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 秦都区

秦都区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秦都红薯

  秦都红薯是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的特产。秦都区地处关中平原,气候温和,境内红薯种植面积近2万亩,年产近20万吨。以无公害、 出粉率高、粉质好的莽塬红品牌享誉陕西乃至西北。秦都红薯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秦都红薯,明清时期已有种植。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红薯以其“一季红薯半年粮”的粮食属性,解决了成千上万三秦儿女的饥饿之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供求紧张时期,红薯在解决群众温饱、渡过饥荒上发挥了很大作用。2001年开始,秦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红薯产业发展,积极组织农业部门强化技术力量,推广地膜红薯栽培技术,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以马庄、双照为主的红薯产业基地,逐渐成为农民群众发展家庭经济的支柱产业。   咸阳市秦都区双照、马庄镇一带因为土层厚、降水少、无污染,种植红薯早有历史,为了推广红薯竞争力,村支部召集党员们集思广益,积极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薯课题研究组联手,引进了“秦薯4号”、“彩色红薯”等新品种,并通过党员示范,邀请专家给村民讲解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积极推广机械化栽种、收获,注册“莾塬红”商标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   如今咸阳市秦都区莽塬红红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已达280多户,带动当地群众发展红薯种植2万亩,每年为群众增收6000余万元,秦都红薯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出口韩国、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咸阳市秦都区莽塬红红薯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秦都红薯”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秦都红薯种植区域位于咸阳北塬的马庄镇和双照街道办,距咸阳市区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8o37′-108o45′,北纬34o18′-34o26′。东到三合村,南到下帝王村,西到龙北村,北到将相村,辖57村,总面积2万亩,年产红薯6万吨。下一篇:秦镇米皮

春节食品之年糕

  春节食品之年糕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下一篇:大红甜石榴

西乡松花变蛋

  西乡松花变蛋,产于陕南西乡县是陕西独具风味的传统名特产品,可称得上我国松花变蛋的状元之一。西乡县松花蛋的特点是:蛋体离壳,易取易剥,以手摇之,有颤动感;剥去蛋壳,晶莹油润,呈透明的茶褐色,形似琥珀,具有弹性,表面满布美丽的晶状松枝花纹;蛋黄略带溏心,外圈墨晶,内呈橘红,油亮照人,层次分明;咸淡适宜,柔软细腻,滑润爽口,回味无穷。故当地有离了松花蛋不成席之说。相传,皮蛋最早始于鸭群云集的太湖之滨。在数百年前,太湖边有一集镇,有户人家盖了新房,屋后有一石灰坑没有填平,晚上鸭子从湖中归来,就在这里下蛋。久而久之,后来被主人发现,剥开蛋壳一看,蛋白蛋黄都凝固,且有松针状花纹,用嘴一尝,虽有点涩口,但味道鲜香,别有风味。他想如果石灰中拌点盐,去掉涩味,不是更鲜美可口了吗经反复试验,果然成功了,取名湖彩蛋,倍受人们欢迎。于是民间用石灰、食盐、茶叶、桑树柴灰做辅料制作皮蛋蔚然成风。 当时在该镇经商的西乡籍秦姓商人,将此法带回家乡,结合西乡实际情况,加以改进,风味更佳,并易名为松花变蛋,流传至今西乡松花蛋,据记载,源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秦姓商人将腌制皮蛋之法传人西乡后,最初有私人商号“天生法”、“天同心”和兰芝轩等作坊生产,制作。惟以兰芝轩制作的松花蛋,质优味佳,受人欢迎。旧《西乡县志》记载:“松花蛋又名皮蛋,加松枝灰制,若加竹叶、桃花灰亦可显出松花,以溏心最有名。行销秦都、汉口等地。售者裹以稻草,五枚一串,繁如连珠,携带甚便,商旅过县者无不购之”。这里古时交通不便,农家鸭蛋多供自食,禽蛋旺季,无法贮存,每于春、秋加工皮蛋,旺为淡存,终年享用。并作为商品远近畅销,久而久之,形成汉中特产。 下一篇:秦都秦椒

泾渭茯茶

  泾渭茯茶--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茯砖古茶   茯砖茶是陕西咸阳人发明的一种茶叶加工方式,约在公元1368年(明朝初)前后,出品于陕西。因在伏天加工,又称“伏茶”,其效用类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和“福砖”。   秦人创制   陕西是“茯茶文化”的本宗源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茯砖茶的发酵和发花工艺及其神秘独到之处,在茶叶加工史上无出其右,被尊为中华黑茶和现代发酵茶之“先驱”。   金花璀璨   泾渭茯茶复兴古法工艺所创造出的金花(国家标准名: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statum)颗粒饱满度、密度较之其他产区高出40%,菌花数为50×104个/克干茶,远超国家“30×104/克干茶”的标准,因此具有更高的消食解腻、顺肠降脂、增强免疫能力的功效。泾渭茯茶富含人体必须的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并能阻断人体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形成,非常适合现代人对茶叶保健功效的需要。   香韵天成   泾渭茯茶通过古法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生产出的茯茶产品具有“金花更加茂盛、菌花香更加明显”的特点,受到了茶学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使咸阳这一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茶叶加工绝技重新焕发光芒。下一篇:秦都红薯

