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海西州 >> 都兰县

都兰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都兰县谷歌卫星地图)


都兰县简介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南部。总面积5万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5.3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察汗乌苏镇,距州府驻地205千米。邮编:816100。代码:632822。区号:0977。拼音:Dulan Xian。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7℃,年均降水量179.1毫米。
  都兰县辖4个镇、4个乡: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夏日哈镇、宗加镇、热水乡、香加乡、沟里乡、巴隆乡。境内有:香巴管委会、柴达木监狱、查查香卡农场、英德尔种羊场。
  社会发展
  素有柴达木“绿洲”之称的青海省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1500前,都兰县是“唐蕃古道”青海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至今出土的丝绸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图案之精美、时间跨度之长均居甘肃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丝绸品之榜首,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
  都兰交通便利,109国道横贯全境,乡村道路与109国道相互贯通。邮电通讯更为便利,兰西拉光揽线与109国道平行而行,移动通讯覆盖全区。龙羊峡至都兰110、330千伏输变电线路通电运营,电力供应得到保证。
  气候条件
  都兰县于1930 年建制,隶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全县总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36米,最低海拔2677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县域东临乌兰县茶卡镇,西接海西工业重镇格尔木市,北连海西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南邻青南牧区的玉树、果洛州。全县共辖四乡四镇109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察汗乌苏镇。全县总人口7.41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36万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19个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占12.53%、藏族占0.67%、其他少数民族占9.87%、汉族占56.8%。境内驻有2个省属农牧场。县域西部干旱少雨,日照充足,东部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4-5.1℃,年平均降水量37.9-180.5毫米,蒸发量1358-1765毫米,年日照时数2903.9-3252.5小时。
  自然资源
  都兰是一块待开发宝地,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全地区共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县属16万余亩,盛产小麦、青稞、油菜。春小麦单产曾达1013.3公斤,创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高记录,1989年进入了全国粮食生产交售百强县行列,号称“柴达木粮仓”。境内生产的枸杞、紫皮大蒜以它独特的生长土壤、气候条件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名气,是都兰今后种植业发展的主要产品。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有可利用草原面积2331.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35%,主要牲畜有绵羊、山羊、牦牛、骆驼等。还栖息着岩羊、黄羊、盘羊、藏羚羊、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马鹿、狐狸、雪豹、熊、黄鸭、猞猁、石貂、沙狐、鹅喉羚、天鹅、黑颈鹤、雪鸡、石鸡等四十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级一、二类保护动物16种,青海省级一、二类保护动物24种。珍稀的林木品种主要有千年原始柴达木圆柏和野生的原始青甘杨及有“活化石”之称的荒漠原始梭梭林等。另外还有黄芪、大黄、羌活、雪莲、麻黄、锁阳、茵陈等各类中藏药材可供开发利用。1993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设立了都兰国际狩猎场,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墨西哥、西班牙、丹麦、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批国际狩猎者前来都兰狩猎探险,累计创汇140余万美元。
  都兰又是青海省的十大资源县之一,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锰、铜、锂、锌、铅、硼、金、镁盐、钾盐、石墨、硅灰石等四十多个矿种,其中大型矿床有3处、中型矿床有4处、小型矿床有19处,铁、石墨、硅灰石等矿产储量居全省前列。
  历史文化
  都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县境东起夏日哈,西至诺木洪200余公里线上,分布着近千余座古墓葬和古遗址。至目前从吐蕃墓葬出土的丝绸品130种,还出土了汉代中原地区制造的漆器、金银器和古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彩色玻璃珠和铜香水瓶等,这些文物见证了都兰的历史和都兰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吐蕃墓群、吐谷浑遗址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人文景观相映成趣。鲁丝沟唐摩崖石刻气势恢弘,自然形成的岩石人物栩栩如生。科肖图景区夏日冰瀑与怪石相依并济,景象为世人惊叹。著名的香日德班禅行辕隐落于绿洲丛林之中,香火缭绕。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清澈见底,裸鲤群游。世界罕见的贝壳梁、海虾山印证了亿万年前大海和柴达木盆地的变迁。
  都兰(蒙古语意为“温暖”),位于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东部靠海南州兴海县,西、北部分别与格尔木市、大柴旦镇、德令哈市和乌兰县相邻,南部以昆仑山为界与果洛州、玉树州接壤。距省会西宁428公里。
  周秦至汉初,都兰属西羌之白兰羌牧地。公元4年(汉文帝元始四年),都兰属汉朝统辖。公元四至七世纪,是鲜卑吐谷浑王朝的领地,后被吐蕃兼并。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都兰始归中央王朝版图,直至现代。
  地形气候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7℃,年降水量179.1毫米。
  历史沿革
  原为东蒙古诸部、硕特西右后旗驻牧地。民国六年(1917年)设置都兰理事公署,隶甘肃省西宁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为都兰县。1949年都兰解放,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1952年改设都兰自治区,1953年、1954年先后易名为都兰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联合自治区和都兰蒙古自治区,1955年改为都兰县,驻地由香日德区迁至察汗乌苏乡。
  2000年,都兰县辖2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767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察汗乌苏镇 17951 香日德镇 13400 夏日哈乡 5945 热水乡 3556 沟里乡 1358 香加乡 5086 巴隆乡 4462 宗加乡 1935 诺木洪乡 3977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号文批复:撤销夏日哈乡,设立夏日哈镇。
  2001年底,都兰县辖3个镇、6个乡,96个村(牧)委会。
  察汗乌苏镇:驻察汗乌苏,辖上庄、上西台、下西台、东山根、种籽站、北园、西星、上滩东、上滩西、下滩、西河滩上、西河滩中、西河滩下、沙滩、西建、西庄、中庄、东庄。
  夏日哈镇:驻夏日哈,辖沙珠玉、夏塔拉、河南、河北、果米、查查、新乐。
  香日德镇:驻香日德,辖得胜、沙珠玉、察汗毛、上柴开、下柴开、中庄、柴兴、上柴源、下柴源、新源、新华、沱海、兴盛、永盛、联盛。
  热水乡: 驻东兰,辖智尕日、扎么日、赛什堂。
  香加乡: 驻立新,辖科学图、艾里斯台、傲包图、柯柯哈达、德布生、呼里木图、柯克沙、陶生湖、阿木尼、孟克台、全杰、红旗、团结、立新、向阳、先锋、前进、红星、科尔、幸福。
  沟里乡: 驻曲日昴,辖秀毛、热龙、智玉。
  巴隆乡: 驻可可托勒海,辖乌拉斯台、诺木洪、哈图、夏图、伊克高里、布洛沟、托托、科日牧业、科日农业、清泉、河西、三合、雅日哈图、新隆。
  宗加乡: 驻桑根洛克,辖农业村、西西、阿斯林、努日、纳木哈、布拉、沙日、托海、铁奎。
  诺木洪乡:驻诺木洪,辖田格力、哈西哇、乌图、艾斯里金、路南、路北、诺木洪。
  2005年,都兰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1、撤销宗加乡和诺木洪乡,设立宗加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诺木洪乡政府驻地诺木洪,实行镇管村体制。2、将香加乡的幸福村划归香日德镇管辖。
  乡镇简介
  察汗乌苏镇 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部,距省会西宁市450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18.3%,蒙古族占总人口的5.3%,回族占总人口4.5%。面积111.9平方千米。辖东山根、上庄、上西台、下西台、下滩、上滩东、上淮西、种子站、北园、西星、西河滩上、西河滩中、西河滩下、西沙滩、西建、东庄、中庄、西庄18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察汗乌苏乡,1956年改为察汗乌苏镇,1958年改为察汗乌苏公社,1978年改为察汗乌苏镇。
  香日德镇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23.6%、藏族占10.8%、蒙古族占2.3%。面积291.2平方千米。辖沙珠玉、得胜、查汗毛、上柴开、下柴开、中庄、柴新、上柴源、下柴源、新源、新华、沱海、兴胜、永胜14个村(牧)委会。民国时设香日德局。1950年设香日德区,1955年设香日德乡后仍属香日德区,1958年改为香日德公社,1984年改为香日德乡,1985年改为香日德镇。
  夏日哈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6%,还有汉、蒙古、土等民族。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新乐、河南、河北、查查香卡、果米、沙珠玉、夏塔拉7个村(牧)委会。1950年建夏日哈乡,1958年改为夏日哈公社,1984年改为夏日哈乡。
  热水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3%,还有汉、蒙古等民族,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赛什堂、扎麻日、智尕日3个牧委会。1950年建日安乡,1958年、1960年先后改为上游、热水公社,1984年改为热水乡。
  沟里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3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热龙、智玉、秀茂3个牧委会。1958年建沟里乡,同年改为沟里公社,1984年改为沟里乡。
  香加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70千米。人口0.5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3%。面积1.1万平方千米。辖科学图、艾力斯台、傲包图、柯克哈达、德布生、呼力木图、柯克沙、托生湖、阿木尼科、孟克台、全杰、红旗、团结、立新、向阳、先锋、前进、红星、柯尔、幸福20个村(牧)委会。1958年建香加乡,同年改为香加公社,1984年改为香加乡。
  巴隆乡 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驻地109千米。人口0.4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4%。面积5705平方千米。辖乌拉斯台、诺木洪、哈图、夏图、伊克高、布洛格、托托、科目、科尔、河西、清泉、三合、雅哈图、新隆14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巴隆乡,1958年与宗加乡合并成立巴隆公社,1962年分设巴隆公社,1984年改为巴隆乡。
  宗加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60千米。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西西、阿斯林、努尔、南木哈、布拉、沙日、托海、铁奎、农业9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宗加乡,1958年并入巴隆公社,1962年分设宗加公社,1984年改为宗加乡。
  诺木洪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10千米。人口0.1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8%。面积1.1万平方千米。辖诺木洪、艾斯里金、乌图、哈西哇、田格里、路北、路南7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太吉乃乡,1958年改为诺木洪公社,1984年改为诺木洪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5.3万人 50000平方公里 632822 817000 0977 查看 都兰县谷歌卫星地图

