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溪镇位居休宁县东南部,北与屯溪区阳湖镇毗连,紧靠黄山市中心城区,镇域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429.52公顷,林地2195公顷,居民点及工矿企业用地173.25公顷。现有21个村,1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802人。205国道由北而南贯穿全境,徽杭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横贯镇区北部,这两条公路在五里亭对接,正在建设中的黄塔(桃)高速公路横贯镇区南部璜源村,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黄山市中心城区重要的农副产口供给地。
境内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3%,自然生态优势。2005年农业总产值9500万元,工业总产值2415万元,财政收入1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18元。农业主导产品有粮油、茶果、蔬菜、箬叶、番茄。芳干畈是休宁最大的田畈之一。
全镇共有各类企业32家,其中独占鳌头的神力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已加入马钢金属制品集团,曾获省“明星企业”、“市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省乡镇企业百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等殊荣;主导产品为强应力混凝土用矫直回炉钢丝。2005年底开始启动五里亭经济新区建设,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今年已引进重点建设项目16个(工业技改2个,改扩建项目3个,新建项目11个),概算总投资1.24亿元,2006年计划投资4450万元,2006年1—6月已完成投资2018万元。
镇区老街于唐朝就形成商埠街市。沿街开渠,如鱼肠,街市长2.6公里,是古新安重要街市之一。我镇山清水秀,主要有东云岩,程家柽烈革命士墓,小阜飞泉谷等景点。一年一度“九九重阳庙会”,盛况空前,历千年而不衰,旅游的开发潜力大。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近两年来,东临溪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为理念,加强组织建设为干事业谋发展的根基,使全镇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车道。.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98万人 | 115平方公里 | 341022104 | 242700 | 0559 | 查看 东临溪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璜源村 | ·休宁县旅游·休宁县特产·休宁县十大特产·休宁县十景·休宁县 | 0 |
---- |
查看 璜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
汊口村 | ·休宁县旅游·休宁县特产·休宁县十大特产·休宁县十景·休宁县 | 0 |
---- |
查看 汊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一心村 | ·休宁县旅游·休宁县特产·休宁县十大特产·休宁县十景·休宁县 | 0 |
---- |
查看 一心村谷歌卫星地图 |
芳口村 | ·休宁县旅游·休宁县特产·休宁县十大特产·休宁县十景·休宁县 | 0 |
---- |
查看 芳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临溪村 | ·休宁县旅游·休宁县特产·休宁县十大特产·休宁县十景·休宁县 | 0 |
---- |
查看 临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巧坑村 | ·休宁县旅游·休宁县特产·休宁县十大特产·休宁县十景·休宁县 | 0 |
---- |
查看 巧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三村村 | ·休宁县旅游·休宁县特产·休宁县十大特产·休宁县十景·休宁县 | 0 |
---- |
查看 三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和坑村 | ·休宁县旅游·休宁县特产·休宁县十大特产·休宁县十景·休宁县 | 0 |
---- |
查看 和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小阜村 | ·休宁县旅游·休宁县特产·休宁县十大特产·休宁县十景·休宁县 | 0 |
---- |
查看 小阜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阜村 | ·休宁县旅游·休宁县特产·休宁县十大特产·休宁县十景·休宁县 | 0 |
---- |
查看 大阜村谷歌卫星地图 |
源口村 | ·休宁县旅游·休宁县特产·休宁县十大特产·休宁县十景·休宁县 | 0 |
---- |
查看 源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海阳镇 |
