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喀什地区 >> 伽师县

伽师县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为文化旅游景点。  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阿不都热西提之妃。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13岁入宫,34岁因难产而逝。她从小就对诗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她拜访社会艺人、诗人,民间歌手,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间音乐成为科学、系统、严谨的曲目。《十二木卡姆》驰名中外,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 阿曼尼沙汗纪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有王墓王宫,阿勒屯,与清真寺连为一体。陵高22米,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10米宽,10米长的正方形基坐上,陵顶为园塔状在陵宫内,宫殿墙上镶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阿曼尼沙汗纪念陵构思巧妙,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莫尔佛塔

莫尔佛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导 游 位于喀什市东北约30公里处,是一座古代佛教遗迹,该塔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介 绍 该塔由一座卵圆形土塔和一座覆阗形高台构成。卵圆形土塔中空,塔高12米多,下有三层方座,以大土坯砌筑而成,土塔旁边的巨大高台,是这里的中心建筑,是专门用来供佛的,墙壁龛内的佛像因年久剥落,已荡然无存,但佛龛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辨。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喀什噶尔老城景区位于喀什市中心,总面积3.6平方公里,景区涵盖老城核心区、艾提尕尔清真寺、高台民居等18个游览参观点,其中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街巷纵横交错、建筑高低错落,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迷宫式城市街区。  喀什老城景区位于喀什市城北的高崖上,以江库尔干巷和布拉克贝希巷为主线,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居住着2094户1万多人,是一处保存完整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   喀什老城景区,是两千年多前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古疏勒国的国都所在地,这里留下了很多厚重历史文化遗存,有自治区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主要由老城街巷、维吾尔民居、九龙泉等,是集维吾尔历史、文化、建筑、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这里曾经是1200多年前喀喇汗王朝的王宫遗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大部分都是喀喇汗王朝的皇亲和贵族后代。游客可以通过家访维吾尔族居民,亲口品尝纯正的民族餐饮;亲眼目睹维吾尔民居的生活习俗和手工制作;亲手触摸各类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品等。

红海湾水上乐园旅游景区

红海湾水上乐园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红海湾水上乐园旅游景区

达瓦昆沙漠旅游风景区

达瓦昆沙漠旅游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达瓦昆坐落在布力曼库木沙漠中,原是沙漠中的一个自然湖泊,经过人工开挖后,湖面达1500多亩(100公顷),湖两岸已建成独具特色的欧式风情别墅和极具新疆维吾尔族风情的毡房、民族是餐厅、旅游纪念品店、风情园。  大漠景区:布力曼库木沙漠,东与玛勒库沙漠交界,南连色斯克库沙漠,西接库克沙漠,北至再库勒荒漠。沙漠中,沙丘起伏,宛如大海波涛,显出沙漠特有的优美曲线。在这片坦荡的大漠中,骑着骆驼看日出或日落别具情趣。  千年柳树王景点:此地长一颗巨大的柳树,树冠覆盖面积达1.2亩,高达20米,树围达7米,传说,此树已活1000余年,在当地流传着这棵树是一位维吾尔族诗人的手杖幻化而成的优美传说。此树被自治区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原始胡杨林景点:这是一片生长在大漠边缘的原始胡杨林。在该县自然生态保护单位长期的努力下,这里没有受到人为的破换,保持了自然原始风貌。林中有大量的自然野生红柳、梭梭等植物和野兔、狐狸、鸟类等动物。  阿洪鲁库木麻扎景点:沿着原始胡杨林景点前行不远处的沙漠里,有一座14世纪传教士阿洪鲁库木的麻扎,并有许多古墓群,虔诚的教民年年来此膜拜、祈福,据称心诚者十分灵验。此处方圆数百公里的沙漠里,生长着许多上百年的古老的胡杨树,其中最著名的“胡杨王”,树围8米以上,需5人手拉手才能围住。据说此树已生长了1800年,是“胡杨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传说的见证。  地址:岳普湖县铁力木乡  电话:0998-6825699

