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 秦都区 >> 钓台街道

钓台街道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泾河新城茯茶镇

泾河新城茯茶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茯茶镇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茶马大道与高泾中路交叉处西北角,占地约1300亩,包括茯茶文化产业园、商业展示区、优美小镇及双赵村商业改造四部分。2015年9月底前完成一期158户的提升改造,并对外开放,形成“家家户户有产业”的经营格局。[1] 旨在带动周边村镇经济及旅游开发,形成茯茶文化、关中民俗文化、关中生活文化为一体的茯茶小镇,建成后将成国内一流的集茯茶、茯茶文化衍生品研发、文化展示、旅游体验和城乡统筹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在这里可感知茶马古道的繁华。  古朴整齐的关中特色街道、潺潺流水环绕小镇、在一间其貌不扬的茅草铺子里参与古老茯砖茶制作……这就是位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县东路与高泾中路交叉处西北角的茯茶镇,市民在这里不仅可感受神秘的茯茶文化,体验制茶乐趣和各种关中民俗风情,也能品到各种以茯茶为原料的特色小吃。  茯茶世家茯茶、茯茶酸奶、茯茶米酒、茯茶鸡……走进泾河新城双赵村,一系列茯茶特色餐饮丰富了“红辣椒、玉米棒”的关中民俗“标配”内涵,也让茯茶镇自诞生起就独具特色。  咨询电话: 029-36518309  邮编: 713700   景区地址: 泾河新城茯茶镇

大秦古桥风情园

大秦古桥风情园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大秦古桥风情园位于沣西新城钓台镇王道村咸阳沙河古桥遗址保护区内,交通便利。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弘扬秦汉文化为主打特色。

泾渭茯茶

  泾渭茯茶--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茯砖古茶   茯砖茶是陕西咸阳人发明的一种茶叶加工方式,约在公元1368年(明朝初)前后,出品于陕西。因在伏天加工,又称“伏茶”,其效用类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和“福砖”。   秦人创制   陕西是“茯茶文化”的本宗源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茯砖茶的发酵和发花工艺及其神秘独到之处,在茶叶加工史上无出其右,被尊为中华黑茶和现代发酵茶之“先驱”。   金花璀璨   泾渭茯茶复兴古法工艺所创造出的金花(国家标准名:冠突散囊菌EurotiumCristatum)颗粒饱满度、密度较之其他产区高出40%,菌花数为50×104个/克干茶,远超国家“30×104/克干茶”的标准,因此具有更高的消食解腻、顺肠降脂、增强免疫能力的功效。泾渭茯茶富含人体必须的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并能阻断人体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形成,非常适合现代人对茶叶保健功效的需要。   香韵天成   泾渭茯茶通过古法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生产出的茯茶产品具有“金花更加茂盛、菌花香更加明显”的特点,受到了茶学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使咸阳这一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茶叶加工绝技重新焕发光芒。

