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南平 >> 建瓯市

建瓯市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建泽泻

  建泽泻:又名水泻、芒芋、泽芝等。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味甘,性寒。具利水、渗湿、泄热之功效,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汇泻,淋浊等症。主产于建瓯、建阳、浦城等市县。     福建省建瓯县是我国著名的“泽泻之乡”,久负盛名,当地是中药材泽泻的传统产地,所产的泽称为“建泽泻”。          福建所产的建泽泻质量名列全国各地泽泻之首,被称为“建泻”,远销海内外。建瓯泽泻,栽培得法,由于土质、气候适宜,加工精良,相传在清代干隆年间(1736—1795年),为历代贡品,建泽泻乃福建省地道药材,其商品以建瓯市吉阳所产之品质最佳,《本草纲目》中“建泽泻”被列为正品。以泽泻之乡誉满海外。建瓯的吉阳、城关一带,已有泽泻种植。清光绪年间是其建泽泻的鼎盛时期,清光绪年间,各地商埠的泽泻标价,年产泽泻达1500—2000吨,都要等建泻开价后才能标出其泽泻价格。这一名产,在1中几乎绝种,但到1982年又喜逢生机,产量远销杭州、上海、香港及东南亚各地。1985年全县泽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100多亩。          泽泻主要分为“建泽泻”和“川泽泻”,历史名医曾极力推荐建瓯泽泻,福建泽泻将其冠以产地名,称为“建泽泻”。下一篇:建瓯竹子

建瓯锥栗

  被授予中国锥栗之乡的建瓯,其种植锥栗的历史有800年之久,历史上就有“闽贡榛”的记载,目前全市有锥栗面积42万亩,已投产面积23万亩,年产量超过8000吨。由于锥栗种植山地海拔较高、环境无污染,属绿色食品,锥栗果仁富含人体所需的胡萝卜素、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其清香脆甜、口感好,可深加工为糕点、代乳粉、罐头等系列食品,具有补肾益气、活血化痰等药用功效。1998年我市“擎龙”和“源香”两品牌锥栗经农业部鉴定,已获取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建瓯)   锥栗,俗称“榛子”。野生于武夷山脉东南麓的中国锥栗之乡一建瓯市。历史上有名之“贡闽榛”就产于此,据《本草纲目》记载:栗、肾之果也,栗能通肾,益气温胃,久食必强健。     口感清甜、果肉饱满是锥栗的一大特点。其营养成分以淀粉为主, 其含量占干物质的 47.58%~56.94%, 占可食部分的 31.51%~3718%,现代医学表明, 淀粉是人体健康不可缺乏的营养物质, 它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癌能力。      锥栗果实营养价值极高,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据测定,锥栗果仁中含水溶性总糖9.0~13.5%,蛋白质6.3~7.8%,淀粉5.0~70.1%,脂肪 2.0~3.1%,还富含人体所必需的胡萝卜素,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锥栗比板栗清香、脆甜、口感好,可以鲜食、炒食、炖食、菜食,还可以加工成糕点、 代乳粉、罐头等系列食品,深受人们喜爱。据本草纲目记载,锥栗有补肾益气,治腰腿不遂、内寒腹泄、活血化痰等功效。它的口感香、 甜而不腻、营养丰富、健胃补肾等特点,是老少皆宜的天然木本粮食。下一篇:“北苑”乌龙茶

