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淮北市 >> 濉溪县 >> 四铺镇

四铺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临涣文昌宫

临涣文昌宫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临涣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原名尚书宫,又名藏书宫,是历代文人聚会的地方。至淮海战役时,还有前后三进庭院,合瓦望砖,重梁抱柱,雕花门,方格窗,三级台阶,青砖铺地。整座院子的地基是用土筑起的一个高台,比周围高出1-2米;南北长81米,东西宽36米,呈长方形,北边较南端略宽。淮海战役打响后,文昌宫作为淮海战役指挥部,北院为总前委指挥部会议室、秘书处及刘陈邓-住处,东跨院为伙房和后勤处,南院是参谋处、作战处、机要室、通讯处旧址。现有房屋53间,房屋面积1500平方米,均为国有资产,房屋为青砖小瓦的清代建筑,总占地2916平方米。1981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2001年和2007年三次被列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现免费对外开放,年接待游客量约28万人次。是2A级旅游景区。

淮北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

淮北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双堆集烈士陵园位于濉溪县双堆集南面,总面积106000平方米,东西长368米,南北宽292米,面积10.6公顷。烈士陵园于1976年筹建,1981年10月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落成,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于1988年10月竣工。陵园大门朝东,门内两侧各有一个面积为1250平方米的池塘,宽阔笔直的主干道通往纪念碑。南部的尖谷堆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也是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期间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园内遍植雪松、龙柏、黄杨等风景树木,并有花圃和果园。1995年12月,陵园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陵园被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陵园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第二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9年8月,省发改委下达了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第四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双堆集烈士陵园被列入其中,完成投资1283万元,建设内容有旅游公路、纪念广场、旅游接待中心、东西大门、将军亭、步行道等。现在烈士陵园有办公楼、纪念碑、纪念馆、公、单墓群、东西大门、凉亭等。双堆集烈士陵园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实行免费对外开放,年接待能力为50万人次左右。是2A级旅游景区。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位于陵园中部,1980年5月动工兴建。翌年10月1日落成。碑高22.5米,白色花岗岩砌成。碑基分为两层,第一层南北长31米,东西宽31米;第二层长宽各为25米;四面各有18级台阶,并有青松环绕。纪念碑座正面镌刻纪念碑文,碑身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上下两端环万年青图案。碑冠镶嵌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浮雕。纪念碑前铺设水泥结构的广场,面积约2100平方米。  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  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位于陵园东南部,正面朝北,1988年10月建成,长32米,宽28米,占地900多平方米。张爱萍同志为纪念馆题写馆名。该馆造型美观,民族式屋檐覆盖着金黄色琉璃瓦,外墙乳黄色,44面圆顶高窗分布四周。敞开式正厅宽14米,高6.8米,进深10米。东、南、西三厅互相串通,连成一体。中央为一天井,面积98平方米。整个建筑色彩明快,形式大方,既有古典建筑艺术,又有现代建筑风格。展厅陈列珍贵历史照片300余张,文物200余件,作战地图、图表、美术作品20余幅,并有电动沙盘模型1台。这些展品历史、形象地反映了淮海战役全貌。展出内容共分八个部分,以双堆集地区歼灭战为重点。第一至第七部分为战役部分,共8个展室。第八部分为缅怀先烈厅,陈列着27位烈士的事迹、遗像和遗物。  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烈士纪念碑碑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三大军区的地方武装,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决策,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同志组成的总前委的正确领导与指挥下,于公元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翌年一月十日,进行了震惊中外的伟大的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歼灭战,是这个战役的第二阶段。  淮海战役发起后,我军迅速将敌军黄百韬兵团包围歼灭于碾庄地区。猬集徐州之敌军主力陷于孤立,敌军黄维兵团由豫南急速东援。我中原野战军,先以一部兵力,对敌黄维兵团节节抗击,阻其前进,掩护主力集中并布成袋形阵地,继而全线出击,突将敌军包围,压缩在双堆集这一带狭小地区;又以排山倒海之势,连续作战,展开猛烈进攻。这次作战,以运动战开始,以阵地战终结。从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我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密切协同下,鏖战二十三昼夜,除一一O师起义外,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十二兵团四个军、十一个师及一个快速纵队,计十一万四千余人。生俘该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为淮海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基础。  双堆集歼灭战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伟大思想的光辉体现。我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不怕苦、不怕死;冒严寒、闯火海;连续作战奋不顾身,表现出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中原、华东、华北各军区的地方武装和百万民兵、民工,艰苦奋斗,全力支援,对战斗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双堆集歼灭战中,许多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永远高举起他们的旗帜,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英雄们的伟大业迹昭日月!烈士们的革命精神凛千秋!