咸阳中华广场

  中华广场位于中华路与渭阳西路交汇处,四周被彩电厂、汇通商厦、广厦工程住宅小区、好望角大酒店、秦宝住宅小区、民生商厦等知名度高的单位(小区)所环抱,可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中华广场占地面积34.5亩,东西长约360米,南北最宽处125米,呈三角状傲立于咸阳西部,其设计主题思想是以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东征时之铜车马雕塑(又名千古雄风)为主线,广场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西端为下沉式广场,象征秦皇宫,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宫”的中央有一“九宫”,寓意着“九九归一”。在”宫”的东端有形象抽象而逼真的“二龙嬉珠”,它暗芷机关,当打开水池中水泵时,立即会从“二龙”的尾巴卷下一道水帘,同时,站在北侧看,位于“二龙”两头之间的大理石圆球就会匀速顺时针而转动,有人说它象征着我古城咸阳的财运会滚滚而来。在“宫”的两侧是一仿古建城墙,有人说它似一道屏风,有人说它似“皇宫”的城墙,还有人说它是整个广场的“画龙点睛”。在城墙的两侧,现已建成约有5亩多的小型儿童游乐园,它备受西郊儿童的喜爱。  广场的中部是一全长约210米的通道,通道中有二道“车辙”,它象征着秦始皇东征走过之路。通道两侧为水槽,且于“皇宫”周围的水槽相连通。在槽池里装有28个喷水泵,当开启水泵时,立即会喷出高约80cm的伞状水柱,其水顺着水槽流动,又流入槽池,再喷出槽池,往返循环流动。有人说通道两侧的水槽寓意着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在通道的南北两侧是丘陵式草坪,其高低起伏的地形象征着我国的黄土高原,草坪中的黄色景墙象征着黄土高原的残墙断壁。草坪内设有155个喷灌喷头,当喷灌时,其景观十分引人注目。草坪四周是篱笆墙,给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东端为秦始皇铜车马雕塑,奔腾的骏马之前是一水池,水池分为“渭河”、“黄河”、“东海”三个部分,“渭河”中装有一喷泉水泵,其水由“渭河”流到“黄河”,最后汇入“东海”。整个东端部分象征着秦始皇东征过渭河、黄河直到东海取得胜利,统一中国。  中华广场共设水泵43个,总用电容量为96千瓦,有38盏庭院灯,13盏射灯,当夜色降临时,整个广场灯色耐看,加之四周酒店、商店的霓红灯的陪衬,可谓夜景迷人。  中华广场既有动态的景,又有静态的景,既有白日的景,又有夜晚的景,既是一个令游客休闲的好地方,又是一个令西郊儿童所喜爱的游乐场所。它的建成给我市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汉昭帝平陵

  平陵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间,包括汉昭帝的平陵和上官皇后的陵墓,所在的地势为咸阳二道塬一块稍微突出的平地上,距茂陵东边12里,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园呈正方形,垣墙边长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阙门,与陵冢相对。现东,南二门阙犹存,门阙呈条形,用夯土筑成,夯层厚为6至8厘米。陵园西北角有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残存大量汉代砖瓦,还有方形沙石质柱础和砖砌八角形水井,估计是守陵人员的居室。  昭帝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顶内收形成二台。陵基为正方形,底部边长46.8米。它的东南665米处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前87—前37),她虽贵为皇后,其实也很不幸。她6岁入宫当皇后,15岁时昭帝死去,此后一直比较孤独,于52岁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于霍光的位高势重,她的陵园比昭帝陵园规模还要大一些,陵园边长420米(昭帝陵园边长为370米),陵园四门距封土堆均为125米,封土高26.2米。   在昭帝与上官皇后的陵园中间,有一条宽5米的道路,将两陵连接起来。考古工作者在路的两侧分别发现了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器,每一组相距约2米,均由玉壁和玉圭组合而成,每组都是中间放一枚玉壁,四周均匀围绕七、八个玉圭,圭尖一致朝向中央的玉壁。这些玉器肯定是为当时的祭祀而埋。  平陵陵邑位于陵园东北,今李都村、庞村一带。《汉书·宣帝纪》载: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遗址内发现当年制骨、制陶作坊遗迹和部分建筑遗址,出土较多有火烧和锯过痕迹的骨料及板瓦、瓦当、残陶器、铜鼎、铁铧、镢、镂角、逼土等、遗址内汉瓦残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由此推测,当年陵邑内建筑必是栉比麟次,相当繁华。  平陵东南是汉昭帝“徘徊庙”遗址,庙建筑在一个高3米的夯土台上,今台上仍有汉代板瓦和筒瓦、方格纹方砖、凤纹空心砖、“长生无极”瓦当等,平陵东侧是陪葬墓群,今封土保存较完整的有11座,保存较差的12座(其中1座在陵北)。据文献记载,陪葬平陵的有夏侯胜、朱云、窦婴、张禹等,但具体名位难考。

