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沙村系革命老区行政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积12.49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623户2307人。该村位于麻阳溪北岸,在近几年的城镇建设发展中,5个自然村已连成一片,一条长2公里,宽16米的水泥街道穿村而过。、
麻沙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达。东去建阳市区36公里,西距邵武市区45公里,北距武夷山40公里,全市宽阔的水泥路面,已动工兴建的武夷山-邵武高速公路横穿而过,并在该村设有进、出口。
该村由于地处政府所在地,经济发展条件优越,村民多以经商为主,镇内企业众多,村民可就近打工。蔬菜种植和淡水养殖尤为发达,不仅供应本镇还销往邻近县市和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已达3663元,属全镇的富庶村之一。
村内渡头有以灵岩峰,屹立于麻阳溪畔,灵岩峰上建有百年古寺-灵岩寺,寺外古木参天,寺内香火不断,景色宜人。古人曾写下“三染烟光弄晚岚,几多碧色映寒潭。篆烟销尽金炉冷,云满岩前月满庵”的诗句赞美其黄昏秀色,镇内居民常沿着数百级石阶登上山顶,将远处的山色,近处的碧水尽收眼底,是一处登山休闲的好去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784105 | 353000 | 0599 | 查看 麻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麻沙社区 |
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总户数2139户,4860人,区内有三条街,五条路,九条巷。 组织机构:一个党支部,18名党员,三名支委;一个居委会,五个居民小组,三名委员。 社情:60岁以上老人320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48人,孤寡老人14人,特困老人1,名,病残老人5名。 |
新溪村 |
新溪村位于建阳市西部40公里。东距镇政府4公里,西距书坊乡8公里,辖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其中井窠自然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为0福建省委机关驻地,系革命老区基点村。该村历史悠久,建村于公元1313年,距今已近700多年。全村总面积22.02平方公里,263户995人。 新溪村村民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山上竹木等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竹木加工,使山上的原始资源效益倍增,村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现人年均收入已达3573元。 |
麻沙村 |
麻沙村系革命老区行政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积12.49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623户2307人。该村位于麻阳溪北岸,在近几年的城镇建设发展中,5个自然村已连成一片,一条长2公里,宽16米的水泥街道穿村而过。、 麻沙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达。东去建阳市区36公里,西距邵武市区45公里,北距武夷山40公里,全市宽阔的水泥路面,已动工兴建的武夷山-邵武高速公路横穿而过,并在该村设有进、出口。 该村由于地处政府所在地,经济发展条件优越,村民多以经商为主,镇内企业众多,村民可就近打工。蔬菜种植和淡水养殖尤为发达,不仅供应本镇还销往邻近县市和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已达3663元,属全镇的富庶村之一。 村内渡头有以灵岩峰,屹立于麻阳溪畔,灵岩峰上建有百年古寺-灵岩寺,寺外古木参天,寺内香火不断,景色宜人。古人曾写下“三染烟光弄晚岚,几多碧色映寒潭。篆烟销尽金炉冷,云满岩前月满庵”的诗句赞美其黄昏秀色,镇内居民常沿着数百级石阶登上山顶,将远处的山色,近处的碧水尽收眼底,是一处登山休闲的好去处。 |
水南村 |
水南村位于麻阳溪之南,故名“水南”。与镇政府隔河相望。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一座钢筋水泥石拱桥连接两岸。全村面积16.17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534户2032人。 水南村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末,距今已有近1100年历史。境内风景秀丽,村后的岱峰山象一座巨大的金字塔,每当太阳将要下山的时候,夕阳横照山峰,站在村内远远看去,光彩夺目,称为“岱峰昔照”,为麻沙八景之首。村尾有面积近百亩,由近万棵大小不等的楠木构成的一片风景秀丽,远近闻名的楠木林,林内道路纵横,鸟语花香。近年来接受过《碧血剑》、《鹿鼎记》等多部电视剧的外景拍摄。村内有古色古香的蔡氏祠堂,里面供奉着“蔡氏九儒”及各位先人的灵位,每年都有数批海内外蔡氏后裔前来参拜祭祖。 水南村村民历来以种田为主,淡水养殖是该村的一项特色产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市第一家在山坡地种植品种优良的葡萄以来,现已发展到800多亩,一大批村民因种植葡萄而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山地葡萄第一村。2005年创立了“楠木林”葡萄品牌,并列为2008年-推荐水果。 |
