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池州市 >> 东至县 >> 花园乡

花园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花园乡谷歌卫星地图)


花园乡简介

  花园里乡,属东至县辖乡。乡政府驻花园里,东经117°01′,北纬29°58′;位于县城南27公里处。行政区面积249平方公里,总人口1228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人。全乡设立花园、汪岭、栗埠、新塘、合步、祠村、胡村、南溪、桃源、源口、老屋、南安、金河、双河口14个村民委员会。北靠尧渡、葛公,东与祁门县新安、江西省浮梁县李家坪、西湖,西南依官港。
   花园里乡以驻地花园里得名。相传明代有一进士在此建庭院种花木,故称花园里。1956年始建花园乡,1958年与马 坑合并成立花园公社,1960年并入官港公社,1961年从官港析出重建花园公社,1969年与马坑合并成立红星公社,1974年撤销红星公社恢复花园公社,1981年更名为花园里公社,1982年体制改革时改为花园里乡。2007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马坑乡(马坑乡以境内解放前马坑村得名。1953年始建马坑乡,1958年并入花园公社,1960年又并入官港公社,1961年从官港析出成立马坑公社,1969年与花园合并为红星公社,1974年红星公社撤销恢复马坑公社,1982年体制改革时恢复马坑乡)并入。
   有县乡公路在境内花园大桥汇合后与222省道相接,全乡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
   境内东部和南部为高山,西北部为丘陵地。尧渡河上游有较大支流分布全境;前河、南河分别由东北向西北横穿、西南向西北斜穿至边界汇合双河口流经全境。小(一)型思源坳水库集雨面积为1240公顷,总库容量421.5万方;小 (二)型团结、鱼鳞坑水库集雨面积分别为1700、350公顷,总库容量分别为20、26.4万方;檀坡小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75(台/KW)。
   农业以水稻为主,油料、麦、茶叶、香菇等次之;林业竹木资源丰富;盛产茶叶。
  全乡村村有小学,乡有中学。乡有卫生院,各村均建有医疗室。有文化、广播电视站;电影院;电视差转台。敬老院里可供养20位老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23万人 249平方公里 341721200 247100 0566 查看 花园乡谷歌卫星地图

花园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胡村村 ·东至县旅游·东至县特产·东至县十大特产·东至县十景·东至县 0

----

查看 胡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源口村 ·东至县旅游·东至县特产·东至县十大特产·东至县十景·东至县 0

----

查看 源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老屋村 ·东至县旅游·东至县特产·东至县十大特产·东至县十景·东至县 0

----

查看 老屋村谷歌卫星地图
桃源村 ·东至县旅游·东至县特产·东至县十大特产·东至县十景·东至县 0

----

查看 桃源村谷歌卫星地图
双河村 ·东至县旅游·东至县特产·东至县十大特产·东至县十景·东至县 0

----

查看 双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栗埠村 ·东至县旅游·东至县特产·东至县十大特产·东至县十景·东至县 0

----

查看 栗埠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塘村 ·东至县旅游·东至县特产·东至县十大特产·东至县十景·东至县 0

----

查看 新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合步村 ·东至县旅游·东至县特产·东至县十大特产·东至县十景·东至县 0

----

查看 合步村谷歌卫星地图
祠村村 ·东至县旅游·东至县特产·东至县十大特产·东至县十景·东至县 0

----

查看 祠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溪村 ·东至县旅游·东至县特产·东至县十大特产·东至县十景·东至县 0

----

查看 南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花园村 ·东至县旅游·东至县特产·东至县十大特产·东至县十景·东至县 0

----

查看 花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安村 ·东至县旅游·东至县特产·东至县十大特产·东至县十景·东至县 0

----

查看 南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花园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尧渡镇

