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五通桥 | 介绍 五通桥区位于乐山市南24公里,是一座颇有特色的水乡古镇。涌斯河和芒溪河把五通桥分为四望关,青龙嘴、竹根滩三部分。五通桥依山傍水,青山照映,绿水环绕,玲珑秀丽,民俗独特。清代诗人李嗣源称赞“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故有“小西湖”之称。 五通桥融山、水、树、镇为一体,水多桥也多,镇内各种风格的桥把3片陆地连结起来,荡舟河上,穿行桥下,可领略小镇风光。五通桥的另一景观是这里的黄木角树,几百株苍劲雄伟,枝繁叶茂,童童如盖,树沿着河,街沿着树,形成了五通桥独特的风光。这里还是全国七大“游泳之乡”之一,芒溪河是天然的游泳训练场,多年来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游泳运动员。 五通桥还是青年英雄丁佑君烈士的故乡。菩提山上建有“丁佑君烈士纪念馆”,馆名匾额为-所书,馆内还陈列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这里绿树环绕,清新优美,还可鸟瞰整个市容。 五通桥每年五月端午节,都要举行传统的龙舟竞赛,规模宏大,场面壮观。 交通 从乐山市联运车站或新城南客运站都有到五通桥的班车,车次很多,票价3.5元左右。 |
农家博物馆 | 在五通桥林林总总的“农家乐”中,颇具特色的是地处牛华二龙山下的“龙山笑佛”。 这里没有其他“农家乐”麻将声声,也没有农家的饭菜,有的只是川南民居式的小青瓦住所和主人“廖云华”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总结。这位68多岁的民间老艺人,用他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批耐人寻味的作品,在自家房屋中向游人展示: 一曰“人与神”石壁雕刻长20多米,共分三组,第一组为“笑佛园”,以弥勒佛为中心,环绕着40余个现代人的笑像;第一组“八仙过海”栩栩如生;第三组观音现代众生相,在观音菩萨周围展现100多个现代人头像。这些组合都在二条龙身上,颇有创意,兴许在这人生百态的形象之中,您能找到自己的一幅。 二曰仿古陶艺和纸浆青铜雕塑。家里存列着的上百样仿青铜制品、均用纸浆制成,足可乱真,廖老师自制的陶艺品也在其中,极具观赏价值。 三曰近现代五通桥籍的书画家的作品,品味高雅独特,其中还有不少是廖老自己的作品,他们与其塑雕和藏品相映成趣。再加上廖老精彩的讲解,一定会让你收获不小的。 来牛华品麻辣烫、豆腐脑之余不妨到此坐一坐,看一看,听一听,兴许你会对人生有新的领悟。 |
杨宗祠 | 杨宗祠为文化旅游景点。 杨宗祠位于冠英镇岷江西岸约500米的民居群中,始建于清代乾隆12年,因杨始人中进士而建立。该祠西北向东南,与乐山大佛隔江相望,风水极佳。据传,此地为中国密教第六代祖师柳本尊的-所在地,方志云:“天池院有观音化柳本尊,门前有一进,曾剜一眼舍于井中,俗人目盲,取水洗立即愈”。 天池坝杨宗祠中的古井,至今完好,井边的红色“雅石”已被磨出坑,可见来取水者众多。祠堂占地2230平方米,是一座复四合院木结构建筑,牌楼式大门后为一座戏楼,与正堂、西厢结合,布局严整。两边的耳门,左边一个是用白石砌成,右边则用红色雅石砌成,红白二门:白征杨家文武双全,红白两道均为冠。在此古宅大院中,充满了奇闻异事,笔者收集一、二,以飧读者。 祠内有建祠时种植的古树金桂,每年花开三次,香飘天池,还有古树楠桢,参天之态。90年代,一位姓杨的校长将桢楠树出售,金桂也因此相继死去,卖树的校长因此患上脑溢血,卧床10多年。此为怪事之一。 在这大院中的各房间内,不管是有无人居住,都没有蜘蛛踪迹,多少年来均如此,当然蚊虫也很少见。在河西有些老宅无蚊虫,但无蜘蛛者,则是杨宗祠之独有。此为怪事之二。 在天池坝祠堂办学以来,学生中近视眼极少见,但离开学校去别处就读后,则开始出现近视,不知是祠中空气还是井水的原因,学生考试成绩也优于其他学校,此为怪事之三。 与杨宗祠相近的还有两座规模较大的祠堂(如陈家祠),均在解放后被拆掉,唯杨宗祠幸免,此为怪事之四。 |