都兰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察汗乌苏镇 约1.3万人 11.9平方公里 上滩东村 下西台村 查看 察汗乌苏镇谷歌卫星地图
香日德镇 约9000人 291.2平方公里 香乐村 查看 香日德镇谷歌卫星地图
夏日哈镇 约4000人 ·都兰县旅游·都兰县特产·都兰县十大特产·都兰县十景·都兰县 河南村 查看 夏日哈镇谷歌卫星地图
宗加镇 约2000人 ·都兰县旅游·都兰县特产·都兰县十大特产·都兰县十景·都兰县 诺木洪村 查看 宗加镇谷歌卫星地图
热水乡 约3000人 ·都兰县旅游·都兰县特产·都兰县十大特产·都兰县十景·都兰县

----

查看 热水乡谷歌卫星地图
香加乡 约5000人 ·都兰县旅游·都兰县特产·都兰县十大特产·都兰县十景·都兰县

----

查看 香加乡谷歌卫星地图
沟里乡 0 0

----

查看 沟里乡谷歌卫星地图
巴隆乡 约4000人 5705平方公里 布洛格村 查看 巴隆乡谷歌卫星地图

都兰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格尔木市

   经度:94.89度,纬度36.42度。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南部,西接新疆自治区,南与西藏自治区毗邻。市府距州府驻地338千米,距省会西宁市710千米,是青海省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格尔木为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腹部,幅员辽阔,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镇两块互不相连、中间相隔400多公里的辖区组成。盆地辖区在柴达木盆地南沿,昆仑山北麓,平均海拔2800米,面积76663平方公里,市人民政府驻格尔木。唐古拉山镇辖区在省境西南隅,平均海拔5400米,面积49557.5平方公里。两部分辖区总面积126220.5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   格尔木辖区属大陆高原气候,少雨、多风、干旱,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降雨量年平均仅41.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高达3358小时,光热资源充足。唐古拉山镇辖区,属典型高山地貌,气候寒冷,仅有冬夏两季,年平均气温-4.2℃,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降水量284.4毫米,年蒸发量1667毫米。   盆地辖区盐湖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品位高,品种多。察尔汗盐湖、东西台吉乃尔矿区,盐类资源总储量为世界罕见,其面积相当美国西尔斯盐湖的50倍,是我国最大的镁锂盐矿床。其中集约了600亿吨的氯化物为主的近代盐沉矿物质。钾、镁、锂、硼、溴、碘、铷等的储量和品位,均居全国之首。 格尔木市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盐湖、石油、天然气资源而重点发展的盐化工业和石油化工初具规模。现建在察尔汗盐湖区年设计生产钾肥100万吨的青海钾肥厂,是我国生产钾肥的最大基地,市区东郊的年加工100万吨原油的炼油厂,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与此相应的机械、电力、建材、汽车修理、皮毛加工、食品等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唐古拉山地区是青海省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高原特有的野牦牛、白唇鹿、野驴、雪豹、雪鸡、黑颈鹤、雪莲等,是极为珍贵的稀有品种。水晶、铅锌、煤等矿藏,储量丰富,有待开发。   农牧业发达,主产小麦、青稞、马铃薯、甜菜和绵羊。是青海西部以电力、建材、化工、皮革、盐业、食品、汽车修配等工业为支柱的新兴工业城市。   地处青藏、青新、敦格公路和青藏铁路交汇处,为青海西部交通枢纽。南可通西藏,北可达甘肃河西走廊,西可去新疆,东可到省会西宁。民航班机可达西宁、兰州、西安和拉萨,是西藏通往祖国内地的重要中转站和物资集散地。   1954年设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1956年设噶尔穆工作委员会。1960年改格尔木市。1965年撤市改县。1980年复设市(县级),现为副地级市。在短短40年时间内,格尔木已成为青海省第二工业城市,是青海西部经济、科技、文化、交通的中心。人口7.9万人。   有著名的青藏铁路通过,坐火车一定要带上数码相机,沿途风景美不胜收!!!   名胜有江源冰川、昆仑雪景,一步天险,万丈盐桥,盐湖海市蜃楼,纳赤喷泉,昆仑山口等十大景观。   区号:0979   邮政编码:816000   历史沿革   “格尔木”(又作高鲁木斯、郭里峁、噶尔穆)是蒙古语译音,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河流众多”。   古为羌地,自东晋至清历属吐谷浑、威定县、吐蕃王国、角厮罗政权、吐蕃等处宣慰司、曲先卫、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属都兰县、通新设置局。1954年成立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6年成立噶尔穆临时工委(一说:1956年3月1日成立了格尔木工作委员会,为县级领导机构),1960年11月1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5次会议批准设格尔木市,1965年3月27日改为格尔木县,1980年6月14日复设格尔木市。格尔木市仍隶属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管辖,为副地级市。1992年设立省计划单列市。   1980年6月14日改县建市后,设立3个街道办事处。   1988年底共有7个基层政权机构,即3个办事处(昆仑路办事处、金峰路办事处、河西办事处)、4个乡(唐古拉山乡、乌图美仁乡、大格勒乡、郭勒木德乡),24个居民委员会,28个村(牧)民委员会。