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华山 | 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凭借大自然风云变换的装扮,华山的千姿万态被有声有色的勾画出来,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华山被称为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了东汉政权,华山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华山以其峻峭吸引了无数浏览者。山上的观、院、亭、阁、皆依山势而建,一山飞峙,恰似空中楼阁,而且有古松相映,更是别具一格。山峰秀丽,又形象各异,如似韩湘子赶牛、金蟾戏龟、白蛇遭难……。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涧的水帘瀑布,更是妙趣横生。并且华山还以其巍峨挺拔屹立于渭河平原。东、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诗人张乔在他的诗中写道:"谁将依天剑,削出倚天峰。"都是针对华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进华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仅330-400米,而华山海拔2154.96米,高度差为1700多米,山势巍峨,更显其挺拔。 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所系。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华山亦留有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传说故事和古迹。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而建于汉武帝在位时的西岳庙,有着“陕西故宫”和“五岳第一庙”之称誉,这是五岳中建制最早和面积最大的庙宇。中国历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游或举行祭祀活动。华山 华山 华山 华山 华山 华山 |
华阴鸵鸟王生态园 | 华阴鸵鸟王生态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华阴鸵鸟王生态园是陕西华阴农场按照华阴市政府提出旅游立市加快构建山水绿色华阴、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的目标,依托华山风景名胜区立足“大华山、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和“山外留客”的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建设的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生态环境、农业休闲、娱乐和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 园区占地面积8000亩,园内种植有大樱桃、红提葡萄等多种名优水果和名贵花木,生态餐厅、洗浴中心、会议中心、度假别墅、鸵鸟观赏、果品采摘、水上乐园、垂钓园等汇聚其中,为您营造出置身世外桃源飘然若仙的感觉,领略并品味“回归自然、亲和自然、享受自然”的田园风光。 交通指南 景区地址:陕西省华阴市华西镇省道S202旁 乘车线路:华阴乘开往罗夫的中巴车,在罗夫镇换乘出租或小巴车前往。 |