海阳镇是中国第一状元县、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乡村旅游福地——黄山市休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黄山脚下新安江畔,风景优美,资源丰富。镇域面积132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22个行政村,总人口4.8万人。自东汉建安十三年建县,海阳为城关,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来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文风之盛而蜚声海内外。 海阳镇距离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17公里,距黄山风景区46公里。距黄山机场、徽杭、合铜黄等高速公路入口仅20分钟车程,皖赣铁路、屯黄公路、休婺公路、慈张公路等穿境而过,火车、飞机直通北京、上海等全国大中城市,有着良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 近年来,海阳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强农稳镇、重工富镇、科技兴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战略,镇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工业主要以化工、机械制造、服装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三佳谊华、强力化工等镇属企业已被列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产品远销国内外。以“猪、沼、菜”循坏利用形式的城郊大棚经济以及以菊花、甘蔗、草霉为主的特色农业在县城周边地区具有领头地位。有机茶生产和加工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年产各类有机茶10000吨,是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和加工基地。我镇盐铺村已被列为黄山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盐铺的生态农庄、黄山贡菊、草莓、甘蔗等已初具规模,名声渐起。 2003年我镇被国家建设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重点镇”,其后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06年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8.5亿元,财政收入2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综合经济实力比过去有了较大的提高。 2007年,我镇将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城镇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努力把海阳建成市场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产业优化、百姓安康的皖浙赣边区重镇。 环境优美的海阳欢迎您,充满活力的海阳欢迎您,热情好客的海阳人民欢迎您!. |
齐云山镇 |
齐云山镇区位优势明显,是周边地带物资、商品的集散地,是黄山大旅游格局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东距黄山市府及飞机场33公里,西临古民居西递12公里,北连黄山景区40公里,皖赣铁路,省道慈张公路东西穿境而过。镇区境内有岩前火车站,交通十方便捷。 齐云山镇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属全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景区内有世界最大天然太极图,亚洲第二天然石拱桥,是全市,全县旅游重镇之一。 齐云山镇不仅人文自然景观独具魅力,而且人杰地灵,投资环境好,基拙设施齐全,35KV变电所,自来水厂、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农业银行、信用社、养老院、幼儿园,中小学一一具备,基本实现了“五通一平”,镇区道路铺装率达86%,绿化覆盖率72%,. |
万安镇 |
万安古镇位于休宁县城东,地处横江之滨,是著名风景旅游胜地黄山的南大门,距黄山风景区仅40多公里。与市府所在地屯溪相连,紧邻黄山机场,皖赣铁路和屯黄公路横贯全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古镇万安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镇内资源丰富,古迹众多,有闻名遐迩的古罗盘;“绿色金子”之称的松萝茶;历史悠久的知名学府——休宁中学;气势雄伟的万安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安老街静卧在风光绮丽的横江畔,宛如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古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街”之誉。1989年安徽省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古镇,2000年被列为省级综合开发中心试点镇。生猪饲养56000头,年出栏34000头,皖南最大的生畜交易市场位于镇区内,年耕牛交易量4000头以上,市场扩建工程预计今年10月可完工。农业主导产品 有粮、油、茶、蔬菜、瓜果五大类。尤以蔬菜、茶叶最具特色。蔬菜种植面积达9700亩,以大棚菜为主,是屯溪、休宁蔬菜市场供应基地。茶叶以盛产松萝茶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名茶之一,古代属朝廷贡品。 基础设施水、电齐全,交通网发达,有线电视开通,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镇。镇内有水晶展销部,茶艺馆、芝蚁螳等商场。香港金利嘉公司投资6000万元兴建的“古徽州文化村”旅游开发项目业已完工。. |