梁墩村 |
梁墩村系建阳市麻沙镇一行政村,东距建阳市区32公里,西距镇政府2公里,依山伴水,麻阳溪在村前自西向东流过,邵阳水泥路横穿全村,建阳市西片唯一一所完全中学设在村内,全村总面积3.79平方公里,人口131户536人,村内有新、老两个自然村。 村内沿邵阳公路一侧于1995年被镇政府列为工业园区,先已吸引竹木加工,碧泉工艺、食品加工等四家企业在园区落户。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民人家收入已过3766元。 村后有一“酒坛山”,山上林木苍郁,林木深处有以狮子岩,岩上建有一座百年古寺,终年香火不断,数百级世界曲径通幽,穿林绕石,是镇内休闲登山的好去处。 |
竹洲村 |
竹洲村位于建阳市西部,在山清水秀的麻阳溪畔。东南与莒口镇湖桥村接壤,西连麻沙镇梁墩村,北邻麻沙镇留田村,邵阳公路贯穿全境,距建阳城关30公里,距麻沙镇6公里。全村总面积21.01平方公里,现有全村人口1544人361户,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竹洲村旧属建阳县永忠里管辖,清康熙年间,竹洲村潘、颜、吴三姓人自泉州永春迁居竹洲繁衍,至今有300多年。竹洲村有现留清代古民居建筑1座,占地约1亩。古民居中有36天井“三雕”景观资源丰富,村落中旧巷四通八达。龙舞、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整个古村建筑成“锅形”,犹如八卦网状。旧时村落出处皆有大门,关上大门,盗匪无法进村,便于避难和防御。 竹洲村二十年来,每年种植淮山300多亩,淮山农产品销往外省各地。 |
留田村 |
留田村系建阳市麻沙镇革命老区行政村,原属吕屯村一自然村。1998年4月经建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单独设立行政村,该村辖四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11.35平方公里,165户661人。 留田村离镇政府3公里, 有宽4米的水泥路直通主村,有一矿厂建在该村。该村历来以种植粮食为主,近几年大力发展种植烤烟,村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均收入已达3205元。 |
吕屯村 |
吕屯村位于建阳市西北部,距麻沙镇人民政府6公里 ,总面积11.91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90户770人,系革命老区行政村。 吕屯村距镇政府6公里,北距华溪村3公里,有一条宽4米的水泥路相连接。村里居民以当地人为主,散居着少量莆田移民,村民世代以种田为生,山上植被良好,空气清新。 |
华溪村 |
华溪村位于建阳市西北部,距镇政府9公里,海拔280米,四面青山环绕,林木茂盛,地处建阳、武夷山交界,辖八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325户1317人。已建成的武夷山——邵武高速公路横穿全村。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华溪村即系建阳县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其中梁仰自然村曾是0建阳县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县第一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县委书记邱有贵曾带领革命群众在此进行过不屈不饶的武装斗争。1938年,年仅38岁的邱有贵被-驻麻沙的一个武装排杀害,也就是震惊闽北的“建阳事件”。现在在华溪村路口邱有贵墓还建有一座纪念亭,每年清明节都有无数中、小学生来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华溪村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几十年来村民靠山吃山,以山养山,星罗棋布的八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公路硬化,电、闭路电视、移动通信覆盖全村,使这个原来贫穷、偏僻的老区行政村旧貌换新颜。村民大多以种粮为主,近几年大力发展烤烟生产,使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村民人年均收入已超过3472元。 |
江坝村 |
