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东南部。界于北纬29°32‘-30°28’,东经121°56‘-123°14’。因境内佛教胜地普陀山而得名。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聚汇处,临近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对外开放的大中城市。西北距上海165公里,西距宁波73公里、杭州210公里,西南距温州265公里,与台湾基隆港相距550公里,距日本长峙港852公里,离韩国仁川港897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区共有大小岛屿454.5个,其中有人居住的30.5个。 海岸线总长831.43千米,总面积673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6271平方公里,陆域面积459平方公里,是一个海洋大区,陆地小区。
普陀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 ,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 度5.5℃ ,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
极其丰富的海产资源
普陀海域辽阔,海水和海涂资源丰富,含舟山渔场内中街山、洋鞍两渔场,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有海洋生物1100余种,尤其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鱼类140种,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鳓鱼、鲳鱼、马蛟鱼、鳗、比目鱼为主,随着资源变化,作业调整,拓展鱼场,马面鱼、鲐参鱼及鲷类已成为主捕鱼类。蟹虾类亦有40余种,以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鹰抓虾为主。海水养殖面积2005年达6.03万亩,主要养殖紫菜、海带、蛤、蛏子、对虾、蟹和鱼类,其中大黄鱼的人工养殖成功,是海产养殖技术的一大突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养殖金奖。由于普陀区境内岛屿周围多滩涂,涂坡平坦蓄水渗漏性小,适宜海盐生产。2005年在产盐田总产量4.31万吨。
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
普陀区境内岛屿星罗棋布,海岛岸线弯曲,岙口、岬角环列,形成众多港口、港湾、水道,且岛屿环抱,口多腹大,水深浪小,少淤不冻,加之多泥质粉砂或粉砂质泥底,腹地可建港口设施,其避风性能、锚地良好。据探测,全区12-20米水深岸线44公里,区域内有各类船舶修造企业59家,分布在马峙、鲁家峙、朱家尖、桃花、虾峙、六横等岛,是建设深水泊位,泊航巨轮的理想港区。国际航道--虾峙门航道可供15万吨载轮自由进出,20万吨载轮候船进出。
国内外著名的沈家门渔港则是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也是全国最大的渔港,与挪威卑而根港、秘鲁卡亚俄港合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其长11.5公里,宽0.19-0.17公里,为东西走向多口门的峡型天然良港,港域320万平方米,水域185万平方米,海底平坦,泥质粉砂,是理想的渔轮锚泊、避风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渔汛旺季,国内沿海各省市的近万艘渔船云集,避风、修理和补给生产、生活资料。沿港岸设有船厂、柴油机厂、锚链厂及石油、渔网、渔机等为渔业生产服务的企业百余家。目前,沈家门港已是客货运输综合性港口。后来居上的旅游产业
普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东方渔都”沈家门及“金庸笔下”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具有佛教文化、山海景观、渔村风情、海滨度假、海鲜美食等丰厚的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景观以海、沙、山、石、洞、礁等为主,类型众多。沙滩资源得天独厚,沙滩面积占浙江省沙滩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各岛屿地质以花岗岩为主,经地壳运动和海水侵蚀,形成千姿百态的山石景观和海礁景观, 以普陀山的西天景区、南天门景区、朱家尖的白山景区、桃花岛的安期峰景区,以及东海前哨东极岛的东福山等最为著名。普陀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影。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已愈千年之久,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朱家尖已打响“沙雕”品牌,被国际沙雕组织WSSA确认为世界上沙质和风景最好的沙滩之一。桃花岛据传是秦朝安期生隐居之地,更因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名作《射雕英雄传》蜚声海内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纱。“十里渔港”沈家门与挪威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为世界三大渔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近年来更以海鲜夜排档闻名遐迩。
气候条件
普陀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 ,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 度5.5℃ ,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
海岛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1996年被授予浙江省第二批小康县(区)称号,1998年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区。
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86.5%,年均增长16.9%,高于全省同期增速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2378元,年均增长17.3%。财政总收入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49.3%和144.2%,年均分别增长25.7%和25.0%。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35亿元,比2002年增长58.3%,年均增长12.2%。四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4亿元,年均增长34.4%。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不断提升。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上看,这四年是普陀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稳中求进的海洋渔业
作为全国的重点渔区,海洋渔业是普陀经济的重要基础。2006年全区渔业总产量49.53万吨,总产值31.49亿元。渔农产业稳步发展,实现渔农业总产值33.53亿元,比2002年增长25.7%;渔业总产量49.53万吨,比2002年减少2.7%;渔业总产值31.49亿元,比2002年增长28.7%。四年共报废拆解渔船918艘,分流捕捞渔民4525人,投入渔业基础设施建设1.7亿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建立了一批有机茶、水仙花、苗木、水果等基地。全区三次产业比例从25.5:33.3:41.2 调整到15.5:40.7:43.8,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普陀境内海涂、浅海水流通畅,海水营养盐丰富、生物含量高,是鱼、虾、贝类养殖的良好场所。可供开发利用的浅海、滩涂,围塘面积达12万亩。深水网箱、高标准围塘等养殖新方式、新技术得到推广,全区养殖面积6.03万亩,产量3.85万吨,产值5.93亿元,其中大黄鱼的全人工养殖成功,是水产养殖技术的一大突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养殖金奖。
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