丁佑君烈士纪念馆 | 丁佑君烈士纪念馆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丁佑君烈士纪念馆位于乐山五通桥区菩提山上,馆名匾额为-所书,馆内还陈列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这里绿树环绕,清新优美,还可鸟瞰整个市容。 丁佑君烈士,一九三一年诞生于本市瓦窑沱,一九四八年在成都市女子高中读书,深受解放战争胜利的鼓舞,曾积极参加党领导下的学生-。成都解放后,佑君同志立志献身革命,考入西康人民革命大学。在党的直接培养教育下,她进步很快,因学习努力,被评为模范,并且光荣的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党派佑君同志担任西昌女中军事代表。一九五零年九月十八日,佑君同志在西昌盐中区征粮工作中,不幸为-匪特围攻杀害。牺牲时,年十九岁。 在敌人面前,佑君同志正气磅礴严词拒绝了匪特的各种威胁利诱,虽遭百般-,备受酷刑,佑君同志始终不忘党的教育,表现了青年团员为革命事业忠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敌人以死相威胁,她坚决地说“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临难时还高呼:“中国0万岁!” |
五通桥河西第一农家乐 | 众所周知,五通桥是“农家乐”的发源地。1987年王家花园就已接待了外国游人,随之而兴起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形成了木鱼山农家乐群。然而,在河西片区农家乐却诞生于16年后的2003年。 “世外桃源”地处冠英镇大渡河桥南3公里的杨家场口,占地10余亩。因其后有一片桃花林而得名。园内花木葱茏、曲径通幽、具有江南园林的风味。鹅卵石铺成的小道、川西民居式的小屋、亭台楼阁、假山喷泉、鲜花绿树、园中有园、布局合理。特别是园中宾馆式的小屋更是温馨可人,给人以家的感觉。 园主从重庆请来星级宾馆的名厨,推出“江水煮江鱼”的特色美味。红味有:泡椒、豆瓣、火锅、霍香农家味;白味有:滋补、漂油、三鲜、广味。由于冠英地处岷江边,鱼溏多在河滩地上挖建而成,岷江水自流而入。所以这里的鱼和河鱼一样鲜嫩无比。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道士观 | 五通桥桥沟镇老龙坝的道士观和西坝镇的燃灯寺是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站在老龙山上极目远眺,浩浩荡荡的岷江和幽幽静静的沫溪河交汇于此,从此入口,宽阔的江面被收拢在不足1/10的峡谷之中,如进入无底的布袋,巨大的水流交织在一起,冲向老龙头,又被龙头收回,形成一个个巨大无比的漩窝。当地人说:每遇山水暴发,此处水声如雷。如天龙吞天水一般,气势如洪。当年从上游砍伐下来的木料也在此汇集,故在此也曾住着一支大渡河水运局的队伍,专门疏通,船工号子声声不绝于耳。 在解放前,老龙坝、道士观、燃灯寺是充满着危险意味的地名。与道士观遥相呼应的是河西的燃灯寺。这里是水流汇集之处,宽阔的江面在此收口,如三峡的瞿塘峡一般。古时,水运为首,来往的船只行于江面上稍有不慎则可能船毁人亡、葬身鱼腹。特别是月黑风高的夜晚,翻船事故不断。于是为人消灾的道士、普渡众生的和尚分别在东西两岸的悬崖上建起了道士观和燃灯寺。它们如航灯,为黑夜行船的人指明了方向,于是来往的客商、船工一般都会到此烧香祈求上苍保平安。这里香火随之旺了起来。 再说河西的龙形山脉,老龙头的确是惟妙惟肖,龙头为悬崖直向岷江伸出的上下两块巨石,龙身龙尾则是沿江的山脉组成,煞是壮观,就在这龙身上的悬崖绝壁上,有很多东汉时期的崖墓,尤其是在龙尾上,已被发掘的达200多座。当地有一个说法:“前曾伍后神堂,谁人葬着千百年的君王”。这也许就是这里有众多的东汉崖墓群的原因吧!