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西双版纳州 >> 勐腊县

勐腊县特产大全


特产 简介
西双版纳小耳猪

  勐腊小耳猪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特产。其体躯短小,耳竖立或向外横伸,背腰宽广,全身丰满,皮薄、毛稀,被毛以纯黑为主,其次为“六白”和黑白花,还有少量棕色的,0多为5对。   勐腊小耳猪按体型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猪体型较大,面平直,额宽,耳稍大,多向两侧平伸或直立,颈部短、厚,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四肢较粗壮,毛色以全黑为主,间在额心、尾尖或四肢系部以下有白毛;小型猪体型短小,有“冬瓜身,骡子0,麂子蹄”之称,头小,额平无皱纹,耳小直立而灵活,耳宽大于耳长,嘴筒稍长,颈短肥厚,下有肉垂,背腰多平直,臀部丰圆,大腿肌肉丰满,四肢短细、直立,蹄小坚实;中型猪体型外貌介于大、小型猪之间。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特色猪肉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这给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低胆固醇的小耳朵猪养殖带来了商机。为了鼓励群众积极发展小耳朵猪养殖业,2009年,勐腊县加大了小耳朵猪产业扶持力度,认真落实能繁母猪饲养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抓实抓好市场引导、技术培训、动物防疫及保种工作,每年还安排20万元扶持小耳朵猪养殖专业户,并建立能繁母猪重大病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保险制度,有效降低农户养猪风险。同时,勐腊县农业局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建设,按照《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标准》,新建了科学、卫生的猪舍,极大改善了村寨的环境卫生和养殖基础设施,带动了农民和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拓宽了人民群众的致富渠道。   截至目前,勐腊县共有瑶区乡冬瓜猪农民专业合作社等2个小耳朵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荣康小耳朵猪扩繁场,龙巴小组、苗旧寨等7个小耳朵猪养殖示范小区,全县小耳朵猪存栏达到35000头,年出栏可达15000头,全年销售收入可达2160万元。   

门巴木碗

  门巴木碗都是圆曲线组合结构,以橘红色为主调,明亮、华丽、造型丰富,大型木碗,呈罐形,有盖,底座厚约1.5厘米,直径约13厘米,罐腹圆凸,口径有圆槽,口沿外卷,体积大但很轻巧;中型木碗碗底圆平,碗壁外展,口径约10—12厘米,是常用的一种;小型木碗底座收分,口沿外卷,口径约5—6厘米,小巧玲珑。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西藏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 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摔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家庭。    木碗是用用质地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经过切削刮制而成,不变形、不褪色、不易碎,用它盛酒或酥油茶,还有一股特有的香味。精细的木碗,要经过五、六道工序,纹路清晰,厚薄均匀, 再涂上鲜红的染料,令人爱不释手。门隅北端的麻玛村,是闻名的“木碗之乡”。   

滇南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产于云南省勐腊、瑞丽、盈江等地。其体躯短小,耳竖立或向外横伸,背腰宽广,全身丰满,皮薄、毛稀,被毛以纯黑为主,其次为“六白”和黑白花,还有少量棕色的,0多为5对。    滇南小耳猪产区地形复杂,山岳、丘陵、河谷、盆地相间分布,河流多,水源丰富。大部分地区海拔800~1300米,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7.7~20.2℃,年降水量1200~2200毫米;部分地区海拔在400~700米以下,属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21.5~2l.8℃,降水量1200~1800毫米。一般年份无霜,干湿季节分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气温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四季如春,农作物一年二至三熟,坝区以水稻为主,其次为玉米、小麦、豆类;山区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其次为小麦、马铃薯、荞麦和薯类,是云南省的粮食重要产区之一,产区林地广阔,森林植物极其丰富,盛产麻栗果、野芭蕉、椎栗等野生饲料,山场宽广,为滇南小耳猪提供了天然放牧场所,每当牧草果实成熟之际,猪往往早上空腹出牧,晚上饱腹而归,平坝农产区也有驱猪放牧的习惯,秋收后,让其寻食遗谷、田螺等,催肥期则用炒玉米或大米喂猪,这与小耳猪沉积脂肪多、肉质嫩等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产区地处边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傣族多居平坝,喜养肥猪,其他民族多居山区,习惯养母猪,为坝区提供猪源。   地理分布     滇南小耳猪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河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西畴、马关、富宁)和玉溪市(元江、新平)等地。   品种特征     滇南小耳猪按体型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猪体型较大,面平直,额宽,耳稍大,多向两侧平伸或直立,颈部短、厚,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四肢较粗壮,毛色以全黑为主,间在额心、尾尖或四肢系部以下有白毛;小型猪体型短小,有“冬瓜身,骡子0,麂子蹄”之称,头小,额平无皱纹,耳小直立而灵活,耳宽大于耳长,嘴筒稍长,颈短肥厚,下有肉垂,背腰多平直,臀部丰圆,大腿肌肉丰满,四肢短细、直立,蹄小坚实;中型猪体型外貌介于大、小型猪之间。   品种性能     滇南小耳猪成年大型公猪体重64.16±3.65公斤,体长103.0±2.87厘米,胸围95.41±2.18厘米,体高59.05±1.14厘米;成年大型母猪相应为:76.03±4.37公斤,109.0±2.16厘米,58.17±0.85厘米;成年小型公猪相应为:39.57±5.61公斤,88.50±3.63厘米,78.81±4.27厘米,49.45±0.99厘米;成年小型母猪相应为:54.31±2.54公斤,93.35±1.38厘米,90.70±1.81厘米,51.58±0.63厘米。初产母猪平均产仔数7.7±0.17头,产活仔数7.25±0.16头,初生窝重4.93±0.10头;经产母猪相应为:产仔数10.12±0.09头,产活仔数9.91±0.09头。滇南小耳猪数量大,分布广,能适应湿热气候和放牧为主的饲养条件,具有早熟易肥,屠宰率高、皮较薄、肉质好的特点。但性情较野,生长速度较慢,饲料利用率较低。   