建瓯北苑贡茶

  北苑御茶(北苑贡茶)是指宋代贡茶,主产区在古代建安县吉苑里,即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   东峰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据有关文字记载和当代茶学专家陈椽考证,在南北朝时(479-502年)建州就已有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生产。至唐朝开元天宝间(713-755年)建州境内就已盛产茶叶,且茶叶制作已从草茶向蒸青茶过渡。《画墁录》述:唐贞元年间(785-804年)常衮担任福建观察使兼建州剌史,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制作工艺,把蒸青茶叶研末和膏,压成茶饼,创制了研膏茶,俗称片茶,因茶饼中间打有一小孔便于用绳穿起来携带,所以也叫串茶。研膏茶的名品叫“紫笋”,又叫“香腊片”(一种加腊面的片茶),在全国已享有声誉。贞元后期,建安山地种茶已相当普遍,而且出现了许多种茶大户和一些因办茶园发家的“茶焙地主”,建安吉苑里张廷晖便是突出的一个。到了唐末,建安研膏茶开始进入上层社会,并被地方官列为每年上供的贡品。   至南唐,王审知建立闽国,当时建安吉苑里茶焙地主张廷晖在凤凰山拥有数十里茶园,生产的质量相当不错,民间传说因为当时闽王好茶,而且特别喜欢张的凤凰山茶,于是不断来索取,张不堪其扰,加上闽王之子王延禀、王延政等人内讧争战,战事频生,民不聊生,茶业难以维持。闽龙启元年(933年)张廷晖干脆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山献给了闽国。闽王因此大喜,并封了个“阁门使”官给他,依旧让他管理茶园。并把凤凰山办成闽国的御茶园,因凤凰山在闽国北部,取名北苑,这便是北苑御茶园的由来(嘉靖《建宁府志》亦载:“龙启中(933-934年)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中国茶叶大辞典》记:南唐保大元年(943年),闽王延政遣潘承佑主北苑茶事。靠着朝廷的支持,北苑研膏茶在制作工艺上得到很大提高,保大四年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铤。   1.2北苑贡茶发展   北宋开宝末年(975年),灭南唐,收北苑。《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太平兴国初(976年)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北苑开始名震天下则是“前丁后蔡”时期。“前丁”即丁谓,咸丰元年(998年)到福建为漕运使,曾到北苑督造凤团,后又制龙团,其品精湛。《画墁集》记:“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贡,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见”。“后蔡”指蔡襄,庆历三年(1043年)任福建漕运使,改制龙凤团茶为小龙凤团茶,号为珍品。欧阳修《归田录》载:“其品精绝,谓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当时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得,龙团难求”之感叹。宋熙宁四年(1071年)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密云龙,二十饼重一斤,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绯”包装为赏赐大臣,“黄盖”包装为御用“玉食”。《清波杂志》记:“始制密云龙,每岁头纲修贡,奉宗庙用供玉食外,赉及臣下无几,戚里贵近,丐赐尤繁”。宣仁皇帝因被丐赐密云龙闹得不得安宁,感叹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龙算了”,而名声却更大了。再是北苑团茶最精美、最高峰当是宣和年间(1119—1121年)郑可简任福建漕运使,始制银线小芽,号龙团胜雪,并把团茶分成细色五纲(试新、贡新、龙团胜雪、无比寿芽、太平嘉瑞)等四十三个品种。粗色七纲(小龙小凤、大龙大凤、不入脑上品、栋芽小龙、不入脑小凤、入脑大凤、入脑小凤)等三十一个品种。尤其是细色五纲社前(惊蛰)十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聚而造之,一旦焙成即速派1飞骑送入京师,欧阳修诗曰:“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北苑御焙出产的龙凤团茶制作之精细,品质之高贵,包装之奢华,一饼价值高达四十缗,举世无双。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赞:“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周绛《补茶经》载:“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1.3北苑贡茶顶峰   据史料记载,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是北苑发展高峰期。建安有官私茶焙一千三百三十六焙。其中官焙三十二焙,小焙十余。当时建茶以北苑为主,《宋会要辑稿》载:“元丰七年(1084年)建茶岁出不下三百万斤。”北苑的黄金时代止于宋未。   据史籍载,北苑黄金时期,曾设有漕司行衙,建有御茶堂、御泉亭、乘风亭、凤味亭、凤山阁、望京楼、星辉馆、贡茶院等及御茶园诗刻、北苑五咏碑、乘风堂记、御泉亭碑、御茶堂碑等众多碑碣石刻,可惜这些亭榭碑碣已被岁月湮没,惜俱无存。但今还有遗址可寻觅,如龙凤池、红云岛、望京楼、凤凰阁等隐隐可辩。1987年4月,在全国文物田野普查中,裴桥村焙前自然村林垅山坡处发现一宋庆历戊子年(1048年)北苑茶事摩崖石刻“凿字岩”。记载了北苑的地理位置,御焙年代,官焙作坊名称及北苑行衙官署等有关史料。是北苑唯一现存极珍贵的历史遗迹(详见北苑茶事摩崖石刻、御泉碑记、御茶园诗刻碑文)。1995年1月,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王振镛等4人进驻焙前村,首次对焙前村北苑“龙井”进行实地挖掘,经考古确认“龙井”为宋代北苑“御泉井”遗址。同年11月,省博物馆考古队第二次进驻焙前村,对北苑制茶作坊上门垱遗址考古发掘。发现宋、元时期院落、天井、道路、水井、水池、土灶等50多个遗址单位共近万平方米,宋、元时期文化层试揭露面积646平方米,考古发掘结束,遗址回土以保护。   嘉靖《建宁府志》记,北苑官焙有三十二,小焙十余焙,分内外园,内园三十六处是专供“玉食”的,外园三十八处是采制赏赐大臣用。志书上的内外园是指北苑御茶园的范围。大致分布于今东峰镇的大部,小桥镇的西部,及南雅、东游、川石等乡镇的部分山地。当年张廷晖把凤凰山方圆三十里茶园献给闽国,面积不小于一百平方公里。而以东峰镇裴桥村为中心区域。