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属巢湖市管辖,距省会合肥市南70千米,北临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位居沿江开发开放经济区,是对外开放县。
庐江位于安徽省中部,属巢湖市管辖,地处沿江开发开放经济区,北接合肥,东临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县域面积2348平方公里,2006年末户籍人口120万人。庐江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多为丘陵地貌,其中森林面积37789公顷,耕地面积92230公顷。
庐江地处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交汇点,交通十分便捷。县城距合肥骆岗机场60公里,距铜陵长江大桥70公里,距南京碌口机场200公里;京九铁路合九段(合肥 ─九江)、沪蓉高速公路合界段(合肥-界子墩)、合安段(合肥-安庆)、合铜黄(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水路南入长江,北进巢湖,目前全市首家由水泥生产企业和航运公司联合建设的专用码头——大江航运码头工程正在紧张建设当中,建成后船舶可由此码头直达苏、浙、沪及沿江各城市。
庐江县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建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历经千百年苍桑巨变的庐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楚文化和淮军文化传统。历史上涌现出了文翁、周瑜、王蕃、丁汝昌、吴长庆、刘秉璋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当代更有冯法祀、许章润、姜长云、方福前等一大批活跃在科技、经济和文化艺术界的著名学者。
庐江生态优美,四季宜人,旅游资源颇为丰富。境内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黄陂湖,面积2,333公顷,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良好,地理位置独特,是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南北迁徙途中重要的栖息地和中转站,被收录为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冶父山,距庐江县城东约9公里,峰峦叠翠,庙宇辉煌,古迹遗存,佳传甚多,有“江北小九华”之称。巢湖南岸庐江段全长26.8公里,跨4个乡镇17个行政村。居住巢湖岸边,天气晴朗时,湖面烟波浩淼,帆樯如画,姥山矗立于湖心,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古镇汤池拥有号称“华东第一泉”的汤池温泉,古称“坑泉”,具有涌量稳定、水温稳定和化学成分稳定的三大特点,富含10多种对人体医疗保健具有极高价值的化学元素,自西汉以来,就是著名的疗养胜地:北宋文豪王安石曾在此濯足疗疾,留下了“寒泉时所咏,独此沸如蒸”的千古赞誉。此外,汤池古镇还享有“名茶之乡”的美称,尤其是名茶“白云春毫”,产在终年云雾缭绕、兰花丛生、人迹罕至的二姑峰尖,萃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香气清爽,滋味鲜醇,视为茶中珍品,先后获省优、部优和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
近年来,围绕把庐江建设成为“华东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全县先后出台了16条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共投资6亿多元,在原有的“冶父晴岚,凤台秋月,黄陂夏莲,绣溪春涨,金牛晚眺,白石冬雪,水濂听声,青帘渔火”等古景点基础上,新开发3A以上景区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精心开发的20多个系列旅游商品,在国内外市场都十分走俏;2006年,以温泉旅游闻名的汤池金孔雀温泉旅游度假村被评为国家级4-景区和四星级酒店。2006年一年,全县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亿元。
庐江还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粮油生产百强县,全省重点产茶县、水产基地县和商品猪准基地县。
庐江素有“好学之邦”的美名,历史上以科甲起家,以著书立说名垂于世者络绎不绝。这种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在今天得到了更广泛和大力的弘扬,全县现共有中小学448所,其中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20多所。有百年校史的庐江中学已为国家培养数万名高材生,现为全省示范高中。全县每年向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达5000余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20万人 | 2348平方公里 | 340124 | 231500 | 0551 | 查看 庐江县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瑶海区 |
2016瑶海区行政区域调整后示意图 瑶海区位于市区东部。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40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明光路57号,邮编:230011。代码:340102。区号:0551。拼音:Yaohai Qu。 行政区划 瑶海区辖13个街道、1个镇、1个乡:明光路街道、车站街道、胜利路街道、三里街街道、铜陵路街道、七里站街道、红光街道、和平路街道、大通路街道、长淮街道、方庙街道、城东街道、七里塘街道、大兴镇、磨店乡。其中,长淮街道、方庙街道、七里塘街道由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代管。 历史沿革 瑶海区以原东市区为主。1949年为合肥市第一直属镇,同年4月与第二直属镇合并为合肥市第四区;1951年11月改为车站区;1960年改为东市区。 2002年,东市区更名为瑶海区。瑶海区辖原东市区和平路、胜利路、大通路、铜陵路、七里站、三里街、车站、明光路、红光9个街道。从原郊区划入城东1个乡,七里塘、大兴2个镇,长淮、方庙2个街道。从原郊区划入杏花村镇板桥、望城店2个村,板桥河以东区域归七里塘镇管辖。