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湖南省 >>郴州 >> 桂阳县 >> 浩塘镇

浩塘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浩塘镇谷歌卫星地图)


浩塘镇简介

  名称来历 因人民政府驻于浩塘圩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13′26″~112°55′46″,北纬25°27′15″~26°13′30″。地处县城西部,东连仁义镇,南靠方元镇,西与舂陵江镇接壤,北与嘉禾县普满乡间相邻。人民政府驻浩塘村浩塘圩,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22,距县城18千米。
  政区沿革 1946年属三正乡,治所设三合圩。1952年底属桂阳县第五区,治所设丰加圩。1957年乡治所由丰加圩迁浩塘圩。1958年属方元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浩塘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2012年3月,撤乡设镇。
  行政区划代码???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浩塘、深塘、深村、桐木、扫村、菖蒲、下愁、鲤鱼、元山、丰加、何家、飘塘、下桥、幕庭、三合、栗木、大留、朱美、邓家等19个村民委员会,和浩塘圩1个居民委员会。设1个居民小组,131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23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800人,城镇化率为17%。另有流动人口1109人。总人口中,男性11556人,占51.8%;女性10744人,占48.2%。民族均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为9.8%,死亡率为5.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7%。
  辖区内东西最大距离11.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6千米,辖区总面积为73.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02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属丘陵地,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走势,辖区平均海拔为175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7℃,一月平均气温3.1℃,极端最低气温-3℃;七月平均气温26℃,极端最高气温38.6℃。无霜期年平均205天。年平均日照180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540~1720毫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主要有煤炭、锰矿、大理石质岩。煤矿主要分布在桐木村、深村、大留村一带,大理石质岩主要分布在邓家村一带。
  自然灾害 主要有旱涝、低温等。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2.09万亩,人均0.93亩,其中水田1.48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1.59万亩,生产粮食0.64万吨,人均286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玉米、花生。2011年种植烤烟1.4万亩,生产烤烟4.49万担;玉米0.22万亩,产量0.07万吨;花生0.18万亩,产量0.03万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8.17万头,年末存栏4.22万头;牛饲养量140头,羊饲养量214只,家禽饲养量9.21万羽。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6557元。
  工业 以大理石加工、煤炭采掘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4.47亿元。有工业企业96个,从业人员1196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14亿元。有商业网点30个,从业人员1994人;农村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3500万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1233万元。2011年末境内有金融机构1个,各类存款余额1.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0.1亿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新建镇中心文化站1个,有村级农家书屋11个、藏书3.6万册,各类文化专业队4个。
  教育 2011年未有幼儿园4所,小学8所,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632人;专职教师87人,其中本科学历35人,学历合格率100%,中学高级职称2人,郴州市级骨干教师1人。2011年获省、市、县级竞赛奖42人次,其中教师赛课奖县级3人次。论文省级奖12篇,市级奖14篇,县级奖26篇。2011年初中毕业会考有103人参考,其中升入普高和职业学校82人,升入省示范性高中40人,升入市示范性高中18人,升学率80%。2011年财政教育预算内经费30万元,比上年增长13%。
  医疗卫生 2011年未有乡卫生院1所,村组卫生机构22个,专业从业人员37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9个。
  广播电视 1994年6月建成乡有线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165户,入户率69.39%。
  社会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26户,人数1089人,支出101.9万元。有五保户143户,159人,支出24.8万元;新建敬老院1个,可收养农村五保人员48人。民政部门资助大病教助52人次,支出资金11.4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61%。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衡武高速过境,县道从东南至西北贯穿全境。境内村组公路硬化率94.1%。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建成邮政所1个。2011年末有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11个,固定电话340户,移动电话用户4600户,互联网用户660户。
  水利 有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6座,山塘96口。境内形成了主渠与支渠互为依托的农田排灌网络。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2011年新建镇供水自来水厂1座,规模供水1.1万吨。
  供电 有水力发电站3座,供电所1个,供电线路长达100千米。
  园林绿化 2011年末乡驻地有园林绿化式单位3个,绿化面积700多平方米。乡村主道两边绿化60余千米。植树造林2400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23万人 73.7平方公里 431021115 423000 0735 查看 浩塘镇谷歌卫星地图

浩塘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浩塘圩社区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浩塘圩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三合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三合村谷歌卫星地图
菖蒲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菖蒲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愁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下愁村谷歌卫星地图
鲤鱼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鲤鱼村谷歌卫星地图
元山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元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丰加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丰加村谷歌卫星地图
何家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何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飘塘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飘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扫村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扫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幕庭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幕庭村谷歌卫星地图
桐木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桐木村谷歌卫星地图
栗木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栗木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留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大留村谷歌卫星地图
朱美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朱美村谷歌卫星地图
邓家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邓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深塘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深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深村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深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史家桥村 ·桂阳旅游·桂阳特产·桂阳十大特产·桂阳十景·桂阳名人·桂阳 0

----

查看 史家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浩塘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龙潭街道

  桂阳县龙潭街道位于东经112°13′26″~112°55′46″,北纬25°27′15″~26°13′30″。地处桂阳县西北部,东邻正和镇,南毗鹿峰街道,西与浩塘镇相连,北与仁义镇、樟市镇接壤。辖4个社区居委会、4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75.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833.2公顷。   2017年龙潭街道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系列全会精神、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 “五大发展理念”、县委“1357”发展思路,以“四创”为抓手,统筹抓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真抓实干,攻坚克难,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55.69亿元,同比增长1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15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6.5%,同比增长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同比增长2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9524万元,同比增长1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28元,同比增长11%。   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围绕打造政治素质强、服务意识强、发展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三强一高”型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目标,通过“两推一选”方式,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队伍,换届中坚持严格要求、严密程序、严细把关、严肃纪律,选举产生村社区党组织委员32人,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35人,实现了村“两委”班子职数、年龄、学历结构“三个优化”和“两个保证”。落实县委1+6+3系列文件和2017年党建工作十项重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书记抓党建责任,坚持把“反映社情民意、服务发展大局”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把责任放在心上、工作抓在手上,推动主体责任落地落实、落地生根。按“五化”要求,推行基层党建“点线建精、整片建强”模式,建立“公开栏”,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增加透明度,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党建工作机制,抓好“选人”、“育人”工作,多措并举为干部成长成材提供优质的土壤,先后涌现出了袁春安、周小平、黄利国等先进典型人物。   优化环境,推进项目建设。牢固树立“亲商、安商、爱商、扶商、富商”和“亲民、安民、便民、利民”意识,主动担当、积极协调,年内新增注册500万元以上内资企业8家、注册资本6800万元。围绕项目建设,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克服重重困难,深入项目服务一线,认真调处工农矛盾,确保各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全力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龙潭西路延伸段、健康路、万荣农副产品综合三市场如期完工。骏马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腊树下棚改、八字塘棚改、衡武高速桂阳连接线、五云观市场提质改造、广场1号等一大批项目有序推进。   持续发力,抓统筹,促提升,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坚持以“四创”为总揽,以“大整治、大拆违、大清扫”为抓手,着力推进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全民参与、全力推进,在城乡建设管理上实现新突破、新跨越,提升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市容市貌大为改观,为创文创卫创园创历史文化名城顺利通过国家、省级检查验收作出了重要贡献。街道机关被市爱卫会评为“郴州市文明卫生单位”,昭金村、洞水村被评为省级卫生村。   加强综合治理,和谐社会稳步推进。紧紧“围绕发展抓稳定,抓好稳定促发展”的工作目标,以创建平安龙潭为抓手,创造性提出并构建六大防控体系和三级防控网络,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0完成全国及省市县“两会”、“一带一路”峰会和“十九大”期间的维稳安保工作,全年实现零非访的目标,2017年民调排名全市31个城区街道第2,获得全市“平安乡镇(街道)”的殊荣,荣获全县迎接党的十九大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   2017年,该街道先后获评全市平安乡镇(街道)、市经济发展十强乡镇(街道)、市文明卫生单位、全市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先进乡镇(街道)、优秀领导班子、全县烟叶工作先进单位、全县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全县迎接党的十九大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等。   

鹿峰街道

  名称来历 因境内有鹿峰寨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13′26″~112°55′46″,北纬25°27′15″~26°13′30″。地处桂阳县城区西南部,东邻正和镇,南接黄沙坪街道,西与方元镇相连,北与龙潭街道接壤。街道办事处驻南苑社区,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00。   政区沿革 1950年为桂阳县蓉峰镇,后称城关镇。1965年8月易名城关人民公社,1970年3月至4月,划出四周郊区设城关公社,原城关公社复名城关镇。2012年3月,撤销城关镇设立龙潭、鹿峰2个街道。   政区划分 2012年3月,辖十字街、南塔、蔡伦井、东塔、百花、北麓、南苑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原牛巷口、新城、子龙、富阳4个村民委员会。设17个居民小组,16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3月总人口5.3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08万人,城镇化率95%。另有流动人口1.95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7330人,占50.8%;女性26469人,占49.2%。14岁以下8897人,占16.5%;15~64岁33894人,占63%;65岁以上11029人,占20.5%。2011年人口出生率4.95‰,死亡率5.85‰,人口自然增长率-0.9‰。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8千米,总面积60.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94人。   经济概况   工业 以有色金属冶炼、塑料加工、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电子业、轻工业等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7.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 %;实现工业增加值4.35亿元。拥有工业企业355家,从业人员1028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额6.56亿元。有商业网点316个,从业人员5563人;城镇集贸市场4个,年成交额3.4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1.6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75万元,人均财政收入3104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街道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3处;村(居)级文化活动中心43个,各类文化专业户85户;社区农家书屋19个、藏书15万册。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22所,在园幼儿2465人,专任教师165人;小学4所,在校学生4850人,专任教师24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3所,初中在校学生4325人,专任教师25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895万元。   医疗卫生 2011年有社区服务站共17个,床位205张;有专业卫生人员366人,其中执业医师45人,执业助理医师121人,注册护士152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3.5万人次。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98.5%。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896户,人数12693人,支出2619.8万元,月人均172元,医疗救助13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27人次,共支出76.3万元。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8户,人数207人,支出19.8万元,月人均80元,国家抚恤金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92万元,社会福利事业费65万元。社区服务设施21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个,社区服站7个,有慈善分会2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10万元,使18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51万元,基金支出合计51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0.55万人,参保率96%。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7个,看台设座2500张。7个社区、4个居民委员会有健身器材21套(台)。   广播电视 2011年有线电视用户30466户,入户率99%。   