  尧渡镇是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的城关镇,是东至县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相传舜帝躬耕于斯,尧帝闻其贤,千里访贤而渡溪,故名尧渡。全镇总面积235.9平方公里,辖14个村,7个社区,2个居委会,总人口8.6万余人,其中常住人口5.3万余人。2004年,镇内生产总值完成2.83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0.4、1.5、0.93亿元。财政收入实现1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2004年全镇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14个,其中境外项目2个,省外项目9个,市外项目3个,当年协议引进资金1.0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4万美元和人民币3275万元。   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政通人和、百业日兴。   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全镇拥有耕地1.44万亩,成林山场17.77万亩,可开发水面1560亩。盛产水稻、油料、蔬菜、甘蔗、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农特产品。生态农业方兴未艾、开发性农业如火如荼,东山“百亩科技示范园”引领潮流,徐村千亩绿色草莓、西瓜基地四季飘香,尧乡生态蔬菜闻名遐迩,“东山甘蔗”甜透大江南北。   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强劲。东齿公司产品江淮独秀、安红红茶驰誉海外、东至玩具总厂长毛绒玩具畅销欧美。建筑、房地产开发异军突起,交易火爆。服装、建材、农产品加工成雨后春笋之势,蓬勃兴旺。   城乡商品交易活跃,尧河、团结、西湖、小商品、尧舜、河西商贸走廊六大市场接纳四方商贾。城区商铺鳞次栉比、云集八方客商。    教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二中、三中荣膺省级示范高中,跻身省内名校之列。一中、职教中心独具特色,教学相长。四所完中成就9000学子求知求学、创业成才的愿望。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八达。北靠安庆,西连九江,东邻铜、芜、马,南接景德镇。国道206穿城而过,三条省道在此交汇,建设中的安景高速、京福高速、铜九铁路在此停靠,是皖西南的中心,皖南赣北的交通枢纽。    发展中的尧渡,2001年以来,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五年雄居东至县之首。财政收入连续五年独占池州市乡镇之冠。前进中的尧渡将以更加改革的精神,开放的胸怀,求真务实的态度,满腔热情欢迎各方有识之士来此生活、工作、经商、创业、发财、发展,充实您的人生,满足您的愿望,实现您的理想。  

东流镇

  千年古镇东流汉代为彭泽、石城 二县地 ,晋代为彭泽县-乡;唐会昌初年置东流场 ,取“大江曲折来,到此始东流“的诗句中 的“东流”为名;至五代十国的南唐(公元953年)升县。镇域 面积105平方公里 ,现辖7个村 3个社区 ,3.5万 人口 。集镇规划区8平方公里。为安徽省63家重点中心镇 首批省级文明小城慎,全国重点镇 ,是东至县工业基地 、旅游圣地和贸易集散地。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位于县城西北部20公里处,尧度河由此入江,滨临长江黄金水道,拥0头11个,其中3000吨级泊位2个,渡口2处。206国道和在建的沿江高速,京福高速、铜九铁路贯穿境内,北距318国道仅26公里,越长江大桥抵安庆机场可江河海连运公铁水并通人流物流通畅快捷。   文化底蕴深厚,物产资源丰富。晋陶渊明曾隐居东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公祠、秀峰嗒 天 然塔、明清老街、历山、升金湖、金寺山森林公园、黄泥湖等风光远近闻名,其中,东流古文化区和历山 风景区是国家“AA”级旅游区。素有江南水乡之称,盛产各类鱼、蟹。东流水牛为全国优良品种。东流板鸭为地方特产。境内还蕴涵着丰富的石灰石、煤、锰、白瓷土等矿产资源。    工贸发达 。东流为东至县的工业重镇,镇内现有工业 企业54 家,开发了一批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形成 了以东至华源为龙头的东至纺织业和以航运公司为主体的造船 、航运业 ,以魏氏禽业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等。市场发育完善,百货、土产 、五交化 、医药 、粮油 、燃料 、水产 、果品等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具有农贸、农资 、木材 、竹木柴炭 、水产品 、针纺织品 、小商品和粮油等六大专业市场 。    世界著名的湿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的核心区就座落在东流,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孕育着丰盛的水 禽鸟类和水生植物,每年在此越冬繁殖的鸟类达17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 、二级保护鸟类13种,其中有我国最大的白头鹤种群,占世界总数 5%,东方白鹤占世界总数 1/8,有“中国鹤湖”之美誉。湖而烟波浩森,水天一色,集科教、旅游、观光为一 体,令人流连忘返,给人暇想无限 。  