从肥东县划入磨店乡(位于肥东县西部与合肥市原郊区接壤处,面积近50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将肥东县龙岗镇所辖的三合、刘大郢、油坊、大彭、罗岗、马岗、王岗、史城8个村和新站、大店2个居委会划归大兴镇管辖。调整后,瑶海区辖城东、磨店2个乡,七里塘、大兴2个镇,和平路、胜利路、大通路、铜陵路、七里站、三里街、车站、明光路、红光、长淮、方庙11个街道。面积142.90平方千米,人口36.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82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明光路57号(原东市区人民政府驻地)。 1998年,东市区辖胜利路街道、车站街道、三里街街道、花冲街道、东七街道、大通路街道、和平路街道、明光路街道、红光街道。 2000年,东市区辖9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49125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明光路街道 23556 车站街道 19969 胜利路街道 13263 三里街街道 36042 铜陵路街道 41341 七里站街道 29289 红光街道 34313 和平路街道 21675 大通路街道 29677 2002年底,瑶海区辖:胜利路街道、车站街道、三里街街道、花冲街道、东七街道、大通路街道、和平路街道、明光路街道、红光街道、七里塘镇、大兴镇、城东乡、磨店乡。 ?年,瑶海区辖9个街道、2个镇、2个乡,34个村、51个社区居委会:七里站街道、铜陵路街道、三里街街道、车站街道、明光路街道、胜利路街道、大通路街道、和平路街道、红光街道、七里塘镇、大兴镇、城东乡、磨店乡。 2004年,撤销城东乡设立城东街道办事处。2004年底,瑶海区辖12个街道、2个镇、1个乡(包括由新站开发区管辖的长淮街道、方庙街道、七里塘镇)。 2005年,城东街道划出花冲社居委、东七社居委分别归铜陵路街道、七里站街道管辖,划入大通路街道合裕路社居委、明光路街道大王庙社居委;铜陵路街道来安路社居委、天长路社居委划入三里街街道管辖;车站街道三角线社居委、红星村社居委划归新站试验区管辖,新站试验区长淮街道赵仓坊村民组划归车站街道管辖(暂由新站代管);胜利路街道大窑湾社居委四号门536号大院居民组划归车站街道管辖,大通路街道铜陵三村居民组划归和平路街道管辖。 地图 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本部分内容根据“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管委会网站”整理) 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位于合肥市东北部,距市区1.8千米,地处城郊结合部,四面分别与长丰县、肥东县、瑶海区、庐阳区毗邻。 试验区于1992年12月与国家重点工程合肥铁路枢纽新客站同步开工建设,其前身为合肥市新火车站规划建设区(合肥新火车站工程建设区)。1995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试验区(省级开发区)。1996年2月,国家建设部将试验区列为全国首家城市建设综合开发试点区。试验区系省级开发区,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原规划面积为10平方千米。2003年3月,市政府将瑶海区七里塘镇划归试验区代管,辖区面积增至34平方千米。试验区现辖长淮、方庙、七里塘3个街道,20个社居委,常住人口12万人。 2001年5月24日,原瑶海街道的长淮、方庙、汪塘、胜利4个社居委调整为长淮、方庙、汪塘、胜利、临泉中路、火车站广场6个社居委。2001年9月24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同意把原瑶海街道划分为方庙、瑶海两个街道办事处。2001年11月27日,瑶海街道临泉中路、火车站广场社居委范围进行了调整。2004年1月,管委会通过方庙街道社居委设置方案,并同意增设安徽大市场社居委、万绿园社居委,方庙社居委更名为瑶东社居委。2005年3月31日下午,试验区管委会与瑶海区政府签订了三角线、红星社居委移交协议,从2005年4月1日起瑶海区车站街道的三角线和红星两个社居委移交试验区管理。试验区长淮街道长淮社居委的赵仓坊居民组原则上在2005年年底移交给瑶海区车站街道管理。2005年6月1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批复,撤销七里塘镇设立七里塘街道办事处。2005年7月8日,七里塘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 长淮街道 长淮街道地处合肥市中心东北方向,西与杏花村街道、七里塘镇相邻,西南至明光路;西北至张洼路;东至铜陵北路;东北至火车站站后铁路线。现辖长淮、胜利、临泉中路、火车站广场、三角线、红星村6个社居委,面积为4.86平方千米,现有51个居民小区,常住人口35810人,流动人口8223人。 长淮街道的前身是合肥市郊区瑶海街道。1992年11月7日,成立 “合肥市郊区瑶海街道办事处筹备组”,主要任务是配合合肥新火车站建设,做好征地转户、拆迁、安置和村民的生产生活安排。新站建设一次性征用了合肥市郊区城东乡石马坟村(长淮村)、七里塘镇胜利村、汪塘村、方庙村4个村的全部土地9021亩,8553名农民一次性“农转非”。一九九三年元月一日,将原属七里塘镇、城东乡管辖的胜利、汪塘、方庙、石马坟(长淮)4个行政村划归瑶海街道直接管理。1993年4月17日,瑶海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瑶海街道办事处筹备组自行撤销。瑶海街道辖区下设胜利居民委员会、汪塘居民委员会、方庙居民委员会、长淮居民委员会,辖区分别为原胜利村民委员会、汪塘村民委员会、方庙村民委员会、长淮村民委员会所辖范围。1999年7月22日,郊区瑶海街道整建制划归新站试验区代管。 2001年5月,合综试管秘[2001]1号文件《关于调整合肥新站试验区居民委员会行政区划的通知》,对原有的4个居民委员会的区域范围作调整,并重新设置6个居民委员会: 方庙居民委员会,其范围:东北至沿河路,南至铁路编组站,西南至双七路(北二环路),北至二十埠河,西北至天柱山路,面积为:3.422平方千米,主要包括瑶东新村、瑶海工业区等。 汪塘居民委员会,其范围:东至当涂路东侧,南至凤阳路,西至铜陵路,北至铁路编组站,面积为:1.697平主千米,主要包括铁路编组站、铁路新村、安徽大市场、磐龙小区、凤临苑等。 火车站广场居民委员会,其范围:东南至铜陵路,东北至双七路(北二环路),西北至张洼路,西南至站前路,面积为:1.12平方千米,主要包括站前广场、食品一条街、百川汇、宝文仓储、交警五大队等。 临泉中路居民委员会,其范围:东至铜陵路,东南至全椒路,西南至琅琊山路南侧,西北至胜利路,东北至站前路,面积为:0.813平方千米,主要包括新鸿安、胜利广场、新闻中心、客运总站、罗马花园一期、吟春园、玫瑰园、凯旋大院等。 