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甘孜 >> 德格县 >> 浪多乡

浪多乡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丁青寺

丁青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丁青寺属-原始的本波教改革归属明教的教派,位于康巴藏地的德格县扎科乡,该教派由大喇嘛丹巴钦绕始建于公元587年,亦即-第一个绕日前40年,距今已经有1416年的历史,是康区本波教寺院的中心,又成为了康区本波教派的最高学府和本波教祖寺。  1983年经甘孜州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批开放寺庙。目前县境内有本波寺庙10座,有僧侣近600人,其中有-5名,众绕觉7人。这10 座本波寺庙中,以丁青寺历史最悠久,岳巴乡的日班寺、中扎科的基扎日哲寺、浪多乡的措通寺等的历史也已逾千年之久。就寺庙规模、僧侣人数来看,丁青寺为之最,一向有康巴藏区本波教祖寺之称;温拖乡的满金寺则在寺庙规模、僧侣、教派声望等方面仅次于丁青寺。  作为藏族地区古老而原始的宗教,本波教早在隋唐之前便已在德格地区普遍存在。公元7世纪,本波教在德格地区仍属唯一的宗教;公元7世末、8世纪初,县境内便已有了丁青寺、绒戈寺、仲萨寺等本波寺庙。《德格世德颂》载,于8世纪初逃难至康北地区的德格家族前9代均为本波信徒,世代在邓柯、德格一带传演本教。公元11世纪以后,藏传佛教宁玛派(旧派)传入德格、噶当、噶举、萨迦派也相继传入德格并迅速扩张势力,极大地削弱了本波教的实力。明末清初,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与德格土司组成军事联盟,消灭了独尊本教的甘孜白利土司武装力量,在这次战争中,德格地区本教势力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残存下来的本波寺庙为求得生存发展,纷纷归顺势力迅速扩大的德格土司,纳入德格法王的管辖。此后,历代德格土司均奉行较灵活的、不分教派一律给予挟持的宗教政策。县境内本波寺庙也在生存与发展中与各藏传教派相互吸收融合,逐渐演变为藏传佛教一派系,也始终保持着仅次于宁玛、萨迦、噶举、略强于格鲁派的教派势力至今。  丁青寺坐落在德格县中扎科乡一个三山合围的开阔地上,建筑群包括主殿、会客厅、保管室等。整个寺院占地面积13300平方米,实际建筑面积1966平方米。其中主殿751平方米,会客厅及保管室1125平方米,厨房90平方米,藏戏坝822平方米,扎空10512平方米。现丁青寺主持-热色属第36代,是德格县转世-中经州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批转世-。该寺庙的建筑规模由于“佛本相争”时期与格鲁派发生冲突,寺院建筑被毁,现在的建筑规模已不如以前宏大壮观。

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素有“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盛名的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0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坐落在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是中国藏区三大文化中心(西藏拉萨、甘肃拉卡楞、四川德格)之一,特别是德格印经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完备而严格的管理、原材料制作考究,精湛的创工技艺,高质量的印刷,以及对建筑壁画、刻版及其他文物的全面保护,在藏区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卜椤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中位居首位。德格印经院自创建以来,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院藏各类典籍830余部,木刻印板27万余块,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卷中央浩瀚的印版、典籍对于研究藏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已经引起了海内外藏学专家的瞩目。德格印经院既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德格印经院占地1565平方米,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是四合院形藏式宗教楼房。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院内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藏版库大小共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书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这是“德格巴尔康”的特色之一。书版规格有许多种,最大的长110多厘米,宽70厘米,厚约5厘米;最小的长约33厘米,宽仅约6厘米。到18世纪80年代末,全院有书版21.75万块,每块刻两面。大、中、小版平均若每面各以600个音节计算,其字数总计约2.6亿字,规模宏大。   德格印经院一直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的美称。1996年11月,德格印经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邦寺

