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区总面积123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43001。代码:340503。区号:0555。拼音:Huashan Qu。
行政区划
花山区辖4个街道、1个镇:沙塘路街道、解放路街道、湖东路街道、桃源路街道、霍里镇。
历史沿革
2000年,花山区辖4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79542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沙塘街道 35331 解放路街道 53443 湖东路街道 41863 桃源路街道 48905
2001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75号):撤销马鞍山市向山区,将原向山区的霍里镇、濮塘镇划归市花山区管辖。
2004年1月安徽省民政厅(民地字[2004]5号)批准,1月8日马鞍山市人民政府(马政秘[2004]1号)批准:撤销濮塘镇,将濮塘镇整建制并入霍里镇。调整后的霍里镇辖2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面积88.79平方千米,人口3.57万人。镇政府驻张庄。花山区辖4个街道、1个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7.5万人 | 179平方公里 | 340503 | 243000 | 0555 | 查看 花山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沙塘路街道 | 0 | 6平方公里 | 人民社区 沙塘社区 卜树集社区 花山社区 | 查看 沙塘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解放路街道 | 约7万人 | 4.8平方公里 | 东苑社区 矿院社区 西湖花园社区 阌家山社区 王家山社区 | 查看 解放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湖东路街道 | 0 | 3.9平方公里 | 南湖社区 华城社区 佳山社区 中岗社区 | 查看 湖东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桃源路街道 | 0 | 6.7平方公里 | 景城社区 江东社区 采秣社区 师苑社区 梅花园社区 珍珠园社区 梨苑社区 | 查看 桃源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霍里街道 | 约3.6万人 | 88.79平方公里 | 花和佳苑社区 万嘉颐园社区 东城花园社区 霍里村 张庄村 苏李村 前进村 丰收村 三姚村 | 查看 霍里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金家庄街道 | 约3.8万人 | 3.15平方公里 | 杨家山社区 矿内社区 新风社区 | 查看 金家庄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塘西街道 | 0 | 0 | 南塘社区 钟村社区 绿洲花园社区 塘岔社区 金安社区 宁南新村社区 同意村 团结村 | 查看 塘西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江东街道 | 0 | 0 | 乔山社区 文苑社区 明珠社区 金瑞社区 上湖村 蔡村村 | 查看 江东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濮塘镇 | 约2.6万人 | 36平方公里 | 濮塘村 黄里村 凤山村 双板村 | 查看 濮塘镇谷歌卫星地图 |
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约1.82万人 | 8平方公里 | 昭明社区 联农村 曙一村 杨坝村 赤口村 太来村 杨家村 林里村 | 查看 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博望区 |
经国务院批复,安徽马鞍山对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原先的金家庄区和花山区,设立新的花山区,以原金家庄区和花山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花山区的行政区域;设立马鞍山市博望区,将当涂县的博望镇、丹阳镇、新市镇划归博望区管辖。 |
花山区 |
花山区总面积123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43001。代码:340503。区号:0555。拼音:Huashan Qu。 行政区划 花山区辖4个街道、1个镇:沙塘路街道、解放路街道、湖东路街道、桃源路街道、霍里镇。 历史沿革 2000年,花山区辖4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79542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沙塘街道 35331 解放路街道 53443 湖东路街道 41863 桃源路街道 48905 2001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75号):撤销马鞍山市向山区,将原向山区的霍里镇、濮塘镇划归市花山区管辖。 2004年1月安徽省民政厅(民地字[2004]5号)批准,1月8日马鞍山市人民政府(马政秘[2004]1号)批准:撤销濮塘镇,将濮塘镇整建制并入霍里镇。调整后的霍里镇辖2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面积88.79平方千米,人口3.57万人。镇政府驻张庄。花山区辖4个街道、1个镇。 |
雨山区 |
雨山区总面积130平方千米。总人口25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43071。代码:340504。区号:0555。拼音:Yushan Qu。 行政区划 雨山区辖4个街道、2个镇、1个乡:平湖街道、雨山街道、安民街道、采石街道、向山镇、银塘镇、佳山乡。 历史沿革 2000年,雨山区辖4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32943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平湖街道 29321 雨山街道 35166 安民街道 59282 采石街道 9174 2000年,向山区辖3个镇、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68830人,其中: 濮塘镇 12127 霍里镇 31600 向山镇 48410 慈湖乡 31657 雨山乡 22169 佳山乡 22867 2001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75号):撤销马鞍山市向山区。将原向山区的慈湖乡划归马鞍山市金家庄区管辖,霍里镇、濮塘镇划归马鞍山市花山区管辖,雨山乡、佳山乡和向山镇划归马鞍山市雨山区管辖。 2004年1月安徽省民政厅(民地字[2004]5号)批准,1月8日马鞍山市人民政府(马政秘[2004]2号)批准:一、撤销雨山乡、佳山乡,合并设立佳山乡。调整后,佳山乡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面积56.74平方千米,人口3.9万人,乡政府驻印山。二、保留向山镇。 2004年,将当涂县的银塘镇划入马鞍山市雨山区。2004年底,雨山区辖4个街道、2个镇、1个乡。 2005年3月10日,《雨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向山镇南庄村与七联村、落星村与徐山村4个村撤并的批复》(雨政秘[2005]10号):同意向山镇撤村并村方案,撤销南庄村和七联村,合并设立南庄村;撤销落星村和徐山村,合并设立落星村。向山镇所辖村委会由现在的9个合并为7个。同日,《雨山区人民政府关于银塘镇石船村与陈家村、金山村与银塘村等8个村撤并的批复》(雨政秘[2005]11号)同意银塘镇撤村并村方案,撤销石船村和陈家村,合并设立陈家村;撤销金山村和银塘村,合并设立金山村;撤销同心村和岱山村,合并设立岱山村;撤销中心村和超山村,合并设立超山村。银塘镇所辖村委会由现在的11个合并为7个。 地图 |