行衙官署却设在焙前自然村的上门垱和界山后一带。至今裴桥村焙前自然村仍存有宋代茶事摩崖石刻一处及“御泉井”、“龙凤池”、“红云岛”等遗址。且宋赵汝砺《北苑别录》御园篇记内园禁苑九窠十二垅之麦窠、凤凰山、小苦竹、苦竹园头、大窠头、黄际、东际、西际、张坑、横坑、曾坑、上下官坑等(山地名沿袭至今)众多御茶园分布在裴桥村境内。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记官培三十二焙之东山十四焙的壑岭、苏口、曾坑、厄源、范源及北苑龙焙、乳桔内焙、乳桔外焙等官焙大都分布在东峰镇的裴桥、杨梅、长源、铜场、东溪口等行政村境内。许多村庄如焙前、后焙、东焙、西焙、壑源(亦称郝源,即今裴桥村福源自然村)、苏口、铜场、溪口等官焙村名仍袭称至今。   1.4北苑贡茶衰落   宋元改朝换代的战乱,给北苑御茶以沉重的打击,元成宗大德初(1297年)1在武夷筹建御茶官焙,以替代北苑,大德六年御茶园正式移置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旁,北苑则交给建安县地方官府营办。建安茶民并未因御茶移置武夷而摆脱重负,北苑奉诏仍采制团茶上贡。压榨愈重,1愈烈,北苑官茶成了多事的爆发点。朱元璋深知北苑事端缘由,多有感触,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干脆下令罢造龙凤团饼贡茶。清蒋蘅《记十二观》述:“元时武夷兴而北苑渐废”,明时北苑尽废。   建安北苑御茶从五代闽国龙启元年(933年)设御焙,到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历经四个朝代,二十六位皇帝,进贡朝廷持续达458年。   自明洪武朱元璋下令罢造后,北苑并未因“罢造”停办,《野获编》载:“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曰采春、曰先春、曰次春、曰紫笋。置茶户五百,充其徭役。”因须上供贡茶,建安县不得不修葺北苑茶焙和堂室门楼,仍以“五百茶户,充其徭役”采制散茶上贡。罢造后北苑只是除了缩小旧园,整个茶业不再官营,北苑不再生产龙凤团饼茶罢了,但团茶生产和采制工艺仍代代相传,从不间断。有清代“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云:“头纲八饼建溪茶,万里山东道路賖。此是蔡丁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   值得一提的是北苑民间团茶,自闽国至宋到元,誉冠天下。它一直是北苑官茶上供的“附纲”,可以说她与北苑是同胞姐妹,只不过一个是戴皇后之冠,走红宫廷,一个着民服素装,出入民间,为人称道。北苑茶在中国茶叶史上占着极高的位置,理所当然地履盖着团茶篇章的绝大篇幅。明洪武间罢造龙凤团饼,官茶亡,而民间团茶却像慧星拖着长长的光芒,一直到清朝中后期消失,不愧为茶叶家族中的长寿者。北苑是中国团茶最高制茶工艺的发源地。北苑茶学北苑茶学在中国茶史上举足轻重。由北苑贡茶的兴盛,引发宋代茶学研究风行,继中国陆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问世,宋代有丁谓的《建安茶录》、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等茶学专著刊行,据现代茶学界介绍,宋、元时期茶学专著22-24部,而其间北苑茶学专著竟占三分之二,目前可看到的完本(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茶叶全书》载有:蔡襄的《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赵佶的《大观茶论》、黄儒的《品茶要录》、熊藩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徐火勃的《蔡端明别记》、喻政的《茶集》)8部。北苑茶学专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宗财富,是研究中国宋代贡茶及茶史、茶 学、茶文化极珍贵的史料。   因宋代北苑御茶的特殊地位,出现大量赞誉北苑茶的诗赋。曾有王禹称、丁谓、林逋、梅尧巨、欧阳修、蔡襄、曾巩、沈括、王安石、苏颂、苏辙、黄庭坚、米芾、曾几、晁补之、黄裳、王十朋、周必大、杨万里、朱熹、洪希文等五十多位古代名家赞誉北苑茶的诗赋达180余首(厥)。   地域范围   “北苑贡茶”产于福建省建瓯市。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北邻建阳市,南接南平市、古田县,东靠政和、屏南县,西与顺昌县交界,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便捷。全境介于东经117°58'45”~118°57'11”,北纬26°38'54”~27°20'26”之间,土地面积4233平方公里,东西长96.5公里,南北宽76.6公里。包含了14个乡镇及4个街道办事处,即徐墩镇、吉阳镇、房道镇、南雅镇、迪口镇、小桥镇、玉山镇、东峰镇、东游镇、小松镇、顺阳乡、川石乡、龙村乡、水源乡,以及建安街道办事处、通济街道办事处、瓯宁街道办事处和芝山街道办事处。境内生物种类繁多,物产丰富,素有“绿色金库”之称。2010年全市茶叶总面积7000公顷,总产8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北苑贡茶产品外形条索紧结重实,色泽青褐油润,香气浓郁持久,具有花果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肥厚软亮,绿叶红镶边。 2、内含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物质。 3、产品符合NY/T288-2002《绿色食品茶叶》的规定。表略下一篇:枣泥山药糕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市东峰镇产茶历史悠久,是闽北乌龙茶的主产区,所产的矮脚乌龙茶品质优异,深受市场欢迎。目前,全镇拥有茶园面积12900多亩,年产精制茶2500万公斤。   据了解,东峰镇桂林村至今还保存着拥有160年以上历史的15亩茶园,种植的茶树品种为矮脚乌龙。1990年9月,台湾茶业界泰斗吴振铎教授经过缜密的科学考证,确认桂林的矮脚乌龙为台湾青心乌龙的祖树,是台湾享有盛誉的“青心乌龙”和“冻顶乌龙”茶的祖籍园。为保存闽台乌龙茶品种历史渊源的见证,1991年6月,南平地区行政公署、福建省茶叶学会和建瓯县人民政府对这片茶园立碑保护。   矮脚乌龙茶“脚”虽“矮”,却给当地茶企茶农带来了“高”收入,如今一公斤矮脚乌龙茶最贵的可以卖到上万元。1999年11月,在建瓯市政府举办的首届北苑贡茶节上,“东峰矮脚乌龙”被评为茶王;2005年,在全省名优茶评选活动中,“闽北乌龙(东峰矮脚乌龙)”被评为省名茶。为了发挥矮脚乌龙茶的生产优势,创建知名品牌,去年,东峰镇政府积极申请注册“建瓯东峰矮脚乌龙”地理标志的证明商标,今春如愿以偿获得批准通过。   下一篇: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建瓯笋干

