和古迹。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而建于汉武帝在位时的西岳庙,有着“陕西故宫”和“五岳第一庙”之称誉,这是五岳中建制最早和面积最大的庙宇。中国历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游或举行祭祀活动。华山 华山 华山 华山 华山 华山

同州湖风景区

同州湖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大荔县同州湖风景区位于陕西渭南大荔城区段,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已累计投资3亿元,完成6.3公里两岸堤防、1.75公里中隔段、360亩生态景观工程、1000亩湖面蓄水工程、5公里环湖自行车绿道、100辆自行车站点、1000部生态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及音乐喷泉、福寿桥、康宁桥等20多处景点建设,可容纳5-10万人游乐观赏,将于六月全面向社会开放,填补了大荔县历史上无公园的空白,成为集文化、民俗、休闲、体验、旅游为一体的新景区。  湖为核心,建设南至官池镇驻地、北至冯翊路、西至商贸大道的同州湖4A级景区,促进产城、景城融合发展。4月10日,同州湖景区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同州湖西路开工建设。  据了解,该工程全长约1.9公里,道路红线宽度58—52米,两侧各4米宽的自行车道和11米宽的绿色景观带,计划总投资1.46亿元,景观绿化总面积达5.4万平方米。项目规划创意独特、设计概念新颖,其古典主题风格和简约的文化艺术气息,突出了幽静、闲适,与同州湖景区整体设计相得益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条连接城区与同州湖景区的景观大道,对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同州湖4A级旅游景区,促进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设施  同洲湖景区设施齐全,1000亩湖面蓄水工程以及环湖自行车绿道、环湖电瓶车道、六角亭、橡胶坝、亲水平台、停车场等配套工程,中国红标志性景区大门、环湖步道、福寿康宁桥、儿童乐园、综合性健身区、中心广场、音乐喷泉、文化栈桥、管理设施、荷花池、码头、雕塑工艺品、生态卫生间、环湖灯带、中隔堤、北大堤石台阶、弱电、音乐草坪灯等其它配套工程正在加紧实施,预计将于“五一”前向社会开放,成为集文化、民俗、旅游为一体的县城南户门、大荔新景点。

澄城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城关街道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澄城县城隍庙 龙首坝 良周秦汉宫遗址 澄城县龙首现代农业园区 唐代城隍庙乐楼 壶提山 精进寺塔 车盖泉风景区 澄城烈士陵园 尧头李氏宗祠 澄城金代大铁钟 拴马柱 澄城县博物馆
冯原镇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澄城县城隍庙 龙首坝 良周秦汉宫遗址 澄城县龙首现代农业园区 唐代城隍庙乐楼 壶提山 精进寺塔 车盖泉风景区 澄城烈士陵园 尧头李氏宗祠 澄城金代大铁钟 拴马柱 澄城县博物馆
王庄镇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澄城县城隍庙 龙首坝 良周秦汉宫遗址 澄城县龙首现代农业园区 唐代城隍庙乐楼 壶提山 精进寺塔 车盖泉风景区 澄城烈士陵园 尧头李氏宗祠 澄城金代大铁钟 拴马柱 澄城县博物馆
尧头镇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澄城县城隍庙 龙首坝 良周秦汉宫遗址 澄城县龙首现代农业园区 唐代城隍庙乐楼 壶提山 精进寺塔 车盖泉风景区 澄城烈士陵园 尧头李氏宗祠 澄城金代大铁钟 拴马柱 澄城县博物馆
赵庄镇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澄城县城隍庙 龙首坝 良周秦汉宫遗址 澄城县龙首现代农业园区 唐代城隍庙乐楼 壶提山 精进寺塔 车盖泉风景区 澄城烈士陵园 尧头李氏宗祠 澄城金代大铁钟 拴马柱 澄城县博物馆
交道镇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澄城县城隍庙 龙首坝 良周秦汉宫遗址 澄城县龙首现代农业园区 唐代城隍庙乐楼 壶提山 精进寺塔 车盖泉风景区 澄城烈士陵园 尧头李氏宗祠 澄城金代大铁钟 拴马柱 澄城县博物馆
寺前镇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澄城县城隍庙 龙首坝 良周秦汉宫遗址 澄城县龙首现代农业园区 唐代城隍庙乐楼 壶提山 精进寺塔 车盖泉风景区 澄城烈士陵园 尧头李氏宗祠 澄城金代大铁钟 拴马柱 澄城县博物馆
韦庄镇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澄城县城隍庙 龙首坝 良周秦汉宫遗址 澄城县龙首现代农业园区 唐代城隍庙乐楼 壶提山 精进寺塔 车盖泉风景区 澄城烈士陵园 尧头李氏宗祠 澄城金代大铁钟 拴马柱 澄城县博物馆
安里镇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澄城县城隍庙 龙首坝 良周秦汉宫遗址 澄城县龙首现代农业园区 唐代城隍庙乐楼 壶提山 精进寺塔 车盖泉风景区 澄城烈士陵园 尧头李氏宗祠 澄城金代大铁钟 拴马柱 澄城县博物馆
庄头镇 澄城县尧头窑遗址 澄城县城隍庙 龙首坝 良周秦汉宫遗址 澄城县龙首现代农业园区 唐代城隍庙乐楼 壶提山 精进寺塔 车盖泉风景区 澄城烈士陵园 尧头李氏宗祠 澄城金代大铁钟 拴马柱 澄城县博物馆

澄城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