五城镇 |
五城镇位于黄山市府—屯溪的南部,隶属休宁县管辖。是皖浙赣三省交汇处的重要集镇,是黄山市通往江西婺源的要塞之地。五城集镇是五城地区(原一区一镇七乡)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同时也是皖南山区农贸特产的集散地,人气足,商铺旺,市场繁荣,经济活跃,境内外商贾游客络绎不绝。“五城豆干”和“五城米酒”是历史文化遗留下的五城特产。“一镇三状元”、“一桥两石坊”折射出五城有着悠久历史,有宋代罗愿所著《新安志》中记载“五城村,古之大镇也”为证。 目前,全镇拥有国土面积169.3平方公里,下辖23个行政村,148个村民小组,镇直机关单位20余家,2005年末总人口达到2.5万人(其中集镇农业人口达3000余人,镇区常住人口 达6000余人),财政收入2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55元。 五城镇是一个典型的生态乡镇,林地面积1334.3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6.3%,其中毛竹5万亩,为全省四大毛竹之乡之一,素有“江南第一竹乡”的美称。率水穿境而过,境内一年四季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滋润着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杰”。生态王国“五龙山”主峰高1668.5米,山上丛林密布,珍惜树种20余种;植物1300多种;保护类野生动物几十种,是一休闲、旅游、度假亟 待开发的处女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五城镇坚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打好“生态牌、文化牌、旅游牌”,加大集镇的文明创建力度和集镇建设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被市委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同时被安徽省列入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月潭、双龙两村被列入休宁县乡村旅游福地示范村,且五城镇又与江苏省千灯镇缔结为友好乡镇。. |
东临溪镇 |
东临溪镇位居休宁县东南部,北与屯溪区阳湖镇毗连,紧靠黄山市中心城区,镇域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429.52公顷,林地2195公顷,居民点及工矿企业用地173.25公顷。现有21个村,1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802人。205国道由北而南贯穿全境,徽杭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横贯镇区北部,这两条公路在五里亭对接,正在建设中的黄塔(桃)高速公路横贯镇区南部璜源村,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黄山市中心城区重要的农副产口供给地。 境内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3%,自然生态优势。2005年农业总产值9500万元,工业总产值2415万元,财政收入1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18元。农业主导产品有粮油、茶果、蔬菜、箬叶、番茄。芳干畈是休宁最大的田畈之一。 全镇共有各类企业32家,其中独占鳌头的神力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已加入马钢金属制品集团,曾获省“明星企业”、“市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省乡镇企业百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等殊荣;主导产品为强应力混凝土用矫直回炉钢丝。2005年底开始启动五里亭经济新区建设,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今年已引进重点建设项目16个(工业技改2个,改扩建项目3个,新建项目11个),概算总投资1.24亿元,2006年计划投资4450万元,2006年1—6月已完成投资2018万元。 镇区老街于唐朝就形成商埠街市。沿街开渠,如鱼肠,街市长2.6公里,是古新安重要街市之一。我镇山清水秀,主要有东云岩,程家柽烈革命士墓,小阜飞泉谷等景点。一年一度“九九重阳庙会”,盛况空前,历千年而不衰,旅游的开发潜力大。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近两年来,东临溪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为理念,加强组织建设为干事业谋发展的根基,使全镇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车道。. |
