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勐海茶 | 勐海普洱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特产。普洱茶茗重天下,勐海茶香飘万里。 勐海,无愧于“普洱茶圣地”的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勐海茶优质的原料;源远流长的种茶、制茶、贸茶历史,积淀出茶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与创新中的神奇绝妙工艺,凝聚出品质独特、琳琅满目、陈韵诱人的普洱茶。 勐海,保存完整的古茶树资源4.6万多亩 ,1700多年的巴达贺松野生型茶树王800多年的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已经在百姓心中成为了神树。是一座座古茶山,一棵棵古老的茶树,一片片醇香的普洱茶,把勐海的神韵传到世界各地。 勐海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云南省唯一的茶叶科学研究所就座落于勐海县内。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许多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地方品种,既可从中选出良种推广,又可作进一步选育良种的种质资源。这一优势,为全国其他茶区所望尘莫及。经审定,勐海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3个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云选9号等11个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 勐海茶厂生产的7572熟饼、7542生饼是目前评判普洱茶品质的标准产品。7572熟饼采用金毫细茶撒面,青壮茶青为里茶,发酵适度,色泽褐红,滋味醇厚,汤色透亮,综合品质较高。7542生饼以肥壮茶青为里,幼嫩芽撒面,拼配得当,面茶色泽乌润青毫,香气纯正持久,有花果味,滋味浓厚,回甘好,汤色黄亮,叶底匀齐。 而今的勐海,普洱茶可谓群星闪耀,百花齐放。“大益”的“味最酽”、“V93”、 “金针白莲”、“红妆”、“宫廷普洱”、“暗香普饼”、“玉润”、“0732”等18个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级金奖产品。“黎明”、“郎和”、“兴海”、“云茶科技”、“博友 ”、“七彩云南”、“陈升”等一大批骨干企业的产品品质上乘,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勐海普洱茶品牌闪耀,名扬天下。 |
西双版纳小粒咖啡 | 小粒咖啡是西双版纳的重要的咖啡品种,浓郁的香醇之中,有一种特有的回甜,是热非洲出产的咖啡所不能比拟的。在版纳的热作所可以买到加工好了的小粒咖啡,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咖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蔗糖以及淀粉、咖啡因等物质,制成饮料后香气浓郁、滋味可口、营养丰富,因而成了和茶叶、可可组成的世界三大饮料,并雄居榜首。云南咖啡属阿拉伯原种的变异种,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而成,一般称为云南小粒种咖啡,已有一百多年的栽培历史。 |