大渡口镇

  池州市东至县大渡口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是池州市的西北门户,与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市隔江相望,境内长江黄金水道29公里,面积108平方公里,是皖江南岸重要城镇。    生态环境优美:大渡口镇临江傍湖,是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旅游胜地黄山、九华山和庐山之间的交通必经之地。境内有国际著名湿地、国家级鸟类保护区——升金湖。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物产资源丰富:大渡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势平坦,现有耕地6.5万亩,水面7500亩,盛产粮、棉、油、蔬菜、水产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交通通讯便捷:距安庆机场3公里、合肥机场170公里、南京机场250公里;与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安庆港仅一江之隔,可常年通航5000吨级货轮和万吨级油轮;318线、206线两条国道穿镇而过,正在建设中的沿江高速和安景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安庆长江大桥已竣工通车,全镇已开通数据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宽带网络。    池州市大渡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经池州地委行署批准设立的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座落在安庆长江大桥南端大渡口境内,沿江、安景高速公路与206、318两条国道交汇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规划面积110公倾,已建成面积55公顷。开发区设有纺织、服装、机械工业园,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及物流园,入园企业38家。   开发区服务机构健全,办事效率较高,实行“一条龙服务”,并承诺对外来投资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入区发展给予优惠政策。    潜力巨大、蓄势待发的大渡口热忱欢迎各界人士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胜利镇

  胜利镇是东至县的重点镇,它东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西依长江,北接安庆市;206国道、安景高速横贯胜利镇南北,区位尤势明显,地理位置突出。全镇人口4.2万, 总面积78.1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317个村民组,是池州市的经济重镇。近年来,胜利镇坚持“农业稳镇、商业活镇、工业强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农业已建成“双低”油菜、优质粮、优质棉、意杨林和水禽养殖五大农产品基地。工业以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等产业为主导,迅速发展。省级龙头企业——辰鑫植物油有限公司、荣荣时装、恒升服饰、恒业服饰等迅速壮大。万家旺、金华联、东华东等超市落户镇区,给集镇的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升金湖区旅游业正俏然兴起。胜利镇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目前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全长3200米的“两横三纵”街道已全部峻工,街道硬化、美化、亮化工程都已结束。日产8000吨自来水厂24小时为全镇供水。镇区现有市级示范中学一所、省级“一甲”医院一所,35KVA供电所一个。集镇区入居人口达4500人,工商贸落户286家。东至升金湖、西至长江的胜江、楼升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占地14.2公顷的胜利大市场、金湖园小区已投入使用。“南北延伸、西向发展,南商贸、北工业”是集镇“十一五”重点发展方向。胜利镇有“鱼米之乡”、“丹鹤之乡”的美称。境内景色秀丽,生态优良,是安徽省城镇规划示范镇。境内丘、坂、圩、湖兼俱,地貌起伏有致,盛产粮、油、棉等农副产品。镇域升金湖、长江水面,是胜利镇天然生态渔场,盛产青、草、鲢、鳙、鳜、鲫和黑鱼等61种淡水鱼和24种软体动物,升金湖内的青虾、河蟹等绿色水产品饮誉海内外。    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物产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特别是安庆长江大桥、安景高速的建成,将给胜利镇带来新的商机、新的发展。透明、公正、高效、务实的服务理念,将为您提供宽松、舒适的发展环境。“广交天下朋友,诚招八方来客。”——开放的胜利镇热忱欢迎有识之士到这块充满商机、充满热情的土地上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张溪镇