  建瓯笋干是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的特产。建瓯笋干是以春笋为原料,通过去壳、蒸煮、压片、烘干、整形等工艺制取。片宽节短,是有名的闽笋干。笋干不仅辅佐名菜,而且有相当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由于笋的生长季节性相当强,生产期出土极快,当地百姓经过长期的摸索,逐步总结形成了一整套笋干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及时有效地将大量的鲜笋加工成大宗的笋干,装捆为“毛把”、“统把”,再集中运往外地销售。一般好的笋干,一斤可浸泡到十二斤。        建瓯制作笋干的历史相当悠久,有文字记载的确凿年代即达百余年。但究竟始于何时,已经难以稽考了。至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建瓯已能生产一种笋干精品,名叫“玉兰片”。它具有肉厚、片薄、鲜脆、清香、功精、色艳的特点,素称“笋中之王”,在外销上享有鼎鼎盛名。        建瓯的制笋作坊,遍布各乡村,又以南雅、迪口、吉阳、玉山、房道、小桥等地产量较为突出。其中,仅小桥百丈这一个小小山村,就有制作笋干的作坊一百十五家之多。由此可以窥见建瓯传统制笋业的繁华景象。        长期以来,建瓯百姓在制作笋干的实践中,还进一步形成了一整套制笋工艺规程,甚至上升为一种习俗。从总体上看,它大致包括:择吉进山、倾村出动、安营扎寨、循规制笋等。并且,还能根据不同的笋期和笋质,加工成不同类型的笋干,其具体操作规程和方法亦有分别。兹将建瓯主要的几种笋干制作工艺规程和方法简介如下:        1、白笋干。其工艺规程和方法有十条:“一挖”——清明至谷雨时,视竹林泥土厚薄,泥厚山笋出泥皮五寸至一尺,泥薄山笋出泥皮一尺至尺五,就要及时挖掘,如此则笋短肉厚;“二剥”——用柴刀向笋的弯背削开,刀尾向两边撬开笋壳,砍断笋尾,留下笋衣,剥掉笋壳;“三修”——用刀削去笋篼的笋钉,笋篼的笋钉,笋篼要切成龙番口,不留芦仔,要保持身清洁,不粘污泥;“四爃”——把笋装入笋楻锅,灌满清水,热水煮一、二小时,至楻锅内水滚泡,笋尾软绵为熟,即尖起锅;“五漂”——将熟笋摆入清水池内,放活水入池自然流冲,清除洗涤污水杂物,当天不断更换上榨;“六榨”——笋洗涤干净后,用笋针从屋至篼打通笋节,不让含水,再顺笋的伏势摆入榨盘,摆一层榨一层,大约要榨半个月左右;“七洗”——立夏边要再次把榨里的笋搬到清水池中,用自然流水冲洗涤荡,必须把一切污泥杂物洗净,这样所制的笋干将洁白鲜明;“八烤”——夏至边把榨盘里的笋干搬出,装入烤笋焙内,厚底薄面,基层横摆,中层竖摆,上层交错摆,用木炭热水烤干,勤翻勤换,依次取出干的;“九整”——剪齐篼尾,修整分拣,分别列出秀戎、秀尖、秀片、黄标、凤尾、间笋(现在叫正牌、副牌、甲尖、乙尖、退把)。“十捆”——分档级捆扎成把。        2、冬玉兰。其制作工艺和方法是在冬至到惊蛰时,洗泥缝里的黄鼻笋,挖起剥壳,满锅水煮熟,直纹切成三五分厚片,装入焙笼,用木炭文火依次烤干。据说是与香菇混合焙烤,从而融入了香菇的美味,又被称为“进贡笋”。        3、春玉兰。其制作工艺和方法是在春分到清明时,选刚出泥皮的笋,挖起剥壳,满锅水煮熟,直纹切成圣箬形,小榨轻压去掉污水,装入焙笼,用木炭文火依次烤干。        4、乌笋干。其制作工艺和方法是在清明边,笋出泥皮两尺内,挖起剥壳,满锅水煮熟,摆放棚架凉冷,剥去笋衣,用笋针从尾到篼打通笋节,全笋装上焙床架(摆法与白笋干同),用生柴烧明火烤干。        5、烟笋干。其制作工艺和方法是在立夏边笋出现泥皮不超过两尺高,即从泥皮挖出,但不挖入泥下深处,剥壳削钉,满锅水煮熟,切成两半,榨干,用生柴烧明火烤干。        历史上(公元1937年以前),白笋干的产量,全省有70%产在闽北;而闽北的70%又产在建瓯。当时建瓯每年通过福州、温州、潮州、天津、上海等口岸出口的白笋干在千吨以上,乌笋百吨左右。 到1992年,建瓯笋干的产量达5322吨,突破了5000吨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各乡镇还出口清水笋罐头约1710吨。   下一篇: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板鸭