黄沙坪街道

  名称来历 街道办事处驻黄沙坪铅锌矿,故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19′26″~112°35′46″,北纬25°37′15″~26°03′30″。地处桂阳县城区西南部,东与正和镇相连,南邻太和镇,西与方元镇相接,北与鹿峰街道毗邻。街道办事处座落黄沙坪铅锌矿区内。距县城9千米,电话区号0735 ,邮政编码 424421。   政区沿革 原名长富平(今黄沙坪街道周台村),唐为平阳银坑地,山巅有宝王庙及戏台,台侧有监守署遗址。1950年属桂阳县第二区永平乡。1956年属方元乡。1959年建立黄沙坪镇(工矿镇)。1960年成立黄沙坪人民公社。1961年3月,并入方元人民公社。1961年8月,设黄沙坪区公所 ;1962年撤销。1983年,复建黄沙坪镇。2012年3月,撤镇,设立黄沙坪街道。   政区划分 2012年3月,辖羊角、上银山、周台、山下、三关、共和、柏树、沙坪8个村民委员会,和桃花园、三好桥、三棵树、井水坪、黄沙坪机关5个居民委员会。设10个居民小组,50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3月辖区总人口2133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600人,城镇化率82.5%。另有流动人口5600人。总人口中,男性10986人,占51.5%;女性10346人,占48.5%。14岁以下2882人,占13.5%;15~64岁15274人,占71.6%;65岁以上3176人,占14.9%。2011年人口出生率 7.1‰,死亡率5.9‰,人口自然增长率1.3‰。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千米,总面积3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77人。   自然条件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铅、锌、铁精矿、磁铁矿、锰矿资源极为丰富,稀有金属钨、钼储量也可观。其中铅、锌、铁等储量在全国名列榜首,素称“有色金属之乡”。 1967年黄沙坪铅锌矿正式投产的“湖南黄沙坪铅锌矿”就在境内。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5289亩,人均0.25亩,以种植水稻、疏菜、玉米、花生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0.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100吨,人均148.8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疏菜、玉米、花生。2011年疏菜种植3100亩,产量0.8万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1万头,年末存栏6000头;家禽年饲养量9.2万羽。   工业 以铅、锌、铁等矿业冶炼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16.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0%;实现工业增加值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拥有工业企业188家,从业人员5246人。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2.5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00万元。2011年末有金融机构1个,各类存款余额2.62亿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2亿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文化站1个,村级农家书屋4个、藏书1.2万册,各类文化专业队2个。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800人,专任教师26人;小学1所,在校学生858人,专任教师6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学生1050人,专任教师9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   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540万元,比上年增长0.8%;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32%,比上年增长12%。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8个,门诊部(所)18个,床位83张,固定资产总值41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15名,其中执业医师31名,执业助理医师48名,注册护士87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2.1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30个,篮球场10个,棋牌室1个,乒乓球室1个,健身器材70套(台)。   广播电视 2011年末有线电视户7100户,入户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9户,人数393人,支出8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5%,月人均172元,比上年增长15%;医疗救助4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85人次,共支出64.5万,比上年增长2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8户,人数192人,支出18.4万元,比上年增长16%,月人均80元,比上年增长1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9万元,比上年增长18%。社会福利费35万元,比上年增长24%。敬老院1家,床位5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45人。社区服务设施26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个,社区服站5个。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6.5万元,使95人(次)困难群众受益。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32万元,比上年增长12%。基金支出合计32万元,比上年增长1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5%。   镇区市政建设   园林绿化 占地面积50亩,建有能同时容纳2000人休闲、娱乐的雄鹰广场。绿化带的附属设施齐全,安装16m高杆灯一盏、8m高路灯17盏。   

仁义镇

   名称来历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仁义圩”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23′26″~112°55′46″,北纬25°37′15″~26°13′30″。地处桂阳县中部,东与樟市镇相连,南接龙潭街道,西靠浩塘乡、舂陵江镇,北经舂陵江的欧阳海大桥与敖泉镇、和平镇相连接。人民政府驻地仁义圩,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06,距县城10.5千米。   政区沿革 1949年,属桂阳县五美乡。1956年,设仁义乡。1958年,成立仁义公社。1978年,更名为仁义圩人民公社。1983年,撤公社,复为仁义圩乡。1993年,撤乡建镇。2012年3月,银河乡并入。   政区划分 2012年3月辖仁义、王泗、刘方、桐岗、白云、圳头、田心、下湾、大湖、大坊、阴山、莲花、山河、下源,乌市、三都、大河、长江、花园、育才、塘池、桐子坪22个村民委员会,和仁义圩居民委员会、茶子山、花坪3个居民委员会。设2居民小组,194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3月辖区总人口3500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495人,城镇化率21.4%。另有流动人口7001人。总人口中,男性19497人,占55.7 %;女性15507人,占44.3 %。15岁以下7981人,占22.8%;15~60岁25812人,占73.74%;60岁以上1211人,占3.46%。2011年人口出生率12.6‰,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长率6.5‰。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5.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9.5千米,总面积190.33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183人/平方千米。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南北高中间低,丘陵顶多尖峰,平均海拔293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6℃,一月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5℃(2008年1月27日);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达42℃(1995年8月1日),平均气温年较差25℃。生长期年平均224天。无霜期年平均200天,最长220天,最短170天。年平均日照数1580小时。0℃以上持续期295天(2月20日至11月21日)。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   水文 境内属舂陵江水系。舂陵江自莲花入境,由南向北经山河、下元流入樟市镇,境内河长29千米。   自然灾害 主要有旱涝、低温、霜冻等。2007年12月至2008年冬因冰冻灾害造成1.05亿元的经济损失。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主要有金、银、铁、铜等。大坊金矿位大坊村,是唐宋时期“九银坑”之一的毛寿银坑地。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3.73万亩,人均1.06亩,以种植烤烟、水稻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2.1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5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8万吨,人均514.2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2011年收购烤烟9.1万担,完成税收1877.16万元。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26万头,年末存栏1.58万头;家禽饲养量15.6万羽。   工业 以塑料制品、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5%;实现工业增加值9747万元,比上年增长18.7%。拥有工业企业145家,从业人员515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亿元。共有商业网点117个,从业人员845人。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1961.8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38.15万元,比上年增长24%。2011年,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各类贷款余额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2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6处,各类文化专业户31户。有村级农家书屋15个,藏书6.1万册。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5所,小学8所,中心校2所,在校学生 1481人,专职教师13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570人,专职教师71人。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12万元,比上年增长10.9%;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6%,比上年增长1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室25个,有床位85张,每万人有病床25张,固定资产值2100万元。专业从业人员62名,其中执业医师7人,执业助理医师17人。2011年完成诊疗6.1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28个,篮球场25个,健身器材80套(台)。   广播电视 1995年8月建仁义镇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3600户,入户率36%。   社会保障 2011年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9户,人数107人,支出20.5万元,比上年增长17%,月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长13%。医疗救助25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850人次,共支出79万,比上年增长27%。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21户,人数1381人,支出129.2万元,比上年增长28%,月人均78元,比上年增长30%。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63万元,比上年增长15%。社会福利费88.5万元,比上年增长12.7%。敬老院1家,床位5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45人。社区服务设施1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站2个。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6.6万元,使35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02万元,比上年增长24.5%;基金支出合计102万元,比上年增长24.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8.5%。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省道S214贯穿全境,村村通水泥公路。1982年建成仁义客运站,日发客运汽车80班次,日均客容量2000余人次。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2处、代办所23处,邮政业务总量425万元,报纸杂志累计发行1.3万份。有电信服务网点2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万门,固定电话6000户,电话普及率64%,移动用户1.1万户,互联网用户0.5万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780万元。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2006年建仁义镇自来水厂,年供水23万立方米。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排水管道2000米。   供电 1981年仁义变电站、供电所建成。   园林绿化 2011年全镇驻地有花坛35个,绿化面积1.6万平方米。   

太和镇

  名称来历 因人民政府驻地泡古浪有圩场叫太和圩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31"~112°45",北纬25°33"~25°41"。地处桂阳县南部,东南面与北湖区的鲁塘镇接壤,南连荷叶镇,西邻方元镇,北接黄沙坪街道。人民政府驻泡古浪,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05,距县城13.5千米。   政区沿革 明嘉靖六年(1527),桂阳本州设四乡47里,太和属南乡一部分。明崇祯十三年(1640)至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太和隶属于金三乡。民国3年(1914)属桂阳县第二区大乾南团。民国19年(1930)为善长乡。1956年6月设立太和乡,1961年5月改为太和公社,1984年1月更名为太和乡,1993年7月撤乡设镇。2012年3月,太和镇、清和乡合并,建太和镇。   政区划分 2012年3月,辖汪塘、珠塘、社员、神下、地界、潭沙、车田,烟村,榜山,长乐,清和,溪口,龙渡,起岭,太竹,芙蓉,当家,峰源等18个村民委员会,和太和圩、清和圩2个居民委员会。设2个居民小组,203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3月辖区总人口3769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600人,城镇化率 22.8%。另有流动人口3163人。总人口中,男性21577人,占57.2%;女性16115人,占42.8 %。14岁以下8709人,占23%;15~60岁22598人,占60%;60岁以上6385人,占17%。2011年人口出生率7.7‰,死亡率1.5‰,人口自然增长率6.2‰。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6.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3.9千米,总面积118.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318人/平方千米。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地处南岭山脉中段的骑田岭北麓,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条形倾斜状。丘陵地多,山地、岗地次之,平原少。境内最高点位于汪塘的鸡公岭海拔702米,最低处是沙坪的大溪桥下海拔仅220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7.5℃,一月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8℃;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达38℃。无霜期年平均277天。年平均日照数17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主要有锰、铁、铀、铅、锌、煤、石墨、高岭土、石灰岩等。柳塘锰矿地质储量1.62万吨。煤和石墨主要分布在竹溪水山岭上,石墨含固定碳70~80度。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储量达1千万吨以上。   自然灾害 主要有旱灾和洪涝、冰冻。1938年全域大旱,80余天无雨,不少溪河断流,井泉枯竭,农作物受害严重。1995年秋,龙卷风袭击沙坪村的下雨山组,刮倒房屋和树木,1人受伤住院。1998年8月至1999年3月,连续8个月无雨,农作物受灾严重,沙坪电站不能正常发电。洪涝最严重一次发生在2002年,受第12号强热带风暴“北冕”和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清和乡8月7~8日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超过了400毫米,出现较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山洪爆发,受灾人口1.2万,倒塌房屋68间,直接经济损失450万元。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3.16万亩,人均0.83亩,以种植水稻、红薯、蘑芋、五爪辣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8200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5%。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5万吨,人均716千克。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0.83万头,年末存栏0.31万头;羊饲养量0.25万只,年末存栏0.09万只;家禽饲养量3.2万羽。   工业 以煤炭、石墨、风电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8.124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1%;实现工业增加值1.3381亿元,比上年增长28.7%。拥有工业企业907家,从业人员8516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有商业网点125个,从业人员386人;农村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1.15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566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40元,人均财政收入1860元。2011年末境内有金融机构2个,各类存款余额1.8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211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2个,村级农家书屋8个、藏书4.1万册,各类文化专业队8 个。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10所,小学14所,在校学生   2640人,专职教师18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1056人,专职教师98人。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10万元,比上年增长5.9 %。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2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22个;专业从业人员61名,其中执业医师7人,执业助理医师40人。2011年完成诊疗6.21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29个,篮球场33个,健身器材80套(台)。   广播电视 1995年建成太和镇有线电视站,后改成太和镇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3160户,入户率52%。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47户,人数1420人,支出132.9万元;有农村五保户172户,255人,支出39.78万元;有敬老院2个,收养农村五保人员77人;民政部门资助大病救助81人次,支出资金25.1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3万人,参保率87.6%。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省道S214从北到南贯穿全境,厦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村、组公路硬化390千米,。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1个,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16个,固定电话用户824户,移动电话用户2.5万户,互联网用户1100户。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1998年建镇自来水厂,年供水20万立方米,有村自来水厂18个,用户6300户。   供电 2011年末有变供电站1座,年供电农业620万度、工业 3700万度。   园林绿化 2011年末镇驻地有花坛50个,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   