大红甜石榴

  国内最优良的石榴品种之一 。   又名大叶天红蛋,是目前国内大红石榴结果状 最优良品种之一,可能是净皮甜石榴的优良变异品种。该品种树势强健,耐寒、抗旱、抗病、树冠大、半圆形、枝条粗壮。多年生枝灰褐色,叶大,长椭圆或阔卵形,浓绿色。花瓣朱红色。果实大,圆球形。平均果重400克,最大可达1200克左右。果皮较薄,果面光洁,底面黄白,上着浓红外彩色,外观极美。心室6-8个,果粒大,百粒重37.3克,呈鲜红或浓红色。汁液特多,风味浓甜而香,可溶性固形物15-17%,品质极上等。8月中旬成熟,抗裂果性强。该品种丰产、稳产、抗旱、抗寒、耐瘠薄、投产快、适应性广。定植后第二年开花结果株率达90-100%,单株结果4-6个,多者达11个。进入盛产期后,亩产5000公斤以上,极具发展潜力。成苗5元/株。   下一篇:西安荠菜春卷

西安荠菜春卷

  荠菜春卷以其皮薄如蝉翼,透明而酥脆,馅料带春荠的鲜香,得到人们的青睐,是西安传统名小吃。荠菜春卷是由唐代的春盘宋代的演变而来的。春日春盘细生菜盘装荠菜迎春饼就是借此而言。   春卷由唐代的“春盘”,宋代的“春饼”演变而来,过去每当立春之后,西安饭庄的荠菜春卷便应市飨客,很受顾客喜爱。现经过改进的春卷,根据不同的季节,包入不同的馅,不仅春天能吃到,在其他各个季节都能吃到。   制作技艺:   1、面粉加入盐和水,拌成浆糊状,然后将平底锅置火上,倒入面浆,摊一个圆形薄饼,即制成春卷皮。   2、炒锅内添油倒入鸡丝、荠菜,加盐、酱油、味精,炒熟出锅。   3、把馅放在皮上包成条形,用蛋液粘合。   4、锅内添油烧至七成热,下入春卷炸至皮脆色黄时,捞出。   ■特点:色泽金黄,皮酥脆、馅鲜香。   下一篇:秦都大蒜

秦都大蒜

  建国前,境内种有生产蒜苗或早蒜苔的当地豁蒜及蔡家坡紫皮豁蒜,以自食为主,零星种植,一年一料。建国后,由于坚持“以粮为纲”的政策,大蒜种植仍不多。主要产区有薛固、普集街、长宁、北营、大庄、小村等乡(镇),二道塬也趋于发展,上塬各乡(镇)亦有零星小块种植。1972年,全县种植130亩,1974年,蒜头出口以后,相继引进“上海嘉定蒜”、山东“苍蒜”和“改良蒜”、河南“宋城白蒜”。由于改进工作制度,实行套种,变歇茬地纯种一年收一料为一年收二料、三料,经济效益提高。1984年以来,大蒜生产发展较快,1989年种植25691亩,总产16500吨,平均亩产642公斤,总产值1731万元,亩均产值创673元的历史记录。1990年种植29980亩,总产23250吨,亩产平均776公斤。提供商品量2万多吨,其中蒜头1.2万吨,蒜苔8000吨,出口蒜头供货量4500吨,在欧美等国际市场备受欢迎。 下一篇:西乡松花变蛋

秦镇米皮

  秦镇米皮历史悠久,口味独特。是陕西凉皮“四大花 旦”之一,又叫秦镇凉皮,是以大米为主料蒸制而成。   秦镇即秦渡镇,位于西安户县沣河西岸,这里曾是西周的京畿之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盛产优质稻谷。用这里出产的稻谷磨浆制成的米面皮子,以色白光润、筋薄细软、柔韧爽口而著称。   秦镇米皮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籼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叫“油泼辣子”)、醋和盐,加上黄瓜丝和豆芽,一碗碗看来红通通、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秦镇米皮就可以上桌了食用了。 长期以来,在关中地区流传着“干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的俗语。可见,秦镇米皮很早以前就与干州锅盔、岐山臊子面齐名为关中地区三大著名面食。   特点:   色白、光润、皮薄、细软、柔韧,   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   简要介绍:   秦镇米皮用产于户县沣河西岸的稻谷制作,皮子质量上乘。调食时,配以绿的菜、油泼辣子、芝麻酱、芥末、蒜泥、酱油、香醋、味精等调料,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下一篇:春节食品之年糕