  此菜在武夷山及闽北一带属颇有名气的风味食品。它形如龟体、色泽白嫩光润、肉质肥厚、味道香美。建瓯板鸭选料考究,加工精细。每年农历九月开始制作,翌年二月二收盘。其中尤以霜风天制作的板鸭最佳。建瓯板鸭烹饪简便,经清洗切块或油炸,或加入老酒清蒸、红烧,风味独特,香嫩可口,是宴客的佳肴,也是中外游客喜爱购买的物品之一   建瓯板鸭在闽北南平属颇有名气的风味食品。它形如扁平龟状,色泽黄嫩光润,肉质肥厚,味道香美。不仅是当地人送礼、办酒席和家庭食用必备,而且深受外地宾客欢迎。相传,早在宋孝宗赵昚时,建瓯已有盛记饭店的板鸭出名,并因宋孝宗赵昚曾在建安(今建瓯)称建王,因对建板鸭情有独钟而将其带入宋庭,列为“汉席珍品”。至清朝建瓯板鸭更是早已久负盛名,深受南北消费者的青睐,为福建传统名优土特产品,素有“八闽佳肴”之美称。此菜在福建属颇有名气的风味食品,它形如龟体,色泽白嫩光润,肉质肥厚,味道香美。   建瓯板鸭选料考究,加工精细,每年农历九月开始制作,到翌年二月二收盘。其中尤以霜风天制作的板鸭最佳。建瓯板鸭烹饪简便,经清洗切块或油炸,或加入老酒清蒸、红烧,风味独特,香嫩可口,是宴客的佳肴,也是中外游客喜爱购买的物品之一。建瓯板鸭的制作极为考究,用来制作板鸭的鸭源必须是在田野溪流中放养的,以吃稻谷为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土鸭”。这类鸭子需喂养百日方能上市,因其肉质好,有韧性,在腌制过程中不易变形,制成后肉厚质嫩,肥而不腻。   建瓯板鸭有悠久历史,百年之前已为家家户户所欢迎,冬天不论家宴还是会客,被认为是可以上酒桌的菜肴,几个朋友相聚,买只板鸭下酒,或是买棵白菜煮橄榄仔米果粿,上面再盖个板鸭为宵夜,都觉得其味无穷。建瓯板鸭所以能出名,在选料、制作技术、气候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因此能饮誉遐迩,久盛不衰。   下一篇:伞