洋市镇

  名称来历 人民政府驻于洋市村,故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38"~112°44",北纬25°27"~25°34"。地处县城东北部,东与苏仙区岗脚乡接壤,南与樟市镇相邻,西南与和平镇为邻,西与雷坪镇相连,北与永兴县油麻乡、洋塘乡交界。人民政府驻洋市村,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13,距县城27千米。   政区沿革 1949年属洋市乡,1956年撤区并乡建制洋市乡,1958年改为洋市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2012年3月,东城乡并入。   政区划分 2012年3月,辖洋市、仁和、平堂、停欧、石栏、双江、杨胡、府桥、老屋、南衙、元林、古塘、龙口、东成、会冲、春养、泉塘、庙下、瓦僚、东岭、花麦、车江、花台23个村民委员会,和洋布坪、东成圩2个居民委员会。设2个居民小组,313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3月辖区总人口4691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993人,城镇化率15%。总人口中,男性23926人,占51%;女性22988人,占49%。14岁以下9148人,占19.5%;15-64岁32511人,占69.3%;64岁以上5255人,占11.2%。2011年人口出生率 8.68‰,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3.18‰。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7.5千米,总面积171.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161.7平方千米,占94.2%;水域面积9.9平方千米,占5.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73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为丘陵,地势东高西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260至380米之间;最高点位于南衙村馒头岭,海拔604米;最低点位于西面平堂村下周家,海拔230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6℃,1月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8℃(2008年1月25日);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达42℃(1963年7月15日);平均气温年较差25℃。生长期年平均224天。无霜期年平均200天。年平均日照数1780小时,年总辐射95千卡/平方厘米。0℃年以上持续天302天(一般为2月28日至12月1日),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2200毫米(1975年),极端年最少降雨量820毫米(1992年)。   水文 境内河道属舂陵江水系。舂陵江自停欧村南入境,由南而北,经平堂村西流出,进入雷坪镇,境内河道长4.54千米。   自然灾害 主要有旱涝、低温、霜冻等。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发生的冰冻灾害造成1.5亿元的经济损失。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3.76万亩,人均0.8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9600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8761吨,人均308.1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花生、油茶。2011年烤烟种植2.22万亩,烤烟收购4.5万担,完成税收930万元。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5.8万头,年末存栏2.4万头;家禽年饲养量12万羽。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97元。   工业 以面条生产、木材加工、建材生产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4365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6%;实现工业增加值526万元,比上年增长16.8%。有工业企业36家,从业人员1981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有商业网点118个,从业人员579人;乡镇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1.39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918万元,比上年增长18.4%。2011年末境内有金融机构2个,各类存款余额1.16亿元,各类贷款余额3300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2处,村级文化中心12处,各类文化专业户32户,各类农家图书室25个、藏书6.5万册。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670人,专任教师49人;小学23所,在校学生3100人,专任教师12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初中在校学生940人,专任教师6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   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850万元,比上年增长12%;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36%,比上年增长9.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2个,村级卫生所、门诊部25个,有床位110张,固定资产总值42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27名,其中执业医师9名,执业助理医师15名,注册护士28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3.7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至2011年底有各类体育场所18个,篮球场24个,健身器材40套(台)。   广播电视 1996年9月建成洋市镇有线电视台,后改成洋市镇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6210户,入户率75%   社会保障 2011年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1户,人数72人,支出13.8万元,比上年增长10.5%,月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长12%。医疗救助8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821人次,共支出51.5万,比上年增长4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60户,人数1740人,支出162.8万元,比上年增长30%,月人均78元,比上年增长30%。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5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10万元,比上年增长18%;社会福利费105万元,比上年增长21%。敬老院2家,床位10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84人。社区服务设施26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个,社区服站2个。慈善分会2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4.6万元,使12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02万元,比上年增长28%;基金支出合计102万元,比上年增长28%。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省道S3135从南到北贯穿全境。村、组、公路硬化136千米。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2处,邮政业务总量320万元,报纸、杂志累计发行1.05万份。有电信、移动、联通电话网点25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6000户,电话普及率78.2%,移动电话用户1.14万户,互联网用户1550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80万元。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2011年建洋市自来水厂,年供水20万立方米。有村自来水厂8个,用户3500户。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排水管2200米。   供电 2009年建供电所。2011年末变电所职工32人,年供电农业1100万度、工业30万度。   园林绿化 2010年末镇驻地有花坛1个、绿化面积1300平方米   

和平镇

  名称来历 人民政府原驻和平圩,故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13′26″~112°55′46″,北纬25°27′15″~26°13′30″。地处县城西北部,东与雷坪镇隔河相望,南邻敖泉镇,西与欧阳海镇毗邻,北接桥市乡。人民政府驻和市村,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11,距县城36千米。   政区沿革 1949年,属桂阳县七区和平乡。1956年,桥市乡并入和平乡。1958年,成立和平人民公社,同时析出桥市乡。1983年,撤社,复置和平乡。1993年,撤乡,建和平镇。   行政区划代码431021105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大源、小塘、兰田、太坪、新铺岭、白杜、和市、郁丰、上苍、石城、长城、瑶溪、西利、石碑、社门、下溪16个村民委员会,和和平圩1个居民委员会。设1个居民小组,161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镇人口2.2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004人,城镇化率 22%。另有流动人口6750人。总人口中,男性11758人,占51.8%;女性10942人,占48.2%。14岁以下4663人,占20.5%;15~64岁的有16036人,占70.5%;65岁以上的2047人,占9%。2011年人口出生率13.57‰,人口自然增长率6.59‰。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3.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9千米,总面积112.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1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高度728米,最高峰是天子山枫树坳,海拔1049米,最低处为瑶溪河,海拨321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偏少。1981~2010年平均气温17℃,一月平均气温3℃,最低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8℃(2008年1月10日);7月平均气温28.5℃,最高气温43℃(2001年7月28日),平均气温年较差25℃。无霜期平均210天。年平均日照19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   矿藏及其他资源 矿藏有铁、锰、铅、锌、锑、石灰石、花岗岩等,其中锰储量2.1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66%以上。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低温等。旱涝出现概率72%,大旱大涝各为8年1遇。1998年7月5日降水160毫米,冲毁小型水库1座,直接经济损失16万元。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2.27万亩,人均1亩,其中水田0.13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1.75万亩,生产粮食0.7万吨,人均308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油茶、玉米、花生。2011年种植烤烟1.06万亩,生产烤烟3.13万担;玉米6469亩,产量1890吨;花生2733亩,产量384吨。总投资过亿元的8万亩丰产油茶示范基地目前开发面积已达3万亩。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4.02万头,年末存栏2.08万头;牛饲养量407头,羊饲养量3897只,家禽饲养量9.28万羽。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12元。   工业 2011年工业总产值8800万元。有工业企业87个。小塘李子、白市杨梅名扬县内外,大源杉木、楠竹远销省内外。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551万元。2011年末境内有金融机构1个,各类存款余额1.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600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农家书屋11个、藏书2.06万册,各类文化专业队2个。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3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 773人,专职教师8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县属中学桂阳六中1所,在校学生994人,老师5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845.65万元,比上年增长11.29 %。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1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12个,专业从业人员68名,其中执业医师27人、执业助理医师9人、护士医师25个。2011年完成诊疗1.87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13个,篮球场6个。   广播电视 1994年6月建成有线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865户,入户率39.39%。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32户,人数948人,支出88.73万元。有农村五保户122户,180人,支出28.08万元;敬老院1个,收养农村五保人员50人。民政部门资助大病救助93人次,支出资金19.6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670人,参保率36%。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县道X068线贯穿全境。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1个。有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18个,固定电话用户497户,移动电话用户1.31万户,互联网用户395户。   供电 2011年末有变供电站1座,年供电农业230万度、工业 998261万度。   园林绿化 2011年末镇驻地有花坛1个,绿化面积500平方米   

流峰镇

  泗洲乡、流峰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流峰镇。新设立的流峰镇辖48个建制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32.63平方千米,总人口8.84万人,镇人民政府驻流渡桥(原流峰镇人民政府驻地);   名称来历 镇政府驻地位于流市,前面有流渡桥,后面有座石山峰,故此得名流峰。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33′36″~112°45′42″,北纬25°37′15″~26°53′28″。地处桂阳县西北面,东与敖泉镇接壤,南与舂陵江镇为邻,西邻四里镇,北接泗洲乡。人民政府驻地流渡桥,电话0735,邮政编码424417,距桂阳县城 44千米。   政区沿革 清末为团、都、里治地。1949年,设立流峰区流峰乡、1958年改月流峰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1986年1月13日,撤销流峰乡设立流峰镇。2011年底,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桂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樟木乡、板桥乡并入流峰镇政府驻地设在流渡桥。   政区划分2012年3月,辖西安、三阳、松市、沧海、富社、泥汾、水落、杞木、南塘、三洞、东水、双染、板桥、现田、步云、金塘、泉溪、谢家、敖背、麻布、坛边、枧溪、东庄、泮塘、回龙、樟木、上龙、大禾、禾苍、莲荷、龙桥、五爱、璜溪、枫溪、板溪、塘源、关冲、寨脚、西湖等39个村民委员会,和一居委会、二居委会、三居委会、板桥、樟木、5个居民委员会。设4个居民小组,456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3月,辖区总人口6.8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万人,城镇化率19%。另有流动人口7772人。总人口中,男性36624人,占53.1%;女性32268人,占46.9%。14岁以下14069人,占20.4%;15-64岁占47307人,占68.7%;65岁以上7516人,占10.9%。2011年人口出生率9.8‰,死亡率 5.9‰,人口自然增长率 3.9‰。辖区东西最大距离 14.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5千米,总面积171.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米401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地势西北偏高而东南面偏低,平均海拔高度461米,最高峰为位于东北面西安村处的山峰海拔807米,最低处为南面的莲荷大山下,海拔346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6℃,一月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8℃(2008年1月20日);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达41℃(2002年7月31日);平均气温年较差25℃;无霜期年均204天,最长218天,最短192天;年均日照数2100小时;年均降水量1552.3毫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锰、铁、铅锌、白云石、石灰石等。铁、铅锌、锰、煤、白云石等矿产储藏丰富。铁矿地质储量约800万吨,品位高达40度,矿浅土薄,适用机械露采,可采储量约600万吨,,主要分布在大禾、莲荷两村。镇大联铁矿1984年建成,年产铁矿45万吨,锰矿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寨脚村一带,锰储藏量4000万吨。   自然灾害 主要有干旱、洪涝、低温、泥石流等。1938年大旱加瘟疫。2007 年12 月~2008年2月,因冰冻灾害造成3亿元的经济损失。2011年大旱,关冲村稻田几乎颗粒无收。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4.43万亩,人均0.64亩,其中水田3.21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种植4.35万亩,生产粮食1.81万吨,人均263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玉米、花生。2011年种植烤烟2.19万亩,产量6.34万担;玉米1.21万亩,产量0.38万吨;花生0.37万亩,产量0.053万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7.42万头,年末存栏3.84万头;牛饲养量815头;羊饲养量2052只;家禽饲养量23.3万羽。   工业 以精灰加工、废旧回收、汽车修理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4150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6%;实现工业增加值2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 %。拥有企业53家,从业人员3790人。投资1000万亿元的中国石化加油站已正式运行。2011年引进谢家电子配件厂,投资300万元,增加就业人员20余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4.2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3%。有商业网点290个,从业人员654 人;农村集贸市场3个,年成交额2.73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1458万元。2011年末境内有金融机构5个,各类存款余额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亿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3个,村级农家书屋32个、藏书6.7万余册,各类文化专业队11 个。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23所;中心校1所;小学16所;在校学生 4895人,专职教师 21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县办中学 1所,在校学生1400人,专职教师 153人, 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560万元,比上年增长8.6%。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3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48个,专业从业人员 195名,其中执业医师 37人、执业助理医师79人。2011年完成诊疗7.79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45个,篮球场 38个,健身器材60套(台)。   广播电视 1992年1月建成流峰镇有线电视台,后改成镇广播电视站。1993年10月建成樟木有线电视台,后改成樟木广播电视站。1995年10月建成板桥广播电视站。2011年有线电视用户5200户,入户率31.27 %。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有镇最低生活保障户152户,人数228人,支出43.7万元,比上年增长15.5%,月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长1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14户,人数2571人,支出 240万元,月人均78元;有农村五保户474户,494人,支出77万元;有敬老院3个,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04人。民政部门资助大病救助138人次,支出资金27.58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26万人,参保率83.6%。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省道S323从东到西贯穿全境。京珠高速公路复线由西向南穿越辖区,在镇区段设置了服务区、收费站。镇至村、组公路硬化148.1千米,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3个,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13个,固定电话用户1420户,移动电话用户3.34万户,互联网用户1190户。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1993年建镇自来水厂,年供水18万立方米。有村自来水厂10个,用户9200户。   供电 2011年末有变供电站2座,小型水电站4座,年农业供电727万度,工业供电1200万度。   园林绿化 2011年末镇驻地有花坛6个,镇区主干干道两旁全部绿化,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   