秦都秦椒

  亦称“秦椒”,属本县特产,有辣味浓烈、皱纹均匀、角型修长、色泽鲜红,入汤不沉等特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记载,年行销外地八九万斤。建国前,辣椒种植多分布于下塬,中、上塬种植量较少,以自食为主。建国后,面积逐年扩大,品种有当地土种、耀县“一窝蜂”、“西农20—7”、“8212”、“8819”等。1975年,改直播与白茬地纯种为套种和育苗移栽,八十年代后育苗移栽较为普及。 下一篇:咸阳琥珀糖

兴平辣椒

  陕西省兴平市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全市总面积507平方公里,总人口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4万人,辖7镇4乡3个街道办事处223个行政村,辖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光照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素有“关中白菜心”、“平原粮仓”和“辣蒜之乡”的美誉,是陕西省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县市之一。     兴平地区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10.1卡/cm2,日照时数为2005.4小时,年平均气温13.1℃,最高温度42.2℃,最低温度-19.9℃,年平均降水量528.4毫米,海拔高度390—541.8米,是大蒜和辣椒生产的优生区。     辣椒和大蒜是我市的传统农产品,栽培历史悠久,素有“唐蒜明椒”之称,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兴平辣椒种植面积3.5万亩,年产辣椒7000吨;大蒜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年产蒜苔3万吨,蒜头3万吨,辣椒和大蒜的年产值近3亿元。兴平大蒜蒜头肥、瓣个大、包衣紧、味辛辣,蒜苔翠绿鲜嫩、体长均匀、辛辣适中、味道鲜美,久负盛名。兴平辣椒生产基地属典型的温暖带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光热资源丰富和雨热同季的特点,年降水量的85~90%集中于线辣生长的旺盛期,有利线辣生长发育。另外,兴平市的辣椒生产基地海拔在400—500米之间,生育期季风较多,风力缓续,对改善线椒作物群体通风透光条件显然有益。因此,兴平的线椒色泽红亮,辣味浓郁,营养丰富,品佳味香,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椒中之王”和“一枝独秀”。    兴平辣椒种植面积35000亩,主栽品种为兴平线椒和优质8819线椒,年产辣椒10000吨以上,年加工辣椒粉和辣椒油20000吨(从新疆、岐山等地调入)。1999年“兴平线椒”被国家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检为“一级品”。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土壤:培育兴平线椒的垆土是自然褐土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施肥,堆积覆盖形成的。垆土土体结构为“蒙金型”,上层为覆盖层,质地为砂轻壤至中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高,结构良好,通透性好,利于作物生长。下层为粘土层质地吸收性强,能托水托肥,具有耕作性良,上松下实,保水保肥,抗旱抗涝等特性,该种垆土仅分布于以兴平市为中心的渭河冲积平原上的狭小地带。          气候:兴平线椒生长地的气候属于雨热同季的暖温带半湿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受秦岭山系等独特的地理因素影响,该地区辣椒成熟期的夏季昼夜温差极大(13.6℃),这十分有利于秦椒养分的积累。          二、源远流长的栽培历史          兴平市从唐期初年即开始种植秦椒,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经过数代人的辛苦培育,并结合当地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逐渐培育出今日享誉国际市场的天下第一椒——兴平线椒。          三、举世无双的辣椒品质          兴平辣椒以株型紧凑,结果集中、果实长、果顶实而弯、果肉厚、油分大,辣味浓厚为特点,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具有开胃健脾、活血名目、健美减肥之功效,远销东亚、东南亚等10多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顾客青睐。   兴平辣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陕西省兴平市桑镇、汤坊乡、丰仪乡、庄头镇、赵村镇、马嵬镇、阜寨乡、田阜乡、西吴镇等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下一篇:秦川大蒜

