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铜陵市 >> 枞阳县 >> 欧山镇

欧山镇景点大全


景点 简介
汉武文化生态园

汉武文化生态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枞阳汉武文化生态园景区位于长江北岸的枞阳县城,是皖江城市集群的核心区域,由旗山、莲花湖、黄镇图书馆、烈士陵园等景区景点组成,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旗山,又名幕旗山。南临长江,遥望九华,东接羹脍寨湖,北距浮山风景名胜区30公里。旗山扼长江险要,览江渚胜景,西周为宗子国所在地,战国时期即为长江水道著名关津、商贸重地。据史料载,秦始皇南巡曾游经此地观“籍柯”。汉武帝元封五年行南巡狩,亲射蛟江上,薄此而出,并作《盛唐枞阳之歌》,同年置枞阳县。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曾在旗山南麓筑城驻防,抵抗曹操80万大军下江南。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旗山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的重要起渡点之一。  莲花湖,亦称莲花池。据《安庆府志》记载,莲花池是清代康熙年间侍郎、清代大散文家、桐城派三祖之一的方苞的祖业。从明代中后期开始,方苞家族“桂林方氏”在中国文化界迅速崛起,人才辈出,代表人物有方学渐、方以智、方苞、方东美等近百位文化名人,形成了中国最有特色的文化巨族,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  黄镇图书馆景点位于旗山主景区北侧,收集收藏陈列了枞阳历代名人资料。  烈士陵园红色旅游景点坐落于幕旗山西麓,这里长眠着在渡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  突出了枞阳历史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成就,一山一水刚柔相济,山的特色,水的亮点优势互补,形成了“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山水城市风貌,勾勒打造出“山水印象,人文枞阳”的景区品牌。主要体现汉武文化及生态旅游元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着力打造自然风景、娱乐休闲、文化活动、休闲度假、红色旅游5大功能区,融休闲、娱乐、商业、游玩、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来源:市文旅委)

浮山景区

浮山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  浮山俗称浮巢山,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境内,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安徽省风景名胜区。在合肥黄山高速公路出口处,面积19.1平方公里。  浮山风景优美,三面环水的地理特点,构造了山浮水面水浮山的独特奇观。浮山在佛教禅宗史上地位显赫。在东南亚等华人圈中影响深远,浮山既是千年佛教圣地,又是我国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之一。浮山还是文化名山,历代骚人墨客留下近500块极其珍贵的摩崖石刻。  浮山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北靠长江,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有海上蓬莱之美誉。山色苍秀,岩嶂壁立,关口险隘,河湖环绕,景色绝佳。  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之久的古火山,由富含钠、钾的火山岩组成。虽经大自然改造,仍保留其完整性与典型性。该火山岩盆地位于淮阳古陆、张八岭古陆及江南古陆之间的下扬子沿江火山岩带内。  在距今约1.4亿年至1亿年的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近4000万年中,曾几度喷发,中间还有一次岩浆入侵活动,形成了如今奇特的火山地貌。如此形成的岩石构成现在浮山主要景观-陡崖、叠嶂、岩洞、龟裂纹、柱状节理、喷气孔等。其地质构造全国罕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堪称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  浮山还是一座佛教名山。远在晋梁时代(266至557年)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后在陈隋年间,浮山即成为佛教天台宗智顗大量的道场。宁天禧年间,郑州名僧远禄来此住持,是为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仁宗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至此浮山进入佛教鼎盛时期。  浮山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历朝历代无数名流雅士、文人墨客如唐宋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均来此游览。  