长淮居民委员会,其范围:东南至胜利路、西南至明光路北侧,西北至皖西路,东北至临泉路,面积为:0.841平方千米,主要包括华府嘉园、罗马花园二期、管委会第三宿舍区、工商宿舍、建行营业部、新安苑、中州家具世界、瑶海家具世界、银屏花园、长淮新村、明珠广场、赵仓坊等。 胜利居民委员会,其范围:东北至站前路,东南至胜利路、濉溪路,西南至老铁路线,西北至张洼路西侧,面积为:0.921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五洲商城、管委会办公楼、红星机械厂宿舍及部分厂区、宝文装饰市场、长春花园、胜利小区等。 2001年10月22日,在原有的瑶海街道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区域划分,设置两个街道:瑶海街道和方庙街道,瑶海街道包括:火车站广场、胜利、长淮、临泉中路4个居委会,方庙街道包括:方庙、汪塘两个居委会,将原有的瑶海街道一分为二。2002年3月6日,为区别合肥市大的行政区划的瑶海区,瑶海街道更名为长淮街道。2002年4月3日,长淮街道所属的4个居委会更名为社居委:即胜利社区居民委员会、临泉中路社区居民委员会、火车站广场社区居民委员会、长淮社区居民委员会。2005年4月,三角线社居委、红星村社居委由瑶海区车站街道划归长淮街道管理。 方庙街道 方庙街道地处新站试验区东北角,东至瑶海工业园,西临长淮街道临泉中路社居委,北界七里塘镇及二十埠河,南接瑶海区城东街道(原瑶海区城东乡),西北毗邻合肥新火车站和合肥汽车客运总站。街道现辖汪塘、瑶东、安徽大市场和万绿园4个社区,面积5.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6万人,流动人口2万余人。 2001年9月24日,合肥市人民政府以合政秘[2001]69号《关于重新划分新站试验区街道设置的批复》的文件向新站试验区复函,批准设立方庙街道。将原郊区瑶海街道一分为二,设置方庙街道和瑶海街道,由新站试验区代管。方庙街道由方氏庙宇而得名。2001年10月22日,新站试验区管委会以合综试管[2001]54号文件向瑶海街道办事处发出《关于重新设置街道的通知》。新设立的方庙街道辖方庙社居委、汪塘社居委。2001年12月6日,方庙街道正式挂牌成立。2004年1月8日,新站试验区管委会下发合综试管秘[2004]1号《关于同意设立万绿园、安徽大市场社区居民委员会等问题的批复》的文件,同意方庙街道增设万绿园和安徽大市场两个社居委,同时将原方庙社居委更名为瑶东社居委。至此,方庙街道辖汪塘、瑶东、万绿园和安徽大市场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七里塘街道 七里塘镇位于原郊区东北部,东与肥东县磨店乡毗邻,西与林店乡隔河相望,南与杏花村乡和城东乡接壤,北与长丰县三十头乡交界。全镇东西长约6千米,南北宽约8千米,总面积28.2平方千米。解放前,七里塘镇是一片荒岗,因这里有几口小塘离合肥县衙7华里,故称七里塘。1986年6月撤乡建镇改名为七里塘镇。1993年4月17日,经市政府批准,成立瑶海街道,由七里塘镇划出胜利、汪塘、方庙三个村,同时,从城东乡划出长淮村组成瑶海街道。 2002年3月,合肥市进行区划,七里塘镇由郊区区划归瑶海区(原东市区),同时,板桥村由原杏花村镇划归七里塘镇。此时,七里塘镇下辖站塘、七里塘、新华、星火、张洼、淮合、淮肥、板桥8个村及瑶海居委会。 2003年3月,七里塘镇又由瑶海区划归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管辖。2004年8月皖江社居委划归七里塘镇。镇中心距合肥市区2.5千米,面积约28.2平方千米。辖8个行政村和两个居民委员会:七里塘、板桥、站塘、新华、星火、张洼、淮合、淮肥;瑶海居委会、皖江社居委(皖江社居委于2004年8月由皖江机械厂交七里塘镇管辖)。 人口21646人。2005年6月1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厅批复,撤销七里塘镇设立七里塘街道办事处。2005年7月8日,七里塘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截止2005年底,常住总人口28014人。 |
庐阳区 |
庐阳区位于市区中心和北部。总面积140平方千米。总人口40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阜南路10号,邮编:230001。代码:340103。区号:0551。拼音:Luyang Qu。 行政区划 庐阳区辖11个街道、1个镇、1个乡:逍遥津街道、三牌楼街道、县桥街道、益民街道、安庆路街道、光明街道、亳州路街道、双岗街道、杏花村街道、海棠街道、杏林街道、大杨镇、三十岗乡。 历史沿革 庐阳区以原中市区为主。1949年为合肥市第一区;1951年11月改为东市区;1960年6月改为南市区;1963年8月改为中市区。 2002年,中市区更名为庐阳区。庐阳区辖原中市区寿春、逍遥津、光明、安庆路、双岗、县桥、益民、亳州路、三牌楼、鼓楼10个街道。从原郊区划入三十岗1个乡,杏花村、大杨2个镇。将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库区划归庐阳区。调整后,庐阳区辖三十岗1个乡,杏花村、大杨2个镇,寿春、逍遥津、光明、安庆路、双岗、县桥、益民、亳州路、三牌楼、鼓楼10个街道。面积136.86平方千米,人口37.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47万人。区人民政府驻阜南路10号(原中市区人民政府驻地)。 1998年,中市区辖:三牌楼街道、县桥街道、寿春街道、益民街道、亳州路街道、金寨路街道、安庆路街道、双岗街道、东风街道、逍遥津街道。 2000年,中市区辖10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43430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寿春街道 12997 鼓楼街道 8038 逍遥津街道 7810 三牌楼街道 17278 县桥街道 8822 益民街道 28169 安庆路街道 36870 光明街道 22807 毫州路街道 36445 双岗街道 64194 2002年底,庐阳区辖:三牌楼街道、县桥街道、寿春街道、益民街道、亳州路街道、安庆路街道、双岗街道、逍遥津街道、鼓楼街道、光明街道、杏花镇、大杨镇、三十岗乡。 2004年,撤销杏花村镇设立杏花村街道办事处。2004年底,庐阳区辖11个街道、1个镇、1个乡。 2005年,庐阳区行政区划大调整,具体方案是: (1)原寿春街道管辖范围整体划入县桥街道。调整后的县桥街道行政管辖范围东至宿州路,南至长江中路,西至六安路,北至环城路(其中,工大北区生活区仍由安庆路街道管理)。辖六安路、五星寺、安庆路、广场、花园、四湾、拱辰7个社区。面积1.51平方千米,人口3.7万。县桥街道办事处仍驻安庆路77号。 (2)逍遥津街道和鼓楼街道也将合二为一,成为新的逍遥津街道,行政管辖范围东、北至环城路,南至长江中路,西至宿州路。辖公园、九狮桥、大东门、宿州路、义仓巷5个社区,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2.4万。逍遥津街道办事处仍驻淮河路4号。 (3)在合肥的北部,将新成立海棠街道,行政管辖范围以原杏花村街道藕塘村为主,原杏花村街道汲桥社区二环路以南、西线铁路以东,五里村二环路以南,蒙城北路以西区域划入新成立的海棠街道管理。调整后的行政管辖范围:东至蒙城北路,南与双岗、亳州路街道接壤,西沿西线铁路至四河村以东,北至二环路。辖藕塘村和清华、海棠、和煦园、滨水城4个社区及五里村和汲桥新村社区部分区域,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万。海棠街道管理机构以原鼓楼街道机关为基础组成,办事处办公地点暂驻宿州路170号(原鼓楼街道办事处驻地)。 (4)新成立杏林街道,行政管辖范围以原杏花村街道望城店村为主,东至板桥河,南至临泉路,西至蒙城北路,北沿二环路向东至丰大苑社区区域范围。辖望城店村和北都、杏林、上城、固镇路、丽都和丰大苑6个社区及五里村及蒙城路以东,二环路以南和双岗街道临泉路以北区域也被归入这个新街道。面积4平方千米,人口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万人。杏林街道管理机构以原寿春街道机关为基础组成,办事处办公地点暂驻寿春路197号(原寿春街道办事处)。 (5)调整杏花村街道管辖范围:东与产业园区交界,北与长丰接壤,南以二环路往西沿西线铁路至四河村区域范围。藕塘村二环路以北部分仍由杏花村街道管辖。辖桃花园、松竹、园艺、汲桥新村、井湾、银河湾、灵璧路、金都8个社区和四河、陈塘、林店、五里4个行政村及藕塘村二环路以北区域。面积20平方千米,人口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万人。杏花村街道办事处仍驻茨河路。 (6)刘冲、尚店、邵大郢三个行政村和兴业社区划归庐阳产业园管理;原双岗街道的临泉路以北部分划入杏林街道管辖。 |
蜀山区 |
蜀山区位于合肥市西南部,东以金寨路为界,西南与肥西县接壤,北以董铺水库、南淝河为界。总面积129平方千米(2005年)。总人口37万人(2004年)。本站注:2006年行政区域发生变化,新的面积人口数据暂缺。 区人民政府驻梅山路107号,邮编:230061。代码:340104。区号:0551。拼音:Shushan Qu。 历史沿革 蜀山区以原西市区为主。1949年为合肥市第三区,1951年11月改为西市区。 2002年,西市区更名为蜀山区。蜀山区蜀山区辖原西市区琥珀、三里庵、五里墩、西园新村、南七里站、稻香村6个街道。将井岗镇划归蜀山区。原西市区稻香村街道金寨路以西的区域由稻香村街道办事处管辖,街道办事处驻地暂驻稻香村街道办事处原驻地。原西市区南七里站街道金寨路以西区域与原郊区常青镇金寨路以西区域合并,由南七里站街道办事处管辖,街道办事处驻地不变。原郊区杏花村镇五里岗、五里墩2个村划归蜀山区井岗镇管辖。调整后,蜀山区辖井岗镇1个镇,琥珀、三里庵、五里墩、西园新村、南七里站、稻香村6个街道。面积85.55平方千米,人口35.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30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梅山路107号(原西市区人民政府驻地)。 1998年,西市区辖五里墩街道、西园街道、三里庵街道、琥珀山庄街道、稻香村街道、南七街道、芜湖路街道、包河街道、巢湖路街道。 2000年,西市区辖9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87009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三里庵街道 35901 巢湖路街道 21973 包河街道 52718 芜湖路街道 48555 南七里站街道 54181 稻香部街道 63514 琥珀山庄街道 18485 西园新村街道 35002 蜀山路街道 56680 2002年,蜀山区政府筹备组批准将原五里墩和五里岗两个村委会,分别更名为青阳路社区居委会和清溪路社区居委会。此外,南七街道朝阳村、光明村也进行村改居。 2002年,蜀山区对区域内的行政区划作相应的调整。蜀山区的新勘定的边界线沿金寨路、环城路向西南方向延伸。西面与肥西县、高新区交界,南面与政务文化新区、高新区交界。将清溪路社居委管辖的合作化北路以东、霍山路以北区域内的墩郢、五东2个村民组划入琥珀山庄街道;青阳路社居委管辖的合作化北路以东、霍山路以南区域内的东新庄、西新庄2个村民组划入三里庵街道;光明社居委整体划入西园新村街道;朝阳社居委整体划入稻香村街道;洪岗村、丁岗村、杜岗村民组划入南七里站街道管辖。从10月10日起,蜀山区将正式启用新的行政版图。 2002年底,蜀山区辖:五里墩街道、西园街道、三里庵街道、琥珀山庄街道、稻香村街道、南七街道、井岗镇。 2004年底,蜀山区辖8个街道、1个镇。 2005年底,蜀山区辖稻香村、三里庵、南七里站、五里墩、西园新村、琥珀山庄、荷叶地、笔架山8个街道和井岗1个镇。 2006年,将肥西县南岗镇划归合肥市蜀山区管辖。南岗镇总面积92.05平方千米,下辖13个行政村和1个街,327个村民组,人口3.47万人。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南岗街,另有梁墩、城西桥2个集镇。调整后的蜀山区辖稻香村、三里庵、南七里站、五里墩、西园新村、琥珀山庄、荷叶地、笔架山8个街道和井岗、南岗2个镇。 2013年,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合肥市蜀山区与肥西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肥西县小庙镇整建制划归蜀山区管辖。 |
包河区 |
包河区位于合肥市区南部,东邻南淝河,南濒巢湖,西至金寨南路,北界环城路。总面积306.95平方千米(其中巢湖水域面积41.3平方千米)。总人口约47万,其中农业人口约11万,非农业人口近30万。本站注:2006年行政区域发生变化,新的面积人口数据暂缺。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30041。代码:340111。区号:0551。拼音:Baohe Qu。 行政区划 包河区辖5个街道、3个镇:芜湖路街道、常青街道、骆岗街道、包公街道、望湖路街道、义城镇、淝河镇、大圩镇。 历史沿革 包河区以原郊区为主。1951年1月合肥市设两个郊区,11月合并为城郊区,1952年8月分为东郊区和西郊区,1955年1月又合并为城郊区;1960年3月改为蜀山区,6月改为北市区;1963年5月改为郊区。 2002年3月6日,根据国务院国函[2002]10号批复和省政府皖政秘[2002]13号文件精神,合肥市行政区划开始调整。其中:郊区更名为包河区。包河区辖原郊区的大圩1个乡,义兴、义城、骆岗、常青4个镇。从原西市区划入巢湖路、芜湖路、宁国路3个街道。原西市区稻香村、南七里站街道金寨路以东区域与原郊区常青镇金寨路以东区域合并,由常青镇政府管辖,镇政府驻地不变。原郊区城东乡分路口、周谷堆、五里庙3个村划归包河区骆岗镇管辖。调整后,包河区辖大圩1个乡,义兴、义城、骆岗、常青4个镇,巢湖路、芜湖路、宁国路3个街道。面积230.70平方千米,人口33.4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05万人。