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省 >>宁波 >> 宁海县 >> 胡陈乡

胡陈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胡陈乡谷歌卫星地图)


胡陈乡简介

  宁海县辖乡。1956年设胡陈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6.5公里。面积96.9平方公里,人口2.1万。宁(海)象(山)公路过境。建有胡陈港码头。中堡溪为主要溪流。辖胡陈、中堡溪、西翁、方后、翔凤头、响岩、夏奇岙、韩嘉岙、西张、东张、水竹坑、东下田、吴家岙、平林、里外庄、车家、梅山、山洋村、步二、长坑、横山里、南坑、大赖、岙里王、上韩、沙地下、上郑、下郑、上宅、下宅、张韩、国叶、岙坑、长山主、西洋张、岔路、上洋殿3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电器、塑料、竹木加工、针纺、啤酒原料加工等。农业主产稻谷、棉花。养蜂户较多。上宅村为唐代吏部尚书叶裕和南宋右丞相叶梦鼎故里。.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1万人 96.9平方公里 330226200 315000 0574 查看 胡陈乡谷歌卫星地图

胡陈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沙地下村 ·宁海旅游·宁海特产·宁海十大特产·宁海十景·宁海名人·宁海 0

----

查看 沙地下村谷歌卫星地图
永和村 ·宁海旅游·宁海特产·宁海十大特产·宁海十景·宁海名人·宁海 0

----

查看 永和村谷歌卫星地图
长山主村 ·宁海旅游·宁海特产·宁海十大特产·宁海十景·宁海名人·宁海 0

----

查看 长山主村谷歌卫星地图
胡陈村 ·宁海旅游·宁海特产·宁海十大特产·宁海十景·宁海名人·宁海 0

----

查看 胡陈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翁村 ·宁海旅游·宁海特产·宁海十大特产·宁海十景·宁海名人·宁海 0

----

查看 西翁村谷歌卫星地图
车家村 ·宁海旅游·宁海特产·宁海十大特产·宁海十景·宁海名人·宁海 0

----

查看 车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胡东村 ·宁海旅游·宁海特产·宁海十大特产·宁海十景·宁海名人·宁海 0

----

查看 胡东村谷歌卫星地图
中堡溪村 ·宁海旅游·宁海特产·宁海十大特产·宁海十景·宁海名人·宁海 0

----

查看 中堡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胡陈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跃龙街道

  跃龙街道,是浙江省宁海县下辖的一个街道,县政府驻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有跃龙山,因以为名。地处宁海县中部偏南,东接越溪乡,南连一市镇,西南界前童镇,西靠黄坛镇,北邻梅林街道、桃源街道,东北隅抵茶院乡。区域面积117.30平方千米,人口10.88万,其中城镇人口6.82万,下辖15个社区居委会和27个村委会,街道办事处驻人民大道75号。交通便利,有沈海高速(G15)、甬台温铁路、甬临线(S214)、盛宁线(S215)过境。   古称广度里,唐永昌元年(689年)复建宁海县时成为县治,明清两代属朱开乡和连理乡。1950年8月,设立城关镇。1989年12月,城郊乡并入城关镇。1992年5月,水车乡、辛岭乡、回浦乡、竹口乡并入城关镇。2001年2月,梅林镇、桥头胡镇并入城关镇。2003年10月,撤销城关镇,基本以时代大道为界,南部区域设立跃龙街道。   2016年,工业总产值55.2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亿元,其中粮食作物产值0.18亿元。有幼儿园50所,小学13所,中学8所,成人文化技校1所,特教中心1所,高校宁海机电学院1所。有剧院1座,电影放映点2个,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  