青山石屋寺

青山石屋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石屋寺座落在枞阳镇郭桥村,相距县城10公里的青山北麓,因其有一椭圆形巨石,兀立而起,形如屋而得名。晋代清供禅师在此建庙。元代裴仙道在此炼丹,明正德年间,西蜀圆态和尚重修石屋寺,寺前建有香亭。“文革”期间,佛像被毁,殿宇改作青山林场职工宿舍,1984年该寺主持僧真达维修石屋寺,有殿宇二进,禅房6间,现释修德任该寺住持。  大青山位于枞阳县城东16公里处的枞阳镇郭桥村,一峰挺立,山色如黛,因名青山。它北接浮山,南望九华,山青水秀,如诗如画。这里芳草连绵,杂花满径,涧水潺潺,雾霭袅袅,金鸡洞、老虎洞,洞壑幽深,锣石、鼓石、鹰嘴石、狮子石,怪石百态。登峰远眺,南面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北面白荡湖水碧波万顷,东、西有神灵赛湖和羹脍赛湖两旁依偎,正所谓“水如青罗带,山似碧玉簪”,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  全山著名景点有16处,即:石屋胜境、菩萨印掌、玉洞藏春、龙隐灵泉、乌鸦候客、白驴化米、相国诗篇、仙人棋局、石鼓轰雷、金鸡啼月、黑虎巡山、石柱仙题、狮子卧云、丹池日暖、白云送接、凤萋梧竹等,每每春夏之际,游人纷至沓来,醉游其间。不过,青山最具标志性的景观还是它的“石屋胜境”。  主峰之阳,一块平坦的巨石仿佛从天而降,高数丈,广数十米,如巨掌前伸,为山下一根粗壮的天然石柱所承接。传说明朝时九华地藏王驾云朝拜OU山护国庵,因OU山经不住其重力所压,地藏王只得将另一只脚搭在大青山上,竟将这块巨石踩动,滚落而下,被下方的巨柱擎住,凑巧搭成了这间“石屋”。巨石上面还留下一只鞋印,约一尺半长,迹深逼真,此即青山十六景之一的“菩萨印掌”。入内观看,上平如屋顶,下阔如殿堂,面积约200平方米,里面冬暖夏凉,可坐可卧可游可居,真不愧是“玉洞藏春”!有意思的是,屋内石壁可敲击成韵,东侧作皮鼓之响,西侧发铜锣之音,音色竟各不相同。  东晋建元初,高僧青洪禅师云游至此,见石屋大喜,便以此为隐居之所,凿佛像于壁上,潜心研究佛理。后来他四处化缘,募得银两,在石屋外侧扩建佛殿,名之为“青山石屋寺”。明代正统初年,西蜀圆态和尚重建庙宇,香火日盛,遂有“青山小九华”的美称。其后兴衰轮替,延续至今,寺中佛像依然,梵音远扬。佛殿原有三重,重加修葺的两重是清代建筑,殿壁间遗存的6块碑刻记述了石屋寺的兴建始末及它走过的沧桑历程。  石屋寺历代住持皆深文博学,儒释道并兴。民国年间,僧释真达为石屋寺住持,他除悉心研究佛学外,还尚习中国传统武术及歧黄之术,慈悲为怀,武德高尚,并在革命战争年代与我党地方领导人结为至交,多次冒险接待和掩护革命者,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寺左厢房后有一眼“龙隐灵泉”,据说真达大师为了解决群众干旱季节吃水困难的问题,四处探寻泉源,终于在竹园脚下亲手掘得此泉。泉水常年汩汩不断,味极甘美,有诗赞道:“龙隐千古石不开,大师真达破尘埃。从兹佛地无干旱,一眼清泉立井台。”“龙隐灵泉”从此成为青山十六景中之一景。  古时青山还是道家-之地。相传元至正年间,有道人裴某号“仙人”,于石屋中-,有乌鸦为其清扫庭堂,白驴化米供其饮食,即所谓的“乌鸦候客”和“白驴化米”;石屋后树木阴翳,花香鸟语,其间有一“练丹井”,为裴仙人炼丹处所,后来据说他在青山之北的会宫岭得道升天去了。  明朝末年,桐城学者姚康伯在石屋旁办学收徒,大兴儒教。时为姚师得意门生的何如宠,亦建书房于石屋寺旁,后中万历进士,官至朝廷礼部尚书,位居武英殿大学士,他在青山留下的一首“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世认前朝”的摩崖诗刻,以“相国诗篇”而独成一景。此外,在石屋读书的著名人士中,还有左都御史左光斗、文学家钱澄之、诗人王灼等人;书法家方守敦、文学家殷希声等名人也为青山留下了他们的诗文题刻。  青山方圆内的住民因以何氏族人居多,故人们又称其为“何氏青山”。青山脚下的何氏祠堂初建于清代中叶,为典型的徽派风格,是迄今保存完好的乡村文物。氏族历史的渊源,形成了青山何氏崇文重教的习俗,勤奋严谨的学风一脉相系,数代相承。自何海渔以岁贡廷试第一,授山东栖霞知县,青山何氏初显;海渔公仲子何如申、幼子何如宠于万历年间同中进士,自此青山何氏蔚为名家望族,人才辈出。民国时期冯玉祥的秘书长何其巩,担任过北平市首任市长。皖中教育名士何子诚,早年深受教育家陶行之言行影响,潜心致力于农村教育,著述丰硕,桃李满园;其孙子何斯迈,作为安庆一中高二学生,荣获第33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赛金牌,是我国自1985年第一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活动以来取得的好成绩。  青山以它独有的水韵山魂,成为长江北岸的一处名胜佳境。它如一座温馨朴实的庭院,披着旭日晨风,敞开了大门,迎接四方宾朋的到来!