1992年成立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2002年升格时隶属格尔木市管理)。   2001年8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81号文批复:格尔木市设立东城行政委员会、西城行政委员会和察尔汗行政委员会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与此同时,青政函[1997]21号文件停止执行。   2002年增设了两个街道(黄河路街道、西藏路街道),三个副县级工行委(东城区工行委、西城区工行委、察尔汗工行委)。格尔木市共有24个社区、38个村(牧)民委员会。   行政区划   2001年底,辖3个副县级行政委员会,3个街道、4个乡,34个居委会、34个村(牧)委会。   东城行政委员会:辖2个街道、2个乡,17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6个牧委会。   昆仑路街道:辖八一路、中山路、江源路、光明路、育红巷、青钾、柴达木路、黄河路、昆仑路、铁中区、铁东区、铁西区、南海路居委会   金峰路街道: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居委会   大格勒乡:辖东村、中村、西村、新庄村村委会   唐古拉山乡:辖格日罗、措里玛、拉智、多尔玛、努日巴、要盖牧民委员会   西城行政委员会:辖1个街道、2个乡,17个居委会、24个村(牧)委会。   河西街道:辖北郊、盐桥北路、青年路、小岛、八一、盐桥中路、金峰西路、开拓巷、河西市场、交通巷、星光巷、西藏路、援藏路、盐桥南路、南郊、黄河路、河滩居委会   郭勒木德乡:辖东村、中村、西村、小岛、宝库、城北、盐桥、新村、新乐村村委会;阿拉尔、托拉海、清水河、秀沟牧委会   乌图美仁乡:辖俄尔腾、察汗乌苏一、察汗乌苏二、哈夏图二、乌壮美仁一、乌兰美仁二、柴开、伯力其牧委会;中村、西村、三百亩湾村委会   乡镇简介   【东城区工作委员会、东城区行政委员会】 于2001年8月9日经青海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青政函[2001]81号),并于2002年筹备,2004年1月正式运行。辖区以中山路以东,八一路以南地域为界,行政区域面积为49220.59平方千米,城区建成面积约17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8万。辖2个街道办事处(昆仑路街道办事处、黄河路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居委会(黄河办事处3个、昆仑路办事处7个)。   【西城区工作委员会、西城区行政委员会】 是2001年8月经青海省委、省政府批准,于2002年5月正式成立。辖区域包含着格尔木市区的中山路以西、金峰路以北。面积60741.09平方千米,人口8.7万人。辖3个街道办事处(西藏路街道办事处、河西街道办事处、金峰路街道办事处)、郭勒木德乡、乌图美仁乡,14个社区。   【察尔汗工作委员会、察尔汗行政委员会】 是2001年8月9日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青政函[2001]81号),2002年5月正式组建。辖区面积8992.5平方千米,由团结湖、协作湖、达布逊湖、西达布逊湖、别勒湖、小别勒湖、涩聂湖、东台吉乃尔盐湖、涩北天然气田等组成,辖区人口约1万人。直管单位2个,即路东社区居委会、路西社区居委会。   以下街道、乡简介为旧资料(估计是2000年左右)   昆仑路办事处 位于市中心昆仑路中段西侧,市府驻地。人口3.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面积17平方千米。辖中山路、江源路、八一路、柴达木路、铁东、铁中、铁西、钾肥厂、南海路、黄河路10个居委会。建于1980年。   金峰路办事处 位于市区中心金峰路中段南侧。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面积8.5平方千米。辖一、二、三、四4个居委会。建于1980年。   河西办事处 位于市境金峰路西段北侧。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面积8.5平方千米。辖按序数排列的一至十二和小岛、新光路、西藏路、盐桥南路、援藏巷17个居委会。建于1980年。   郭勒木德乡 位于市境东部,市区西郊,距市府驻地7千米。人口0.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6.2%。面积3.6万平方千米。辖东村、中村、西村、小岛、新村、新乐6个村委会,阿拉尔、托拉海、清水河、鱼水河、秀沟5个牧委会。1953 年因安置流散的哈萨克族牧民成立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自治区,1985年当地哈族群众迁往新疆后撤销阿尔顿曲克区,设立郭勒木德乡。   大格勒乡 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驻地87千米。人口0.2万,全部为汉族。面积0.6万平方千米。辖中村、东村、西村、新庄村4个村委会。1958年建大格勒-农场,1965年移交农建师,1968年改为格尔木农场大格勒分场,1979年建龙羊峡水库安置迁移移民后,于1980年设大格勒公社,隶都兰县,1982年划归格尔木市,1984年改为大格勒乡。   乌图美仁乡 位于市境中西部,西接新疆自治区。距市府驻地200千米。人口0.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5.5%,回族占8.2%。面积3.6万平方千米。辖俄尔腾、察汗苏一、察汗苏二、哈夏图一、哈夏图二、乌兰美仁一、乌兰美仁二、柴开、伯力其尔9个牧委会,及中村、东村、西村、三百亩4个村委会。1961年设格尔木蒙族公社,1962年改为乌图美仁乡,1969年改为乌图美仁公社,1984年改为乌图美仁乡。   唐古拉山乡 由格尔木市代管,位于市境南部,南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距市府驻地420千米。人口0.9万(包括驻地行政企事业单位),以藏族为主,占63.5%,蒙古族占1.7%。面积4.9万平方千米。辖日罗、措加玛、拉池、闹尔巴、多尔玛5个牧委会。1956年建唐古拉山工委(县级),1964年撤销唐古拉山工委设唐古拉山区,归格尔木市代管,1971年改为唐古拉山公社,1984年改为唐古拉山乡仍由格尔木市代管。   