兰田镇 |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兰田镇位于休宁北部,屯黄.际儒.兰白旅游干线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重要。全镇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4个村90个村民小组,人口1.34万,经济总量6200万元,财政收入280.6万元,是休宁县乃至黄山的重镇之一。与世界名山——黄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宏村镇.西递镇.国家级道教圣地齐云山接壤毗邻。 现有工业.加工业.餐饮业.旅游企业69家,旅游资源.土地资源.石煤矿产资源.电力资源.水利资源.森林资源.人力资源较为充裕。形成以建材.砂石.旅游.餐饮为主导的工业旅游体系。 农业以无公害有机茶.黄山贡菊.里仁香榧.秋川苦丁茶.原始保护的兰田花猪.蚕桑基地和优质稻等8大基地为基础,并引导农民实施科技兴农,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山茶种植.花卉盆景草坪基地,逐步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增产增收。 加快城镇化.城镇规划建设,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推进旅游开发,提高城镇化水平,“二线三块”规划正在实施。“二线”指屯黄线.际儒线两条黄金旅游线。在际儒线以“三棵树”旅游项目为中心,加快乡村福地隆光村的建设步伐;屯黄线以农家乐休闲饮食一条线创品牌,进一步延伸旅游商场等产业链,做大做强夹溪河漂流“水”文章;“三块”指儒村经济旅游百亩区块,兰田中心区块(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和南塘工业经济区。至2010年把新兰田镇打造成休宁乃至黄山市的经济重镇之一。. |
溪口镇 |
溪口镇位于休宁县西南部,地处率水河上游,面积220.72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157个村民组,人口2.42万人。是休宁县工业重镇,也是休宁县人口最多,幅员最广阔的山区大镇和物资集聚的商贸强镇。1999年被黄山市列为市级中心镇和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溪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风昌盛,是全国农科教发源地,境内气候怡人、山川秀丽、古迹众多,拥有文物价值珍贵的清朝名臣汪由敦古墓和建于清光绪17年的黄山市唯一的关帝庙红庙古迹,清乾隆游江南时晒过龙袍的晒袍滩和鱼乐国遗址,境内长洪村出有嘉庆年间状元吴信中,还有开发前景良好的阳干生态休闲旅游资源。 境内气候独特,资源丰富,全镇有耕地面积1358.25公顷,活立木蓄积量748182立方米,毛竹蓄积量700万株,茶园面积1134.11公顷,年产量3000吨。水能开发资源丰富,建有装机总容量达2520千瓦的溪口水电站和冰潭电站以及在建的太溪电站。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大理石、花岗岩、砚石、赤铁矿、高岭土等,其中黑绿色和灰色大理石储量达30万立方米,高岭土储量达200万吨以上。 境内交通便利,服务设施完善,休汪公路、兰樟公路、新通的休婺公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自撤区并乡后顺延成为溪口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休宁县西南部重要的商贸集镇和物资集聚地,周边辐射功能强劲,东临休宁县城,西靠流口革命老区,南接江西省婺源县,北邻道教圣地齐云山。随着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深入发展,溪口镇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丰富的山区资源,各项事业和建设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供电、供水、程控电话、广播电视、初级卫生保健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集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 溪口镇已确立了坚持“农业富镇、工业强镇、三产活镇、科教兴镇”的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富民强镇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项目为抓手,以发展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营造发展环境,加大落实力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力争把溪口镇建设成为全县的经济强镇和全市最早实现“三最”目标的乡镇之一而努力。. |
流口镇 |
休宁县流口镇位于皖赣交界的率山北麓,新安江源头的率水之滨。 “率山峰无连界,浙水源来地辟垠。”率水主峰六股尖海拔1629.8米,是休宁最高峰,也是钱塘江水系和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岭。东北坡壁立千仞的悬崖上,如白龙出涧般飞泻而下的汩汩清泉,便是久负盛名的新安江源。而流口则是上承源流、下开先河的新安江源第一镇。 作为源头第一镇,流口有着 无与伦比的生态环境 。境内高山峡谷、河曲洲园、幽花野草、绿树翠竹、飞瀑流泉、云雾风雨……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绘制一幅幅“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的山水画卷。 作为源头第一镇,流口有着 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 。境内山高峡深,雨量充沛,有巨大的水利开发潜能。流口岭水电站综合开发已被列为黄山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作为全国第一批获得国内权威机构颁证的有机茶基地,流口拥有无污染的有机茶园千余亩,年产有机茶2400担。