刀郎画乡景区

刀郎画乡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刀郎画乡景区。刀郎画乡位于麦盖提县库木库萨尔乡,地处县城以南7公里处,刀郎画乡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核心区500余亩。  刀郎画乡按照“一街、两区、一新村”总体规划布局进行建设,主要有刀郎特色文化旅游一条街,刀郎农民画展览、创作、游客绘画体验区,刀郎歌舞表演、特色餐饮等民俗文化感受区。内部的重点区域有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纪念馆、农民画展厅(农民画展区、葫芦画手工艺品展区、民族乐器展区、农民画创作体验区、农民画及工艺品销售区)、民族餐饮区、刀郎画乡风情园、农民画家村、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大本营、步行街、“帕普孜”活动场地(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类似于曲棍球)、“萨哈迪”活动场地(类似于荡秋千)及歌舞表演广场。  刀郎农民画起源于十九世纪末,发展于二十世纪中叶,兴盛于新世纪。这些世代不离农耕的刀郎人,在农闲时拿起简易的绘画工具,勾勒出一幅幅质朴的绘画作品,主要特征是画面鲜艳,色调鲜明,造型夸张,自由奔放,纯朴自然,生活气息浓郁,简单通俗,美观大方等,并且以其独特的创作作风和艺术魅力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注目。  截止目前,我县刀郎农民画之家达到107家,刀郎农民画创作骨干300余名。生活在麦盖提大家庭里的“刀郎人”极富生活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将“刀郎农民画”推向了现代民间绘画艺术的百花园,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享誉国内外画坛,并步入了全国农民画的先进行列,引起了国内外美术界的注目。

新疆石头城

新疆石头城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疆石头城位于干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北侧,是新疆境内古道上一个著名的古城遗址。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势极为险峻。城外建有多层或断或续的城垣,隔墙之之间石丘重叠,乱石成堆,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汉代时,这一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唐朝统一西域后,这里设有葱岭守捉所。元朝初期,大兴土木扩建城廓,旧的石头城换了新颜。光绪28年,清庭在此建立薄犁厅,对旧城保进行了维修和增补。  地址:塔什库尔干县城  电话:0998-5735100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

艾提尕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艾提尕民族文化旅游风景区位于新疆自治区喀什地区喀什市境内,是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集古代建筑、文物、集市、手工艺品展示和民俗文化为一体,于2007年11月,通过国家旅游局的评审,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南疆三地州唯一一个国家级4A景区。艾提尕民族文化旅游风景区主要依托于艾提尕清真寺及其周围的老城区潜在的旅游资源,景区主要包括艾提尕黄金首饰一条街、民俗产品一条街、艾提尕清真寺、艾提尕广场、观光塔、喀什噶尔民俗馆。  景区介绍     艾提尕清真寺最初修建于公元1442年,是全新疆乃至全国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礼拜寺。“艾提尕尔”的维吾尔语意是“最高等级的清真寺”,也就自然成为节日聚会的场所。其最初只是小型的清真寺,1538年扩建成为“加满清真寺”。十八世纪后期,一位名叫祖丽菲亚的妇人,和一位名叫古丽热娜的妇人,先后将自己所有财产捐献给这座清真寺,使之最终于1798年得名“艾提尕尔”。    艾提尕清真寺揉合了当地独有的地方和民族色彩而形成的建筑艺术,已经成为喀什的代表建筑。艾提尕清真寺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中、西亚建筑艺术与维吾尔族传统方法以及中原建筑风格相融合的伊斯兰教古建筑群。全寺由门楼、讲经堂、礼拜殿和其他一些附属建筑物组成高大的寺门两侧,耸立着18米高的召唤塔,召唤塔、短墙和门楼相连构成一个和谐的建筑整体。    穆斯林群众每天都要做五次礼拜,清晨为第一次,第二次在中午,第三次在下午,第四次在黄昏,第五次在晚上11点左右进行,这五次礼拜中,艾提尕清真寺平均每次人数可达2000人左右,如果到了主麻日(每周五),来这里做礼拜的人数可达1万人左右。   艾提尕黄金首饰一条街目前是喀什市最大的黄金首饰交易市场。    在民俗产品一条街,可以目睹很多历史文物和特色产品,还可以亲自参与加工制作,是喀什穆斯林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景区周围聚居了喀什市90%以上的少数民族,喀什噶尔民俗馆以大量的实物和图片,从民居建筑、婚丧礼俗、劳动生活、民间工艺、民族歌舞等方面向游客展示了“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古老的传统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    清真寺外的艾提尕广场是喀什穆斯林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经过改扩建的艾提尕广场,既保持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如今已经成为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抗震疏散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    登上观光塔可以俯瞰景区的概貌,还可以远距离欣赏喀什老城区特有民居。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地处喀什市苏扎克水库东侧,是一个集历史、人文、景点为一体的文化氛围浓厚并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情园。园内镶贴玉石最多的蒙古包连体建筑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构思巧妙,设计新颖,中间一个大包,配备高档灯光、音响,周围连通8个小包,为不同民族风格装饰的卡拉OK宴会厅,是游人观赏、休憩、娱乐的理想之地。