临涣古城

临涣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涣古城建于汉代,早在秦汉时临涣镇已成为集市,隋唐时期成为贸易中心,店铺和商贩分布在城内长达数里、纵横交错的8条街上,成为苏、豫、皖贸易交往的重要商埠。临涣现存有文昌宫、城隍庙、蹇叔墓、传统老街、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景点。  南临浍河,北、东、西3面是平原。古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1409米,南北宽约1400米,周长5606米,总面积195万平方米,是安徽省目前已知占地规模最大的先秦古城址。  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使用了“临涣古城遗址”名称,认为是汉-元代。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记载:“汉(涣)水又东南迳费亭南-涣水又东迳铚县故城南,昔吴广之起兵也,使葛婴下之-涣水又东迳蕲县故城南。”说明汉代铚县位置是在费亭之南、蕲县之西,正与今临涣吻合,证明今临涣镇的古城就是汉代的铚县故城。《梁书?武帝纪》记载:北伐魏之铚城,置临涣郡,是为临涣始名。到北齐时,改郡为县。”  确定铚县的地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涉及到临涣古城的始建年代,同时也有助于解决春秋时期宋国的疆域与变迁等问题。《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黄歇向秦昭王-“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舆、铚、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可见铚邑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当时属于宋国所有,战国时属楚国,秦在铚邑置县,隶属于泗水郡,成为当地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临涣古城遗址的形制特点与出土历代文物的特征,与古代文献关于铚城的时代相当吻合。四周城垣基本完整,城垣系用夯土筑成,从剖面看,夯土层较薄,每层10厘米,夯窝密布,窝径11厘米,间距1厘米,坚硬牢固。城垣残高5至15米不等,耸峙在浍水北岸。城垣系多次建筑,在城垣的最低部,沟槽直接挖入黄色生土层中,然后用黄土加砂礓层层夯实。这类城垣基宽20至25米,高5至8米。第二次大规模的建筑是在汉代。城垣在原有基础上拓宽10至15米,新增高5至7米,采用黄土和黑土夯筑,其中包含战国至秦汉的零星陶片。古城垣宽35至50米,顶宽5至8米,残高5至15米的规模,仍是今人叹为观止的巨大土方工程。在城垣顶端,还残存一些高大的土墩,可能是当时马面和瞭望的敌楼。北城垣上有9处高台,台距100米,长35至50米,宽15至30米,高出城垣5米。这种设施,很可能是汉代或较晚的北魏临涣郡时的产物。古城有4门,分别在城垣的四边中段,现存的门径宽10至20米。城外有防御性的护城河。除南面系利用天然河道外,其余三面均为人工开挖的城河,总长达4.2公里,宽10米多,深4米,部分河道已被淤塞。  古城内外还出土有数量众多的历代文物,城内地表遍布周、秦、汉、唐各朝的陶器残片,砖、瓦遗物。其中常见有新石器时代的鼎足;春秋时期的鬲足、绳纹陶罐;秦汉的云纹瓦当,弦纹、方格纹与绳纹板瓦、筒瓦;隋唐时的莲花纹瓦当、青瓷、白釉瓷片等,这些遗物对于研究了解古代临涣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涣镇  临涣镇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淮北平原,位于濉溪县西南35公里处,北与相城疏达,南与蒙城通融,西与涡阳接壤,东与宿州比邻,肖淮公路穿城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临涣现为全国500家小城之建设试点镇,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安徽省和淮北市两级综合改革试点镇,淮北市发展次中心,淮北市南部中心城镇。 临涣镇在历史上长期占有重要位置,根据宿州清代志、宿州明代志、临涣公社史…… 详细++

