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西双版纳州

西双版纳州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西双版纳小耳猪

  勐腊小耳猪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特产。其体躯短小,耳竖立或向外横伸,背腰宽广,全身丰满,皮薄、毛稀,被毛以纯黑为主,其次为“六白”和黑白花,还有少量棕色的,0多为5对。   勐腊小耳猪按体型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猪体型较大,面平直,额宽,耳稍大,多向两侧平伸或直立,颈部短、厚,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四肢较粗壮,毛色以全黑为主,间在额心、尾尖或四肢系部以下有白毛;小型猪体型短小,有“冬瓜身,骡子0,麂子蹄”之称,头小,额平无皱纹,耳小直立而灵活,耳宽大于耳长,嘴筒稍长,颈短肥厚,下有肉垂,背腰多平直,臀部丰圆,大腿肌肉丰满,四肢短细、直立,蹄小坚实;中型猪体型外貌介于大、小型猪之间。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特色猪肉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这给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低胆固醇的小耳朵猪养殖带来了商机。为了鼓励群众积极发展小耳朵猪养殖业,2009年,勐腊县加大了小耳朵猪产业扶持力度,认真落实能繁母猪饲养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抓实抓好市场引导、技术培训、动物防疫及保种工作,每年还安排20万元扶持小耳朵猪养殖专业户,并建立能繁母猪重大病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保险制度,有效降低农户养猪风险。同时,勐腊县农业局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建设,按照《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标准》,新建了科学、卫生的猪舍,极大改善了村寨的环境卫生和养殖基础设施,带动了农民和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拓宽了人民群众的致富渠道。   截至目前,勐腊县共有瑶区乡冬瓜猪农民专业合作社等2个小耳朵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荣康小耳朵猪扩繁场,龙巴小组、苗旧寨等7个小耳朵猪养殖示范小区,全县小耳朵猪存栏达到35000头,年出栏可达15000头,全年销售收入可达2160万元。   下一篇:勐腊普洱茶

勐海茶

  勐海普洱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特产。普洱茶茗重天下,勐海茶香飘万里。   勐海,无愧于“普洱茶圣地”的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勐海茶优质的原料;源远流长的种茶、制茶、贸茶历史,积淀出茶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与创新中的神奇绝妙工艺,凝聚出品质独特、琳琅满目、陈韵诱人的普洱茶。   勐海,保存完整的古茶树资源4.6万多亩 ,1700多年的巴达贺松野生型茶树王800多年的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已经在百姓心中成为了神树。是一座座古茶山,一棵棵古老的茶树,一片片醇香的普洱茶,把勐海的神韵传到世界各地。   勐海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云南省唯一的茶叶科学研究所就座落于勐海县内。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许多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地方品种,既可从中选出良种推广,又可作进一步选育良种的种质资源。这一优势,为全国其他茶区所望尘莫及。经审定,勐海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3个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云选9号等11个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   勐海茶厂生产的7572熟饼、7542生饼是目前评判普洱茶品质的标准产品。7572熟饼采用金毫细茶撒面,青壮茶青为里茶,发酵适度,色泽褐红,滋味醇厚,汤色透亮,综合品质较高。7542生饼以肥壮茶青为里,幼嫩芽撒面,拼配得当,面茶色泽乌润青毫,香气纯正持久,有花果味,滋味浓厚,回甘好,汤色黄亮,叶底匀齐。   而今的勐海,普洱茶可谓群星闪耀,百花齐放。“大益”的“味最酽”、“V93”、 “金针白莲”、“红妆”、“宫廷普洱”、“暗香普饼”、“玉润”、“0732”等18个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级金奖产品。“黎明”、“郎和”、“兴海”、“云茶科技”、“博友 ”、“七彩云南”、“陈升”等一大批骨干企业的产品品质上乘,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勐海普洱茶品牌闪耀,名扬天下。   下一篇:西双版纳柚子