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

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民族乐器村

喀什高台民居

喀什高台民居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高台民居这里的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没有本地人带路,外来人一定会迷路。  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噶尔老城东北端,现为喀什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该区建在悬崖上,共有近六百户人家。从颇具现代化的喀什新城隔河相望,老城的地势明显高出一截。高崖两千年前就已存在,一千多年前有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时,就把王宫建在这个高崖的北面。历史上,高崖的北坡与南坡连为一体,后来被洪水冲断,南北分隔。北崖即今老城喀喇汗王朝王宫所在地,南崖就是现在的高台民居。阔孜其亚贝希––维吾尔语意为“高崖土陶人家”,经过千年历史的发展,高崖上形成了奇特的民居建筑。这里巷道狭窄弯曲,过街楼、小胡同、手工作坊随处可见,生土建筑比比皆是。现有居民640多户,4000多人,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保留了多处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宅和清真寺。高台民居被中外游客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是喀什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所在。高台民居既是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绝佳场所,也是维吾尔族美化环境、雕刻与绘画艺术的殿堂。  房屋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的。木头去枝之后,没有刨削加工,直接用来架构和支撑屋顶、0和阳台。整个街区看上去都是晃晃荡荡、松松垮垮的。但据说这里的房子都很牢固,许多房子都已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  维吾尔族人居住文化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家和故土的依恋。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家族人口增多,增建的房间占去院落的一部分,再沿墙体扩建加高一层甚至两层。房子顺着山势,室内外空间布置不受对称等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错落有致。后来又出现了巧妙的“过街楼”,从二楼跨街过巷搭过对面,既不影响楼下行人行走,也不影响楼上人居住。除了最多见的“过街楼”外,还有占街面一半的“半街楼”。在小巷深处还可看到将楼房盖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悬空楼”。从远处望去就象立在小巷内的炮楼或是碉堡。这些未经规划、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又排列出幽深、四通八达、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喀什高台民居小巷。沿着小巷内的任何一条小道走去,便可看到沿巷道修建的民居院落大门依墙外而开,门都是两扇的,一户挨着一户。走进庭院,我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院落,有的大、有的小,地形高低不同,空间利用也多有不相同,无论是走进任何一所院落内,首先看到院内地上栽种维吾尔人民喜爱的桑树、无花果、石榴、杏树、葡萄、玫瑰、月季、夹竹桃等树和花卉。果树成荫,环境幽雅。有些面积大的庭院,多种葡萄,搭成凉棚,既能吃到水果,又是夏季乘凉的好场所。院落内一般都有前廊,建有土炕,上面铺草席、毛毡或地毯。夏季炎热时人们多住在前廊土炕上。  维吾尔族非常喜爱养花种草,庭院里没有空地可种花草,则种在花盆,摆在院内或楼上凉台。以及可以放置花盆的空间上到处都摆满了花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台无处不落花。可见维吾尔族人爱美、爱花的习俗,尤其维吾尔妇女与花更有不解之缘,与花结下深厚感情。维吾尔妇女的生命和生活是和花联系在一起的。头戴花帽、头围花巾、身穿花裙,用鲜花装扮自己,用大自然花草作化妆品,庭院进入主人的住室、客厅,看看室内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主人卧室比较简朴,维吾尔人喜欢睡在土炕上,土炕的面积大都占去房间一半地方,不同于我国北方农村的火炕,用土砖砌成,平整厚实,炕上铺有草席、花毡、地毯以及和炕一样大的棉褥。敞开式的墙壁柜上整齐的排放着很多被褥。墙上挂着地毯,以作装饰。  