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淮南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 | 淮南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淮南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位于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泉眼村西100米,距市区25公里,距合淮阜高速公路淮南东出入口和淮南东高铁站6公里,始建于2009年9月,2011年5月投入使用,占地约150亩,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由教学办公区、训练区、武器装备库区和生活保障区四部分组成,淮南军分区负责统一管理,现有管理人员3人,工作人员18人,保障人员15人。2011年基地被命名为“淮南市国防教育基地”,2014年被命名为淮南国防园,201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三批“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被淮南市命名为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设施完善,功能配套,包括综合楼、军训楼、弹药库、车炮库、室-击场、拓展训练场、战术训练场、室外射击场、运动场等相关设施,达到了“八室”(理论教学室、模拟训练室、多媒体教室、专业训练教室、网络教室、训练资料室、训练器材室、兵器室、多功能教室),“四场”(共同课目训练场、轻武器射击场、专业技术训练场、战术训练场),“三区”(教学区、训练区、生活区),二馆”(手枪射击馆、国防教育馆)的要求。基地以信息化为主导,以提高保障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重点,以军民结合、平战兼容、资源共享、融合发展为模式,适应了新时期履行使命任务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建设中的生动实践,是集军事训练、装备储管、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基地。主要用于保障-机关训练、民兵分队和国动委专业分队训练、中学生军事训练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承接市、县(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军事日”活动,举办大型军事课目汇报表演和国防动员演练,是安徽省军区确定的全省民兵预备役防化分队训练基地。 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军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模拟训练器材配套齐全、国防教育馆图文实物丰富,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普及全民国防教育、推动军事训练落实、推进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平台,对淮南市加强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三类重点人员的国防教育,不断推进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向社会拓展延伸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近五年来,淮南市积极探索基地化、联合训、全覆盖的军训路子,把组织全市高一学生军训作为深化国防教育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组织学生完成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专门安排学生观看红色影片、学唱红色歌曲、撰写心得体会、参观国防教育馆,接受红色熏陶,了解党和国家、军队的发展历程,畅谈爱国爱军情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打牢心系国防、报效祖国的思想根基。同时,基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教育功能,每年高标准承办专武干部和民兵骨干集训,市领导班子、党政机关人员、新招录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的教育训练,采取国防知识讲座、国防形势报告、参观国防教育馆、组织轻武器实弹射击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党员干部群众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据统计,基地自投入使用以来,共承办省军区师团干部集训考核1200人次,行政企事业单位国防教育培训和军事日活动2.5万人次,学生军训4.8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政治、军事、社会的综合效益,受到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军区和省军区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 上窑镇 在淮南市所辖的乡镇中,没有哪一个乡镇能有上窑镇的历史那么辉煌。在盛唐时期,这里是全国七大瓷都之一,寿州官窑名闻遐迩,引来商贾云集,造就繁华似锦。至今这里还有古寿州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上窑古镇有过荣耀,也有过失落,2002年曾经辉煌的上窑镇被挤出了全市十强乡镇的行列,滑落到令人吃惊的地位。这让上窑人羞愧,也让上窑人奋起。在上窑镇采访时,镇-李保安…… 详细++ |