白云岩

  白云崖在距浮山十公里的七家山中,枞阳县白梅乡境内,与浮渡山隔水相望。该山奇峻,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据《传灯录》载: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白云山西岩为内院,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  白云崖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古有五庵、二寺,今白云岩寺尚存。  天隐岩,俗名燕子岩,在山巅石丛之中,又名一线天,抬头可见日月天光。  蛾眉岩,在青障峰之半,壁削万仞,深广半里,中横一坼。明末吴差强疏凿,工部主事吴道新隐居于此,两石仁交复前后,云气出没其间,阮自华题刻“函云洞”,赵凡夫题曰“函云关”。函云之左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五字,吴道新有文记其事。函云后有月龛、鹤仙等古迹,还有吕纯阳(洞宾)拔剑窦、钓台石、四顾洞、青藤洞等。函云之顶有抱龙洞。  雪浪岩,又名廊岩,与浮山雪浪岩相似。墓岩在雪浪岩之左。  楼子岩,在雪浪岩左的西岩顶上。  东岩,在山前之半山,大如浮山金谷,宋高僧白云演禅师曾建庵于此,元西藏和尚了悟曾住持其间。明万历年间为雷火所毁。  白云岩,在东岩之西,故又名西岩,其穴间大小超过浮山会圣岩。它为白云岩洞之首,岩前有木楼,楼后为大士阁,宋高僧义青禅师住持浮山大华严寺时,以此岩为方丈室,今岩巅有宋刻,曰“青华严方丈”。宋白云端、白云演二禅师(师徒),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禅扬佛法,其佛教源流归属浮山。传说宋元丰中,有青鸟数千,衔泥塑筑观音像一尊于其洞中,像成以后,留一雌鸟,在龛后筑巢,每春则一雄鸟从浮山飞来,育二小鸟而去。“白云青鸟”为老桐城八景之一。刘大櫆在《浮山记》中记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今浮山、白云千百年来青鸟依然如故,堪称一奇。白云岩内还有一神泉,出自洞壁隙缝间,其水如丝,涓涓细流,四时不竭,清洌异常,每日可供百人饮用,其名为“一滴泉”。此外,岩内还有一奇,细观洞壁石纹,西部如龙鳞片片,东部则似虎毛斑斑,真是龙盘虎踞之地。  七家山奇峰林立,怪石罗列。著名的双尖峰,如镂管写天;铁障峰,高耸色紫;铁船峰,酷肖舟艇;绛霄峰,似排牙列戟;老人峰,如着古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还有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抱龙峰等,各具神韵。怪石有钓石(又称姜太公钓鱼台)、兔石、驼石、偶来石、孤坐石、白虎石、神鼠过天桥、金龟攀壁等。  白云崖范围十多公里,其中主景区2.2平方公里已规划浮山风景名胜区内,为一级保护区,并安排一日游。  白云青鸟  白云崖位于我县白梅乡境内,距县城40余公里,历史上曾为白云演禅师道场而得名。宋建为寺庙,寺内可容千人,故又名白云寺。南朝以来就成为佛教胜地。山中奇岩怪石,举目皆是,山上奇峰,无不引人入胜。更有羽毛华丽叫声动听的“白云青鸟”,为古桐城八景之一。  来白云岩的游客,大多是因“白云青鸟”景观慕名而来。青鸟,是一种浑身青碧的鸟。白云青鸟是旧桐城八景之一,桐城文派三祖之一的刘大櫆在《浮山记》中这样写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民间将她作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据说,看见青鸟的人就能遇上好运。旧时,大量青鸟它筑巢于白云岩穴内,它们生活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每天沐浴而歌,伴云而飞。可是,青鸟来去无踪,一般人难见其真容,有道是“白云好寻,青鸟难觅”,它常常在我们的寻寻觅觅中,像消逝在林间的风一样,不见了影踪。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青鸟,它是否在我们的期盼中带来一场美好的相遇?  七家山  七家山,又名白云崖,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城东北46公里的白梅乡境内,西距浮山风景名胜区10公里。全山周长15公里,有8岩、3洞、11峰、8怪石、2泉、2池等著名景观,堪与浮山相媲美,素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七家山西北部山腹中,有一石屏方整、深邃奇峻的山岩,原名“西岩”。