塘市镇

  华山瑶族乡、塘市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塘市镇。新设立的塘市镇辖24个建制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10.76平方千米,总人口3.43万人,镇人民政府驻塘湾桥(原塘市镇人民政府驻地);   名称来历 因人民政府驻塘市圩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33′26″~112°45′46″,北纬25°37′15″~26°13′30″。地处县西北边界,东接流峰镇,南邻四里镇,西连永州市新田县莲花乡、金陵镇,北依华山瑶族乡、泗洲乡。人民政府驻塘市圩村,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07 ,距县城52千米。   政区沿革 1950年设塘市乡,属桂阳县四区管辖。1958年,为塘市大队,属四里人民公社。1961年,析置塘市人民公社,属流峰区辖。1984年,撤公社,复为塘市乡。1993年9月,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代码43102110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塘市村、天塘村、茶园村、罗塘村、排泉村、高岭村、贤江村、千秋村、水尾村、江溪村、天林村、阳湾村、田乾村、壕坪村、赵家村、洋芷村、钱河村、公坪村18个村民委员会,和塘湾桥1个居民委员会。设1个居民小组,190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30923人,另有流动人口3200人。总人口中,男性15783人,占51%;女性15140人,占49%。14岁以下5340人,占17.3%;15~64岁20385人,占65.9%;65岁以上5198人,占16.8%。2011年人口出生率11‰,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6.5‰。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1.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8.9千米,总面积73.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68.5平方千米,占 93%;水域5.34平方千米,占7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19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为山前平原,地势略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面高度一般在海拔367~545米之间。   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阴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少雪,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7.2℃,极端最低气温 -8 ℃(2008年 12月);7月平均气温 28℃,极端最高气温39℃(1963年 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2 ℃。无霜期年平均200天,最长225天,最短18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5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1600毫米(2004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400毫米。    水文 境内河流属舂陵江水系。千秋河由北而南流入舂陵江,河道长9.9千米。大塘河自北向南流经镇区入舂陵江。以县属贤江水库为骨干串联起8座小型水库。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锑矿。矿区面积9.6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北部镇农校一带,很具有开采价值。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低温、霜冻等。最严重灾害有:2010年5月22日洪灾,受灾人口2000人,直接经济损失4000万元。2011年夏季旱灾,受灾人口24560人,直接经济损失7000万元。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1.83万亩,人均0.59亩,其中水田1.46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2.76万亩,生产粮食1.08万吨,人均349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玉米、花生。2011年种植烤烟0.23万亩,生产烤烟0.91万担;玉米0.17万亩,产量527吨;花生0.11万亩,产量155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34万头,年末存栏1.21万头;牛饲养量497头,羊饲养量1567只,家禽饲养量8.93万羽。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754元。   工业 以木材加工、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8300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实现工业增加值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42 %。拥有工业企业43家,职工800人。   商业外贸 2011年末有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1.2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236万元,比上年增长9%。完成烤烟税600万元。2011年末境内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1家。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1处。有农家书15家,村文化活动室4个,藏书2余万册。有农民乐队8个,舞龙队1个,耍狮队1个,现代广场舞队3个。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1200人,专任教师20人;镇中心小学1所,村小17所,在校学生2230人,专任教师7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学生800人,专任教师3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有农校1所。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9个,床位20张,专业卫生人员36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6%。   体育 2011年末有体育场馆2处,体育设施22台套。2011年举行各类体育赛事4次。   广播电视 1994年6月建成有线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965户,入户率49.39%。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9户,人数38人,支出7.29万元,月人均160元。民政部门医疗救助248人次,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82人次,共支出8460元。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43户,人数1115人,支出104.3万元,月人均78元。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3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1.1432万元。敬老院1家,床位3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30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2万人,参保率95%。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省道S323、衡武高速公路连接线过境,县乡公路成网状实现“村村通”。有农村客运站1个,日发客运汽车20班次,日均客运量400余人次。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1处。有电信服务网点4个,固定电话用户341户,电话普及率96%;移动电话用户5983户,互联网用户854户。   镇区市政建设   给排水 2011年建成镇供水自来水厂,年供水2.65万立方米,供水区域涵盖整个镇区和三分二的行政村。   供电 有变电站、供电所各一处,贤江水库发电站一个。   

莲塘镇

  光明乡、莲塘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莲塘镇。新设立的莲塘镇辖38个建制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52.58平方千米,总人口4.73万人,镇人民政府驻莲塘圩(原莲塘镇人民政府驻地);   名称来历 唐开成元年(836年),江西人始迁此地定居,地有五口莲池,故名“莲塘”。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33′26″~112°45′46″,北纬25°37′15″~26°13′30″。地处县城西北部,东与桥市乡接壤,南与泗洲乡为邻,西连光明乡,北靠常宁市庙前镇。人民政府驻莲塘村,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19,距县城57公里。   政区沿革 1950年,设莲塘乡,为桂阳县五区管辖。1952年属八区。1958年,成立莲塘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恢复乡建制。1993年,撤乡设镇。   政区划分2011年末,辖莲塘、下塘、锦湖、南岭、甘岭、甘棠、青松、长沙、塘下、里鱼、田木、大湾、两路、香枫、天苍、东流、腊园、反坳、马罗、三侯、润冲21个村民委员会,和莲塘机关1个居委会。设1居民小组,240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802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793人,城镇化率 17.1%。另有流动人口7863人。总人口中,男性14896 人,占53.2 %;女性13132人,占46.8%。14岁以下6062人,占21.6%;15~60岁19526人,占69.7%;60岁以上2440人,占8.7%。   辖区内东西最大距离11.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4.1千米,总面积95.4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93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以丘岗地为主,南北高中间低,丘陵顶多尖峰。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6℃,一月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2℃;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达36℃。年平均日照数18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主要矿藏有铁、锡、铅、锌、水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廷山口铁矿区铁矿储量大。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冰冻、冰雹、旱涝、低温等。冰冻灾害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5亿元。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1.55万亩,人均0.55亩,其中水田0.93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种植面积1.79万亩,生产粮食0.72万吨,人均257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玉米、花生。2011年种植烤烟1457亩,生产烤烟1382担;玉米2661亩,产量825吨;花生1836亩,产量259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37万头,年末存栏1.22万头;牛饲养量414头,羊饲养量1567只,家禽饲养量8.9万羽。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89元,比上年增长21%。   工业 2011年工业总产值1848.5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93%;实现工业增加值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5%。有工业企业12家。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有商业网点105个,从业人员210人;农村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0.5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20万元,比上年增长13%。2011年财政总收入420万元,比上年增长10.5%。有金融机构2个,各类存款余额1562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500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1个,总投资25万元。有村级农家书屋8个,藏书2.5万册。有各类文化专业队3 个。   教育 2011年末有民办幼儿园2所、村小学18所、中心完小一所,在校学生 1472人,专职教师 84人。县办第七中学设在镇区,在校学生 1082人,专职教师 7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均为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20万元,比上年增长10.9 %。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1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20个,专业从业人员35名,其中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3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8%。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10个,篮球场20个,健身器材20套(台)。   广播电视 1995年8月建莲塘镇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080户,入户率25%。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64户,人数996人。有农村五保户132户,人数160人,支出 25万元;有敬老院1个,集中供养22人,支出26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87万人,参保率82%。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省道S214和衡武高速从北到南贯穿全境,村村相通公路。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1个。有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10个,固定电话用户336户,移动电话用户1.1万户,互联网用户265户。   镇区市政建设   供电 1991年架通流峰至莲塘的高压线路。1999年建35千伏变电站。2006年全面完成农网改造。2011年末有变供电站1座。   园林绿化 2011年末镇驻地有花园1个,绿化面积300平方米。   

舂陵江镇

  名称来历 因舂陵江贯穿境内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19′36″~112°35′41″,北纬25°29′15″~26°09′20″。地处桂阳县西北面,东与浩塘镇接壤,南与嘉禾县石桥乡为邻,西与永州市新田县交界,北与流峰镇交界。人民政府驻飞仙桥,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03,距桂阳县城35千米。   政区沿革 明嘉靖六年(1527),桂阳本州设四乡47里,飞仙为兴义里,民国三年(1914年)桂阳设十二团,兴义里(飞仙)为三正团,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飞仙(三正团)改为三正乡,解放后,一九四九年成产人民办事处,一九五0年,飞仙乡,属桂阳第四区。民国19年属桂阳县第二区大乾南团。1958年7月改为飞仙公社,1971年6月更名为飞仙乡,1995年8月撤乡设镇。2012年3月,余田、十字、古楼3乡与飞仙镇合并,设舂陵江镇。   政区划分 2012年3月,辖飞仙、新窑、官田、浮湖、理坪、梓木、清口、洪家、湾岭、塔水、社下、岩口、甑井、洞尾、长隆、余田、铁炉、上塘、海塘、上冲、下冲、金坪、樟龙、觉山、钟家、下桥、上桥、槐江、匡家、吉利、大莲、码头、小田、江里、增家、力坪、横塘、愁下、双林、大市、陈江、黄土、柏家、九岐、岐石、茶林、定心、十字、蔓池、古楼、久长、西冲、石马、五一、朱李、下梁、双桥、车溪、星堂、苗元、桃田、坳下62个村民委员会,和飞仙桥、余田圩、十字圩、古楼圩4个居民委员会。设4个居民小组,508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3月总人口9.3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5万人,城镇化率 23 %。另有流动人口1.2万人。总人口中,男性48947人,占52.4%、女性44464人,占47.6%。14岁以下20643人,占22.1%;15-64岁64820人,占69.4%;65岁以上7948人,占8.5%。2011年人口出生率9.17‰,死亡率2.79‰,人口自然增长率6.38‰。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5.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6.8千米,总面积258.0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62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地势东、西、北三面偏高而南面偏低,最高点位于西南方的-岭,海拨396米,最低处东面的岩口村岩口组,海拨138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春温多变,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少雪,严寒期短。1981~2010年平均气温16℃,一月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6℃(2008年1月9日);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达40℃(2004年8月2日)。平均气温年较差25℃。生长期年平均210天,无霜期年平均200天。年平均日照数18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   水文 舂陵江河由西向东流经境内黄土村龙泉湾组、柏家村、九岐村,栗坪村、江里村、小田村、马头村、下冲村、钟家村,境内全长13千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锰矿、铁矿等,矿区面积30平方千米,锰矿地质储量约90万吨,铁矿地质储量约26万吨。   自然灾害 主要有旱涝、低温等。1938年7月至8月全镇大旱加瘟疫,死亡1人。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冰冻灾害造成3亿元的经济损失。2011年遇百年罕见的旱灾。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6.55万亩,人均0.7亩,其中水田4.7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种植面积7.2万亩,生产粮食2.9万吨,人均310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玉米、花生。2011年种植烤烟3.4万亩,生产烤烟8.6万担;玉米1.1万亩,产量0.32万吨;花生0.55万亩,产量0.07万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9.8万头,年末存栏5.1万头;牛饲养量0.14万头,羊饲养量0.62万只,家禽饲养量34.3万羽。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83元。   工业 以生产陶瓷、红砖为主。2011年有工业企业316家。工业总产值5.5亿元。境内特色工艺产品有陶器和竹器。有已建成规模以上陶瓷厂4家。青口村80%的劳动力有制作竹片席、竹编席、竹麻将席、竹筛子等一技之长,产品畅销广东、广西和港、澳。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3%。有商业网点518个,从业人员1623人;农村集贸市场4个,年成交额2.65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1277万元。2011年末境内有金融机构5个,各类存款余额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6亿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文化站4个,村级农家书屋34个、藏书6.06万册,各类文化专业队6 个。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坐班戏,舞龙,对子调戏等。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15所,小学39所,在校学生9073人,专职教师28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845.65万元,比上年增长21.29 %。有县属中学桂阳四中一所,在校学生1394人,老师79人。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4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61个,专业从业人员118名,其中执业医师57人、执业助理医师19人,护士医师65个。2011年完成诊疗5.87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33个,篮球场22个。   广播电视 1994年6月建成飞仙镇有线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9865户,入户率39.39%。   社会保障2011年末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81户,人数4217人,支出394.77万元;有农村五保户706户,915人,支出142.7万元;有敬老院2个,收养农村五保人员80人;民政部门资助大病救助193人次,支出资金29.6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3670人,参保率36%。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境内有衡武高速过境,有出入口一个,省道S214、县道X069、X635贯穿全境。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4个,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18个,固定电话用户1497户,移动电话用户5.31万户,互联网用户895户。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2011年建乡供水厂,年供水7.5万立方米。有村自来水厂8个,用户1900户   供电 2011年末有变、供电站4座,年供电农业630万度、工业 998261万度。   园林绿化 2011年末镇驻地有花坛3个,绿化面积1500平方米   