区人民政府驻地暂驻濉溪路118号(原郊区人民政府驻地)。 1997年,撤销郊区大杨店乡,设立大杨镇。镇人民政府驻大杨店。 1998年,辖:瑶海街道、大兴镇、义城镇、七里塘镇、常青镇、杏花村镇、义兴镇、骆岗镇、大杨镇、城东乡、大圩乡、三十岗乡。 2000年,郊区辖:大兴镇、义城镇、七里塘镇、常青镇、杏花村镇、义兴镇、骆岗镇、大杨镇、城东乡、大圩乡、三十岗乡。瑶海街道由新站开发区管辖。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779511人,其中: 杏花村镇 111959 七里塘镇 40559 常青镇 16t359 大兴镇 36240 大杨镇 25385 骆岗镇 72925 义兴镇 35001 义城镇 24729 城东乡 73490 大圩乡 22572 三十岗乡 11761 新站开发区虚拟街道 30540 高新区虚拟镇 97956 经济技术开发区虚拟镇 35035 2002年底,包河区辖:巢湖路街道、宁国路街道、芜湖路街道、义城镇、常青镇、义兴镇、骆岗镇、大圩乡。 2004年,撤销骆岗镇设立骆岗街道办事处。2004年底,包河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常青街道、宁国路街道、芜湖路街道、巢湖路街道、骆岗街道、义兴镇、义城镇、大圩乡。 2006年,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将肥西县烟墩乡整建制划归合肥市包河区管辖的批复》(民地字[2006]71号):同意将肥西县烟墩乡划归合肥市包河区管辖。包河区辖5个街道、2个镇、2个乡:巢湖路街道、宁国路街道、芜湖路街道、常青街道、骆岗街道、义城镇、义兴镇、大圩乡、烟墩乡。 2007年,合肥市对包河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2个街道2个乡,新设2个街道2个镇,并调整了3个街道的管辖范围。即撤销巢湖路、宁国路2个街道;调整芜湖路、骆岗、常青街道等3个管辖范围;新设立了包公街道、望湖路街道;调整义兴镇行政区域并将其更名为淝河镇;撤销大圩乡、烟墩乡,分别设立淝河镇、大圩镇;保持义城镇行政区划不变。 地图 乡镇简介链接 常青街道 茶亭社区:北起环城南路,南到金寨路农贸市场,东起劳动巷、马冲巷、曙光路、西至金寨路。面积0.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336人。马冲居民组。 卫岗社区:位于合肥市美菱大道、望江东路、太湖路、桐城南路、合巢路交汇处。面积2平方千米,人口2081人。居委驻美菱大道望江东路交叉口处。 青年社区:位于合肥工业大学南面,离市中心地带1.5千米。面积约0.4平方千米,人口1650多人。辖6个居民小组。居委驻驻宁国路18号。 望江东路社区:东起美菱大道英华公司,西至金寨路口。面积约1.7平方千米,人口约15892人。居委驻望江东路宿松路交叉口处。 金寨南路社区:面积0.5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500人。南七副食品商城六楼。 姚公社区:位于金寨南路姚公庙处。面积约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790人。 太湖新村居委会:北起省农业发展银行,南至太湖新村大院,西临金寨路,东与曙光村仰光村接壤。面积约2平方千米,人口约8392人。金寨路大板楼。 曙光:地处市区南部,东接美菱大道,西至金寨路,南到望江路,北临芜湖路。有曙苑、曙安、曙宏等村民住宅小区。驻宿松路155号。 凌大塘:地处市区南面,美菱大道与东流路交汇处,北距市府广场3.5千米。面积2.92平方千米,有8个自然郢、6个居民组,常住人口1820人。驻美菱大道二环路交叉口处。 仰光:位于合肥西南部,西与市政务文化新区接壤。面积约5平方千米,人口2797人。驻二环路中段。 竹西村:位于二环路中段。面积约1.5平方千米,辖7个村民小组,共575户,人口1693人。驻二环路中段。 沿河村:位于金寨南路东侧,常青街道办事处东南1200米处,因十五里河从村中穿过而得名。西邻合肥政务文化新区,南与合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北依东流路,东接新规划的宿松路。面积3.4平方千米,人口2200人,辖15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住宅小区。 油坊岗村:南与飞龙路连接,北与二环路连接,西与十五里河路、宿松路及常青工业区连接,东与骆岗镇肥南村工业区相邻。辖七个村民组,350户,1121人。村委会驻江淮汽车厂东侧。 烟墩乡 位于合肥市南郊,东与合肥骆岗机场接壤,西傍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北长20千米,东西宽8千米。总面积76.25平方千米,辖5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240个自然村庄,总人口5.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 |
长丰县 |
|
肥东县 |
肥东县位于合肥市东部。总面积2145平方千米。总人口107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店埠镇,邮编:231600。代码:340122。区号:0551。拼音:Feidong Xian。 行政区划 肥东县辖11个镇、6个乡、1个民族乡:店埠镇、撮镇镇、梁园镇、桥头集镇、长临河镇、石塘镇、古城镇、八斗镇、元疃镇、白龙镇、包公镇、众兴乡、张集乡、马湖乡、陈集乡、响导乡、杨店乡、牌坊回族满族乡。 链接:乡镇简介 历史沿革 1949年以原合肥县东部地区置肥东县。因在合肥之东,故名。 ?年,肥东县辖11个镇、27个乡:店埠镇、撮镇镇、古城镇、梁园镇、石塘镇、八斗镇、白龙镇、元疃镇、桥头集镇、西山驿镇、长临河镇、王铁乡、众兴乡、解集乡、高亮乡、路口乡、草庙乡、张集乡、护城乡、费集乡、广兴乡、陈集乡、响导乡、青龙乡、龙山乡、王城乡、杨塘乡、富旺乡、杨店乡、马湖乡、牌坊回族满族乡、龙岗镇、龙塘乡、复兴乡、长乐乡、六家畈镇、三十埠乡、湖滨乡、 1997年,将肥东县青龙乡官塘村的长郢、團郢、小柿園和方塘村的蘇庄4个自然村划归长丰县造甲乡管辖。 1998年,肥东县辖12个镇、24个乡,26个居委会、717个村委会:店埠镇、撮镇镇、梁园镇、桥头集镇、长临河镇、西山驿镇、石塘镇、古城镇、八斗镇、元疃镇、白龙镇、龙岗镇、复兴乡、湖滨乡、长乐乡、龙塘乡、磨店乡、众兴乡、王铁乡、解集乡、高亮乡、护城乡、路口乡、张集乡、草庙乡、杨塘乡、马湖乡、陈集乡、广兴乡、响导乡、杨店乡、富旺乡、王城乡、青龙乡、费集乡、民族乡。面积222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89人/平方千米。 