三原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相传曾得到慈禧的赞赏。它样子像鼓槌形,金黄色的表皮有一层白芝麻,里面是蜂窝状糖心,吃起来瓤美味久,松、甜、酥、脆、香。风味独特,成为陕西省传统的名贵食品之一。   三原蓼花糖,起源于陕西省三原县,始产生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已有49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江米(即糯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下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亲友家里,挂在楼上让其阴干。次年来后,将其捣碎,和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又粉碎和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人们称其为“棉花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制作棉花糖的方法。在米粉中加一定的黄豆浆,使其更加蓬松泡发,并在其表面粘芝麻仁或白糖。食者交口称赞:“僚,(关中方言,“好”的意思)僚得太!”故又称为“僚花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僚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慈禧见“僚花糖”的形状酷似她在草原上见过的一种蓼花果实,觉得有趣,并取其谐音,遂云:“干脆叫它蓼花糖,既形象,又别致”。以后,人们便改称为“蓼花糖”,列为贡品。清康熙进士温义,在《纪念堂遗稿》中有诗赞曰:“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   三原蓼花糖,其外表包裹有白糖粉与芝麻仁两种。系用新鲜优质糯米,上等黄豆、白糖、植物油等为原料,佐以熟芝麻。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制坯、阴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制成。一般冬季制坯,四季加工成品。从投料到出成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成品呈圆柱体,个大体松,皮色金黄,肉质洁白,呈丝网状,香甜酥脆,绵软易化。   三原蓼花糖,历史悠久,味形兼美,畅销不衰。目前,除销于省内外和北京、广州等地外,还出口香港等地。改革开放以来,三原县每年生产蓼花糖1500吨左右,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和1987年,先后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和“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和1992年又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和“中国经济特区成果博览会金质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博杰品尝了南茂牌蓼花糖后,挥毫题写了“蓼花糖宫廷食品”七个大宇。   下一篇:三原白封肉

漠西大葱

  漠西大葱   近几年,漠西社区因地制宜,积极发展露地大葱,从一两村逐步发展为全乡特色产业。大葱品种也越来越多,现有中华巨葱、葱王、全兴、金麦等品牌,质量均达到了国家级大葱验收标准。据漠西大葱协会的一位人士介绍,漠西大葱有葱白长、无丝、细腻、不辣、口感好等特点,远销于西安、咸阳、杨凌、宝鸡等地。      蔬菜   陕西   乾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乾县漠西社区所辖夹道村、马桥村、安庄村、陈家庄村、冯家村、宇村、龙岩村、大桥村、四里坊村、南白村10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8°08′~108°15′,北纬34°28′~34°33′下一篇:乾县苹果

三原小磨香油

  三原小磨香油,始自清代,距今约三百年历史。三原小磨香油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不但能促进人们的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还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矿物质等,可减少体内脂肪的积累,对软化血管和保持血管弹性均有较好的效果。小磨香油还有润肤、祛斑、疏经活血、预防脱发和过早出现白发的功效,因此最有益于中老年人延缓衰老。1984年成立三原香油公司,生产“龙桥春牌一滴香”小磨香油,1987年获陕西省优质产品称号。该产品经陕西省粮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站多次化验,质量指标均优于“陕Q/B180-79”小磨芝麻香油省级标准。陕西兴邦油品有限公司作为三原小磨香油产业的龙头企业,自主研发的小磨香油生产设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2010-2011年度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荣获了第十八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   三原小磨香油久负盛名,以其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其产品畅销国内外,经久不衰。近年来,三原小磨香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县已有香油获证企业46家,在全国香油市场占据较大份额。三原小磨香油具有浓郁、显著的香味,能促进人们的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特别是芝麻油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其营养价值较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三原小磨香油采用当地生产的优质芝麻,以手工生产为主,经筛选、漂洗、炒籽、扬烟、磨浆、兑浆搅油、振荡摇油、毛油处理等多道生产工序,才能生产出纯正优质的小磨香油。用石磨磨制香油比普通香油具有更浓郁的醇香,其风味来自独有的石磨工艺,是普通香油所不具备的。其保持了1600多年的绿色物理加工制作工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芝麻营养的最大化,而且口味醇香,更易在烹饪中保持食物的色、香、味。近年来,三原小磨香油产业继续扩大,已占据全国26个省、市香油市场,知名度高,质量可靠。   三原小磨香油    陕西省三原县城关镇、西阳镇共2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三原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界定三原小磨香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的函》,三政函字〔2014〕10号    三原县地方标准:DB610422/T02-2014《三原小磨香油制作工艺及技术规程》   下一篇:三原北坡红石榴