  张溪镇,属东至县辖镇。镇政府驻张溪,东经117°04′,北纬30°16′;位于县城东北22公里处。行政区面积7394公顷,年末耕地面积1823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320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705公顷;园地506公顷;林地2066公顷;牧草地64公顷;水面1035公顷。东邻汪坡,南依查桥,西接东流,北靠白笏、坦埠。    区划 人口 张溪镇以驻地张溪得名。1952年划乡建政时始设张溪镇,1961年建张溪公社,1982年体制改革时为张溪乡,1992年全省撤区并乡时与汪坡合并建立张溪镇,1995年汪坡析出。全镇设立张溪居民委员会六联、历山、葛仙铺、里湖、塔石、东湖、土桥7个村民委员会,6864户,总人口23811人,其中非农业户口1833人。   交通 电讯 查(桥)殷(汇)公路(途经境内长15公里)纵穿境内西部,全镇公路通车里程长15公里;村村通电;程控电话及移动通讯覆盖全镇。    地形 水利 境内地势东高西低,东北部和南 部是丘陵山区,中西部是滩涂平原,西南部为沿河近湖的圩区。黄盆河及其多条支流分布全境。小(二)型大拢、杨树拢、大兴、长洼、茅岭洼、小洞、西华岭、群兴水库集雨面积分别为72、43、56、48、38、43、86、10公顷,总 库 容 量依次为25.5、30、23.5、22.8、14.8、14.6、 18.5、13.2万方;东湖圩、复 兴 圩、六联 圩机电 排 灌 站 装 机 容 量 分别为7/460、5/225、3/240(台/KW);全市15个万亩大圩之一的东湖圩堤长12700米,起讫堤顶高程18—19.5米,防汛设防水位14米,警戒水位15米,危险水位15.5米,保证水位17.03米,保护范围:面积2190公顷,耕地720公顷(10800亩),人口4000人;另有六联、塔石、复兴圩堤长分别为4900、3900、4000米,起讫堤顶高程分别为18—19、18.5—21、16.8—17.5米,可保水位依次为16.5、16.5、16米,保护范围依次为:面积250公 顷,耕地167公 顷(2500亩),人口3100人;面积350公顷,耕地233公顷(3500亩),人口3600人;面积400公顷,耕地147公顷(2200亩),人口200人。.  

洋湖镇

  洋湖镇位于东至县东部,距县城25公里。东界石台,西依尧渡,南接祁门,北傍升金湖。共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面积105.87平方公里。集镇占地26公顷,人口达5000余人,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自来水等集镇功能齐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个私经济发展迅速,两个文明齐头并进。   洋湖有着光荣的历史。境内青峰岭是红军根据地和1935年贵东县委驻地。迭山村是省、地、县林业绿化的老典型。   洋湖资源丰富。盛产粮食、油料、木竹、桃、李、木耳和玉米、蛋鸭、肉鸭等农副产品,白云石蕴藏量居全市之首。自然景观亦清新绚丽,集水光、山色、异松于一体,人文景观底蕴深厚,融石刻、石碑、古道、古祠于一身。   洋湖地理位置优越,325省道穿街而过,与231省道成"人"字形,东南走向穿过5个村民组。随着133省道(楼阁到洋湖)的开通,商业覆盖人口将达10万余人。乌沙河、东河、秋浦后河三条县级骨干河道在境内汇聚,曾是古徽商出山入海的必经之地,市场繁荣。洋湖鱼市达1华里,水果批发市场日销量达20吨以上,小商品市场商贾云集,因此有了"买不到的洋湖能买到,卖不掉的洋湖能卖掉"的美誉,是东至县东部的商贸重镇。   "乘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洋湖镇党委、政府确立了"以城镇建设为依托,以市场建设为龙头,以发展商贸为重点"的工作思路,正以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带领全镇人民向商贸大镇、经济强镇跨越。占地150多亩的商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其中居民商业小区已建房3万平方米,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建材市场等三大市场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征地手续及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正以满腔热情和优惠的政策欢迎外商来投资兴业。   洋湖镇位于东至县东部,距县城25公里。东界石台,西依尧渡,南接祁门,北傍升金湖。共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面积105.87平方公里。集镇占地26公顷,人口达5000余人,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自来水等集镇功能齐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个私经济发展迅速,两个文明齐头并进。   洋湖有着光荣的历史。境内青峰岭是红军根据地和1935年贵东县委驻地。迭山村是省、地、县林业绿化的老典型。.  

葛公镇

  葛公镇位于东至县东部,距县城39公里,东临石台县,西界尧渡镇,南与洪方乡接壤,北连洋湖镇。全镇国土面积134平方公里,耕地2.32万亩,其中水田1.8万亩,旱地0.56万亩,林业用地1.5万亩,有林地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辖11个行政村,114个村民组,总人口17179人。镇区交通便捷,市场活跃,经济繁荣,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2417元。    葛公镇地域宽广,资源丰富,境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天井的轻钙、兰潭的钒矿、悦民的大理石很有开采价值,悦民的大理石已在开采当中,国风集团落户我镇的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葛公“徽道茶”外形内质俱佳、色泽味俱全,曾获县级 茶叶评比优质奖,很受市场青睐,葛公还是祁红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古徽道就是当时红茶流入市场的必经之道,镇区现有红茶精制厂两家,年产红茶15万担。葛公豆腐更是色泽白嫩、绵软可口,素有“西施豆腐”之称,古有“青花白玉板,红嘴绿莺歌”就是指葛公豆腐,凡到葛公来过的人都对此赞不绝口,并带上部分回家供亲友品尝。食用菌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全镇已有300多万棒。境内林业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企业30多户,“美信地板厂”是木材加工的龙头企业。近几年,大华轮窑厂,服装加工厂,润庭米业有限公司,免烧砖厂成为我镇的新兴产业,润庭米业2005年被评为市级龙头企业。.  