陕西医史博物馆

  陕西医史博物馆设在古都咸阳的陕西中医学院内。1965年开展展出,是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创建最早的一所专业博物馆。陕西中医学院设有中国医学史博物馆,90年省教委、省文物局命为“陕西医史博物馆”。  医史博物馆配备有专业技术人员,下设办公室、医史文献研究室、文物陈列保管以及资料室等。馆舍700多平方米,其中陈列展室面积500多平方米,收集珍藏文物2000余件。珍贵展品有药王孙思邈木雕像、宋代针灸铜人、李东垣家谱等。为提高展出水平,突出医药科技特色,展出有大型研究机、碾药船与手工机械传动装置,福建泉州宋代沉船打捞的药物等。为了增加展出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展线上还专门设置了馆中馆——按《清明上河图》复原的北宋诊所“赵太丞家”医药铺,形象具体地反映出古代开展医疗工作的基本情形。还专门筹建了一个铁盒展室,展出了不少大型卫生器具。陈列有陕西渭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桃核和其他各地出土的历代药物,有《千金宝要》的早期拓本,同时收藏和展出反映延安时期医药活动的革命文物,藏品极为丰富。  医史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古代医方碑刻26通,保存了大量古代医药文献的珍贵实物史料。如收藏有经验备录碑、海上方碑、集验良方碑,以及武之望家祠碑等难得的历代石刻艺术珍品。另外刻制有傅青主女科医方手迹碑,以及复制的千金宝要碑、历代名医神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铜人俞穴针灸图经残石碑等,被誉为医药小碑林。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在教学、科研和宣传普及中国医学史知识及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十年多来,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6万多人。

凤凰广场

  凤凰广场位于咸阳市北门口什字四角,从东北角起顺时针方向依次为:求凤广场、思凤广场、引凤广场、舞凤广场。广场占地面积8500余平方米。  广场采用现代园林的艺术手法,突出凤凰主题以及咸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空间布局突出使用功能,创造出不同的休闲活动空间,东北角广场为凤冠,西北角广场为凤尾,用花岗岩、广场砖等铺砌形成螺旋形放射状发散的凤尾图案。  求凤广场在平面布局上是凤凰头部,弄玉-雕塑是广场的中心,12根韵律柱通过10米直径的孔雀绿花岗岩喷泉水池和12组喷泉与雕塑基座下的凤凰祥云图相呼应,雾状喷泉,犹如弄玉在白云间悠悠-,化仙而去,求来四只小凤凰的主题;思凤广场结合凤凰图案铺装在四组园形树池下配有园形广场砖的凤羽图案,以对面的韵律柱做背景,冷调手法点出思凤的酷感;引凤广场以一组汉白玉雕刻的九龙翘首滴水,宛如九条晶莹雪白的玉龙盘旋而下,汇入叠水水幕,巧妙的点出了“引凤”主题;舞凤广场以一组“凤舞朝阳”的浮雕矮墙表达人们对凤凰的渴望之情,也是对今天的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  广场绿化种植以本地树种为主,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种植形式,讲求群植色带景观效果,在大面积草地上采用自然曲线模纹绿篱,配置以花钵、坐椅,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可观可赏景色。  广场主要灯具有草坪灯、泛光灯、地埋灯,广场灯及水下灯,灯光通过明弱、高低的变化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富有层次感,以艺术取胜。   

红色记忆博物馆

  红色记忆博物馆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双照镇肖何庙村,是魏德君先生出资200多万元创办的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关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图片、瓷器以及中央领导人使用过的实物资料1万多件。该馆从创办以来先后被咸阳秦都区授予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和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被咸阳市教育局、文物局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文化厅也授予陕西省红色文化交流基地等称号。  馆内分为前后两院。从前院通往后院的门楣上题写着“为人民服务”5个红底金色大字,通道左侧挂着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右侧是雷锋事迹、白求恩事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等图片。后院,毛主席和雷锋同志的塑像静静伫立在院中。窑洞样式的主展厅上方,由贺敬之亲笔题写的“红色窑洞”极其醒目。  进到展厅,墙上挂着的多幅照片、书画、张贴画,展柜中陈列着的多种文献资料、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各式瓷器、炕桌、纺车、苏区钱币等多样实物,生动再现了我党从长征时期到延安时期,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

渭滨公园

  渭滨公园位于咸阳市区中心,滨河渭河,园内以自然园林布局为主,设文化娱乐区、动物观赏区和休息区,总面积420余亩,其中水面98.7亩,绿化覆盖率达到92%,素有渭水之滨绿色明珠之称。  渭滨公园始建于1959年,经过近40年的建设,昔日的荒河滩已成为集园林、古建、游乐、养殖、观赏及饮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娱乐休息场所,现已建成花卉专类园7个,各种乔灌木3万多株,草坪近万平米,园林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以及秦凤楼、玉带桥、秦苑、郁金香园、柏树林、红莲湖等十余处有代表的景点。   

