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桥镇历史悠久,自唐朝隶属和州,全镇人口6.2万,面积123平方公里,耕地7万亩,辖8个村委会,2个社区。
镇位于和县中部,距和城仅3公里,滁芜省道穿境而过;东临长江,与马鞍山一江之隔,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及长江深水码头即将在此动工兴建;南依巢芜高速、芜湖长江大桥,淮南铁路近在咫尺;北靠合宁高速、南京长江三桥、属南京1小时都市圈;西面巢宁路。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捷。
姥桥镇是巢湖市中心镇之一,镇区面积5平方公里,集镇年贸易额达1亿多元。全镇具有丰富的水产、粮食、蔬菜、旅游、文化等资源、同时也是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镇内建有5000KVA变电所两座,日供水能力25000吨自来水厂4家,教育、卫生、金融、治安、通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完善。拥有1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水运船只500余艘,年吞吐量2400万吨。
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为中心的经济带已规划、一个新颖、开放、文明、繁荣、和谐的现代化城镇已展示在您的面前,蓝图已绘成,步伐已迈开,我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完善的投资环境合服务功能,引天下有识之士,借天下精华,共同把姥桥镇打造成上海的浦东、南京的浦口,共建姥桥镇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6.2万人 | 123平方公里 | 341424103 | 238000 | 0555 | 查看 姥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联合社区 | ·和县旅游·和县特产·和县十大特产·和县十景·和县名人·和县 | 0 |
---- |
查看 联合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姥桥社区 | ·和县旅游·和县特产·和县十大特产·和县十景·和县名人·和县 | 0 |
---- |
查看 姥桥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官塘村 | ·和县旅游·和县特产·和县十大特产·和县十景·和县名人·和县 | 0 |
---- |
查看 官塘村谷歌卫星地图 |
菱湖村 | ·和县旅游·和县特产·和县十大特产·和县十景·和县名人·和县 | 0 |
---- |
查看 菱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郑蒲村 | ·和县旅游·和县特产·和县十大特产·和县十景·和县名人·和县 | 0 |
---- |
查看 郑蒲村谷歌卫星地图 |
红光村 | ·和县旅游·和县特产·和县十大特产·和县十景·和县名人·和县 | 0 |
---- |
查看 红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杜姬庙村 | ·和县旅游·和县特产·和县十大特产·和县十景·和县名人·和县 | 0 |
---- |
查看 杜姬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姥长村 | ·和县旅游·和县特产·和县十大特产·和县十景·和县名人·和县 | 0 |
---- |
查看 姥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姥下河村 | ·和县旅游·和县特产·和县十大特产·和县十景·和县名人·和县 | 0 |
---- |
查看 姥下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隐驾村 | ·和县旅游·和县特产·和县十大特产·和县十景·和县名人·和县 | 0 |
---- |
查看 隐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历阳镇 |
历阳镇,古称亚父城,2000多年前由历阳侯范增所建,东汉时曾为古扬州站所,现为和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巢湖市“明星乡镇”、“十强乡镇”、和“全国精神文明先进乡镇”。全镇总面积164平方公里,辖17个村、8个社区,人口13.3万人,其中城区人口约10万。 历阳镇地理位置优越,北靠近南京,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省道巢宁路和滁芜路穿境而过,乘车至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芜湖湾里机场均不到90分钟,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三条通江河流,水陆交通十分便捷。 历阳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2000多年前所建的“亚父城”遗址,春秋时期伍子胥渡江的“渔邱渡”和“浣纱祠”,三国时期孙权为其母做寿而建的万寿塔,唐代刘禹锡的居所“陋室”及其千古名篇《陋室铭》,唐代诗人张籍读书的“桃花坞”,宋代建造、朱元璋登临议军赋诗的“镇淮楼”,明代建造的“文昌塔”、“和阳桥”以及民国初年建造的“喜雨亭”。这些人文景观已成为来和游客们探古、游览、观光的好去处。 |
白桥镇 |
和县辖镇。1958年置白桥公社,1983年改乡,1988年成立镇。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52.6平方公里,人口3.3万。和(县)沈(巷)公路纵贯中部,牛屯河通航,自西向东流入长江。辖周贵仕、西王、周王、兴隆、七六二、大许、王成岗、孙家圩、七成、周徒、周吴、邱吕、黄桥、施庄、大闸、牛屯河16个村委会及1个街道居委会。乡镇企业以轧钢、江砂、药棉、酱菜、冷食、精米加工为重点,名产白桥酱菜。农业以种植水稻、油菜、棉花为主。. |
姥桥镇 |
