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江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区东部,是安庆中心城区,东南临长江,北接破罡湖,西抵龙山路,总面积207平方千米。2005年,总人口2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8万人。地处东经117.02度、北纬30.30度,呈东南低、西北高的丘陵地形,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46003。代码:340802。区号:0556。拼音:Yingjiang Qu。
政区历史
迎江区始建于1949年4月,斯时称安庆市枞阳区,1952年更名为城东区,1955年改名为东市区,1960年改称迎江区,1968年迎江区又改称为东市区并成立东市区革委会,1980年撤销东市区革委会,成立迎江区人民政府至今。
迎江区机关大院坐落于市人民路515号,目前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 区纪委机关约40家单位集中于大院内办公,仅有区经贸委、区民政局、区劳动局、区教委等几个政府部门搬出大院办公。
2000年,迎江区辖6个街道。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50221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宜城路街道 23305 新河路街道 26348 华中路街道 35073 人民路街道 24351 孝肃路街道 22131 建设路街道 19013
2005年5月13日,国务院(国函[2005]38号)批准调整安庆市部分行政区划:将安庆市郊区的老峰镇、龙狮桥乡、长风乡、新洲乡划归安庆市迎江区管辖。调整后,迎江区辖新河路、华中路、人民路、宜城路、孝肃路、建设路6个街道办事处和龙狮桥乡、长风乡、新洲乡、老峰镇4个乡镇。总面积207平方千米,人口2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8万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4.4万人 | 207平方公里 | 340802 | 246000 | 0556 | 查看 迎江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宜城路街道 | 约2.7万人 | 1.5平方公里 | 吴樾社区 钱牌楼社区 天后宫社区 南水回族社区 | 查看 宜城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新河路街道 | 约3.55万人 | 4.4平方公里 | 新龙社区 曙光社区 龙狮桥社区 新河社区 地质社区 | 查看 新河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华中路街道 | 约3.5万人 | 2平方公里 | 程家墩社区 永胜社区 光荣社区 皖江社区 | 查看 华中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人民路街道 | 约5000人 | 2.01平方公里 | 先锋社区 康熙河社区 炮营山社区 东正社区 | 查看 人民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孝肃路街道 | 约2.63万人 | 1平方公里 | 双井社区 荷花塘社区 锡麟社区 双莲寺社区 | 查看 孝肃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老峰镇 | 约3万人 | 48平方公里 | 新丰社区 新桥社区 山湖社区 老峰社区 秦潭村 和平村 广丰村 新光村 长山村 段山村 金星村 泉河村 元桥村 新建村 | 查看 老峰镇谷歌卫星地图 |
龙狮桥乡 | 约1.6万人 | 12平方公里 | 雨润社区 红旗社区 余桥社区 任店社区 机场社区 长青社区 前进社区 | 查看 龙狮桥乡谷歌卫星地图 |
长风乡 | 约2.7万人 | 72.48平方公里 | 柘山村 柘林村 新义村 营盘村 前江村 联兴村 合兴村 高松村 枞南村 长风村 将军村 | 查看 长风乡谷歌卫星地图 |
新洲乡 | 0 | 50.1平方公里 | 永存村 青龙村 天然村 康宁村 南木村 | 查看 新洲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迎江区 |
迎江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区东部,是安庆中心城区,东南临长江,北接破罡湖,西抵龙山路,总面积207平方千米。2005年,总人口2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8万人。地处东经117.02度、北纬30.30度,呈东南低、西北高的丘陵地形,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46003。代码:340802。区号:0556。拼音:Yingjiang Qu。 政区历史 迎江区始建于1949年4月,斯时称安庆市枞阳区,1952年更名为城东区,1955年改名为东市区,1960年改称迎江区,1968年迎江区又改称为东市区并成立东市区革委会,1980年撤销东市区革委会,成立迎江区人民政府至今。 迎江区机关大院坐落于市人民路515号,目前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 区纪委机关约40家单位集中于大院内办公,仅有区经贸委、区民政局、区劳动局、区教委等几个政府部门搬出大院办公。 2000年,迎江区辖6个街道。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50221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宜城路街道 23305 新河路街道 26348 华中路街道 35073 人民路街道 24351 孝肃路街道 22131 建设路街道 19013 2005年5月13日,国务院(国函[2005]38号)批准调整安庆市部分行政区划:将安庆市郊区的老峰镇、龙狮桥乡、长风乡、新洲乡划归安庆市迎江区管辖。调整后,迎江区辖新河路、华中路、人民路、宜城路、孝肃路、建设路6个街道办事处和龙狮桥乡、长风乡、新洲乡、老峰镇4个乡镇。总面积207平方千米,人口2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8万人。 |
大观区 |