德令哈市

   德令哈市是蒙古语,意为“广阔的原野”。它位于举世闻名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理位置处于东经96°15′——98°15′,北纬36°55′——38°22′之间,平均海拔2980米,区域总面积3240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5平方公里。   德令哈市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青海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东距省会西宁514公里,西南距格尔木市387公里。青藏铁路、青新公路横穿全境,东西南北,经纬如网,可东进省会西宁,西上新疆,北连河西走廊,南下西藏,交通便利。境内山川湖盆兼有、草场农田密布。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古羌人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之后又成为蒙古族、藏族先民们农牧兼营、放牧耕作的美丽家园。   198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德令哈市撤镇建市,德令哈的发展从此又翻开了新的一页。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一座高原新城巍然屹立于八百里瀚海戈壁上。该市下辖蓄集、郭里木、宗务隆、戈壁、怀头他拉5个乡,全市总人口将近7万,共有19个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0%,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兄弟民族团结和睦、携手共进,正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这个民族大家庭光辉的蓝图。   自然资源   本市境内各种资源较为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6个品种,65个矿床,其中大型矿床2个,即旺尕秀的石灰石和焦煤矿,储量均在2亿吨以上,其余的有铁、锰、铜、钨、金、硼、大理石、绿松石、水晶石、云母、石墨、石膏等矿种,目前已开采的有煤、石灰石、粘土、金、铅、铜等10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草豹、熊、麝、野牦牛、野驴、黄羊、石羊、雪鸡和沙棘、枸杞、锁阳、大黄、羌活等,均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境内有宜农耕地33万亩,其中各农场30万亩,市属各乡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6亩,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青稞、豌豆、洋芋、油菜等。可利用草场面积1472万亩。现草原灌溉面积207平方公里。本市水利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河流有巴音河、白水河等。贯穿城市南北的巴音河年平均流量为9.91亿立方米/秒,最大流量为374立方米/秒,不仅满足了农牧业用水需要,而且也是全市人民生活用水和进行水电开发的主要依托。距市区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面积为38平方公里,湖水盐度96%,蕴藏有极为丰富的天然卤虫资源,年产卤虫湿卵可达60——80吨,可加工精干卵25吨。距市区以西30公里的克鲁柯湖面积58平方公里,盛产草鱼、鲤鱼、鲫鱼等,湖区有天然芦苇,面积17万亩,年产芦苇8万吨,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经济发展   “十五”期间,德令哈市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州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及省、州重视我市发展的大好机遇,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全市上下按照“扎扎实实打基础,坚持不懈攻生态,以工兴市强实力,繁荣商贸活市场,调整结构创特色,改革开放促发展”及“稳定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工作思路,始终突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进程,统筹城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全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壮大,结构调整和工业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新的成果;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到“十五”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5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59倍,年均增长18.7%,人均GDP达到16104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32.2亿元,是“九五”末的7.6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28万元,比“九五”末增长1.25倍,年均增长1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59元,年均增长8.2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95元,年均增长6.4%。200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39亿元,较上年增长27.54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0.79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2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4亿元。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达到4140万元,较上年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8975元,较上年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609元,较上年增长13.7%。   基础设施   德令哈区位突出,特色鲜明。德令哈市地处青海省的中部,青藏铁路、国道315线穿城而过,德都公路与109国道相连,是南进西藏、北连甘肃、西通新疆、东接省会的交通枢纽。兰西拉光缆、“110”输变电线路、 涩宁兰天然气管道横贯全境,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通迅、能源网络。近年来,随着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和青藏铁路复线、德令哈至盐湖快速通道、110KV双回路和330KV西进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即将建成,将极大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德令哈按照省、州的定位和要求,以建设青海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和周边地区的禀赋资源,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能源网络,优化资源组合,加快发展区域特色工业,重点发展盐碱化工、建材、中藏药三大产业,着力培育和构筑六大特色产业链,努力将德令哈市建成全省重要的碱业基地、全州重要的建材基地、生物制品加工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使德令哈的地位更加突出,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综合实力更加强大。   近几年,德令哈市分别被命名为“全省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良好的信誉、优惠的政策、宽松的投资环境、优良的社会环境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吸引着众多客商纷纷来德令哈投资发展,为加快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德令哈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是一片投资的热土,是创业者的乐园。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简介   一、德令哈市矿产资源概况   德令哈市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境内共发现各类矿产地65处,矿种16种,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矿种有石灰岩、石英岩、白云岩、煤、硼砂、石膏、石墨、粘土、铁、铅、锌、金、银、铜等,其中金属矿除莫合贝雷台铅锌矿外,其余矿产地由于规模小、品位低,目前无法开采利用;能源矿产旺尕秀煤矿和柏树山煤矿,因煤质高灰高硫,已于1999年关闭;非金属矿产主要为石灰岩、石英岩、白云岩,其中柏树山石灰岩矿和旺尕秀石灰岩矿,为我市优势矿产资源,该矿质优量大,在国内居第四位,资源保证程度高。旺尕秀石灰岩矿探明储量3亿吨,是制造水泥的优质原料;柏树山石灰岩矿,分布面(可采区)约44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的储量达10亿吨以上,氧化钙含量达54-55%, 碳酸钙含量95-97%,是制造纯碱的优质原料,潜在经济价值约为35.89亿元。其它非金属矿,大型石英石矿床1处,探明储量7000万吨,二氧化硅含量达95-98%。冶金用白云岩1处,探明储量1163万吨。   矿产资源   德令哈市矿产资源开发是从50年代旺尕秀和柏树山煤矿为起点的,之后在60年代开始开采砖瓦粘土,70年代开采水泥用石灰岩。都是以开采能源及非金属矿产为主。1971年德令哈水泥厂建厂投产开始开采石灰石矿,起初水泥生产规模小,年开采石灰石量1-2万吨,现该企业由现海西化工建材有限公司整体收购继续生产水泥,采矿量较前有所增加,年开采石灰岩约7-8万吨。1993年原德令哈纯碱厂建成投产,开始开采制碱用石灰岩,年开量只有2-3万吨,直到2000由蒙西联碱业整体 收购后产量逐年增加,到目前纯碱生产能力已达9万吨,石灰石需求量达12万吨。2005年青海碱业建成试产,2006年正式生产,形成了大规模开发利用石灰岩矿的态势。   地质构造   德令哈市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在地貌单元上分属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秦岭昆仑祁连地槽褶皱系的一部分,为中新代凹陷盆地。盆地中心大致沿37°20′(即宗务隆山前地带)的纬向基底断裂控制了盆地新生构造运动的性质,该断裂线以北的盆地西部和盆地东北部,自第三纪以来,一直缓慢上升,形成主要有第三系和中下更新统砂岩组成的丘陵带。盆地南部剧烈下沉,是第四系的主要堆积场所,厚达1200米,形成由上更新统的近代洪积、冲积及湖积层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  