桃源街道

  桃源街道位于宁海新城区中心,区域面积58平方公里,下辖39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9万,其中常住人口3.3万人。2007年辖区内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3亿元,三产增加值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59元。   桃源街道是规划中的市级公共中心,它将涵盖行政、商贸、会展、文化、体育、生活居住和科技工业等功能。甬台温铁路站点设立在街道西端,兴海路、四自公路和兴宁北路组成交叉便捷的交通网络,国家交通主干线同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属宁波半小时交通圈,距宁波机场30分钟车程,北仑港40分钟车程,杭州2小时车程。   桃源街道是宁海经济腾飞的标杆,是全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辖区拥有工业企业52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9家,形成了模具制造、纺织服装、文教用品、橡塑制品、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电子通讯等主导行业。   桃源街道辖区内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1平方公里,以工业用地为主,设有外商投资集聚区,园区基础设施已投资6亿元,配套齐全。   桃源街道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作为宁海未来的城市中心,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华庭家园等一批新兴的居民小区陆续建成。   桃源街道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在中心区域建有6000亩的平原生态绿化林,成为城区生态“绿肺”。周边山体林改造不断加快,已建成5个省级生态公墓区。一个“青山、绿水、整洁、美丽”的生态型新街道逐步形成。   桃源街道辖区内有国画大师潘天寿故居,占地面积280亩的柔石公园和占地100多亩的“5·19”开游节广场。随着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的深入,城区文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梅林街道

   梅林街道位于浙江省宁海城北,区域面积97平方公里,下辖48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2.6万人。梅林街道区位优势显著,交通十分便捷,属宁波市半小时经济圈范围。甬台温铁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省道甬临线、象西线穿境而过,是宁波联系台州、温州等地的交通重地。   历史沿革   1949年至1950年上半年称紫文乡,属深圳区,1950年下半年归梅林区管辖。1956年3月,由原紫文乡、下河乡、方前乡合并称梅林乡,仍属梅林区管辖。1958年10月,宁海、象山并县,区改人民公社。梅林乡分成梅林管理区、凤潭管理区,隶属西店公社。1960年2月,原西店公社的梅林管理区,凤潭管理区、紫溪管理区的陈家大队、皂浦大队、九顷直属大队合并建立梅林公社,属象山县。1961年7月梅林公社又分为梅林、凤潭、九顷三个公社,归桥头胡区管辖。1962年1月梅林公社划给西店管辖,同年4月复归桥头胡区。1964年3月,九顷公社并入梅林公社。1969年12月梅林、凤潭两公社合并称梅林公社。1972年11月梅林公社又分成梅林、凤潭两个公社,同年12月15日起分开办公,1983年9月实行政社分设,成立梅林乡。1985年1月梅林乡改称梅林镇,属桥头胡区管辖。1992年5月,梅林、凤潭、山水三个乡镇合并,成立梅林大镇,镇驻地梅林,撤销桥头胡区,直属宁海县管辖。2001年2月18日,并入城关镇。2003年10月20日城关镇建制撤销,设立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四个街道。   经济发展   梅林街道经济发展处于宁海县前沿。工业是梅林街道的支柱产业,现有工业企业578家,其中县工业综合实力20强中梅林有4席,县最具潜力20佳中梅林有2家,规模以上企业85家,,已形成橡塑、机械、轻纺三大优势产业。以橡塑为主的汽车配件更是一枝独秀,产品畅销国内外。2008年辖区内实现工业总产值45.1亿元,三产增加值1.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455元。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梅林街道对农业结构也进行合理调整,形成了以蔬菜种植、瓜果生产和经济特产林等为主的产业结构。辖区内三产兴旺,现有三产企业近900家,个体工商户500家,梅林街道已成为商贾云集之地。   未来计划   目前,梅林街道既有城市依托,又有乡村延伸,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正按照宁海县城规划要求,把梅林打造成集商贸、居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组团式城市。围绕这一历史使命,梅林街道努力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让“平安”成为创业软环境的重要一环。以“从农村向城市转变、从农业型经济向城市型经济转变、从农民向市民转变”为总体目标,突出“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三大主题,全面推进梅林街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桥头胡街道