香隅镇

  香隅镇位于东至县西南部,距县城22公里,同安庆市望江县隔江相望,与江西省彭泽县毗邻接壤,为八百里皖江南岸之首镇,是池州市市级中心镇之一。全镇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40个村民组,9044户,38729人,面积215.45平方公里。    香隅镇地形复杂多样,东南为山区,西北为沿江圩区。境内沿江湖泊水资源丰富,水面达2万亩。盛产螃蟹、甲鱼、鳝鱼。地下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白云石、煤、铅、金、瓷土等矿藏。    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业生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镇耕地6.8万亩,其中水田2.3万亩,粮食总产2.2万吨,棉花总产1000余吨,油料2500吨,农副产品主要有莲藕、雷竹、瓜果、豆类、生猪、禽类等。尤其是“香隅雪藕”品质上乘、风味独特,享誉省内外,“香隅雷竹笋”质厚皮薄、营养丰富,倍受人们青睐。    全镇有林面积15万亩,木材蓄积量30万立方米,精养水面8000亩,年产水产品280万公斤。    香隅是东至县工业重镇,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个,2005年产值2.1亿元。有采矿企业15个,万吨磷肥厂1个,化工厂5个,五千吨码头2处,还有粮食加工、轧花、食品加工、运输、饮食服务等企业。香隅化工园区,经中央五部委批准,已成为省级规模,外商纷纷落户,前景一片光明。    香隅镇内交通通讯十分便利。皖赣省际公路贯穿全境,是通往黄山、庐山、九华山、小孤山和龙宫洞旅游的必经之地。跨境的沿江高速、铜九铁路,在紧锣密鼓的兴建之中。东望长江大桥已列入国家建设计划,长江黄金水道已建成码头两座,年吞吐量达40万吨。2005年底全镇拥有客货车辆200多辆。居民拥有摩托车2200辆。电话用户达6600户,建有4座无线网络发射基站,无线网络覆盖率为95%,拥有移动电话3000户。    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亿元,财政税收5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3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香隅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坚持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不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全面实施”农业富镇.工业强镇.尚贸活镇.招商兴镇”战略。力争到香隅镇总体规划期末将香隅镇建设成为经济实强.社会发展.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人民生活安康,城镇一体化的新型城镇。.  

官港镇

  官港镇位于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 21 世纪议程》试点市 --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境内,是皖南赣北山货的主要集散地,是两省通衢的交通枢纽,206国道和222省道贯穿全境,南接景德镇,北临安庆,西毗九江,东连九华山、黄山。全镇辖13个行政村、110个村民组、2万人口,面积154平方公里。境内资源丰富,尤以茶叶、香菇、木耳、灵芝为盛,素有“茶都”、“菇城”之美誉。    近年来,官港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统揽工作全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精心谋篇布局,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一、强化产业、凸现特色。官港茶叶源远流长。白居易笔下的 “ 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日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当时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元代,官港的仙芝、嫩蕊名列《文献通考》十大名茶;清代,官港出产的“珠兰茶”名扬西欧,曾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进入20世纪90年代,官港镇党委、政府狠抓茶产业,大做茶文章,在当代茶圣陈椽教授的亲自指导下研制出“东至云尖”系列名优茶,并不断加大“两高一优”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建立茶叶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心,全镇茶叶年产量达 450 吨,产品畅销省内外。与此同时,官港镇产足自身优势,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扶持引导食用菌产业发展。该镇在池州市率先成立了食用菌协会,为菌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以池州市食用菌开发专业村北城村为典型示范,逐步推广辐射。2003年全镇食用菌生产规模突破1200万棒,产值超1800 万元,仅食用菌一项可实现全镇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2002年底,官港镇食用菌产品获得全省首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目前全镇共有1320多户农户常年从事食用菌种植,近千名农民专门经销食用菌产品,官港镇正在向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迈进。    二、全力兴建农产品专业市场。依据产业化发展要求,镇党委、政府在构筑以专业化市场为龙头、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千家万户为辐射点的经营机制上做文章。1999年 9月,该镇争取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启动民间资金,建设官港茶叶香菇市场。.  