江坝村位于麻沙镇西北部,距镇4公里,全村辖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90户1605人。耕地面积3348亩,人均收入达3900元,全村通公路、电话,07年开通移动通讯信号塔和电脑网络。 麻阳溪象一把弯弓流往境内,孕育着祖祖辈辈的江坝人,江坝先民勤劳、智慧、勇敢。早在明清时,利用河流落差,在坝头自然村和外墩村之间修建了一葫芦型面积约为50亩蓄水塘——陈家塘,并在河中筑坝,引河水进塘蓄积,开渠引水灌溉河东北2000余亩土地,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江坝从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村。此时人口众多,人称“江坝街”,5天一集市,并拥有南北货、布匹、理发、小吃等10余家商店。庙会、木偶戏、说书等民间文艺活动,十分活跃。 由于党的“三农”政策在农村的落实,自2004年以来,修建水泥公路,村路5千余米,跨河水泥大桥一座,新建烟田、农田机耕路16条,总长约7500米,引水渠、排水渠8000余米,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江坝村素有“福建淮山第一村”美称,全村历史以来,从事淮山生产的农户占农户的三分之一以上,种植地区广泛,除本村外,周边的村、乡镇乃至邵武、武夷山、松溪等市都有本村薯农的足迹,种植面积打1000亩左右。本村是闽北淮山最大的集散地,本村农户联营兴办两个淮山加工厂,其鲜薯、成品半成品销至南平、三明、福州、厦门、龙岩和河南省的13个集散地。江坝淮山远近闻名,除此淮山、粮食外,还大力发展烤烟生产。 |
扁溪村 |
扁溪村位于建阳市麻沙镇西部,水杉路经此而过,交通非常方便,距建阳市40多公里;离麻沙镇5公里,村落面积9.6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将近1000人,246户,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扁溪村宋至清代时属永忠里,解放前称扁溪保。1949年后属江坝村称扁溪村,1958年属麻沙公社设扁溪大队,1984年属麻沙镇设扁溪村。村委会驻圳下,下设扁溪、圳下、叶坊三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 扁溪村现有特色产业:有草莓、红地球葡萄、烤烟,并称为“闽北草莓第一村”。1996年从浙江引进到目前已种植10多年,其经济效益纪委客观;红地球葡萄从2005年开始试种,现已发展20多亩,烤烟也发展近300亩,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
江坊村 |
建阳市麻沙镇江坊位于建阳市西部,地处武夷山西南麓。东与建阳市周家农场接壤,距建阳市区50公里,距镇所在地12公里,西与界首交界至邵武市区33公里,北连长坪至武夷山市50公里,南邻书坊乡水北村。 【村落与民居】全村面积32.26平方公里,人口达2380多人,547户,辖6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村委会所在地江坊村。境内群山起伏,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综其间,205省道、邵阳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江坊村历史悠久,在清朝前期,由于瘟疫战乱等原因,当时人口不多,仅存“虞氏”人家,后来随着外省、外县人口的迁入,人口不断增加,可称“五湖四海”。江坊村俗有“船形之说”存有前溪、后溪、后经变更更道,现小溪从村中穿过,建有大小桥梁5座,旧有一座花桥,优雅壮观,上世纪60年代末被洪水冲毁,现改为石拱桥。 【物产经济】江坊村土地肥沃,山地面积3440多亩,竹木资源较为丰富,耕地面积3700多亩,盛产水稻,曾以“产粮多、贡献大”闻名闽北,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烤烟、白莲、竹荪等特色产业发展较快,仅烤烟每年种植上千亩,烟稻栽培模式,不仅增加了土地利用率,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出一条适合江坊发展的一条新路。 |
长坪村 |
长坪村位于建阳市西部,武夷山南麓,麻阳溪中上游,是我市最大的行政村。宋至清代属禾坪里,称长坪街,1949年后设长坪乡,1958年属麻沙公社,设长坪大队,1961年曾设长坪公社,1965年并入麻沙公社,1984年至今改为麻沙镇长坪村,村委会驻长坪,下设长坪、黎墩、佛里堂、郑坊、富垅、竹田、丘墩垄、樟墩等9个自然村,共2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825户3025人,耕地面积6600亩,辖区内有中型水库一座。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省道江星公路、麻黄公路交叉穿村而过,距建阳市区45公里,距武夷山景区34公里,距邵武市区45公里。粮食、烟叶是长坪村的主导产业,村民种植淮山、白术等药材的历史悠久,当地还盛产香菇、银耳、竹荪等食用产品。此外,林业资源丰富,有智鸿木业等中型加工企业6家。 长坪村现存游酢故居七门楼和清代居民建筑10多座,村民祠堂、庙宇、古井、八字门古街保存较好,自然景观狮子山,龙岩形象逼真。每年重大节日,龙灯、鱼灯、花灯、高照、高跷等别具特色,远近闻名。2007年2月,长坪村被建阳市委宣传部授予建阳市特色文化品牌村称号。 |