维吾尔民居有着浓厚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其风格特点的形成是喀什的特殊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并经过数百年历史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高台民居有样几个特点:  一、民居院落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居民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布置都是根据具体条件的实际需要而定,不受对称等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修建,高台民居里的院落住宅有平房、二层楼房、三层楼甚至有七层楼,崖上建有三层、崖下四层,从崖上、崖下都可上,宅主绝妙设计充分利用了地形,土崖上的三层可以从崖上出进,崖下四层即可从三层下到最底层,也可从最底一层沿上下互通的楼阶到达任何一层。  二、庭院有强烈的封闭性。既能满足维吾尔族人民家庭生活的要求,又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起到防风防雨的遮蔽作用。  三、简朴变化多端的外形。维吾尔族建筑组成建筑外墙凹凸线脚不多,墙面大方流畅,户外大门,多为两扇门,庄重厚实,门上镶有、刻有图案花纹的铜质、铁质护板压条。吊装两个碗大的门环供上锁用。沿街外墙用土坯砌成,抹上麦草泥,数十年甚至百年依旧如故。也有用白石灰涂刷的。  四、室内建筑分为主人居住室、客厅、两侧多为子女和同代家族的住房。住室内不设木床,几乎都睡在土坑上。不同于我国北方农村的火坑,而是填实的平整土坑,占去整个面积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墙壁上则建有敞开式的墙壁柜,有许多层,放置生活用品。客厅墙壁上壁柜更有伊斯兰建筑装饰风格。多为拱形,大小不同的壁龛,数层不等。四周有维吾尔传统的石膏花边图案。有的壁龛则是石膏楼空花纹图案镶嵌在整个壁龛上。石膏雕花呈兰底白色花纹图案,一眼望去就是一幅民族特色鲜明的雕刻艺术品。住宅和客厅墙壁上还挂有和田地毯。大一点的庭院屋前一般有回廊、回廊立柱上雕刻有各种花卉图案,回廊下有护栏条都是木匠旋制出来的,圆形粗细间隔长短不一的木质护栏。回廊里有土坑,铺上花毡地毯,院内的葡萄架连架回廊,葡萄藤依架爬上回廊顶,是绝好的纳凉好地方。  五、高台民居的悠久历史,有些古老的民居大多都有数百年历史,也有一些民居世代相传,至今保留了三四百年。房的结构、屋顶、墙体、门窗,甚至颜色都依然如故。一户民居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兴衰、后代延续的家族历史。许多民居都七、八代人传下来的,由于维吾尔族的宗族观念很强,民居文化中的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家眷故土的依恋。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内住房多达一、二十间楼上楼下,两侧厢房几代人同住一个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看过民居小巷景观,了解维吾尔族民居文化特色,领略、体验小巷深院里蕴藏着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和民宅的文化内涵。高台小巷除了民居奇观外,还有一个更为古老、历史悠久,原始泥土手工制作陶器的土陶作坊,现在己保存有十七、八家古老作坊,高台民居所在地,维吾尔语叫“阔孜其亚具希”,汉语意思是“高崖土陶”。土崖上独特的民居和古老的土陶作坊成为高台上两个最具有文物和观赏价值的景点。  高崖距地面高三十多米,居高临下,空气清新,可免受洪水,暴雨灾害,优越的地形,千百年以来,维吾尔先民最早一千多年前就来此定居,在此后的岁月中,陆陆续续有很-吾尔人先后来高崖建房安家。在修房中就地取土和泥,在高崖土层中有一种维吾尔人叫“色格孜”的土质,这种泥土质地细腻,粘性强牢,是制作土陶器的绝好材料。大约在800年前有一个烧制土陶的匠人首先发现了“色格孜”土,于是就在土崖上建造了第一个土陶作坊。随后相继有很多土陶艺人在高崖上开设土陶作坊。在过去的岁月有,土陶制品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紧密相连。生活中一日三餐不能分离的泥巴碗,维吾尔人叫“塔瓦克”,和面盛饭放食物的陶盆,洗浴用的土陶脸盆,洗手用的“吾肉克”(陶壶),盛水的“库甫(陶缸),洗衣用的“台西台克”(陶洗衣盆)、挑水用的“库扎”(土陶水桶)。夜晚用的各式土陶油灯、烛台、以及婴儿摇床便具,甚至还有土陶制的捕鸟猎具等等,其土陶制品品种多达百种,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土陶器伴随着维吾尔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贡献之大,可谓功不可没。  喀什噶尔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有一处维吾尔居民小巷;维吾尔名:阔孜其亚贝希巷。意为高崖上的土陶;位于喀什老城内地势最高的这一条长达数百米的高崖,在历史上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己存在。相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时,就把王宫建在这个高崖的北面,高崖的南面与北面原来都是连在一起的,分南北两端。住在高台民居的94岁高龄土陶艺人买买提阿西木讲述,高崖分成现在两个互不相连的南崖和北崖的来历。据说在数百年前一次从帕米尔高原突如其来的大山洪把高崖地带冲出一个大缺口,从此南北割断,分成各自独立的两个高坡,现在高台民居就建在南坡上。  高台民居现有居民603户,人口2450多人,全都是维吾尔族。到高台民居参观、访问的游客对维吾尔的风俗习惯要尊重。  高台民居地势崎岖,人口密集,小巷很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巷内还有很多百年前的老宅住房,有的还是二、三层简易楼房,楼梯多半没有护栏,甚至还有一些危房。  地址:喀什市亚瓦格街阔孜其亚贝希巷  电话:0998-2832210喀什高台民居