华山御温泉 | 华山御温泉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华山御温泉渡假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属中国兵器工业试验测试研究院国有独资企业。距西岳华山仅13公里,距历史名城西安90公里,占地1000余亩,是全国首家集温泉养生、休闲度假、会务娱乐、兵器游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温泉主题旅游景点。 华山御温泉的温泉水源自地下2600米深处的高温泉水,出水口水温达105度,出水量240立方/小时,还有锶、钠、碘、氟、锂等多种珍贵稀有的矿物质,对人体的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风湿病等具有极高的保健理疗价值,被誉为西北第一井。 华山御温泉内有大型露天温泉沐浴区拥有40多种各赋特色,功能各异的温泉汤池。拥有7套VIP温泉花苑别墅和120多间独具风格的豪华唐式榻榻米特色客房,均按四星级标准建造,装饰古朴典雅、尽显尊荣。临窗凭望,青山翠竹,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它与周边辽阔乡野相称,完全跳出了一般概念中四星级酒店的模式。我们将以热情、纯朴、细心、周到、“情”字风格、“御式”服务和“泉心泉意”的家庭式亲情服务,使您感受到家的温馨,带给您帝王般的全新体验。 景区地址:陕西省华阴市夫水镇北省道S202旁 乘车线路:华山乘御温泉旅游专线车可直达该景区 |
华阴关帝庙 | 华阴关帝庙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华阴关帝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多次筹资修葺,至民国时形成规模,历来受当地百姓爱戴。它的格局以山门、忠义牌坊、东西配殿、正殿、东西偏殿、后殿几大部分组成,工艺精巧、构筑独特,显示着自己的卓尔不凡。走到山门前,关帝庙匾额很是醒目,立柱书有于右任所题的“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楹联一副。顺着台阶下来,就是忠义牌坊,旁边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守护着。忠义牌坊两侧是东西配殿,里边陈列着关羽的生平图。到了正殿,不由得脚步声都变轻了,连呼吸也放慢了,殿内塑有关羽的正身坐像,左侧是关公义子关平执印站像,右侧是大将军周仓持刀站像。正殿东西墙壁绘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攻占襄阳郡、白马解围、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斩颜良诛文丑等故事。东西偏殿、后殿也都陈列着关公的英雄事迹。默默注视着关羽的坐像,好像回到了那段-的岁月,赤兔马上,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一脸正气,无比神勇。 |
玉泉院 | 玉泉院位于华山脚下,在华阴市玉泉路最南端,是华山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游客从华山峪游览华山的必经之地。 传说玉泉院是五代时陈抟老祖所建。在当地还流传着几句俗谚:“山是道家山,树是皇王树,华山不纳粮,不得乱砍树。”原来当年陈抟老祖与赵匡胤对弈华山,赵匡胤将华山输给陈抟,又免其赋税,自此有许多方术道士来此修行。华山上72个半悬空洞就是当年道士们的修行之所。道教教义讲究施法自然,以云气为粮,白云为屋,清风为驭,日月为灯,如今华山上的道士也是以此来修行的。 玉泉院为园林建筑,背依华山,四周古木参天,院内有一泉,泉水甘甜清冽。相传唐朝金仙公主在山上镇岳宫玉井中汲水洗头,不慎将玉簪掉入水中。返回玉泉院后,用泉水洗手时无意中找到了玉簪,方知此泉与玉井相同,于是赐名此泉为玉泉。玉泉院因此得名。 玉泉院内有希夷祠,名称来源于宋太宗赐陈抟“希夷先生”的称号。康有为曾写诗赞美道:“谷口清泉引曲流,长廊迴医树无忧。泉水岳色可忘出,让与希夷睡万秋。” 希夷祠分前、后两殿。