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7%。以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等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发展迅猛,实现产值119.40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船舶修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产值33.22亿元,比2002年增长11.2倍;修船坞容量超过100万吨,中远船务等一批重大修造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水产加工总产值80.26亿元,精深加工比重达到41.6%。规模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2家,比2002年增加17家。
旅游业取得长足进步
普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东方渔都”沈家门及“金庸笔下”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已愈千年之久,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朱家尖以山海景观、渔村风情和滨海渡假出名,目前已打响“沙雕”品牌,被国际沙雕组织WSSA确认为世界上沙质和风景最好的沙滩之一。桃花岛据传是秦朝安期生隐居之地,更因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名作《射雕英雄传》蜚声海内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纱。去年央视《射雕英雄传》在桃花岛拍摄,使桃花岛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十里渔港”沈家门与挪威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为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近年来更以海鲜夜排档闻名遐迩。2006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464.68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84.2%,其中境外游客6.55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7.4倍;创旅游收入30.65亿元,比2002年增长102.4%。
方兴未艾的开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普陀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和李鹏总理“扩大开放,繁荣舟山”的题词精神,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发展。根据不同功能,分别规划建设了沈家门海洋生物工业园区、勾山海岛产业化园区,展茅丰岛工业园区和六横工业园区,假以提升工业化和推进城市化。省级东港经济开发区规划围海造地8平方公里,增加深水岸线7.2公里,建成可容纳5万人口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十五”期间,普陀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3亿元,完成了沈家门港疏浚、东港海滨公园、虾峙渔港防浪堤工程、六横殡仪馆项目、展茅、勾山、朱家尖污水处理工程等一批重点、实事项目。专业市场培育也已初见成效,2005年舟山国际水产城被评为全国首家水产行业“四星”级文明市场,实现水产品交易量30.19万吨,交易额32.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8%和5.3%。早在1996就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部编入《中华之最》大典,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些都将为普陀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历史沿革
普陀区因区内的著名的佛教名胜普陀山而得名,普陀山与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但是,与其他佛教名山比较,普陀山不仅是其中唯一的海岛,也是唯一来自于梵语的地名。
据史载,普陀山在宋代以前称梅岑山,因民间传说西汉成帝时,有方士梅福隐居山中炼丹,并以医道救济岛民而得名。然而,在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在山中建立了不肯去观音院之后,由于从五代至宋元,信奉佛教已成为从皇室到百姓都崇尚的一种风气,岛上的佛事活动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在五代和宋朝的战乱年代中,地处茫茫东海中的不肯去观音院和不肯去观音像,不仅是人们眼中真善美的化身,同时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的故事而代表了一种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观音菩萨的有关灵异故事迅速流传开来。在北宋末年,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之后,观音菩萨不肯东去国外的情操,对心灵上遭受了巨大创伤的国民来说,更是一种良好的慰藉,也更加深了百姓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和膜拜之心。而在人们心目中海岛所特有的神秘气氛,也加速了故事的流传速度。随着观音菩萨的崇高偶像地位的树立,有人开始在到经典中查找依据,并在《华严经》找到了以下记载:“南方有山,名布怛洛迦,彼有菩萨 ,名‘观自在’”(也有可能是有人无意中注意到这段文字与梅岑山地理环境中的某些相似之处)。于是,布怛洛迦(梵语Potalaka的音译,也写作普陀洛迦、补怛洛迦、补陀落迦、布达拉等。意译作小白花(华)、光明山、海岛山等)一名被借用到梅岑山,作为梅岑山的别名在社会上流传。流传之初,由于译法不同,有使用音译的,也有使用意译的,如在苏东坡的《送冯判官之昌国》诗中:“兰山摇荡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句中的“小白”即来自于意译名“小白花”,今普陀山妙庄严路侧的山岩上也仍可见每字2米见方的“白华山”摩崖;而南宋后期成书的宝庆《昌国县志》(1227年)中使用的则是音译名“补陀洛迦”。
到了南宋时期,“补陀洛迦”一名已开始出现后来居上,欲取代原名“梅岑山”之势 ,这个倾向在宝庆《昌国县志》中得了充分的反映。该志载:“补陀洛迦山,在东海中,佛书所谓海岸孤绝处也。一名梅岑山……”。在可见编者眼中,该岛的正名和别名已经发生了逆转。但是,已经使用了千百年的“梅岑山”这个名称没有立即退出社会流传,并还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作为该岛的主名出现。在元代的大德《昌国州图志》(1298年)的记载中,就是以“梅岑山”为正名,以“补陀洛迦山”为别名的。
从元朝的中后期开始,梅岑山的本名的使用频率已越来越小,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盛熙明编纂山志时,该志就名正言顺地称为《补陀洛迦山志》了。在梵语地名的流传过程中,国人对冗长深奥的外来语译名的不便阅读和记忆感到烦恼,因此,他们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将补陀洛迦山简化为补陀山、普陀山,并最终在明末确定为更加汉化的用字——普陀山,一直流传至今。在普陀山地名历四百余年的流传过程中,其间也曾有过复古,重新以全称“普陀洛迦山”作为岛名的现象,但时间不长而且主要表现在文字书上。在口语中,冗长的全称已经近乎绝迹。