滇南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产于云南省勐腊、瑞丽、盈江等地。其体躯短小,耳竖立或向外横伸,背腰宽广,全身丰满,皮薄、毛稀,被毛以纯黑为主,其次为“六白”和黑白花,还有少量棕色的,0多为5对。    滇南小耳猪产区地形复杂,山岳、丘陵、河谷、盆地相间分布,河流多,水源丰富。大部分地区海拔800~1300米,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7~20.2℃,年降水量1200~2200毫米;部分地区海拔在400~700米以下,属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21.5~2l.8℃,降水量1200~1800毫米。一般年份无霜,干湿季节分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气温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四季如春,农作物一年二至三熟,坝区以水稻为主,其次为玉米、小麦、豆类;山区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其次为小麦、马铃薯、荞麦和薯类,是云南省的粮食重要产区之一,产区林地广阔,森林植物极其丰富,盛产麻栗果、野芭蕉、椎栗等野生饲料,山场宽广,为滇南小耳猪提供了天然放牧场所,每当牧草果实成熟之际,猪往往早上空腹出牧,晚上饱腹而归,平坝农产区也有驱猪放牧的习惯,秋收后,让其寻食遗谷、田螺等,催肥期则用炒玉米或大米喂猪,这与小耳猪沉积脂肪多、肉质嫩等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产区地处边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傣族多居平坝,喜养肥猪,其他民族多居山区,习惯养母猪,为坝区提供猪源。   地理分布     滇南小耳猪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河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西畴、马关、富宁)和玉溪市(元江、新平)等地。   品种特征     滇南小耳猪按体型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猪体型较大,面平直,额宽,耳稍大,多向两侧平伸或直立,颈部短、厚,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四肢较粗壮,毛色以全黑为主,间在额心、尾尖或四肢系部以下有白毛;小型猪体型短小,有“冬瓜身,骡子0,麂子蹄”之称,头小,额平无皱纹,耳小直立而灵活,耳宽大于耳长,嘴筒稍长,颈短肥厚,下有肉垂,背腰多平直,臀部丰圆,大腿肌肉丰满,四肢短细、直立,蹄小坚实;中型猪体型外貌介于大、小型猪之间。   品种性能     滇南小耳猪成年大型公猪体重64.16±3.65公斤,体长103.0±2.87厘米,胸围95.41±2.18厘米,体高59.05±1.14厘米;成年大型母猪相应为:76.03±4.37公斤,109.0±2.16厘米,58.17±0.85厘米;成年小型公猪相应为:39.57±5.61公斤,88.50±3.63厘米,78.81±4.27厘米,49.45±0.99厘米;成年小型母猪相应为:54.31±2.54公斤,93.35±1.38厘米,90.70±1.81厘米,51.58±0.63厘米。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7.7±0.17头,产活仔数7.25±0.16头,初生窝重4.93±0.10头;经产母猪相应为:产仔数10.12±0.09头,产活仔数9.91±0.09头。滇南小耳猪数量大,分布广,能适应湿热气候和放牧为主的饲养条件,具有早熟易肥,屠宰率高、皮较薄、肉质好的特点。但性情较野,生长速度较慢,饲料利用率较低。   下一篇:门巴木碗