姥桥镇历史悠久,自唐朝隶属和州,全镇人口6.2万,面积123平方公里,耕地7万亩,辖8个村委会,2个社区。 镇位于和县中部,距和城仅3公里,滁芜省道穿境而过;东临长江,与马鞍山一江之隔,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及长江深水码头即将在此动工兴建;南依巢芜高速、芜湖长江大桥,淮南铁路近在咫尺;北靠合宁高速、南京长江三桥、属南京1小时都市圈;西面巢宁路。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捷。 姥桥镇是巢湖市中心镇之一,镇区面积5平方公里,集镇年贸易额达1亿多元。全镇具有丰富的水产、粮食、蔬菜、旅游、文化等资源、同时也是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镇内建有5000KVA变电所两座,日供水能力25000吨自来水厂4家,教育、卫生、金融、治安、通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完善。拥有1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水运船只500余艘,年吞吐量2400万吨。 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为中心的经济带已规划、一个新颖、开放、文明、繁荣、和谐的现代化城镇已展示在您的面前,蓝图已绘成,步伐已迈开,我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完善的投资环境合服务功能,引天下有识之士,借天下精华,共同把姥桥镇打造成上海的浦东、南京的浦口,共建姥桥镇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
功桥镇 |
功桥镇地处和县西南,南临沈巷经济开发区,登高可眺望芜湖,西与含山县接壤,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全镇面积128平方公里,辖10个村委会1个社区。 全镇水陆交通便捷,供电、通讯设备完善。牛屯河、丰山河、功桥河境内川流不息,和新路、长姥路、联新路贯穿境内,距南京、马鞍山、芜湖、巢湖均在100公里以内。 功桥镇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宋朝歌豪杜默、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闻名遐尔的旅游景点半枝梅,十里长岗的狼窝山古墓群、西陈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均是功桥镇之骄傲。 功桥镇山清水秀,物产富饶,山场、水面面积广阔,是一块亟待开放的处女地。二十世纪的改革春风吹进这篇热土,功桥镇从此青春焕发,劳务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全镇支柱产业,年收入近1个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较快,是和县最大的无公害生姜生产基地。盛产油桃、蜜桃、板栗、雪枣、杏子、茶叶、河蟹、青虾、鲑鱼。历届党委、政府运用经营理念,加快集镇建设,兴建经济开发区,占地150余亩。 勤劳、善良的老区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小康镇建设步伐,着力整治软环境,为投资者搭键平台。功桥镇竭诚欢迎四海宾朋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发展,共创美好的明天。. |
西埠镇 |
西埠镇乃千年古镇,远自唐宋,原名丰乐。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带的北侧,合马路横贯其中,东距和城10公里,西距巢湖市40公里;东接双桥河,南临得盛河,直通长江;西靠游览胜地国家森林公园鸡笼山和拦龙山。96平方公里富饶土地,养育着3.8万勤劳智慧、富于创造力的人民(其中:镇区面积1.8平方公里)。全镇辖14个村委会、一个街道居委会,集镇人口9600多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6亿元,GDP1.2亿元。人均纯收入2408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县前例。 西埠属圩区、丘陵加山、地区域,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山上有取之不竭的石灰石、白云石、耐火泥和经果林;山下有年年喜获丰收的粮油棉、旱杂粮、蔬菜、瓜果,全镇无公害种植面积达两万亩,其中“霸星”秋延黄瓜占一半以上,是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重点镇。水中有捕之不尽的粗、精养鱼、虾、蟹、鳖、珍珠等水产品;盛产鸡、鸭、鹅,可养猪、牛、羊。镇区内有全国最大金刚石生产基地之一的“安徽宏晶集团”;有占地近百亩的国家粮食储备库座落镇内。街道“两纵两横”交织,商住楼房林立;教育、卫生、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公共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是全县五大重点镇。2001年被巢湖市列为全市二十五个中心镇之一。. |
香泉镇 |
香泉镇属和县,地处皖东,与南京浦口区接壤,属南京半小时都市圈,四周有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大中城市,省道滁芜路穿境而守,合宁、合巢高速公路,均有接线公路直达香泉,距南京国际机场不到40分钟路程,距黄金水道长江不足30华里,处在安徽省东向发展的前沿。 2005年底区划调整后,辖8村委会,2个 社区, 国土国积126平方公里,人口4.26万,2005年财政收入2200万元, 人均纯收入 元, 获巢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计划生育工作第一名,综合经济实力居和县第6位。 香泉镇地形由北向东南倾斜,低山、丘陵、圩区各占三分之一。西部和北部分别为低山、丘陵,如覆釜山(晓山)、麻家山、观音山、白云山;在南部为平原圩区,地势较为平坦。水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全镇有38座电力灌溉站,可保证旱涝无忧。 香泉地表水丰富,水库湖塘众多,戎桥水库(今称香泉湖)最大,集水面积21.6平方公里,还有独山、韩庄、洼山、吴仕、小端、洼里、金桥段、龙塘、龙泉、石塘、大官塘、团山、大陡沿、龙泉洞等10多座小水库,还有1100多口大塘。流入长江的双桥河、石跋河两条水系贯穿全境,地下水十分充足,西北部泉眼分布较广,其中温泉集中在镇西侧及西南侧覆釜山下。 温泉水质经南京大学地质系有关专家分析鉴定,初步评价为:“水化学类型属含氡硫酸钙镁型水,矿化度、总硬度、PH值、常见的阴阳离子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与著名的江苏汤山温泉有极大的相似之处,与巢湖市的半汤温泉也比较相似。根据水化学分析结果,香泉温泉矿化度较高,氟离子及硫酸盐含量高、硬度大,不宜饮用。若从医学角度讲,由于水温适用,水中含硫较高,长期沐浴可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皮肤病。”因此,香泉温泉很有开发价值。其水质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医用矿泉、高热泉、氡泉、硫化氢泉、硫酸盐泉、硅酸盐泉标准,颇具医用价值。 香泉的主要矿产有:石灰石、白云石、煤、铁、磷、萤石等矿,特别是石灰石、白云石蕴藏量十分丰富。三十年代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曾到香泉勘察矿产。自改革开放以来,香泉的石灰石、白云石等矿均大量开采。. |