  丹东街道位于象山中心城区中部,是县委、县政府所在地。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10万余人(2008年)。辖公园、东街、金秋、丹峰、新华、文峰、塔山、梅园8个社区,庄穆境、上进、城东、东门外、南门、起春、下半河、梅溪、后山、田洋里、岙里、陆家、大碶头、蒋家、西林、后洋、桥头林、桥头胡、河东、上余、下余、赤坎、寨梅、兴盛、东环、城新26个行政村。办事处驻建设路309号。 站外链接:地图   文物古迹众多,革命烈士纪念馆、塔山文化遗址、东寺、瑞龙寺分别系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点有东谷湖、清湾水库、国家4-风景旅游景区松兰山休闲度假区等。   [沿革]2001年6月,撤销丹城镇建制,以天安路为界,设立丹东街道和丹西街道。同年丹东街道将原12个居民区调整撤并为6个社区。2004年成立塔山社区。2005年街道,辖7个社区、26个行政村,人口7万人,其中居民3.45万人,农民2.05万人,外来人口1.5万人。  

长街镇

  长街镇位于宁海县东部,东临象山港,南依三门湾,西连胡陈港,北接胡陈乡,是宁海县的农业大镇、工业重镇、中心城镇。全镇镇域面积134.6平方公里,下辖7个办事处,82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余人。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8.3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2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00元。    长街镇地理位置优越,沿海南线大动脉贯穿全境,距宁海城关29公里,石浦渔港35公里,宁波栎社机场95公里。物产丰富,盛产粮、棉、瓜、果和蛏子、泥螺、蛤蜊等水产品。工业经济以童车童床、机械制造、模具雕刻、文具票夹为主,是全国重要文具生产基地。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2003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8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3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72万元。    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积极实施万亩农地综合整理开发工程,改造标准农田6万余亩,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生态型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了以蔬菜种植、大棚西瓜、柑桔生产、水产养殖为主导的四大农业示范基地。    积极实施海洋开发战略,沿海20公里养殖带建设初具规模,海淡水养殖面积逐年扩大,水产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我镇农业创收的亮点。农业招商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了浙江东海岸绿色农业示范园区,实行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有力地带动了农业双增。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镇现有企业297家,2003年工业总产值达1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8亿元,实现利润10388万元,上交国家税金2945万元。工业区块建设初具规模,投入建设资金800余万元,顺利完成一期征地和前期各项配套工程建设,先后吸引16家企业进区落户,现二期2km2工业区块正在全面铺开,必将成为投资开发的一方热土。招商引资取得进展,引进外资150万美元,技改投入进一步加大,投入技改资金8500万元,完成技改项目13个,企业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继续“扶优扶强”,营造实力工程,好孩子、希铁隆、奇精机械、天虹文具等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迅猛,童车童床、文具票夹、机械制造、模具雕刻等传统特色产业继续保持优势,一批新材料、环保型产品投入生产。.  

力洋镇

  力洋镇位于宁海东部,东南靠胡陈港,西南临三门湾,北依盖苍山,背山面海,镇域面积160.31平方千米,辖1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3.66万。曾是宁海、象山合并时的县政府驻地,为宁海东部的地理、文化、商贸中心。境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物产丰饶。    力洋境内省道线、沿海南线、县道力港线穿镇而过,距宁波机场仅45分钟车程,距北仑港55分钟车程,距杭州135分钟车程。    水电资源蕴藏丰富    力洋镇山环水绕,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湿润性季风气候条件蕴育了力洋丰富的水资源。力洋溪、西仓溪穿镇而过,全镇现有大小水库65只,总蓄水量500万立方米,水质质量基本保持在Ι—Ⅱ级水质范围内。本届宁海县委、县政府为突破生产要素制约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抓紧了水资源开发,2004年确立在力洋境内的两个水资源开发的县实事工程均已破土动工。投资4000万元的力洋水库续建加固加高工程将使水库库容从460万立方米,增加至1025万立方米,日供水可达3万立方米。投资5000万元的宁东水厂工程建成以后,日供水可达10万吨。同时,投资上亿元、装机容量1800兆瓦的茶山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选点和预可行性研究工作也已展开。三大县实事工程的建成,力洋镇乃至东部几个镇乡水电问题将得以解决,为力洋注入更新的活力。    农业龙头异军突起    力洋镇是宁海县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全镇共有耕地19000亩,勤劳善良的力洋人民培植了宁海土鸡、力洋炭梅、泉丰西瓜、怡绿柑桔、无公害蔬菜、胡陈港水产等六大主导农产品。目前,全镇拥有宁海县唯一的五星级、四星级农业龙头企业宁波国盛食品有限公司、宁波振宁牧业有限公司以及宁波海静食品有限公司、宁波卡依之食品有限公司、宁波乡亲浓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基地农业、订单农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当地的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力洋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人才辈出。九年制义务教育高标准实施,近几年,投资上千万元新建了中小学综合楼、初中学生宿舍楼、文正小学工程,全镇中小学添置了电脑、语音室等教学配套设施,教育硬件设施达到现代化学校标准。.  