据《传灯录》载,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七家山西岩为内院,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白云岩,为七家山岩洞之首,高33.3米,宽50米,深16.3米。细观岩内石纹,西部如片片龙鳞,东部则似虎毛斑斑,奇趣盎然。洞壁隙缝间,涌出一泉,泉眼细小,流水如丝,涓涓不断,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清冽异常,每日流量可供百人饮用,泉源处石壁上阴刻“一滴泉”3个篆体大字。岩前曾有木楼,楼后为大士阁,宋高僧义青禅师住持浮山大华严寺时,以此岩为方丈室,岩巅题刻“青华严方丈”5字,至今仍清晰可见。明邑绅吴道新曾兴建殿宇,名为“白云草堂”。现存寺庙建于清同治年间,前后2进,砖木结构,共有房屋10余间。1963年枞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南北100米、东西100米,为其保护范围。白云岩有稀世难见的一绝——青鸟。青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传信的使者,在外国被看着幸福理想的象征。生活在白云岩的青鸟为黛黑色,形似八哥,但尾长。它筑巢于岩穴内,每日清晨用泉水沐浴,傍晚在山泉傍梳洗,午夜吟唱,声音动听、清脆悦耳。青鸟频来,为白云岩增添了不少动人的情趣。“白云青鸟”曾被誉为古桐城八景之一。清刘大在《浮山记》中写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  七家山,海拔390米,山高峰险,崖壑幽绝,奇景壮观,曾吸引墨客骚人来此揽胜抒怀,崖壁间现存石刻21处,其中宋刻4处,主要是历代游人赞咏山之风景的题诗、题词和题名文字,字体或楷书,或篆书,行、草、隶书兼有之,均笔力遒劲,神彩潇洒,实为难得的书法艺术遗产。山上岩峰罗列,风貌各异:双尖峰,如镂管写天;铁船峰,似舟艇启航;老人峰,如着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还有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等,神韵别具。山中奇岩怪石,举目即是,俯首可见:抱龙洞,又名青华岩,洞高四丈,宽十余丈,深达八丈,可游可居,以穹顶中缝为界,左右岩石一边赭,一边黄,一边纹理竖直,一边纹理斜平,用物敲击,一边激越,一边深沉;蛾眉岩旁函云洞,洞体不大,神奇的是,山上云雾,常起升于洞口,洞内有雾,山上有云,洞内雾消,山上云散,阮自华题刻“函云洞”,赵凡夫题曰“函云关。”函云洞左侧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明书画家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5字。函云洞后还有月龛、鹤仙、吕洞宾拔剑窦、钧鱼台、青藤洞等胜迹。安石台旁的母岩内,五小岩会聚,形态各异,形成了一岩集数岩,一洞套数洞的奇观特境。铁障峰与铁船峰间有深池,人称芥拗池,现已建成七家山水库,高峡出平湖,盈盈绿水,将山峰、灵岩映衬得分外秀美。岩壁间石刻数桢,峰峦上奇木千株,山谷间畲田一片,组成了翠碧香浓的人间幽境。明学者方学惭遍览山中胜景后,欣然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石径斜穿绿,岩花半入云;望中孤鸟没,天末楚江分。  醉倚层楼月,暗来万壑曛;冁然成一啸,谁许达人闻。  白云岩寺  白云岩寺位于安徽省枞阳县七家山中,历史悠久。宋治平元年(1064年),高僧义青禅师为浮山大华严寺住持,以白云岩为方丈室,并在岩顶题“青华严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淅可见。后白云端、白云二禅师,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弘扬佛法。文革时,寺庙毁损严重,改革后有九华山僧人住持,重修寺庙,周边游客、香客日渐增多,每月初一、十五更是佛事兴隆,但仍以正月初一、初七、十五为盛,游人香客漫山遍野,游岩已成为民间的庆贺春节的传统节目。  吴道新  吴道新,明代末官吏,诗人。吴一介孙,安徽桐城人(今枞阳钱桥乡人)。字汤日,号无斋。天启七年举人,官至工部主事。明朝灭亡后,隐居白云岩,人称无斋先生。主要著作有:《潜德居诗集》五十卷;《龙眠风雅》一卷(录诗七十五首);《桐旧集》一卷(录诗十七首);《潜德居文集》十卷;《浮山志》十卷。  白云岩记事:函云之左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五字,吴道新有文记其事。  