沙河古桥

沙河古桥为文化旅游景点。  沙河古桥风情园位于西安于咸阳交界,交通便利,园内占地500亩,气势恢弘,一期建设投资1000万元,它是依托文化古迹,以展现陕西民俗风情为主题的度假休闲娱乐场所。现游玩项目有:攀岩、骑马、沙滩车、卡丁车、射箭、射击、烧烤、垂钓、棋牌、滚铁环、社火表演、动物表演(老虎、狗熊、鹦鹉蹬三轮车、打球、荡秋千)人牛拔河、狗撵兔、泥水摔跤、卡拉OK、儿童乐园等。客房、餐饮设施、设备齐全。  沙河桥遗址位于我市秦都区钓台镇资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它是198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据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研究考证,它是目前世界上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结构桥梁,在人类交通史,世界桥梁史上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河古桥风情园位于咸阳市秦都区钓鱼镇,咸阳户县公路东侧沙河古桥遗址旁,北距咸阳城区6公里,东距西安城区10公里,处于咸阳、西安交汇处,交通便利,地域优势明显。沙河古桥风情园占地200余亩,气势恢宏,前期建设投资300万元,初具规模。其远离喧闹市区,田园风光,优雅环境,令人耳目一新。集休闲、娱乐、餐饮、旅宿于一体,为旅客提供全方位服务。  目前开设了攀岩、卡丁车、西班牙仿真斗牛、斗鸡、人牛拔河、狗撵兔、骑马、射箭、训虎表演等娱乐项目。风情园于2003年8月正式运营,现已成为咸阳乃至西安旅游的新亮点,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交通部门拟在此规划建设中国路桥博物馆,向社会大众普及桥梁知识,让人们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外桥梁文化和桥梁历史。  西北魏老根沙河古桥风情园特邀陕西惠臣旅游商贸有限公司全程策划管理,现拥有可同时容纳500余人入住的标准间及独具特色的四季野营帐篷,同时风情园为各位旅客精心准备百余种具有陕西特色的可口菜肴及地方小吃,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参观旅游。