一市镇

  宁海县辖镇。1956年建官岭乡,1958年属一市人民公社,1961年析建官岭公社,1983年置乡,1990年更名一市镇。位于县境南部,东南濒三门湾,距县城11.7公里。面积106.9平方公里,人口2.2万。水陆交通方便,船已可从三门湾通沿海各个城市。辖一市、山上方、周祥村、上陈庄、寺前、官塘周、曹家、-、里朱、外朱、里岙、外岙、孙家、箬岙、山下、牛台、白屿、新山、前岙、缆头、东岙王、东岙渔业、褚家、街下、山头螺、蒋公祠、黄旗山、下洋陈、中央郑、杜公染、山皇岙、西刘、新岭脚、横路山、墙里林、上怅、西泮、董家、武岙李、武岙黄、行者山、跳头吕、小河塘4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生产砩石粉为主。农业主产水稻、棉花。滩涂养殖对虾、蛏、蚶等。.  

岔路镇

  宁海县辖镇。是宁海县革0据地。1956年设岔路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2年置岔路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4公里。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2.7万。甬(宁波)临(海)公路过境。白溪是主要溪流。辖上畈、隔潭、花堂、岔路街、张家山、西唐吴、后良王、柴家、下畈村、湖头、祥里、后山葛、田良王、白岭根、大娄、兆岸、干坑、新园、上金、前后娄、渡头、高坦、东山、白溪、沙田、柯仙、山洋、大水路、岩头罗、大石、叶岙、里王、江家、夏孔、王家坑、上里坑、兰田庵、官山、田头程、大路下、岭头陈、西山、吕家、旁山、外庄、黄泥塘、外柴、上屋基、西跳、塘孔5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管道阀门,玻璃钢、陶瓷等厂。农业主产水稻、麦、玉米、番薯。岔路黑猪为省良种猪之一。能工巧匠遍布全国。.  

前童镇

  前童镇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宁海县西南,区域面积68.77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总人口2 .6万人,耕地面积1.17万亩,山林面积6.6万亩。东邻城关镇,南接一市镇,西畔岔路镇,北靠黄坦镇,距县城14公里,是宁海后花园,省道甬临线和同三高速公路由北向南横卧全镇。宁海第一大溪白溪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的江南古镇。抗战时期浙东行政公署曾设在前童,解放战争时期宁海县工委在此诞生,属宁波市革命老区,被命名为"鼓亭之乡",是省旅游城镇,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宁波市东海文化明珠镇。.  

桑洲镇

  宁海县辖镇。1956年建桑洲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5年置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7公里。面积58.7平方公里,人口2.6万。是台州通宁波之要冲。甬(宁波)临(海)公路过境。有桑洲岭隧道。辖桑洲、田孔周、上山陈、中央溪、外山周、毛平、花地塔、上屋斗、白石坑、外岗、上堂、老屋基、下洋周、下沙地、上叶、下路、辽车、雪山、坑口、陈家岙、桑园、梅家、田洋芦、竹山头、木坑、木坑头、南山章、下章、夏家、六峰、平园、外山郑、大岗头、江下、黄罗洋、南山、里山季、麻家、陈家、桥头王、王庄、里山、西安、西峰、长田头、里下王、塘山、方山、新屋、山后翁、石桥、慕胡山、上龙潭53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大小麦、玉米。种养蚕桑、柑橘等。镇内瓦匠众多,劳务输出收入亦为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黑珍珠、大理石、白泥陶土、花岗岩矿开发已有一定基础。.  