傣味酸肉

  西双版纳傣族善于腌渍酸肉,所腌酸肉,以酸牛筋和酸牛头脚最具特色。   酸牛筋,以牛筋(主要为蹄筋)为原料腌制。加工时,将牛筋上的油、肉、粘膜等杂质剔去,取纯牛筋切条,煮至可以嚼食程度,捞出用冷水淘洗、滤干、晾冷。拌以适量食盐、辣椒、野花椒、蒜瓣、姜末,装入瓦坛密封腌渍,使牛筋形成纯正酸味时食用。这道菜,筋白而净,清清爽爽,味微酸,香辣适口,是当地傣味餐馆一道独具风格的主菜。   酸腌牛头脚,一般以一个牛头、4只牛脚为主要原料。先用沸水烧烫牛头、牛脚,刮尽牛毛(有不尽之毛,应用火燎烧后刮除),剔去头骨、脚骨,仅取皮肉用淘米水浸泡,认真搓揉清洗,再用清水漂洗,煮熟晾干,皮肉切片、牛筋切条,加食盐、姜末、蒜末、辣椒面、桔皮、花椒叶、野花椒等佐料和少许稀饭搅拌均匀,装入坛内或竹筒内密封腌制3~5天,使牛肉形成纯正酸味时食用。腌制的牛头脚筋肉,味略酸辛,无油腻感,清凉爽口,宜作夏日冷盘。       西双版纳的居民多是傣族人,傣味菜以糯米、酸味食品及烘烤肉类、水产食品为主,多用野生栽培植物做香料,颇具独特的民族风味。而诸多美食之中,我最偏爱酸味食品。       傣族人善于腌制酸肉,所腌酸肉,又以酸牛筋和酸牛头脚最具特色。酸牛筋以牛蹄筋为原料,先切条,煮后再淘洗,晾冷,拌以食盐、辣椒、野花椒、蒜瓣、姜末,装入瓦坛密封腌渍,牛筋形成纯正酸味时食用。这道菜一上来,看上去筋白而净,清清爽爽,挟一筷入口,味微酸,香辣适口,很是开胃。       酸腌牛头脚也是一大特色。一般以一个牛头、4只牛脚为主要原料。用沸水烧烫牛头、牛脚,刮尽牛毛,剔去头骨、脚骨,仅取皮肉用淘米水浸泡,认真搓揉清洗,再用清水漂洗,煮熟晾干,皮肉切片、牛筋切条,加食盐、姜末、蒜末、辣椒面、橘皮、花椒叶、野花椒等佐料和少许稀饭搅拌均匀,装入坛内或竹筒内密封腌制3~5天,使牛肉形成纯正酸味时食用。腌制的牛头脚筋肉,味略酸辛,无油腻感,清凉爽口,天热的时候佐上一瓶冰啤,大口喝酒,大口吃菜,不亦快哉。       此外,傣族的酸笋也是闻名遐迩。傣家人通常将采来的鲜笋切成丝,用井水或泉水洗净后直接放入大坛中压紧,加盐后密封腌制,两周后就可以吃到美味的酸笋了。酸笋炒肉,肉的鲜味和笋的酸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令人口舌生津,大快朵颐。   下一篇:知了背肉馅

香竹烤饭

  香竹烤饭,是西双版纳傣族的名品,以清香浓郁,软糯洁白,形美划一,而独具一格。西双版纳傣族囱治州,是滇南粮仓。主体民族为傣族,傣族属古代百越集团,他们临水而居,云南种植稻谷的先进民族。自古以来,他们与稻米结下了不解之缘,主食大米,向来讲究。米碾出后,必须过筛,整粒的人吃,破碎的喂牲畜。香竹饭的烹制,反映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又适应了他们向富裕型转变的口感要求。 原料: 主料:糯米(或紫米)1千克。 配料:花生米200克。 制法: (1)选用嫩香竹3节,一头留节当底,一头锯去竹节为人口。花生焙香捣碎。糯米淘洗干净,与花生拌匀,装入竹筒,注入清水浸泡4~5小时,筒口用芭蕉叶塞紧。 (2)把竹筒斜放栗炭火上(旺火)烧煮,至竹筒外表烧焦,嘭地一声将芭蕉叶塞子弹出。取出竹简,沿竹筒四周用锤均匀敲裂,剥去竹皮,取出被竹膜紧紧包注的饭柱,切圆片装盘。下一篇:七子饼茶

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泼水节为傣族的新年,它起源于印度,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经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俗也日益流行起来。现在,这一节日已成为傣族最主要的民俗节日。节日期间,傣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泼出的清水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年轻人还把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象征甜蜜的爱情。   泼水节是全面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能给人以艺术享受,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下一篇:茶花鸡