秦都韦氏家族墓

秦都韦氏家族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秦都韦氏家族墓  韦贤,昭帝时徙居平陵。东汉时其后人韦彪得到皇帝厚赐的“钱珍羞食物,使归平陵上冢”。这说明韦彪祖先死后葬于平陵。  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系楚元王太傅韦孟之后,为邹鲁之地的著名大儒。昭帝时“徵为博士,给事中,进授昭帝《诗》,稍迁光禄大夫詹事,至大鸿胪。”宣帝时,“以先帝师,甚见尊重。本始三年,代蔡义为丞相。”地竹三年(公元前67年),韦贤因年事已高,辞去相位,八十二岁去世,葬于平陵。  韦玄成是韦贤的少子,字少翁,“素有名声”。元帝即位后,他出任少府,后又“迁太子太傅,至御史大大。永光中,代于定国为丞相。”为相七年,于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去世。韦玄成生前虽“别徙杜陵”,但他遗嘱“不胜父子恩,愿乞贤骸骨,归葬父墓。”也就是说,韦玄成死后葬于其父韦贤墓所在的平陵书氏墓地。  韦赏,韦彪祖父,东海太守韦弘(韦贤的次子)之子,哀帝时“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列为三公,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死后亦应葬于平陵,其孙韦彪“归平陵上冢”当祭其父祖。  韦贤 (前148~前67)  韦贤(约前148年-前67年)西汉大臣。汉族,字长孺。鲁国邹(今邹城东南)人。性质朴,善求学,精通《诗》、《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给事中,进宫授昭帝《诗》,迁光禄大夫詹事、大鸿胪。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徙为长信少府。生性淳朴,对于名利看得很淡,一心一意专注于读书,因此学识非常渊博,兼通《礼》、《尚书》等经,并以教授《诗经》著名。当时的人都称他…… 详细++  韦玄成 (?~前36)  韦玄成(?—前36),字少翁。西汉大臣。鲁国邹县(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邹鲁大儒韦贤之子,昭帝时随父迁居平陵县(治今咸阳市秦都区西北)。公元前?年—前36年8月5日]韦玄成字少翁,鲁国邹人,生年不详,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六月甲辰(十九)日(前36年8月5日)。少好学,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 详细++  韦赏   韦赏(生卒不详),西汉丞相韦贤之孙,东海太守韦弘之子。哀帝为定陶王时,赏为太傅。哀帝即位,赏曾以旧恩为皇帝重用,先拜大司马,后擢车骑将军,位列三公,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 八十余岁寿终。…… 详细++  韦贤 (前148~前67)  韦贤(约前148年-前67年)西汉大臣。汉族,字长孺。鲁国邹(今邹城东南)人。性质朴,善求学,精通《诗》、《礼》、《尚书》,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给事中,进宫授昭帝《诗》,迁光禄大夫詹事、大鸿胪。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徙为长信少府。生性淳朴,对于名利看得很淡,一心一意专注于读书,因此学识非常渊博,兼通《礼》、《尚书》等经,并以教授《诗经》著名。当时的人都称他…… 详细++  韦玄成 (?~前36)  韦玄成(?—前36),字少翁。西汉大臣。鲁国邹县(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邹鲁大儒韦贤之子,昭帝时随父迁居平陵县(治今咸阳市秦都区西北)。公元前?年—前36年8月5日]韦玄成字少翁,鲁国邹人,生年不详,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六月甲辰(十九)日(前36年8月5日)。少好学,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 详细++  韦赏   韦赏(生卒不详),西汉丞相韦贤之孙,东海太守韦弘之子。哀帝为定陶王时,赏为太傅。哀帝即位,赏曾以旧恩为皇帝重用,先拜大司马,后擢车骑将军,位列三公,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 八十余岁寿终。…… 详细++  韦玄成 (?~前36)  韦玄成(?—前36),字少翁。西汉大臣。鲁国邹县(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邹鲁大儒韦贤之子,昭帝时随父迁居平陵县(治今咸阳市秦都区西北)。公元前?年—前36年8月5日]韦玄成字少翁,鲁国邹人,生年不详,卒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六月甲辰(十九)日(前36年8月5日)。少好学,谦逊侠士,尤敬贫贱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又以明经擢谏大夫,迁大河都尉。父贤死,玄成佯狂让爵于兄。…… 详细++  韦赏   韦赏(生卒不详),西汉丞相韦贤之孙,东海太守韦弘之子。哀帝为定陶王时,赏为太傅。哀帝即位,赏曾以旧恩为皇帝重用,先拜大司马,后擢车骑将军,位列三公,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 八十余岁寿终。…… 详细++  韦赏   韦赏(生卒不详),西汉丞相韦贤之孙,东海太守韦弘之子。哀帝为定陶王时,赏为太傅。哀帝即位,赏曾以旧恩为皇帝重用,先拜大司马,后擢车骑将军,位列三公,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 八十余岁寿终。…… 详细++

沙河桥遗址

沙河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秦、汉  沙河桥遗址位于咸阳市秦都区钓台镇资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它是198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清理,一号桥现暴露出木桥桩16排,112根,每排间距3—6米,已经露出的木桩高2米左右,直径为40厘米。桥桩上端残缺不全,有火烧痕迹,桥面已不复存在。桥南端最末一排桥桩内外共发现7块约700×110×7厘米的巨型铁板,重约2-3吨。二号桥在一号桥东300米处,已发现5排41根木桩,排距8米左右,露出的木桩高2-3米,还发现9.54米方形大桥梁一根、卯俱在。  据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研究考证,这两座秦汉古桥是目前世界上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结构桥梁,在人类交通史,世界桥梁史上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都张苍墓