大观区是安徽省安庆市下辖的一个区,南濒长江,东沿龙山路、菱湖南路、湖心中路与迎江区毗邻,南与东至县隔江相望,西至皖河农场与怀宁县接壤,北抵集贤北路与宜秀区相连。全区土地面积235.5平方公里,人口27.6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53万人。区辖7个街道和3个乡镇。大观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境内及周边地区风景秀丽,景点众多,处在景盖五岳的黄山、洞齐云旖的庐山、佛山之首的九华山、水石相搏的石钟山和古南岳天柱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几何中心。 行政区划 大观区辖7个街道、1个镇、2个乡:德宽路街道、玉琳路街道、龙山路街道、菱湖街道、集贤路街道、石化路街道、花亭路街道、海口镇、十里铺乡、山口乡。 历史沿革 大观成立于1949年,又名西市区,是安庆市的始源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拥有2000多年的灿烂历史。清末曾国藩在境内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军械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在中华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0创始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曾在这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京剧鼻祖陈长庚、书法家邓石如、黄梅戏宗师严凤英等在此留下足迹。境内古迹大观亭与武昌的黄鹤楼、江州的庚楼相媲美,是“宜城八景”之一。大观区即由此而冠名。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大观区的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区域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以“一区三园”建设为抓手,凤凰科技工业园、十里机构工业园、茅岭工业园初具规模,吸引了一批工业项目入园建设;以房地产业、餐饮娱乐业为带动,商服业正迅速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大观区多项工作特色鲜明,独树一帜,荣获全国、全省先进。2001年至今,大观区先后赢得“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全省拥军优属模范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省科普示范区”、“全省老年工作先进区”、“全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城市建设 交通十分便捷,南频长江“黄金水道”,北接206、318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西以皖河大桥与怀宁、望江县相通,上接赣鄂湘,下通苏浙沪,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区位优势明显,是安庆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市政府、安庆石化、华茂集团、曙光化工、安庆师范学院(安庆大学)、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市区大型企业事业单位。近几年来,城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先后拓宽改造了五条主干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区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新建的一批现代化的商务综合楼拔地而起。长鑫花苑、龙门小区、宏祥山庄、集贤庄苑、宜城水岸、锦银花苑等环境宜人的居民小区遍布全区,形成城市亮丽的新景观。 |
宜秀区 |
宜秀区是在原安庆市郊区的基础上设立的,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有着便利的交通网络,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广袤的土地资源、丰富的水面、山场和矿产资源。在利用自身丰富资源的基础上,该区致力于建设安庆市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和安庆北部新城区“两大平台”,构筑大桥北岸接线、安枞新线、大龙山石塘湖旅游经济圈“三大经济带”,发展新型工业、商贸物流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努力把宜秀区建成“宜商、宜居、宜游、宜学”的生态型现代化新城区。 宜秀区山灵隽永,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名人。区内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省级风景区 ——大、小龙山风景名胜区挟石塘、破罡湖之美,人称山清、水秀、洞奇、石巧四绝,其中灵山石树、源禅寺、龙山第一刹、石塘湖、鲍冲湖等景区最区规模。一代书法宗师邓石如及其六世嫡孙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居铁砚山房、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故居远近驰名。近代山水画家萧谦中诞生地位于境内杨桥镇。占地2674亩,可培养万名学生的省属综合性大学 ——安庆大学坐落区内。 宜秀区总面积410.3平方千米。总人口21.6万(2005年)。 区人民政府驻大龙山镇,邮编:246003。代码:340811。区号:0556。拼音:Yixiu Qu。 行政区划 宜秀区辖2个街道、3个镇、2个乡:大桥街道、菱北街道、杨桥镇、大龙山镇、罗岭镇、白泽湖乡、五横乡;皖河农场。其中菱北街道由安庆经济开发区管理。 |
怀宁县 |
怀宁概况 安徽省怀宁县位于皖西南交通要塞,东临安庆,南枕长江,境内独秀山与大龙山遥相竞奇.国土面积1276平方千米,辖20个乡镇,人口69万.早在七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晋安帝复位,取“永怀安宁”之意,立县曰“怀宁”。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怀宁县城随安庆府迁至宜城(今安庆市),府县同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至安庆府,省、府、县同城而治,史称“首府首县”。1950年,县城迁至石牌镇。2002年1月,由石牌镇迁至高河镇。 怀宁人杰地灵,俊才辈出,四海闻名。在这片土地上,曾孕育了“千年一人”清代书法大师邓石如、中国0创始人之一-、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和现代著名诗人海子等盖世英才。东汉古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小吏港(今小市镇),至今仍保存着焦仲卿、刘兰芝合葬墓等遗迹。怀宁素称“戏曲之乡”,是被誉为京剧之父的徽剧和全国地方剧种之首的黄梅戏的发祥地,历史上名伶辈出,有“梨园佳弟子,无石(石牌)不成班”之誉。 