对于普陀山地名的借用现象,清人朱绪曾在《昌国典咏》(清末)中已有这样的论述:“南印度之布怛落迦,乃佛书所指。普陀洛迦之在定海者,用近似得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这样论断:“印度的‘普陀’因为是佛教圣地,所以为其他信奉佛教的地区所搬用。”这个“布怛落迦”山的具体位置,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等考证:在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刺耶山以东提讷弗利县境内的巴波桑那(Papanasam)山。意译翻作“小白花(华)”,是讲这座山中多有小白花树,清香远布,而不是指我市的普陀山曾有过这样的景观。这是我们在使用“普陀山”这个梵语地名时必须注意鉴别的。在我国境内,随佛教文化的传播而借用该地名的,还有西藏著名的布达拉宫所在地——布达拉山。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13万人 | 459平方公里 | 330903 | 316000 | 0580 | 查看 普陀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沈家门街道 | 约11.3万人 | 18.7平方公里 | 西河社区 中洲社区 荷东社区 西大社区 大蒲湾社区 荷外社区 茶湾社区 泗湾社区 小蒲湾社区 新街社区 墩头社区 平阳浦社区 中大社区 海星社区 中兴社区 大干社区 东大社区 平阳社区 小干社区 鲁家峙社区 教场社区 | 查看 沈家门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东港街道 | 约2.8万人 | 18.28平方公里 | 文康社区 蒲岙社区 曙光社区 浦东社区 塘头社区 葫芦社区 南岙社区 红旗社区 永兴村 和津社区 陈家后村 安康社区 莲安社区 中昌社区 灵秀社区 兴普社区 芦花社区 | 查看 东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朱家尖街道 | 0 | 72平方公里 | 白沙港社区 中欣社区 三和社区 莲兴社区 西岙社区 顺母社区 南沙社区 福兴社区 莲花社区 | 查看 朱家尖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展茅街道 | 约2.35万人 | 33.45平方公里 | 大展社区 黄杨尖社区 螺门社区 横街社区 沙井社区 茅洋社区 | 查看 展茅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六横镇 | 约6.5万人 | 122.32平方公里 | 双屿港社区 龙山社区 双塘社区 五星社区 小湖社区 台门社区 悬山社区 佛渡岛社区 石柱头社区 大脉坑社区 山西社区 嵩山社区 积峙社区 峧头社区 小郭巨社区 新民社区 青联社区 青山社区 滚龙岙社区 岑夏社区 平峧社区 梅峙社区 杜庄社区 苍洞社区 礁潭社区 高峰社区 田岙社区 东靖社区 棕榈湾社区 和润社区 | 查看 六横镇谷歌卫星地图 |
虾峙镇 | 0 | 22.9平方公里 | 东晓社区 黄石社区 灵和社区 兴港社区 湖泥社区 晨港村 | 查看 虾峙镇谷歌卫星地图 |
桃花镇 | 约2.1万人 | 41.7平方公里 | 沙岙村 对峙社区 公前社区 塔湾村 茅山社区 青龙社区 盐厂社区 | 查看 桃花镇谷歌卫星地图 |
东极镇 | 约6400人 | 11.7平方公里 | 东极社区 | 查看 东极镇谷歌卫星地图 |
普陀山镇 | 约5000人 | 12.5平方公里 | 龙湾村 合兴村 中山村 前山村 龙沙社区 西山社区 | 查看 普陀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定海区 |
定海区辖6个街道、7个镇、3个乡:解放街道、环南街道、昌国街道、城东街道、临城街道、盐仓街道;金塘镇、白泉镇、岑港镇、干缆镇、小沙镇、马岙镇、双桥镇;长白乡、册子乡、北蝉乡。 历史沿革 2000年,定海区辖4个街道、8个镇、1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6944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解放街道 48181 昌国街道 25672 环南街道 23811 城东街道 72097 大丰镇 15516 沥港镇 10712 小沙镇 11065 岑港镇 8042 临城镇 24497 白泉镇 29703 干缆镇 11396 马岙镇 9515 山潭乡 8599 长白乡 4463 大沙乡 4921 烟墩乡 3652 马目乡 1467 册子乡 3042 石礁乡 8488 盐仓乡 18252 紫微乡 8446 长峙乡 5381 北蝉乡 9370 盘峙乡 2285 大猫乡 875 2001年6月30日,浙政函[2001]114号批复同意舟山市定海区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大丰镇、沥港镇、山潭镇,合并设立金塘镇,辖46个村、2个居委会,驻原大丰镇政府驻地。撤销石礁乡、紫微乡,合并设立双桥镇,辖28个村,驻碶头村。撤销马目乡、烟墩乡,并入岑港镇,辖27个村,驻地不变。撤销大沙乡,并入小沙镇,辖25个村、1个居委会,驻地不变。撤销临城镇、长峙乡、盐仓乡、盘峙乡、大猫乡,其行政区域由定海区政府直辖,在此区域调整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事宜由舟山市按规定办理。调整后,舟山市定海区辖10个乡镇,设若干街道。 2001年,撤销大丰镇、沥港镇、山潭乡建制,设立金塘镇,辖46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镇政府驻卫平村(原大丰镇政府驻地)。撤销石礁乡、紫微乡建制,设立双桥镇,辖2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碶头村。撤销马目乡、烟墩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岑港镇,镇辖2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岑港村。撤销大沙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小沙镇,镇辖25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镇政府驻新光村。撤销临城镇、长峙乡、盐仓乡、盘峙乡、大猫乡建制,其行政区域由定海区政府直辖。以原临城镇、长峙乡行政区域设立临城街道,辖1个居委会、41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老碶头。以原盐仓乡行政区域设立盐仓街道,辖1个居委会、23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舟胜村。将原盘峙乡、大猫乡行政区域并入环南街道,调整后,环南街道辖11个居委会、14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环城南路284号。白泉、干缆、马岙、北蝉、册子、长白6镇(乡)和城东、解放、昌国3街道保持原建制。 2002年,定海区辖6个街道、7个镇、3个乡,32个社区、11个居民区、181个行政村:解放街道、环南街道、昌国街道、城东街道、盐仓街道、临城街道、双桥镇、小沙镇、金塘镇、白泉镇、岑港镇、马岙镇、干缆镇、长白乡、册子乡、北蝉乡。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定海区辖6个街道、7个镇、3个乡:解放街道、环南街道、昌国街道、城东街道、临城街道、盐仓街道;金塘镇、白泉镇、岑港镇、干缆镇、小沙镇、马岙镇、双桥镇;长白乡、册子乡、北蝉乡。 乡镇简介 干缆镇 1950年6月建立定海县干缆乡人民政府。1954年3月干缆乡分设为干缆、黄沙、新码三个乡。1956年4月黄沙、新码撤销并入干缆乡,同年8月干缆乡人民政府改称为干缆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干缆、马岙二乡合并建立定海县东风人民公社管委会,政社合一;同年10 月定海县撤销,隶属舟山县。1961年10马岙公社从干缆公社分设。1962年4月定海县恢复,隶属定海县。1968年9月定海县军管会批准建立干缆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公社革委会改称干缆乡人民政府。1987年3月定海撤县改区,改称为定海区干缆乡人民政府。所辖二十一个行政村为:胜丰、光荣、合 利、黄沙、里陈、南洞、南岙、颜家、朝阳、东方红、友谊、樟山、外邵、小芦、里邵、陈 村、卫民、鲍家、杨家、西码、新码村。(1990年之前资料) |
普陀区 |
普陀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东南部。界于北纬29°32‘-30°28’,东经121°56‘-123°14’。因境内佛教胜地普陀山而得名。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聚汇处,临近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对外开放的大中城市。西北距上海165公里,西距宁波73公里、杭州210公里,西南距温州265公里,与台湾基隆港相距550公里,距日本长峙港852公里,离韩国仁川港897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区共有大小岛屿454.5个,其中有人居住的30.5个。 海岸线总长831.43千米,总面积673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6271平方公里,陆域面积459平方公里,是一个海洋大区,陆地小区。 