龙头企业“黄山新安源有机茶开发公司”每年就有600吨有机茶远销西欧、日本、俄罗斯等国。 境内拥有动植物960多种,其中白颈长尾雉、梅花鹿、猕猴、水獭、娃娃鱼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近20种;银杏、香果树、红豆杉、华东黄杉等珍稀植物10多种。此外,竹笋、香菇、木耳、葛藤、毛蕨、魔芋、野菜等土特名产,更是物饶丰富。 随着渔瑶公路的开通,商客游人的频频光顾,流口这个昔日“一汀草色人稀到,两岸莺声水自流”的世外桃源,如今已成为黄山市首府屯溪连接江西景德镇的中心枢纽和边贸重镇。 镇党委、镇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打好新安源牌子、做活有机食品文章、开发生态旅游、活跃边境贸易”的发展思路。决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并庄严承诺“别地能办到的,流口会办得更好。”. |
汪村镇 |
汪村镇位于黄山市休宁县西南边陲,面积121平方公里,人口6400余人,距休宁县城66公里,交通便利,经济较为发达。 汪村镇现有森林面积149098亩,其中竹林10180亩,活立木总蓄积量34万立方米,年产优质木材10000立方米,年产毛竹10万余株;森林覆盖率达 82%,森林后备资源丰富。拥有高效优质茶园6000余亩,主要分布在沿河两岸的洲地及海拔450米以上的高山上。这里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年降雨量在1400——1600毫米。该地植被茂密,水质清纯,土壤肥沃,无任何污染,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全国有机茶主要产地之一,目前年产优质茶叶100余吨,其中名优茶300吨,主要产品有新安源银毫、新安源翠芽、新安源有机绿茶等。 汪村镇是一个典型的以林茶经济为主的山区镇,自然环境优美,山青水秀,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齐全。6个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已开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覆盖率达85%以上,信息反馈敏捷。. |
商山镇 |
休宁县商山乡位于县城东南部,与黄山市区相距8公里,境内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休(屯)婺公路、月瑶公路、在建的汤屯、黄(塔)桃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宽带网络覆盖全乡,新安江重要支流——兰水、率水两大河系环抱全境,全乡所辖19个行政村、14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3万人,总面积9446公顷,拥有耕地21855亩,其中水田20160亩、茶园19600亩,是全县第一大乡,也是全市第一产茶大乡,二OO六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7935万元,财政收入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30元。 二、 经济概述 我乡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均衡发展的典型乡,一、二、三产业收入占有总收入比重分别为34.5%、40.5%、25%。 (一)种养植业情况 全乡粮食播种面积38329亩,其中稻谷32116亩,并在芳干、下庄等六个村民小组建立了1300亩的优质米示范片和软盘抛秧示范基地1000亩,传统经济作物,如生姜、芋头、大蒜的种植具有一定规模,面积达6018亩,粮食生产占全乡第一产业收入的很大比重,是全乡第一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茶业种植19600亩,年产干茶1.8万担,人均拥有近40公斤。全乡现有小(二)型水库9座、当家塘200多座,水面养殖面积3000多亩,家畜养殖以生猪饲养为主,有10余户家庭养殖场,还有一个规模化三元猪养殖场(雁塘三元猪养殖示范基地),全年生猪饲养量2.8万头,户均4头以上,是我乡第一产业的另一支柱产业。 (二)加工业情况 茶业是我乡的主导产业,年产干茶1.8万担,占全县十分之一,全乡拥有茶叶初制厂178家,精制加工厂16家,年加工销售眉茶10万担,占全县的三分之一,茶叶加工业年产值达1.7亿元,其中增加值4162万元,新辟了占地100亩的无公害茶叶精深加工基地,入户企业3家,荣山茶厂现拥有国家颁证的无公害茶园3000亩,新上了清洁化生产流水线项目,目前正常运转。. |
山斗乡 |
山斗乡地处安徽省黄山市最南端,南与江西省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全乡辖5个行政村,35个村民组,人口共5261人。区域总面积达42.6平方公里。耕地3324亩,其中水田面积3069亩,年产粮食1551.4吨;山场面积55005亩,其中竹林面积7338亩,年砍伐38000根;茶地面积4767亩,年产茶叶80.5吨;其他林地面积19137亩, 森林覆盖率86%,是一个以粮、林、茶为主的农业山区乡镇。山斗乡为钱塘江支流源头,颜公溪汇水区。境内河流交错,丘陵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青水秀,风光绮丽,为著名“徽杉”产地。农副产品有水稻、油菜、花生、甘薯等,地方名优特产品有豆腐干、板栗、黄山贡菊、香菇、灵芝、竹笋及“天井山金雾”和“北京山珍翠”名优茶以及黑山羊母种;工业上已初步形成以天井山股份选矿厂、粮油食品行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黄金、石板材、食用植物油、米酒等,矿产资源有金矿、石英矿及泉水资源;清代时通往江西的石板路隐于山野,沿途的自然人文景观,使游人能集旅游与锻炼为一体,新开发的龙源谷风景区景点集中,融谷秀、瀑绝、潭澈、崖险、石奇、林茂于一体,自古被称誉为“皖南一绝,人间仙境”。 