泾阳茯砖茶

  “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泾阳茯砖茶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咸阳泾阳出砖茶。”泾阳茯砖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她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数百年来与粮、奶、肉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   泾阳茯砖茶属黑茶类;按再加工茶类分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泾阳茯砖茶又属紧压茶类。全国一千多种茶品中,唯泾阳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它是泾阳茯砖茶的独特之处,因而形成了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风格。   “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陕西省泾阳县泾干镇、中张镇、三渠镇、永乐镇、桥底镇、云阳镇、崇文镇、王桥镇8个镇和安吴镇高村、甘泽堡村、姚家村、马甲村、西李庄村、东李庄村、中山村、茹家村、竹园张村、王家村、徐岩村11个行政村现辖行政区域    《泾阳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泾阳茯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泾政函〔2012〕28号    陕西高香茶业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GXCY0001S-2012《泾阳茯砖茶》   泾阳茯砖茶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   1.毛茶:选自陕南、湖南、四川等地的黑毛茶。   2.生产用水:产地范围内的地下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二、加工工艺   原料精选→ 筛分→蒸茶→渥堆发酵→熬茶汁→炒茶→司称→蒸茶→装模→压制成型→晾置→退模→预包装→进烘上架→发花→干燥→检验合格→包装→成品入库。   三、加工要点   1.渥堆发酵:蒸5至7分钟的毛茶倒入木仓,平铺高度1m左右,发酵12小时,发酵温度40℃至60℃,根据情况及时搅动。   2.发花:分为3个阶段,各4天。第一阶段,发花室温度24℃至26℃,湿度65%至75%,砖茶内出现白色菌丝;第二阶段,温度升至27.5℃至28.5℃,湿度75%至85%,砖茶长出茂盛的冠突散囊菌;第三阶段,发花室温度控制27.5℃至28.5℃,湿度55%至65%,持续至发花完成。   3.干燥:发花完成后每天升温3℃,升到50℃持续2天后,温度每天降2℃至35℃,再每天升温1℃至40℃,到干燥为止。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外形规格整齐、匀整,色泽褐黄,金花显露,菌落饱满,分布均匀;香气纯正持久,陈香显露;汤色清澈,红浓明亮;滋味醇厚回甘,略显绵滑;叶底暗褐,较匀齐。   2.理化指标:   项 目    指 标   特 级    一 级   水分(质量分数),% ≤    14.0(计1分为12%)   总灰分(质量分数),% ≤    8.0   茶梗(质量分数),% ≤    15.0    18.0   非茶类夹杂物(质量分数),% ≤    0.8   冠突散囊菌(菌数/克干茶) ≥    30×104   注:采用计1分换算茶砖的净含量。   3. 安全和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下一篇:嚷糊