闽北水仙

  闽北水仙:属乌龙茶类。始产于百余年前闽北建阳县水吉乡大湖村一带,现主产区建瓯、建阳两地。成品外形壮结匀整,尖端扭结,色泽砂绿油润,中部近叶柄部分叶色暗绿并呈现白色斑点,俗有“晴蜓头,青蛙腹”之称;香气浓郁芬芳,颇似兰花香气;滋味醇厚,入口浓厚之余有甘爽回味;汤色红艳明亮,叶底柔软红边明显。   隆冬腊月,万花冷寂,人们在欣赏水仙花婷婷绰约的美姿、沁人肺腑的馨香时,要是再冲泡水仙茶,品饮它那使人舌根留芳、香回九肠的天然兰花珍味,真会怡兴盎然、飘飘欲仙。   水仙茶是我国茶叶优良品种之一,是福建乌龙茶类中的一颗明珠,如今已和闽南水仙花一样,香飘万里,誉满中外。这种茶叶原产于闽北。早在一千年前,建阳、建瓯一带就有这种茶树,但人工栽培却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 1662-1722)的事。清咸丰年间(1857年),永春仙溪乡人郑世报父子从闽北引种水仙茶与仙溪鼎仙岩,其后在永春及闽南地区传播种植 永春水仙融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的优点,使茶叶更耐泡、香气更显、滋味更醇、汤色更亮,形成风味独特的“闽南水仙”,永春成为“闽南水仙”的发源地。   闽南水仙茶树,属半乔木型。主干明显,基部扁一,分枝稀疏,树冠高大。叶片肥厚,色呈深绿,表面光亮。梢芽壮实,且多毫茸。其繁育方法,均为压条或剪枝扦插的无性繁育。它适制成红茶、绿茶,更适制成乌龙茶。   制成乌龙茶的闽南水仙,其形肥壮匀整,紧结曲卷,有如蜻蜓头,青蛙腹,或象海蛎干,色泽光润,褐黄、黛绿交错。选用煮沸的清水冲泡时,随茶汤热气蒸腾,飘散一缕楼幽雅悦人、好似玉兰独有的鲜香,真令人未饮先畅。刚喝水仙茶,微觉苦涩,品饮几口,则清香甘醇,味美浓爽,津生喉润。茶壶里橙黄明亮的汤色中,片片茶叶展开,中间浅黄托绿,边缘朱红或泛点红,真是“绿叶红镶边”。永春现有水仙茶园1.8万亩,年产1300多吨,为闽南地区产是最多的县份。永春水仙屡获全国茶叶评比大奖,是名闻海内外、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名茶。   下一篇:建泽泻