门巴木碗

  门巴木碗都是圆曲线组合结构,以橘红色为主调,明亮、华丽、造型丰富,大型木碗,呈罐形,有盖,底座厚约1.5厘米,直径约13厘米,罐腹圆凸,口径有圆槽,口沿外卷,体积大但很轻巧;中型木碗碗底圆平,碗壁外展,口径约10—12厘米,是常用的一种;小型木碗底座收分,口沿外卷,口径约5—6厘米,小巧玲珑。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西藏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 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摔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家庭。    木碗是用用质地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经过切削刮制而成,不变形、不褪色、不易碎,用它盛酒或酥油茶,还有一股特有的香味。精细的木碗,要经过五、六道工序,纹路清晰,厚薄均匀, 再涂上鲜红的染料,令人爱不释手。门隅北端的麻玛村,是闻名的“木碗之乡”。   下一篇:南秘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

  曼迈桑康国家AAA级风景区,每天这里都在演绎召树屯与孔雀公主喃木诺娜的爱情故事,动听的音乐、100余只孔雀从天而降、湖中曼妙的身影、主持人精彩的演说,娓娓道出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叙事长诗:勐板加国的王子召树屯与勐董板孔雀国的公主喃木诺娜在金湖边相遇,获得美好爱情,战祸带来灾难,破坏了美好的爱情,但王子经过千辛万苦,重新找回美好爱情。长诗虽然产生于封建领主制中期,即傣族封建领主政权最兴盛、南传上座部佛教最兴旺的时代,但它表述的却不是佛教出家修行的思想,而是对生活和爱情的赞美。   长诗《召树屯》在傣族地区广为流传,深受傣家人喜爱,几乎每个寨子都有手抄本,元江、金平等傣文不普及的地区,也以口头说唱的形式流传。自汉文译本发表后,立即引起国内外关注,报刊转载,电台广播,20世纪80年代初,改编成电影《孔雀公主》,更使这一傣族文学瑰宝为我国人民家喻户晓。《召树屯》长诗的影响远远超出傣族地区,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长诗思想健康、艺术成熟。随着它的影响日益深远,探索故事源流的异文也随之突起,各学派提出不同的看法:“外来论”者认为故事原型产生自印度古代的梵文集,先在东南亚地区流传,又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傣族地区;“中原论”者认为故事原型出自中国境内许多民族都有的“鸟衣神女”神话;“自生论”者认为源于傣族古代的鸟神话,远在原始社会初期,傣族先民曾产生过鸟图腾崇拜,创造了多种“人首鸟身”与“人鸟相婚配”的神话,这是孔雀仙女与人结合的最原始原型。   研究者认为,探讨《召树屯》长诗的源流,首先要弄清:一,究竟是先产生从北到南的氏族先民大迁徙现象,还是先产生由南往北的佛教大传播现象?二,究竟是古老的民间神话诞生在前,还是佛本生故事诞生在前?   据史籍记载,傣族的原始先民主要来自百越族群,即百越族群从中国南方大迁徙到云南河谷流域之后,经过与当地的土著先民长期融合形成当今的傣族。因此,傣族原始文化中带有百越原始文化的因素,鸟崇拜、鸟图腾、鸟衣神女的传说,亦是百越原始文化的因素之一,它随百越先民的大迁徙而传入傣族地区。这次氏族先民的大迁徙,大约在3000多年前就已完成,比佛教诞生要早1000多年。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得出的结论是:“人鸟婚配”“鸟衣仙女”等原始神话,最先是随着氏族先民的大迁徙,从中国沿海一带传到东南亚地区,然后过了1000多年,又随佛教从东南亚往北而上,返回传到中国云南的傣族地区。   至于古老的民间传说与佛本生故事的关系,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季羡林先生讲得明白,他在《佛本生故事·代序》中说:“它们(指佛教搜集起来的民间传说故事)绝大部分都与佛教毫不相干,有的甚至尘俗十足。但是,佛教徒却不管这些,他们把现成的故事拿过来,只需按照固定的形式,把故事中的一个人、一个神仙和一个动物指定为菩萨,一篇佛本生故事就算是制造成了。”由此,佛本生故事的源头也是来自民间的古老传说。   《召树屯》流传于整个傣族地区,有口头韵文体与书面韵文体两种形式。口头韵文体主要流传于佛教势力尚未达到的元江、金平、新平等傣族地区;用傣文撰写的书面韵文体手抄本主要流传于信仰佛教的西双版纳、德宏、孟连、景谷等地区。二者核心内容基本相同,细节有所变异。元江、金平、新平等傣族地区没有佛寺、没有傣传佛经,口头演唱的“孔雀公主”看不出由佛本生经故事改编而成的痕迹,很可能是由古老的神话演变而成。流传于西双版纳等地区的傣文诗体手抄本无疑是取材于佛本生故事中的树吞故事而加以再创作。如果再往前探索,便会发现佛本生中的鸟神女故事来自于古老的民间传说。   这样,便可得出另一个结论:长诗《召树屯》的故事原型,最终源于远古时代的“鸟衣神女”故事。由于远古时代的中国南方和中南半岛地区是一个共同的文化区,因此,这个古老的故事,亦是这一共同文化区的先民共同创造的精神产物。   2008年6月7日,召树屯与喃木诺娜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一篇:布朗族民歌