古寿州窑遗址 | 古寿州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寿州窑遗址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内,包括管嘴汶、高窑、医院住院部、松树林、车小湾五个保护区。中心窑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1981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停烧于唐末,前后烧造约400余年。器型主要有壶罐、碗、枕、注子、盂、玩具及建筑材料等。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 寿州窑早期产品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系用还原焰烧成,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产品有碗、盘、杯、钵、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烧成,有蜡黄、鳝鱼黄、黄绿釉等。釉下施泥质胎衣,釉层呈玻璃状。在马家岗、余家沟发现唐代圆形窑炉,窑壁用砖砌或用窑棒砌成,直径约3米,匣钵上下叠置,匣钵相互之间留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内装一件或数件,皆仰烧。早期使用的窑具有圆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后,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钉支捧三角支托等。 寿州瓷窑的产品大致分为六期。以隋开皇三年(583年)例证,临泉寺窑烧造的淡青灰釉产品属第一期,时代约在南北朝陈至隋;以隋开皇六年为例,临泉寺窑烧造的青绿釉产品,以及管嘴孜、上刘庄出土青釉器属第二期,晚者属第三期,时代约在隋。以地层叠压关系推断,大刘庄和余家沟瓷址出土的残瓷器标本青釉属第三期,黄釉器属第四期和第五期,黑釉器属第六期,时代约从初唐至唐末。1985年市文物普查时对保存较好的窑址,划分成五个保护区,即管嘴孜窑址、高窑窑址、柏树林东小湾窑址、上窑医院住院部窑址、余家沟窑址保护区。在每一个保护区周围均落实了“四有”保护措施(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保护小组、有记录档案)。1986年,市人民政府在上窑镇兴建“寿州窑陶瓷博物馆”,198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淮南市上窑旅游景区 | 淮南市上窑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上窑森林公园位于著名能源城安徽淮南市东北部,他依托钟灵毓秀的上窑山水,横卧于美丽富饶的高塘湖之滨,以森林景观为主体。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是一所集生态旅游、人文景观、宗教信仰、度假休闲、科普教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省级森林公园。她像一株婷婷玉立牡丹,正以她婀娜的娇姿向人们含苞待放。 公园依山面湖,在雄奇险秀的上窑山中、竹浪滚滚、森林郁郁葱葱、森间小道、藤萝横攀、山花烂漫、芳草如茵,无不让人们沉醉在这如梦似幻的胜境之中。 这里的高塘湖水碧波万顷,烟波浩淼,霞雾氤氲,湖心岛、湖心亭、绿树银台。当你乘上水上乐园的摩托艇弛骋湖面,你就如登仙舟,驶向更美好的彼岸。层层白浪翻滚,也可让你尝试一下惊险浪漫的时尚感受。 在无限神奇的山林中,自然人文景观相映生辉,名胜古迹浑然天成。有晋建雄伟壮观的“神山古刹”。“洞山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等庙宇甚多。有堪称一绝的古存八景:“奇峰障日”、“陡壁摩天”、“岩开斗石”、“仙人桥”、“仙人洞”、“王母滩”等。古联云“山林存八景毕竟是天然神妙,风月绝千秋到处皆画意诗情。”但她却踏着世纪的节拍,向人们展示着她那远古迷人的风采。 这里有着历史文化的渊源。留有战国时期宋玉写下的千古名篇《高塘赋》。昔日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的遗址-“上天台”。有北魏所建的“道观庙”。传说是张果老的成仙之庙。有乞丐皇帝朱元璋的避难之所,神奇的“灵光一现”和他儿时玩耍时的“牵牛巷”等。而这里的民间故事也多若繁星,枚不甚举。有“王母滩传奇”,故而在“王母滩”头有斑斑点点形似麦仁的印迹,并留有王母的三寸足迹和张果老的神驴蹄印。有“仙人洞的故事”。赞曰:仙洞神奇不虚传,曲径通幽达远山;佳境蹊径何人见,世人谁晓地中天。在上窑森林公园的园林内,到处充满着神奇和灵气。 公园境内山峰突兀,重峦叠翠,甘泉遍布,幽涧深谷,别有洞天,奇花异草竞相争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这里繁花似锦,生机盎然。当你走进公园你就走进了世外桃源,仿佛游到了人间仙境。你定会被这一揽天下秀的湖光山色所陶醉。可以说,任凭谁见到这自然景观都会为之感慨、赞叹! 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植物种类139种。由于人为活动频繁,地带性植被已不复存在,现有植被多为人工栽植和天然次生。如侧柏纯林,刺槐麻栎混交林等。由于海拔较低,植被无垂直分布变化。主要乔木树种有侧柏铅笔柏、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雪松、水杉、池杉、银杏、刺槐、山槐、合欢、臭椿、苦楝、杨、柳、榆、黄连木、喜树、黄檀、白檀、麻栎、槭树、枫香、泡桐、卫茅等;竹类有毛竹、元竹;经济林木有枣、桃梨、柿、板栗、乌桕、石榴、杏、葡萄等;灌木树种有馒头果、柘刺、山枣、野山楂等;草本植物以菅草、白茅、野枯草等主有国家I、II级保护植物3种。园内有陆生脊椎动物22种,隶属4纲12目18科,其中两栖纲2目2科2种,爬行纲1目1科1种,乌纲5目9科11种,哺乳纲4目6科9种。园内有国家I、II级保护动物4种。主要有草兔、狐狸、草狼、刺猬、画眉、杜鹃、黑枕黄鹂、猫头鹰、松鸦、啄木鸟,以及龟、蛇、蛙等。 |