黄坛镇

  黄坛镇是宁海西部重镇。国家交通主干公路同三线高速、省道甬临线穿镇而过,属宁波一小时交通圈,历来为宁波联系台州、温州的交通要塞区域。域内面积187.22平方公里,下辖66个行政村,9680户30495人。    改革开放使镇域经济腾飞。工业是黄坛镇的主导产业。辖区现有工业企业312家,其中县实力型企业1家,潜力型企业2家,规模以上企业23家。今年1-9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16.7亿元,销售产值16.07亿元,产销率达96.22%,出0货值3.96亿元。在发展工业的同时,黄坛镇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茶叶、竹笋、高山蔬菜、菌类、香榧、红豆等特色农业主导产品初具规模,并形成了10万余亩竹木特产经济林。三产企业628家,个体工商户941家。镇域已成为商贸云集之地。    黄坛镇是宁海人民-民族压迫而起义的纪念地,是起义领袖杨镇龙的故里。境内山水秀丽,风光旖旎。野鹤湫为我县最好的生态休闲度假区之一;西溪水库是我县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潜能区;黄坛古民居建筑群号称“浙东一绝”。这些人文荟萃与城市文明融于一体,使黄坛镇域在提升人气、简约生活、开发生态经济方面独具优势。    宁海县黄坛镇,是西出城关第一镇,距城关6公里。全镇总面积为109平方公里,2.46万人口,沿海高速公路和省道甬临线穿境而过,交通便捷。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超11亿元,卫星集镇规模初具,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黄坛镇属半山区地区,西部群山绵延,林木资源丰富,自西蜿蜒入境的溪流,汇集至黄坛水库和投资3亿元正在动工的沙地水库两处。“厚诒堂”、“司马第”等一批明清古建筑,青墙黛瓦,雕梁画栋,为浙江省罕有,堪称一座完整的古建筑阵列馆。    绿水青山孕育了勤劳的黄坛人,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全镇工农业经济和两个文明建设事业蓬勃发展。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140多家私营企业,发展壮大了得力集团、华成阀门等一批产值超亿元的明星企业,初步形成以塑料文具、五金阀门、羊毛针织、铸钢、摩托车配件、邮政信箱、耐火材料等为主导的生产格局;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加强,山区立体农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雷竹、茶叶、黄花梨和獭兔、黄山羊养殖等五大特色农业基地。    青黛色的大山是致富的绿色银行,流金溢彩的工业走廊恰似商品大潮中的跋涉之路;镇党委、政府努力营造“招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经济发展环境,邀请您共创辉煌。.  

大佳何镇

  大佳何镇位于宁海县东北部的象山港畔,是浙江省""对虾之乡""、""省教育强镇""、""东海明珠镇""、市级生态镇、市级科技先进镇、市级文明镇、市级可持续发展示范镇和省级生态镇。全镇地域面积75.62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耕地面积8465亩,山林面积72000亩,海域面积12900亩,是一个生态型的现代化滨海开放城镇。   地理:该镇距离宁波市北仑港集装箱码头70公里,距离宁波栎社机场50公里,高速公路、省道公路贯穿境内,海、陆、空交通便捷。   旅游:大佳何镇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23摄氏度左右。境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东规划有“宁静海湾·蔚蓝家园”旅游度假区,将建设长三角高端私家游艇基地和滨海高尚别墅区;南规划有“东海云顶”(茶山)旅游区,将开发山水文化旅游区、竹文化旅游区、茶文化旅游区、佛文化旅游区。两者形成“居山望海,游山玩水”、“山水相依,山海互动”的海滨旅游度假基地。该镇人文气息浓厚,民风淳朴,是明朝著名儒学家方孝儒先生故里,誉为""读书种子""之乡。境内有江南惟一的民间艺术馆---""十里红妆"",并保存着中国最大一支船锚。   生态:2004年该镇被列为宁海县第一个省级生态镇创建单位,2005顺利通过省级考核,并于2006年获得了省级生态镇称号。目前,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5.8%,毛竹资源尤为丰富,达25000亩。建立了户、村、镇一体化的垃圾处理集散网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镇区后洋村实现了生活污水无动力厌氧净化处理,工业区块及主要街道实行雨污分流,重点工业污染排放达标率100%。   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大佳何镇经济发展生机勃勃,工业、农业、商贸三大产业协调发展。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3.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亿元,工业总产值11.3亿元),财政收入2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385元。该镇海水养殖业发达,已建成了以对虾、青蟹、蛏子、牡蛎、海带为主的万亩国家级海水养殖示范园区;建有土鸡、蛋鸭、葡萄、草莓等一批生态农业生产基地,拥有蔬菜、柑橘、杨梅等一批无公害特色农林产品。“佳远”牌对虾、青蟹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石门迎春”茶叶获县斗茶会第一名。.  