荷叶镇

  名称来历 因人民政府原驻荷叶圩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38"~112°44",北纬25°27"~25°34"。地处桂阳县南部,东与北湖区鲁塘镇接壤,南与临武县金江镇为邻,西连桂阳县方元镇,北交北湖区鲁塘镇。人民政府驻新市村,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18,距县城28千米。   政区沿革 明嘉靖六年(1527年),荷叶镇为南乡朝宗里。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调整为金三乡二都。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复为朝宗里。1930年,属桂阳县第二区大乾南团。1956年6月,设立荷叶乡。1961年7月,成立荷叶人民公社。1984年6月,撤公社,复设荷叶乡。1996年7月,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代码431021110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新市、新塘、干塘、老铺、两路口、潭溪、高山、水边、上冲、荷叶、山田、塘家洞、水源、下故、唐家等15个村民委员会,和神堂圩、荷叶煤矿2个居民委员会。设2个居民小组,162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76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300人,城镇化率 8.3 %。另有流动人口1500人。总人口中,男性14180人,占51.3 %;女性13420人,占48.7 %。14岁以下6275人,占22.7%;15~60岁18765人,占68%;60岁以上2560人,占9.3%。2011年人口出生率11.2‰,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长率5.1‰。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8.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3.1千米,总面积80.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43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地势东、西、北三面高而南面低,平均海拔585米,最高峰位于东面的金仙寨海拔1250米,最低处位于南面的两路口村观下水,海拔280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6℃,1月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8℃;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达36℃。无霜期年平均200天。年平均日照数18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主要的矿藏有有煤炭、石墨。煤炭地质储量8000万吨。可采储量6000万吨,石墨储量1120万吨,主要分布在东部骑田岭一带。   自然灾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涝、低温等。1938年全镇大旱加瘟疫,死亡5人。1968年6月18日,降暴雨4小时,冲毁小型水库2座,死亡135人。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的冰冻灾害造成1.8亿元的经济损失。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1.93万亩,人均0.7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7539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3万吨,人均471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蘑芋、五爪辣。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0.85万头,年末存栏0.32万头;羊饲养量0.23万只,年末存栏0.11万只;家禽饲养量3.1万羽。   工业 以煤炭、石墨、风电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7.875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5%;实现工业增加值1.54亿元,比上年增长24.27%。拥有工业企业10家,从业人员3034人。投资4.8亿元的鲁荷风电已正式运行。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有商业网点36个,从业人员132人;农村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0.76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466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60元。人均财政收入1688元。2011年末境内有金融机构2个,各类存款余额2022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611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1个,有村级农家书屋11个、藏书3.6万册,各类文化专业队5 个。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10所,小学15所,在校学生   2580人,专职教师11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460人,专职教师45人。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620万元,比上年增长10.9 %。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1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14个,专业从业人员45名,其中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40人。2011年完成诊疗3.9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12个,篮球场10个,健身器材50套(台)。   广播电视 1995年8月建成荷叶镇有线电视站,后改为荷叶镇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480户,入户率31%。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58户,人数687人,支出64.3万元。有农村五保户131户,人数188人,支出29.33万元;有敬老院1个,收养农村五保人员20人。民政部门资助大病救助51人次,支出资金11.13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80.3%。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省道S214从北到南贯穿全境,村、组公路硬化125千米。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1个。有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3个,固定电话用户780户,移动电话用户1.1万户,互联网用户510户。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2008年建成镇自来水厂,年供水18万立方米。2011年来村自来水厂12个,用户4100户。   供电 2011年末有变供电站1座,年供电农业399万度、工业 2100万度。   园林绿化 2011年末镇驻地有花坛1个,绿化面积500平方米   

方元镇

   名称来历 因圩场(即集市)设在一方正平地中,得名“方元圩”。镇以此为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19′26″~112°35′46″,北纬25°29′15″~26°23′30″。地处桂阳县西南部,东邻太和、荷叶两镇,南与临武县镇南乡相交,西邻嘉禾县行廊镇、龙潭镇、普满乡,北接黄沙坪街道和浩塘镇。人民政府驻方元村,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04,西距嘉禾县城34千米,东距县城12.5千米。   政区沿革 清咸丰时期,为协中团驻地。1938年,为桂阳县清靖乡。1949年,改为协中区办事处。1950年,设永平乡。1956年,改方元乡。1958年,成立方元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复为方元乡。1996年2月,撤乡建镇。2012年3月,燕塘乡并入。   政区划分 2012年3月,辖方元、谷田、中和、毛坪、观山、关口、锦里、岭背、横村、堂下、老神背、长汾、林溪、秀里、茅粟、下龙、坪石岭、下廊、燕塘、枫山、大塘、小冲、白沙、上邓、下邓、高桥、六合、青坪、下燕、元里、麻地、周家、花果33个村民委员会,和方元、燕塘2个居民委员会。设2个居民小组,306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3月辖区总人口4880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00人,城镇化率 3.7%。另有流动人口5436人。总人口中,男性26237人,占53.8 %;女性22570人,占46%。14岁以下13801人,占28.3%;15~60岁31162人,占63.8%;60岁以上3844人,占7.9%。2011年人口出生率9‰,死亡率3.7‰,人口自然增长率5.3‰。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6.7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3千米,总面积221.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20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高度423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8℃,一月平均气温4℃,极端最低气温-6℃;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达36℃。无霜期年平均210天。年平均日照数17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500~1800毫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铅、锰、铜、锌、铁。煤炭地质储量9900万吨,可采储量7700万吨。石墨储量1120万吨,主要分布在锦里一带。锰地质储量2000万吨,可采储量150万吨,主要分布在小冲村、高桥村、六合村一带。   自然灾害 主要有旱涝、低温等。1956年燕塘的青坪、下燕遭水灾,死亡3人。 2006年7月15日,降暴雨6小时,山体滑波淹没村庄一个,淹没农田500余亩,导致境内五个村民小组整体搬迁,直接经济损失700万元。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特大冰冻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4.31万亩,人均0.88亩,其中水田3.66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种植面积4.41万亩,生产粮食1.85万吨,人均379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玉米、花生。2011年种植烤烟1.51万亩,生产烤烟4.58万担;玉米0.85万亩,产量0.26万吨;花生0.19万亩,产量0.03万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6.93万头,年末存栏3.59万头;牛饲养量419头,羊饲养量3119只,家禽饲养量8.35万羽。   工业 以煤炭、生铁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8.379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25%;实现工业增加值2.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2%。拥有工业企业133家,从业人员3213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1%。有商业网点616个,从业人员1061人;农村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0.91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1637.52万元。 2011年末境内有金融机构3个,各类存款余额3.0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611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2个,有村级农家书屋16个、藏书4.6万册。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11所,小学21所,在校学生   3169人,专职教师18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1013人,专职教师79人。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475万元,比上年增长30.9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2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39个;专业从业人员85名,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12人。2011年完成诊疗5.7万人次,33个村民委员会的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14个,篮球场12个。   广播电视 1995年9月建成方元镇有线电视站,后改为方元镇广播电视站。2011年有线电视用户1785户,入户率21.7%。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25户,人数 2082人,支出194.8万元;有农村五保户191户,298人,支出46.48万元;有敬老院1所,收养农村五保人员45人;民政部门资助大病救助963人次,支出资金22.83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07万人,参保率66.65%。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省道S322、桂嘉高等级公路、郴嘉铁路、厦蓉高速公路过境。村、组公路硬化157千米。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2个,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6个,固定电话用户453户,移动电话用户1.43万户,互联网用户750户。   能源 2011年末有煤炭企业1家,产煤30万吨,发电企业1家,发电100万度。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2003年建自来水厂。2007年扩大供水量,年供水5万立方米。有村自来水厂18个,用户4000户。   供电 2011年末有供电所2座,年供电农业864.9万度、工业 1794.3万度。   园林绿化 2011年末有花坛2个,绿化面积1020平方米,桂嘉高等级公路至方元圩公路两旁绿化植树800余株。   