淮南矿业集团创新展示厅 | 淮南矿业集团创新展示厅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淮南矿业集团创新展示厅隶属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淮南矿区煤炭开采历史和煤矿安全科技文化的综合性展示教育平台。展厅以淮南煤矿创新发展历史为轴线,采用编年体方式,以类系事,横排纵论,全景式地记录了淮南煤矿百年发展历程,对近年来发展成就、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淮南矿区以及科技创新与学术成果进行了全方位展示,深度挖掘淮南煤矿文化,增加了淮南城市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展厅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居仁村内,2014年7月1日建成并投入使用,由淮南矿业集团所属的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展厅面积约400平方米,以图片展示为主,辅以沙盘、模型、影音等展示形式。展厅分“历史沿革”、“百年基业”、“亲切关怀”、“科技之光”四个展区。 ——历史沿革。淮南煤矿1903年开矿,距今已有113年的历史,是我国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矿区之一。淮南因矿立市,20世纪70年代,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淮南逐步壮大发展起来,成为全国首批“较大城市”。历史沿革部分,以翔实的史料记录了淮南煤田从发现到开发的历史轨迹,讲述了大通煤矿、九龙岗煤矿的创办过程,国民政府时期的淮南煤矿,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经历1949-1964年、1973-2001年两个煤矿建设高潮期,淮南煤矿成为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的情况。 ——百年基业。以创新发展为轴线,再现了2002年起,淮南矿业集团实施“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发展战略,按照“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标准,建设设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千万吨级矿井群,率先建成国家煤电基地、打造“东方鲁尔”的历程。淮南矿业集团逐步发展成为煤炭、电力、物流、房地产、技术服务等多元化发展格局的现代能源企业。 ——亲切关怀。以图片形式记录了邓小平、-、李先念、聂荣臻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淮南煤矿时的真实情形,以及新时期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对淮南煤矿的亲切关怀。 ——科技之光。淮南煤田是我国地质条件最复杂的煤田之一,各类灾害威胁程度十分严重。淮南煤矿人坚持科技创新,针对复杂地质条件,长期致力于破解世界性煤矿安全高效开采难题,形成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的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构建了具有淮南煤矿特色的安全科技文化,在煤矿瓦斯治理、巷道围岩控制、深厚表土层快速建井、矿井降温等方面拥有丰硕的科技成果。 淮南矿业集团创新展示厅自落成启用以来,先后接待了美国劳工部、美国矿山安全局、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波兰中央研究院等国外有关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和著名科研机构官员、学者的来访交流。接待了安徽省、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等国内政府主管部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以及我国煤炭行业有关兄弟企业领导和来宾的参观交流。此外,每年面向全省大中小学生举办“科技开放日”活动,引导和启发青年学生崇尚科学、亲近知识、热爱学习。据不完全统计,展示厅自启用以来,先后接待参观人数近5000人。展厅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强烈的历史纵深感,以及令人震撼的科技创新成果,让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淮南矿业集团创新展示厅不仅是淮南矿业集团对外交流的一扇窗,更是淮南煤矿人汲取力量、获得启发的一笔财富。它浓缩了淮南矿区悠久的煤炭开采历史,记录了一代代工程科技人员呕心沥血、刻苦钻研的光辉成果,镌刻了淮南煤矿人努力拼搏,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豪迈情怀,展现了新时期淮南煤矿人抢抓机遇、敢于创新的改革发展新成就,也为淮南“华东工业粮仓”的美名作了最深刻的诠释。 |
九龙岗民国建筑群 | 九龙岗民国建筑群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九龙岗民国建筑群位于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镇淮南村,包括淮南矿业所办公楼、“天地玄黄宇宙”建筑群两个点,分别隶属于淮南矿业集团和淮南东方医院集团。该建筑群为20世纪二十年代末,国民政府为开采九龙岗矿而初建,主要用作办公场所和管理人员居住。1938年,日军侵占淮南时,占用此建筑群并略加改建,使该建筑群又成为日军掠夺淮南煤炭资源的历史见证。 2011年6月淮南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淮南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淮南矿业所办公楼始建于1930年,为国民政府淮南煤矿局办公楼。1938年日军侵占淮南煤矿,1939年该楼成为日商炭矿株式会社办公楼,1945年日本投降后,淮南煤矿收归国民政府所有,成为淮南煤矿局办公场所。该楼为二层砖混水泥结构的楼房,平顶,民国建筑风格,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不规则形状,西北向通长18.55米,东南向通长25.1米;通进深14.63米,占地面积319.34平方米,建筑面积638.68平方米,总面积1700平方米(含院内建筑)。 “天地玄黄宇宙”建筑群,位于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镇淮南村。始建于民国27(1936年)至民国28年(1937年),为宋子文控股的煤炭公司所建造的机关职员宿舍。1938年日军侵占九龙岗以后,日商的炭矿株式会社占用,做该会社职员宿舍。1945年,日本投降后,成为淮南煤矿局高级职员的住所。解放以后,九龙岗煤矿将它分给职工,作为工房。该建筑群现存单体建筑23幢,依次排列在公路的东向、南向和北向,根据居住人的不同等级,有着明显的面积、设施等方面的差别,其建筑面积由高向低逐渐变小,配套设施亦同之相应变化。住宅由高级至低级,渐次为天、地、玄、黄、宇、宙共六个档次,由不同级别职员居住。 未来活动开展及使用计划:《九龙岗民国建筑群保护规划》于2015年通过安徽省文物局评审,该规划以九龙岗民国建筑群为中心,将周边的同时期工业及建筑遗存(包括淮南铁路局办公楼、原铁路局职工住宅、9号井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利用;通过点、线、面的连接与呼应,计划最终形成民国风情小镇的氛围。根据规划,对淮南矿业所办公楼、“天、地、玄、黄、宇、宙”建筑群按“修旧如旧”的文物维修原则进行维修、复原,分2—3期完成。下一步,淮南市文物保护局将配合产权单位积极向省、市申请维修保护经费,分期进行维修保护并加以利用。一期维修“天、地、玄、黄、宇、宙”建筑群中的4幢房屋,恢复其原貌,增添必要的生活设施,对环境进行整治,打造旅游休闲场所的样板工程,将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带动当地及周边的旅游业、文化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园区 |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园区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上窑森林公园花果山上。206国道穿境而过,距市中心15公里。是一处集纪念、教育、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2002年10月,在淮南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0淮南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倡议下兴建的。 纪念林以树和碑相结合,树以银杏和苍松翠柏结合,以银杏为主,象征着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该林共植银杏树千余棵,是我市目前最大的银杏林。颂扬新四军精神的纪念碑矗立在山岗的至高处,新四军纪念林周围已建淮化苑、人才林、学子林、夕阳林、人大林、记者林、国税林、地税林、财政林等十多个纪念林,形成了纪念林园区,号称“千亩园林”。 园区总面积43333平方米,整个林区被十字形道路分成四个部分,由于花果山顶与路面落差10米左右,主路设置37级踏步和5个平台,踏步数象征着抗日战争1937年爆发,在主路两边镶嵌着按时间顺序的新四军大事记和新四军著名将领的生平简介碑刻,顶部为20×20米的中央平台,正面书写着“新四军精神永放光芒”九个大字,背面的新四军简介,记述着新四军浴血奋战,抗日救国的光辉历程。 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著名战役,警世名言等碑刻,置于主路和“东进长廊”及“北上大道”两侧,供大家观赏、思索和遐想。纪念林以树和碑相结合,以树为主,树以银杏和苍松翠柏相结合,广栽银杏,银杏是长生树,有“活化石”之称,苍松翠柏,象征着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该树林共栽植银杏千余棵,分为四种规格,30公分左右的24棵,2和4寓意我市及周边地区曾经是新四军2师4师战斗过的地方;24棵分为3组,每组8棵,寓意新四军是由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8省健儿组成,抗战8年,创建了8块根椐地。此外,还栽有雪松,广玉兰、桂花以及腊梅、红枫等名贵观赏树种,整个林区四季有花,常年有绿。新四军纪念林景区是一部碑、林结合的新四军历史知识宝库,是一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是人们举行入党、入团宣誓活动的好场所。 |
淮南市烈士陵园 | 淮南市烈士陵园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淮南市烈士陵园坐落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上窑国家森林公园内,与著名的新四军纪念林景区一同成为缅怀革命先烈、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课堂。2015年市烈士陵园顺利入选淮南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由市民政局委托淮南市上窑林场负责市烈士陵园的绿化、卫生及日常维护管理工作。 淮南市烈士陵园规划用地7.63公顷,一期墓区工程规划420.54平方米,总投资300余万元,建设48个烈士墓位。2013年3月开工,2014年2月竣工。截至目前,已安葬30名烈士。市烈士陵园二期工程建设也在积极筹备中,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墓园庄严肃穆、草绿花红,墓穴布局合理、匀称,墓型设计素朴端庄、典雅大方。在墓区上方黑色大理石的背景墙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墓区上下各有广场一座,上方广场可以摆放花篮、花圈等纪念物品,下方广场可容纳300人举行纪念活动。 为深切缅怀烈士,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烈士精神,淮南市民政局多措并举,在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点广泛开展纪念活动,积极做好群众祭扫活动的接待服务工作,确保祭扫活动平安、有序、0。据统计,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期间,到市烈士陵园的机关、团体、学校等各类单位达100多个,社会各界人士2000余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000余人。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祭奠活动——有的在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清洁卫生,给烈士墓地敬献花圈花篮,了解革命烈士事迹,有的举行入队、入团、入党宣誓仪式,义务植树等。每年4月2日、9月30日,市民政局牵头组织由市党政军主要领导、市直各单位、工青妇、各县区领导及学生团员、参战退役战士代表参加的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中央、省主流媒体给予广泛报道,充分发挥了烈士纪念设施“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功效。 |