乌兰县

   乌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部。总面积10784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3.9万人。以汉族人口居多,蒙古族为主体,还有藏、回、土等20多个少数民族。   县人民政府驻希里沟镇,距州府驻地110千米。邮编:817100。代码:632821。区号:0977。拼音:Wulan Xian。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四周高山矗立,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地势低平,盐湖和沙漠广布。境内有希赛盆地、茶卡盆地、卜浪沟盆地等。都兰河自东北向西南、赛什克河自北向南流入境内。年均气温3.8℃。年隆水量159.3毫米。   乌兰县辖4个镇:希里沟镇。茶卡镇。柯柯镇。铜普镇。境内有:青海省海西州莫河畜牧场。   气候条件   乌兰县深居大陆腹地,气候条件较好,属大陆性气候,夏秋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县内天然原始森林遍布多处。经过多年建设,县内交通比较发达,青新公路、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穿越境内,已成为县内主要交通运输干线。目前,全县程控电话装机容量3000门,数字微波、兰西拉光缆均通过县内,已开通126无线寻呼和139数字移动通信,形成了立体邮电通信网络;县内各乡、镇都已通电话、通邮路、通公路。龙羊峡—乌兰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基本建成,使乌兰在开发中独具电力优势。   自然资源   县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方面的耕地、草场、森林、灌木;野生动、植物;药用植物;地表、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以及风能、太阳能资源,都是乌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现有可耕地7.64万亩,绝大部分为水浇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油菜、豌豆、青稞、洋芋和多种蔬菜。1997年,在农民承包的责任田上设置的大面积高产示范田,春小麦平均亩产达851.29公斤。乌兰县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711.8万亩,生长着190余种野生植物,主要畜种有绵羊、山羊、牦牛和骆驼等。乌兰半细毛和山羊绒是加工各类皮毛制品的优质原料?   经济发展   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2958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6053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46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129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83万元。2005年,完成地区财政总收入4893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收入1467万元;全县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收入2024元。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广播电视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群众就医就学条件明显改善。   历史沿革   从公元1725年,先后为蒙古族左翼和硕特部西前旗、西后旗和北左末旗的驻牧地。民国六年(1917年)属海西地区都兰理事公署,1949年隶都兰县人民政府,1958年由都兰县析置茶卡工委,辖今乌兰县境域,1959年改为乌兰县。   2000年,乌兰县辖3镇、3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601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希里沟镇 12454 茶卡镇 2451 柯柯镇 7893 巴音乡 2566 铜普乡 4264 赛什克乡 6387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号文)批复:撤销巴音乡,并入茶卡镇。   2001年底,乌兰县辖3个镇、2个乡,33个村(牧)委会。   希里沟镇:驻西庄村,辖西庄、北庄、河东、东庄   柯 柯 镇:驻柯 柯,辖中村、东村、西村   茶 卡 镇:驻茶 卡,辖茶卡、塔拉、巴音、那仁、乌兰哈达、扎布寺、巴音河滩、夏艾里沟   赛什克乡:驻赛什克,辖怀灿吉、卜浪沟、纳木哈、南柯柯、赛什克、北柯柯、东沙沟、西沙沟、南沙沟、托海、洛顺、园山   铜 普 乡:驻中尕巴,辖都兰河、察汗诺、河北、河南、察汗河、上尕巴   2005年,乌兰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1、撤销赛什克乡,并入柯柯镇。2、撤销铜普乡,设立铜普镇,镇政府驻地和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   乡镇简介   (以下摘自“青海省民政厅网站”,估计为2000年之前或更早的资料。本站对个别之处做了更新)   希里沟镇 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中部。人口0.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面积76平方千米。辖东庄、西庄、北庄、河东4个村委会。1950年属都兰县第一区(即希里沟区),1953年设希里沟乡,1958年归茶卡工委,1959年改为希里沟公社,1963年改为希里沟乡,1969年改为希里沟公社,1984年改为希里沟镇。   茶卡镇 位于县境东端,距县府驻地74千米。人口0.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面积10平方千米。辖区内无村(牧)居委会,驻有茶卡盐厂等企事业单位。1958年设县级茶卡工委,隶海西州,1959年隶属茶卡公社,1963年恢复茶卡区,1972年撤销茶卡区公所归茶卡公社,1985年设立茶卡镇。   柯柯镇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9千米。人口0.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居民大多数是柯柯铁路段和盐厂职工和家属。总面积125平方千米。辖东村、西村、中村3个村委会。原为柯柯盐厂,随盐湖开发居民不断增多,于1984年设柯柯镇。   赛什克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0千米。人口0.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土等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占38.2%。面积0.8万平方千米。辖赛什克、南柯柯、北柯、卜浪沟、怀灿吉、东沙沟、西沙沟、南沙沟、纳木哈、托海10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赛什克乡,1959年改为赛什克公社,1963年改设赛什克乡,1969年改赛什克公社,1984年改为赛什克乡。   巴音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72千米。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3.5%,还有汉、回、土、撒拉、樟等民族。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塔垃、巴里河滩、乌兰哈达、扎布寺、那仁、夏艾里格、茶卡、巴音8个村(牧)委会。1956年设茶卡乡,1959年改为茶卡公社,1984年改为巴音乡。   铜普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土等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42%。面积0.3万平千米。辖都兰河、察汉诺、上尕巴、察汉河、河北、河南6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铜普乡,1959年改为铜普公社,1984年改为铜普乡  