樟市镇

  名称来历 因镇人民政府驻于樟树下村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33′26″~112°55′46″,北纬25°37′15″~26°13′30″。地处县城东北,东接北湖区同和乡、苏仙区荷叶坪乡,南接正和镇、龙潭街道,北与洋市镇交界,西抵仁义镇、和平镇。舂陵江绕镇西而过。人民政府驻樟树下圩场,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23,距县城12千米。   政区沿革 1950年,设樟市乡,属桂阳县一区。1952年,划为二区管辖。1956年,撤区,为樟市乡。1958年,成立樟市人民公社。1983年,撤公社,复为樟市乡。1996年7月,撤乡建镇。2012年3月,团结圩乡并入。   政区划分 2012年3月,辖樟市、东郊、桐木、红冲、舍市、京口、高塘、水盘、毛甫、泊山、梅塘、甫口、竹里、新桥、团结、公和、洋塘、东冲、平都、曾家、禾苍、竹中、龟上、深塘24个村民委员会,和樟树下、团结圩2个居民委员会。设2居民小组,198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3月辖区总人口4345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387人,城镇化率17%。另有流动人口9630人。总人口中,男性22420人,占51.6 %;女性21030人,占48.4%。14岁以下8038人,占18.5%;15~64岁30502人,占70.2%;65岁以上4910人,占11.3%。2011年人口出生率7.6‰,自然增长率1.5%。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8.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7.2公里,总面积191.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81.3平方千米,占94.5%;水域面积10.53平方千米,占5.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27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以丘岗地为主,南北高中间低,属丘陵地带,多尖峰,地面高度一般在海拨350米至450米之间。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9℃,一月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5℃(1994年1月15日);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达43℃(1989年8月2日);平均气温年较差25℃。生长期年平均226天。无霜期年平均199天,最长227天,最短171天。年平均日照1560小时,年总辐射84.8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其间298天(一般为2月25日至12月1日)。年平均降水量1450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1877.8毫米(1997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950毫米(1982年)。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主要有锰,地质储存量120万吨,可采量为40万吨,集中分布在唐家一带。   自然灾害 该区域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匀, 5~7月份降水量最大,是暴雨洪水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期。主要自然灾害有冰冻、冰雹、旱涝、低温等。最严重的一次冰冻灾害发生在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5亿元。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41844亩,人均0.96亩。 2011年农业总产值2.6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5%。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等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65万吨,人均380千克,其中稻谷0.91万吨,玉米、大豆等0.74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2011年烤烟种植36281亩,烟叶收购113040担,完成税收2346.2万元。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74812头,年末存栏26777头;牛饲养量2475头,年末存栏1747头;羊饲养量5651只,年末存栏1347只;家禽出售15万羽。   渔业养殖户460余户,养殖面积2100亩,年产值200万元。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10元,比上年增长12%。   工业 2011年工业总产值2100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48%;实现工业增加值1042万元,比上年增长27.8%。有工业企业185家,职工1850人。乡镇企业有砖厂、麻片厂、面条加工厂、采石场、鱼场、电站等。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有商业网点85个,从业人员390人;农村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1.5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比上年增长 61.8 %。2011年财税收入达2326万元,比上年增长40 %,其中烟叶税 1920万元。利用外资1.5亿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2个,村级农家书屋28个、藏书12.5万册,各类文化专业队9个。有音乐、美术、书法等业余创作队伍32人。   教育 2011年末全镇有民办幼儿园5所、村小学8所、教育点4所、中心完小2所,在校小学生 2787人,专职教师 176人。樟市中学设在镇区,在校学生 829人,专职教师 85人。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均为100%。   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318万元,比上年增长19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35%,比上年增长14 %。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2个,在职职工45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25个;专业从业人员75名,其中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1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5个,篮球场12个,健身器材30套(台)。   广播电视 1972年建成樟市人民公社广播站。1997建成樟市镇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4150户,入户率34%。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86户189人,支出36万元,比上年增长12 %,月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长13%。医疗救助18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00人次,共支出81.5万元,比上年增长4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62户,人数2043人,支出191万元,比上年增长14%,月人均78元,比上年增长30%。   国家抚恤金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5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08万元,比上年增长13%;社会福利事业费168万元,比上年增长9%。有敬老院1个,社区服务站2个。有慈总分会2个,全年接受社会捐助6万元。各项社会保基金收入合计75万元,比上年增长24%;基金支出合计75万元,比上年增长24%。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9万人,参保率98%。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县道X055线从北向南贯穿全境,乡道村村相通。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2处,代办所26处,邮政业务总量380万元。报纸,杂志累计发行1.1万份。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10个,固定电话用户3375户,电话普及率35%,移动电话用户6650户,互联网用户1809户。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2011年末有小Ⅰ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36座,基本山塘24座。2010年建自来水厂1个,年供水2.2万立方米。   供电 1972年建成樟市镇变电站、供电站,变电站为桂阳县第二大。   园林绿化 2011年末镇驻地有花坛17个,绿化面积8500平方米。   名胜旅游   旅游业概况 境内有“湖南省五星级农业休闲山庄” ——奇秀山庄   

敖泉镇

  名称来历 人民政府原驻于敖泉圩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23′26″~112°45′46″,北纬25°27′15″~26°13′30″。地处县城北面,东接仁义镇,南依舂陵江,西邻和平镇,北靠流峰镇,人民政府驻荷叶塘,距县城33千米,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14。   政区沿革 1957年,为桂阳县敖泉乡,属桂阳县设立的六个基本乡之一。1997年12月31日,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代码431021113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斗余村、光路村、水星村、湘山村、塘汪村、咸宜村、杏村、兴塘村、乌龙村、船山村、蓬塘村、三塘村、蒹葭村等13个村民委员会,和敖泉1个居委会。设1个居民小组,153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662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300人,城镇化率 8.6 %。另有流动人口7900人。总人口中,男性14069人,占54.1 %;女性12556人,占45.9 %。14岁以下6476人,占24.3%;15-60岁17965人,占67.5%;60岁以上2184人,占8.2%。2011年人口出生率13.4‰,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长率7.2‰。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0.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9.8千米,总面积115.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0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平均海拔467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7.7℃。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锰、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自然灾害 主要有旱涝、低温等。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的冰冻灾害,造成1.3亿元的经济损失。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2.56万亩,人均0.96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12334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2万吨,人均461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生姜和茄子。2011年种植烤烟1.53万亩,生产烤烟4.6万担。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52万头,年末存栏0.42万头;家禽饲养量9.6万羽。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1.3%。有商业网点41个,从业人员113人;农村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5700万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1031.59万元, 2011年末,境内有金融机构1个,各类存款余额1026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426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农家书屋13个,藏书3.4万册。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4所,小学5所,在校学生 1491人,专职教师11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260人,专职教师31人。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640万元,比上年增长11.2 %。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1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专业从业人员21名,其中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16人。2011年完成诊疗3.27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6%。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6个,篮球场4个,健身器材26套(台)。   广播电视 1998年8月建立镇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750户,入户率24%。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14户,人数898人,支出84万元。有农村五保户119户,170人,支出26.5万元;有敬老院1个,收养农村五保人员23人。民政部门资助大病救助58人次,支出资金11.58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9500人,参保率85.3%。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省道S214、323线交汇境内,湘江支流舂陵江绕镇而过,水陆汇集,四通八达。   电信 2011年末有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3个,固定电话用户126户,移动电话用户0.7万户,互联网用户87户。   供电 2011年末有变供电站1座,年供电农业462万度、工业 31万度。   园林绿化 2011年末镇驻地有花坛1个,绿化面积720平方米   

正和镇

  名称来历 因人民政府原驻地位于“正和圩”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33′26″~112°25′46″,北纬25°37′15″~26°23′30″。地处桂阳县城东南部,东与北湖区保和乡接壤,南与太和镇为邻,西与鹿峰街道相连,北接樟市镇。人民政府驻桐子坪,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00,县城2千米。   政区沿革 1950年为桂阳县蓉峰镇。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71年4月,城关人民公社划出14个农村大队,设城郊人民公社。1984年撤公社,改城郊乡。明嘉靖六年(1527),桂阳本州设四乡47里,荷叶为南乡朝宗里。明崇祯十三年(1640)调整为金三乡二都。清康熙二十一年(1696),复为朝宗里。民国19年属桂阳县第二区东镇乡。共和国1959年成立太和人公社,1961年改为正和人民公社,1984年6月更名为正和乡。2012年3月桂阳县行政区划调整将城郊乡的官溪、西水、全义、极乐、燕山、火田、解放与正和乡合并成立正和镇。   政区划分 2012年3月,辖付家、豆坪、欧家、正和、黄石、阳山、新屋、芦村、官溪、西水、全义、极乐、燕山、火田、解放等15个村民委员会,和桐子坪1个居民委员会。设2个居民小组,145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3月辖区总人口23858人,其中常住人口15507人,城镇化率65%。另有流动人口6500人。总人口中,男性12120人,占50.8 %;女性11738人,占49.2 %。14岁以下4771人,占20%;15~4岁16701人,占70%;65岁以上2386人,占10%。2011年人口出生率6.3‰,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长率2.7‰。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8千米,总面积93.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54人。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2.23万亩,人均0.93亩,以种植烤烟、水稻、红薯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31576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1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42万吨,人均595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2011年烤烟种植8160亩,收购烟叶1.95万担,完成税收425万元。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1万头,年末存栏0.8万头;羊饲养量0.58万只,年末存栏0.24万只;家禽饲养量3.11万羽,其中阳山湖鸽子0.21万羽,年末存栏0.09万羽。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7850元。   工业 以化工、塑料制品、矿产品加工、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14.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8%;实现工业增加值3.15亿元,比上年增长加21%。拥有工业企业166家,从业人员4300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有商业网点165个,从业人员1566人;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5.26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1.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27.56万元。2011年末有金融机构5个,各类存款余额1.6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201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站4个,农家书屋24个、藏书15.6万册,各类文化专业队3个,全国十大古村之一阳山古村1个。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5所,在园幼儿1100人,专任教师84人;小学8所,在校学生1558人,专任教师11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初中在校学生1050人,专任教师9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   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8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37%,比上年增长13%。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门诊部(所)21个,床位80张,每万人口拥有病床35张,固定资产总值415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15名,其中执业医师40名,执业助理医师88名,注册护士120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3.5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12个,篮球场13个,健身器材120套(台)。   广播电视 1995年8月建成有线电视台,后改成广播电视站。2011年有线电视用户5440户,入户率78%。   社会保障 2011年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189户,人数406人,支出83.7万元,比上年增长15.5%,月人均172元,比上年增长12%;医疗救助12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15人次,共支出35.5万,比上年增长3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98户,人数1049人,支出98.18万元,比上年增长16%,月人均78元,比上年增长22%。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2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5万元,比上年增长15%。社会福利费65万元,比上年增长11%。敬老院1家,床位5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41人。社区服务设施20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个,社区服站7个。慈善分会2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8.6万元,使22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42万元,比上年增长30%,基金支出合计142万元,比上年增长30%。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2万人,参保率98%。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省道S214从北到南贯穿全境,镇至各村、组公路硬化50千米。距厦蓉高速公路3千米。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8个,固定电话用户768户,移动电话用户2498户,互联网用户4260户。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2008年建镇自来水厂,全镇99%的人用上自来水。   供电 2011年末有供电站5座,农业供电0.8万度、工业供电 1.8万度。   园林绿化 2011年末绿化面积1300平方米,其中学校450平方米,村、组850平方米。   