八邦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1181~1189年间,止贡巴·仁钦贝造其弟子巴登向秋能巴由西藏止贡替寺赴八邦传演止贡噶举教义,并主持修建了八邦寺的前身一二兄里寺大殿上座,在太殿邻近的两个山头分别建起“着郎干”讲学院和“五且”坐经院。寺庙举行法会,则集合僧侣在曲池西(今乡政府驻地)讲经授法。16世纪中叶,兄里寺被一名叫“阿热”的炊事僧人失火焚毁。清初,从西藏阿里云游至德格的萨迦高僧赤称俄热看中了八邦“三象戏水”的奇丽地形,在荒芜的兄里寺原址建起一萨迦寺庙,但因规模不大,僧侣不多未获发展。  清雍正六年(1728),出生于德格龚垭阿洛定日岗的噶举名僧,被嘎玛第十世-盖西多吉认定为昌都嘎玛寺第八世司徒-的司徒·曲吉龚勒于28岁时征得土司登巴泽仁允准,以龚垭班党寺为母寺,在原兄里寺地址亲自主持修建起噶玛噶举派的八邦寺;并在法王登巴泽仁的挽留下担任了八邦寺主持,被尊称为八邦寺第一代司徒-。此后,历代转世的司徒-均任八邦寺主持,不再任昌都嘎玛寺主持。  八邦寺建成后矿在政教上都获较大发展。寺庙自称“国师庙”,以元代所封国师噶玛拔希(德格汪布顶人)曾任兄里寺主持,历代供奉元宪宗赐与噶玛拔希的金边黑帽。《旧西康省康属概况》记,第八世司徒曾得授朝廷“四宝法王”称号并划拨德格土司人民,土地一半与八邦寺。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祈祷番根大益司徒”横匾赐予寺庙并两次诏请第八世司徒·曲吉龚勒赴京讲经民国时飒,-政府亦十分重视八邦寺在藏区的政教影响。1938年,刘文辉聘任司徒-为“五明学院”的康北宣教师,德格县政府则安置司徒为县参议会副参议长。1940年,八邦寺清真一行8人应邀赴重庆参加“抗战胜利祈祷法会",蒋介石厚赠礼品并与清真等一行合影留念。八邦寺为德格土司第一家庙,在维护和巩固政教合一的土司统治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寺庙享有较高的政治特权,司徒-有权参加德格土司最高行政会议,土司辖区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大活动,制订重大政令,大小头人的升迁,以至土司嗣位大事,德格土司均要征得司徒的意见并认可。同时,德格土司又以法王的身份号令八邦寺。近百年来,八邦寺苘僧云集,宗教人才辈出。许多-、-均为研习“五明学”多有建树的著名学者,留下不少内容从佛学到天文学、诗明学、文学、医药学、文法、历史、绘画等学科的著述。如第八世司徒·曲吉龚勒的《印度旅行记》t《诗学的解释与参考》、《司徒文法广释》、《如意藤标签》、《自传图名术》,尼麦曲杰翁波的《捉鬼记》、《花园里蜜蜂的遭遇》,贡珠·颜登降错的《知识总汇》、白马德西翁波的《自传全集》,以及八邦寺近现代名僧降央部杰嘉措、降根洛珠塔颜、斯郎热登戈日降巴、白马根绒、巴登青则俄色等人的著述均为涉及学科广,颇有造诣和具有很大影响的优秀作品。  八邦寺分母寺、于寺(分寺)两部分,母寺有大、小经堂各1座,设讲经院1所,设纳若、根仁、党母3所坐经院。子寺有100多座,主要分布在青海、云南和四川甘孜州地区。寺庙设司徒、贡珠、清真、温根4个-转世系统。解放初统计,全寺有僧侣725人,其中-4人,外地留学-2人,堪布5人,职事-18人,一般-83人,扎巴613人;有森林、牧场近4000平方公里,有耕地2000余亩,牲畜4·3万头(只),科巴(农牧)1000多户,从事大宗的商业和0经营;寺庙文物有大型镀金泥塑佛像7座,各类红黄铜菩萨9835尊,各个历史时期唐嘎画10150幅,经典32400部,木刻印版129845张,纯金誉写的《甘珠尔》1套,其它佛具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诏书、印章等近5000件。  解放后,废除了八邦寺的政治和经济特权。“文革”期间,“造反派”开展“破四旧”活动,寺庙部分房屋被占用,寺庙财产、文物受到很大损失。1981年以后,寺庙建起16人组成的寺庙管理委员会,筹集资金修复了寺庙,逐渐发展寺庙自养经济。1988年,寺庙大殿维修竣工,新塑高15米、宽5米的弥勒佛铜壳塑像1尊,建起佛学院1所,恢复了"纳若"和"根仁"2座坐经院。全寺有僧侣375人,其中-4人(尚在印度),堪布3人。寺庙自养经济主要开展采药制药、商业、雕塑、绘画、建筑、养畜、印售经书等活动,年收入5万余元。   

竹庆寺

竹庆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竹庆寺位于四川甘孜州海拨3800米的德格县北部,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六大传承寺院之一,竹庆寺是藏传密宗0法的教授传承发源地,又译为“佐钦寺”,寺院建于公元一六八五年,在此后三百多年历史中,该寺曾出现过十三位虹化大成就者以及许多修成正果的通人证士(如麦彭仁波切、巴珠仁波切等),现有僧人五百多名,寺院管理极为严格,道风淳正,地理灵峻,寺院所在的雪山上下布满成就者的修行山洞与道场,是极具加持力的修行圣地。