前殿左侧是“华山全图碑”,右侧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第一山”石碑。后殿有陈抟塑像。山荪亭建于一块大石上,据说陈抟常在此观赏山景,著书立说。亭旁有一古树,名为无忧树,传为陈抟手植。 玉泉院的大门是在原址上按照历史记载修建的,为明柱挑檐式建筑。大门的近上方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玉泉院”,苍劲有力。大门前边路旁高大杨树,为当年冯玉祥驻军时亲手栽植。大门里边的巨石上,醒目地刻有“水利救民”、“人类平等”、“破除迷信”等字样,也是出自冯玉祥之手。玉泉院绿荫蔽天,回廊曲折,历来登华山的游客多先在此歇脚,随后出发登山。 玉泉院内部分景点—— 石舫:也即“石船”。一泓清水,中间筑有石船,船上有画舱,并有曲桥与池岸衔接。凭栏观赏,山影倒映,游鱼相乐,饶有意趣。 无忧亭:位于院的西北角,为正方形挑檐式建筑。这里地势较高,视野开阔,晴天可清晰地看见渭南。站在此处观览,有乐而忘忧之感,故起名无忧亭。当地民谣曾说道:“玉泉院内西北角,天大的事能睡着。” 山荪亭:为一座圆亭,建在巨石之上,据说为五代时陈传所构建。在这里陈抟写出了《钓潭集》、《三峰寓言》等著作。北宋时苏东坡及清初顾炎武、王宏撰等都先后进行过修葺。 无忧树:山荪亭下面,有一棵曲屈虬蟠、老态龙钟的古树,传说为陈抟手植。因无人修剪,愿怎么长就怎么长,无忧无虑,所以长成今天之形状。虽已有千余年,但仍显得朴茂挺健,生意盎然。游人至此,都喜欢与此树留影。 玄峡:无忧树西边的巨石上镌有“玄峡”两个大字。再往西边,有一两层石亭叫过水亭,是当时玉泉水流经之处。 希夷洞:山荪亭的西边,有一石洞,是宋朝皇祐年间贾得升亲手开凿,洞内有陈抟卧像一尊,据说,游人如果身体哪个部位痛,就用手摸哪个部位,摸后便不会再痛。这里还刻有“崇宁癸未三月”题记。 希夷祠:玉泉院的主要建筑,分前厅后殿,都有陈抟塑像。前厅正上方悬有清光绪皇帝书写的“古松万年”匾额,后殿是华山道教的主要活动场所,门上悬有慈禧太后书写的“道崇清妙”匾额。中间有棵“痒痒树”,此树一经触摸,全树都会颤动。 汉神医华陀墓碑:在石舫东边的巨石旁,有一《汉神医华陀墓》碑。华陀死后并没葬于此,但为什么有墓碑呢?据《后汉书·华陀传》记载:当年华陀有一好友名鲁先生隐居在华山白麓龛,华陀常来华山探友,且常留住这里,和鲁先生一起作五禽游戏,一起采药、制药济世。他在平时总爱穿戴鲁先生的道袍方巾,腰系一个大药葫芦,下山为百姓诊治疾病。被曹操杀害后,冤魂直来华山,向好友诉屈。鲁先生惊觉,即下山探询,获得确实噩耗后,鲁先生把华陀衣物用具在红岩村西修了一座衣冠冢,并且嚎啕痛哭送葬。现墓已无存,也不知何时何人将墓碑移至玉泉院内。 |
苍龙岭 | 岭如龙脊,莽莽苍苍,蜿蜒盘旋,两旁万丈深壑,势陡如削。相传韩愈游山后到此,因害怕无法下山而痛哭,投书下山与家人诀别,留下了“韩退之投书处”的轶事。介 绍 登上华山北峰,再向南折,经擦耳崖,过上天梯,便有一长岭呈现眼前。它莽莽苍苍,笔直插天,好像苍龙腾空,所以被称为“苍龙岭”。此岭上的台阶只有2尺多宽,两旁万丈深壑,势陡如刀削斧劈。岭脊上下高差约500米,坡度在45度以上。在这里遥望青松白云,耳听风声大作,令人心惊目眩。游人到此,莫不惊叹。 苍龙岭原来虽有修凿,但仍很危险。解放后,将原岭龙脊凿平加设栏杆,1985年又下凿尺许,才将岭道拓宽。1997年为解决因游人多而发生堵塞现象,华山管理局又在苍龙岭东边加修了一条复道,旅游旺季时两条路一上一下,确保安全。 若是夜晚登山,遥望苍龙岭,只见到远远无数灯点排成笔直一线,斜向天际,慢慢向上移动,是游人打着手电或头灯在岭上攀登,看去宛如登天。“韩退之投书处”的故事—— 唐代以前,此路仅凿有石窝,也没有护栏,登岭须为爬行,到了上段更需两腿骑跨在岭脊之上,以身伏岭,以手搦岭,慢慢向上潜行,如骑龙背。下岭要退行,山势道路万分险恶。至今岭上“龙口”处的平台上还留有“韩退之投书处”的遗迹。这是当年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登华山时留下的故事。韩愈被贬出京城,东行赴任途中登上了险峻的华山。