建郡扁肉

  建郡扁肉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与北方馄沌和其它地方的扁肉口味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馅上。“建郡扁肉”制作过程主要特点是“打肉”,与其他地方的“切肉”不同。肉质纯净,新鲜脆嫩。一般取凌晨宰的生猪新鲜腿纯瘦肉,不得下水,制作不过午,将腿肉去除筋膜,顺肉纤维横切成较大块状或条状,放在木墩上用木锤敲打,敲打时要掌握关键技巧,即将瘦肉竖打,这样可保留肉纤维中水份,直至烂如绵、粘如糊,然后加适时小苏打水、盐、味精,用筷子搅成糊状。包扁食的皮用面粉和少许碱水,打成薄皮,每张切成边长7公分左右方块,每个扁肉仅桂圆大小,包成精巧的蝴蝶状。扁肉汤以猪骨头在温火中熬出清汤,将扁肉放入清水锅中煮开,待扁肉浮起,用小笊篱捞起,放入有酱油、新鲜猪油、味精和其它佐料的碗中,冲入沸清汤,撒上香葱即可食用。其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   扁肉,一种源于闽东北宁德的馄饨,扁肉最好吃的鲤鱼的故乡,福建东北的周宁。传播最为广泛的沙县扁肉。馄饨有北京的馄饨,广州的云吞,成都的抄手,武汉的清汤之后,又增加了一个名字。扁肉所以称之为扁肉,盖因的肉馅制作区别于其他的馄饨,扁肉馅制作不用刀,早晨买来鲜肉,用特制的木棒敲打,一直敲打成细腻的肉泥,包制扁肉的面皮也薄,约合饺子皮的四分之一厚度。肉馅也要少一些,配合薄皮,口感更好。   主料:半斤瘦肉(不能是冻肉,越新鲜越好)   辅料:馄饨皮三四两(越薄越好)   做法:   1、肉不是用切的,是用棒打的,最好是扁平厚实的木棒,把半斤肉分三份打,每块打五分钟左右,像肉泥了就差不多了   2、根据自己口味,在肉泥里加入盐和味精   3、包馄饨   4、再教点小窍门给大家,在做汤饺或是馄饨的时候,先炸好一两匙葱油(制作葱油:小葱,切记是小葱,把葱白切丁,锅里放油,油热后,放入葱白,别炸焦了,一般大火炸十几二十秒就可以了)在盛好的汤里加入一点,会让汤更鲜香   5、锅里放三碗水,水开后放入馄饨,馄饨易熟,浮上锅面,就差不多了,这样做出来的肉馅吃起来会很不一样,很滑很q的感觉。   下一篇:建瓯笋干

枣泥山药糕

  枣泥山药糕   枣泥山药糕做法:   1.山药切段,上锅蒸熟后去皮。趁热放入白糖,并碾成细泥。   2.红枣蒸熟,用搅拌机打成枣泥。   3.在正方形的保鲜膜上均匀的撒一些糯米粉,放一勺磨好的山药泥,压扁平后,放入枣泥,将保鲜膜四角合起,捏成圆形。   4.将3放入冰箱冷藏,食用时取出,轻轻撕开保鲜膜,将冰冻后的糕点放餐盘中蒸熟,撒上芝麻即可。   温馨提示:   黑芝麻可换成椰蓉,用泡好的枸杞作点缀,外观也很漂亮。下一篇:囊炒肉