布朗族菜 | 布朗族菜 布朗族有“不吃烤肉,不算尝过肉香”的说法。所以烤食的东西多有烤山鼠肉、斑鸠肉、鱼、猪肉、牛肉;另外,还有卵石鲜鱼汤、螃蟹松、螃蟹肉剁生、油炸花蜘蛛、蝉酱、包烧鲜鱼、酸味菜(酸肉、酸鱼、酸笋)等。除以上所介绍的外,瑶族、基诺族及其它民族也有相似的烹调方法,但民族不同,煮法、炒法、烤法也就不同,风味各异。 到美丽的西双版纳不仅要看风景,还要尝美食,因为这里的特色菜很多,颇能体现少数民族饮食风貌,比如布朗族的特色菜,经常采集的野菜有布格多(野芭蕉花)、赛短(野芭蕉心)、得娃(酸荞菜)、得格瓦(蕨菜)、格瓦翁(水蕨菜)、得格不鲁(水芹菜)、帕冷(水薄荷)、竹笋、野蘑菇等。 布朗族烹饪食品的方法,主要有包烧、烘烤、煎炸、炒、舂拌、蒸和煮。贫苦人家做菜极少使用炊具,烹饪时,将鱼、肉、瓜豆、野菜切碎以后,拌上食盐、辣椒、苤菜根、姜、蒜、芫荽等佐料,用芭蕉叶或冬叶包裹成包,置于火塘内焐烧至熟,供食用。在布朗族菜肴中,原料和烹饪方法具有民族特色的,有撒嘎当、波弯阿勒、撒阿永、嘎哽等几种。 撒嘎当,即螃蟹剁生。以新鲜螃蟹为主要原料,配以糊辣椒粉、姜末、蒜泥、芫荽、南瓜籽、炒米面等佐料调制。加工时,将螃蟹敲死放在火塘中翻烧至熟,去掉硬壳后剁细成泥状,加适量食盐、糊辣椒末、蒜泥、熟南瓜子面、炒米面调拌均匀即成。这道菜味香、辣、鲜,用糯米饭蘸吃,或用萝卜、白菜、水薄荷、野芹菜等蘸吃均可。 波弯阿勒,是油炸花蜘蛛。这种叫阿勒的花蜘蛛,在野外林间结网,个儿有小手指般大,身上长有花斑。圆鼓鼓的肚子里,是具有丰富蛋白质的乳白色汁液。人们上山下地时,用树枝裹缠蜘蛛所结的网,把花蜘蛛网在网内带回。烹饪时,去掉蜘蛛头脚,仅用圆肚作为原料,只需用清水冲洗一遍,便可投入油锅煎炸供食。油炸花蜘蛛,香味扑鼻,与油炸蜂蛹一样喷香可口。它是一道营养丰富,加工方法简单,风味独特的食品。 撒阿永,可译为蝉酱。以蝉为主要原料,加以糊辣椒粉、野花椒粉、姜、蒜、芫荽等佐料调制,这道菜只能在初夏之时制作。雨水刚落地时,蝉常常于夜间在有浅水的洼地上云集。人们趁机将蝉捕来,去羽,去脚,蒸熟剁细,拌上糊辣椒粉、姜末、蒜泥、野花椒粉、芫荽,加适量食盐调拌成糊状而供食用。味虽谈不上美,但营养丰富,特色独具。 嘎哽,可译为包烧鲜鱼。以鲜鱼(小鱼)为主要原料,加姜、蒜等佐料加工。烹饪时,将鱼儿剖腹,挤除内脏,洗净,加抹食盐、糊辣椒粉,掺以蒜泥、姜末、芫荽、苤菜等佐料(若包烧大鱼,佐料应填入鱼腹),用芭蕉叶或冬叶严实包裹,焐于火塘的炭火下烧熟供食。这道菜不用油,但味鲜美,具有山野食品特色。 |
七子饼茶 | 七子饼茶又称圆茶,是云南的一种传统名茶。七子饼茶属紧压茶,外形美观,为圆饼形,酷似满月。因为每七饼茶包装为一筒,所以称七子饼茶,以勐海县所产的茶叶为原料制成的七子饼茶质量最佳。 |
西双版纳氆氇 | 氆氇是藏族制作衣服和坐垫的一种羊毛织品,种类多样,色彩艳丽,是门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氆氇实为手工织成的毛呢,也叫藏毛昵。氆氇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相传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藏族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如内地的棉布一样重要而普及。 氆氇为藏族人民以手工制作,细密平整,质软光滑,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是以西宁羊毛为原料,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 一、将羊毛用纺锤拈成线,借助简单纺架手工操作。