11月8日至9日,在江苏常州召开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布暨第五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布了2008年度“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四项测评结果,怀宁县再次进入2008年度“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行列。这是怀宁县连续第三年获此殊荣。 行政区划 怀宁县15个镇、5个乡:高河镇、石牌镇、月山镇、腊树镇、黄龙镇、三桥镇、小市镇、黄墩镇、公岭镇、马庙镇、金拱镇、茶岭镇、洪铺镇、江镇镇、平山镇、雷埠乡、清河乡、秀山乡、凉亭乡、石镜乡。 地理资源 怀宁地处郯-庐大断裂和沿江挤压破碎带之间,属长江中下游铜铁沉矿带,矿藏丰富,金属矿有铜、铁、金、银、钼、钴、铅、锌等,非金属矿有水泥石灰岩、白水泥石灰岩、大理石、白云石、硅灰石、玻璃石英岩、电石石灰岩、温石棉、磨石、含钾岩石、石墨、重晶石、玻璃硅质原料等,能源矿产有烟煤、无烟煤、石煤等,化工原料矿有硫铁矿等。矿泉已发现70多处,多为低钠含锶或含可溶性硅酸矿泉水。不少矿种藏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依托资源兴办的工业有建材、建筑、采矿、化工、机械等。 水产资源 水面面积9779公顷,其中可养水面7820公顷。境内有四大水系五大湖泊:皖河、珠流河、高河、大沙河水系和白洋湖、三鸦寺湖、石门湖、冶塘湖、七里湖、八里湖。人工水库73座,另有太湖花凉亭水库怀宁灌区。经济价值较高、养殖较多的鱼种有鲲、鲢、鳊、鲤、鲫、鳙、鲚、鳜鱼、蟮等,珍贵鱼种有中华鲟、白鲟、鲥鱼、麦鱼等,还有白鳍豚及龟、鳖、虾、蟹、蚌、螺等。 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主要有粮食和淀粉植物。油料以油菜为主。鲜果品主要有桃、梨、枣、杏、柿、柑桔、板栗、枇杷等。纤维类工业原料植物以棉、麻及芦苇为主。药物主要有辛夷、蔓荆子、明党参、香附子、半夏、桔梗、夏枯草、草决明、贝母、山药、枳壳、生地等。蜜源植物、珍贵和观赏植物众多。境内建有池杉水杉、意大利杨、国外松和望春花(辛夷)四大基地。 |
潜山市 |
潜山县,县级行政单位,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安庆市的西北部,面积1686平方公里,人口57万人,辖16个乡镇。 早在春秋时期,这里系皖国封地,安徽省简称皖,盖源于此。今日的潜山县城曾于东汉至南宋向间为郡、州、府治所驻地长达800年,堪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潜山县山川绮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的古南岳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为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同时还拥有张恨水陈列馆、太平古塔、摩崖石刻、薛家岗遗址等人文景观。 物产丰富,拥有天柱剑毫、舒席、汉皮纸、书画纸、茯苓、天麻、厚朴、雪湖藕等名优特产,以及大理石、花岗天柱山石、瓷土水晶、云母、金红石、石英石等极具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 古皖文化内蕴丰厚。潜山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潜山安徽龟化石和东方晓鼠化石的发现,使潜山被称为“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宝地,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以“薛家岗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商周的40多处遗址表明了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受到国内外考古界的高度重视。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发生在潜山境内。历代名士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留下了许多赞美潜山山水的诗篇,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汇集了他们大量的珍贵题刻。如此丰厚的古皖文化孕育了代代英才,东汉方士、大魔术家左慈、三国时卓越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王蕃、晚唐著名诗人曹松、宋代宰相、文学家王、宋代第一画家李公麟……,现代的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当代杂技皇后夏菊花、黄梅戏红星韩再芬等,都是潜山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潜山县城距安庆港口和民航机场57公里,105、318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贯穿县境。县城有十一万伏变电所,电力充裕。潜山水厂日供水能力1.5万吨,5万吨水厂正在扩建之中。通讯实现了市活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开通了移动电话和无线传呼网。县城的彭岭工业区属中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和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潜山县开发区正在发展,前景无限。 潜山县是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县。 地理环境 潜山县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皖河上游,县域地理坐标在东经116°14"--116°41"、北纬30°27--31°04"之间,总面积 1686.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03万亩,山场面积131万亩,水面面积9.2万亩,素称“七山一水二分田”。县境位于委风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春雨连绵,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季干冷,多年平均气温16.2℃。 区位优势 潜山县坐落于安徽省西南部,为皖西南中心地带,是长江中下游与大别山区的结合部,扼大别山咽喉,濒临安庆长江港,毗邻安庆、合肥航空港、105、318国道、合九铁路、沪汉蓉高速公路、六潜高速公路(在建)贯穿县境,构筑起连接全国交通大动脉的立体交通网。 行政区划 潜山县辖11个镇、5个乡:梅城镇、王河镇、源潭镇、余井镇、黄泥镇、槎水镇、官庄镇、水吼镇、黄柏镇、黄铺镇、天柱山镇、油坝乡、痘姆乡、塔畈乡、五庙乡、龙潭乡;彭岭工业区。 |