2000年,肥东县辖13个镇、2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006886人,其中: 店埠镇 105569 撮镇镇 38120 梁园镇 35562 桥头集镇 32010 长临河镇 26382 西山驿镇 34217 石塘镇 34907 古城镇 13879 八斗镇 30232 元疃镇 27457 白龙镇 35308 龙岗镇 23550 六家畈镇 16981 复兴乡 23020 长乐乡 22406 龙塘乡 18735 磨店乡 23265 众兴乡 29565 王铁乡 25352 解集乡 30529 高亮乡 22478 护城乡 17838 路口乡 18511 张集乡 27961 草庙乡 21651 杨塘乡 27176 马湖乡 24904 陈集乡 25591 广兴乡 9876 响导乡 32819 杨店乡 30977 富旺乡 18679 王城乡 17501 青龙乡 20992 费集乡 12744 牌坊回族满族乡 14581 龙山乡 14271 龙岗开发区虚拟镇 21290 2002年,肥东县辖13个镇、23个乡、1个民族乡:店埠镇、撮镇镇、梁园镇、桥头集镇、长临河镇、西山驿镇、石塘镇、古城镇、八斗镇、元疃镇、白龙镇、龙岗镇、六家畈镇;复兴乡、长乐乡、龙塘乡、磨店乡、众兴乡、王铁乡、解集乡、高亮乡、护城乡、路口乡、张集乡、草庙乡、杨塘乡、马湖乡、陈集乡、广兴乡、响导乡、杨店乡、富旺乡、王城乡、青龙乡、费集乡、龙山乡、牌坊回族满族乡。 2003年,肥东县辖13个镇、22个乡、1个民族乡:店埠镇、撮镇镇、梁园镇、桥头集镇、长临河镇、西山驿镇、石塘镇、古城镇、八斗镇、元疃镇、白龙镇、龙岗镇、六家畈镇;复兴乡、长乐乡、龙塘乡、众兴乡、王铁乡、解集乡、高亮乡、护城乡、路口乡、张集乡、草庙乡、杨塘乡、马湖乡、陈集乡、广兴乡、响导乡、杨店乡、富旺乡、王城乡、青龙乡、费集乡、龙山乡、牌坊回族满族乡。 2004年底,肥东县辖14个镇、22个乡:店埠镇、龙岗镇、撮镇镇、龙塘镇、桥头集镇、古城镇、元疃镇、护城乡、响导乡、六家畈镇、西山驿镇、长临河镇、八斗镇、梁园镇、白龙镇、石塘镇、龙山乡、青龙乡、王城乡、富旺乡、马湖乡、众兴乡、陈集乡、杨店乡、草庙乡、杨塘乡、高亮乡、张集乡、广兴乡、解集乡、费集乡、路口乡、牌坊回族满族乡、王铁乡、复兴乡、长乐乡。店埠镇常住人口12万人左右,加上流动人口等达15万多人。 (以下部分乡镇简介估计为2005年资料) 梁园镇:位于肥东县中部,毗邻省会合肥,古称慎城。总面积68.4平方千米,总人口4.5万,辖19个村(居)。 桥头集镇:位于肥东县东南部,距合肥市18千米,东与巢湖接壤,面积64.2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辖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元疃镇:位于肥东县西北部,总面积90平方千米,人口29379人,辖18个村(居)。 白龙镇:位于肥东县西北部,总面积96.3平方千米,总人口3.8万人,辖20个村(居)。中心镇区规划面积5.2平方千米,镇区常住人口1.2万人。 龙岗镇:位于合肥市和肥东县城店埠之间,总面积28.67平方千米,人口1.32万,辖6个行政村。 六家畈镇:位于肥东县最南端,巢湖北岸,总面积49.7平方千米,总人口2.2万人,辖12个行政村。 龙塘镇:距合肥市郊3千米,面积31.3平方千米,总人口1.9万人,辖8个村(居)。 长乐乡:位于肥东县南部,距省城合肥35千米,面积38.2平方千米,人口2.5万。 复兴乡:位于肥东县东南部,距合肥24千米,人口2.4万,总面积53.4平方千米。 王铁乡:地处浮槎山脚下,面积55.2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12个村。 解集乡:位于肥东县东部,隔山与巢湖市相望,南连王铁乡,西靠石塘镇,北接高亮乡。总面积80平方千米,总人口3.6万多人,辖18个行政村,260个村民组。 路口乡:位于肥东县中部,总面积48.5平方千米,总人口2.2万人,辖12个行政村,211个村民组。 草庙乡:位于肥东中北部,人口25000人。 富旺乡:位于肥东县东北部,与八斗镇、王城乡、张集乡、护城乡、杨店乡接壤。面积54平方千米,总人口2.2万人,辖12个行政村,215个村民组。 王城乡:位于肥东县北部,总面积42.5平方千米,总人口19340人,辖10个村民委员会。 龙山乡:位于肥东县北部,与杨塘、张集、王城、陈集四乡接壤,面积42.5平方千米,总人口1.6万人,辖10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乡政府所在地为刘兴集。 杨塘乡:位于肥东县东北部,总面积75.9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16个行政村。 陈集乡:位于肥东县东北边缘,与定远县接壤,总面积84.6平方千米,总人口27150人,辖21个行政村。 2005年底,肥东县辖14个镇、21个乡、1个民族乡:店埠镇、撮镇镇、梁园镇、桥头集镇、长临河镇、西山驿镇、石塘镇、古城镇、八斗镇、元疃镇、白龙镇、龙岗镇、六家畈镇、龙塘镇、复兴乡、长乐乡、众兴乡、王铁乡、解集乡、高亮乡、护城乡、路口乡、张集乡、草庙乡、杨塘乡、马湖乡、陈集乡、广兴乡、响导乡、杨店乡、富旺乡、王城乡、青龙乡、费集乡、牌坊回族满族乡、龙山乡。 2006年9月28日,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同意肥东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同意肥东县将36个乡镇调整为18个乡镇。具体为:(1)撤销西山驿、龙岗、六家畈、龙塘、王铁、高亮、长乐、解集、杨塘、复兴、草庙、青龙、路口、富旺、王城、护城、龙山、费集、广兴等19个乡(镇)。(2)调整店埠、撮镇、梁园、八斗、白龙、古城、石塘、桥头集、长临河、牌坊回族满族乡等10个乡(镇)的行政区域。将西山驿镇、龙岗镇整建制并入店埠镇;将龙塘镇、长乐乡整建制并入撮镇镇;将护城乡、路口乡整建制并入梁园镇;将王城乡、富旺乡整建制并入八斗镇;将青龙乡、费集乡整建制并入白龙镇;将广兴乡、杨塘乡、龙山乡整建制并入古城镇;将王铁乡整建制并入石塘镇;将复兴乡整建制并入桥头集镇;将长临河镇、六家畈镇合并,设立新的长临河镇;将草庙乡整建制并入牌坊回族满族乡。(3)元疃、响导、杨店、众兴、张集、马湖、陈集等7个乡(镇)原建制不变。(4)新设立包公镇。将原解集乡、高亮乡整建制合并,设立包公镇。 地图 |
肥西县 |