游玩之后下山到苍龙岭处,只见两旁深谷万丈,云雾弥漫,山风呼啸,长长的山脊时隐时现,像一条青龙在空中舞动。他因害怕无法下山而痛哭,于是将身上所有携带的物品都抛于岭下,并写了书信投下山与家人诀别。当时的华阴县令听说此事后,亲自同人去接,韩愈才得以下山。 李肇在《国史补》中详细记载了韩愈面对苍龙岭时的怯弱。山西赵文备在他百岁那年登上华山,由至苍龙岭,观看了韩愈投书处,却放声大笑。遂在“韩退之投书处”旁又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辞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明代王履、袁宏道也作诗记述了韩愈投书的轶事。清代李柏登山至此,又在此刻道:“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独立岭上但长啸。” 不过也有不少文人持不同态度,对韩愈投书痛哭的做法提出质疑。有人认为韩愈面对皇帝都可毫无惧色,慷慨而谈,胆气实为过人,必不至于不敢下山。也有人说自己居于华山下,登山犹如家常便饭,推断韩愈下山不会如此艰难。还有人提出传言有误,韩愈虽然痛哭,却不是因为害怕山势险恶,而是因为山水景象极致,非文笔所能描述,只有痛哭来抒发对如此胜景的感慨。千年前的事实-已难于考证,但正是因为苍龙岭的险峻,才有这样的的种种故事。 |
华山仙峪景区 | 仙峪又名车箱谷,在华山峪西,与华山峪仅一岭之隔,传说古时黄初平、黄初起弟兄在此牧羊成仙,因而得名。 仙峪深五十余里,峪道窄狭清幽,山路崎岖蜿蜒,河流湍急,山石险峻,多处路段凿崖,加栈凌空通过。进峪五里处,有斜岭横阻,令人有谷尽路绝之感,然越岭横度,又平添柳暗花明的乐趣。 斜岭南,地势渐次开阔平缓,峪道两边花木繁茂,绿草如茵,溪水汇而成潭,如面面明镜,台田层层叠摞似条条绿毡,有山民聚集成廓,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异桃花源仙境。 仙峪人文、自然景观数十余处,见于史籍记载的神话传说更是美丽动人。斜岭尽头有车箱潭,《水经注》号称其为天下第七水府,华阴流传的邢家姑姑为医父痼疾嫁给车箱潭龙太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斜岭东南为华山白羊峰,峰西侧崖下有羊公石室,传说是天下杨姓先祖避难的地方;羊公石室临近有石羊城,是黄初平牧羊成仙的地方;斜岭北望,有猫头石、龟蛇锁车箱等奇石胜景,都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令游人叹为观止。 入峪经龙头沟、-沟、石板沟行至与华山主峰平齐处,便进入白雀寺景区,此处地势较为开阔,东走三耳岔,可达三峰根;南经河北头可翻越秦岭进入洛南境域;西经东沟、门岔沟可通往瓮峪、华峪。白雀寺遗址在涧西峰腰悬崖下,旧有庙宇建筑,与山崖诸多石洞连为一体,依崖就势而构,非常巧妙,相传为千手佛还愿时所建。鼎盛时期,有僧近百名,每日供果累累,香烟缭绕,晨钟暮鼓,不绝如缕。由于香客众多,这里逐渐形成寺庙古会。遗憾的是-中,庙宇建筑毁于一旦,钟鼓及所有物什被洗劫一空,如今仅有石洞犹存。但由于登寺小道被荒草、乱石闭塞,游人只能隔壑相望。由于仙峪河水丰美,幽潭连珠,被视为华山天然浴场。每至盛夏,进峪避暑、度假的游人络绎不绝,寻幽探胜者更是摩肩接踵。按照华山风景区规划设计,还要对仙峪风景景观进一步开发,以向游人提供更广阔的旅游用地,丰富游人的审美需求。 由于仙峪无人工雕凿痕迹,自然景观秀丽熨贴,历代诗人从画家多入峪吟诗作画,唐诗人常建就有“入溪双峰峻,松栝疏幽风”句,画家们称仙峪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女,也称她为华山脚下的“维纳斯”。 |