易武正山茶

  青山绿水四季如春,坐拥绮丽俊景欣赏旖旎风光。。。去一座江南小城买一块地盖一所二层小楼,院子里种上奇花异草。每日与三五好友品茶望月吟诗作画,别有一番滋味。。。     对“易武正山茶”之意,被不少人误解为“优质茶名牌”,所以多处外地茶厂所收购生产的异地茶包装上也标注“易武正山”字样。其实,“易武正山茶”只是划定茶原料的来源范围,不是以来自所划定范围的原料制作的成品茶。笔者认为,标注该字样者,不只是个“冒牌”问题,而且是个以假乱真或以次充好的欺诈问题。     “正山茶”一词,原出自“古六大茶山”中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山内曼松山一至三号茶园的“正山贡茶”,简称“曼松正贡”。明代“方物”中的“茶贡”和清初的“贡茶”,只限倚邦山尤其是曼松山一至三号茶园的早春茶。雍正六年,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倚邦其它部分片区之茶又被列入“贡茶”。乾隆三十年,易武(曼撒)山帕札河范围的茶也被列入“贡茶”。于是,各山茶林都有被正式列为“贡茶”的片区。但是,只有原倚邦尤其是曼松一至三号茶园等范围的茶才是正宗的“皇室专用茶”,而其它山内被划为“贡茶”片区的茶,则是朝廷用来换马、馈赠贵宾和官府办公饮用等的“官茶”,但在当地民众及碑文中也将它统称为“贡茶”。为了区分正宗的“皇室专用茶”和“官府用茶”这两种“贡茶”,将前者特称为“正山贡茶”。同样,其它各茶山也为区分被划为“贡茶”的片区之茶和没被划入的另外片区之茶,又将划定为“官茶”类“贡茶”片区生长的茶称为各山的“正山茶”。     清乾隆末期至嘉庆初期有了茶庄以后,原先的茶贸中心在象明倚邦时,倚邦茶商不仅坐点收购和加工销售倚邦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同时还收购和加工销售攸乐、莽枝、革登、蛮砖和易武这五山甚至其以外的它山之茶。为了区分倚邦茶商所加工、贩卖的成品茶,究竟是倚邦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还是从其它“五山”或异地收购来加工的茶,将倚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倚邦茶称为“倚邦正山茶”。到清光绪至民国期间,“古六大茶山”的茶贸中心由原来的倚邦转移到易武。易武的茶商不仅坐点收购和加工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同时还收购和加工攸乐、莽枝、革登、倚邦、蛮砖五山及其以外的它山之茶。为了区分易武茶商所加工、贩卖的成品茶,究竟是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还是从其它“五山”或异地收购来加工的茶,将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称为“易武正山茶”。但当时的“易武山上土生土长的正宗易武茶”只限于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而且曾有古茶树的高山上土生土长的茶叶。因而“易武正山茶”仅包括从该山西北角倮得旧衙门起,到东南角易比,海拔千米以上曾有古茶树的高山范围土生土长的茶叶。而该乡境内茶胶八队以下包括纳么田村委到茶胶一队范围,海拔千米以下地域生长的茶,其品质与前者相差较大,虽属于易武乡境内所生产的茶,但不该属于“易武正山茶”。而从异地收购到易武加工的茶,更不该属于“易武茶”和“易武正山茶”。因为两种茶叶的品质有明显的差别。   新闻来源:中国普洱茶网(http://www.puercn.com) 详文参考:http://www.puercn.com/puerchazs/peczs/1254.html