大通“万人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通万人坑教育馆) | 大通“万人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通万人坑教育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通“万人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淮南市大通区境内。206国道可达。是一处集纪念、教育于一体的景区。包括大通万人坑纪念馆、碉堡、水牢、窑神庙。 万人坑纪念馆:1968年,在原址上建立大通“万人坑”展览馆,2005年9月,大通“万人坑”展览馆正式复馆,并向市民开放。馆内有3个南北向的长20米、宽3米、深3米的土坑,饥饿、伤病、被-致死的大通煤矿矿工和抗日志士的遗体被陆续抛入坑中,累计3万具。此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恶的铁证,也是当前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场所。 碉堡、水牢:1、站后碉堡:位于原大通火车站西面,建于1943年间,高12米,面积28.27平方米,是日寇在大通修建的碉堡中最高的一座,控制东西交通的制高点,以防止游击队袭击和工人造反。2、碉堡水牢:位于大通矿南,现大通一小校园西北角,建造于1939年冬,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碉堡,地平以下为水牢,面积44.18平方米,直径7米,深2.2米。3、秘密水牢(又名室内水牢):1939年冬与碉堡水牢同时建造。原位于大通矿南门内东侧,因矿区开采塌陷,1968年按其原结构迁建于“万人坑”西北面。水牢长3.5米、宽2.5米、高3.2米。大通窑神庙建于1941年7月,是一座灰瓦屋顶、斗拱飞檐的日式建筑,位于大通二小校园北面,占地94.5平方米,庙前有开阔的场地,庙内设有神龛。原供有三尊神象,中间是骑着毛驴、脖子上挂着一串铜钱的太上老君,左为火神,右为水神。窑神庙是日本军国主义及其走狗利用封建迷信进行思想统治和榨取工人身上血汗钱的工具。 |
淮南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 淮南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淮南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淮南市中小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原淮南十八中),位于淮南市东部。北依淮水,南望舜耕,珠镶206国道,紧邻中心城区。区域内有上窑山4A级森林公园、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淮南市新四军纪念林、淮南市园艺农场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青少年教育实践和技能拓展训练的理想场所。 活动中心布局科学,设计合理。教学区分为主题教育馆区和实践活动区,共有功能活动室36个,各活动室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5人,中学一级教师26人,大学以上学历者占98%。师资力量雄厚,完全满足教育教学要求。 活动中心遵循“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育人功能,努力形成校内校外一体两翼、互补协调的育人机制,集中体现教育实践的公益性、实践活动的趣味性,科学发展,逐步建成具有较高水平和淮南特色的青少年校外教育网络和平台。 现在,活动中心每年接待来自全市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七、八年级近15000名学生到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2009年以来,中心先后创建成为“安徽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实践教育基地。目前,中心正朝着“特色鲜明、学生欢迎、安徽一流、全国知名”的目标奋进。 |
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 | 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位于淮南市大通区,包括万人坑、站后碉堡、碉堡水牢、秘密水牢、窑神庙、日军司令部、日军弹药库、日军地堡、日军南宿舍碉堡九处遗址。 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有力见证,集中反映了日军在我国内地大肆侵略、残害百姓及掠夺煤矿资源的暴行。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地区 | 景点 |
---|---|
上窑社区 |
---- |
外窑村 |
---- |
张郢村 |
---- |
云南岗村 |
---- |
方楼村 |
---- |
马岗村 |
---- |
马庙村 |
---- |
泉源村 |
---- |
窑河村 |
---- |
余巷村 |
---- |
红光村 |
---- |
上窑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