华岳仙掌 | 看 点 大自然造就的“巨灵神掌”,奇瑰壮观,位居“关中八景”之首。介 绍 仙掌崖在华山东峰,是指东石楼峰的面东崖壁。大自然的风剥雨蚀在崖壁上造化了一面手掌形石纹,高数十米,五指分明,形象生动逼真,人称“华岳仙掌”。因景色奇瑰壮观,被列为陕西的“关中八景”第一景。 华岳仙掌最宜从远处观赏。进潼关入陕西眺望秦岭,首先看到的就是它。每适明朗的早晨,掌印如镀赤金,巍然矗立,光彩壮丽,观赏者无不叹为观止。今华山五云峰路口有观掌台,护以石栏铁索,为游人观掌提供了方便,游人也多于此摄影留念。 但是在登山途中、五云峰等处虽可近观仙掌,但效果不如远观。典故传说—— 历代有关华岳仙掌的神话传说很多。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上古时候,今黄河东、山西境内的首阳山同华山连在一起本为一山,黄河水到这里便被拦截,因绕而曲行,洪水泛滥,灾害连年,黎民百姓苦堪方。河神巨灵悲悯人间疾苦就手推华山,脚踏首阳山,使地轴折断,山脊裂绝,一山移而为两,河水从两山之间奔射东去。从此巨灵神推山的手印留在华山之巅,脚印留在首阳山下。 唐代道世所撰的佛教书籍《法苑珠林》收录的则另是一说。言上古时天地混沌,山海相连,太行、王屋及华山一带,白鹿河聚水成灾,被称为西海。巨灵大人秦洪海为治理水害,左手托华山,右足蹬中条,使山海0,河通地出,于是便留下了掌印与足印。 又传汉武帝当年来登华山时,因感叹巨灵神的功德,在华山下建造了巨灵神祠。史书又记载,唐垂拱元年(685),华阴县令因慕仙掌之名,也想借仙掌之名宣传华阴,曾提议把华阴县名为仙掌县。诗词曲赋—— 古人有许多吟咏仙掌的诗文赋记,表达对此自然奇景的赞美。 唐王维的《华岳》吟道:“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天地忽开坼,大河注东溟。遂为西峙岳,雄雄镇秦京。” 唐诗人刘象也有《咏仙掌》诗一首:“万古亭亭倚碧霄,不成奇刻不成招。何如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救旱苗。” 据说刘象后来因此诗而名大振,被人称为刘仙掌。 此外,唐喻的《仙掌赋》、关图的《巨灵擘太华赋》等都是佳作。 |
青柯坪 | 从毛女洞往上行,过响水石、云门便是青柯坪。到这里恰好为登山路程的一半,也是华山峪道的尽处。这里三面环山,地势平坦,林草茂盛。庙宇古朴,浮苍点黛,所以这里取名为青柯坪。这里景观琳琅满目,绮丽壮观,过去曾有人作诗曰:“窈窕青柯坪,正在西峰罅;二十八潭悬,飞瀑从天下。”这里除看周围风景以外,还可以参观通仙观、紫云宫、九天宫和太虚庵四处庙宇。 因这里处在登山峪道中间,又为上华山之起点,树多叶茂,因此上下游人都要在此休息,故这里的小吃摊铺也就较多,人们在这儿边吃边聊天,顺便还可以看到华山西峰的雄伟,北峰的壮观,北斗坪的俊秀,还能看到“二仙下棋”、“狮子滚绣球”等景。 通仙观为北斗坪的下院,山门“通仙观”匾额为邵力子书,庙内也悬木匾一块,为康有为所写。马占山在门外河西巨石上题有“精诚团结,还我河山”石刻。 九天宫又名青柯坪东道院,院内楼阁相通,清静幽雅。门口悬的“八景华清”匾额,为清光绪所书。殿前悬挂的“盘道连云”木额,则是清慈禧所题。在灵官殿内供有王灵官像。现在此处为道教旅社,供游客吃住休息。 太虚庵为明朝道士高无和的住处,此人后来改名高演元,因平时蓬头跣足,故人们习惯称他为“高蓬头”。高蓬头喜爱作诗:“此处无处士,一山全是石。便有此处士,尤为添风趣。”他还经常云游。一日他去京师游转,恰在此时,明萧太后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仙师求见。萧太后崇拜道教,即派人在京城寻访。萧太后于白云观召见了他,并留他在京师住了数年。归华山时,萧太后又赐《道藏》一书,在此建造了“藏经阁”,并辟有说经台。 紫云宫又名西道院。有前殿三间上殿两间,东厢房两间。房屋已旧,现为道士居住。 |