兴平关中黑猪

  陕西省兴平市种猪示范场是集关中黑猪保种和育种为一体的繁育场,经过几十年坚持本品种选育终于成功培育出了兴平关中黑猪新品种。该场先后荣获农业部全国猪种改良先进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养猪产业化基地、获全国首批农业科技示范园。承担的关中黑猪育种、杂交利用课题获陕西省政府和咸阳市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兴平关中黑猪获得农业部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10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兴平市种猪示范场是陕西省唯一的关中黑猪选育场,育种目标以突出猪肉质优为主要特点,该品种具有头轻、体长、背腰平直、体态清秀、繁殖力高、遗传性能稳定、肉质优良、抗逆性强等特性。其生产性能主要表现为:   关中黑猪成年公猪体重200Kg,母猪体重180Kg,公猪体长153.25cm,腰围132.75cm,体高76.0cm。母猪体长150.0cm,腰围128.40cm,体高75.43cm。   关中黑猪后备猪120日龄左右初次发情;公猪7-8月龄,母猪6-7月龄达到性成熟,体重80-100Kg即可开始配种,母猪利用年限一般为5年。母猪平均产仔数12.54头,窝产活仔数11.52头,初生窝重17.72Kg,初生个体重1.41Kg,30天断奶仔猪成活数11.03头,仔猪成活率95.75%,仔猪30天断奶重8.74Kg/头,断奶窝重96.40Kg。172日龄宰体重为88.61Kg,胴体重65.73Kg,屠宰率74.22%,瘦肉率56.38%,料重比3.32:1,皮厚0.239cm,背膘厚度2.49cm,眼肌面积33.47平方cm。嫩度为3.65Kg,大理石纹3.53,pH6.12,保水力96.6%,肌肉脂肪含量7.15%。   以关中黑猪为母系的三元杂交猪杂交优势十分明显,150日龄达100Kg,20-100Kg阶段日增重0.818Kg,料重比3.0:1,皮厚0.22cm,屠宰率76.62%,胴体重68.86Kg,胴体瘦肉率60%。其肉色红润,大理石纹明显,味香细嫩。   地域范围   兴平关中黑猪主要分布于陕西省兴平市行政区内的十四个乡镇(办),包括:店张办、南位镇、南市镇、东城办、阜寨乡、西吴镇、田阜乡、庄头镇、丰仪乡、汤坊乡、桑镇、赵村镇、马嵬镇、西城办。兴平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紧靠渭河北岸,属平原县。处东经108°17′49″-108°37′7″,北纬34°12′50″-34°26′53″之间。东邻咸阳市秦都区,南与周至、户县隔河相望,西连武功县,北与乾县、礼泉接壤,总面积507.4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24%。海拔390-460米,高差约70米。总生产规模36.9万头,年总产量29500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兴平属平原农业市,地形北高南低,南沿渭河分为渭河冲积平原和黄土台塬两个地区,高差50-70米。向北依次是沙滩、阶地   平原(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和黄土台原,群众依次称为沙滩地、原地、二道原和原上,因此兴平是一个平原县。土壤分布规律:从北向南依次为塿土—黄土—塿土—潮土—淤土。台原与二、三级阶地以塿土为主,沿渭河一带为潮土和淤土。土壤pH值为8.63,偏碱性,土壤肥力状况概括起来是肥力不高,绝大部分属于中肥水平。台原土地面积大,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属中产水平,发展潜力大,川道紧靠城区,农业生产水平高,出产   丰富,非常适宜生猪生产养殖。   (2)水文情况:我市渭河平原和渭北黄土台塬两大地貌单元都属于低产流区。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1390万立方米,平均径流深为28.4毫米,平均径流系数0.05。我市的地下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渭河平原地区,是良好的多年调节天然地下水库,也是我市目前渭河平原区的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二是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在渭北黄土台塬地区,埋藏深。兴平市降水量差异大,时空分布不均。年降水80%,保证率为454毫米,年平均偏差94.8毫米。秋季平均降水量201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36%。降水强度以7月最大,为9.2毫米/日。   (3)气候情况:兴平地势北高南低,紧靠渭河,属大陆性暖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干湿明显,光照丰富,全年太阳总幅射量111.5千卡/厘米2,日照总时数20377小时,热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3.1℃,年平均降水量为585.4毫米,湿润状况,平均湿度60%,属半湿润地区。生物资源种类较多,农业生   产发达,以小麦、玉米为主,畜牧业资源丰厚,以猪、鸡、牛、羊为主。   饲料饲草资源丰富,属陕西省畜牧十强县之一。   (4)人文历史情况:兴平关中黑猪已被列入《陕西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8),是陕西省在关中地区培育的肉脂兼用型品种。原产地及中心产区为咸阳市的兴平市。   品种来源:关中黑猪是在关中群众改良猪种的基础上选育的一个肉脂兼用型品种。为了适应养猪生产发展的需要,在二十世纪50年代引进巴克夏、约克夏及苏联大白猪与八眉猪进行杂交改良,到60年代在陇海铁路沿线形成了一个以兴平、武功为中心的改良猪种区,使猪的性能及品种特性发生了根本变化。1971年陕西省农业厅在总结关中地区猪种改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八眉猪为母本,与巴克夏杂交,适当吸收内江猪等血液,培育一个被毛全黑、增重快、繁殖率高的肉脂兼用型关中黑猪新品种。1984年关中黑猪通过品种验收,由于关中黑猪与当地土种猪相比,具有体形大、增重快、瘦肉多的特点,八十年代后期,关中黑猪的推广覆盖面不断扩大,其所生产的种猪不仅满足关中地区外,还销售到甘肃、山西、河南等省。   关中黑猪是一个优良地方品种,其耐粗饲、适应性、繁殖力、抗病力、合群性均优于引进品种。从1992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兴平种猪示范场在保种的基础上,坚持快长、多仔、瘦肉多的选育方向,通过继代选育、群体建系的方法,使关中黑猪的品质进一步优化,具有头轻、体长、两耳向前、背腰平直、臀部丰满、四肢健壮等特点,产仔力达12.5头,日增重672克,料肉比3.01,瘦肉率56.4%,肉色红润,味香细嫩,大理石纹明显。它与长白等品种杂0合力很好,经多次试验测定,杂交效果显著,日增重0.83kg。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猪场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猪场周围3km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肉品加工、屠宰场或其他畜牧场污染源。猪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1km以上,猪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猪场生产区布置在管理区的上风向或侧风向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死猪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场区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推荐实行小单元式饲养,实施“全进全出制”饲养方式。猪舍应能保温隔热,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药液清洗消毒。猪舍内温度、湿度环境应满足不同生理阶段猪的需求。猪舍内通风良好,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符合标准。   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动物。猪场应设有废弃物储存设施,防止渗漏、溢流、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采取“统一规划,分片指导,面上杂交,点上选育,以场定型,按群建系”的方法,选择具有体形大、增重快、瘦肉多的纯种关中黑猪进行繁育。   工艺流程:配种间,分设公猪栏和母猪栏位,公猪长期饲养在该车间,以随时配种,直到淘汰。母猪为断奶后的空怀猪,妊娠20天内的母猪和待配的后备母猪,饲养周期为6周;妊娠间,饲养妊娠20-110天的妊娠母猪,   饲养周期12周;分娩间,按照预产期提前一周进入分娩舍,实现分娩和哺乳过程,饲养周期为6周。