用此方法,一个技术熟练的妇女,一天可织近3米氆氇。 二、将羊毛用纺车纺成线,再用梯形木结构织机纺织。 织氆氇用的是老式木棱织机,织好以后是白色的,宽24厘米左右,可以作男式服装。但一般都要染成黑色,也有染成红、绿等色彩。因氆氇是羊毛织品,结实耐用,保暖性好,所以很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它用于制作衣服和坐垫,有不同粗细等10多个品种,手工生产一般用纺锤捻线,织机织造,宽约40厘米。毛线用茜草、大黄、荞麦和核桃皮等做染料,可染成赭红、黄、绿等颜色。 |
傣族黑陶 | 黑陶是傣族民间的传统手工制品。1995年,为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勐海县景真八角亭旁兴建了工艺美术黑陶厂,生产土黑陶制品。先后开发出坛、罐、瓶、烟具、茶具、陶马、陶牛等63个系列产品。产品造型新颖别致,雕刻精细,图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黑陶茶具泡茶、醇香之味保持长久。黑陶花瓶插花,有较好的保鲜作用。黑陶产品很受游客喜爱。 |
西双版纳柚子 | 西双版纳柚子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特产。柚子俗称大泡果,西双版纳傣语称“麻景掌”或“麻哦”。西双版纳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景洪,橄榄坝,勐仑,勐腊等低海拔河谷盆地。 柚子树属芸香料果木,植株强健,分枝较多,每年春天开花结果,花朵色白气香。果实单个生长或二三个结团生长,果型呈扁球形或尖圆形,果实硕大,单果重在1-3千克之间,幼果青绿生辉,成熟时果皮淡黄或绿黄。果皮光滑,密生油腺,含有气味特殊的黄色挥发油,果皮较厚,内层泡松柔软状若海绵。果实耐储存搬运,只要不压破果肉,保存十天半月均不会坏。果肉多瓣聚合,一个果实内有瓤瓣12-18瓣,瓣内果肉是粒状瓤,有白色,红色两种,味甜或酸甜。带皮柚子果实,含柚皮甙,枳属甙,新橙皮甙,油皮素-4,葡萄糖甙-7,并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菸酸,钙,磷,铁及挥发油。果皮含挥发油0.3-0.9%。幼果味酸,民间常用幼果干片煎汤医治尿急,尿痛。 西双版纳种植的柚子品种较多,外引品种有沙甜柚,晚白柚等,当地品种有勐仑早,冬试早,勐罕柚,曼赛龙柚等。勐仑早,冬试早属早属品种,秋初时节便可上市,曼赛龙柚成熟较晚,秋末冬初方可上市,瓤瓣呈粉红色,食味比勐仑早略酸,但汁多肉细。西双版纳柚子的栽培面积约20000亩,年产柚子40000余吨。 |
沱茶 | 云南沱茶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名茶,沱茶现由云南下关茶厂生产,属紧压茶类, 又名“下关沦茶”。其形如倒置的碗状,有两种不同的规格:一种是采用普洱散茶作原料,精制成沱茶,有外形美观,紧压成团,沉实优雅。其色褐红,汤色明亮,滋味醇和,芳香绵长。另一种是选用滇南茶区的优质青毛茶加工制成,具有色泽乌润,汤色清澈,馥郁清香,醇浓甘甜等特点。 |