岭·格萨尔王庙

岭·格萨尔王庙为文化旅游景点。    岭·格萨尔王庙就建在吉苏雅给康多的那块酷似青蛙的巨石旁。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庙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当时的林葱土司为纪念自己的先贤,特地在岭·格萨尔降生的地方修建的,同时还委派当地著名的噶玛噶举派寺庙--岔岔寺的-管理,所以,格萨尔王庙便成为岔岔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距大约为一公里左右。据说当时的格萨尔王庙内除塑有岭·格萨尔跨马征战的威武铜像,岭·格萨尔的爱妃珠牡和大将丹玛、辛巴等的泥塑像外,还有被林葱土司世代所珍藏的岭·格萨尔的象牙朱红印章,征战时期使用的铠甲、兵器,总管工绒查察根的家谱,大将年查阿登使用的宝剑,以及岭·格萨尔岳父使用过的轮珠等文物。   庙内墙壁四周绘制了许多精美的壁画,"神庙四壁的壁画内容主要是:孟布东族〔又写为穆布董族〕的历史及岭六部上、中、下三十员大将、八十名英雄、十三位保护神、格萨尔的十八个妃子、岭葱土司家的历史等。壁画对以上这些丰富内容作了详尽、真实、细微的描绘。   

更庆寺

更庆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萨迦派更庆寺位于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东端,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由德格家族第三十六代博塔·扎西生根和西藏香巴噶举名僧唐东杰波主持首建了位于司根龙的经堂,以唐东杰波名字取名为"汤甲经堂"。明末清初,第六代德格土司嘎马松执政期间,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始兴建规模庞大的更庆寺主寺。历经第七代土司向巴彭错至第八代土司根嘎彭错执政期间,更庆寺工程才算基本完工。清雍正年间,第十二代德格土司登巴泽仁又大兴土木,费时数十年,在更庆寺主殿的西侧建起气势恢弘;名闻藏区的德格印经院并将其交与更庆寺僧侣经营管理。至此,形成了更庆寺沿欧曲逶迤而下,东有主寺与僧房鳞次相间,西有印经院和汤甲经堂,占地数百亩的大型建筑群。  1981年以后,更庆寺僧侣在保留完好的汤甲经堂开展宗教活动。1986年,经十世班禅亲自选定地址,在欧普隆原县车队旧址兴建更庆寺主殿。1988年3月,占地约30亩的规模宏大、古朴壮观的更庆寺大殿落成,工程进入内部雕、塑、绘、装修阶段。  更庆寺从汤甲经堂到寺庙主殿,均为德格土司家族主持修建,从1448年起便作为土司家族的本家寺庙在政教大事上唯土司之命是从)直接受土司的控制并在德格家族的政教统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辅佐作用b按土司家族规定,更庆寺不设-,寺庙领导权由土司家族世袭担任。即土司有子嗣二,长子出家任更庆寺主,执掌宗教大权!次子袭土司职,执掌政治大权,若为独子,则袭上司职并兼任更庆寺寺主,力求以控制、影响更庆寺达到控制、利用辖区内其它教派寺庙为其政治统治服务的目的。第十二代土司登巴泽仁执政期,土司家族增封了5座寺庙∫但仍尊更庆寺为本家寺庙,继续扶持并控制更庆寺,允许寺庙在土地、商业、0、武器、政治上享受最高的特权b更庆寺则在数百年间,竭力从宗教角度为土司家族-,渲染、赞颂历代土司功盖天地、英明贤良,积极维护土司家族政治利益并与其保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统治阶级关系至解放初。民国时期,-政府则在县参议会、党政军联席会、区乡政府、地方武装、工会、商会等机构中安置更庆寺职事-,极重视拉拢、利用更庆寺宗教力量为其政治服务。解放后;党和政府在寺庙中实行政教分离,废除了更庆寺的经济、政治特权。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后,更庆寺4名宗教上层人士当选为县政协、县佛协会委员,充分地发挥了宗教上层人士爱国爱教,为社会、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的积极作用。 更庆寺分为东院、西院两部分,直辖县境内的龚垭寺、嘎伦寺、银南寺、温根寺、门查寺、柯洛寺和西藏江达县的燃灯寺共7座分寺,另在白玉县、石渠县、江达县等地还分布有数十座半辖分寺。寺庙最高领导为德格土司或土司之兄,其下设更本、东、西大-(民国时期曾在东、西-之上设降村-),堪布、格古、仲衣、赖充、朱本等职事-。寺庙行政机构设"更本"(班鸠)会议室,由更本、格古各1人,堪布2人,东西-各1人组成。更本会议室以土司为最高决策者,会议室日常事务由更本主持并负责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寺庙政教大事,负责向土司推荐印经院巴本、巴令、巴中及寺庙职事僧侣提拔人选。  清初至民国时期,更庆寺汇聚了大批国内外宗教学者,推动了更庆寺在藏画、音乐、藏戏、雕塑、木刻、建筑、印刷、藏医药等方面的发展,对促进德格地区藏族文化的发'展,形成德格地区宗教文化的风格特色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清代的大-洛德翁波、清末的堪布桑登洛仁为该寺藏学知识博学精深,留下不少著述的著名学者。清初的大-次称住青则在《丹珠尔》印版的雕刻、核对工作中作出极大的贡献。更庆寺每年必举行多次的跳神活动,跳神活动源远流长对德格地区音乐、舞蹈、说唱艺术的形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受藏戏鼻祖唐东杰波的影响,以更庆寺藏戏为代表的德格藏戏在明末清初便正式形成,经不断的演变、发展,更庆寺每年-7月初亠上演的传统藏戏成为风格与特色均自成一派的德格藏戏的典型代表。更庆寺传统藏戏多取自《佛本生故事》,特点古朴、粗犷、唱、舞、念、白均有表现,唱时不舞,舞时不唱,剧中人物服装、面具、扮相、舞姿、动作、道具、演出时间、出退场、音乐、语调、唱腔等均有明确的规定。清末,更庆寺堪布桑登洛珠首次改编了《夏热巴》和《诺绒王子》,形成了更庆寺长期公演的《夏热巴》、《诺绒王子》、《克麦更登》、《六长麦》、《甲羌》共5个传统藏戏剧目。解放初统计,更庆寺共有僧侣960人,其中大-和职事-40人,一般-300人,扎巴360人,寺庙有枪400余支,可动员借兵400余人,在更庆、八里达、龚垭、汪布顶、白垭、柯洛洞等地有耕地1000多亩,有奶牛3000头,有科巴200多户;寺庙仅9土地、牲畜出租一项年收入青稞1.5万公斤,酥油600公斤,茶叶64包;全寺年均投入商业资金5000大洋经营商业,年均投入25000大洋,6万公斤青稞经营0,年均收、受土司家族挟持的粮食12万公斤,大洋10000羌,酥油1000公斤,牛100头。1988年统计,更庆寺有僧侣313人,其中职事-和一般-170人,扎巴143人,寺庙开展建筑设计、土地和牲畜经营、印刷、绘画雕塑、运输等社会服务年经济收人达3万多元。   