浩塘镇

  名称来历 因人民政府驻于浩塘圩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13′26″~112°55′46″,北纬25°27′15″~26°13′30″。地处县城西部,东连仁义镇,南靠方元镇,西与舂陵江镇接壤,北与嘉禾县普满乡间相邻。人民政府驻浩塘村浩塘圩,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22,距县城18千米。   政区沿革 1946年属三正乡,治所设三合圩。1952年底属桂阳县第五区,治所设丰加圩。1957年乡治所由丰加圩迁浩塘圩。1958年属方元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浩塘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2012年3月,撤乡设镇。   行政区划代码???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浩塘、深塘、深村、桐木、扫村、菖蒲、下愁、鲤鱼、元山、丰加、何家、飘塘、下桥、幕庭、三合、栗木、大留、朱美、邓家等19个村民委员会,和浩塘圩1个居民委员会。设1个居民小组,131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23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800人,城镇化率为17%。另有流动人口1109人。总人口中,男性11556人,占51.8%;女性10744人,占48.2%。民族均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为9.8%,死亡率为5.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7%。   辖区内东西最大距离11.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6千米,辖区总面积为73.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02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属丘陵地,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走势,辖区平均海拔为175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7℃,一月平均气温3.1℃,极端最低气温-3℃;七月平均气温26℃,极端最高气温38.6℃。无霜期年平均205天。年平均日照180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540~1720毫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主要有煤炭、锰矿、大理石质岩。煤矿主要分布在桐木村、深村、大留村一带,大理石质岩主要分布在邓家村一带。   自然灾害 主要有旱涝、低温等。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2.09万亩,人均0.93亩,其中水田1.48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1.59万亩,生产粮食0.64万吨,人均286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玉米、花生。2011年种植烤烟1.4万亩,生产烤烟4.49万担;玉米0.22万亩,产量0.07万吨;花生0.18万亩,产量0.03万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8.17万头,年末存栏4.22万头;牛饲养量140头,羊饲养量214只,家禽饲养量9.21万羽。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6557元。   工业 以大理石加工、煤炭采掘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4.47亿元。有工业企业96个,从业人员1196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14亿元。有商业网点30个,从业人员1994人;农村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3500万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1233万元。2011年末境内有金融机构1个,各类存款余额1.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0.1亿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新建镇中心文化站1个,有村级农家书屋11个、藏书3.6万册,各类文化专业队4个。   教育 2011年未有幼儿园4所,小学8所,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632人;专职教师87人,其中本科学历35人,学历合格率100%,中学高级职称2人,郴州市级骨干教师1人。2011年获省、市、县级竞赛奖42人次,其中教师赛课奖县级3人次。论文省级奖12篇,市级奖14篇,县级奖26篇。2011年初中毕业会考有103人参考,其中升入普高和职业学校82人,升入省示范性高中40人,升入市示范性高中18人,升学率80%。2011年财政教育预算内经费30万元,比上年增长13%。   医疗卫生 2011年未有乡卫生院1所,村组卫生机构22个,专业从业人员37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4%。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9个。   广播电视 1994年6月建成乡有线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165户,入户率69.39%。   社会保障 2011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26户,人数1089人,支出101.9万元。有五保户143户,159人,支出24.8万元;新建敬老院1个,可收养农村五保人员48人。民政部门资助大病教助52人次,支出资金11.4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61%。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衡武高速过境,县道从东南至西北贯穿全境。境内村组公路硬化率94.1%。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建成邮政所1个。2011年末有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11个,固定电话340户,移动电话用户4600户,互联网用户660户。   水利 有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6座,山塘96口。境内形成了主渠与支渠互为依托的农田排灌网络。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2011年新建镇供水自来水厂1座,规模供水1.1万吨。   供电 有水力发电站3座,供电所1个,供电线路长达100千米。   园林绿化 2011年末乡驻地有园林绿化式单位3个,绿化面积700多平方米。乡村主道两边绿化60余千米。植树造林2400亩。   

雷坪镇

  名称来历 人民政府驻于三泉口村雷坪圩,故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33′26″~112°55′46″,北纬25°47′15″~26°13′30″。地处县城北部,东与洋市镇相邻,南抵欧阳海灌区库内中游,以舂陵江为界与和平镇隔江相望,西同耒阳市接壤白沙镇相连,北与永兴县油麻乡为界。人民政府驻三泉口村,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13,距县城28千米。   政区沿革 民国时期称清平乡,属桂阳县。1950年,置雷坪乡。1958年,并入洋市人民公社。1961年,洋市人民公社析置雷坪人民公社。1983年,撤公社,改雷坪乡。2012年3月,雷坪、青兰2乡合并,建立雷坪镇。   政区划分 2012年3月,辖三泉口、上岗、上田坊、梧桐、林里、花园、粮源、黄田、聂锡、西江、青兰、株木、塘头、曲木、拥冲、新村、陈溪、石溪18个村民委员会,和雷坪圩、青兰2个居民委员会。设2个居民小组,198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3月,辖区总人口330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615人,城镇化率20%。另有流动人口3570人。总人口中,男性17853人,占54.1%;女性15147人,占45.9%。14岁以下5610,占17%;15~64岁23430人,占71%;65岁以上3960人,占12%。2011人口出生率13.1‰,死亡率5.1‰,人口自然增长率8‰。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6.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5.2千米,总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79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高度229米。最高点上岗山顶海拔448米,最低处是黄田冲海拔70米。   气候 属于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9℃,1月平均气温2.5℃,极端最低气温-5℃(2008年1月28日);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42℃(2004年7月29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5.5℃。生长期年平均217天。无霜期年平均225天,最长238天,最短180天。年平均日照数1850小时。0℃以上持续期290天(一般2月20日至11月25日)。年均降水量1460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2100毫米(1965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840毫米(1992年)。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主要有铅、锡、锰、铁,分布在陈溪、石溪一带。雷坪有色矿位于本镇曲木村。   自然灾害 主要有冰冻、旱涝、低温、冰雹等。冰冻最严重的一次是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连续冰冻近40天,基础设施全部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2.37万亩,人均0.72亩,以种植烤烟、水稻、蔬菜、冰糖橙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3326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85万吨,人均561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冰糖橙、脆蜜桃。2011年烤烟种植7118亩,烟叶收购20901担,完成税收419万元。在省农博会上,冰糖橙、脆蜜桃被誉为“绿色无公害”产品,销往广东等沿海地区。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为主,2011年养猪场5个,生猪饲养量3.1万头,年末存栏0.9万头;羊饲养量1.5万只,年末存栏0.56万只;牛饲养量5642头,年末存栏4558头;家禽饲养量11.8万羽。   工业 以皮鞋、电子加工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1248.2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实现工业增加值124万元,比上年增长30%。拥有加工企业6家,从业人员1400余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06亿元,比上年增长0.8%。有商业网点84个,从业人员556人;农村市场1个,年成交额0.1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162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4910元。2011年末境内有金融机构2个。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站3个,村级农家书屋22个、藏书14.9万册,各类文化专业队5个。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840人,专任教师29人;小学8所,在校学生1600人,专任教师8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学生485人,专任教师4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520万元,比上年增长13%。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2个,村级卫生所、门诊部23个,床位70张,每万人口拥有病床21张,固定资产总值18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82名,其中执业医师12名,执业助理医师23名,注册护士38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3.5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18个,篮球场12个,健身器材20套(台)。   广播电视 1996年建成雷坪有线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3450户,入户率39%。   社会保障2011年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6户,人数101人,支出19万元,比上年增长13%,月人均160元,比上年增长17%。医疗救助10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781人次,共支出45万,比上年增长2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53户,人数1280人,支出119.8万元,比上年增长28%,月人均78元,比上年增长25%。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1万元,比上年增长18%。社会福利费42万元,比上年增长21%。敬老院2家,床位8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68人。社区服务设施2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站2个。慈善分会2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3.5万元,使12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   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27万元,比上年增长8%;基金支出合计27万元,比上年增长8%。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6.5%。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桂阳至雷坪公路将改造提质为12米宽的二级公路。村组公路硬化19.2千米。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2个。有电信、联通、移动服务网点7个,固定电话640户,移动电话2.1万台,互联网用户640户。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2011年末建三泉口自来水厂,年供水15万立方米。有村自来水厂16个,用户8327户。   供电 有镇变电站2个,2011年末供电692.5万度。   园林绿化 2011年末有花坛3个,绿化面积700平方米。   

欧阳海镇

  名称来历 为纪念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13′26″~112°55′46″,北纬25°27′15″~26°13′30″。地处县城北部,东与桥市乡、和平镇接壤,南与敖泉镇为邻,西与流峰镇相连,北与莲塘镇、泗洲乡相交。人民政府驻三白村,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15,距桂阳县城44千米。   政区沿革 1958年,成立沙溪人民公社。1963年,为纪念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更名为欧阳海人民公社。1984年,撤公社,复为欧阳海乡。2012年3月,撤乡设镇。   行政区划代码???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大窝村、周塘村、五里村、廖家村、义和村、三白村、神山村、江口村、禹门村、四庄村、增源村、欧阳海村、下山村、坦溪村、大乘村、东山村、两湾村、沙溪村、尹坪村19个村民委员会,和天鹅坪1个居民委员会。设1个居民小组,208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261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00人,城镇化率 9.6%。另有流动人口5400人。总人口中,男性14094人,占54 %;女性12006人,占46%。14岁以下5481人,占21%;15~60岁18009人,占69%;60岁以上2610人,占10%。2011年人口出生率13.2‰,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长率6.3‰。   辖区南北最大距离13.5公里,东西最大距离9.7公里,总面积100.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59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为半丘陵半山区地貌,地势西南面低而东北面高,平均海拔594米,最高峰为东面的泗洲山电视台,海拔1413.8米;最低处位于大乘村的铁山自然村,海拔256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1981~2010年平均气温15.2℃,一月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7℃;7月平均气温29℃,极端最高气温达39℃。无霜期年平均260天。年平均日照数189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80~1800毫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较为分散稀缺,江口村、欧阳海村、廖家村零散储藏有铅、锌、锰、铁等矿种,储量不详。   自然灾害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低温等,部分村还发生过山体滑坡地质灾害。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1.78万亩,人均0.68亩,其中水田1.06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1.78万亩,生产粮食0.76万吨,人均291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玉米、花生。2011年种植烤烟0.64万亩,生产烤烟1.69万担;玉米3882亩,产量1238吨;花生2135亩,产量297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6341头,年末存栏8652头;牛饲养量250头,羊饲养量1971只,家禽饲养量8.19万羽。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19元。   工业 以木材加工、矿产冶炼加工、来料加工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5407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实现工业增加值3921万元,比上年增长4.91%。拥有工业企业61家,从业人员1500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297万元,比上年增长27%。有商业网点126个,从业人员267人;农村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832万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281万元。 2011年末境内有金融机构1个,各类存款余额1.5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00万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乡文化站1个。有村级农家书屋12个、藏书5000册,各类文化专业队3 个。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4所、村小学17所、中心完小一所,在校学生 2000人,专职教师7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230人,专职教师26人。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655万元,比上年增长9.6 %。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乡卫生院1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19个,专业从业人员42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人。2011年完成诊疗1.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13个,篮球场12个。   广播电视 1969年建成欧阳海人民公社广播站。1996年改成欧阳海乡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540户,入户率70%。1976年郴州行署在境内建成泗洲山广播电视调频转播台。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有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19户,人数1078人,支出100.9万元。有农村五保户210户,237人,支出资金37万元;敬老院1个,集养人员10人。民政部门资助大病救助168人次,支出资金9.52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03万人,参保率75%。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省道S214、衡武高速公路从南到北贯穿全境。衡武高速公路在境内长11千米,1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村公路硬化。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1个。有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3个,固定电话用户200户,移动电话用户1.5万户,互联网用户60户。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2006年建成乡自来水厂,年供水16万立方米。2011年末村自来水厂13个,用户2800户。   供电 2011年供电610万度,其中农业供电320万度、工业供电240万度。   园林绿化 2011年末乡驻地有公共绿地1块,绿化面积6800万平方米。   