山斗乡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村村通公路、电话,220省道纵贯南北,黄塔(桃)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并且离璜茅岭出口仅8公里。山斗乡各项事业在不断发展,拥有广播电视站、文化站,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学生入学率达100%;医疗卫生保健系统遍布各村,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山斗乡人民将发挥其自然资源丰富之优势,敞开乡门,抓好山斗商业街开发,优化山斗集镇硬环境,引进先进技术,继续抓好地下资源金矿开发,加快开发与建设步伐,大力开发山区资源,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实力转化。热情好客的山斗乡人民热忱欢迎各界朋友来我乡合作开发,共创山斗辉煌的明天。. |
岭南乡 |
岭南乡地处安徽省最南端,毗邻浙江开化、江西婺源两个生态旅游县,距黄山风景名胜区80公里,伟人故里——江湾仅15公里,220省道休婺线和已经破土动工的“黄塔桃”高速公路穿越全境,而且是伟人故里旅游区与黄山风景区唯一的一条快速旅游公路,作为“生态金三角”的区位优势明显,全乡共辖5个行政村,3600人口,民风淳朴,对自然资源保护意识较强。 我乡土地面积388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0%,省级自然保护区座落其中,面积27.7平方公里。生物种源丰富,群山耸立,峰峦叠嶂,植被完整,自然风光秀丽。有31种属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植物,16种野生动物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8平方公里的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天然原始次生林,被专家称之为动植物“基因库”和“实验库”,具有很高的科研和观赏旅游价值。同时黄山学院授牌把我乡作为“动植物野外实验基地”, 并签定了农业科技合作意向书。我乡将为黄山学院提供实习、科研基地,并完善做好基础设施等后勤服务。 极佳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丰富的绿色资源,有分布甚广的大叶种苦丁茶和野生香果树,蕴藏着储量多品位高的石英石、瓷土和砚石矿产资源。 山水岭南,诗画境界。走进岭南,犹入生态公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
渭桥乡 |
渭桥乡位处休宁县城西部,距县城10公里,兰樟公路、渭渔公路贯穿全境。全乡辖17个村,97个村民小组,农业户数3844户,人口1.5万(其中农业人口1.4左右),耕地面积1176公顷(其中水田1090公顷,旱地86公顷),水田面积共有1.5万亩,是一个产粮大乡。 渭桥乡是休宁县农业大乡,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二OO六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户在我乡,从二OO六年十月份开始正式动工,到目前止,在乡村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已完成渭桥、霞溪、资村、上演四村的电灌站、排灌渠及道路建设等水利项目的70%以上,预计在二OO七年四月份全面竣工,为我乡的农业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我乡千亩的油茶林基地,200亩茶园改造项目及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已密切协作完成前期征地、投山等前期准备工作。 乡党委、政府积极与皖南烟叶公司加强合作,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当地的烟叶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发展成为皖南烟叶公司黄山市的一个基地。 2005年该乡在棠源村开始试种,全村共有19户带头种植70余亩,年纯收入达9万元。既提高农民的收入,又培植和增加当地的税源。2006年乡党委、政府在05年试种基础上,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会等方式,发放培训资料和技术指导。目前已辐射全乡六个行政村进行烟叶种植。全乡已种植烟叶500余亩,预计该项收入农民可增加75万元,人均收入增加50元以上,财政税收可增加10余万元。当前,全乡已申报建立烟叶协会组织,来推动引导该乡烟叶生产。. |
板桥乡 |