新坪村 |
新坪村建村于1962年,与麻沙镇长坪村相连,故名“新坪”。新坪村辖3个自然村,五个村民小组,137户561人。全部为福建省古田移民,因当年古田建电站,县城列为水淹区原古田县城关公社文胜街党支部书记张春财带领75户377人移民建阳定居新坪相沿至今。该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捷,省道江星公路,县道麻沙——黄坑公路在村内交叉而过,东距麻沙9公里,西距黄坑34公里,北距武夷山34公里,南距邵武45公里。 【物产经济】新坪村建村以来村民以务农为主,自1986年起全村户户培育白木耳、袋栽香菇等食用菌,规模逐年扩大,产量逐年增多,目前已发展成为麻沙镇食用菌第一村,在全建阳市也首屈一指。2005年省委书记卢展工一行到村里视察,在村部开座谈会,和村民谈笑风生。村里还有一支活跃的高跷队,凡有重大节日均有活动,并多次到市里踩街展演,争回许多光荣。 |
七宝村 |
七宝村是建阳市麻沙镇的一个中等行政村,位于建阳市西北部,东与华溪、重历村接,南、西与长坪村相邻,北与毛店、永兴村相邻。全村面积20.26平方公里,共有五个自然村八个村民小组,全村292户,1230人,耕地面积2325亩,山林面积24344亩。七宝村交通方便,205省道(富下线)串村而过,距离麻沙镇政府12公里,建阳市49公里、邵武43公里、武夷山市36公里。 历史人文:七宝村是革命老区村之一,范圹曾是苏区驻地,七宝村革命烈士有三人:黄振满烈士曾任崇安陈口游击队队队长,1933年后被反动派杀害;黄雄盛烈士是崇安大队游击队员1933年在广丰八都车盘村作战牺牲;吴木生烈士曾是苏区代表,1937年4月在送信途中被敌杀害。七宝村曾是红军县独立营驻地,1933年3月独立营战士从七宝村出发对侵占在长坪的反动民团和大刀会展开战斗。 物产经济:七宝村的资源丰富,有相当林地和耕地,主要经济产物有粮食、淮山、药材;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前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药材,种植有白术、元参等。近年来又发展了烟草和淮山出产,10年前又引进了水产养殖业,现有320亩的鳗鱼养殖场。七宝村发展经济的前景是好的。 |
毛店村 |
毛店村为革命老区行政村,坐落于建阳市麻沙镇区西北部,与武夷山毗邻,村在地离镇14公里,离武夷山风景区25公里,江星旅游公路横穿而过,全村有七个自然村,161户718人,其中施家排、源头、庵前三个自然村为少数民族畲族56户248人。全村总面积16.02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20525亩,耕地面积1517亩。 毛店村宋至清代属禾平里,1933年属长坪乡,称毛店保,解放后属长坪乡,称毛店村。1958年为麻沙公社设毛店大队,1961年改属长坪公社,1956年归麻沙公社,1984年改麻沙镇毛店村,村委会驻万家坪。 【物产经济】毛店村历史以来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村民世世代代以中田为主,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民”生活。1986年,新建的江星旅游公路穿过全村,从此村民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机会。近几年在政府的引导下,村民大力发展烤烟生产,使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年人均收入达3599元。 |
永兴村 |
建阳市麻沙镇永兴村位于建阳市的西北部,系革命老区行政村,距镇政府19公里,该村青山环绕林木茂密。北与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交界,南距邵武市区34公里,离建阳市区55公里,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87户,730人。 【交通概况】永兴村地处偏远,偏僻荒凉,改革开放以前这里交通闭塞,村民难以走出大山,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隐居生活,民风纯朴。1986年国家投资修建的江(坊)星(村)旅游公路穿村而过,给这里的村民走出大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物产经济】永兴村村民世代以务农为主,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每年种植烤烟400多亩,经济效益显著,烤烟成为该村的一项主要特色产业。 |
杜潭村 |