母猪猪在断奶后转入配种车间,仔猪转入保育车间;保育间,饲养断奶后的仔猪,饲养周期为6周,要求期末体重为25-35kg;后备猪培育,饲养25-100kg的后备种猪,经测定、培育、选择,向种猪群按一定比率输送青年种猪,替代老龄和生产性能低下个体。   引种:需要引进种猪时,应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的种猪场引进,并按照“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进行检疫;引进的种猪,隔离观察15-30天,经检查确定为健康无病后,方可供繁殖使用。不得从疫区引进种猪。   (3)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   人员管理: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养猪工作;场内兽医人员不准对外诊疗猪及其他动物的疾病,猪场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   饲养管理:饲喂,饲料每次添加量要适当,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1;根据饲养工艺进行转群时,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饲养,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猪只有充足的躺卧空间;每天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观察猪群健康状态;灭鼠、驱虫,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无害化处理。   饮水:经常保持有充足的饮水,水质符合NY5027的要求;经常清洗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滋生。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在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根据营养需求,配制不同的配合饲料。饲料中使用的饲料添加剂产品应是取得饲料添加剂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具有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或取得产品进口登记证的境外饲料添加剂。禁止在饲料中添加β-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类、砷制剂等,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应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不使用变质、霉败、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不应使用未经无害处理的泔水。   免疫:猪群的免疫符合NY/T5339的要求;免疫用具在免疫前后应彻底消毒;剩余或废弃的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要做无害化处理,不得乱扔。   兽药使用: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的使   用量,仔猪、生长猪必须治疗时,药物的使用要符合NY5030的要求,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消毒:消毒剂要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   环境消毒,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火碱消毒或撒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猪舍人口设消毒池,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   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要经过洗澡、更衣、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必须进生产区时,要洗澡,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行走。   猪舍消毒,每批猪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于净;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用具消毒,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针管等进行消毒,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然后在密闭的室内进行熏蒸。   带猪消毒,定期进行带猪消毒,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于带猪消毒的消毒药有:0.1%新沽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   (4)产品收获、屠宰、捕捞及产后处理的规定:商品肉猪上市体重在90kg;饲料药物添加剂和兽药的使用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休药期。生猪屠宰按“屠宰加工生猪屠宰操作规程”和“畜禽屠宰卫生检疫规范”规定进行,屠宰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按肉类加工厂卫生规范”执行。病死或淘汰生猪的尸体按GB16548进行处理;猪场不得出售病猪、死猪;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应隔离饲养,由兽医进行诊治。猪场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粪便经堆积发酵后应作农业用肥;猪场污水应经发酵、沉淀后才能作为液体肥使用。   (5)生产记录要求:根据农业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生猪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生猪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等有关情况;检疫、免疫、监测、消毒情   况;猪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生猪养殖代码。资料应尽可能长期保存,最少保留2年。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兴平关中黑猪被毛黑色,具有头轻、体长、两耳向前,背腰平直,腹线上收,体躯圆,臀部丰满、四肢健壮,适应性广,抗逆性强,07对以上的特点。兴平关中黑猪肉色红润,大理石纹明显。   (2)内在品质指标:屠宰率74.55%,瘦肉率57.16%,肌肉脂肪含量7.15%,系水力96.6%,pH值6.12。长白×关中黑杂交后代,胴体肉色鲜线3.47,大理石纹3.53,系水力93.41%,瘦肉率60%以上,膘厚2.8厘米,皮厚0.25厘米,眼肌面积30平方厘米,肉质细嫩,味香。   (3)安全要求:兴平关中黑猪生产严格按无公害畜产品生产规范和标准生产。   NY5029无公害食品猪肉;   NY5027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5030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5032无公害食品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NY5033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NY/T5339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GB16548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16549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1)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兴平市关中黑猪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2)检疫:商品猪上市前,应经兽医卫生检疫部门根据GB16549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合格者方可上市屠宰。   (3)运输:运输车辆在运输前和使用后要用消毒液彻底消毒;运输途中,不应在疫区、城镇和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   下一篇:兴平大蒜