菠萝饭

  菠萝饭   原料:香米饭(蒸熟)250克,鲜菠萝1个,鸡蛋1个,熟腰果仁少许,青红菜椒各1/2个,洋葱半个,鲜虾仁100克。   调味料:蚝油,油、盐、鸡精。   做法:一、将新鲜菠萝切半,用小刀将其肉挖出,切成1CM大小的丁浸入盐水,保留1/2个菠萝壳做容器。二、青红椒、切1CM大小的丁。三、锅中热油,待六成热时,磕入鸡蛋,抄成鸡蛋碎,盛出备用;虾仁过开水汤熟。四、锅内留底油,待热后依次放入洋葱、青红椒翻炒片刻后,加入香米饭,炒匀。五、往锅中加入鸡蛋碎、菠萝丁、虾仁,放入盐、蚝油、鸡精调味。六、将炒好的菠萝饭盛入菠萝碗中,撒上熟腰果仁即可。   推荐理由:营养全面,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形式可爱,色彩丰富,香甜可口,在考试前夕能帮助精神压力大的孩子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制作小贴士:一、香米应蒸得稍干一些,这样制成的炒饭才好吃;二、有过敏史的孩子最好不要吃。菠萝中含有一种致敏物质——菠萝朊酶,而盐水能破坏其致敏结构,所以菠萝切开后要在盐水中浸泡一下。下一篇:景洪苦笋

蚂蚱酸菜

  稻收后的秋夜里,手持电筒或火把到田间去,蚂蚱们静静爬在稻茬或草禾上睡大觉,是捕捉蚂蚱的好时光。    蚂蚱是害虫,专吃嫩绿的稻叶,稻收时节,已吃得肥壮,蚂蚱捉回后,倒入沸水中,煮沸三至五分钟,捞在筲箕里晾干。用手揉去蚂蚱的双翅和脚。撒入适量的盐、辣子面、花椒粉、炒黄豆粉、数滴酒,轻轻揉均匀,腌入罐中,两三周后就成了清香润口的哈尼蚂蚱酸菜。奶浆菌酸菜     几阵秋雨后,黄红色的奶浆菌出得很勤。腌制奶浆菌酸菜,最好以当天生长当天采捡,菌盖尚未全部展开的为佳。     拧去带泥的菌脚,充分用清水浸泡,涮洗干净。把水烧沸后,倒入奶浆菌,煮熟,捞在筲箕中,晾至捏不出水为止。撒入适量的盐、辣子、花椒、炒黄豆粉、茴香子、草果面、数滴酒,拌均匀,装入瓦罐中,压实。两三周后,随时可以取食,蒸或油炸,生食或烧汤,酸度适中,生津润口。( 西双版纳)下一篇:竹筒煮肉