普陀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 ,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 度5.5℃ ,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 极其丰富的海产资源 普陀海域辽阔,海水和海涂资源丰富,含舟山渔场内中街山、洋鞍两渔场,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有海洋生物1100余种,尤其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鱼类140种,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鳓鱼、鲳鱼、马蛟鱼、鳗、比目鱼为主,随着资源变化,作业调整,拓展鱼场,马面鱼、鲐参鱼及鲷类已成为主捕鱼类。蟹虾类亦有40余种,以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鹰抓虾为主。海水养殖面积2005年达6.03万亩,主要养殖紫菜、海带、蛤、蛏子、对虾、蟹和鱼类,其中大黄鱼的人工养殖成功,是海产养殖技术的一大突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养殖金奖。由于普陀区境内岛屿周围多滩涂,涂坡平坦蓄水渗漏性小,适宜海盐生产。2005年在产盐田总产量4.31万吨。 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 普陀区境内岛屿星罗棋布,海岛岸线弯曲,岙口、岬角环列,形成众多港口、港湾、水道,且岛屿环抱,口多腹大,水深浪小,少淤不冻,加之多泥质粉砂或粉砂质泥底,腹地可建港口设施,其避风性能、锚地良好。据探测,全区12-20米水深岸线44公里,区域内有各类船舶修造企业59家,分布在马峙、鲁家峙、朱家尖、桃花、虾峙、六横等岛,是建设深水泊位,泊航巨轮的理想港区。国际航道--虾峙门航道可供15万吨载轮自由进出,20万吨载轮候船进出。 国内外著名的沈家门渔港则是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也是全国最大的渔港,与挪威卑而根港、秘鲁卡亚俄港合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其长11.5公里,宽0.19-0.17公里,为东西走向多口门的峡型天然良港,港域320万平方米,水域185万平方米,海底平坦,泥质粉砂,是理想的渔轮锚泊、避风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渔汛旺季,国内沿海各省市的近万艘渔船云集,避风、修理和补给生产、生活资料。沿港岸设有船厂、柴油机厂、锚链厂及石油、渔网、渔机等为渔业生产服务的企业百余家。目前,沈家门港已是客货运输综合性港口。后来居上的旅游产业 普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东方渔都”沈家门及“金庸笔下”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具有佛教文化、山海景观、渔村风情、海滨度假、海鲜美食等丰厚的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景观以海、沙、山、石、洞、礁等为主,类型众多。沙滩资源得天独厚,沙滩面积占浙江省沙滩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各岛屿地质以花岗岩为主,经地壳运动和海水侵蚀,形成千姿百态的山石景观和海礁景观, 以普陀山的西天景区、南天门景区、朱家尖的白山景区、桃花岛的安期峰景区,以及东海前哨东极岛的东福山等最为著名。普陀的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影。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已愈千年之久,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朱家尖已打响“沙雕”品牌,被国际沙雕组织WSSA确认为世界上沙质和风景最好的沙滩之一。桃花岛据传是秦朝安期生隐居之地,更因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名作《射雕英雄传》蜚声海内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纱。“十里渔港”沈家门与挪威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为世界三大渔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近年来更以海鲜夜排档闻名遐迩。 气候条件 普陀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 ,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 度5.5℃ ,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 海岛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1996年被授予浙江省第二批小康县(区)称号,1998年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区。 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86.5%,年均增长16.9%,高于全省同期增速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2378元,年均增长17.3%。财政总收入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49.3%和144.2%,年均分别增长25.7%和25.0%。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35亿元,比2002年增长58.3%,年均增长12.2%。四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4亿元,年均增长34.4%。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不断提升。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上看,这四年是普陀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稳中求进的海洋渔业 作为全国的重点渔区,海洋渔业是普陀经济的重要基础。2006年全区渔业总产量49.53万吨,总产值31.49亿元。渔农产业稳步发展,实现渔农业总产值33.53亿元,比2002年增长25.7%;渔业总产量49.53万吨,比2002年减少2.7%;渔业总产值31.49亿元,比2002年增长28.7%。四年共报废拆解渔船918艘,分流捕捞渔民4525人,投入渔业基础设施建设1.7亿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建立了一批有机茶、水仙花、苗木、水果等基地。全区三次产业比例从25.5:33.3:41.2 调整到15.5:40.7:43.8,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普陀境内海涂、浅海水流通畅,海水营养盐丰富、生物含量高,是鱼、虾、贝类养殖的良好场所。可供开发利用的浅海、滩涂,围塘面积达12万亩。深水网箱、高标准围塘等养殖新方式、新技术得到推广,全区养殖面积6.03万亩,产量3.85万吨,产值5.93亿元,其中大黄鱼的全人工养殖成功,是水产养殖技术的一大突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养殖金奖。 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 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7%。以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等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发展迅猛,实现产值119.40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船舶修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产值33.22亿元,比2002年增长11.2倍;修船坞容量超过100万吨,中远船务等一批重大修造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水产加工总产值80.26亿元,精深加工比重达到41.6%。规模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2家,比2002年增加17家。 旅游业取得长足进步 普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东方渔都”沈家门及“金庸笔下”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已愈千年之久,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朱家尖以山海景观、渔村风情和滨海渡假出名,目前已打响“沙雕”品牌,被国际沙雕组织WSSA确认为世界上沙质和风景最好的沙滩之一。