浮山国家地质公园

浮山国家地质公园为国家地质公园。  安徽浮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境内,距枞阳县城36公里,距桐城40公里,其水路可直达长江,总面积76.69平方公里。地质公园属于火山地貌类型。  公园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古火山喷发中心区,古火山形态保存良好,环形山脉、环状断裂、放射状断裂、塌陷火山洼地和复合穹丘等火山构造诸要素均清晰可见。浮山奇特的火山地貌景观,处于浮山破火山机构之中。尤其浮山破火山,其火山地貌保存完整,形态典型,平面近似圆形,直径约4平方公里,面积约14平方公里,地面形态为一边缘高、中间低的盆形凹地,属典型的塌陷火山洼地,岩相种类配套齐全,构造形迹清晰可见。有复合穹丘、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熔岩流、环状及放射状断裂、龟裂纹等。在浮山莲花峰至云梯峰一带,在由火山灰流形成的弱熔结凝灰岩层面上,常见到大片出露的不规则多边形龟裂纹构造,显示了层状火山岩层面冷却收缩的特有遗迹,裂纹垂直岩层面规则下延,形成柱状节理,沿此组节理风化淋滤便形成了“百佛朝如来”等陡峻峰林景观。在火山灰流形成的弱熔结凝灰岩中,均发现有垂直层面连续分布的气孔构造。这种气孔构造是含挥发分的炽热火山碎屑岩灰流在定位后固结过程中,挥发份不断逸出所形成的。浮山景区的“海岛雪浪”景点,为较典型的火山灰流自然剖面,每个灰流代表一次火山喷发。  浮山为白垩纪(距今约1.35亿至6500万年)火山喷发形成的破火山,现在的形态是其原始火山锥解体塌陷的结果。火山岩的特征及其韵律层序反映了浮山期火山活动的特征和火山机构的形成过程。浮山火山岩韵律层序完整,地质现象典型,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区最具代表性的岩田,在国外已知中生代火山岩地区亦不多见。浮山火山岩已被中国地层典确定为“浮山旋回”火山岩的典型代表,在地质学中具有立典的意义。  总之,浮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洞壑藏幽,峭壁凌空;奇峰怪石,各具风姿。更兼碧水迂回,沟谷纵横,美景天成,令人叹为观止。另外,浮山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境内  乘车路线:安庆市长途汽车站乘坐大巴至枞阳县下车即可   