香妃湖花卉庄园

香妃湖花卉庄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新疆香妃湖花卉庄园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香妃湖),是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构建喀什经济特区历史的契机下,由喀什地委行署、疏勒县委县政府联合招商引资的项目,也是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的项目。  香妃湖紧邻疏勒县城,距离喀什市中心10公里。香妃湖由新加坡晖泽集团投资,注册资本1亿元,静态投资16亿元。  功能规划  香妃湖占地面积10.3平方公里,分为三个功能片区。  ------大农业区 4060亩  特优花卉培育区760亩。培育盆栽花、鲜切花、原料花,有凤梨、仙客来、红掌、玫瑰等品系品种。  现代农业示范园870亩。设有研发中心,主要从事种子研发;现代农业展示、品尝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花卉苗木种植区 2430亩。主要种植玫瑰、万寿菊等原料花 ,绿化苗木(树)。  ------ 香妃湖、生态湿地旅游区 5248亩   香妃湖2848亩,湿地2400亩。亲水栈道,观景平台,   鹅卵石小道,绿树成荫,是观鸟观鱼、摄影绘画、休闲垂钓、露营野餐的理想场所。  ------旅游、商务会展区 6440亩   疏勒古镇:占地2840亩,集古中原文化、丝路文化、民俗风情、文艺演出、中西南亚文化、风味美食、影视拍摄、商务休闲于一体,打造成中国著名的民俗风情影视基地。   荷兰小镇:占地1160亩,以花卉王国荷兰的建筑风格为基调,建设欧式建筑风格的花卉小镇,通过欧式餐饮、咖啡吧、购物超市、酒店等各种花卉和荷兰特色产品。   商务会展区:占地120亩,是服务喀什及周边的高商务综档商务平台,空间上围绕椭圆形水面和中心岛屿上标志性的景观塔,商业中心、会议中心、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建筑依次展开,现代的建筑风格中融入了西域建筑特点,室外设有露天剧场和会展空间。    农业迪士尼:面积1190亩,利用现有村庄和农田景观,引导游客开展农家休闲、农业体验等活动   专家公寓区:占地860亩,利用水景分割为几个独立的半岛。西侧临水别墅,每户可乘游艇畅游香妃湖。建筑风格采用地中海风格。中部布置会所、商业等公共服务。    花卉物流交易加工区:占地270亩,通过发展花卉交易、物流、深加工等,以提升产业内涵和产品附加值。  区域架构  香妃湖下设花卉发展公司、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园林绿化公司、旅游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文化传播公司、餐饮服务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物流公司等股份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农业种植、花卉种植、绿化苗木种植,农产品、花卉粗加工和精加工;物流和进出口贸易;文化传播;旅游;房地产等。  香妃湖将抓住建设喀什经济特区的战略机遇,以花卉和农业为主导,以文化产业和休闲旅游业为延伸,把香妃湖建设成为“三基地+三中心+5A级旅游景区”。  “三基地”即中国西部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花卉出口基地和花卉科技推广示范基地;  “三中心”即中西南亚花卉贸易中心,会展中心,新疆最大的花卉深加工中心;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即构建以中西南亚花卉博览园、疏勒古镇、荷兰小镇和丝路水城为龙头,特优花卉种植区、苗木花卉种植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迪斯尼区、湖区、生态湿地休闲区为节点的旅游区。成为喀什旅游、休闲的度假圣地。