强蛟镇

  宁海县辖镇。1951年建乡,1958年属黄墩人民公社,1961年析建峡山公社,1983年置乡,1992年更名强蛟镇。位于县境北部。面积65.3平方公里,人口1.6万。东濒黄墩港,北连象山港,有3 000吨级强蛟码头,可北上宁波、上海、大连;南下温州、厦门、香港港口。辖峡山、中心、回龙、前程、新西、和盛、下岙渔业、上岙渔业、加爵科渔业、加爵科、胜龙、下洋、王石岙、后舟、钟家、上浦、停岩、路家坑、蒋家等21个村委会。内中央山岛已由农牧渔业部征用,建办动物隔离饲养场。生产除外海捕捞外,浅海面积辽阔,放养泥螺、青蟹、牡蛎、蛏、蚶以及海带、羊栖菜等。横山岛又称“小普陀”,是游览胜地。.  

西店镇

  西店镇位于宁波市南部,东濒象山港,北与奉化溪口相邻。镇域面积102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含11个居委会),5.5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2万人),其中建成区7.8平方公里,2.2万人(其中外来人0.7万余人)。它是著名的""牡蛎之乡""和""中国蛋鸭之乡"",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3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0亿元,农业产值2.73亿元(渔业生产1.5亿元),第三产业3.8亿元,财政税收达1亿元,年人均收入5800元。    西店镇,一个""农业强镇、工业重镇、城建美镇""的形象已形成,成为宁海县的第二大镇、工贸重镇。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20家,其中销售上亿企业有3家,销售收入上千万企业30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55家。全镇已形成以模具加工、塑料制品、铝制品、不锈钢制品、电子配件为主体的工业体系,金鱼电器、双林集团、美迪电器等到25家企业获得了自营出口权,全镇21家企业获得ISO9000质保体系认证,""爱妻""牌压力锅和""双林""牌高压聚焦电位器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农业生产正按""一优两高""的要求实施,镇内形成了蛋鸭基地、蔬菜基地、葡萄基地、水产养殖基地、肉猪基地、白鹅基地、饴糖基地7大基地;近海养殖达2.6万亩,海洋捕捞产量6500吨。    西店镇依山傍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同三线高速公路和甬临线横贯南北,距宁波机场45公里,距宁海县城20公里,是宁海的北大门。西深公路西达宁波天明山庄温泉疗养胜地,拥有天然的海岸埠--团船码头是强蛟码头的集散埠岸,计划建造的沿海铁路从镇西南侧通过。镇内石孔双山拔海而起,天然的海滨风景,桶盘山是宁海开发的游览区,山上有龙泉、奇石,且有更丰富的典故,与近几年开发的望海公园为西店客人提供了旅游休憩的好场所。    全镇三产兴旺发达,商业繁荣。拥有专业市场1个,宁波禽蛋饲料市场为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禽蛋饲料市场,形成了以西店街、铁江路、滨海路、建设路为主的4条商业街。全镇通讯、电力设施齐全,县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西店的办事处目前均资金雄厚,运行良好,国税、地税事业税源充盈。.  