易武“七子饼茶”

  麻黑村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北部易武古镇。易武古镇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唐乾符元年(公元875年)更名为“利润城”,1930年民国政府在易武设立镇越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49年在易武成立镇越县人民政府,1958年县政府由易武迁至勐腊,更名勐腊县。易武是古六大茶山之首,具有优久的产茶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中心,是“茶马古道”之源头。    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易武“普洱茶”得到了健康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易武主导和支柱经济产业。目前全乡拥有茶园面积35000余亩,年产干茶700余吨。     位于易武东北部的麻黑村是易武“七子饼茶”主产村之一,村年均降雨量在1700-2200毫米之间,年均气温17.5℃,土壤PH值在4.5-6.5之间,海拔1300米。全村有60户,总人口280人,茶园面积为1015亩,全部为古茶园,年产干毛茶30吨,全村年均收入260万元,每户年均收入达4万多元。   

云南砂仁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盛产砂仁,特别是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一带,更是砂仁的集中产区。这是云南省的科学工作者同基诺人共同努力辛勤劳动的结果。砂仁,有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饮胀痞"的功效。它是一种姜科植物,分春砂仁和壳砂仁两种,以果实及花入药。有行气宽中、健胃消食的作用。系名贵的常用中草药,也是常用的香砂胃丸、香砂六君子九丸,舒肝丸等中成药的重要原料。砂仁种植后,一般3年便开花结果,亩产可收益500到1000元,能连续收获10年。云南、两广所产、以春砂仁为多。目前云南的砂仁产量占全国第二位。

易武元宝茶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以前“元宝茶”就已行销各国和东南亚十多个国家 和地区。在清代,元宝茶是向皇帝进的“贡茶”,当地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向皇帝上贡茶 叶的茶树。据传说,“元宝茶”是三国时期孔明率军南征时从内地带到易武种植的,所以,当地百姓称孔明为茶祖,在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举行“茶祖会”,纪念孔明。现在 曼龙乡落水洞村后山上,还有一棵茶树王,树高11.7米,直径45厘米,属栽培型大叶白毫茶。据说当地茶农在每年采春茶前还要去祭祀,茶外形条紧直如针,色泽嫩绿,毫尖银色,油润光滑。泡上一杯,其味芳香鲜醇,清凉解渴。