在河东的一片坝,也就因此而得名为老龙坝了。 解放以后,道士观被当作粮站的仓库,燃灯寺则成为村民的居家之所。文革时,寺中的菩萨被毁,观中的神坛被推,连守门的石狮子也不放过,统统推进了岷江之中。但即使是现在,观寺的规模、气势、格局仍不减当年的雄姿。道士观、燃灯寺下的码头依然为来往的村民服务,只是不见了商客们的踪影罢了。 君若不信,可来此一游,或许将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宝子山上“洋房子 | 说起五通桥宝子山,都会联想到详房子的历史。曾经“洋房子”已成为五通桥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话说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谋复帝制,欲登九五,兴办“筹安会”向英、法、俄、德、日五国举办“善后大借款”。以全国盐税收入作抵,全国设稽核总所于北京,设川南稽核分所于自流井,五通桥则设稽核支所。在宝子山建有别墅一座人称:“宝子山上洋房子”。 五通桥英国人插手盐务管理,派洋人担任各级稽核所副职,而实权则操在英国人手中。宝子山洋房子就是当时兴建的。据老年人讲,洋房子建筑全部是按欧陆风格建造的,共三层,高约在20米左右,样式十分考究,分为前后花园。洋人丁思朝出由四名桥夫抬出,2名警卫,有一大狼狗相随,将一骨形木棒不断地抛出,那狼狗也不断地刁回。暮归也是如此,天气不好时,则不用去上班。 解放以后,洋房子收归公有,分给了那些无家可归的贫苦人家居住。在承包制后,一直保存至80年代中期。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搬出洋房子,于是这具有历史意义的遗存也被撤卖。如今宝子山的繁荣已成为过去,那里遗存下来的是一块规模宏大的宅基地,现在仍有一户农家居住在原来的厨房之中。 之所以要将别墅建在宝子山顶?一是因为其风景清幽可人。此外可以观老五通桥的全景,特别是四望关出关处,尽收眼底,以风水学的角度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地。二是此处上楼顶,则可通过望远镜监视,进出的盐、煤搬运的情况,从而使偷税成为徒劳。可见老牌资本主义管理之科学,工作之务实。三是生活与普通百姓完全分开,与大众没有更多的来往,高高在上…… 当地的农民们十分后悔撤除此建筑,如果保存至今,也是五通桥的旅游景点。一位老人说,如果洋人还回来,我们让出土地让他重修。不知英国人丁思是否健在,是否有意来桥重修别墅?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
西坝生姜 | 西坝生姜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明朝正统年间,西坝生姜被列为皇家贡品,有由 厚、味浓、脆爽、无筋的特点。因其特殊的地理水土,形如美女的纤纤玉手,又称“西坝的 仙女姜”,其产品沿岷江上下,深受沿岸居民的喜爱。 “西坝生姜美人指。”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西坝生姜以其鲜、嫩、香、脆,肉厚、味浓、脆爽、无筋的特点,被列为皇家贡品,一直到清代也没有因朝代更替而间断过。因其特殊的地理水土,西坝生姜形如美女的纤纤玉手,故称“西坝仙女姜”。据史料记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坝生姜种植面积为400-500亩,解放后常年种植面积为2000-3000亩,上世纪的1985年种植面积达6500亩,产鲜姜16250吨;1991年种植2600亩,产鲜姜6500吨,当年市场上供过于求,次年种植面积锐减至1600亩。 西坝生姜的发源地在老木孔,它涵盖西坝爱国等3个村和冠英河桥村。