肥西县位于合肥市西南。总面积2186平方千米。总人口97万人(2004年)。本站注:2006年行政区域发生变化,新的面积人口数据暂缺。 县人民政府驻上派镇,邮编:231200。代码:340123。区号:0551。拼音:Feixi Xian。 行政区划 肥西县辖10个镇、4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紫蓬镇、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严店乡。 历史沿革 1948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 ?年,肥西县辖:上派镇、三河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桃花镇、农兴镇、新仓镇、肥光乡、长岗乡、高店乡、聚星乡、烟墩乡、北张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金桥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刘河乡、柿树岗乡、江夏店乡、南分路乡。 1998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27个居委会、560个村委会:(其余缺)北张乡、柿树岗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金桥乡、刘河乡。面积218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33人/平方千米。 2000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907219人,其中: 上派镇 91484 三河镇 17179 桃花镇 18138 花岗镇 26390 高刘镇 38695 官亭镇 31754 小庙镇 36869 山南镇 33815 丰乐镇 37310 南岗镇 32512 农兴镇 38027 新仓镇 15413 长岗乡 28080 高店乡 37280 江夏店乡 30041 南分路乡 20609 聚星乡 17013 烟墩乡 39567 北张乡 26666 柿树岗乡 29190 袁店乡 20544 孙集乡 31554 严店乡 26326 清平乡 34146 大柏乡 19639 金牛乡 17313 洪桥乡 16712 四合乡 20349 董岗乡 23773 金桥乡 18838 刘河乡 20093 桃花工业园区虚拟镇 11900 2002年,肥西县辖12个镇、19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南岗镇、农兴镇、新仓镇、长岗乡、高店乡、江夏店乡、南分路乡、聚星乡、烟墩乡、北张乡、柿树岗乡、袁店乡、孙集乡、严店乡、清平乡、大柏乡、金牛乡、洪桥乡、四合乡、董岗乡、金桥乡、刘河乡。 2004年,肥西县乡镇由31个调整为29个:清平乡并入三河镇,北张乡并入上派镇。调整后,上派镇常住人口12.9万人,加上流动人口等达15万多人。2004年底,肥西县辖12个镇、17个乡。 2005年12月19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肥西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通知》(合政[2005]148号):一、撤销新仓镇、长岗乡、大柏乡、江夏店乡、金桥乡、聚星乡、金牛乡、孙集乡、董岗乡、刘河乡、洪桥乡、四合乡、袁店乡。二、将原桃花镇的田埠村并入上派镇。三、将原严店乡的九联村、建设村并入三河镇。四、将原刘河乡整建制并入严店乡。乡政府驻严店。五、将原长岗乡的长岗居委会和岗北、焦湖、贾郢、南仓、南庄5个村委会并入高刘镇。六、将原大柏乡整建制和原长岗乡的新民、将军、段冲、马岗、袁中5个村委会并入小庙镇。镇政府驻五十里小庙。七、将原金牛乡、洪桥乡整建制并入山南镇。镇政府驻山南馆。八、将原江夏店乡、金桥乡整建制并入官亭镇。镇政府驻官亭。九、将原孙集乡、董岗乡、四合乡整建制并入花岗镇。镇政府驻花岗。十、将原新仓镇整建制并入丰乐镇。镇政府驻丰乐河。十一、将原袁店乡整建制并入柿树岗乡。乡政府驻柿树岗。十二、将南分路乡更名为铭传乡,并将原聚星乡整建制并入。乡政府驻南分路。十三、将农兴镇更名为紫蓬镇。十四、保留南岗镇、高店乡、烟墩乡。肥西县总面积2123平方千米,总人口96.85万人。辖11个镇、5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南岗镇、紫蓬镇、高店乡、铭传乡、烟墩乡、柿树岗乡、严店乡。 2006年,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将肥西县南岗镇整建制划归合肥市蜀山区管辖的批复》(民地字[2006]41号):同意将肥西县南岗镇划归合肥市蜀山区管辖。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将肥西县烟墩乡整建制划归合肥市包河区管辖的批复》(民地字[2006]71号):同意将肥西县烟墩乡划归合肥市包河区管辖。 2007年11月,为确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建设顺利进行,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将六安市寿县刘岗镇的红塘、柳塘、四冲3个行政村划归合肥市肥西县。这3个村总面积为17.53平方千米、人口4033人。 |
庐江县 |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属巢湖市管辖,距省会合肥市南70千米,北临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位居沿江开发开放经济区,是对外开放县。 庐江位于安徽省中部,属巢湖市管辖,地处沿江开发开放经济区,北接合肥,东临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南近“黄金水道”长江。县域面积2348平方公里,2006年末户籍人口120万人。庐江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多为丘陵地貌,其中森林面积37789公顷,耕地面积92230公顷。 庐江地处多条高速公路、铁路交汇点,交通十分便捷。县城距合肥骆岗机场60公里,距铜陵长江大桥70公里,距南京碌口机场200公里;京九铁路合九段(合肥 ─九江)、沪蓉高速公路合界段(合肥-界子墩)、合安段(合肥-安庆)、合铜黄(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水路南入长江,北进巢湖,目前全市首家由水泥生产企业和航运公司联合建设的专用码头——大江航运码头工程正在紧张建设当中,建成后船舶可由此码头直达苏、浙、沪及沿江各城市。 庐江县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建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历经千百年苍桑巨变的庐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楚文化和淮军文化传统。历史上涌现出了文翁、周瑜、王蕃、丁汝昌、吴长庆、刘秉璋等一大批历史名人,当代更有冯法祀、许章润、姜长云、方福前等一大批活跃在科技、经济和文化艺术界的著名学者。 庐江生态优美,四季宜人,旅游资源颇为丰富。境内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黄陂湖,面积2,333公顷,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良好,地理位置独特,是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南北迁徙途中重要的栖息地和中转站,被收录为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冶父山,距庐江县城东约9公里,峰峦叠翠,庙宇辉煌,古迹遗存,佳传甚多,有“江北小九华”之称。