傣族竹筒饭

  云南的西双版纳是一个遥远而又美丽的地方,在这里生存的傣族人世世代代与竹有缘,人们种竹吃笋,又用竹子建房盖屋,还用竹子做成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如:竹桌、竹凳、竹汤匙、竹盆等,甚至做成竹锅烧茶煮饭。到了云南的西双版纳,就不能不尝尝那里傣家人特有的竹筒饭。   只需将新鲜竹节砍下,将优质糯米装入竹节,加水浸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塞住筒口,放在火塘内用文火烧烤或置于烤炉上烘烤把水煮干,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或地板上轻敲数遍,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融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竹筒饭是用新鲜的竹筒装上大米及调味料烤熟的饭食。多用于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竹筒饭风味独特,源远流长,青翠的竹节里,米饭酱黄,香气飘飘,口感柔韧,味道极佳。下一篇:景洪石榴

剁生

  马鹿肉剁生   用新鲜马鹿肉,先切成片,后剁细,与切细的葱、蒜、芫荽、大芫荽、花椒、辣椒面、盐等作料拌拢、搅匀。再放入少量的柠檬水,调匀。然后将生猪皮刮洗干净,放在火炭上烤,待肉皮变成乳白色,带点透明度,即取出切成薄片和马鹿肉拌合,即可食用。   用剁的方法烹饪菜肴的有   猪肉剁生、牛肉剁生、鱼肉剁生、黄鳝剁生、青蛙肉剁生……凡是肉食都可以做剁生,其制作方法和马鹿肉剁生一样,作料也大致相同,因动物不同,其味道也各异。   "剁生"是傣家人的下酒名菜,香甜清脆,酸辣可口。   剁生,是彝、傣、白、布朗等少数民族保留至今的古代生食的遗俗露正宗的剁生,是将各种肉食剁碎,加上调料生吃。据说剁生的最初原料是麂肉,后来逐渐发展为牛肉、猪肉、禽肉和鱼肉等。   生吃,听起来很恐惧,可一旦过了心理禁忌关,吃起来极其鲜嫩美味,细腻如泥的生肉入口即化,原汁原味的野性顿时在唇齿间激荡,咽下便仿佛获得了直面危机四伏雨林的勇气。 下一篇:蒸脑花