傣味撒撇 | 撒撇:为德宏、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傣族喜好的菜肴,各地做法不尽相同,“撒”系傣语,汉语意为凉拌;德宏傣族做法由蘸水和附菜组成,蘸水分柠檬撒撇、牛撒撇等,附菜有傣族特制细米线、黄瓜、刺五加、水乡菜、苦笋、马蹄菜等;柠檬撒撇味酸,有清凉解暑功效;牛撒撇味苦,有清热功效。牛撒撇这道菜具有药膳价值,可以帮助消化、健胃、消暑祛热。临沧地区的牛撒撇与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牛撒撇是不一样的。 牛撒撇主原料 主要原料是牛肚(即牛胃,汉族叫牛百叶)。 牛撒撇的独特佐料 牛撒撇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所用的独特的佐料——牛胃里已和胃液混合在一起,但还没被消化吸收的东西。听上去似乎难以置信,然而如果没有它,牛撒撇就不能成其为牛撒撇。 制作牛撒撇的方法: 在杀牛前一个多小时,给牛喂一些傣乡特有的野草——五加叶和香辣蓼草。五加叶因为周边长刺,所以也叫刺五加,是一种清凉、味苦的中草药。香辣蓼草叶型似辣椒叶,味道又辣又苦,具有杀菌的功效。 牛开膛后,把牛肚洗净,放在开水里烫两分钟,捞出来后快速刮洗干净,切成条,然后放佐料;从牛胃里取出初步消化的草汁,跟牛肚拌在一起,再加上其他佐料:小米辣、花椒面、花生末、八角、草果面、味精、盐;再放一些新鲜的切细了的五加叶和香辣蓼草,拌上从山里采来的野香葱——牛撒撇就制成了。对了,还要加上另一种你无法想象的东西:牛的小肠里的一种很苦的汁水。加了这种苦水的牛撒撇才是风味最地道的牛撒撇! |
勐海竹筒鸡 | 勐海竹筒鸡 勐海竹筒鸡是一道哈尼风味名菜,只有在来了高贵的客人时,热情好客的哈尼人才会用竹筒鸡招待客人,他的选料和竹筒烧肉差不多。此菜鲜香清雅,滋软滑嫩,制作独特,带有一种蛮野的风味。 |
傣族酸肉 | 傣族酸肉是指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善于腌渍酸肉,所腌酸肉,以西双版纳旅游食品中酸牛筋和酸牛头脚最具特色。 西双版纳傣族所腌酸肉,以西双版纳旅游食品酸牛筋和酸牛头脚最具特色。 西双版纳酸牛筋:以牛筋(主要为蹄筋)为原料腌制,加工西双版纳酸牛筋时,将牛筋上的油、肉、粘膜等杂质剔去,取纯牛筋切条,将西双版纳傣族酸牛筋煮至可以嚼食程度,捞出用冷水淘洗、滤干、晾冷。拌以适量食盐、辣椒、西双版纳野花椒、蒜瓣、姜末,装入瓦坛密封腌渍,使西双版纳牛筋形成纯正酸味时食用。这道菜,筋白而净,清清爽爽,味微酸,香辣适口,是西双版纳当地傣味餐馆一道独具风格的西双版纳旅游食品主菜。 酸腌牛头脚:一般以一个牛头、4只牛脚为主要原料,先用沸水烧烫牛头、牛脚,刮尽牛毛(有不尽之毛,应用火燎烧后刮除),剔去头骨、脚骨,仅取皮肉用淘米水浸泡,认真搓揉清洗,再用清水漂洗,煮熟晾干,皮肉切片、牛筋切条,加食盐、姜末、蒜末、辣椒面、桔皮、花椒叶、野花椒等佐料和少许稀饭搅拌均匀,装入坛内或竹筒内密封腌制3-5天,使牛肉形成纯正酸味时食用。腌制的牛头脚筋肉,味略酸辛,无油腻感,清凉爽口,宜作夏日冷盘。 |
个旧锡制工艺品 | 锡制工艺品是云南个旧锡工艺美术厂生产的传统产品。1980年获云南省和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1990年在中国妇女儿童博览会上获金奖。 该产品始自明末清初,系以个旧出产的99.75%以上高纯度精锡为主要原料,经过熔化、压片、下料造型、抛光、装接、擦亮等工序制作,再精镂细雕富有民族特色的白描山水花草、翎毛鱼虫、动物图案而成。具有“色似银、亮如镜、光彩夺目、独具风格”的外形特征和抗碱、无毒、不锈的防腐蚀性能。观赏、收藏价值极高,行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生产的虎纹笔筒、、小水烟筒、花耳香炉、龙耳香炉、唐马、凤蜡台、牛顶罐被评为国家一级永久收藏珍品。 |
包烧鲜鱼 | 包烧鲜鱼是布朗族的传统名莱,鲜香俱备,味美可口。其制作方法:把鱼剖开洗净,将辣椒、姜末、芫荽、野花椒、盐等各种佐料切细拌匀后填人鱼腹内,再用芭蕉叶包好,捂在火塘的炭火下面,烧熟即可食用。( 西双版纳) |