傣家牛撒撇

  西双版纳傣家牛撒撇是傣族一种风味很独特的食品,主要原料是牛肚(即牛胃,汉族叫牛百叶)。   西双版纳傣家牛撒撇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所用的独特的佐料——牛胃里已和胃液混合在一起,但还没被消化吸收的东西。听上去似乎难以置信,然而如果没有它,牛撒撇就不能成其为牛撒撇。由于牛撒撇具有清凉解毒的功效,常吃它的人很少生病。   西双版纳傣家的牛撒撇就是牛苦肠。傣族人民制作的撒撇具有麻、辣、苦、凉、甘甜、可口、色泽莹白的特点。他们对撒撇有着特别的偏好,不仅自己喜欢吃,还是招待客人们的上等食品。   西双版纳傣家牛撒撇的制作最考究的是作料。制作时先将牛肚、腰里肉、直肠、肝、脾等洗干净后用水煮,煮时必须保持肉质鲜嫩。煮熟即捞出,切碎,撒上花椒粉、香辣蓼、韭菜、辣子、大蒜等作料,倒入事先做好的苦肠汁和少许刺五加汁,再加上少许的肉汁,拌均匀就可以食用。   这道菜具有药膳价值,可以帮助消化、健胃、消暑祛热。临沧地区的牛撒撇与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牛撒撇是不一样的。   制作西双版纳傣家牛撒撇的方法:   在杀牛前一个多小时,给牛喂一些傣乡特有的野草——五加叶和香辣蓼草。五加叶因为周边长刺,所以也叫刺五加,是一种清凉、味苦的中草药。香辣蓼草叶型似辣椒叶,味道又辣又苦,具有杀菌的功效。   牛开膛后,把牛肚洗净,放在开水里烫两分钟,捞出来后快速刮洗干净,切成条,然后放佐料;从牛胃里取出初步消化的草汁,跟牛肚拌在一起,再加上其他佐料:小米辣、花椒面、花生末、八角、草果面、味精、盐;再放一些新鲜的切细了的五加叶和香辣蓼草,拌上从山里采来的野香葱——傣家牛撒撇就制成了。对了,还要加上另一种你无法想象的东西:牛的小肠里的一种很苦的汁水。加了这种苦水的傣家牛撒撇才是风味最地道的傣家牛撒撇!   傣家牛撒撇的气味很特殊,有一种野草混合着泥土的芳香。闻到这种气味你会联想到躺在草地上放牛的情景,或是感受到一种清晨去草地上散步时的气息,而决不会想到吃的上面去。   傣家牛撒撇的颜色别具一格:绿绿的,带点枯黄。乍一看,象一盆子秋天刚从地上扫起来的、还没来得及发黄的落叶。   要把这种东西吃进嘴里,确实得有点第一次吃螃蟹的勇气。当你皱着眉,苦着脸,吃下第一口傣家牛撒撇时,正象大暑天渴极了喝进一瓶冰镇汽水那样,一股辣味—不,应该说是一股苦味从鼻腔直冲脑门,顿觉心清气爽,暑气全消!   傣乡气候炎热,牛撒撇成了傣家人夏季不可缺少的消暑食品。在最闷热的时候,你常会看到屋檐下一家老小围坐吃牛撒撇的情景。小孩子们则用芭蕉叶包上一包跑出去,边吃边玩。   

南秘

  南秘是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种特色酱。它是一种酱,由青菜、番茄、竹笋、辣椒、鱼、黄鳝、花生等制成。制作时,将螃蟹的肉舂细,放在铁锅里熬,放上适量的盐巴,调匀,熬到水干为止,将螃蟹酱晒成干片备用,要吃时,将青辣椒、大芫荽、大蒜等佐料和适量的盐巴,用舂盐棒研细,拌匀即可食用。用蕃茄做的“南秘”具有清香、酸辣的味道。“南秘南诺”是一种用竹笋做的酱,制作时,将黄竹笋剥去皮后,切细,舂烂,放在铁锅里熬,水熬干后,捏成小块晒干备用。要吃时,取一块笋酱干片放在碗里,放入切好的葱蒜、大芫荽、青辣椒等佐料,加入适量的盐巴和几滴开水,用舂棒把它们舂细、拌拢,即可食用。

傣锦

  傣锦是云南省傣族人民的民间织锦。傣族妇女人人会织,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傣锦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品,以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绚丽、美观大方、坚牢耐用和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而著称。它的图案丰富多彩,有各种珍禽异兽的动物图案、五谷花卉和几何纹图案等。每种图案的色彩、纹样都有具体内容,如喜欢织红颜色的筒裙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象征吉祥;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收等。寓意深远的各种图案,显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体现了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锦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图案的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经常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以花纹组织的要求非常严谨。傣族妇女首先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便可组成十分优美的傣锦。设计一幅傣锦图案,有时要几百根,几千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示出来,倘若结错一根绳,就会使整幅傣锦图案错乱不堪。傣锦图案的设计与组成真是巧夺天工,浸透着傣族妇女的智慧。   傣锦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除了制作统裙,筒帕,床单,被面,窗帘,手巾等传统产品外,还设计制作出精美的傣锦屏风和沙发垫等新品种,以其鲜明的色调,瑰丽的图案,浓郁的民族风格,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

期玛

  期玛,是句哈尼语,可汉译为肉粥,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的风味菜肴。民间婚嫁、过佳节、贺新房等必不可少。期玛,主要以优质糯米和新鲜猪肉为主要原料.配以八角粉、草果粉、姜末烹制。烹制时,只需将米淘洗干净,猪肉洗净剁细,一起入锅加适量肉汤煮熬。肉熟米烂时,加入适量姜末、八角粉、草果粉、食盐、味精,搅拌熬煮片刻,即可装碗食用。哈尼族熬制的期玛,形呈糊状,具有米香、肉香和草果、八角香气,味鲜香润口,食来别具风味。