渡江指挥部旧址

渡江指挥部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该旧址位于于枞阳镇正大街中段陈氏宗祠。陈氏祠堂系清代建筑,前后3进,占地面积531.2平方米,建筑面积494.5平方米。前进因街道拓宽时拆除,中后进房屋于1978年按原貌修复。总体系砖木结构,拱梁立柱穿斗,墙壁齐檐封火,屋面覆盖古瓦,翘檐飞角。门楼呈八字形,门框为方柱石,门上方刻双狮抢球。进门两边是板壁厢房,两进之间,有长方形天井。中进宽阔,厅堂竖立8根主柱,石趸高垫。上梁雕刻人物、花卉、龙虎等;天花板饰有彩色花纹。转过石墙屏风为第三进,方形天井,两厕为东西厢房,明窗画栋。三进相连,外连内分,布局匀称,具有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该旧址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1961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4月,被安庆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公布为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又被辟为安庆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团省委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开始,东起无为,南至安庆以东的鸭儿沟汇集了第三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共4个军的兵力,中线渡江指挥部即设在陈氏宗祠内。时枞阳上下的长江北岸集结部队、船工、运输队有20万人,枞阳境内起渡点有枞阳镇、扫帚沟、汤家沟、桂家坝4处。4月21日下午5时正,中国人民解放军奉令发起进攻,千帆竞发,6时许,中线渡江的战士胜利越过长江天险,抵达南岸。

射蛟台

射蛟台为文化旅游景点。  《史记·孝武本纪》载:“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  《明一统志》载:“射蛟台在枞阳镇,汉武帝亲射蛟即在此处。”  浔阳,即今天的九江。这里的盛唐,指盛唐山,即今安庆市内的登云坡。盛唐后成为安庆旧称。东晋诗人郭璞曾登安庆长江边的盛唐山远眺,曰“此地宜城”,这就是“宜城”一称的由来。盛唐山位于安庆江边,又称盛唐湾。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的冬天,汉武帝出驾南巡,他沿江而下,抵达枞阳时,忽见江水泛滥成灾,波涛汹涌。汉武帝登上枞阳江岸边达观山,他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顿时风平浪止。汉武帝非常兴奋,即兴《盛唐枞阳之歌》记载此事。可惜此诗今已不存。  平常我们在说起汉武帝刘彻的时候,常将“秦皇”与“汉武”相提并论。实际上,汉武帝远比秦始皇还要伟大。他文治武功,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他即位后,毅然抛弃了汉王朝施行了近七十年的和亲外交,开始向匈奴宣战,持续对匈奴用兵四十四年。  射蛟台,一称射蛟浦。旧时,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上面有两块天然痕迹,酷似一双大脚印,相传这是当年汉武帝弯弓射蛟时留下的足迹。此石后被邻近某单位建房时所毁。又据不远处的连城湖小缸窑口出水处有一墩,传为汉武帝射蛟的“落箭墩”。  射蛟台一直是枞阳历史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历代文人于此留下了大量诗章。姚鼐的《夜抵枞阳》: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  清顺治四年,铁骨御史左光斗公的女婿、明末清初的著名方文曾筑庐于射蛟台下。他痛哀国破,浪迹江湖,终身不仕,隐居于江滨古镇枞阳。他在《初度书怀》一诗中写道:“流落江湖岁晚回,卜居预指射蛟台。独怜江上鲸波恶,万古还思汉武才。”诗外之意很多,故国之恋和流离人生的种种况味,如江水东流,言之不尽。  另:  射蛟台亦叫射蛟浦,位于龙口"下腭"。在下腭半山腰,有巨石一方,悬空而立,上大下小,由几块乱石顶着,仿佛摇摇欲坠,真是险峻。巨石顶上有3米见方的平面,中间有两个隐隐约约的足印,长有两尺,一前一后,相传是汉武帝留下的足迹。据说汉代以前,洞庭湖有一巨蛟,常在湖中兴风作浪,吞食鱼虾,推翻船只,伤害人民。万民激愤,-。汉武帝闻之,拍案大怒,说:"我替天行道,民之厄即朕之困,岂能容得?"于是派三千禁兵,御驾亲征。一路上旌旗蔽日,吼声震天,来到君山。可是一连好几天,风平浪静。汉武帝异之,他想莫非孤王前来,声势浩天,蛟龙害怕不敢出来?于是他密令官兵空船扬帆回都,众兵将偃旗息鼓埋伏于君山,自己头戴斗笠,脚穿草鞋,打扮成渔翁模样巡视湖边。到中午时分,果然龙口湖水倒灌,湖面巨浪翻腾,天空电闪雷鸣,一条绿眼赤须,金鳞红爪的蛟龙,摆尾掀浪,昂首望天,寻食人畜。汉武帝跨上巨石,挽弓搭箭,嗖的一声,正中蛟喉。只听得一声狂叫,湖荡山鸣,蛟龙一头钻入水里,带着一道红水浮到武帝跟前,首尾三摆,气尽身亡。顿时满山伏兵蜂拥而上,把蛟龙拖上岸,三千人马,吃蛟肉、点蛟油,三天未完。汉武帝命令左右收兵回都。船至岳州城,倾城父老,满湖渔民,焚香顶礼,高呼万岁!后人为纪念汉武帝为民除害的业绩,将此石定名为射蛟台。  