桃花岛据传是秦朝安期生隐居之地,更因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名作《射雕英雄传》蜚声海内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纱。去年央视《射雕英雄传》在桃花岛拍摄,使桃花岛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十里渔港”沈家门与挪威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为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近年来更以海鲜夜排档闻名遐迩。2006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464.68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84.2%,其中境外游客6.55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7.4倍;创旅游收入30.65亿元,比2002年增长102.4%。 方兴未艾的开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普陀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和李鹏总理“扩大开放,繁荣舟山”的题词精神,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发展。根据不同功能,分别规划建设了沈家门海洋生物工业园区、勾山海岛产业化园区,展茅丰岛工业园区和六横工业园区,假以提升工业化和推进城市化。省级东港经济开发区规划围海造地8平方公里,增加深水岸线7.2公里,建成可容纳5万人口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十五”期间,普陀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3亿元,完成了沈家门港疏浚、东港海滨公园、虾峙渔港防浪堤工程、六横殡仪馆项目、展茅、勾山、朱家尖污水处理工程等一批重点、实事项目。专业市场培育也已初见成效,2005年舟山国际水产城被评为全国首家水产行业“四星”级文明市场,实现水产品交易量30.19万吨,交易额32.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8%和5.3%。早在1996就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部编入《中华之最》大典,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些都将为普陀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历史沿革 普陀区因区内的著名的佛教名胜普陀山而得名,普陀山与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但是,与其他佛教名山比较,普陀山不仅是其中唯一的海岛,也是唯一来自于梵语的地名。 据史载,普陀山在宋代以前称梅岑山,因民间传说西汉成帝时,有方士梅福隐居山中炼丹,并以医道救济岛民而得名。然而,在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在山中建立了不肯去观音院之后,由于从五代至宋元,信奉佛教已成为从皇室到百姓都崇尚的一种风气,岛上的佛事活动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在五代和宋朝的战乱年代中,地处茫茫东海中的不肯去观音院和不肯去观音像,不仅是人们眼中真善美的化身,同时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的故事而代表了一种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观音菩萨的有关灵异故事迅速流传开来。在北宋末年,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之后,观音菩萨不肯东去国外的情操,对心灵上遭受了巨大创伤的国民来说,更是一种良好的慰藉,也更加深了百姓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和膜拜之心。而在人们心目中海岛所特有的神秘气氛,也加速了故事的流传速度。随着观音菩萨的崇高偶像地位的树立,有人开始在到经典中查找依据,并在《华严经》找到了以下记载:“南方有山,名布怛洛迦,彼有菩萨 ,名‘观自在’”(也有可能是有人无意中注意到这段文字与梅岑山地理环境中的某些相似之处)。于是,布怛洛迦(梵语Potalaka的音译,也写作普陀洛迦、补怛洛迦、补陀落迦、布达拉等。意译作小白花(华)、光明山、海岛山等)一名被借用到梅岑山,作为梅岑山的别名在社会上流传。流传之初,由于译法不同,有使用音译的,也有使用意译的,如在苏东坡的《送冯判官之昌国》诗中:“兰山摇荡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句中的“小白”即来自于意译名“小白花”,今普陀山妙庄严路侧的山岩上也仍可见每字2米见方的“白华山”摩崖;而南宋后期成书的宝庆《昌国县志》(1227年)中使用的则是音译名“补陀洛迦”。 到了南宋时期,“补陀洛迦”一名已开始出现后来居上,欲取代原名“梅岑山”之势 ,这个倾向在宝庆《昌国县志》中得了充分的反映。该志载:“补陀洛迦山,在东海中,佛书所谓海岸孤绝处也。一名梅岑山……”。在可见编者眼中,该岛的正名和别名已经发生了逆转。但是,已经使用了千百年的“梅岑山”这个名称没有立即退出社会流传,并还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作为该岛的主名出现。在元代的大德《昌国州图志》(1298年)的记载中,就是以“梅岑山”为正名,以“补陀洛迦山”为别名的。 从元朝的中后期开始,梅岑山的本名的使用频率已越来越小,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盛熙明编纂山志时,该志就名正言顺地称为《补陀洛迦山志》了。在梵语地名的流传过程中,国人对冗长深奥的外来语译名的不便阅读和记忆感到烦恼,因此,他们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将补陀洛迦山简化为补陀山、普陀山,并最终在明末确定为更加汉化的用字——普陀山,一直流传至今。在普陀山地名历四百余年的流传过程中,其间也曾有过复古,重新以全称“普陀洛迦山”作为岛名的现象,但时间不长而且主要表现在文字书上。在口语中,冗长的全称已经近乎绝迹。 对于普陀山地名的借用现象,清人朱绪曾在《昌国典咏》(清末)中已有这样的论述:“南印度之布怛落迦,乃佛书所指。普陀洛迦之在定海者,用近似得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这样论断:“印度的‘普陀’因为是佛教圣地,所以为其他信奉佛教的地区所搬用。”这个“布怛落迦”山的具体位置,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等考证:在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刺耶山以东提讷弗利县境内的巴波桑那(Papanasam)山。意译翻作“小白花(华)”,是讲这座山中多有小白花树,清香远布,而不是指我市的普陀山曾有过这样的景观。这是我们在使用“普陀山”这个梵语地名时必须注意鉴别的。在我国境内,随佛教文化的传播而借用该地名的,还有西藏著名的布达拉宫所在地——布达拉山。 |
岱山县 |