该地种植生姜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过去由于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西坝生姜是“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出现了“卖难”问题,影响了姜农的种植积极性。近年来,五通桥区积极探索提高姜农组织化程度,以支部为龙头,以协会为载体,以农民增收为目的,走标准化发展之路,作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姜农的生产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截至今年,仅冠英镇生姜种植面积就达9000亩,种植户近400户。 2014年,乐山市五通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申报的“西坝生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西坝生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五通桥区西坝镇、冠英镇、石麟镇、蔡金镇、新云乡、金山镇、辉山镇、桥沟镇、金粟镇、竹根镇、杨柳镇、牛华镇等共12个(乡)镇,15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9′45″-103°56′48″,北纬29°17′29″-29°31′30″,东与井研县接壤、南与犍为县相连、西与沙湾区交界、北与市中区毗邻。保护面积3万亩,年产量6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品质特征:西坝生姜形如玉指成形,色泽白净,姜头顶端红玉着甲。单株长20cm以上,鲜重0.5kg以上。分支多,皮薄,肉质细嫩,纤维少,辛辣味较浓,脆爽,商品性好。 (2)内在品质指标:西坝生姜粗纤维≤0.9%,维生素C≥1.8mg/100g。 (3)安全要求:西坝生姜执行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标准要求。 |
五香虫 | 五香虫 俗话说:“吃在四川”。四川的吃食千奇百怪,不亚于吃广州蛇,河南蚱蚂,法国蜗牛,非洲蚂蚁,古巴牛蛙。乐山市五通桥区竹根滩一带的人吃“打屁虫”久负盛名。 每到深秋初冬的傍晚,就有沿街叫卖打屁虫的。过去一分钱能买上十枚,现在要两分钱才吃得上一枚。下班后,星期天、节假日什么的,花上一块钱,买上一小碟,再斟上一杯五通桥“西坝三绝”之一的“呈全米酒”,或独操,或二人对酌,或三、五人轮流把盏,不用筷子,就着两个指头拣打屁虫下酒,再摆上四川的龙门阵,别有一番情趣。 看官,打屁虫是什么?打屁虫者,能打屁,放出臭气味的虫也。其学名叫椿象,又曰蝽,属昆虫纲异翅亚目(Heteroptera),据《辞海》载这类昆虫品目繁多,约三万多种,这种能吃的打屁虫只是其中一种。 打屁虫体形扁平椭圆似胡豆状,黑灰色,体长约2公厘,体前部有三对脚,会爬行,背部有双层翅善飞,体后部有挥发臭腺开口,遇敌即放出臭气,或散发怪异气味,故得“打屁虫”“屁蛋虫”“放屁虫”之浑名。 打屁虫的生活习性,白天到山上觅植物技叶汁为食,傍晚飞到河边卵石坝里的卵石下栖身,五通桥地处岷江河畔,浅丘地貌,有平坝,有山有水有树,竹根滩沿河卵石较多,很适宜打屁虫的繁殖。 捕捉打屁虫很辛苦,须起大早,有大雾天是必去的,因为这种天气打屁虫到河坝卵石下栖身的最多,通常一平方米的卵石下栖身的有一、二枚,多则十多枚。 深秋的早晨,北风卷着团团浓雾扑面而来,气温低到五、六度,捕捉者不时把双手放到口边哈气取暖,蹲着把那冰凉的石头翻个个,真够受的了,但打屁虫就在下面,还必须抓紧时机,因为,只要天一放晴,雾一散,太阳高挂,打屁虫就会蠢蠢欲动,进而很快飞走。 捕捉者大多带一小布袋去捕捉,虽然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但只要布袋里的打屁虫在不断地增加,捕捉者的脸上就始终挂着微笑,一般人一个早晨能捉到几十只,有经验者不用说是上千只的收获罗。 