秦都张苍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秦都张苍墓  张苍,阳武人,曾为秦王朝柱下御史,擅长律历,因罪逃亡。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投奔刘邦,曾经辅佐赵王张耳及其子张敖,后来调到朝廷,先在萧何相国府中领主郡国上计,后升为御史大夫,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代窦婴为丞相。张苍对西汉时代典章制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52年),年逾百岁的张苍去世,死后葬于安陵,与其曾辅佐过的赵王张敖同在安陵陪葬区内。  张苍 (前256~前152)   张苍(前253—前152年),阳武(今河南阳武县城东南)人,战国秦汉时期科学家、儒学者、阴阳家。西汉开国功臣,丞相,北平文侯。 张苍年轻时师从战国儒家大师荀子,授左传,后仕秦为御史,负责管理图籍文书(因侍立于殿柱下,故称为柱下史),后因直言惹恼秦二世,避祸逃归故乡阳武。不久,刘邦的军队经过武阳时,张苍投靠刘邦。随刘邦进攻南阳时,张苍有罪当斩,适逢王陵…… 详细++  张苍 (前256~前152)   张苍(前253—前152年),阳武(今河南阳武县城东南)人,战国秦汉时期科学家、儒学者、阴阳家。西汉开国功臣,丞相,北平文侯。 张苍年轻时师从战国儒家大师荀子,授左传,后仕秦为御史,负责管理图籍文书(因侍立于殿柱下,故称为柱下史),后因直言惹恼秦二世,避祸逃归故乡阳武。不久,刘邦的军队经过武阳时,张苍投靠刘邦。随刘邦进攻南阳时,张苍有罪当斩,适逢王陵…… 详细++

秦都朱云墓

秦都朱云墓为文化旅游景点。  秦都朱云墓  朱云,字游。原籍鲁地(今山东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后徙平陵。  他年轻时,曾是武艺超群的豪侠。四十岁以后,专攻儒学,先后任杜陵令、槐里令,后因直言被免官,还险遭杀身之祸。晚年在家传授儒学.汉成帝时,“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朱云   朱云,字游鲁(今山东省)人,后来迁居平陵(今兴平)。汉元帝时为槐里(今兴平市)县令。 朱云身高八尺,魁梧奇伟。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谏。曾-皇帝,指责丞相韦玄成庸碌保位,被石显左右,而因此丢官。 汉成帝刘骜在位时,朱云已削职为民,但仍关心朝政,忧国忧民。当时安昌侯张禹,贪财好利,广置田产,生活奢淫。对于外戚王氏,在朝专权跋扈,危及朝廷,从不过问。皇帝…… 详细++  朱云   朱云,字游鲁(今山东省)人,后来迁居平陵(今兴平)。汉元帝时为槐里(今兴平市)县令。 朱云身高八尺,魁梧奇伟。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谏。曾-皇帝,指责丞相韦玄成庸碌保位,被石显左右,而因此丢官。 汉成帝刘骜在位时,朱云已削职为民,但仍关心朝政,忧国忧民。当时安昌侯张禹,贪财好利,广置田产,生活奢淫。对于外戚王氏,在朝专权跋扈,危及朝廷,从不过问。皇帝…… 详细++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

  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创建于1964年, 1991年由省文物局等确定为省级博物馆,后相继又被确定为省大、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中医药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涉外定点单位等,馆藏文物1700余件(套),是全国中医院校中最早独立自主建设的医史博物馆。馆-史文物丰富、学术水平高,在教学、科研、对外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11月,迁入学校南校区独立展览馆楼,面积1200 平方米,主体展览分为通史部分、专题部分以及医史文化展示四部分。  第一部分 中国医学通史 系统展示了从原始社会医药起源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医药学发展的基本脉络,重点介绍每一时期医学发展特点、成就,各时期著名医家的重大医事活动及其主要贡献。  第二部分 中国医学专题史 即“医史专题陈列”。有“陕西古代医家”、“陕西著名古药店”、“少数民族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等)”、“中外医学交流”、“古代城市卫生设施”、“延安时期的医药卫生”等14个专题。  第三部分 医史文化展示厅 主要包括反映唐代著名医家、“苍生大医”——孙思邈行医、著书与采药的大型浮雕、商周时期的医药文字、酒器浮雕,仰韶时期的文化的舞蹈图、人面鱼纹图镂空木刻,仿宋药店“赵太丞家”、五禽戏屏风、名人题词文化墙等。  第四部分 中医药碑刻(室外) 主要展示自建馆以来收藏的各种古代医药碑刻:有陕西兴平发现的清代“经验备录碑”,宝鸡的强和亭“海上方碑”、“集验良方碑”、“朱兴恭医方碑”,临潼的“武之望家祠碑”等,都是十分难得历代石刻艺术珍品。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为文化旅游景点。  秦都秦悼武王永陵  秦悼武王嬴荡,前329年—前306年,惠文王之子。即位之后,攻伐巴蜀之地的小国丹梨(四川西南的一个部族)和义渠戎人,以稳定后方.同时,逐张仪而任用甘茂、樗里疾为左右丞相。  前308年,派左丞相甘茂取韩国重镇宜阳(今河南宜阳)。随后又攻下黄河北岸的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打通了向东发展的道路。秦武王尚武好勇,前306年,与力士比赛举鼎时.力不能胜,鼎坠,砸断胫骨而死。  秦悼武王永陵,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周陵乡政府驻地北边,陵墓呈圆锥形,封土保护完好,与公陵南北相距100米。  永陵与公陵自宋朝以后,经明、清两代历次修葺,颇具规模.现存有献殿,殿前有明、清以来的御制祝文碑刻及木牌坊等建筑物。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秦都红薯