千尺幢 | 千尺幢,这是一条峭壁上的大裂缝,陷在两旁的巨石之间,共370余级台阶坡度极陡,每级台阶的宽度不过三分之一的脚掌,幸好两旁都有可助攀爬的铁链。(在90年代前是没有台阶的,是山上的道士手工琢制的刚刚能放下脚的“脚窝子”,一直到“井口”,两旁有可助攀爬的铁链,攀爬的难度比现在的台阶难度大得多)仰望天际,一线天开。俯视脚下,如临深渊。石级顶端有如井口,倘若把“井口”用铁盖盖住,通往华山的道路便被堵塞,所以称之为“太华咽喉”。 看点从玉泉院出发到北峰的登山通道汇集了众多惊险瑰丽的景观。在青柯坪东有一巨石,名叫“回心石”,千尺幢 前面是华山头道险境千尺幢,以前体弱者到此石向导就劝其回头下山,故“回心石”名。民间还有一传说,说的是元朝道士贺志真带领2个徒弟在华山开道凿洞,每凿一洞,就让给别人,这样天长日久,两徒弟就有些不高兴,认为,本想跟上师傅学点东西,现在不但没学到什么东西,而且天天吃苦凿洞,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天,师徒三人在南天门外悬空造洞时,两徒弟心怀叵测,砍断绳索,眼看师傅坠入深渊。两徒弟随即下山,当走到“回心石”处与师傅相遇,因此已知道师傅已经成仙,不是凡人了,于是悔恨不已,决心回心转意,又随师傅上山-。后来两徒弟也都-成仙了。 |
华山南天门 | 南天门在南峰东侧。自东峰南坡下经二仙龛、紫气台,沿崎岖小径攀援即达。为登临朝元洞、长空栈道、贺老石室、全真崖的必由之道。《说铃》记述:“南峰下有峡曰天门,西出当南峰之背。”可见了清初时南天门仅指升表台处通往长空栈道的石峡通道而已。通道门上方凿有“南天门”三字。今南天门上下两栋庙宇皆为清初所建。上庙称文昌阁,原在西峰,久圮,清乾隆年间渭南蒋公出资移建于南天门。下庙中有通道,为登临聚仙台、长空栈道的必由之径,当地人惊慌称之为南天门,两栋建筑各在一九八О处时经省政府拨款修葺一新。门楣“南天门”三字为1978年时陕西省委副书记李尔重所题。石峡通道东有坪,一丈见方,三面悬绝,上有围栏遮护,称升表台,亦称聚仙台,传因轩辕皇帝曾在此完好会群仙而名。每当春夏交接之际,道徒们常在此焚香表祭天,此时便有群燕飞来争衔其表,颇富情趣,故又有燕子叨表台之称。升表台东北有巨石倾斜如瓦,石下空间大小如三间房屋,故称三间房子一页瓦,为华山奇石胜景之一。 |
西岳庙 | 西岳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岳庙位于陕西省华阴县东约1.5公里的岳镇东端。 华山古称“西岳”,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矗立于陕西省华阴县城南,北面黄河、渭河,南接秦岭,海拔2100米。著名的地理著作《水经注》记载“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华山”。华山自古就负有盛名,以其挺拔险峻名闻天下,曾有诗云“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上来”,把华山的气势、特征,通过与黄河的对比,体现得淋漓尽致。山间的庙宇楼阁,天然奇景,名胜古迹,处处可见,各处的建筑都依山就势巧妙地构筑,各具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年代悠久的西岳庙。 西岳庙在华山下约5公里处,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以后成为历代的帝王祭祀华山的祠庙。现存的建筑都是明清时增修扩建的,主要的建筑有灏灵门、五门楼、棂星门、灏灵殿等。灏灵门即山门,其后为五门楼,二者均建于高高的台基之上,是城楼式的建筑。经过五门楼进入庙的外院,院子的正中立有棂星门,是木构的牌坊,而后是金城门,过门进入内院。内院苍松翠柏,浓荫蔽日,虹桥卧波,山石嶙峋,大有江南园林的风格。正殿为灏灵殿,历朝历代的帝王在祭祀华山西岳时,多在此驻跸。庙内还保存有众多的碑刻,如北周华阴庙碑、北宋程琳谒词题刻、明嘉靖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宋刻郭宗昌书《太华山记》石幢等,是华山及西岳庙历史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国家文物局)西岳庙 |