昭潭镇

  昭潭镇,属东至县辖镇。镇政府驻昭潭。东经116°50′,北纬29°40′;位于县城南54公里处。全镇设立昭潭、双芦、沙堡、荣房屋、桥柱、北元、官营、龙潭、王垄、思源、河东、潭东、下塔、永镇、石桥15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0767人,均为汉族,其中非农业户口2421人;行政区面积14693公顷,年末耕地面积1257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049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915公顷;园地534公顷;林地10289公顷;牧草地7公顷;水面844公顷。北靠泥溪,东邻溪湾,东南依龙泉,西南接铁炉,西和青山接壤,西北与江西彭泽县东升交界。   昭潭镇以驻地昭潭街得名。昭潭街旧称茅棚街,后以街旁昭潭溪改名为昭潭街。1952年始建昭潭乡,1958年与永丰合并成立昭潭人民公社,1961年永丰析出,1969年与永丰合并称永丰公社,1972年从永丰析出成立昭潭公社,1982年体制改革时恢复昭潭乡,1992年全省撤区并乡时与永丰合并建立昭潭镇。222省道(途经境内长15公里)纵穿境内南北,并有3条县乡公路与之相接,全镇公路通车里程长30公里;村村通电;程控电话装机达 门,移动电话网络畅通;交通电讯极为便利。   全境属丘陵地形,兼有小盆地。龙泉河由北向南流经全境。境内有小(一)型中湾、杨屋水库集雨面积分别为800、580公顷,总库容量依次为499、210万方;小(二)型民主、石山、凤凰山、栗冲、木冲、0、三十岭、西涧、岚岭、光明、大垅、大冲、毫拢、洞门、五一、团结、曹冲水库集雨面积依次为214、275、162、88、41、63、208、305、130、30、30、40、27、30、65、80、75公顷,总库容量依次为80、38、52、20.4、20.1、14.3、18.3、30、21.8、11.5、16.6、22.6、15.1、14.6、18、25.2、36万方;永丰小水电站装机容量为3/120(台/KW)。农业以水稻为主,油料、茶叶、烟叶、甘蔗、 麻等次之,主要农产品总量为:粮食8854吨,棉花82吨,油料701吨,糖料120吨,年末大牲畜存栏1465头,猪肉产量1277吨;拥有农用机车 台(辆),机械总动力2012千瓦,机耕面积 公顷;有效灌溉面积927公顷,占耕地面积73.7%;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7个,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10人。.  

龙泉镇

  龙泉镇位于皖赣两省东至、波阳、都昌三县交界处,是安徽省十三个重点边贸市场之一,同时也是省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及省重点中心镇,素有安徽省“南大门”之称,与江西石门街镇隔河相望,206国道、S222省道及“十五”期末将建的京福高速穿镇而过,北接安庆、池州,南接景德镇、九江,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相当明显。镇域面积123.67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区面积2.5平方公里,全镇人口2.2万人,其中镇区人口5500多人, 2003年国民收入9200万元,边贸市场交易额达1.8亿元,镇财政收入5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68元,镇区个体工商户248户,从业人员达1100多人,龙泉边贸市场既是一个对外综合批发销售的集散地,又是一个各类商品货物大流通的中转站。它集农业生产资料、日用百货商品、家电、农用车、建材、医药、烟草、食盐、服装鞋帽等九大类,向赣东北9乡镇35万人口腹地辐射,市场份额的90%属轻工产品,备受江西人青睐。   以龙泉为中心在方圆80公里内没有一座中小城市,50公里以内没有一个县城,龙泉自古就是交通要津,繁荣商埠,商家瞄准龙泉的目的就是要进入南大门,采集标本,获取信息,从而牟取商业利益。龙泉与江西省石门街镇紧密相连,鸟瞰规模空前,两镇交织一起,同求发展,双方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共同繁荣,龙泉是一个新兴集镇,基础设施较好,政策优惠灵活,后发势力强劲,龙泉周边没有一座中小城市,区域范围内农村市场十分广阔,因此,开发建设龙泉,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以龙泉市场作为边贸经济的载体,将安徽农产品、轻工产品源源不断销往赣东北市场,必将拉动边贸经济的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目前,龙泉集镇共修筑镇区道路17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与道路有关的供水、路灯、电讯、电力、绿化、排污等配套工程已经全面完成。镇区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固定电话用户达85%,建成了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台。文化娱乐中心、宾馆、医院、养老院、幼儿园等一应俱全。在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政策环境宽松灵活。.  