太湖县 |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东与天柱山相望,南与庐山呼应,居长江中下游旅游热线之上。合九铁路、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行车至合肥、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2小时。全县辖15个乡镇,56万人口,总面积2031平方公里。 太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民风淳厚,文风蔚然,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这里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的家乡,著名诗人朱湘、女社会活动家刘王立明、京剧“叶派”创始人叶春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作家石楠、林学专家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们成就斐然,声名远播,为家乡添光增色。如今,状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学子,遍及四海。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致自古以来闻名遐迩。汉代建的海会寺、三国筑的上格城、晋代修的佛图寺、唐代建的西风禅寺、清代状元赵文楷墓等文化古迹保存完好。国家级佛教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狮子山二祖禅堂正在修建。当年-、-在刘畈主持召开-会议旧址胡氏新祠,极具瞻仰意义。赵河汤湾温泉,水温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吨,水质清澈,可饮可浴可医。位于全县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250平方公里,10万亩水面碧波荡漾,气势磅礴。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四周山峦叠嶂,果木葱笼,是旅游观光、疗养休闲的胜地。 太湖资源丰富,特产众多。这里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牛和瘦肉型猪基地县和安徽省茶叶、板栗、柑桔重点生产县,“天华谷尖”茶为部优产品并获国家绿色食品标识,“方竹”粉丝、天华尖封缸酒是省名牌产品,电机、日用细瓷、水松纸、羊毛衫、板栗罐头、李杜茶干、辣红素等特色产品享誉全国,出口海外。境内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铁砂等20多种矿产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综合县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
宿松县 |
县情简介 宿松古称松兹侯国,建县于西汉高后年间,距今约2200年历史。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辖9镇13乡207个自治村(社区),总人口80万,国土面积2394平方公里。全县耕地64万亩,山场73万亩,可养水面84万亩;境内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自然资源丰富。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安徽第一,养殖条件优越,名优特水产品有较高知名度;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28种,其中磷矿石储量占全省一半,优质石灰石储量居全省前列;该县是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县,棉花常产超过2.5万吨;有“长江绝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等,是皖西南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该县处于长江经济开发带和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地区,又是安徽省“一线两点”率先开发开放战略布局重点地区,也是“承东启西”的结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贯穿南北的105国道、横贯东西的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距离省会城市合肥220公里、武汉190公里、南昌170公里,至皖鄂赣三省6个机场车程都约两小时,到九江外贸码头、214码头、石化专用码头等3座对外开放码头车程1小时左右。 地理位置 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江相望,西同湖北省蕲春县、黄梅县接壤,北和太湖县毗邻,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宿松地跨东经115°52′~116°35′,北纬29°47′~30°26′,处长江下流顶段北岸。县域南北长约71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国土面积2393.53平方公里。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宿松地质构造属于淮阴地质古大陆向南京拗陷过渡地带的大别山山脉东部末端。对本县地貌骨架和山川起奠定影响的是中生代以来的历次构造运动,尤其是中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故地貌主要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形成了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基本格局,自然差异明显,其中西北部为山区,境内海拔800米钓鱼台水库以上山峰有8座,最高峰罗汉尖海拔1015.5米,为松杉竹茶主要产区;中部为丘陵,面积854平方公里,为本县最大面积的自然类型区,为粮油主产区;中南部有龙感湖、黄湖、大官湖和泊湖四大湖泊,总面积104万亩,为优质水产基地;南部为冲积平原,是优质商品棉集中产区。水文和水资源:宿松属于长江流域河流水系,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总的特征是西北部河流多而长,东南部少而短。发源于大别山的凉亭河、二郎河两大河流,,具有山区河流的一定特征,其中二郎河流域面积597平方公里,凉亭河流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它们把大别山南麓的径流串入湖泊(县域中部和南部,水面辽阔,水资源丰富,有连成整体的泊湖、黄湖、龙感湖和大官湖),自西向东经华阳流入长江。