杜潭村系革命老区村,距镇人民政府19公里,面积42.82平方公里,辖三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64户,1016人。 【交通运输】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东距建阳市55公里、西距邵武市56公里、北距风景秀丽的武夷山市42公里,麻黄公路横穿村中心而过。 【物产经济】我村有林地面积30712亩,木材、毛竹资源丰富,由于麻黄溪水充足,市政府引进外资企业,在本村境内兴办三所中型电站,一所小型电站,村民们靠林、木,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等收入,人均收入3340元。 本村有两处古寺庙,庙内香火旺盛,每年港、澳、台香客时来烧香拜佛,村管辖内有百余年古寺——白塔山,海拔高、空气好、景点秀丽,每年8月初1盛大的寺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2004年简阳市政府与旅游局牵头引进港商投资开发——白塔山森林公园旅游景区,预计2009年建成对外开放。 |
溪头村 |
溪头村位于麻沙镇西北部,北接武夷山市南为长坪村;东邻七宝、毛店村;西连杜潭村及黄坑镇。境内北面有白塔山,高峰害怕1553米,中部即使里长的竹溪贯穿南北。现辖溪头、墩头、油坪、兰源、吕墩和杭上六个自然村,分九个村民小组,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1530人,360户,境内水泥公路全长13公里,将各自然村练成一片。 历史人文,溪头村旧称“竹溪垅”是闽北革命老区基点村,1930年2月在中国0的领导下成立了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游击队,革命战争中有80%的人民群众嫁入了革命斗争的行列,有110人参加游击队,儿童团;有20多位同志为革命浴血奋战光荣牺牲。竹溪垅人民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不休贡献,为缅怀根据地人民丰功伟绩,在溪头小学内创建了“竹溪垅革命历史展览室”,供人民群众参观。 经济与资源:溪头村以粮食、竹木、食用菌生产为主,经济收入比较高。2006年人均纯收入3640元,境内森林覆盖率全镇之首,竹木等林业资源丰富,对竹木加工企业十分有利。 景点名胜:村北面一名山——白塔山,登山一眼海阔天空,武夷山、建阳、邵武三城尽收眼前,这里有变化莫测的云雾、奇峭的山峰、秀丽的岩石,到处是苍松翠竹、百草铺地、风景十分迷人,林中还时有熊、猴、獐、鹿、山兔、野鸡的出没。山上有“龙济道院”始建于唐贞观13年,距今已有1360多年历史,建有灵官殿、三清殿、元君殿及观音殿等,供人参拜、游览。山上气候凉爽,即使是“三伏”暑天也是凉风习习,真是世外仙境,避暑胜地。 |
交溪村 |
交溪村系建阳市麻沙镇中等行政村,位于建阳市西部,与邵武市毗邻,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距省道水杉线5公里,村所在地离镇21公里水泥路面,交通教为便利,村落与居民:现村人口达1150多人,290户,辖周山坊、茶窠、敬上、贾墩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交溪村曾获得省级“小康示范村”、“双文明村”、“全国千佳绿化村”等荣誉。 历史:交溪村宋至清代属嘉禾里,民国初期为界首乡交溪保,1941年省委曾驻在交溪老鼠岗,解放后为麻沙区交交溪村、麻沙公社交溪大队、界首公社交溪大队,1982年改为麻沙镇交溪村。 建筑景观:交溪村主干道两侧新建房40余幢,都以瓷砖装饰,屋檐用红色琉璃瓦镶嵌,房屋排列错落有致,村中现有古樟树10余棵已列入市级保护。 物产经济:村民经济以烤烟、优质稻谷、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生产毛竹及加工其半成品等项目为主。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有红豆杉等珍惜树种、盛产野生红菇等珍惜菌种。 |
墩头村 |
墩头村系建阳市麻沙镇中等行政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建阳市西南部,距省道水杉线4.5公里,村所在地距离镇20.5公里,全是水泥路面。 村落与居民:现全村人口1342人,286户,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墩头村曾获市政府“村民自治达林村、文明村”。 历史:顿头村民国初期为界首村墩头保,1942年省委曾驻墩头村密溪、白马印,解放后为麻沙区墩头村,麻沙公社墩头大队,界首公社墩头大队,1982年改为麻沙镇墩头村。 物产经济:村民主要产业,优质稻谷、烤烟、食用菌、森林资源丰富,生产毛竹、竹笋、林产品加工,盛产天然红菇,有珍惜的红豆杉树种。 |
重历村 |
重历村是全镇最小的老区行政村,全村80户305人聚居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坳里,全村面积8.76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离镇人民政府8公里。 重历村地处偏僻,四面环山,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村内有街道,只有几条水泥路将各组村民连在一起。2002年在全镇23个行政村中第一个完成公路硬化,使该村村民的出入有了很大的改观,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可极大的方便,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年人均已经达到3280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