岱山又叫东海蓬莱,位于舟山群岛中部,岛海相依,孤悬海中,为舟山第二大岛,全县406个大小岛屿犹如一串闪亮的宝石镶在东海碧波之中,岛海相依,水天相连,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海水、沙滩、礁石、海鲜、渔火是岱山旅游的特色。岛内还有新石器时代的大舜庙后遗墩遗址;以及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岛上留下了“渔猎煮海”的足迹,“渔盐之利,甲于一方”,岱山贡盐,闻名遐迩。还有五代(907-960年)年间古刹超果寺、宋(960-1279)岱山书院等名胜古迹。 自唐代(618-907年)以来,岱山就有东海蓬莱的美名。它,翠岛星布,仙雾袅绕,风景如画。全县有高亭、秀山、巨山、长涂四大景区。主要景点有:浦门晓日、石壁残照、燕窝石笋、双龙戏珠、观音驾雾、竹屿怒涛、白峰积雪、鱼山蜃楼、鹿栏晴沙、九子沙滩等“蓬莱十景”。磨星山景区仙茶满坡,山顶新建的“华藏世界”堪称我国人文景观一绝。近年来,日本专家曾三次组团来岱山考察,向日本人民介绍东海上这个蓬莱仙岛 地理位置:岱山县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中部,北纬 30°07′-30°38′、东经 121°31′-123°17′(北纬30°14′,东经122°11′)。北与嵊泗列岛接界,东临公海,南与舟山本岛相望。全县有406个大小岛屿组成。总面积524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326.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916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97253人,2005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95019人。 岱山气候宜人,景色旖旎,海岸、洞、山、沙滩、奇礁、怪石、 古迹遍及全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岱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运动于一体海岛旅游基地。 岱山古称蓬莱仙岛,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清时,刘梦兰、陈文份等文人墨客曾在岛上尽兴漫游,唱和题咏,形成蓬莱十景:蒲门晓日、石壁残照、南浦归帆、石桥春涨、鱼山蜃楼、横街鱼市、 衢港渔灯、竹峙怒涛、白峰积雪、鹿栏睛沙。 随着岁月的消磨和时代的变迁,有些景点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赋有时代特色的新景观,自然与人文相交织,历史与现 实相辉映, 形成了新的蓬莱十景:蒲门晓日、白峰积雪、鹿栏晴沙、燕窝石笋、竹屿怒涛、渔港栖霞、徐福公祠、金沙依翠、宝塔揽胜、观音驾雾。 【行政区划】 岱山县人民政府驻高亭镇人民路88号,邮编:316200。代码:330922。区号:0580。拼音:Daishan Xian。 岱山县辖6个镇、1个乡:高亭镇、衢山镇、东沙镇、岱西镇、长涂镇、岱东镇;秀山乡。 2000年,岱山县辖7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9748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高亭镇 71863 东沙镇 7488 岱东镇 12996 岱西镇 13160 泥峙镇 10042 长涂镇 14852 岛斗镇 36629 秀山乡 7690 渔山乡 2029 四平乡 11109 万良乡 9625。 【岱山旅游】 摩星山景区位于岱山岛东南部,距县城高亭镇2.2公里,全山占地约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岗绵延叠翠,最高点月平岗,海拔257.1米,为岛上最高处,可揽景观日出,视野开阔。 该景区主调为:以佛教文化为主体,徐福求仙为背景,海上千岛相映衬的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蓬莱仙山,主要景点有慈云极乐禅寺、白峰积雪、华藏世界、茶园晓雾、现龙井、玉佛宝塔、碧波亭、望海亭、超果寺、静修庵、崇福庙等。 慈云极乐禅寺 初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有240多年历史。该寺自始建至今历尽劫难,于1983年起由国内外香客募资修葺、扩建,现在已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主要有停车场、山门、梵谷清音、放生池、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玉佛殿、蓬莱十景诗墙、排位堂、 藏经楼、怡心亭、玉佛宝塔、蓬莱茶园等组成,占地面积近百亩。1985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宗教旅游胜地,对外开放,为摩星景区的主要景点。 超果寺 “超果”,佛教用语,意为世人超脱凡间后成正果。民国《岱山镇志.艺文.超果寺记》载:宋朝时,岱山岛上超果寺已是“岛中 最称胜者,基宇广延,肇造宏丽,松竹环山,莲池绕宇,觅景寻幽者,莫不于此流连称赏不置。”到了明朝时,倭寇侵扰岱山,超果 寺成一荒址。清康熙年间,僧自修来岱山募资重建此寺,“将大殿 两廊以及寮舍、斋厨修饰一新,且更添建山门,装塑金刚,将数百年之超果,又多增辉于今日矣”。 崇福庙 该庙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故名崇福庙。清康熙、乾隆年间经两次大修,现庙内有乾隆戊午年的“崇福庙”匾及光绪年间制作的“崇福庙”匾各一块。这座纯清代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虽规模不大,但布局严 整。今前殿、正殿两侧各有厢房相连,围成四合院;中间有戏台,殿前有照墙,东西设台门,另成一院,共有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 鹿栏晴沙 位于岱山本岛北部的鹿栏山下,并由此得名。该景区为“蓬莱十景”之一,是天然的大型海滨浴场及海滩活动中心,距县城高亭镇14公里。整个景区由鹿栏晴沙沙滩、徐福亭、泥螺山、晴沙海洋乐园、沙滩观海平台及规划中的旅游小区组成。鹿栏晴沙全长3.6公里,沙滩呈南北走向,东西宽300米,是江浙沿海最长一条沙滩,沙滩坡平,纵宽大,凡百米外才及胸,涨潮时浪大,回声响彻,气势宏伟,退潮时潮水平静、安宁。沙色呈铁灰色,沙质细腻偏 硬,沙滩上可行驶汽车,被冠以“万步铁板沙”美称,沙滩三面秀峰环抱,中间有滩中小屿——泥螺山,四周礁石各异,其近处有一鸡冠礁。清晨,可站在沙滩透过鸡冠礁观东海。清代诗人刘梦兰有诗赞曰:“一带平沙绕海隅,鹿栏山下亦名区,好将白地光明锦,写出潇湘落雁图." 海洋乐园 目前已有许多活动项目对游客开放,主要有音乐茶室、小卖品部、各类海上及海滩活动项目、烧烤、沙滩跑马、蒙古包、沙滩跑车、野营房、活动茶房、各类浴具出租、淡水淋浴房、网具出租等。沙滩内建有1100平方米“晴沙宾馆”一座,为游人提供吃、住服务。 徐福亭 位于海洋乐园入口处的小山墩上,该亭占地约80平方米,格调为白石结构仿古式双层四角亭,四周饰以石栏。亭柱上刻有一对楹联,曰:“停挠欲访徐方士,隔水相招梅子真。”亭内树有一碑,双龙合抱,由青石精雕而成。碑文纪录了徐福求仙与岱山古名蓬莱的关系,碑名由中国徐福会会长李连庆书写。 秀山景区位于岱山岛东部,以秀山岛为中心,共有35个大小岛屿组成,陆地面积23平方公里,全岛海岸线长40公里,多礁石、沙滩、泥涂,其中沙滩面积747亩。秀山岛上山清水秀,全岛绿色覆盖达73%以上,为岱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秀山是一个著名侨乡。该景区根据自身独特的条件还开展多种形式的带“海味”的特色节目,如海味泥滑、海上作业、海鲜烧烤、海洋特种养殖垂钓场等一批参与性节目。该景区的主调为:动静结合,是海岛风情浓厚、绚丽多姿的海上娱乐城。 秀山沙滩群 位于该景区的东部,为吽唬、三礁、九子3个沙滩首尾相连组成。沙滩群坡平、沙黄、海水清,呈月牙型。其中吽唬沙滩为最出色,该沙滩全长600米,宽100米,朝向偏东。除了沙滩活动外,还可在沙滩外海面上进行海上垂钓或涨网作业,因这一带海域潮流平缓,礁石众多,海上藻类物丰富,在这带海域和礁石间生活、栖息着梭子蟹、铜盆鱼、虎头鱼等多种名特鱼、蟹、贝类,特别是夏、秋时节,成群的虎头鱼、叽咯鱼 等鱼类到海滩边及礁石间产卵,游客可按当时渔民出海捕鱼的仪式进行出海作业,待到“鱼满舱”时返回到烧烤区,自己动手烧烤自己的劳动成果,品味最新鲜的海鲜美食,享尽口福与乐趣,定会使你终身难忘。除此之外,还可去海洋特种养殖垂钓场、泥涂板滑拾贝,去桃子竹跳、凉帽山果园观光。 九子佛屿 在秀山景区小九子村,土名遥岩岭,是一自然象形岩。此岩鹤立礁群,与舟山本岛隔海相望。远远望去,能见其状似观音,侧面看,观音背上又背着一小佛,其型逼真,令人叫绝, 相传是当年观音菩萨去普陀山停留小憩时的化身。 观音山景区位于大衢岛上的观音山,此山系岱山县境内最高峰, 海拔314米,距岱山岛20海里。相传佛教圣地普陀山的观音菩萨去普陀山修行之前,先在大衢的观音山上立道场3年,观音山因此得名。观音山,峰峦高耸,山势险峻,四周群山环抱,数峰连环似莲花,面积约4平方公里。最高处天灯山,视野开阔,蓝天碧海,一览无余。该景区环境清幽,冬暖如春,夏凉若秋。山之顶峰,常有云雾缭绕,若隐若现,时浓时淡,故名“观音驾雾”。 观音山广济寺 坐落在观音山山峰南坡,依山面海,包括3 座各具特色的上、中、下寺院:洪福寺(广济上寺)、普庆寺( 广济中寺)和洪因寺(广济下寺)。洪福寺初建于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 位于观音山山顶,大殿结构集殿、 房、亭、园之精华,颇具特色,殿中供奉观音立像和十八罗汉。广济中寺普庆寺,普庆寺初建于乾隆四 十九年(1784年),该寺气势宏伟,为广济寺的活动中心,大殿高9米,供奉观音佛像高达6米,两旁有观音36化身大理石雕像。主殿后西边为地藏殿,东边为千佛殿,千佛殿里有 大小1000余尊佛像,全用汉白玉雕成,晶莹洁白,栩栩如生,实属罕见。广济下寺洪因寺,该寺初建于同治年间 (1862~1874年),供奉大理石观音 佛像,寺院深邃,全部木结构,殿堂分上下二层。 观音山玉佛宝塔 位于观音山山顶洪福寺的东侧,45米,每层高度约4米,沿着塔内的楼许多小的玉佛,计200余尊。登上此塔 下望,似身处天境,海景、 山景尽收 就能见到塔影,为观音山景区的一大 全部用花岗石块砌成,共11层,高 梯可到达塔顶。塔的每层都供奉着 也就是站在了岱山的最高处,极目 眼底,大海中过往船只在几十里外奇观。 