望龙庵

  该庵原名望龙禅院,坐落在枞阳镇金鸡山下的月牙湖畔。清康熙年间修建,有庙宇五进,佛像百余尊。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陈玉成在该庵曾两度召开紧急会议。该庵曾被清兵焚毁。一九四一年,由永生师太弟子集资重修。一九七七年县文物管理所由县政府拔款维修。同年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庵内主持先后有修志、修空、龙云大师。现任住持释禅进。望龙庵现有大殿二进、厢房十余间、佛像20余尊、太平天国文物展览室一个。  浸漫硝烟的庵宇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所占诸多城镇相继陷落,天京渐处于清军的包围之中,大平天国空前危急.1857年1月为解桐城之围,1858年8月为解天京之围,大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先后两次在枞阳望龙庵召开军事联席会议。其第二次会议影响极大,天京转危为安,太平军恢复了元气,成为大平天固战争的一个重要特折点。历史为望龙庵涂抹了光彩的一页,也为后人妆点了一处可供凭吊的风景。——代题记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初夏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摄制组来到这里,我夹在喧闹的人群中看这里的各个角落在摄像机前定格。最近一次和友人王君来这里是春雨蒙蒙的午后,城郊的湖堤公路上行人稀少,只有几辆拖运沙石的机动车往返,‘突突’地冒着黑烟。佛讲究清静,我等也不喜欢热闹,在清冷的日子里进山朝佛,当会别有一番感悟。湖水涟漪,新柳依依。湖堤尽头,一片白墙灰瓦的房舍依山傍湖,松竹笼翠,恍若桃源。拾级登坪,敲开门楣之上大书“望龙庵”的山门,像打开一本黑色封面的满清史书,跨过扉页的门槛,走进几百年悠悠的历史。  望龙庵初名望龙禅院,创建于清初康熙初年,阅历了三百余年的人世沧桑。在中国,“自古名山僧占多”,凡是名山胜境总建有一座或大或小的佛寺,一些剃度出家的慈悲之士定居山林,聚徒修禅,证见佛性。例如号称‘东南第一山’的九华山,唐高宗时新罗国王子金乔觉结庐苦修于此,号地藏比丘,其坐化圆寂后肉身不坏,九华山因之成为佛教名胜,扬名四海。与九华山隔江而望的望龙庵呢?它蛰居于长江北岸的一个小山麓,暮鼓晨钟,香烟缭绕,本是一个普通的禅院,但是一个多世纪以前一场声势浩大的烽火硝烟使它名垂青史,妇孺皆知。  初闻望龙庵,我就喜欢上它的名字。按照我国文化传统,龙是吉祥、平和的象征,凡是由龙命名的事物,总给人一种美好的遐思。当我从教料书上知道望龙庵是‘大平天国枞阳会议’旧址时,我就心仪神往于这片庵宇。每次来到这里,看到山门右旁的侧壁上一方勒石镏金的匾额——“省文物保护单位”,我不禁感动于这一片山麓这一座庵宇.我不止一次地想:这块佛门净土与一场烽火硝烟产生了瓜葛,是必然还是偶然,是至幸还是可悲?于是我不断地来到这里,穿过幽幽的时空隧道。  这是一座院落式禅院,占地近两千平米。进入山门就见正面的殿堂和两翼的厢房,佛殿里面的陈设与别处所异无几,正侧面方台上供着各类佛像,佛像前有婆娑的烛光,香烟缭绕的香炉以及供人长跪拜佛的-。置身佛殿端详每一尊神态迥异的佛像,我们指望倾听到一些声音———那澄清平静的心灵中流淌的嘱告,那对悠悠的历史或混沌人生的深沉述说。可是我们无从听到。佛似乎关掩了它心灵的窗口,令我们熟识而又陌生,凡俗如我的众生置于佛的左右,犹如高山下的草芥和阳光下的尘埃,只可仰视,不可抵达而语.佛圣无言,无言自是极致的禅机.在佛圣面前,我们要么学会禅悟,要么静静离开。所幸的是,当我们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走出佛殿,另有一个处地真实而亲切的接引了我们。那是与佛殿回廊相接的东侧厢房,一块匾额悬在门首:“太平天国及枞阳会议军事文物纪念馆”。步入馆内,纵横排列的玻璃窗橱里有旧时的长矛,大刀和土炮,有当年的文告、战图和信函,其中包括众人耳熟的《天朝田亩制度》的部分册页。这些染过风尘硝烟的文物,为历史作默默无语的旁证,向人们勾勒着那场战争的轮廓。我们在历史的传说和文物中盘桓,眼前仿佛浮现了一张张血性男儿怒发冲冠的面孔,耳畔仿佛呼啸着满清时代的风声、雨声、马啼声。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朝代的更迭中,满清是时人唯一始终在心里上视作冤孽的朝代,‘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可资旁证,而满清后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历代规模最大的平民起义。不难否认大平天国运动包含有很大程度的人为情绪和幼稚,但统治阶级自身的污浊、昏聩和丑恶,当是民怨沸腾的重要原因,尽管我并不否认这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有过雄姿英武的开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王者失道,亲戚叛之。处于生活底层的民众之奋起抗争,何尝不是走投无路的孤注一掷?又何尝不是群心所向、众力所聚和天意所为?由此看来,佛性神灵的望龙庵与义军同仇敌忾,正是大势所趋,殊途同归。  据地方志记载,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军卷土重来将望龙庵洗劫一空,烧为焦土,现在的庵宇是民国初年重建而成。在望龙庵山门左侧的院墙下竖立了一方令人撰刻的碑石,它记载了庵宇的几百年沧桑沉浮,其中包括这一次灭顶之灾。我们明白望龙庵惨遭-的原因。哲人说,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就是统治意识。任何反对统治的行为若不能旗开得胜,则必将在劫难免.这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透过斑驳的碑文,令人想象到当年一批荷抢实弹的兵士是怎样气急败坏地撞开了山门,那些温厚慈悲的僧人是怎样在罹难中丧魂落魂,而这片佛国净土是怎样的在火舌浓烟中呜咽、呐喊。斗转星移,物换人非。我们眼前的这片庵宇远远不是一百多年前的遗构,包括这院内墙外的翠竹松拍也非是满清时代的植物。只有让惆怅伴着蒙蒙的春雨,融进并不能使振奋的遐想里。可堪告慰的是望龙庵没有被历史的风烟和世俗的喧嚣所掩没,而是在史册上留下过往的痕迹井在人们的视野中熠熠生辉。  我摩挲着身旁的碑石,心神恍惚,就听同行的王君说:  “望龙庵为今天的所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啊。”  我喃喃答道:“替天行道,为民解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佛门净土‘四大皆空’,它厕身于凡俗的纷扰之中,你不觉得有点苦涩和滑稽?”王君爱写诗,现实而现代的诗人,他未必知佛。  我说:佛的大烦恼就是要拯救众生,“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即是大乘菩萨所表达的救世深情。佛教强调勇猛精进的人格独立和自由,反对依赖和屈从外在的一切权威,包括佛祖。“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出家不是遁世,净土不是解脱。一个禅者,入世时就保持高倨万仞峰头、目视霄汉的智慧心境,出世时又不失其灰头土面、救渡众生的热诚与精神。因此,望龙庵为众生助威显灵,正是实践着禅宗的誓愿,它劫而未灭乃是佛陀的最高境界的涅磐,它是修成了“正果”的。  王君似乎默认我的看法。  后来,我们的话题突然转到黄河岸边的少室山北麓的少林寺上。它曾经因佐唐太子李世民而遭浩劫,后来又因功受封,渐有“天下第一刹”的美誉。两处佛土,经历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李世民终成帝业,春满人寰;叱咤一时的太平军最终是“树倒猢狲散”未成筵席。但是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也不以得失论长短,因为一切因缘都只是主体对客体的假设,是永远的没有结局的过程。这又如禅言:随缘自适,无拘无束,一任清风送白云。  望龙庵无语。在望龙庵,在山门一侧的院墙根旁,我们的谈话有几人听到?举日四望,湖堤的机动车上下来了一对俊男靓女,是前来朝圣拜佛或者谈情说爱吧?春雨不息,轻盈的雨丝濡抹在近前的樟树叶上,颤颤的凝成珠玉,令人不敢碰落。  (《浸漫硝烟的庵宇》收录于网络,来源“中国旅游”,原文未署名,作者见文后可与我们联系署名或文章存去事宜。)  