易武正山茶

  青山绿水四季如春,坐拥绮丽俊景欣赏旖旎风光。。。去一座江南小城买一块地盖一所二层小楼,院子里种上奇花异草。每日与三五好友品茶望月吟诗作画,别有一番滋味。。。     对“易武正山茶”之意,被不少人误解为“优质茶名牌”,所以多处外地茶厂所收购生产的异地茶包装上也标注“易武正山”字样。其实,“易武正山茶”只是划定茶原料的来源范围,不是以来自所划定范围的原料制作的成品茶。笔者认为,标注该字样者,不只是个“冒牌”问题,而且是个以假乱真或以次充好的欺诈问题。     “正山茶”一词,原出自“古六大茶山”中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山内曼松山一至三号茶园的“正山贡茶”,简称“曼松正贡”。明代“方物”中的“茶贡”和清初的“贡茶”,只限倚邦山尤其是曼松山一至三号茶园的早春茶。雍正六年,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倚邦其它部分片区之茶又被列入“贡茶”。乾隆三十年,易武(曼撒)山帕札河范围的茶也被列入“贡茶”。于是,各山茶林都有被正式列为“贡茶”的片区。但是,只有原倚邦尤其是曼松一至三号茶园等范围的茶才是正宗的“皇室专用茶”,而其它山内被划为“贡茶”片区的茶,则是朝廷用来换马、馈赠贵宾和官府办公饮用等的“官茶”,但在当地民众及碑文中也将它统称为“贡茶”。为了区分正宗的“皇室专用茶”和“官府用茶”这两种“贡茶”,将前者特称为“正山贡茶”。同样,其它各茶山也为区分被划为“贡茶”的片区之茶和没被划入的另外片区之茶,又将划定为“官茶”类“贡茶”片区生长的茶称为各山的“正山茶”。     清乾隆末期至嘉庆初期有了茶庄以后,原先的茶贸中心在象明倚邦时,倚邦茶商不仅坐点收购和加工销售倚邦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同时还收购和加工销售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易武这五山甚至其以外的它山之茶。为了区分倚邦茶商所加工、贩卖的成品茶,究竟是倚邦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还是从其它“五山”或异地收购来加工的茶,将倚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称为“倚邦正山茶”。到清光绪至民国期间,“古六大茶山”的茶贸中心由原来的倚邦转移到易武。易武的茶商不仅坐点收购和加工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同时还收购和加工攸乐、莽枝、革登、倚邦、蛮砖五山及其以外的它山之茶。为了区分易武茶商所加工、贩卖的成品茶,究竟是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还是从其它“五山”或异地收购来加工的茶,将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称为“易武正山茶”。但当时的“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只限于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而且曾有古茶树的高山上土生土长的茶叶。因而“易武正山茶”仅包括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曾有古茶树的高山范围土生土长的茶叶。而该乡境内茶胶八队以下包括纳么田村委到茶胶一队范围,海拔千米以下地域生长的茶,其品质与前者相差较大,虽属于易武乡境内所生产的茶,但不该属于“易武正山茶”。而从异地收购到易武加工的茶,更不该属于“易武茶”和“易武正山茶”。因为两种茶叶的品质有明显的差别。   新闻来源:中国普洱茶网(http://www.puercn.com) 详文参考:http://www.puercn.com/puerchazs/peczs/1254.html下一篇:傣家牛撒撇

西双版纳小粒咖啡

  小粒咖啡是西双版纳的重要的咖啡品种,浓郁的香醇之中,有一种特有的回甜,是热非洲出产的咖啡所不能比拟的。在版纳的热作所可以买到加工好了的小粒咖啡,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布朗族菜