香妃故园景区

香妃故园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人们可能不知阿帕霍加墓,但都知道香妃墓,因为这个神奇的故事流传久远!到喀什浏览的们必去此地一睹风采。阿帕霍加墓又名香妃墓,座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占地面积30亩,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距今已350年,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式古老的陵墓建筑。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由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这处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造型宏伟壮观,风格庄严华丽,为整个建筑群之冠,也是新疆最为宏大精美的陵墓。  主墓为方体圆顶,横长36米,纵深29米,通高27米。墓室四周的墙上,由绿色硫璃砖贴面,间以黄蓝二色瓷砖镶嵌,瓷砖表面绘有彩色图案,还有阿拉伯文警句。墓室内的墓台上,排列着大小不等的58个坟丘,埋葬着阿帕霍加五代共72人。相传墓中有个名叫“希帕尔罕”的女子,曾纳为乾隆皇帝的妃子,浑身散发着阵阵香气,颇受乾隆皇帝的喜爱,死后葬于故里此墓中……但此传说并无史料记载。墓室门内摆放着送香妃遗体返故里的古老马车与用具,香妃的美丽传说更为阿帕霍加墓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阿帕霍加墓是我国古代维吾尔族建筑艺术的典范。  阿帕克霍加墓外景阿帕克霍加墓坐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艾孜热特村,始建于1640年,是今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即圣人后裔)陵墓,墓主为喀什噶尔“霍加政权”国王、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5代72人。相传墓中还葬有清朝皇帝的“香妃”,故当地群众又称之为“香妃墓”。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帕克霍加墓也是一个具有维吾尔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古建筑群,占地约30亩。陵园正门朝南,进门后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庭院,由门楼和小礼拜寺、大礼拜寺(加满)、教经堂、主墓室(拱伯孜)四大部分组成。  正门前地势开阔乎坦,四周古杨参天。门楼不大,却十分华丽。与门楼紧连的一座小型清真寺供附近穆斯林日常礼拜之用。陵园西部的大型礼拜寺,为三合院形式,有正面敞廊15间,后部砖殿8间。逢宗教节日,南疆各地穆斯林们在朝拜阿帕克霍加墓之前,先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礼拜仪式。陵园正北有一穹顶教经堂,圆顶中空,自成一组,造型极别致。这里是当年阿帕克霍加与其父讲经习典之所。  主墓室为陵园主体,位于陵园东部,是全疆最大的穹顶式建筑。其四周为长方形,底面横长35米,纵深29米;四周各立1座半嵌在墙体内的巨大砖砌圆柱,底圆直径达3.5米,柱顶又各有一小“邦克楼”(即召唤礼拜的小楼)。主墓室通高26米多,四周墙壁自下至上全用深绿色琉璃砖贴面,上面绘有彩色图饰与阿拉伯文警句.墓室顶部中央为半球形圆拱,直径达17米,其顶部亦有一“邦克楼”。这四楼一拱和上面铁柱高擎的五弯月牙参错环抱,造型和谐,使整个建筑物显得格外庄严峻拔。墓室门朝南,内中高敞明亮。离地面半人多高的平台上排列着高低大小不等的墓包,一律用各色琉璃砖贴面;其中高大者为男坟,小巧为者女坟,传说葬有阿帕克霍加家族5代72人,实际只有58个墓包。  墓室内该家族的第一个埋葬者,其实是阿帕克霍加之父玉素甫霍加,1640年由阿帕克霍加筑墓安葬。1695年阿帕克霍加死后也葬于其间,玉素甫霍加原先那座简朴的墓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因为阿帕克霍加的原因,此墓不仅冠以他的名字而且被后人神化,也引起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清高宗曾颁旨对该墓的管理作出规定:“……可派人看守,禁止樵采污秽。其应行修葺分例,并著官为经理,以昭国家黔恤之仁。”(《清高宗实录》)1874年阿古柏也曾花费巨款扩建修缮该墓,使其达到今日规模,成为天山以南及至中亚朝拜纪念所谓“圣人后裔”的重要“圣地”。  “香妃墓”之称的来历,源于民间传说。香妃本名买木热.艾孜姆,自幼体有异香,被称为“伊帕尔罕”(香姑娘)。她被清朝皇帝选为妃子,赐号“香妃”,因不服京城水土病故,由124人抬运棺木,历时3年运尸回乡,安葬于阿帕克霍加墓中。现主墓室中尚存驼轿一乘,据说就是当年运尸时从北京带来的。此传说流传甚广,表达了民、汉各族自古以来·团结互爱的良好愿望。其实“香妃”确有其人,与发动“大小霍加之乱”的波罗尼都兄弟是堂兄妹,是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孙女。