深甽镇

  深甽镇位于宁波市宁海县西北部,与上海、杭州相邻,是国内第一批对外开放地区之一。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6公里,距宁波市区72公里,距海域20公里,距高速公路出入口15公里。全镇人口3.7万余人,镇域面积172.75平方公里。   全镇年工业总产值25亿元,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2家自营进出口企业8家,出口产品20余个,是市、县工业重镇之一;化工医药、日用金属制品、纸业、五金电器等已成为全镇的行业主体;化工“巨头”---金海雅宝化工有限公司已成为我镇外向型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荣获国际名茶博览会金奖的望海茶已成为我县农业龙头产品;得天独厚的天明山温泉是我省著名的避暑胜地;侨属郭瑞远与美籍华人谭为民合资2000万元创办的宁波致远外国语学校,是我县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镇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作为省级生态公益林示范镇,以她的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纯朴厚实、热情大方,欢迎五湖嘉宾、四海同仁前来开发、合作。.  

胡陈乡

  宁海县辖乡。1956年设胡陈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6.5公里。面积96.9平方公里,人口2.1万。宁(海)象(山)公路过境。建有胡陈港码头。中堡溪为主要溪流。辖胡陈、中堡溪、西翁、方后、翔凤头、响岩、夏奇岙、韩嘉岙、西张、东张、水竹坑、东下田、吴家岙、平林、里外庄、车家、梅山、山洋村、步二、长坑、横山里、南坑、大赖、岙里王、上韩、沙地下、上郑、下郑、上宅、下宅、张韩、国叶、岙坑、长山主、西洋张、岔路、上洋殿3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电器、塑料、竹木加工、针纺、啤酒原料加工等。农业主产稻谷、棉花。养蜂户较多。上宅村为唐代吏部尚书叶裕和南宋右丞相叶梦鼎故里。.  

茶院乡

  宁海县辖乡。1956年设茶院乡,1958年属沥洋人民公社,1961年设茶院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3.5公里。人口2.5万。宁(海)象(山)公路过境。水上交通有船只出三门湾通浙、闽、苏沿海各城市。辖张家、下王村、上徐、道士桥、泥树崀、杜岙、杜岙坑、双宫、紫山头、项连山、宝岩寺、邵家庄、许家山、小庵、铜岭脚、民户田、竹家岙、许家、柘浦街、寺前王、平窑、亦长坪、坑口岭、郑公头、后坑李、下徐、陈家山、苔芳、岙里越、油树坑、岙里周、后富祁、庙岭、东南溪、坡下、塘湾、龙口、龙尾巴、塘厂、毛屿4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啤酒、麦芽、棉花、精制花茶、五金塑料等厂。大梁山啤酒厂荣获联合国授予的“中国优秀民营企业”称号。农业主产稻谷、棉花。.  

越溪乡

  越溪乡位于宁海县东南部,三门湾畔。南邻一市镇、西靠跃龙街道,北接茶院乡,东部与力洋镇、东南隅与台州市三门县隔海相望,距宁海县城9千米,宁波市区67千米。2017年,全乡土地面积92.4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66.76平方千米,海涂25.71平方千米。2016年末,户籍人口19902人。下辖15个行政村,另有未经民政部门确认的生活区1个,乡人民政府驻越兴路1号。   宋至清,属朱开乡。1949年,分属桂峰乡、茂林乡。1951年,分属越溪、亭头、信干、梅七、大林乡。1956年,越溪、亭头、信干三乡合并称越溪乡,梅七、大林乡合并称梅七乡。1958年,属一市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越溪、梅七、大林等公社。1969年,梅七、大林公社合并称梅七公社。1981年,梅七公社改称七市公社。1983年,越溪公社、七市公社改为乡。1992年,七市乡并入越溪乡。   2017年,全乡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4亿元,同比增长7.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45万元,其中国税征收数2767万元,同比增长36.88%;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0元,同比增长10.2%。盛宁线省道(S215)过境,境内还有梅岙货运码头。有幼儿园3所,小学2所,中学1所,技校1所。医疗卫生机构2个,公共图书馆(室)1个。   乡民从事养殖业者为多,特产有跳鱼、青蟹、蛤蜊等,2008年起连续9年举办了三门湾(越溪)跳鱼节。旅游业方兴未艾,境内有巡检司城遗址、崔溥漂流事迹碑、王干山等风景名胜,并于2016年6月在王干山举办了第一届沧海桑田节。人文蔚起,医学女科学家夏海英博士、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杨肖娥教授、全国劳动模范应四官等均出生在越溪乡。  


胡陈乡特产大全




胡陈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