  布朗族菜   布朗族有“不吃烤肉,不算尝过肉香”的说法。所以烤食的东西多有烤山鼠肉、斑鸠肉、鱼、猪肉、牛肉;另外,还有卵石鲜鱼汤、螃蟹松、螃蟹肉剁生、油炸花蜘蛛、蝉酱、包烧鲜鱼、酸味菜(酸肉、酸鱼、酸笋)等。除以上所介绍的外,瑶族、基诺族及其它民族也有相似的烹调方法,但民族不同,煮法、炒法、烤法也就不同,风味各异。     到美丽的西双版纳不仅要看风景,还要尝美食,因为这里的特色菜很多,颇能体现少数民族饮食风貌,比如布朗族的特色菜,经常采集的野菜有布格多(野芭蕉花)、赛短(野芭蕉心)、得娃(酸荞菜)、得格瓦(蕨菜)、格瓦翁(水蕨菜)、得格不鲁(水芹菜)、帕冷(水薄荷)、竹笋、野蘑菇等。     布朗族烹饪食品的方法,主要有包烧、烘烤、煎炸、炒、舂拌、蒸和煮。贫苦人家做菜极少使用炊具,烹饪时,将鱼、肉、瓜豆、野菜切碎以后,拌上食盐、辣椒、苤菜根、姜、蒜、芫荽等佐料,用芭蕉叶或冬叶包裹成包,置于火塘内焐烧至熟,供食用。在布朗族菜肴中,原料和烹饪方法具有民族特色的,有撒嘎当、波弯阿勒、撒阿永、嘎哽等几种。     撒嘎当,即螃蟹剁生。以新鲜螃蟹为主要原料,配以糊辣椒粉、姜末、蒜泥、芫荽、南瓜籽、炒米面等佐料调制。加工时,将螃蟹敲死放在火塘中翻烧至熟,去掉硬壳后剁细成泥状,加适量食盐、糊辣椒末、蒜泥、熟南瓜子面、炒米面调拌均匀即成。这道菜味香、辣、鲜,用糯米饭蘸吃,或用萝卜、白菜、水薄荷、野芹菜等蘸吃均可。     波弯阿勒,是油炸花蜘蛛。这种叫阿勒的花蜘蛛,在野外林间结网,个儿有小手指般大,身上长有花斑。圆鼓鼓的肚子里,是具有丰富蛋白质的乳白色汁液。人们上山下地时,用树枝裹缠蜘蛛所结的网,把花蜘蛛网在网内带回。烹饪时,去掉蜘蛛头脚,仅用圆肚作为原料,只需用清水冲洗一遍,便可投入油锅煎炸供食。油炸花蜘蛛,香味扑鼻,与油炸蜂蛹一样喷香可口。它是一道营养丰富,加工方法简单,风味独特的食品。     撒阿永,可译为蝉酱。以蝉为主要原料,加以糊辣椒粉、野花椒粉、姜、蒜、芫荽等佐料调制,这道菜只能在初夏之时制作。雨水刚落地时,蝉常常于夜间在有浅水的洼地上云集。人们趁机将蝉捕来,去羽,去脚,蒸熟剁细,拌上糊辣椒粉、姜末、蒜泥、野花椒粉、芫荽,加适量食盐调拌成糊状而供食用。味虽谈不上美,但营养丰富,特色独具。     嘎哽,可译为包烧鲜鱼。以鲜鱼(小鱼)为主要原料,加姜、蒜等佐料加工。烹饪时,将鱼儿剖腹,挤除内脏,洗净,加抹食盐、糊辣椒粉,掺以蒜泥、姜末、芫荽、苤菜等佐料(若包烧大鱼,佐料应填入鱼腹),用芭蕉叶或冬叶严实包裹,焐于火塘的炭火下烧熟供食。这道菜不用油,但味鲜美,具有山野食品特色。   下一篇:傣族黑陶

傣族手工造纸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傣族手工造纸引起人们关注。一些外地游客对傣族手工造纸比较感兴趣,一边询问制作方法,一边听工作人员介绍造纸步骤。   景洪市傣族手工造纸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造纸原料为桑科植物构树的树皮,造纸工艺完整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5步流程和11道工序。由于在造纸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造出来的纸不但纸纤维韧性好,而且久存不陈、防腐防蛀,除了作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缅寺抄写1之用外,还广泛用于民俗活动及日常生活,2006年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下一篇:傣族竹筒饭

西双版纳州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景洪市 菠萝饭 傣味酸肉 蚂蚱酸菜 剁生 傣族竹筒饭 傣族手工造纸 西双版纳氆氇 景洪香竹饭 景洪石榴 蛇皮果 傣族的包烧 竹筒香茶 曼暖典傣族织锦 景洪苦笋 傣族竹编 傣族的虫类美食
勐海县 勐海茶 香竹烤饭 西双版纳小粒咖啡 布朗族菜 砂仁 七子饼茶 西双版纳柚子 傣味撒撇 傣族黑陶 沱茶 云海白毫 个旧锡制工艺品 勐海竹筒鸡 傣族酸肉 喃咪
勐腊县 西双版纳小耳猪 门巴木碗 滇南小耳猪 易武正山茶 易武“七子饼茶” 云南砂仁 易武元宝茶 傣家牛撒撇 南秘 傣锦 期玛 勐腊普洱茶 易武大叶茶 傣味炸牛皮 香茅草烤鸡 花腰傣刺绣

西双版纳州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