打屁虫的烹饪工艺很简单,首先,要把好“杀尿”关,将打尿虫放到七、八十度的热水中烫杀,杀其尿(迫使打屁虫将尿全部排出),放其屁(臭气),去掉骚臭味,然后,放入铁锅,不放油(打屁虫自含油脂),用小火炕脆,再加食盐少许即可食用。 制成品呈油黑色,黑里透黄,头、翅、脚居在,这能吃么?能!不信你尝!初试者往往不站贸然行动,于是小心翼地拣上一枚丢入口中,“嘣吱!”一声,一股特殊的香脆味油然而生,“真香!”,品味者必定一枚一枚地吃将起来,直到把最后一枚送入腹中。 人们都说打屁虫“闻有怪香,咬有脆感,嚼有滋味,吃了开胃。” 所以,制成品都不再谑称“打屁虫”,而尊以川味的“五味”之“五香”为“五香虫”的雅号,沿街叫卖者也都声呼:“五香虫!”。 |
参麦团鱼 | 参麦团鱼 色香味: 鱼肉软烂、焾滑利口、汤汁浓厚、蛋味浓郁、并具有滋阴补血、益气健脾之功效 主料: 活团鱼一只(约500--1000克)、人参5克、获菩10克、浮麦20克、鸡蛋一个、火腿肉50克 辅料:姜15克、葱15克、食盐3克、料酒15克、蛛精1克,鸡汤叩克、生板油50克 制作: 1、将团鱼斩去头颈,沥净血水,放在盆内加沸水烫3分钟后取出,用小刀刮去背部和裙边上的黑膜,再剥去四脚上的白衣,斩去爪、尾及腹壳,取出内脏,洗净; 2、炒锅置火上,放入清水和团鱼,烧沸后用炆火煮约半小时捞出,放入温水中,撕去黄油,剔去背壳、腹甲、甲肢粗骨,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入放入碗中; 3、将火腿肉切成小片,生板油切成丁,盖在团鱼上面,将调料的一半(味精暂不用)、姜米、清汤适量一并放入碗中,将浮麦、获菩用布包好扎口,放入汤中; 4、人参打成细粉撒在上面,用湿棉纸封好碗口,上笼蒸3小时至团鱼酥烂; 5、团鱼出笼后拣去葱节,翻碗,将原汤倒入锅里,用剩下的一半调料及味精少许调味,烧沸后打去浮沫,再打一个鸡蛋在汤内,略煮后浇在团鱼上即成。 |
黄鸡肉 | 黄鸡肉 在五通桥的老人们的记忆中,“黄鸡肉”是随着那充满磁性的吆喝声:“黄鸡肉……一点两点,一分二分……” 而带来的让垂涎的美味佳肴,每天家中等的就是美味鸡肉块,红红的、油油的、亮亮的,食之嫩、香、辣、甜、麻俱全,让人吃后难忘,自然渐渐有各起来。 制作这美味的人名:黄世海的正名已被人谈忘了,但是,人们记住了这道美味:“黄鸡肉” 。 于是却被大家传了下来。 如今,“黄鸡肉” 在四川、重庆两地的名气飚升,成为有车族到五通桥、乐山的必吃的品种。 在五通桥、西坝平畴千里、岷江蜿蜒,盛产花生、黄豆。每年秋收之后,农家鸡群就在收辽花生、豆子的空地上放养,自由地觅食土中残留的花生、豆子、蚯蚓,个个吃得精精壮壮、白白胖胖。用它来做菜,煎、炒、炖、炸款款都是上品,其中白砍鸡尤为上口。 上好的天然原料故然为“黄鸡肉” 的鲜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黄家祖传的独特制作工艺却是黄鸡肉味逆独秀于同行的秘诀。据黄世海老先生讲,他的手艺是其母亲教授的,同时告诉他秘诀不可外传,特别是在汁水的煎熬配方上自成一家。所以工艺过程是可以公开的,当然要知其中的奥秘还得在师傅的实际操作中慢慢地体会。现在已年过七十的老人给我们边杀鸡边一一道来: 必须选用精神旺健的当年仔公鸡,杀口要小、血要流尽;放到烫水中去尽毛和油皮,去其内脏;再放入请水中洗净待用;将大锅中的水烧热加入姜等混合好的香料和鸡一起慢火煮开,边煮边翻动让鸡能熟到火候即可;捞起后再次用清水洗鸡入竹篮之中备用。备汁水比较简单,用已配制好的料加鸡骨头一起下沙锅中熬制即可,至于火候则全凭经验的积累。 现在,老黄鸡肉已将他的技术工艺传授给他的儿子,希望他能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们能品尝到黄家祖传的正宗“黄鸡肉”。 |