曼根傣贡稻米 | 曼根傣贡稻米位于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的梦幻之城——西双版纳,是一家生产优质大米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云南六大名米之一,生产的大米,口感绵软、香甜,饭粒油光,冷后不回生,是目前国内外大米市场中的精品,深受各地消费者的亲睐。。 曼根——汉语意为“兴旺发达”,水之族——傣族生活繁衍聚居地,先进的生态保护观念,传承与傣家村寨,优越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一直流淌至今。 曼根自古出产贡米,供奉佛寺、僧侣、土司头人,如今凝聚历史文化积淀、现代农业科研、傣家人精心种植,种植出响起宜人、柔软可口、品质纯正的优质贡米,呈奉社会。 |
喃咪 | 喃咪是傣语,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酱。是用西红柿在炭火上烧熟,去皮,然后与葱、蒜、芜荽、香蓼草、野花椒、剁碎的小米椒、盐拌和而成。通常喃咪与一些煎炸的食品共吃,如果再加上一种当地产的酸果,借那种植物的酸味就更加可口了。 传说,它是由一对无儿无女的孤独老人首先制作的。老两口居住的寨子叫“曼炸”,承担着为封建领主烹饪食品的劳役。有一年过年时节,领主的管家突发奇想,下令曼炸寨的每位住户做一道美食送进领主司署,让参加“赶摆”(即娱乐性1)的头人品尝。于是,有的住户做剁生,有的做烤肉,有的做年糕,有的煎竹蛹,有的蒸鱼卵……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而这一对孤独老人别说鸡鸭鱼肉,就是时鲜小菜也拿不出来,他们的菜园子里仅有几株已经抽薹开花的青菜。为了应付差事,两位老人只好把几株留种的青菜砍来,洗净剁细,煮熬成菜汤。为把又老又硬的菜茎煮烂,老人不断加柴旺火,添水加汤,熬煮了整整一宿。至次日清晨,土锅里的菜汤已熬成膏。他们一尝觉得味道还不错,便细心地剔去没有煮烂的菜渣,在菜膏里加入食盐、蒜泥、辣椒和芫荽等调料,拌匀,然后拿了几碗送进领主司署。 这些绿汪汪的东西,达官贵人谁也没有见过,因此一上桌便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管家用筷子蘸了一点尝了尝,觉得味道不同一般,便请领主品尝。领主一尝,便连声称赞。其他1一听也都争先品尝,凡尝到过这道菜的人,个个啧啧称奇。大家都问领主厨师:这菜叫什么名?用什么原料做的?厨师也是头次见到这道菜,于是便跑去找到两位老人,询问做菜的方法。老人把详细情况告诉了他,并请他给这道菜取个名。厨师给这道菜取名“喃咪帕”,并找来一些鱼腥草、生萝卜让领主等人蘸着喃咪帕吃。从那以后,喃咪帕便在西双版纳各地流传开来,成为家喻户晓、人人喜欢食用的家常菜。 现在,西双版纳境内流行的喃咪除喃咪帕外,还有“喃咪麻克满”(番茄酱)、“喃咪阿”(芝麻酱)、“喃咪托领”(花生酱)、“喃咪麻个”(橄榄青果酱)、“喃咪巴”(鱼酱)、“喃咪布哈”(螃蟹酱)、“喃咪糯”(酸笋酱)等。 |
舂木瓜 | 舂木瓜 走进西双版纳傣族村寨,见得最多的要数木瓜树,竹楼前、篱笆旁都会栽种着成排的木瓜树,不仅可以起到绿化美化庭院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还是制作傣家风味美食“舂木瓜”的首选原料。 舂木瓜是一种美味菜肴。制作舂木瓜有两道工序。做法是先把木瓜剁成丝,然后把新鲜辣椒、西红柿、柠檬、盐、糖、味精、鱼露等放进石臼里,用石杵舂成糊状,再与木瓜丝拌合,酸、甜、辣、咸和带有鱼露特殊味道的舂木瓜便做成了。 |
地区 | 特产 |
---|---|
章朗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