当涂县 |
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东岸,介于南京、芜湖之间,紧倚并隶属于钢城马鞍山。总面积1385平方千米(简册)/1346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2004年)。 县人民0驻姑孰镇,邮编:243100。代码:340521。区号:0555。拼音:Dangtu Xian。 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境内河网密布,沟渠纵横。 行政区划 当涂县辖10个镇、4个乡:姑孰镇、黄池镇、乌溪镇、石桥镇、塘南镇、护河镇、太白镇、丹阳镇、博望镇、新市镇、大陇乡、年陡乡、江心乡、湖阳乡。 历史沿革 本汉县,属九江郡,故城在今蚌埠市西郊涂山。据《元和郡县志》:“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晋成帝时,以江北当涂流民纷纷渡江南下,乃于江南侨立当涂县。隋移今治,沿用侨置县名。 链接:“宋至1987年行政区划” ?年,当涂县辖10个镇、15个乡:城关镇、黄池镇、乌溪镇、丹阳镇、博望镇、银塘镇、薛津镇、护河镇、新市镇、龙山桥镇、马桥乡、新丰乡、太白乡、湖阳乡、大陇乡、新博乡、新桥乡、年陡乡、查湾乡、江心乡、黄山乡、围屏乡、塘南乡、亭头乡、石桥乡 2000年,当涂县辖14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29340人,其中: 城关镇 68982 黄池镇 20645 乌溪镇 23261 马桥镇 19026 石桥镇 24981 塘南镇 30466 护河镇 30603 薛津镇 26578 丹阳镇 25836 新市镇 33492 博望镇 47140 新博镇 32947 龙山桥镇 17703 银塘镇 11922 亭头乡 27317 大陇乡 16107 新丰乡 11972 太白乡 12035 围屏乡 18579 新桥乡 29228 年姥乡 14025 查湾乡 18438 湖阳乡 26867 江心乡 24342 黄山乡 16848 2004年1月,撤销11个镇和8个乡,新建7个镇和2个乡,保留4个镇和2个乡。(安徽省民政厅民地字[2004]5号批复)(马鞍山市人民0马政秘[2004]3号2004年1月8日批复) 一、将原城关镇、围屏乡整建制和黄山乡的黄山村、竹山村、五联村、章塘村以及原新桥乡的莲云村、金塔村、宝塔村合并,设立姑孰镇。调整后的姑孰镇辖10个居委会、35个村委会,面积113.94平方千米,人口10.81万人,镇0驻姑孰镇南营路。 二、将原黄池镇、亭头乡整建制合并,设立黄池镇。调整后的黄池镇辖2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面积83平方千米,人口5.06万人,镇0驻黄池。 三、将原石桥镇、马桥镇整建制合并,设立石桥镇。调整后的石桥镇辖2个居委会、26个村委会,面积89.3平方千米,人口4.7万人,镇0驻石桥。 四、将原丹阳镇、薛津镇整建制合并,设立丹阳镇。调整后的丹阳镇辖3个居委会、30个村委会,面积126.96平方千米,人口5.67万人,镇0驻丹阳。 五、将原博望镇、新博镇整建制合并,设立博望镇。调整后的博望镇辖3个居委会、31个村委会,面积133平方千米,人口8.45万人,镇0驻博望。 六、将原龙山桥镇、太白乡整建制和新桥乡的灯塔村、涂山村、永兴村、花元村、程桥村、安民村、宁西村、宁兴村、秦河村、塔桥村、长沟村、新桥村、金涂居委会合并,设立太白镇。调整后的太白镇辖2个居委会、26个村委会,面积112 平方千米,人口5.09万人,镇0驻龙山桥。 七、将原银塘镇整建制和黄山乡的金山村、卸巷村、宝庆村、石船村、陈家村合并,设立银塘镇。调整后的银塘镇辖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面积53.12平方千米,人口2.36万人,镇0驻银塘。 八、将原大陇乡、新丰乡整建制合并,设立大陇乡。调整后的大陇乡辖1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面积59.6平方千米,人口3.28万人,乡0驻大陇。 九、将原年陡乡、查湾乡整建制合并,设立年陡乡。调整后的年陡乡辖2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面积68.7平方千米,人口3.01万人,乡0驻年陡。 十、保留塘南、新市、护河、乌溪4镇和江心、湖阳2乡。 2004年,将当涂县的银塘镇划入马鞍山市雨山区。2004年底,当涂县辖10个镇、4个乡。 |
含山县 |
含山县位于安徽省中东部,隶属于马鞍山市,介于合肥市、南京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的中间位置,距这4个城市均不超过100公里。全县面积1047平方公里,人口45万,现辖9个镇、1个乡。2010年,全年生产总值(GDP)6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全年财政收入63299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2834元,比上年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87元,增长17.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32元,增长3.9%,其中食品支出下降1.5%,交通和通讯支出下降17%,居住支出增长80.0%。 含山县历史悠久,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历阳县西部地区设置含山县。县名的由来有两说: 一说是以县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治》说“在含山县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因以命名”。 一说是县城周围环山,故名含山。 武德八年(625年)县废。武后长安四年(704年)复置,更名武寿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原名含山县。明初裁革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存和州,含南一部分属无为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含山县,属和州,至清季不变。 1958年12月和县、含山县合并为和含县。1959年6月和含分开,复设和、含二县。 |
和县 |