三星国际灯塔 该灯塔位于鼠浪湖岛东6公里的下三星岛,是太平洋西岸第二大灯塔。由英国海务科在1911年建造,主要任务是为过往船只导航。现为国际灯塔,系白色钢板铸钉园柱形塔,塔 高7.9米,钢板旋梯,灯高63米,光线射程20里。岛不大,在灯塔 南北各有一个登岛点,北面有一条石路,南面有1.6米宽的水泥路。从岛上俯瞰大海,惊涛拍岸,海阔天空,浩瀚蔚蓝的东海景色迷人。四周礁石丛中,各类贝、蟹繁多,随手可采,钓到石板鱼、黄鱼也 属常事。 燕窝山景区位于岱山岛北端,距县城16公里,整个景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主景是因千万年来由于海水的不断冲刷形成的海蚀柱、海蚀礁,形似笋而称燕窝石笋。该景长约300米,宽约100米,形态各异,高低大小不一,色泽似真笋,随着海浪起伏而时隐时现、时出时没,组成一幅海礁美景。距该景西北2公里处,有一海湾,沿海湾遍地鹅卵石,被称为彩石塘。另外还有向蓬望海、桐盘聆涛、桃林春晓等景点。 彩石竞艳 在燕窝石笋西北面,有一长约1000米的彩石塘,塘中砾石有黑、黄、灰、红等多种颜色,经海水长期冲刷,变成了形态各异却光滑圆润的鹅卵石。这些砾石如泡在水中,更是五彩缤纷,光泽照人,可与南方雨花石相媲美,是极佳的旅游纪念品。 向蓬望海 与彩石塘一水之隔,有一悬水小岛,叫向蓬山。此山因形态奇特,表态独立,突兀于海中,又流传着不少传说,故极富传奇色彩。据说,凡从上海一带驶来的船,一出长江口,最先看到的就是这小小的向蓬山,且越远越大。当年徐福为秦始皇寻找蓬莱仙药,是先看到此山,而得以再找到蓬莱仙岛(岱山)的。因此,把此山叫向蓬山。另据传当年徐福还在山上载了几株风藤,千百年来,治好过不少受过风寒的海岛人。此山独立于海中,三面无遮无掩,视野极为开阔,是观舟山群岛山海美景的极佳处。景区规 划将建一索道,连接燕窝山,届时游客可享凌空飞渡与极目沧海之乐趣。 岱山风景名胜区由404个岛屿组成,海域面积491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海上景观丰富多样,其中奇、特景观众多。该景区由两条线路组成,陆线环岛和海线绕岛,主要景观有“石壁残照”、仙人洞、象鼻山、鲸游港湾、群豚拜江、万亩盐田、蒲门晓日等。 万亩盐田 岱山是浙江第一产盐大县,自南宋以来一直以渔盐之利富甲一方。至今,岱山有盐田3.5万余亩。如果你登高远眺,就能看到在岛的周边围垦起来的一片片盐田,象豆腐格子一样一块块方方正正地镶嵌在海水与岛屿之间。盐田的规模要数岱西盐场与双峰盐场最大,一眼望去,灰蒙蒙的一大批,视线的源头是海与天 的连接。再看近处每一块黑乎乎的盐 田中结着白花花的盐,一堆堆雪晶一样的盐垛错错落落地堆着,盐晶在 阳光下发出闪闪的银光。这一切实为蓬莱仙岛构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如果你来到盐田中,正在劳作的盐民会教你如何晒盐,告诉你制盐从锅烧、板晒到今天这样滩晒的发展过程。 石壁残照 位于岱山岛最西端的岱西镇双合村,此处原为悬水孤岛,后经人工修造一条拦海大坝同岱山岛相连。此地有名的特产有石板(条)和糯米虾,石板的石质细而坚韧,经当地居民五六百年世世代代的艰辛取石开凿,遣今有石景旧迹50多处,其中有几处规模宏大, 奇石怪洞形各有状。有雄伟挺拔的石峰,形如刀削的石壁;有色彩缤纷的石幔,清晰见底的石潭,颇似绍兴东湖的石景。若沿塘口下窥,洞洞幽幽,碧水挽天,进塘上望,峭壁戴云,如夕阳投影石壁上,远望近看煞是壮观。此景曰“石壁残照”,被选上古蓬莱十景之一,清诗人曾赋诗:石壁潺颜影倒横,夕阳闪闪十分明,若教移入天台郡, 霞彩何曾让赤诚。从县城乘汽车可直到此景。 鱼山蜃楼 海市蜃楼是光和水蒸气等的作用,在海天际幻出的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在岱山不少人曾看到过海市蜃楼,并留下 赞美的诗句。“云连波白蒸鳌柱,月带潮青结蜃宫”;“仙山楼阁影重重,缥缈虚无接太空”;“隐约烟霞警变幻,虚无屏嶂任回环”。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在佛顶山上见到一座伟丽的牌楼,以及十几 个怪和尚舞幡笑迎来客,其中一大圆轮,盘旋极速,向游客滚来,瞬间杳无影迹。1986年7月,上海徐玉珍等游客在衢山观音山顶看 到难以数计的群佛像,稍留即逝。另有一种称海虹,即彩虹,当地人称短篷,在海中或天时晴霁时能见到匹练横天,七彩缤纷。还有一种称海磁,在光照强烈,海上水蒸气大时,远望海上,大小岛屿漂在空中,幌幌忽忽,隐隐约约,恰似仙山琼阁。海市、海虹、海磁是舟山群岛3大海上奇观。 五岳之首——泰山 中文名称: 泰山 英文名称: Mount Tai 泰山 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泰山地处山东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圣城”曲阜,东连“齐都”淄博,西滨黄河(北纬36°15"3",东经117°6"0")。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它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人称“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是五岳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它在山东省中部,津浦铁路的东侧,因位于我国东部,故称东岳。 泰山山势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岳之首,故古时被称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泰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同时泰山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历代帝王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历代名人宗师对泰山亦仰慕备至,纷纷到此游览。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走进泰山,就是走进历史。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遍布山中。岱庙内,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翠影婆娑;红门宫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缭绕;回马山上,唐玄宗勒马而回的怯懦,神态尤现;云步桥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盘道,李白、杜甫历代文人“笑拍红崖咏新作”,墨意未尽,豪风犹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禅仪式绰绰伊始。此外还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经石峪、碧霞祠、日观峰、南天门、玉 皇顶等主要名胜古迹。 泰山兼具古、丽、幽、妙,摩崖碑碣数不胜数,庙宇观堂满山遍布,山势壮丽,自然景观巍峨、雄奇、沉浑、峻秀。全山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多处,历代文人雅士吟咏题刻和碑记无数。泰山的自然风光更是泰山引人之处,泰山高峰峻拔,雄伟多姿,既是“天然山岳公园”,又是“东方历史文化缩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全山分麓、幽、妙、奥、旷五区。麓区山水相映,古刹幽深,位于泰山南麓中路与西路之间的环山路线;幽区绿荫环绕,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于岱庙沿中路至南天门之间;妙区虽地势平坦,然别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位于过南天门经天街至绝顶之间;奥区林木苍郁,花草茂盛,位于泰山之阴为后石坞;旷区坦途绿荫,溪深谷幽,位于大众桥过黑龙潭沿西溪桥至中天门。 游泰山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3月到11月。 游泰山要看四个奇观: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当黎明时分,游人站在岱顶举目远眺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橘红。而天空的云朵,红紫交辉, 瞬息万变,漫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云海融为一体,犹如巨幅油画从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轮掀开了云幕,撩开了霞帐,披着五彩霓裳,象一个飘荡的宫灯,冉冉升起在天际,须臾间,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好一派壮观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云海玉盘----泰山云雾可谓呼风唤雨,变换无穷:时而山风呼啸,云雾弥漫,如坠混沌世界;俄顷黑云压城,地底兴雷,让人魂魄震动,游人遇此,无须失望,因为你将要见到云海玉盘的奇景:有时白云滚滚,如浪似雪;有时乌云翻腾,形同翻江倒海;有时白云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时云朵填谷壑,又象连绵无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峦恰似海中仙岛。