休宁县板桥乡是一个以林茶为主的山区乡。全乡78.6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16人,其中农业人口5900人,农村劳动力3504人。山场面积112868亩,茶园6070亩,水田928亩。 近年来,该乡在农村劳力资源开发,发展劳务经济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一、“人数多、收入高、比重大”。2004年外出务工人数达2500人,占总人口数的42%,占总劳力数的72%;外出务工总收入2000万元,是农业总收入380万元的5倍多;外出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8000元,是农业人均收入的3倍。年薪5—6万元的有250余人。 二、“品牌化、精品化、集团化”。2004年外出务工人员有近半数从事的行业集中在汽车零部件配置、修理、模具、物业管理、家政服务。板桥乡的模具农民工遍布上海市昆山区,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等十多个经济发达省市,可谓小有名气。在深圳、杭州从事家政服务行业,月纯收入均在1600元以上,板桥“保姆”名声在外。该乡农民在杭州市的物业管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少人进入了管理人员序例,告别了进城农民工只干“脏、累、苦”等体力活。该乡樟前村农民工王连修已在南京市成立汽配修理集团,注册了贸易公司,与其在杭州市汽配城经营的弟弟王万修遥相呼应,固定资产近千万元。 三、“时间早、积累多、影响大”。80年代未,木材市场萧条,茶叶价格徘徊不前,不少原来以林茶为主的山区出现返贫,正是此时板桥乡一批敢闯敢干不甘受困的农民工走出深山,进入经济发达的城市,成为新型产业工人。在他们的带动下,务工人员几乎连年成倍增加。也正是这支人数众多的外出劳务大军,撑起了该乡90年代的经济,才辛免了县、市级贫困村的降临。 该乡党委、政府在农村劳力资源开发,壮大劳务经济上,出现了不少亮点。. |
陈霞乡 |
陈霞乡是明朝开国谋士朱升故里,地处休宁县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全乡共辖10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490多人,土地总面积506公顷 ,是一个以粮林茶并举的山区乡,全乡境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 ,新安江源头的主河流------率水河横穿境内。全乡有林地面积71088公顷竹林面积 6700亩,茶园面积479公顷,且大多数为高山无公害茶园,其中由茶业部门颁证的无公害茶园基地280公顷,年产干茶111吨以上,其中名优茶29吨,产量居休宁县前位,尤其是黄山霞雨茶厂开发生产的霞雨茶以其色泽润绿、峰苗挺秀、兹味鲜爽等独特的品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陈霞不仅自然景观优美、具有多处人文景观、如建于乾隆年间的登封楼和徽派建筑的古民宅至今仍保存完好,具有较大的欣赏价值。陈霞人民真诚欢迎各位客商到陈霞观光指导。. |
鹤城乡 |
休宁县辖乡。1952年设鹤棣乡,1958年改鹤城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并入流口镇,1994年自流口镇析出复置鹤城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46.7公里。面积130.8平方公里,人口0.8万。渔(亭)冯(村)公路过境。辖渔塘、棣甸、梅溪、鄣田、田畲、冯村、四门、左龙、右龙9个村委会。农业以林业、茶业生产为主,粮食作物以杂粮为主。有木材加工、制茶、砖瓦等厂。. |
源芳乡 |
休宁县辖乡。1952年设源芳乡,1962年成立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6公里。面积41.5平方公里,人口0.5万。璜(尖)汊(口)公路过境。辖幸川、九亩、芳山、梓源、渔潭、芳田、盈丰7个村委会。农业以粮、茶生产为主,兼林业。有茶叶加工、粮油加工、木器等厂。. |
榆村乡 |
榆村乡辖10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人口10500人。乡政府所在地──富溪村距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区仅7公里,离广宇江南新城仅5.5公里,徽杭高速公路擦身而过,是休宁县对外开放,主动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迎接市中心城区南扩辐射的首选地之一。 榆村乡农业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保存良好。乡政府所在地有明朝幸峰塔和明清时期牌坊二座。该乡现有87705亩,耕地4410亩,林地50087亩(主产林木和毛竹),园地9038亩,产茶419吨。 榆村乡的基础设施完好,交通十分便利。200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我乡实施,总投资200万元。目前已近尾声。如今榆村乡的水库、塘坝、引水渠全面加固或水泥浇注,过去凭肩扛、单轮车拉的小道已变成了机耕道。全乡境内的主干到已全部黑色化,至市府屯溪的路面也浇注了水泥。 在特色产业中,榆村乡的蘑菇远近闻名。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加大了扶持力度,使其成为规模性产业。全乡种植蘑菇86万平方尺,产值达210万元。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753元。. |
龙田乡 |
龙田乡位于黄山市的南大门,与浙江省开化县齐溪镇接壤,境内群山环抱,气候宜人,离风景秀丽的钱塘江森林公园仅十华里,205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乡总面积90.26平方公里,共辖7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28人,1386户。本乡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结构主要以林茶经济为主,山场面积13.8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3.2万亩,公益林面积83600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69700亩),毛竹5218亩,森林覆盖率为97.4%,木材蓄积量47万m3,水田面积1170亩,茶园面积4505亩,其中海拔500米以上有3000亩。