和县地处皖东,长三角地区的边缘,皖江开发的最前沿,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天门峙其南,濠滁环于北,依十朝古都南京,濒九州米市芜湖,举目可眺钢城马鞍山。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人口65万,辖10镇,107个村委会、32个居委会。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10万。 和县区位优势独特。穿境或沿边缘而过的合巢芜、合宁、宁马芜三条高速公路构成金三角框架。乘车自县城至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芜湖湾里机场均不到90分钟。“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和县境内65公里,有三处18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已经建成的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引桥即落脚在和县南端。南京长江大桥至和县北端也只有40公里,南京长江三桥至和县北端只有5公里。已规划的马鞍山大桥将于2006年建设,其引桥在和县东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已形成,投资、旅游,方便快捷。 和县古老而又神奇。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了这片土地,三四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一具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掘,刷新了长江文明的历史,“和县猿人”的命名,将和县推向了世界。和县山川毓秀、名胜棋布,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的乌江、李白驻足吟唱的天门山、刘禹锡贬谪和州的居所“陋室”,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疗疾的香泉、明太祖登临点兵的镇淮楼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达20余处。和县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唐朝著名诗人张籍、宋朝歌豪杜默、爱国诗人张孝祥、清朝文学家陈廷桂、当代草圣林散之、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中国科学研究院学部委员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等均是和县之骄傲。 和县年轻而又富饶。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煤、磷、白云石、石灰石、黄沙等矿产资源,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春风吹进了这片热土,和县从此焕发青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大棚蔬菜名震大江南北,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开辟了乌江、历阳、沈巷三个工业园,构筑起造纸、机械、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旅游产业蓬勃兴起,规划建设了中国国际香泉湖、天门山、霸王祠等重点旅游景区。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动态位次列全省第8位。一批有识之士纷至沓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如今,随着“东向战略”的实施,和县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梯度转移的现代工业制造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旅游观光休闲基地,区位独特,环境优越,劳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发展前景广阔。 自然地理 地理概况: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地处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东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东北与南京市浦口区一桥相隔、南临无为县、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全县南北长约75公里,东西宽约36.4公里(窄处约17.5公里) ,总面积为141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5万,下辖10个乡镇。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汊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沿江平原圩区土地面积占全县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土地面积占全县42.3%,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石跋河等五条河流,另有裕溪河、运漕河、滁河、驷马新河为南北各两条县界河。 气候概况: 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和县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2.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南北各地温度差异不大,但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农作物生长期为230天、活动积温5021℃、全年无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为119千卡/平方厘米。 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mm,南部多于北部,年无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两月,初夏有梅雨,七、八两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际变化大,据统计:大涝年(1991)年雨量达1990mm,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mm。年蒸发量1488mm,7月份最大,达204mm;元月份最小,仅52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各月相对湿度差异不大,且有自南向北减小的特点。 自然资源 和县素有“鱼米之乡”。全县耕地面积100.38万亩,宜林面积为19.38万亩。该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发现的主要矿藏有煤、铁、磷、白云石、石灰石、建筑沙、地热、矿泉等十多个矿种。其中煤预计储量100万吨,磷矿为预计储量50万多吨,白云石预计储量为3亿多吨,石灰石预计储量10亿多吨。尤以建筑石料、水泥用灰最为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