四里镇

  名称来历 1930年,境地由原义、安乐、德安、长舂四个里合并设乡,得名“四里”,沿用至今。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43′26″~112°59′46″,北纬25°47′15″~26°43′30″。地处县城西北部,东邻流峰镇,南毗舂陵江镇,西与新田县相接,北与塘市镇相连。人民政府驻四里村,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07,距县城70千米。   政区沿革 明清时期,境内设有原义里、安乐里、德安里、长舂里。1930年,撤上述4个里,置四里乡,属桂阳县。1949年更为贵临乡,1956年恢复四里乡,1958年改为四里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2012年3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四里、六合2乡合并,建四里镇。   政区划分 2012年3月,辖四里、梅家、安乐、石盘、船形、排楼、阴泉、美丽、竹山、蛟龙、雷塘、均真、长冲、社溪、李家、芙塘、谭家、东塘、六合、阳家、石龙、源头、龙源、白田、油井、西汾、河田、立新、饶家、芹溪、田心、复成、岩龙等33个村民委员会,和四里圩、六合圩2个居民委员会。设2个居民小组,334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3月辖区总人口5.31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8408人,占53.5%;女性24691人,占46.5 %。2011年人口出生率9.6‰,死亡率4‰,人口自然增长率5.6‰。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6.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1千米,总面积126.1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21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高度228米。   气候 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无严寒,夏季酷暑时间。1981~2010年平均气温16℃,一月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8℃;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达36℃。无霜期年平均200天。年平均日照数18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矿产有铁矿石,主要蕴藏于长冲、李家、谭家一带,品位高、储量多。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3.26万亩,人均0.6亩,其中水田2.4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种植水稻4.3万亩,生产粮食1.8万吨,人均338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玉米、花生。2011年种植烤烟0.56万亩,生产烤烟0.16万担;玉米0.3万亩,产量0.1万吨;花生0.26万亩,产量0.04万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95万头,年末存栏2.04万头;牛饲养量0.10万头,羊饲养量0.16万只,家禽饲养量18.02万羽。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43元。   工业 2011年工业总产值3.6亿元。有工业企业88家,从业人员3034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有商业网点71个,从业人员192人;农村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0.89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252万元。 2011年末境内有金融机构3个,各类存款余额2.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0.76亿元。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镇文化站2个,有村级农家书屋16个、藏书2.86万册,各类文化队伍7 支。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儿园16所,小学15所,在校学生   2635人,专职教师13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1002人,专职教师59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镇卫生院2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45个;专业从业人员75名,其中执业医师9人、执业助理医师42人。2011年完成诊疗 3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12个,篮球场8个,健身器材10套(台)。   广播电视 1996年9月建成四里乡有线电视台,后改成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6210户,入户率66%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36户,人数2154人,支出201.6万元。有农村五保户293户,334人,支出 52.1万元;有敬老院1个,五保之家1个,收养农村五保人员33人。民政部门资助大病救助127人次,支出资金25.4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8%。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省道214线从北到南贯穿全境。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2个。有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8个,固定电话用户1452户,移动电话用户2.3万户,互联网用户570户。   镇区市政建设   供水 2008年建自来水厂1个,年供水18万立方米。2011年末有村自来水厂12个,用户4100户。   供电 2011年末有变供电站2座,年供电农业599万度、工业 2100万度。   园林绿化 2011年镇驻地有花坛1个,绿化面积300平方米   

桥市乡

  名称来历 因人民政府驻桥市圩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13′26″~112°55′46″,北纬25°27′15″~26°13′30″。地处该县北部,东与雷坪镇隔河相望,南接和平镇,西邻欧阳海镇、莲塘镇,北交衡阳常宁市白沙镇、衡阳耒阳市仁义镇。人民政府驻桥市村,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16,距县城49千米。   政区沿革 1984年6月,设为桥市乡,1956年为桥市公社,1958年并入和平公社,1961年从和平公社划出设立桥市公社 1984年6月恢复乡建制为桥市乡。   行政区划代码431021209   政区划分 2011年末,辖桥市、架珊、游水、珠溪、桐林、吉冲、友好、枫树、天堂、大富、辉山、大滩、野鹿等13个村民委员会,和桥头圩1个居民委员会。设1个居民小组,129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总人口1850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00人,城镇化率 11.3%。另有流动人口1000人。总人口中,男性9550人,占51.6 %;女性8950人,占48.4 %。14岁以下4200人,占22.7%;15~60岁10545人,占57%;60岁以上3755人,占20.3%。2011年人口出生率11.2‰,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长率5.1‰。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1.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2.8千米,总面积178.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4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地势西、北二面高而东、南面低,最高处位于西面的四洲山,海拔1428.3米;最低点为南面的野鹿村野鹿滩,海拔38米。   气候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一月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8℃;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达36℃。无霜期年平均200天。年平均日照数18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其中辉山、枫树村属高寒山区气候,年平均气温16℃,有雾天近100天,昼夜温差大。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主要为有色金属矿、高岭土。锡矿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辉山村、大滩村一带。水资源丰富,舂陵江穿境而过,境内还有省中型水库欧阳海水库。辉山一带有楠竹5万亩,天然草地2000余亩。   自然灾害 有旱涝、山体滑坡、低温等自然灾害。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1.5万亩,人均0.81亩,其中水田0.99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1.56万亩,生产粮食6300吨,人均340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茶油、玉米、花生。2011年种植烤烟993亩,生产烤烟2664担;茶油种植20000亩,玉米1335亩,产量390吨;花生1546亩,产量217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54万头,年末存栏0.79万头;牛饲养量403头,羊饲养量4325只,家禽饲养量8.1万羽。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08元。   工业 以锡矿、高岭土、风电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增幅27.12%。拥有工业企业37个,从业人员1034人。   商业外贸 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有商业网点26个,从业人员122人;农村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0.56亿元。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286万元,同比增长10.5%。2011年末有金融机构信用社1个,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700万元和2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9%、20.1%。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乡文化站1个,村级农家书屋11个,藏书3.6万册。   教育 2011年末有桥市中心校、桥市中心幼儿园各一所,村小及教学点6个。桥市中心校南校区设一、二、三、四年级,学生362 人;北校区设一、二、五、六年级,学生475人。桥市中心幼儿园设大班2个,中小班各1个,在园幼儿142人。村小、教学点学生253人。专任教师72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5人,教师学历本科22人、专科38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乡卫生院1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 11个,专业从业人员35名,其中执业医师1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补偿资金218.8万元。   体育 2011年末有各类体育场所12个,篮球场8个,看台座位200个。   广播电视 1997年7月建成乡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980户,入户率65%   社会保障 2011年末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514户,人数 771人;有农村五保户48户,人数71人;有敬老院1个,五保之家1个,收养农村五保人员42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0.77万人,参保率80.5%。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乡通村公路建设于2011年底完成。村、组公路硬化85千米。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所1个。有电信、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4个,固定电话用户443户,移动电话用户0.5万户,互联网用户310户。   (撰稿:李孝 初审:邓献兰 曹宏波复审:胡正茂)   桥头圩居委会(Qiaotouxu Juweihui)   居委会位于桥市圩。辖镇政府机关、初级中学、中心小学、信用社、卫生院、粮站、电信所等单位和居住于镇区非农人员组成。人口494,其中男261人,女233人。区内经济主要以农贸、汽修、商品零售、餐饮服务业为主,人均纯收入0.63万元,服务业年收入470多万元。文化站1家;幼儿园1家;中心小学1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心学校1所。卫生院1个,卫生室2个。卫生厕所入户率100%,居民医疗参保率100%;有农村客运站和集贸市场一个。   

白水瑶族乡

  杨柳瑶族乡、白水乡成建制合并设立白水瑶族乡。新设立的白水瑶族乡辖20个建制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35.35平方千米,总人口2.2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698人),乡人民政府驻上唐家(原白水乡人民政府驻地)。   名称来历 人民政府驻地白水洞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2°13′26″~112°55′46″,北纬25°27′15″~26°13′30″。地处县西北边陲,东与光明乡毗连,南与华山瑶族乡、永州市新田县金陵镇交界,西与杨柳瑶族乡相邻,北与衡阳常宁市蒲竹瑶族乡接壤。人民政府驻白水三洞,电话区号0735,邮政编码424408 ,距县城83千米。   政区沿革 清前期境域隶峒官。清末置苍华乡,隶永桂厅。民国中期划归阳明县。1932年,撤销阳明县,属桂阳县。 1942年,为苍华乡。 1949年,称高峰乡。1959年,成立白水人民公社。1984年,撤公社,改为白水乡。2012年3月,华泉乡并入。   行政区划代码431021220   政区划分 2012年3月,辖洋泉、清溪、濂溪、中白、七步、四境、萍湖、江友、紫河、神牌、正义、泉田、雅里、发龙、水口、丰城、福龙17个村民委会员,和上塘家、杉树湾 2个居委会。设1个居民小组,196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2年3月,辖区总人口1658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6人,城镇化率1.4%。总人口中男性10484人,占63.2%;女性6102人,占36.8%。14岁以下2655人,占16%;15~64岁10789人,占65%;65岁以上3142人,占19%。人口出生率为8.59‰,死亡率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9‰。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3.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4.5千米,总面积111.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8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为山地地形,东、南、西、北四面环山,山峦叠嶂,溪如蛛网,平均海拔725米。最高处为紫荆山,海拔1440米。   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1981~2010年平均气温15℃,1月平均气温3℃,极端最低气温-10℃;7月平均气温28℃,极端最高气温达33℃。无霜期年平均200天。年平均日照数1252.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毫米。    水文 白水河是湘江祁水支流的重要源头,由北向南,经境内清溪村、濂溪村、中白村、江友村至杨柳乡,河流总长12.5千米。车溪河发源于紫荆山,由北向南,八个行政村都有水源汇入该河,河流总长30公里。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 境内四境村有一棵树龄达500年的珍稀抗癌植物红豆杉,树高20米,周长4.1米。七步村有一棵湖南省最大最高、树龄达400年的杉树,树高达60米、树周长4.5米。丰城村方杆竹自然村境内有一种竹子,竹杆呈方形,当地村民称其为“方杆竹”,该自然村的村名就是来源于该竹子。萍湖村境内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俗称娃娃鱼)。   经济概况   农业 耕地面积9779亩,人均0.58亩,其中水田8298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7807亩,生产粮食3227吨,人均194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玉米、花生。2011年种植玉米1796亩,产量557吨;花生745亩,产量104吨。   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33万头,年末存栏1.20万头;牛饲养量914头,羊饲养量3010只,家禽饲养量9.96万羽。   2011年累计造林91.77万亩,其中防护林1086亩,经济林430亩,竹林136亩。农民住宅四旁种植树木17150株。林木覆盖率92%。   工业 2011年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07.18万元,比上年增长10.06%;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6.34万元,比上年增长10.6%。   商业外贸 2011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73%。有大小乡镇企业60余家,从业人员400多人。个体工商户148户,从业人员740多人。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67.47万元,比上年增长0.45%,2011年国税收入28.05万元,地税收入4.92万元,境内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2011年末存款余额1.02亿元,比上年增长5.63%。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 2011年新建文化站2个,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工作人员2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6处。农家书屋17个,藏书5.34册。   教育 2011年有小学17所(含中心校本部)。在校学生1498人,专任教师8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乡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室18个,专业卫生人员26人,其中执业助理师8人,注册护士4人。17个行政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3%,发放补偿资金达24.71万元。   体育 2011年末有机关体育场2个,学校体育场14个,看台900座位个。   广播电视 1997年7月建成白水乡广播电视站。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500户,户户通用户366户,入户率45%。   社会保障 2011年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0户,人数53人,支出10.26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81户,人数1322人,支出123.8万元。五保户286户,人员414人,支出64.59万元。大病救助61人,发放救助资金9.75万元。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距省道S323 26千米,距京珠高速复线流峰镇入口处36千米。   供电 有35千伏9450千瓦变供电站2座,小水电站24座,装机容量1300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7000万千瓦时。2011年底投资20亿元的天塘山风力发电项目正式启动,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1.25亿度。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新邮政所2个,电信、移动、联通移动电话服务网点6个,固定电话用户295户,移动电话用户11751户,互联网用户82户。   


浩塘镇特产大全




浩塘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