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沟村概况
红沟村有8个合作社,352户,1346人,共有耕地3400亩,人均耕地2.5亩,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玉米制种、陆地鲜食葡萄和温室大棚葡萄为主。红沟村于2007年7月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遇仙桥商标,实行统一包装、统一等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现有葡萄大棚156座、露地葡萄1200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20723105 | 734000 | -- | 查看 红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柳村 |
临泽县板桥镇西柳村位于县境北麓,东与东柳村接壤,西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南依黑河,北靠合黎山,张罗公路穿村而过,距县城37公里。全村区域面积23.7平方公里,辖8个合作社,553户,1964人,有劳动力1113人,耕地面积7382亩,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94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12元。 |
土桥村 |
板桥镇土桥村地处临泽县最东端,距镇政府15公里,东邻甘州区靖安乡,西靠红沟村,南依黑河、北靠合黎山。土桥村地域狭长,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2.4公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自然条件优越,省道214线横穿而过,交通条件便利,全村共有七个合作社,总人口1338人,总户数403户,其中劳动力769人,全村耕地面积达5026亩,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41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7952元。村委会占地10000平方米,办公设施齐全,现有办公室7间,电脑3台,打印机2台,桌椅50套。 |
古城村 |
古城村概况 古城村共有8个合作社,392户,1479人,耕地面积3860亩。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951元。近年来古城村按照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调整结构促增收为重点,以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提升基础产业,发展特色产业:为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古城村确立了玉米制种、规模养殖、设施农业、红枣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全村精品玉米制种面积每年稳定在4700亩左右;养殖小区一个;累计建成钢屋架葡萄拱棚65座;成立肉牛养殖协会、玉米制种协会、果蔬专业合作社各一个,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新型社区:按照生活社区化要求规划建设农民公寓楼2栋48套,建设高标准小康住宅209户,村民居住条件大为改观。 整治村容村貌,营造优美环境: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对村社主干道、村务活动中心、国道沿线、居民点的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和检查评比,绿化、美化、亮化了村社主干道和村务活动中心周边的环境。 加强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民培训基础设施条件和培训制度,利用已建成的标准化的文化室、电子阅览室、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提升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设施葡萄种植技术明白人78户,养牛、养猪技术明白人20多户。全村90%劳动力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 实行民主管理,凝聚发展合力: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要求和一事一议工作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物,村务做到及时公开,矛盾纠纷及时调处。选举产生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完善了村级议事规则,全村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和谐稳,形成了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
壕洼村 |
壕洼村简介 壕洼村座落于板桥镇西北面,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全村624户,2369人,下设村支委班子成员7人,11个合作社。现有党员130人,发展党员中心户8人,村民代表51人,其中,党员中曾担任过村两委干部的28人。近年来,壕洼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玉米制种,多年来,玉米制种面积保持在12000亩以上,玉米制种收入1300万元以上,是全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引导群众发展畜牧养殖、劳务输转、特色瓜菜、林木等产业,采取多项措施,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全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干群关系融洽,百姓和睦共处,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东柳村 |
东柳村概况 板桥镇东柳村位于镇政府西北7公里。东接西湾村,南临黑河,西邻西柳村,北与壕洼村接壤。省道214线横穿而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土壤多为沙壤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村有10个合作社,492户,近年来,东柳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设施温室葡萄、玉米制种、畜禽养殖等产业。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3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30元,种植制种玉米4700亩,发展设施温室葡萄100亩。通过几年的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以设施温室葡萄、玉米制种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 |
红沟村 |
红沟村概况 红沟村有8个合作社,352户,1346人,共有耕地3400亩,人均耕地2.5亩,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玉米制种、陆地鲜食葡萄和温室大棚葡萄为主。红沟村于2007年7月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遇仙桥商标,实行统一包装、统一等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现有葡萄大棚156座、露地葡萄1200亩。 |
板桥村 |
板桥村概况 板桥镇板桥村现有11个合作社,605户,2265人,耕地5900亩,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77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65元。近年来,初步形成了以玉米制种、规模养殖、汽车运输为特色的产业格局。板桥村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四化示范村建设要求,坚持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根本,以村庄整治为关键,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创新农村服务机制,促进农村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