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

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为文化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濉溪县西南35公里的临涣镇文昌宫和镇东6公里的小李庄。在淮海战役期间,这两处都一度作为整个战役的总指挥部——0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驻地。  1948年底,根据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发生的变化,0中央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采取打歼灭战的办法,在淮海地区发起一次战役,以歼灭敌军大量有生力量,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决定由-、陈毅、-、粟裕、谭震林等组成总前委,-任书记,统一领导中原、华东野战军。总前委于11月10日由河南张公店迁至临涣文昌宫,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研究制订了战役的作战方案。战役期间,总前委又于11月23日从文昌宫迁至小李庄,指挥作战。至1949年元旦前后,再次迁往河南商邱南张菜园,先后历时近50昼夜。  临涣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春秋时期,这里便是宋国的邑,至今尚保存着当时的夯土城墙。文昌宫座落镇中,原名昌帝宫,始建于唐。淮海战役时,文昌宫为一座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砖木结构。占地长100米,宽33米,面积3300平方米。前院为空场地,其后两侧为一四合院。其中殿房5间,东西厢房各3间,面房与过道共5间,东、西侧面房相连,有6间,屋后为空院。东、北两面系砖砌围墙。这组建筑计有房屋22间,占地284平方米。房屋均系青砖墙,灰色小瓦两面坡顶。文昌宫的砖木结构房屋既牢固,又宽敞,自成一体,便于开会办公和安全保卫,又不惊忧居民,因此在战役打响后,总前委率先迁此,指挥作战。目前旧址尚存后院西侧四合院一座,房屋16间,占地236.72平方米,建筑经维修,尚保持原貌。房内陈列着总前委当年的部分历史资料和20余幅照片,以及当时使用过的木床、木桌与椅、凳等文物。  小李庄是一个仅有36户农家的自然村落,村中有一条东西向的通道,农户便分居于道路的南北两侧。总前委迁入小李庄以后,借用3处民房,均位于路北侧。  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设在村民-平家的后院,有6间堂屋,是一处石基土墙茅草屋。房中置有方桌、条桌,当时桌上放电话机,墙上贴满作战地图。近东山墙处放木床一张,供执勤人员休息用。-住所是在指挥部东侧-新家后院房,系砖基土墙草顶房屋。-、-住西屋,3间2屋,每间内设木床与柜子各一个。当门一间内放方桌、板凳,供用餐或接待来人用。陈毅住过道以西的两间南屋,屋内有木床、条桌、盆架等。警卫人员住过道与东屋。  淮海战役总前委-办公室:设在指挥部西侧李光荣家的3间堂屋内。房屋结构相同,屋内设方桌与长凳,供办公用。  淮海战役总前委总机室:设在李文山家的2间堂屋里,厨房设在-曾家的2间堂屋里。另外,在村庄东北150米处的东西向大沟南坡,挖了一个防空洞,面积有10多平方米。内修一方土桌,放有小板凳,以供-们必要时办公使用。  建国后,当地人民政府对旧址作过维修。1981年9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涣镇  临涣镇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淮北平原,位于濉溪县西南35公里处,北与相城疏达,南与蒙城通融,西与涡阳接壤,东与宿州比邻,肖淮公路穿城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临涣现为全国500家小城之建设试点镇,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安徽省和淮北市两级综合改革试点镇,淮北市发展次中心,淮北市南部中心城镇。 临涣镇在历史上长期占有重要位置,根据宿州清代志、宿州明代志、临涣公社史…… 详细++