华山金锁关 | 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锁关后则无路可通。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算进入仙境。所以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谣。 关门城楼始建于唐,明末道士胡真海进行了大的改建和修葺。康熙十八年道士阳隐重修。民国三十四年道士袁高善重修。1955年道士韩法升重修。由于天灾-,原建筑毁废仅存残迹。1985年人民政府重筑关门,形制规模皆佳于前。 金锁关北接五云峰,南控华山主峰,东西两侧壑深千丈,关前仅有一米完的台阶石径。环周古松苍翠,奇石林立,常有祥云环绕,风光非常迤丽。站关前,北可观锦鸡守玉函奇石,西能望老虎口景观。关内关外登山路两侧铁索上情侣锁、平安锁,重重叠叠,红绳彩线迎风摇曳,不失为关前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
鹞子翻身 | 看点 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游人经行时,须如鹰鹞一般左右翻转身体才可通过,故得此名。是通往博台·下棋亭的唯一路径。 介绍 鹞子翻身是从东峰到下棋亭必经的一段绝壁险道,为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其路凿于上凸下凹的倒坎悬崖上,下视唯见寒索垂于凌空,不见路径。游人至此,须面壁挽索,以脚尖探寻石窝,交替而下,其中几步须如鹰鹞一般左右翻转身体才可通过,故得此名。 现在鹞子翻身险道全面整修,凿深了脚窝和石阶,多处更换了铁索,要下峰探险相对容易了一些。 注意:此处并非登山必经之路,胆量和体力没有足够把握的游客观望一下景色即可,没有必要一定下峰游览。另外,健康上有状况的游客请勿轻易涉险。 门票·开放时间 鹞子翻身处有出租安全绳的服务,30元/人次;出于安全考虑,要涉险必须使用安全绳。 |
京师仓遗址 | 京师仓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师仓遗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矶峪乡西泉店村南。京师仓,又名华仓,修建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是为首都长安贮存、转运粮食的国家大型粮仓。 京师仓遗址,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西汉粮仓建筑遗址,对研究汉代建筑史、经济史、漕渠航运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遗址依自然地势构筑,平面长方形,东西长1120、南北700米。发现粮仓6座,平面为长方形,一号分三室,余均两室。其中一号仓东西长62.5、南北26.6米,总面积1662.5平方米,分三室,中室大,东西49.3米,南北7.1米,据测算,该仓容量上万立方米。 |
南峰落雁峰 | 南峰落雁峰:为华山最高峰。四周皆松树,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蔽。峰上有建筑名叫金天宫,也称白帝祠。峰顶有老君洞,相传老聃曾隐居在此。洞北有太上泉,池水青绿,冬夏不竭,俗称仰天池。由峰东下,有避绍崖。门外石坪,宽广达丈许,下临绝壑,称长空栈,惊险异常。最后可抵贺老石室,相传贺元希曾在此洞养静。此峰还有孝子峰、炼丹炉、八卦池等,都是华山胜迹。 南峰是华山最高峰。山间松林迤俪数里,杂以桧柏,浓荫匝地。南峰顶上有老君洞,最高处的岩石上有“真源”两个大字,此外南峰上还有老子峰、炼丹炉、八卦池,这些景点都与老子的传说有关。老君洞北有太上泉,东流涧下,今称“仰天池”,泉水终年碧绿。在其东面崖下有“南天门”石坊。南峰上还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宫,又名白帝祠,供奉的是华山神少昊。在从南峰到东峰的山路上还有两处景点:一是“避诏崖”,著名道士陈抟,为躲避皇帝征召曾避居此处的山洞中;另一处是长空栈道,栈道依悬崖开凿,游人需手扶铁索木栏而过,是华山上又一险处。南峰落雁峰 |
地区 | 景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