友好村 |
友好村现有9个合作社,284户,1171人,耕地2758亩,近年来全村形成了以制种玉米、葡萄、核桃和劳务输出为主的产业格局。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8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87元。近年来,友好村在市、县、镇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及相关部门的扶持帮助下,采取规划引导、政策驱动、宣传发动等措施,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素质,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近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稳定发展玉米制种产业。完善生产制度,规范市场运营,加强日常监管,使玉米制种产业技术更成熟、优势更突出、秩序更规范。二是逐步壮大特色产业。根据全村实际,近年来共栽植露地葡萄600亩,薄壳核桃470亩。在特色产业发展中,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指导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逐步向专业化生产靠拢。三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村上注册成立了金田农友特色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了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促农增收作用。四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规范运作”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形式,促进土地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五是不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相继组织实施了土地治理、农网改造、一事一议财政支农等项目,平整土地1000亩,完成田间道路建设3公里,衬砌渠道2.4公里,架设输电线路300米,埋设输水管道3公里,为促农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规划建设富民小区,小区计划修建公寓楼5栋150户,2010年建成2栋60户,2011年新建3号公寓楼36户,该小区建成后和两个连片小康示范点将使全村90%以上的农户住上高标准小康住宅。同时,不断加大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市县投资120万元实施了地源热泵供暖和增压变频供水工程,实现了小区低成本、高效益供热供水。投资130万元建成1.2万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广场,硬化地坪5500平方米,修建150平方米的餐馆1处,购置安装体育健身器材10(套)件,修建葡萄长廊80米,修建-围墙226米,硬化村社道路1.5公里。投资146万元建成1460平方米的集学校、村务活动中心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内设党群活动室、远程教育中心、文化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会议室,并在一楼设置了超市、村卫生所、图书阅览室等便民服务场所。同时,村上成了了红白理事会,并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经验,制定了小区物业管理办法,确定专人加强对小区的管理,使居民生活逐步向社区化方向发展。 (三)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一是积极组织实施农村环保治理项目。村上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争取实施投资100万元的农村环保治理项目,开挖铺设排污管道1.2公里,建成1000平方米生物氧化塘1个,建设4000平方米垃圾填埋场一处,为全村环境美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美化绿化人居环境。在小区和文化健身广场内,栽植风景树1000株,修建花坛4个,种植各类花卉3500株;同时对小区对面的闫凉山进行绿化,建成泵房一个,架设低压线路100米,配套高扬程水泵一台,开挖蓄水池一个,铺设输水主管道280米,栽植松树、柏树、榆树等绿化树木2000株,绿化面积达40亩。三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严格落实“月末周五”环境卫生整治制度,深入开展清洁卫生大行动,提高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普及率,增强农民环保意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村容村貌整体改善。 (四)扎实开展各类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围绕葡萄、薄壳核桃、精品瓜菜制种、劳务输出等产业,以产业发展定培训重点、以培训需求定受训对象,大力培养农民“土专家”、“田秀才”,不断提高群众务工技能,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近年来,全村经常性劳务输出人数达330多人,其中夫妻二人共同外出务工达76户。 二.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近年来,通过稳定发展玉米制种产业,扶持发展葡萄、核桃等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发展劳务产业,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787元。 (二)群众生活更加舒适方便。近年来,通过修建富民小区、社区服务中心和实施供水、供暖、排污等工程,使群众实现了就近上学、就近就医、就近购物,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三)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危旧房改造、道路改造等工程,使全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通过开展群众道德评议、党员设岗评星等活动,引导群众逐步转变了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跟上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近几年,是全村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也是全村面貌变化最大的几年,全村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呈现出了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社会安定和谐的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
西湾村 |
西湾村简介 西湾村位于板桥镇政府西3公里处,省道214线横穿而过,村社道路已全部铺油罩面,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通讯设施完善,电话入户率达98%。全村现有14个合作社,729户,2731人。2013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48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13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余万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