五通桥豆腐乳 | .“五通桥豆腐乳”是五通桥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而孕育出来的一种天然的微生物霉菌,此种霉菌有特别的淳香,可以食用,其状如雏鹅的毛绒,毛丝生长在发酵的腐乳块上直立向上而生,不分枝,毛丝长度日8--10公分,最长的可达12公分。这种霉菌是1938年由中国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一批老一代科学家首次发现,命名为:“中国五通桥毛霉” 。由方兴艿丶肖永澜执笔撰写论文发表在当年的,《黄海》杂志第四期,引起了世界徵生物学界的轰动,五通桥毛霉豆腐乳走出了国门被外国人称为“中国黄油” 。 “五通桥豆腐乳”色泽乳黄,块形整齐、质地细腻。素有腐乳中的黄金的说法,含在口中无需咀嚼即可融化,其香味浓郁、香气扑鼻、回味无穷!在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张大千、丰子恺、冯玉祥、-等名人在五通桥时都把“五通桥豆腐乳”作为他们必备的佐餐。1962年,当-委员长吃到“五通桥豆腐乳”时赞不绝口,称它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五通桥豆腐乳”制作工艺细腻严谨,从磨浆、点脑到定型、蒸胚、划胚、培菌、后发酵都有一套严格程序,选材也很讲究。制作豆腐乳块小,质地细滑松软,色呈淡黄透亮,味道鲜美奇香,营养丰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是人们常用的食品,同时又是烹饪的作料。 丰富的营养价值 1、“五通桥豆腐乳”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其蛋白质含量也在15%左右,是牛奶的5倍,且为水解蛋白质,人体可吸收率高达92%-96%,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抗动脉硬化、改善肥胖、抑制老化; 2、 “五通桥毛霉豆腐乳”中的钙含量是牛奶的3倍,铁含量是牛奶的25倍,锌含量与牛奶相近,而胆固醇几乎为零; 3、 “五通桥豆腐乳”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每人每天食用100g就能满足人体对各种氨基酸的需求; 4、 “五通桥豆腐乳”中的大豆异黄酮能够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相结合,对雌激素进行双向调节,且无副作用,因此,被称为“植物雌激素”。同时,大豆异黄酮能减少蛋丢失,促进骨生长,提高骨密度、抗氧化,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改善肤质、抗衰老、预防骨质疏松、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乳腺癌、改善经期不适、预防老年痴呆、改善更年期不适等作用; 5、 “五通桥豆腐乳”中的脂肪成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占到80%以上,因而能降低饱和脂肪酸的不利作用,降低胆固醇;腐乳中脂肪酸-亚油酸含量高达50%以上,且含有10%左右的&-亚麻酸(与深海鱼油EPA、DHA有同样功能的W—3型脂肪酸),能逐步清除血液中的垃圾,达到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 6、 “五通桥豆腐乳”中还含有卵磷脂,能改善大脑的神经中突、起到增强记忆、改善学习、防老年痴呆作用。 五通桥豆腐乳产地范围为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现辖行政区域。 |
虾须牛肉 | 虾须牛肉 原料:鲜牛肉、盐、曲酒、姜、葱、红油辣椒、花椒油、白糖、味精、香油、熟菜油。 制法: 1、牛肉洗净切成较大薄片,加盐、曲酒、姜、葱码味6小时,入笼内蒸熟,出笼晾凉,撕成细丝。 2、将牛肉丝放入油锅内炸酥捞出,加入白糖、味精、红油辣椒、花椒油、香油拌匀,装盘即成。 特点:麻辣味浓,干香滋润。 |