泥溪镇

  泥溪乡位于东至县城南40公里处,地处龙泉河中上游,东邻利安乡,南接西湾乡,北靠官港镇,西北依梅岭山脉,与江西省彭泽县浩山乡分水为界,属浅山丘陵区。龙泉河自北向南纵穿全乡,群山环绕,青山绿水尽显丘陵山水之灵秀,环境十分幽雅。    全乡辖9个行政村,127个村民组,4517户,总人口17647人,辖区总面积118.1平方公里。泥溪乡地势南低北高,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境内山、河、田、林、路错纵,土壤以沙土和砂壤土为多,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全乡耕地总面积1.38万亩(其中水田1.2万亩,旱地0.18万亩)。境内经济以农业为主,林、牧、副、渔为辅,主产水稻,林茶兼作,山林资源十分丰富。全乡拥有山场面积13.3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6%,木材蓄积量11万立方米,盛产竹、木、柴、炭、香菇、木耳、茶叶,平均年产优质粮7000吨,油料500吨,茶叶400吨,享有东至优质米、优质茶生产加工基地之声誉。畜牧业有猪、牛、羊、鸡、鸭、鹅等。    泥溪乡境内交通便利,222省道贯穿南北,泥苏公路、泥浩公路横穿东西,西干线公路连接西边5个行政村形成纽带,沟通全乡。现代化的通讯工具遍及全乡,110变电设施于2002年底在泥溪乡规划区内建成,发达的交通、快捷的通讯成为泥溪乡与外界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桥梁。    近几年来,泥溪乡党委、政府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紧紧依靠和带领全乡人民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乡这一主题,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过全乡上下不懈努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全乡食用菌已发展到390万棒。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每年输出劳动力3700余人,有效推动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努力拓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用更多的精力和更硬的措施改善投资软环境,吸引了一批像海达菌菜公司、兴安工贸公司这样能带动全乡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泥溪投资兴业。    泥溪人杰地灵,资源丰富。我们愿用热情与真诚打造更广阔的招商平台,与有识之士共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新泥溪。.  

花园乡

  花园里乡,属东至县辖乡。乡政府驻花园里,东经117°01′,北纬29°58′;位于县城南27公里处。行政区面积249平方公里,总人口1228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人。全乡设立花园、汪岭、栗埠、新塘、合步、祠村、胡村、南溪、桃源、源口、老屋、南安、金河、双河口14个村民委员会。北靠尧渡、葛公,东与祁门县新安、江西省浮梁县李家坪、西湖,西南依官港。    花园里乡以驻地花园里得名。相传明代有一进士在此建庭院种花木,故称花园里。1956年始建花园乡,1958年与马 坑合并成立花园公社,1960年并入官港公社,1961年从官港析出重建花园公社,1969年与马坑合并成立红星公社,1974年撤销红星公社恢复花园公社,1981年更名为花园里公社,1982年体制改革时改为花园里乡。2007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马坑乡(马坑乡以境内解放前马坑村得名。1953年始建马坑乡,1958年并入花园公社,1960年又并入官港公社,1961年从官港析出成立马坑公社,1969年与花园合并为红星公社,1974年红星公社撤销恢复马坑公社,1982年体制改革时恢复马坑乡)并入。    有县乡公路在境内花园大桥汇合后与222省道相接,全乡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    境内东部和南部为高山,西北部为丘陵地。尧渡河上游有较大支流分布全境;前河、南河分别由东北向西北横穿、西南向西北斜穿至边界汇合双河口流经全境。小(一)型思源坳水库集雨面积为1240公顷,总库容量421.5万方;小 (二)型团结、鱼鳞坑水库集雨面积分别为1700、350公顷,总库容量分别为20、26.4万方;檀坡小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75(台/KW)。    农业以水稻为主,油料、麦、茶叶、香菇等次之;林业竹木资源丰富;盛产茶叶。   全乡村村有小学,乡有中学。乡有卫生院,各村均建有医疗室。有文化、广播电视站;电影院;电视差转台。敬老院里可供养20位老人。.  