都兰县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南部。总面积5万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5.3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察汗乌苏镇,距州府驻地205千米。邮编:816100。代码:632822。区号:0977。拼音:Dulan Xian。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2.7℃,年均降水量179.1毫米。   都兰县辖4个镇、4个乡:察汗乌苏镇、香日德镇、夏日哈镇、宗加镇、热水乡、香加乡、沟里乡、巴隆乡。境内有:香巴管委会、柴达木监狱、查查香卡农场、英德尔种羊场。   社会发展   素有柴达木“绿洲”之称的青海省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1500前,都兰县是“唐蕃古道”青海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至今出土的丝绸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图案之精美、时间跨度之长均居甘肃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丝绸品之榜首,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   都兰交通便利,109国道横贯全境,乡村道路与109国道相互贯通。邮电通讯更为便利,兰西拉光揽线与109国道平行而行,移动通讯覆盖全区。龙羊峡至都兰110、330千伏输变电线路通电运营,电力供应得到保证。   气候条件   都兰县于1930 年建制,隶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全县总面积4.527万平方公里,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5536米,最低海拔2677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型气候。县域东临乌兰县茶卡镇,西接海西工业重镇格尔木市,北连海西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南邻青南牧区的玉树、果洛州。全县共辖四乡四镇109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察汗乌苏镇。全县总人口7.41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36万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19个民族组成,其中蒙古族占12.53%、藏族占0.67%、其他少数民族占9.87%、汉族占56.8%。境内驻有2个省属农牧场。县域西部干旱少雨,日照充足,东部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4-5.1℃,年平均降水量37.9-180.5毫米,蒸发量1358-1765毫米,年日照时数2903.9-3252.5小时。   自然资源   都兰是一块待开发宝地,地理条件优越,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全地区共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县属16万余亩,盛产小麦、青稞、油菜。春小麦单产曾达1013.3公斤,创全国乃至全世界最高记录,1989年进入了全国粮食生产交售百强县行列,号称“柴达木粮仓”。境内生产的枸杞、紫皮大蒜以它独特的生长土壤、气候条件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名气,是都兰今后种植业发展的主要产品。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美,有可利用草原面积2331.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35%,主要牲畜有绵羊、山羊、牦牛、骆驼等。还栖息着岩羊、黄羊、盘羊、藏羚羊、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马鹿、狐狸、雪豹、熊、黄鸭、猞猁、石貂、沙狐、鹅喉羚、天鹅、黑颈鹤、雪鸡、石鸡等四十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级一、二类保护动物16种,青海省级一、二类保护动物24种。珍稀的林木品种主要有千年原始柴达木圆柏和野生的原始青甘杨及有“活化石”之称的荒漠原始梭梭林等。另外还有黄芪、大黄、羌活、雪莲、麻黄、锁阳、茵陈等各类中藏药材可供开发利用。1993年原国家林业部批准设立了都兰国际狩猎场,吸引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墨西哥、西班牙、丹麦、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批国际狩猎者前来都兰狩猎探险,累计创汇140余万美元。   都兰又是青海省的十大资源县之一,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锰、铜、锂、锌、铅、硼、金、镁盐、钾盐、石墨、硅灰石等四十多个矿种,其中大型矿床有3处、中型矿床有4处、小型矿床有19处,铁、石墨、硅灰石等矿产储量居全省前列。   历史文化   都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县境东起夏日哈,西至诺木洪200余公里线上,分布着近千余座古墓葬和古遗址。至目前从吐蕃墓葬出土的丝绸品130种,还出土了汉代中原地区制造的漆器、金银器和古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及来自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彩色玻璃珠和铜香水瓶等,这些文物见证了都兰的历史和都兰早期的地位和作用。吐蕃墓群、吐谷浑遗址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人文景观相映成趣。鲁丝沟唐摩崖石刻气势恢弘,自然形成的岩石人物栩栩如生。科肖图景区夏日冰瀑与怪石相依并济,景象为世人惊叹。著名的香日德班禅行辕隐落于绿洲丛林之中,香火缭绕。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清澈见底,裸鲤群游。世界罕见的贝壳梁、海虾山印证了亿万年前大海和柴达木盆地的变迁。   都兰(蒙古语意为“温暖”),位于青海省中部、柴达木盆地东南部。东部靠海南州兴海县,西、北部分别与格尔木市、大柴旦镇、德令哈市和乌兰县相邻,南部以昆仑山为界与果洛州、玉树州接壤。距省会西宁428公里。   周秦至汉初,都兰属西羌之白兰羌牧地。公元4年(汉文帝元始四年),都兰属汉朝统辖。公元四至七世纪,是鲜卑吐谷浑王朝的领地,后被吐蕃兼并。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都兰始归中央王朝版图,直至现代。   