站在岱顶,俯瞰下界,可见片片白云与滚滚乌云而融为一体,汇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横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晚霞夕照----当夕阳西下的时候,若漫步泰山极顶,又适逢阴雨刚过,天高气爽,仰望西天,朵朵残云如峰似峦,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雾,直泻人间。在夕阳在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镶嵌着一层金灿烂的亮边,时而闪烁着奇珍异宝殿的光辉。那五颜六色的云朵,巧夺天工,奇异莫测,如果云海在此时出现,满天的霞光则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壮丽的景色、大自然生动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 黄河金带----新霁无尘、夕阳西下时,举目远眺,在泰山的西北边,层层峰峦的尽头,还可看到黄河似一条金色的飘带闪闪发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 、造成蜃景,均叫“黄河金带”。它波光鳞鳞,银光闪烁,黄白相间,如同金银铺就,从西南至东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处。清代诗人袁枚在《登泰山诗》中对黄河金带描写生动而传神:“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 晚霞夕照与黄河金带的神奇景色,与季节和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领略和享受这一奇观美景,就必须选择恰当的旅游时机。应该说 秋季最好,因为这时风和日丽,天高云淡;其次是大雨之后,残云萦绕,天晴气朗,尘埃绝少,山清水秀。你尽可放目四野,饱览“0”的秀容美貌。 登泰山的路线:上泰山的路有四条,东路是登山盘路从红门起步至玉皇顶石阶6566级,沿途多庙宇、多碑刻、多古树名木,历史传说,是泰山旅游的精华所在,也是最能体现泰山的雄伟与博大。走完全程需四个小时。西路是游览公路,从天外村乘车上山,一个小时到中天门,与车路汇合,从中天门即可乘坐游览索道,也可徒步攀登十八盘至岱顶。桃花屿是泰山西大门,从泰安城乘车西北去至界首进山至桃花源,从桃花源乘索道亦可到达岱顶。天烛峰步游路为泰山东大门,从泰安城乘车至艾洼,上达天烛胜境坊进山。徒步攀登至后石坞,乘后石坞索道达与岱顶,一般需5个小时。 到泰山游览,要尽量避免乘旅游车上下、乘索道往返,这样的行程安排索然无味。如果时间、体力允许,最好要爬一爬中天门至南天门一段,感受泰山的不同凡响。登山要注意的事项:1、山上昼夜温差大,若在山上住宿,尽管有大衣可租,但自己最好多备一件衣服。2、上山宜穿旅游鞋、平跟布鞋,不要穿高跟鞋。3、徒步登山要脚踏实地,速度不要太急,照相尤其注意脚下,所谓“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 泰山有名的土特产品有泰山灵芝、泰山何首乌、泰山板栗、泰山核桃、燕子石制品、泰山-鱼、肥城桃你在游览的间隙,别忘了品尝一下这些特产呵,那样,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永存心头。 泰山具有极其美丽壮观的自然风景,其主要特点为雄、奇、险、秀、幽、奥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浑,峻秀的自然景观常令世人慨叹,更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泰山景区分麓、幽、妙、奥、旷五区,其中麓区山水相映,古刹幽深,位于泰山南麓中路与西路之间的环山路线;幽区绿荫环绕,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于岱庙沿中路至南天门之间;过南天门经天街至绝顶一段,虽地势平坦,然别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称为妙区;泰山之阴为后石坞,此处林木苍郁,花草茂盛,素有奥区之誉;旷区位于大众桥过黑龙潭沿西溪桥至中天门,这里坦途绿荫,溪深谷幽。于是就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 泰山的名胜古迹众多,主要的景点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关帝庙、红门宫、斗母宫、经石峪、五松亭、碧霞祠、仙人桥、日观峰、南天门、玉皇顶等,其中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被誉为岱顶四大奇观。 泰山气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夏季凉爽,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松翠柏掩映下,亦感阴凉舒适,到山顶时,还需携带寒衣。夏天虽是泰山的多雨季节,不过若能赶上夏季的雨过天晴,就可在山顶上领略到山上红霞朵朵,脚下云海碧波的壮丽景色。春秋两季较温和,平均气温10℃,但春季风沙较大。秋天则风雨较少,晴天较多,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为登山观日出的黄金季节。冬季虽天气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机会较多。 最佳旅游时间:游泰山,4月~11月为佳,观日出则以秋季为最佳。岱顶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据说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见黄河。冬天要待下雪时,景色才出奇。雨天不要轻易放弃登山,此刻山上常会遇到云海奇观,若遇上日出云海就更幸运。黄金周期间泰山人太多,不过泰山上的缆车和盘山公路的管理工作确实做的很不错。 |
嵊泗县 |
嵊泗县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市最北部,北纬30°43′,东经122°27′。由嵊泗列岛、马鞍列岛、浪岗山列岛、崎岖列岛等404个岛屿组成。总面积890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8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827平方千米。总人口8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菜园镇沙河路388号,邮编:202450。代码:330922。区号:0580。拼音:Shengsi Xian。 行政区划 嵊泗县辖3个镇、4个乡:菜园镇、嵊山镇、洋山镇;五龙乡、黄龙乡、枸杞乡、花鸟乡。 历史沿革 2000年,嵊泗县辖4镇(菜园、嵊山、大洋、马关),9乡(五龙、黄龙、枸杞、金平、花鸟、小洋、壁下、滩浒)。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836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菜园镇 27182 嵊山镇 10807 马关镇 5410 大洋镇 9460 五龙乡 5208 金平乡 3524 黄龙乡 9578 枸杞乡 9245 壁下乡 739 花鸟乡 2171 绿华乡 1304 小洋乡 3185 滩浒乡 549 2001年1月19日,浙政函[2001]3号批复同意嵊泗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菜园镇、马关镇、金平乡、绿华乡建制,合并设立新的菜园镇,辖17个村、6个居委会,驻菜园镇东海路135号。撤销嵊山镇、壁下乡建制,合并设立新的嵊山镇,辖10个村、5个居委会,驻文化路1号。撤销大洋镇、小洋乡、滩浒乡建制,合并设立洋山镇,辖8个村,驻洋山镇府前路1号。调整后,嵊泗县辖菜园镇、嵊山镇、洋山镇、五龙乡、黄龙乡、枸杞乡、花鸟乡3镇4乡。2月,嵊泗县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2002年,嵊泗县辖3个镇、4个乡,11个居民区、48个行政村:菜园镇、嵊山镇、洋山镇、五龙乡、黄龙乡、枸杞乡、花鸟乡。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嵊泗县辖3个镇、4个乡:菜园镇、嵊山镇、洋山镇;五龙乡、黄龙乡、枸杞乡、花鸟乡。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