常年云雾缭绕,特别适宜有机茶的开发,境内盛产箬叶,年产箬叶150吨以上,有箬叶之乡之美称。特别是桃林、五天两村拥有百年树龄以上的红豆杉、株树、枫香、柏树等名贵古树,较为罕见。 继2001年全乡程控电话的正式开通后,乡党委、政府继续加大全乡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又完成了农电网改造、村级道路硬化亮化、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村民饮用水改造等一大批为民办实事工程,全乡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桃林村先后被列入市级“生态村”、县级首批“乡村旅游福地示范村”和休宁县十五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树立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为打造皖浙赣边贸集镇,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龙田乡面临着难得到发展机遇,一大批重大项目已正在建设实施:黄塔(桃)高速公路龙田段正在紧张施工中;龙田河小水电开发目前已完成投资100万余元,预计年底将完成投资200万元,明年6月底前将完成二级电站开发;新农村规划建设已着手进行,投资42万元的桃林新村和投资43万元的古楼移民安置点工程已在7月中旬动工兴建;陈村移民安置点工程也即将开始施工,三个移民新村基础建设预计10月底完工;龙田乡政府新址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乡司法所办公楼及职工宿舍、机关食堂已完成规划设计,力争建成全省唯一、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乡政府机关大院。 今后,乡党委、政府将始终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福山、福水、福人家”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以旺盛的斗志、顽强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全力推进龙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为加快推进富民强乡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发展的新龙田做出积极大贡献。. |
璜尖乡 |
璜尖乡地处皖浙两省交界的白际山脉中段,人口2640人,土地面积42平方公里,是一个以林茶为主的深山区贫困乡,也是安徽省人口最少、农民人均收入最低、经济规模最小、最后通公路的乡镇之一。 在省市县各级领导及部门的支持下,璜尖乡的扶贫攻坚自2001年拉开帷幕。到2005年底为止,全乡固定设施投资2064万元,打破了交通、通讯、教育等制约发展的瓶颈,基本形成了以劳务输出、茶叶、毛竹为主的地方经济特色,农民人均收入从600元增加到1506元,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果。 璜尖乡不仅是市、县主要领导倾心关注的地方,还是省扶贫工作的缩影,政治地位极高。即使是在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以后,贫困山区的经济社会状况仍处在九十年代水平,采取何种措施让贫困山区的农民尽快融入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也是各级领导正在探索的课题。. |
白际乡 |
白际乡位于休宁县最南端,距县城72公里,平均海拔800米以上,辖3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全乡茶园面积2500亩、竹园面积790l亩,是一个以林茶经济为主的边远山区乡。但长期以来由于公路、电话以及有线电视的“三不通”,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发展缓慢,2004年人均年收入仅为1405元,是我省最贫困乡之一。近年来,该乡利用白际公路开通的机遇,结合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发展名优茶和毛竹加工业,走出了一条“依托山区旅游资源,发展毛竹加工、名优茶开发和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子,为实现脱贫打下了良好基础。 该乡各村还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为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各村加大了对村民组公路建设的力度。项山积极融资40余万元,组织党员干部及群众投工投劳修建项山公路,目前该工程已经进入扫尾阶段;白际村投资5万余元,完成了2个村民组500米的机耕路水泥路面的浇筑,方便了村民生产和生活;项山村严池村民组地处海拔800米的高山上,饮水问题一直是他们最希望解决也是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往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全靠一个露天的小水井解决,安全卫生得不到保证,遇到下雨天便无法使用。为此两年前该村就投资了6000余元安装自来水,但由于山上没有水源,山脚下的水又无法直接引上来,自来水工程也就被搁置了。最近项山村又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力度,党员干部带头上阵义务投工投劳,购置了引水设备直接把山脚下的自来水接到了该组每家每户,圆了该组几代人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