地形气候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境内有沙柳河、托索河、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7℃,年降水量179.1毫米。   历史沿革   原为东蒙古诸部、硕特西右后旗驻牧地。民国六年(1917年)设置都兰理事公署,隶甘肃省西宁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为都兰县。1949年都兰解放,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1952年改设都兰自治区,1953年、1954年先后易名为都兰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联合自治区和都兰蒙古自治区,1955年改为都兰县,驻地由香日德区迁至察汗乌苏乡。   2000年,都兰县辖2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767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察汗乌苏镇 17951 香日德镇 13400 夏日哈乡 5945 热水乡 3556 沟里乡 1358 香加乡 5086 巴隆乡 4462 宗加乡 1935 诺木洪乡 3977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号文批复:撤销夏日哈乡,设立夏日哈镇。   2001年底,都兰县辖3个镇、6个乡,96个村(牧)委会。   察汗乌苏镇:驻察汗乌苏,辖上庄、上西台、下西台、东山根、种籽站、北园、西星、上滩东、上滩西、下滩、西河滩上、西河滩中、西河滩下、沙滩、西建、西庄、中庄、东庄。   夏日哈镇:驻夏日哈,辖沙珠玉、夏塔拉、河南、河北、果米、查查、新乐。   香日德镇:驻香日德,辖得胜、沙珠玉、察汗毛、上柴开、下柴开、中庄、柴兴、上柴源、下柴源、新源、新华、沱海、兴盛、永盛、联盛。   热水乡: 驻东兰,辖智尕日、扎么日、赛什堂。   香加乡: 驻立新,辖科学图、艾里斯台、傲包图、柯柯哈达、德布生、呼里木图、柯克沙、陶生湖、阿木尼、孟克台、全杰、红旗、团结、立新、向阳、先锋、前进、红星、科尔、幸福。   沟里乡: 驻曲日昴,辖秀毛、热龙、智玉。   巴隆乡: 驻可可托勒海,辖乌拉斯台、诺木洪、哈图、夏图、伊克高里、布洛沟、托托、科日牧业、科日农业、清泉、河西、三合、雅日哈图、新隆。   宗加乡: 驻桑根洛克,辖农业村、西西、阿斯林、努日、纳木哈、布拉、沙日、托海、铁奎。   诺木洪乡:驻诺木洪,辖田格力、哈西哇、乌图、艾斯里金、路南、路北、诺木洪。   2005年,都兰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1、撤销宗加乡和诺木洪乡,设立宗加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诺木洪乡政府驻地诺木洪,实行镇管村体制。2、将香加乡的幸福村划归香日德镇管辖。   乡镇简介   察汗乌苏镇 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部,距省会西宁市450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18.3%,蒙古族占总人口的5.3%,回族占总人口4.5%。面积111.9平方千米。辖东山根、上庄、上西台、下西台、下滩、上滩东、上淮西、种子站、北园、西星、西河滩上、西河滩中、西河滩下、西沙滩、西建、东庄、中庄、西庄18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察汗乌苏乡,1956年改为察汗乌苏镇,1958年改为察汗乌苏公社,1978年改为察汗乌苏镇。   香日德镇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23.6%、藏族占10.8%、蒙古族占2.3%。面积291.2平方千米。辖沙珠玉、得胜、查汗毛、上柴开、下柴开、中庄、柴新、上柴源、下柴源、新源、新华、沱海、兴胜、永胜14个村(牧)委会。民国时设香日德局。1950年设香日德区,1955年设香日德乡后仍属香日德区,1958年改为香日德公社,1984年改为香日德乡,1985年改为香日德镇。   夏日哈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6%,还有汉、蒙古、土等民族。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新乐、河南、河北、查查香卡、果米、沙珠玉、夏塔拉7个村(牧)委会。1950年建夏日哈乡,1958年改为夏日哈公社,1984年改为夏日哈乡。   热水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3%,还有汉、蒙古等民族,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赛什堂、扎麻日、智尕日3个牧委会。1950年建日安乡,1958年、1960年先后改为上游、热水公社,1984年改为热水乡。   沟里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3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热龙、智玉、秀茂3个牧委会。1958年建沟里乡,同年改为沟里公社,1984年改为沟里乡。   香加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70千米。人口0.5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3%。面积1.1万平方千米。辖科学图、艾力斯台、傲包图、柯克哈达、德布生、呼力木图、柯克沙、托生湖、阿木尼科、孟克台、全杰、红旗、团结、立新、向阳、先锋、前进、红星、柯尔、幸福20个村(牧)委会。1958年建香加乡,同年改为香加公社,1984年改为香加乡。   巴隆乡 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驻地109千米。人口0.4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4%。面积5705平方千米。辖乌拉斯台、诺木洪、哈图、夏图、伊克高、布洛格、托托、科目、科尔、河西、清泉、三合、雅哈图、新隆14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巴隆乡,1958年与宗加乡合并成立巴隆公社,1962年分设巴隆公社,1984年改为巴隆乡。   宗加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60千米。人口0.2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西西、阿斯林、努尔、南木哈、布拉、沙日、托海、铁奎、农业9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宗加乡,1958年并入巴隆公社,1962年分设宗加公社,1984年改为宗加乡。   诺木洪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10千米。人口0.1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8%。面积1.1万平方千米。辖诺木洪、艾斯里金、乌图、哈西哇、田格里、路北、路南7个村(牧)委会。1956年建太吉乃乡,1958年改为诺木洪公社,1984年改为诺木洪乡  