石山孜遗址

石山孜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  石山孜遗址位于濉溪县城东南75公里的石山孜村(现属烈山区)北面,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紧傍石山西北,地势略高于四周,由于历年黄河泛滥,表面覆盖沙土层厚约1米。普查中发现文化层和红烧土,手制陶纺轮,大量锥形鼎足及陶片。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进行重点调查。1987年会同淮北市、濉溪县文物部门进行了首次试掘。除出土大量陶片、器足外,还出土了陶拍、陶饼、陶质器座、器底、器耳、器把、石斧、石折、石器坯料、角椎、角叉、蚌刀、骨质靴形器等。可辨别的陶器有钵、鼎、罐、盒、杯、盅等,其中有一完整炊器。陶质多为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皮陶,少量黑陶及宽带纹彩陶,陶器纹饰多为附加堆纹(用泥系盘贴法),其次为划纹、戳纹、刺点纹、手掐纹、凹弦纹、指甲纹等。陶器最显著特点为手制,器形不规整,器壁较厚、较粗糙,甚至当时制作时留下的手纹尚清晰可辨。该遗址文化层厚,面积大,时代早,内涵较为丰富,受中原和长江流域诸文化因素影响较小,有其自身显著特点;石山孜遗址作为皖北区域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对深入研究皖北地区早期文明的起源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遗址的最早年代距今约7200年,是安徽淮北地区新石器早中期重要文化遗存之一。石山孜遗址面积大,堆积厚,文化内涵丰富,出土文物颇有特色,对探讨淮北地区原始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城石板街

  老城石板街  老城石板街,东起老濉河西岸,西至关帝庙巷南头,全长1公里,街宽5米。街面青石铺砌,光滑如镜。其建筑古朴典雅,呈明清风格,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濉溪城,俗称“口子”,春秋战国时期为“汴水入濉之口”,金元时,口子又成溪水入濉之口,故称“濉溪口”。明时本地商人富户多汇于此,为防匪乱,濉溪人于居民区四周挖壕设栏,濉溪城遂具雏形。石板街由清末民初绅士周俊哲倡导用青色瓦子石铺设。抗战时期,石板街遭日寇焚烧,淮海战役时又遭-飞机轰炸。解放后,人民政府虽多次拨款修复,恢复了往日的面貌,然-,各种神庙、0、牌坊等古迹文物遭到劫难。石板街渐失往日的繁华,日趋萧条。9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对老城石板街开发保护。  石板街所留胜迹、传说、名人轶事甚多,如:七十二步上天梯、三山夹一井、月牙桥、九道弯、城隍庙、关帝庙、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柳孜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  遗址出土了唐宋时期中国南北方十几个窑口的大批瓷器,发现唐代沉船8艘,发掘出土3艘,还发现清理出一座完整的宋代石筑码头。以上几项的集中发现均为中国考古发掘中的“首次”。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不仅对研究中国唐宋时期的瓷器谱系、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运河考古,研究大运河的历史、流经路线、沿岸的经济发展及研究黄水泛滥等,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国家文物局)  

古城汉墓

古城汉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汉墓位于濉溪县铁佛镇古城行政村孙楼自然村北,现封土形状近椭圆形,残高约5米,面积约2160平方米。   北侧的2号墓为画像石墓。总长度15米,以石条为框架,顶部及墙体均用花纹青砖砌筑,由1条墓道、2个甬道、2前室、2后室、8个耳室组成。花砖铺地,石门上刻凤鸟和铺首衔环图案,门额刻有双龙穿壁图案。甬道及前室的横梁上也雕刻有画像,内容为珍禽异兽,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三足鸟、瑞象等,采用减地浅浮雕的艺术手法。北前室墓顶中央的石板上,用阴线刻一太阳图形,内用朱砂填涂。  墓内共出土铁器、铜器、石器、陶瓷器等文物100多件,其中龙首?、铁六边形器、铁镜形器、石灯形器在安徽汉墓中少见。  古城汉墓出有“光和五年”(182年)明确纪年,对考证东汉末年同类墓葬提供了参考依据。画像石的排列组合,对考证皖北及鲁南、豫东地区画像石的排列组合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画像石雕刻精美,手法娴熟,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四铺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新庄村

----

洪南村

----

候庙村

----

颜道口村

----

界洪村

----

梁圩村

----

张圩村

----

谢岭村

----

八里村

----

三铺村

----

周陈村

----

新风村

----

新建村

----

四铺村

----

北陈村

----

大郭村

----

大曹村

----

五里铺村

----

五铺村

----

湖涯村

----

四铺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