  秦都红薯是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的特产。秦都区地处关中平原,气候温和,境内红薯种植面积近2万亩,年产近20万吨。以无公害、 出粉率高、粉质好的莽塬红品牌享誉陕西乃至西北。秦都红薯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秦都红薯,明清时期已有种植。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红薯以其“一季红薯半年粮”的粮食属性,解决了成千上万三秦儿女的饥饿之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供求紧张时期,红薯在解决群众温饱、渡过饥荒上发挥了很大作用。2001年开始,秦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红薯产业发展,积极组织农业部门强化技术力量,推广地膜红薯栽培技术,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以马庄、双照为主的红薯产业基地,逐渐成为农民群众发展家庭经济的支柱产业。   咸阳市秦都区双照、马庄镇一带因为土层厚、降水少、无污染,种植红薯早有历史,为了推广红薯竞争力,村支部召集党员们集思广益,积极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薯课题研究组联手,引进了“秦薯4号”、“彩色红薯”等新品种,并通过党员示范,邀请专家给村民讲解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知识,积极推广机械化栽种、收获,注册“莾塬红”商标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   如今咸阳市秦都区莽塬红红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已达280多户,带动当地群众发展红薯种植2万亩,每年为群众增收6000余万元,秦都红薯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出口韩国、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咸阳市秦都区莽塬红红薯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秦都红薯”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秦都红薯种植区域位于咸阳北塬的马庄镇和双照街道办,距咸阳市区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8o37′-108o45′,北纬34o18′-34o26′。东到三合村,南到下帝王村,西到龙北村,北到将相村,辖57村,总面积2万亩,年产红薯6万吨。

春节食品之年糕

  春节食品之年糕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咸阳琥珀糖

  咸阳琥珀糖是关中四糖之一(咸阳琥珀糖、三原蓼花糖、耀县雪花糖、富平琼锅糖),其渊源追溯于秦时,传承发展两千余年,是咸阳地域独有的地方名优特色食品,由于时代的原因,在市场上消失近40年。   咸阳琥珀糖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显著。2009年6月,咸阳琥珀糖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琥珀糖,因与虎皮同色,原名虎皮糖,皮糖因其中掺有中药,亦称加料皮糖。   相传秦时,秦始皇之母因患气管炎,久咳不止。御医熬制中药,味苦难咽,秦母久病不愈。吕不韦遂令御医,将中药混合碾制成粉,交给糖坊,掺入饴糖之中。由于药物和谷物熬制的饴糖同属温热,互促疗效,且口感好,容易下咽,秦母食后很快病愈。之后,此方流传民间。几千年来,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虎皮糖作为一种功能食品,造福民间,蕙荫广众。入冬后,几乎户户储备,以防老幼越冬不测。虎皮糖,也就形成了在咸阳地区一种独有的具有药疗的食品。   唐宋时期,虎皮糖作为养生保健、馈赠亲友的佳品。并在咸阳及长安与各地的交往贸易中,占比倚重。当时,咸阳北关骆驼场内,虎皮糖一直是众商通往西域必不可少的重要商品,沿着丝绸之路,远销北方各省及俄国、中东、欧洲等地。   明清时期,虎皮糖已成为宫廷贡品,也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民间的艺人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并向虎皮糖中加入了核桃仁等,其口感甘甜清爽,油润酥脆,甜中微苦,苦中含香。清高宗乾隆皇帝夜批奏折时,书案呈放的夜宵中就有虎皮糖。君常以虎皮糖赏赐宫娥嫔妃及朝班大臣。   据咸阳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至西安。一日,西太后法门寺降香祈福,回经咸阳,偶遇风寒,咳嗽不止。咸阳知县觐献虎皮糖,西太后吃后顿觉病情好转,细观此糖,颜色金黄,内含核桃仁色白如玉,酷似琥珀,遂说:“此糖可名琥珀糖”!。慈禧的命名,使咸阳这一特色食品名声大振,琥珀糖成为咸阳乃至陕西最具代表的特色食品。   解放前,咸阳城内北平街潘家巷(今咸阳法院街)有琥珀糖制作工坊20余家,城外大小40余家,其中以“和興全”字号尤为出名,其制作的琥珀糖工艺精湛、口味纯正,誉满三秦。   1、咸阳地方名产:咸阳人发明,唯咸阳独有。   2、历史悠久:传承发展两千余年,特色显著、文化底蕴深厚。   3、古丝绸之路重要商品:凝结着咸阳人对外贸易、交往的古老情怀。   4、古老字號:《和興全》字号传承于明清,为”咸陽琥珀糖”代表性品牌。   5、保健养生功能: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养血,润肺止咳,健脑补肾,温中散寒,延年益寿的食疗功能,尤其对一些慢性支气管病人有极佳的疗效。   6、王者贵气:从明清开始,一直是皇室貢品。慈禧太后赐名“琥珀糖”。   7、绿色环保:主料小米饴糖、核桃仁,辅料系千年传承中药配剂,无任何添加剂;纯手工炒制,无废水,无废气,天然环保。   8、陕西省政府授予“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西安荠菜春卷