天峻县

   天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南麓,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北部,青海湖西北侧,西北部与甘肃省交界,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是海西州主要的牧业县之一。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6°49′42″—99°41′48″之间,北纬36°53′—48°39′12″之间,全县总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5%,其中天然草场和宜建人工草场2355.73万亩,占总面积的61.05%;退化黑土滩和风沙地143.65万亩,占总面积的3.73%;冰川和水域78.34万亩,占总面积的2.03%。全县最高海拔5826.8米,最低海拔2850米,相对高差近3000米。县城新源镇海拔3406米。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农作物不宜成熟,畜牧业是全县的主导产业。总面积2万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1.8万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还有汉、蒙古、回等民族。县人民政府驻新源镇,距州府驻地223千米。邮编:817200。代码:632823。区号:0977。拼音:Tianjun Xian。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的祁连山中段南部地区,高山纵横,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以山地为主,高山、中低山、山谷和山间盆地相间分布。布哈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南部,疏勒河自东南向西北流经县境北部。属高原寒带气候,年均温-1.5℃,年降水量360毫米。   天峻县辖3个镇、7个乡:新源镇、木里镇、江河镇、苏里乡、龙门乡、舟群乡、智合玛乡、快尔玛乡、生格乡、阳康乡。 全县下辖12个乡,62个牧委会。   社会发展   青藏铁路和国道315横穿县境南部,铁路在县境内全长95公里,设有江河、天棚、天竣、南山、二郎洞五个火车站,国道315在境内全长7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全县下辖12个乡,62个牧委会,总人口为17109人(1998年,下同),其中牧业人口占79%,藏族人口占85%。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690万元,牧业产值3357万元,工业产值1488万元,乡镇企业产值468万元,全县各类牲畜存栏73.3万头只,牲畜总增率32.5%,出栏率30%,商品率24%,成畜减损率2.53%,仔畜成活率83.5%,母畜比例47.42%,全县肉类总产量4661吨,毛类总产量758吨,牧民人均占有牲畜55头只,牧民人均纯收入1658元。   自然地理   天峻,地域辽阔,草原广袤,地上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有煤、硫磺、石灰石、石棉、云母、石膏、冰洲石、芒硝、岩盐、高岭土、铅锌、铜、黄铁、金等。除煤、铅锌小规模开采外,其他尚未开采利用;野生动物有百余种,具有各种经济价值及药用价值的22科、37种。主要珍稀动物有牦牛、鹿、麝、雪鸡、猞猁、雪豹、野驴、岩羊、黄羊、羚羊、熊、盘羊等;境内可入药的野生植物有193种,常用的有80余种,资源大部分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   天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山南麓,青海湖西北侧,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是海西州主要的牧业县之一。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6°49′42″—99°41′48″之间,北纬36°53′—48°39′12″之间,全县总面积2.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5%,其中天然草场和宜建人工草场2355.73万亩,占总面积的61.05%;退化黑土滩和风沙地143.65万亩,占总面积的3.73%;冰川和水域78.34万亩,占总面积的2.03%。全县最高海拔5826.8米,最低海拔2850米,相对高差近3000米。县城新源镇海拔3406米。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农作物不宜成熟,畜牧业是全县的主导产业。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从汉代起,历属西海郡、吐蕃、角厮罗地方政权、朵甘行都使司和硕特北前旗、都兰理事辖地。1953年由都兰自治区析置天峻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设天峻县。   2000年,天峻县辖12个乡,县府驻地新源(关角乡辖地)。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892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江河乡 1865 天棚乡 1913 阳康乡 1010 知合玛乡 1357 木里乡 908 龙门乡 1125 快尔玛乡 1482 苏里乡 1132 尕河乡 104 生格乡 1102 关角乡 1044 舟群乡 1084 新源未批镇 4801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号文批复:撤销天棚、关角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新源镇(镇政府设在天峻县县城);将生格乡政府驻地迁至野马滩(青新公路451千米处)。   2001年底,天峻县辖1个镇、10个乡,62个村(牧)委会。   新 源 镇:驻新源,辖梅陇、茶木康、日许尔、天棚、曲陇、扎德勒、拉陇、夏尔宗、下日许尔、拉萨尔、达尔角合、赛尔雄。   苏 里 乡:驻豆库尔,辖措尔岗、豆库尔、登陇、曲尔追。   尕 河 乡:驻尕巴玛尔当,辖尕巴玛尔当。   木 里 乡:驻角合根,辖赛纳合让、角合根、佐陇、唐莫日。   龙 门 乡:驻龙门寺,辖龙门尔、扎玛尔、措芒、纳尔扎。   舟 群 乡:驻扎西君乃,辖迪尔恩、桑毛、岗东、吉陇、茫扎、浪钦。   江 河 乡:驻黑拉尼哈,辖柔丹、莫各拉、茶果尔、舟东、结盛、索德、织合干木、窦尔纳。   智合玛乡:驻智合玛龙宝,辖加吉、吉刚、加陇、多玉、曲陇、达尔那。   快尔玛乡:驻环仓贡玛,辖曲尔追、纳尔宗、赛尔曲、恰通、德陇、多尔则、阳陇、莫日通、参木康。   生 格 乡:驻野马滩,辖织合纳合、奥陇、阿吾嗄尔、秀陇。   阳 康 乡:驻赛尔娘,辖赛尔娘、曲陇、恰浩尔、果当。   2005年,天峻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尕河乡,并入苏里乡。撤销木里乡,设立木里镇,镇政府驻地和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江河乡,设立江河镇,镇政府驻地和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   乡镇简介   关角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所在地12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面积639平方千米。辖日许尔、拉萨尔、达尔角合、赛尔雄4个牧委会。1958年前属下环仓辖乡,1959年属天棚公社,1963年由天棚公社析置关角乡,1969年改设关角公社,1984年改为关角乡。   生格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4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织合纳合、奥陇、阿吾嘎尔、秀陇4个牧委会。1954年属上环仓区,1958年建生格乡,同年9月改为生格公社,12月并入快尔玛公社,1963年分设生格公社,1984年改为生格乡。   快尔玛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曲尕追、纳尔宗、赛尔曲、恰通、莫日通、德陇、阳陇、多尔则、环仓贡玛9个牧委会。1958年设快尔玛乡,同年与生格等乡合并成立快尔玛公社,1963年又设快尔玛乡,1969年改为快尔玛公社,1984年改为快尔玛乡。   天棚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梅龙、茶木康、日许尔、天棚、曲陇、扎德勒、拉陇、夏尔宗8个牧委会。1956年设天棚乡,1959年改为天棚公社,1984年改为天棚乡。   江河乡 位于县境东部边缘,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0%。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柔丹、莫合拉、茶果、舟东、结盛、织合干木、赛尔创、索德8个牧委会。1956属下环仓区,1959年改设江河公社,1963改为结盛乡,1969年改为江合公社,1984年改为江河乡。   舟群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7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0%。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迪尔恩、桑毛、岗东、吉陇、茫扎、浪钦6个牧委会。1956年属下环仓区,1959年并入江合公社,1963年改设舟群公社,1984年改为舟群乡。   织合玛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4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776平方千米。辖加吉、吉刚、加陇、多玉、曲陇、达尔那6个牧委会。1958年建织合玛乡,1959年改为织合玛公社,1963年改为织合玛乡,1969年改为织合玛公社,1984改为织合玛乡。   阳康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68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赛尔娘、曲陇、恰浩尔、果当4个牧委会。1956年属上环仓区,1959年属快尔玛公社,1963年分设阳康乡,1969年改为阳康公社,1984年改为阳康乡。   木里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66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赛纳合让、角合根、佐陇、唐莫日4个牧委会。1956年属上环仓区,1959年为木里公社,1963年改为木里乡,1969年改为木里公社,1984年改为木里乡。   龙门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0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龙门尔、扎玛尔、措芒、纳尔扎4个牧委会。历属木里乡(公社)辖地,1984年由木里乡析置龙门乡。   苏里乡 位于县境北部,东北部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260千米。人口0.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面积0.6万平方千米。辖措尔岗、豆库尔、登陇、曲尕追4个牧委会。1956年属上环仓区,1959年为苏里公社,1963年改为雪合里乡,1969年与尕合乡合并为苏里公社,1984年改为苏里乡。2005年,撤销尕河乡,并入苏里乡。   尕河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东北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280千米。人口138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8%。面积0.4万平方千米。辖尕玛尔巴当1个牧委会。1959年属苏里公社,1963年分设尕河乡,1969年并入雪合里公社,1984年由苏里乡析置尕河乡。2005年,撤销尕河乡,并入苏里乡。   


都兰县特产大全




都兰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