秦都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人民路街道 泾河新城茯茶镇 大秦古桥风情园 泾渭茯茶 咸阳中华广场 汉昭帝平陵 陕西医史博物馆 凤凰广场 红色记忆博物馆 渭滨公园 沙河古桥 秦都韦氏家族墓 沙河桥遗址 秦都张苍墓 秦都朱云墓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秦都红薯 春节食品之年糕 咸阳琥珀糖 西安荠菜春卷 秦镇米皮
西兰路街道 泾河新城茯茶镇 大秦古桥风情园 泾渭茯茶 咸阳中华广场 汉昭帝平陵 陕西医史博物馆 凤凰广场 红色记忆博物馆 渭滨公园 沙河古桥 秦都韦氏家族墓 沙河桥遗址 秦都张苍墓 秦都朱云墓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秦都红薯 春节食品之年糕 咸阳琥珀糖 西安荠菜春卷 秦镇米皮
吴家堡街道 泾河新城茯茶镇 大秦古桥风情园 泾渭茯茶 咸阳中华广场 汉昭帝平陵 陕西医史博物馆 凤凰广场 红色记忆博物馆 渭滨公园 沙河古桥 秦都韦氏家族墓 沙河桥遗址 秦都张苍墓 秦都朱云墓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秦都红薯 春节食品之年糕 咸阳琥珀糖 西安荠菜春卷 秦镇米皮
渭阳西路街道 泾河新城茯茶镇 大秦古桥风情园 泾渭茯茶 咸阳中华广场 汉昭帝平陵 陕西医史博物馆 凤凰广场 红色记忆博物馆 渭滨公园 沙河古桥 秦都韦氏家族墓 沙河桥遗址 秦都张苍墓 秦都朱云墓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秦都红薯 春节食品之年糕 咸阳琥珀糖 西安荠菜春卷 秦镇米皮
陈杨寨街道 泾河新城茯茶镇 大秦古桥风情园 泾渭茯茶 咸阳中华广场 汉昭帝平陵 陕西医史博物馆 凤凰广场 红色记忆博物馆 渭滨公园 沙河古桥 秦都韦氏家族墓 沙河桥遗址 秦都张苍墓 秦都朱云墓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秦都红薯 春节食品之年糕 咸阳琥珀糖 西安荠菜春卷 秦镇米皮
古渡街道 泾河新城茯茶镇 大秦古桥风情园 泾渭茯茶 咸阳中华广场 汉昭帝平陵 陕西医史博物馆 凤凰广场 红色记忆博物馆 渭滨公园 沙河古桥 秦都韦氏家族墓 沙河桥遗址 秦都张苍墓 秦都朱云墓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秦都红薯 春节食品之年糕 咸阳琥珀糖 西安荠菜春卷 秦镇米皮
沣东街道 泾河新城茯茶镇 大秦古桥风情园 泾渭茯茶 咸阳中华广场 汉昭帝平陵 陕西医史博物馆 凤凰广场 红色记忆博物馆 渭滨公园 沙河古桥 秦都韦氏家族墓 沙河桥遗址 秦都张苍墓 秦都朱云墓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秦都红薯 春节食品之年糕 咸阳琥珀糖 西安荠菜春卷 秦镇米皮
钓台街道 泾河新城茯茶镇 大秦古桥风情园 泾渭茯茶 咸阳中华广场 汉昭帝平陵 陕西医史博物馆 凤凰广场 红色记忆博物馆 渭滨公园 沙河古桥 秦都韦氏家族墓 沙河桥遗址 秦都张苍墓 秦都朱云墓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秦都红薯 春节食品之年糕 咸阳琥珀糖 西安荠菜春卷 秦镇米皮
马泉街道 泾河新城茯茶镇 大秦古桥风情园 泾渭茯茶 咸阳中华广场 汉昭帝平陵 陕西医史博物馆 凤凰广场 红色记忆博物馆 渭滨公园 沙河古桥 秦都韦氏家族墓 沙河桥遗址 秦都张苍墓 秦都朱云墓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秦都红薯 春节食品之年糕 咸阳琥珀糖 西安荠菜春卷 秦镇米皮
渭滨街道 泾河新城茯茶镇 大秦古桥风情园 泾渭茯茶坊 咸阳中华广场 汉昭帝平陵 陕西医史博物馆 凤凰广场 红色记忆博物馆 渭滨公园 沙河古桥 秦都韦氏家族墓 沙河桥遗址 秦都张苍墓 秦都朱云墓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双照街道 泾河新城茯茶镇 大秦古桥风情园 泾渭茯茶 咸阳中华广场 汉昭帝平陵 陕西医史博物馆 凤凰广场 红色记忆博物馆 渭滨公园 沙河古桥 秦都韦氏家族墓 沙河桥遗址 秦都张苍墓 秦都朱云墓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秦都红薯 春节食品之年糕 咸阳琥珀糖 西安荠菜春卷 秦镇米皮
马庄街道 泾河新城茯茶镇 大秦古桥风情园 泾渭茯茶 咸阳中华广场 汉昭帝平陵 陕西医史博物馆 凤凰广场 红色记忆博物馆 渭滨公园 沙河古桥 秦都韦氏家族墓 沙河桥遗址 秦都张苍墓 秦都朱云墓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秦都红薯 春节食品之年糕 咸阳琥珀糖 西安荠菜春卷 秦镇米皮

秦都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