木塔乡

  木塔乡位于东至县东南,为安徽省的东南门户,距县城54公里。东及东北接景德镇市浮梁县的经公桥镇、西湖乡,东南与波阳县莲花山乡为邻,西连利安乡,北靠石城乡,因驻地木塔村而得名。系1956年由原和平乡、联盟乡、富强乡合并。1958年,与荣兴乡合并,成立利安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泥溪公社。1961年建立泥溪区,分开设立木塔人民公社,1969年并入利安人民公社,1972年恢复木塔人民公社,1983年体制改革,改为木塔乡。现辖郑村、大田、横山、木塔、祝山、富丰、佘师7个村,54个村民小组(75个自然村),1650户,7156人,其中非农业户口70余人。民族除汉族以外,有土家族1人。总面积106.75平方公里。    木塔乡属山区农村,林、茶、粮、畜牧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39.7%。年产木材5000立方米以上,并生产松脂、香菇、木耳、桐油、油茶、野生中药材等大宗产品,野生蔬菜富有。有生态茶园面积5200亩,年产各类品种干茶58吨,产值203万元。有耕地4926亩,以水稻生产为主,实行稻油或菜二茬轮作。   乡内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步伐加快。交通便利,由北而来的206国道在集镇折东向赣东北而去,与瓷都景德镇一小时里程,是通向-南部地区的捷径。一条木利公路在此交汇,为黑色路面,乡内村村通公路。600门程控电话通向全国各地,两座高耸的无线通信塔,让你信游全球。域内有线电视通达800余户,不少农户自装接收锅接收卫星信号。住户条件改善,自78年以来95%户改建、新建房屋,太阳能正陆续进户装上屋顶,物质、文化生活大大改善。水利设施齐配,有小二型水库一座,大小山塘、河堰密布全乡,确保了农业灌溉。    木塔乡是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时期,是方志敏领导的红军挺进师,县八中队重点活动区域。佘师一带是赣北特委、分区司令部、红军医院等机关的驻地,大田茅棚里曾是秋浦县第六区工农区政府驻地。一九三三年,闽浙赣省委派王丰庆、叶钦等四同志来此进行地下活动,建立地下组织,发展革命力量。原秋浦县委-曹光前是其中之一,还有郑立贵、汪初胜、郑玉成、祝金水等人。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在此时期的革命烈士史册有载的达72人之多。为纪念革命烈士,解放后,党和政府先后在木塔、大田、佘师三地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塔)三座,以使后人永志不忘。.  

青山乡

  青山乡位于东至县西南,距县城67公里,东北依昭潭镇,南靠铁炉乡,西南与江西省彭泽县、波阳县毗连。总面积101.65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1.64万人。林业面积10.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耕地面积1.65万亩(其中水田14104亩,棉花2445亩)。村级公路砂石路面基本完善。境内山青水秀,物产丰富,环境优美。    青山乡作为东至县西南门户,经济十分活跃,特别是青山集镇贸易尤为突出,商品品种齐全,个体经商户260户,年贸易量达8000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形成优质稻、优质棉两大支柱产业,生猪生产有悠久历史,现已巩固养殖场8家,年出栏量万余头。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乡”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供“安商”、“亲商”的优质便利服务,并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目前全乡轧花厂7家,服装加工厂13家,其中百万元以上企业的有11家。    青山乡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公路四通八达,丰富的资源优势为青山乡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以农业科技园和市场体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兴建服装加工业园区1个,并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创建棉业集团公司。把青山乡建设成为一个多行业、多层次、多功能的新型边贸集镇。真诚希望四方有志之士来我乡投资建设。.  


花园乡特产大全




花园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