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县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23.7小时,无霜期254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自然资源 宿松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地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全县有64万亩耕地, 73万亩山场,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种植作物稳定发展,柑桔、板栗、茶叶、蚕桑以及黑李等名特优水果已形成规模,山区松、杉、毛竹、药材、经果等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资源丰富,突出的有四类,棉花:宿松棉花种植面积较大,品质优良,年常产2.5万吨,特别是沿江沿湖圩地区棉花稳产高产,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和出口棉基地县,是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之一。水产:宿松是水产大县。全县总水面面积682.28平方公里,其中可养水面560平方公里,宜渔淡水面积(可养水面84万亩)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冬季湖面不封冻,养殖无霜期256天,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有利于渔业发展,而且整体资源条件优裕,水体理化性能良好,高等水生植物丰茂,鱼类种类繁多,河蟹、虾、鳖等名优水产品在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享有盛名,是安徽省水产重点县。小孤山青、草、鲢、鲫、虾以及鳖、鳝等水产品产量高,莲子、芡实、荸荠、菱藕、茭白、水禽等水生动植物品种全。近年来,全县大力培植水产支柱产业,坚持大湖水面开发与滩涂精养、水生动物与水生植物养殖齐头并进,取得重大突破,以中华绒毛蟹为拳头产品的鱼蟹混养成功,黄湖牌大闸蟹享誉全国,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国家优质农产品称号;滩涂(面积20万亩)开发强力推进;以芡实为代表的水生植物养殖成效初显。矿产:宿松矿藏丰富,非金属矿品种多、储量大。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矿种有煤、磷矿、大理石、瓷土、石灰石、蛇纹石、硅藻土、石英沙岩、兰晶石、金矿等28种,其中磷矿石储量2700万吨、石灰石储量13亿吨,居全省前列;煤储量466万吨,大理石储量7亿立方米,瓷土储量510万吨,此外滑石以及铁、铅、锌、银、金等都具有开采价值。景点:宿松东望黄山,西傍庐山,南临“龙宫”(江西彭泽龙宫洞),北靠“天柱”(安徽潜山县天柱山),境内湖光山色,旅游资源丰富。有海门天柱、严恭石道、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龙湖浮笠、秀河烟柳、太白书台、西源九井、燃灯古寺等十大风景胜地。有“江上蓬莱”之誉的“长江绝岛”小孤山,砥柱中流,秀拔奇特;誉为“南国小长城”的千年古寨、战争遗址的白崖寨,逶迤起伏,蟠踞山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石莲洞,苍松滴翠,秀竹娉婷;“美比九寨”九井沟,峰峻石奇,峡谷幽深;还有高峡出平湖的钓鱼台水库、烟波浩淼的黄湖休闲度假区,构成了皖西南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望江县 |
望江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缘,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处北纬30°63′~30°26′,东经116°26′~116°55′之间,幅员1360平方公里。东南与东至县和江西省彭泽县隔江相望,西依泊湖与宿松县毗邻,西北靠大、小香茗山与太湖接壤,东北邻皖水与怀宁县交界。 地形 一面负山,三面临水,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斜、大致呈现丘陵──岗地──平原阶梯状分布; 气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52天,是全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县份之一。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日照为1962.7小时。 历史沿革 沿 革 据汪洋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夏、商属扬州地域,西周时属舒国,春秋时前属吴,后属越,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属淮南国,东汉、三国、西晋时均属庐江郡。 东晋隆安至元兴年间(397—404)置大雷戍。义熙元年(405)始设新冶县,属豫州晋熙郡。清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皖出铁,有铁官。今怀西望北有古冶迹,武昌口有炼成墩,漳湖之表有炼成畈……椅子、磨叉间有坑矿,县名新冶,职此之由也。” 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6)升新冶县为大雷郡,属江州。 隋开皇十一年(591)改大雷郡为义乡县,属熙州。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载:“陈、隋间,县有义士助国平时难,隋文帝旌为义乡。”开皇十八年(598)改义乡县为望江县,属同安郡。县城东南的宝塔河一带曾是长江故道,登城中钵盂山,可一览江流之胜,故名望江。 唐武德四年(621)改望江县为高州,属舒州同安郡。武德七年改高州为智州,属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废智州复望江县,属淮南道盛唐郡严州。 北宋至道初(995—997)望江属淮南路舒州。政和五年(1115)属淮西路德庆军。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望江属淮西路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属淮西路安庆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府为路,望江属蕲黄宣司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1266)废司置省,望江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洪武初望江属南京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属南京安庆府。 清顺治二年(1645)望江属江南省安庆府。雍正三年(1725),江南省析为安徽省和江苏省,望江属安徽省安庆府。 民国元年裁府,望江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17年废道,属安徽省。民国21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4年属安徽省安庆专员公署。 1949年3月28日望江解放,属皖北行政公署安庆署。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并为省,望江属安徽省安庆专署。1968年改安庆专署为安庆地区革命委员会。1977年改称安庆行政公署。1988年地市合并,望江县均属安庆市人民政府管辖。 |