坡陇原始森林生态景区

坡陇原始森林生态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坡陇原始森林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新藏线219国道柯克亚乡普萨村左拐34公里处,距叶城县111公里。沿途风光迷人险峻,景区风景优美怡人,壮美的山石、茂密的林地、幽深的峡谷、舒缓的草甸,是休闲避暑、旅游度假的绝佳去处。目前,坡陇原始森林生态旅游风景区已初具接待能力。

伽师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巴仁镇 哈德尔·艾孜木 (1934~1965) 艾尼·居买尔 维吾尔族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莫尔佛塔
西克尔库勒镇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莫尔佛塔
卧里托格拉克镇 哈德尔·艾孜木 (1934~1965) 艾尼·居买尔 维吾尔族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莫尔佛塔
克孜勒博依镇 哈德尔·艾孜木 (1934~1965) 艾尼·居买尔 维吾尔族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莫尔佛塔
和夏阿瓦提镇 哈德尔·艾孜木 (1934~1965) 艾尼·居买尔 维吾尔族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莫尔佛塔
铁日木乡 哈德尔·艾孜木 (1934~1965) 艾尼·居买尔 维吾尔族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莫尔佛塔
英买里乡 哈德尔·艾孜木 (1934~1965) 艾尼·居买尔 维吾尔族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莫尔佛塔
江巴孜乡 哈德尔·艾孜木 (1934~1965) 艾尼·居买尔 维吾尔族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莫尔佛塔
米夏乡 哈德尔·艾孜木 (1934~1965) 艾尼·居买尔 维吾尔族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莫尔佛塔
夏普吐勒镇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莫尔佛塔
克孜勒苏乡 哈德尔·艾孜木 (1934~1965) 艾尼·居买尔 维吾尔族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莫尔佛塔
古勒鲁克乡 哈德尔·艾孜木 (1934~1965) 艾尼·居买尔 维吾尔族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莫尔佛塔
玉代克力克乡 哈德尔·艾孜木 (1934~1965) 艾尼·居买尔 维吾尔族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 莫尔佛塔

伽师县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