枞阳大山生态旅游区

  枞阳大山生态旅游区位于枞阳县周潭镇境内,距安庆30公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硕果累累、四季常青。  生态区内景色迷人,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甚多。其中有“牛山牧笛”、“月山扬帆”、“枫湖夜渡”、“枕流晓钟”、“蛟塘垂钓”、“枫林夕照”、“平湖落雁”、“回顾渔灯”等“老枫沙湖八景”;有“望华庵”、“庙潭”、“桃花岭”、“龙头”、“戴帽石”、“独脚鹰”、“仙人插掌”等自然景观;有“八角亭”、“汤家墩遗址”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小鬼下油锅”、“仙女散花”、“乌龟撵鳖”等30余处民间传说;还有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读书处和周大璋墓地等。每个景点各具特色,令游人目不瑕接,流连忘返。  枫沙湖东西长20公里,湖水清澈见底,湖底水草摆动,鱼儿游来游去,清晰可见。湖面奇景万千,荡舟湖面,放眼远眺,无数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周潭镇  枞阳县辖镇。1949年设周潭乡,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吴桥 、周潭、旋湾3乡合并设立周潭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69公里。面积79.9平方公里,人口4.1万。东临陈瑶湖,左(岗)青(山街)公路横穿镇境。辖周潭、燕山、联合、周界、旋湾、枫林、东红、吴桥、大山、凤凰、田埠、七井、中院、彭桥、永兴、兆畈、严潭、瞿家、永升、澄英、井彭21个村委…… 详细++

大山村生态游

  大山村位于枞阳县东部,东南与铜陵市隔湖相望,东北与无为县毗连,西南分别与本县钱铺乡和横埠镇接壤,北靠枞阳、庐江、无为三县市交界处的三公山(海拨高度674.9米,全县最高峰),南向枫沙湖。著名的“东乡武术”发源地,号称“打不过东乡”,现村内硕果累累,有经果林600多亩,为原省人大副主任-的林业二次示范点,被评为“全国先进绿化千佳村”,村内“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硕果累累,四季常青”,主要有元宝圩休闲垂钓中心、农家乐旅游区、海燕洞景点三个区域,现为安庆市农家乐示范点、2A级旅游区、省级农家乐示范点。  地址:枞阳县东部周潭镇大山村   

天峰寺

天峰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天峰寺位于菜籽湖畔,依山傍水,奇峰怪石,境内定泉,旱雨水均。有令牌、大印、青蛙之巨石,前有白象、青狮两山锁湖口。  该寺创建于宗祯七年,始名天峰庵。清乾隆十六年改庵建寺。民国十二年住持僧殷和尚扩建三进: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供养三尊大佛、十八罗汉、四大天王、观音、弥勒等佛像,香火鼎盛,后曾几度沧桑,净土竟成废墟。一九八四年,尼妙容,重建宝刹,二进一亭。  现有大殿二进,住持释僧果。  地址:枞阳县菜籽湖畔  乘车路线:安庆市乘坐大巴枞阳县下车即可   

莲花禅寺

  莲花禅寺历史沿革  莲花禅寺(原名莲花庵)坐落在现枞阳县官埠桥镇卧虎山脚下,明洪武时僧修禅重建。顺治十年重修。相传清中晚期僧尼入住,改莲花禅寺。民国时期后相继有不少高僧大德住持寺内事务,香火鼎盛,烧香求佛的信众络绎不绝。解放后该寺被毁。文革后,该寺只剩大殿一进,面积为100平方米,一直是临时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006年,由现任佛协会长住持该寺事务。现有大殿一进,厢房10间,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大雄宝殿内有佛像三十余尊,弥勒佛殿一进。2013年被命名为“省级和谐寺观教堂”。  

浮山摩崖石刻

浮山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浮山摩崖石刻现存483块。浮山石刻,上起唐宋,下至民国,文体各异,书法万千。其中唐刻1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明清居多。有诗词、游记,有庵堂碑记,有题诗留名。字体大者1米见方,小者不及1寸。有的铁画银勾,有的清瘦严谨,有的丰韵饱满,有的端庄秀丽,有的龙飞凤舞。石刻作者有文学巨匠,有禅师高僧,有官宦名流。1981年,全部摩崖石刻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浮山摩崖石刻具有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延续悠久、作者广泛、书体兼备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雕刻艺术、文学艺术价值。

白荡湖景区

  白荡湖地处枞阳县中部,距县城21公里,水面面积57.8平方公里,取银波坦荡之意为名。白荡湖为枞阳县三大湖泊之一,属淡水湖,生产的大闸蟹,以其个大、色美、味鲜、品质纯正而享誉海内外。  地址:枞阳县中部  乘车路线:安庆市长途汽车站乘坐大巴至枞阳县下车即可   

欧山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景点大全


地区 景点
护国社区

----

白荡湖村

----

桃花村

----

万桥村

----

破罡村

----

巢山村

----

周山村

----

藕山村

----

大港村

----

新开村

----

欧山镇特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