岳西县 |
岳西地处大别山腹地,安徽省西部,105国道、318国道贯穿县境,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人口40.1万,现辖24个乡镇,182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 县人民政府驻地天堂镇。 岳西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县。境内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73%,生物资源极为丰富,被专家称为“是一座生态保存发育完好的天然花园”。1998年,被列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县,境内有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枯井园省级自然保护区。 岳西是国家中药材基地县。全县药材现有植物类1024种,动物类79种,矿物类33种,总蕴藏量7.5万吨,其中茯苓、天麻、杜仲、麝香、石斛等30余种名贵药材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岳西是国家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县内雨量充沛,河道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24.09万千瓦,已开发9万千瓦,在安徽省县级小水电建设中位居第一。尚有一批优良的水电资源亟待开发,可新增装机6万千瓦。 岳西是安徽省名特农副产品生产县。岳西农业极具特色,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是安徽省茶叶、板栗、猕猴桃、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主产县和基地县。特色农产品商品率达95%,其中岳西翠兰、薇菜、香菇、木耳、高山蔬菜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闻名遐迩。 岳西是全国花岗石板材出口基地县。花岗石蕴藏量达24亿立方米,有黑白红绿四大系列,30多个品种,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岳西是皖西南旅游重点开发县。岳西文化灿烂,古迹甚多,风光秀美,是集“山、水、石、泉、寺、林、瀑布、峡谷、石刻、山寨、革命纪念地”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大县。著名旅游景区20多处,大小景点180多个,有“中华禅宗第一山”司空山,“华东第一方塔”法云寺塔,“安徽第一漂”天仙河,云峰峡谷,石关避暑山庄。投资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岳西是一方充满希望的热土。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岳西着力推进社会经济从内源式发展向开放型发展的转变,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技术转移和资本转移三大机遇,着力实施开放活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四大发展战略,促进了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随着东香(山东东营到香港)高速公路和合肥至武汉高速公路岳西段的动工兴建,岳西的资源优势必将进一步转变为经济优势,山区各项建设事业必将快步登上新台阶。 |
桐城市 |
桐城又称 “七省通衢”,有"江淮第一城"之美誉。她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桐城市系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市)和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全国卫生城,设有国家星火密集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十里工业园,市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正积极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日益成为海内外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热土。境内绵延百余里的龙眠山,峰峦叠翠,风光旖旎。历史胜迹,瑰丽多姿。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交通便利,合(肥)九(江)铁路,206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水运直接通江达海,离安庆、合肥机场仅一小时车程。 交通区位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地处合肥、安庆中间,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桐城交通便捷,陆路方面,206国道、合九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航空方面距安庆、合肥机场较近,水路通过菜子湖直通长江。全市已实现乡乡通油路,从市区到主要乡镇都有干道相连,邮电通讯方便快捷。 自然状况 全市总人口75万,市区常住人口12万。国土面积14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水面16.7万亩。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分布,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宜林、宜农、宜牧、宜渔。境内矿藏丰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矾、花岗石、大理石、铜、铁等1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穿山甲、水灵猫、水獭、江豚、白鹤、巨蜥等,珍稀植物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等,药用植物多达200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