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马家窑包 | 马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马家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5008.93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形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窑室和隔墙及烟道组成。下层窑具以支钉为主,下层以垫圈为主。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其间散布着大量的废弃窑炉。废弃窑炉突出于地表,保存状况良好。烧造方法以沙粒加支垫迭烧为主,器物内底多粗沙痕而极少支钉痕。此期出土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钵、注壶、盆、匜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姜黄、青、浅绿、酱釉和绿、浅绿色乳浊釉等,以绿色乳浊釉最为多见。瓷片以圈足为主,有少量的饼足,还采集到一片玉壁底残片。窑具有垫板、垫筒、垫圈、支丁、垫条、泥饼等,以垫筒和支丁最为常见。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罗家窑包 | 罗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罗家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439.66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形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窑室和隔墙及烟道组成。下层窑具以支钉为主,下层以垫圈为主。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其间散布着大量的废弃窑炉。废弃窑炉突出于地表,保存状况良好。烧造方法以沙粒加支垫迭烧为主,器物内底多粗沙痕而极少支钉痕。此期出土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器型可见碗、盘、盏、双耳小罐、注壶等。釉色有青、绿、蓝绿、浅绿、酱、米黄、浅蓝色乳浊釉等,以青釉、绿釉和浅绿色乳浊釉较多见,浅绿色乳浊釉的釉面多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板、垫圈、垫筒、支丁、垫条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李家窑包 | 李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李家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593.65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瓷器有碗、盘、钵、炉等器型,以碗、盘最多。釉色有米黄、姜黄、浅黄、白、青、绿、青绿、浅绿釉和天青、蓝绿色色乳浊釉,以浅绿、青绿色釉和绿色乳浊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垫圈、垫板、垫条和垫筒,还可见托盘和泥饼。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唐家窑包 | 唐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唐家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3374.55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器型可见碗、盘、匜、碟、注壶等。釉色有青、黄、酱、白和绿、浅绿乳浊釉等,以绿釉和浅绿色乳浊釉较多见,浅绿色乳浊釉的釉面均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板、垫筒、支丁、垫条。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何家窑包 | 何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何家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3374.55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器型可见碗、盘、匜、碟、注壶等。釉色有青、黄、酱、白和绿、浅绿乳浊釉等,以绿釉和浅绿色乳浊釉较多见,浅绿色乳浊釉的釉面均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板、垫筒、支丁、垫条。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东罗家窑包 | 东罗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东罗家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罗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3004.00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器,还可见少量外地窑口的瓷片。瓷器有碗、盆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绿釉和绿、蓝色、浅绿色乳浊釉,以白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垫条和垫筒。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东刘家窑包 | 东刘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东刘家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刘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3191.19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可辨器型有碗、盏、钵、盆、罐、盘等。釉色有青釉、黄釉、酱釉和浅绿、绿色乳浊釉,以青釉、黄釉和浅绿色乳浊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泥饼和垫板。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杨家窑包 | 杨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杨家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9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9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981.11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盆、炉、盘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釉和绿、蓝色乳浊釉,以绿、蓝色乳浊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垫圈和支丁。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西罗家窑包 | 西罗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西罗家窑包 年代:唐、宋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罗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559.93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器,还可见少量外地窑口的瓷片。瓷器有碗、盆、盘、钵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姜黄、酱、绿釉和绿、蓝色乳浊釉,以白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垫条和垫筒。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张家窑包 | 张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092.51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周围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器型可见碗、双耳小罐、注壶等,以碗最多。釉色有绿、白、酱、浅绿和浅蓝色乳浊釉等,以绿釉最多见,釉面多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板、垫圈、支丁、垫条。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宋家窑包 | 宋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宋家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166.19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可辨器型有碗、盘等。釉色有白釉、绿釉、酱釉,以白釉最为常见。窑具主要有垫筒、垫圈、垫板、泥饼和垫条,仅有少量支丁。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瓦子坡窑包 | 瓦子坡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瓦子坡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瓦子坡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瓦子坡,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656.01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可辨器型主要是碗。釉色有白、酱釉和浅绿、绿色乳浊釉,以浅绿、绿色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垫条、泥饼和垫板。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尚家窑包 | 尚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尚家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尚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306.52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地面采集的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瓷器有盘、盆等器型,釉色有白、绿、青绿、酱釉,以白釉和绿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垫圈和垫筒,还有少量托盘类工具。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范家窑包 | 范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范家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范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021.73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 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盆、匜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绿、浅绿釉和蓝绿色色乳浊釉,以浅绿、绿色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和垫板。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瓦子凼窑包 | 瓦子凼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瓦子凼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瓦子凼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437.78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器物较少,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碟等器型。釉色主要有浅绿、蓝绿色色乳浊釉。窑具主要有支丁、垫圈、垫板、垫筒和泥饼。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东杨家窑包 | 东杨家窑包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东杨家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9组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杨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9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390.62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器。瓷器有碗、盘、注壶、钵、罐、盆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绿、黄、白、浅绿、酱等,以绿色多见,釉面多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板、垫筒、垫圈、支丁、垫条,以垫筒和支丁最为常见。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
地区 | 景点 |
---|---|
永康社区 |
---- |
青城桥社区 |
---- |
龙凤社区 |
---- |
水泉社区 |
---- |
三台社区 |
---- |
宝瓶社区 |
---- |
永固社区 |
---- |
凤岐村 |
---- |
南华村 |
---- |
新生村 |
---- |
石牛村 |
---- |
白马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