多瀑沟

  多瀑沟,在雀儿山的南面,就像一位长在深闺的姑娘,美丽而神秘。  多瀑沟四季云雾袅绕,山颠上,山腰间,河谷里,轻纱似的云雾极其轻柔地变幻着。多瀑沟的每寸土地,每棵树木,每一根小草的姿颜在阳光下都是那么的清岚,在月光下都是那么的飘逸。河多娇,树多姿,花儿多情……一切的一切,让多瀑沟更加神秘。 多瀑沟是康巴地区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大峡谷,地处麦宿沿普马乡上朔的原始荒塬地带。整个多瀑沟生态旅游占地面积1112平方公里,从丁麦公路傍麦曲河逆行而上,穿行于绵延不尽的生态大峡谷之间,满眼苍翠欲滴的-灌丛使人迷醉,点缀其间的杜鹃、桃梅馥郁飘香,令你心旷神怡。这里常年青山依依,溪水淙淙,犹如进入了另一世界。  一路走来,四处景色各异,古朴而不乏清纯娇妍。时逢坳间、梁岗处星落着温泉湖泊,若散落的珍珠瑰丽明净。这里是青稞酒和锅庄的故乡,随处可聆听到悠缓明畅的弦音和奔快优美的歌蹈,男人粗犷膘悍,女子则娟秀多情。   

阿须草原

  阿须草原位于德格县东北部,距离德格县城206公里,距离马尼干戈120公里,海拔4000米左右,连接竹庆、浪多、阿须等地,总面积达八万五千多公顷。整个阿须草原山青水秀,地表坦荡,远处山峦环绕,著名的雅砻江穿流而过。  阿须草原是岭·格萨尔王出生成长并征战一生的主要地区,是岭·格萨尔王的诞生地。岭·格萨尔王出生于公元1038年,逝于1119年,享年81岁。格萨尔自幼家贫,与母亲相依为命,以放牧为生,16岁赛马称王。他雄才大略,智勇双全,一生除暴安良,扶贫济弱,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进驻位于阿须草原西北部俄支乡境内的故都“森周达则宗”,巩固并壮大了岭国。 在阿须草原乃至整个德格,随处都有格萨尔王的印迹,并流传着许多格萨尔王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就诞生在阿须草原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并广为传唱。《格萨尔王传》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约有七百多部,两千多万诗行,为《荷马史诗》的722倍,为印度史诗(包括《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97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浪多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浪多乡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