辣炒鱿鱼圈

  辣炒鱿鱼圈   做法:   一、鱿鱼去内脏、去墨囊、去皮洗净,横切成圈状   二、胡萝卜切细薄片,木耳、香菇温水泡发后切宽条,葱切段,姜蒜切片   三、坐水,将胡萝卜、木耳、香菇焯水取出备用   四、再将鱿鱼用开水迅速过水后捞出   五、锅内坐油,下姜蒜片爆香后,放入韩式辣酱炒香后倒入焯过水的全部食材,迅速翻炒并加入海鲜酱,少许盐(一定要少放或不放,因为两种酱已是有咸味的了)、鸡精,再加入葱段炒均起锅即可。下一篇:东峰矮脚乌龙

囊炒肉

  囊炒肉   囊炒肉做法:   1、羊肉切厚片,香菜切1cm的小段   2、热锅(不用放油),将羊肉放入烤出血水后,捞起,倒掉烤出的汁   3、重新热锅,放入少许油,下入羊肉,随后即调入盐、孜然,并依自己的口味加入辣椒粉(时间别炒长)   4、   往做法(3)中放入切成菱形块的饼,炒匀,撒入香菜末,即成。下一篇:辣炒鱿鱼圈

莲子

    莲子县内称为建莲。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开始种植,主产于建瓯市吉阳、芝城百口塘等地 ( 建瓯)下一篇:潭甜桔柚

木碗、木纹杯、碟

    建瓯市吉阳镇工艺厂生产的漆木碗、碟,采用特种木材枣木生产,具有耐高温、无毒无味、美观不变形的特点。木碗于1986年获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1987年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988年获外经部多龙奖,1990年获国家银质奖。木纹杯碟于1988年获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 建瓯)下一篇:弓鱼

    建瓯市雨伞厂生产的出口花纸伞采用传统手工工艺,造型独特,外表美观,花鸟鱼虫图案瑰丽。有梅花、空边、多层、多用等200余种,是兼具摆设、装饰、实用的日用工艺品。1986年获省工艺美术百花奖,1988年获轻工部优质出口产品铜奖 ( 建瓯)下一篇:木碗、木纹杯、碟

建瓯芋饺

  芋饺也称“枷鞑仔”“嘎拉泽”。发源于福建省建瓯市并主要盛行于建瓯北部乡镇,主要是东游、水源、川石等地。不选用芋头而用芋子,其质细腻、软糯,嫩滑,浓稠,有粘性。做成后,芋饺肉馅非常鲜美,芋饺面皮可以滴水不露地,完好地隔绝煮芋饺的汤汁,吃起来既糯又柔,滑溜可口。下一篇:建瓯唱曲子

福矛窑酒

  建瓯黄华山酿酒有限公司名牌产品,享有“福建茅台”之美誉,该酒酱香幽雅,酒质醇正,口感柔和,空杯留香,荣获巴黎国际名优博览会金奖,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名酒”称号,并被指定为省政府宴请用酒,方毅、卢嘉锡、费孝通等国家领导人先后题词盛赞。( 建瓯)下一篇:建瓯板鸭

建瓯市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建安街道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通济街道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瓯宁街道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芝山街道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徐墩镇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吉阳镇 木碗、木纹杯、碟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锥栗 建瓯北苑贡茶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闽北水仙 辣炒鱿鱼圈 枣泥山药糕 建郡扁肉 囊炒肉 锥栗粽 潭甜桔柚 “北苑”乌龙茶 建瓯芋饺
房道镇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南雅镇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迪口镇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小桥镇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玉山镇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东游镇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东峰镇 建瓯北苑贡茶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建泽泻 建瓯锥栗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锥栗粽 建瓯芋饺 “北苑”乌龙茶 木碗、木纹杯、碟
小松镇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顺阳乡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水源乡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川石乡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龙村乡 东峰矮脚乌龙 建瓯北苑贡茶 建瓯锥栗 建泽泻 建瓯笋干 建瓯板鸭 建郡扁肉 枣泥山药糕 辣炒鱿鱼圈 闽北水仙 囊炒肉 木碗、木纹杯、碟 “北苑”乌龙茶 潭甜桔柚 建瓯东峰镇宋北苑御茶 锥栗粽

建瓯市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