乌江镇 |
乌江,地处和县东北,自长江逆水而上,是八百里皖江的第一镇。二千年前,楚霸王项羽在此“不肯过江东”,从而结束了楚汉之争,乌江也因此而驰名天下。 全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人口7万人,辖11个村,4个社(居)委。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亿元,财政收入21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11元。 今天的乌江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同南京市浦口区一桥相通,与马鞍山一渡相连。从乌江到南京市中心的距离,相当于萧山市到杭州市武林广场的距离。从乌江到南京禄口机场只需50分钟,到宁杭高速只需20分钟。 乌江是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张孝祥、张孝伯、张即之,当代草圣林散之的故里。现在乌江在全国各地的教授、专家有57人,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乌江是全国著名的“缝纫工之乡”,九十年代初有二十多家小服装厂,培训了数千名缝纫工。仅向浙江海宁一地就输送了千名缝纫工,《浙江日报》、《海宁日报》、《钱塘江报》都作过报道。现在乌江的劳务培训中心常年培训熟练机工,是我县最大的劳动就业园。 近年来,我镇工业经济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安徽省五大边贸集镇之一、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 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我镇经济发展的定位是:工业强镇、边贸重镇、旅游名镇。为实现这一目标,2003年我们创办了乌江工业园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平台。两年的发展,乌江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分为一园三区,即中心工业区、化工区、四联工业区。 中心工业区规划面积4000亩,已有11家企业入园,现有490亩存量土地(已报批,随时办国有证),园内分食品深加工、机械制造、轻纺服装三大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乌江化工区属乌江工业园的特色园,以化工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生态农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等高科技含量的化工产业。园区位于长江岸边,总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化工园始建于2004年,分两期建设。化工园一期规模1200亩,已有上市公司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入园建设,主要生产生态农药,总投资10亿人民币,06年7月将全部投产;二期4000亩用地规划已完成,详细规划正在编制之中。建成后可容纳80家化工企业入园,预计总投资35亿元,主要吸引国内外化工企业入园投资。. |
善厚镇 |
善厚镇地处和县西北部,座落在滁河岸边,著名佛教圣地鸡笼山脚下,是和、含、全三县交界处,地理条件优越,水陆交通方便,东接南京100公里,西距巢湖60公里,隔江马鞍山60公里,芜湖市100公里,公路网四通八达,交通快捷。 善厚镇总面积130.1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耕地面积54127亩,山场面积44260亩(蕴藏丰富的天然石灰石、白晶石、煤等资源),其中25°坡以下山场近万亩,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个镇办林场,324个自然村。 善厚镇历史悠久,是“和县猿人”的发掘地,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农副产品十分丰富,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经济作物中的辣椒等制作成的系列产品,享誉全国,并参加全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展览,各类蔬菜种子销往江苏、浙江、江西、武汉等全国各地,享有“中国蔬菜种子之乡”之称。 善厚镇乡镇企业兴起于七十年代,行业主要涉及粮油加工、煤矿开采、农具生产、红砖烧制等,善厚地区交通便利,境内油路可直通巢宁、宁芜、宁合等高速公路,通讯快捷,4400门程控电话可通往世界各地,电能充足,拥有6200千伏变电所一座。劳力资源十分丰富,月工资在400—500元,金融业务可办理全国全球上网服务。. |
石杨镇 |
石杨镇地处安徽东部,与南京市浦口区及全椒县接壤,南临芜湖市、马鞍山市,西靠巢湖市,北接滁州市,在“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内。面积109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耕地3.1万亩。下辖12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 石杨镇区位优势明显,206省道(滁芜路)纵穿全镇,距合宁高速只有15公里。合肥机场、南京机场距石杨均不到1小时路程。滁河水道穿镇而过,可长年通航300T船舶,水道距长江口只有25公里。快捷的水、陆、空交通网,为到石杨投资、观光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境内有500KVA变电所一座,城镇、农村电网已改造完毕,可充分保障全镇工农业生产、生活用电;镇 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1000吨;全镇已开通1500门数字程控电话,架设了四座无线通讯塔,开通了ADSL宽带,1993年开通了有线电视,现已入户850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