  荠菜春卷以其皮薄如蝉翼,透明而酥脆,馅料带春荠的鲜香,得到人们的青睐,是西安传统名小吃。荠菜春卷是由唐代的春盘宋代的演变而来的。春日春盘细生菜盘装荠菜迎春饼就是借此而言。   春卷由唐代的“春盘”,宋代的“春饼”演变而来,过去每当立春之后,西安饭庄的荠菜春卷便应市飨客,很受顾客喜爱。现经过改进的春卷,根据不同的季节,包入不同的馅,不仅春天能吃到,在其他各个季节都能吃到。   制作技艺:   1、面粉加入盐和水,拌成浆糊状,然后将平底锅置火上,倒入面浆,摊一个圆形薄饼,即制成春卷皮。   2、炒锅内添油倒入鸡丝、荠菜,加盐、酱油、味精,炒熟出锅。   3、把馅放在皮上包成条形,用蛋液粘合。   4、锅内添油烧至七成热,下入春卷炸至皮脆色黄时,捞出。   ■特点:色泽金黄,皮酥脆、馅鲜香。   

秦镇米皮

  秦镇米皮历史悠久,口味独特。是陕西凉皮“四大花 旦”之一,又叫秦镇凉皮,是以大米为主料蒸制而成。   秦镇即秦渡镇,位于西安户县沣河西岸,这里曾是西周的京畿之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盛产优质稻谷。用这里出产的稻谷磨浆制成的米面皮子,以色白光润、筋薄细软、柔韧爽口而著称。   秦镇米皮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籼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叫“油泼辣子”)、醋和盐,加上黄瓜丝和豆芽,一碗碗看来红通通、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秦镇米皮就可以上桌了食用了。 长期以来,在关中地区流传着“干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的俗语。可见,秦镇米皮很早以前就与干州锅盔、岐山臊子面齐名为关中地区三大著名面食。   特点:   色白、光润、皮薄、细软、柔韧,   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   简要介绍:   秦镇米皮用产于户县沣河西岸的稻谷制作,皮子质量上乘。调食时,配以绿的菜、油泼辣子、芝麻酱、芥末、蒜泥、酱油、香醋、味精等调料,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

钓台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梁家庄村

----

八里庄村

----

杨户寨村

----

曹家滩村

----

文家村

----

马家寨村

----

西张一村

----

郭村

----

钓鱼台村

----

王道村

----

和兴堡村

----

东张村

----

曹家寨村

----

资村

----

南北季村

----

李家庄村

----

东江渡村

----

马家庄村

----

吴家庄村

----

西张二村

----

钓台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