西坝豆腐 | 西坝豆腐问世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同世间任何一件有价值的商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样,西坝豆腐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西坝豆腐制品种类的逐步繁多,豆腐菜肴的日益丰富,豆腐品尝的方法和感受,豆腐的精神和品质,林林总总,构成了独特的“ 西坝豆腐文化”。她是美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以西坝豆腐为载体,以豆腐的独特品味、丰富营养、风格品质、蕴含哲理、历史渊源等为基础,由饮食渗透到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种文化。 民间流传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西坝豆腐故事,通俗朴实的豆腐歌谣,富有哲理的豆腐谚语与幽默风趣的豆腐歇后语,这些劳动人民的口头作品,是豆腐文化的源头。宋、元、明、清咏豆腐题材的古体诗就有20余种,今人咏豆腐的旧体诗词和新诗也在百首以上。这些诗词追溯了豆腐的源头,凭吊了西坝豆腐的发明人,描述了西坝豆腐的制作工艺,赞美了西坝豆腐的优美质地,解释了西坝豆腐蕴含的哲理,内容极为丰富。 西坝人代代相传,特别是宋陈抟老祖,不断改进工艺。在选料浸泡、上磨、挤浆、烧煮、压单等工序 上都有特别的讲究。用料:本地当年产小黄豆,加“凉水井”的水,上石磨磨制。“皮肤退 尽见精华,旋转磨上流浆液”,制成的豆腐白如玉、细若脂;通过烧、炸、炒、熘、蒸、拌 ,烹饪出360多种菜肴,荟萃成精炒的豆腐宴席,让人惊叹不已。与众不同之处: 一是口感细腻绵滑、营养倍加丰富; 二是细若凝脂,洁白如玉,清鲜柔嫩; 三是托于手中晃动而不散塌,掷于汤中久煮而不沉碎。其味在清淡中藏着鲜美,吃起来适口清爽生津,可荤可素,历史上曾作为贡品。如今用西坝豆腐制作的“豆腐宴”已经成为乐山地区独具一格的上等豆腐宴席。有文人品过西坝豆腐赞道 :“四川豆腐甲天下,西坝豆腐冠四川。” 西坝豆腐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医疗保健作用。豆腐及其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常食用豆腐,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减少动脉硬化机会。嫩豆腐中还含有大豆磷脂,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细胞的正常活动和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经常食用豆腐不仅对神经衰弱和体质虚弱的人有所裨益,而且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患者有一定的辅助疗效。目前西坝豆腐已经被全球公认为“国际性保健食品。” |
五通桥苦笋 | 苦竹是五通桥的一种生态特色产品。在五通桥,种植苦竹形象地被农民称为“懒庄稼”。随着苦竹面积的增多,苦笋产量的逐年增加,为了解决销售问题,该区利用“天府农业信息网”工作平台,发布苦笋供销信息,吸引外地商贩前来洽谈购买事宜,把苦笋销往了成都、德阳、绵阳等大中城市。部分农村能人办起了苦笋加工厂,把鲜笋做成罐头,产品远销上海、河北、重庆等地,年销售收入200万元。 苦笋,傣语称为“糯烘”,是学名叫做苦竹的竹子萌发的嫩笋。苦竹,茎杆细直。粗者,直径可达4厘米左右;细者,仅手指般粗细。这种竹子,单株散生成林,春初开始发笋,抽笋期长达4个多月。从土中挖出的苦笋,带点甜味。笋茎出土长长以后,苦味极浓,故有苦笋之名。 |
地区 | 特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