巢湖南岸庐江段全长26.8公里,跨4个乡镇17个行政村。居住巢湖岸边,天气晴朗时,湖面烟波浩淼,帆樯如画,姥山矗立于湖心,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古镇汤池拥有号称“华东第一泉”的汤池温泉,古称“坑泉”,具有涌量稳定、水温稳定和化学成分稳定的三大特点,富含10多种对人体医疗保健具有极高价值的化学元素,自西汉以来,就是著名的疗养胜地:北宋文豪王安石曾在此濯足疗疾,留下了“寒泉时所咏,独此沸如蒸”的千古赞誉。此外,汤池古镇还享有“名茶之乡”的美称,尤其是名茶“白云春毫”,产在终年云雾缭绕、兰花丛生、人迹罕至的二姑峰尖,萃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香气清爽,滋味鲜醇,视为茶中珍品,先后获省优、部优和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 近年来,围绕把庐江建设成为“华东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安徽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全县先后出台了16条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共投资6亿多元,在原有的“冶父晴岚,凤台秋月,黄陂夏莲,绣溪春涨,金牛晚眺,白石冬雪,水濂听声,青帘渔火”等古景点基础上,新开发3A以上景区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精心开发的20多个系列旅游商品,在国内外市场都十分走俏;2006年,以温泉旅游闻名的汤池金孔雀温泉旅游度假村被评为国家级4-景区和四星级酒店。2006年一年,全县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亿元。 庐江还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粮油生产百强县,全省重点产茶县、水产基地县和商品猪准基地县。 庐江素有“好学之邦”的美名,历史上以科甲起家,以著书立说名垂于世者络绎不绝。这种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在今天得到了更广泛和大力的弘扬,全县现共有中小学448所,其中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20多所。有百年校史的庐江中学已为国家培养数万名高材生,现为全省示范高中。全县每年向全国各地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达5000余人。 |
巢湖市 |
巢湖之称始于秦朝,唐朝设立巢县,1984年设立县级巢湖市,1999年底撤市改称居巢区,为巢湖市委、市政府所在地。2011年8月22日撤地级巢湖市,设立县级巢湖市。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临近长江,环抱巢湖,周边分别与肥东、全椒、含山、庐江、无为接壤。全市总面积2063平方公里,总人口94万,下辖12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 巢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称“居巢”、“南巢”,“成汤放桀于南巢”即出于此,文字记载的历史有3000余年。唐朝始设立巢县,1984年设县级巢湖市,隶属巢湖地区,1999年设立居巢区,为地级巢湖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2011年安徽区划调整,复设县级巢湖市,隶属省会合肥。巢湖英才辈出。古有大谋略家范增,在楚汉相争之时运筹帷幄,赢得“亚父”美名。近有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三将军”,名传九州。 巢湖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巢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气候宜人,雨量、日照皆佳,盛产粮、油、棉、麻蔬菜及水果等,是全国粮、棉、油生产基地县市之一。水面560平方公里,水产品年产量3万多吨,巢湖银鱼、白米虾和大闸蟹被誉为“巢湖三珍”,享誉中外。拥有石灰石、石英石、铁矿石等2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电石用灰岩、水泥用泥灰岩、冶金用白云石岩储量居全省第一位。 巢湖风光秀美,景色怡人。湖光、奇花、温泉、溶洞被称之为“四绝”,是安徽省重点旅游开放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安徽省优秀旅游县市。滨湖旅游观光大道临湖蜿蜒,坐拥800里巢湖烟波浩淼;姥山岛三山错落、九峰起伏,如入画境;银屏仙人洞幽深宜人,悬崖上的千年牡丹独特奇异,每年谷雨时节含芳怒放;半汤温泉是安徽休闲疗养的主要区域,富含30多种活性元素;北郊的王乔洞,是江淮大地上唯一的一座摩崖石窟;紫微洞长达千米,被誉为江淮第一自然溶洞。 巢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位于长三角经济区沿江经济带中部、“合芜宁”金三角中心,距合肥市区和芜湖各60公里,是皖江开发开放及示范区建设的中心地带。宁西高速铁路、淮南干线铁路,合宁、合巢芜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京、合肥、芜湖3个航空港及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构成了巢湖通往国内外的快速通道。巢湖港是安徽省八大内河港口之一,水路运输经裕溪河航道通江达海。 “十二五”以来,巢湖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泥建材基地、全国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和全国十大钢构生产基地之一。至2012年末,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6亿元,同比增长10.5%;工业总产值280.4亿元,增长1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4亿元,增长17.9%;财政收入24.2亿元,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8亿元,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130.9亿元,增长52.2%;农民人均纯收入8013.5元,增长16.4%;外贸进出口总额2.08亿美元,增长32.8%。 开放的巢湖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