勐腊普洱茶

  勐腊普洱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特产。勐腊县是普洱茶主产区之一,易武乡是勐腊县乃至全州古茶园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   勐腊,傣语为产茶之地。勐腊植茶历史悠久,是大叶种茶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8世纪唐朝人樊绰在《蛮书》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银生城”指的是南诏所设的“开南银生节度”区域,“银生城界诸山”指景东,景谷,普洱及其以南的西双版纳诸茶山在内的广大茶山。明万历末年(约1620年),谢肇淛在《滇略》一书中第一次提到“普洱茶”:“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洱是当时茶叶的集散市场,“银生城界诸山”均系普洱府辖地,故名“普洱茶”。清朝中叶,普洱茶远销国内外誉满天下。“普洱茶”的确切种植产地,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已有准确记载:“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奔枝,五曰曼端,六曰曼撒,周八百里。”清阮福《普洱茶考》也有相同的记载。《普洱府志》卷十九《食货志六物产篇 茶》又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六茶山除攸乐今景洪县外,其他五茶山均在勐腊县象明、易武一带。1957年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蒋铨在《六大茶山访问记》中所写“六茶山”-曼洒,易武,曼砖,倚帮,革登和攸乐,定位更加确切。史料文献中,因茶叶兴衰演变,地名记述有异,而六茶山是名重于天下的“普洱茶”的生产地是无疑的。   勐腊县是普洱茶主产区之一,其东、南与老挝接壤,西与缅甸毗邻,与泰国、越南、柬埔寨相距不远。因此,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勐腊曾是生产普洱茶的基地和普洱茶走向东南亚的要冲。易武因为六大茶山的茶销往东南亚的重要集散地,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时期,就被置为“利润城”。   据勐腊县茶叶协会的普查,易武乡是勐腊县乃至全州古茶园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目前,全乡有古茶园面积两万亩。易武乡拥有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以“七子饼茶”为代表的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传承至今,并遗存数百里的茶马古道和民初的石雕、石刻、石碑、木匾,并有为数不少的与茶有关的政府文书,积累下来的与普洱茶有关的实物十分丰富。   

易武大叶茶

  易武古树茶原料,内外一致、纯手工制做、香气高长、汤色明亮、汤水醇厚绵长、生津快而饱满、回甘持久、层次丰富、叶底黄亮完整,耐冲泡。具有降脂,消化,健脾功效。被誉为降脂佳茗、美容茶、益寿茶,是市场上普洱茶的佳品。   易武,元明清以来就是普洱茶之原产地,为古代“六大茶山”之首,也是茶马古道起始地。易武古镇可谓中国茶山第一镇。易武所产之普洱茶,味道馨香甘爽,醇厚悠长,历久益佳,自古就是茶中上品。易武普洱茶清代选为贡茶,光绪皇帝赐“瑞贡天朝”之匾,古茶山易武,曾经有过“茶庄林立,商贾云集,大道通八方,马帮走天涯;茶香天下重,书香民风淳;艺文安居乐,美食小康味”的鼎盛时期。然而,岁月风雨,人事沧桑,易武茶隐于深山,不为外界所知。所幸,有识茶之人寻找普洱茶之本源,茶山和古镇虽然经历百年兴衰,仍青山不改,茶香如故。   易武普洱茶在如烟如梦的历史变迁中,被当今世人所钟爱,使它重获殊荣,此有易武之幸,天下茶人之福。易武同盛茶庄秉持“诚信天下,百业同盛,福乐共享”的传统易武茶人理念,采易武正山大叶种乔木古树新芽,继承易武传统手工技艺制作七子饼普洱茶,与天下爱茶人共享好茶。   

傣味炸牛皮

  其原料是牛皮和食用油。制作时先将牛皮煮熟,把毛刮净,用刀划成半尺长、2寸宽的若干块,洗净、晒干备用。待食用时,把油倒入铁锅里加热,然后把晒干的牛皮放入能浸没牛皮的油锅里,慢慢地油炸,使牛皮发泡、微黄时即可取出。这种油炸牛皮既可直接蘸酸角酱汁食用,也可以用来做配菜,是傣家人最喜爱下米线、米干的食品。

香茅草烤鸡

  把宰好的鸡洗净,放在火炭上烘烤至六成熟,然后把肉剔下来,用舂盐棒捶软,捶碎。把预先切好、拌拢的葱、蒜、芫荽、青辣椒、盐等拌合在一起,捏成拳头大的一坨,用洗净的香茅草捆住,用竹片夹起来,放在火炭上烘烤。肉烤熟后,再抹上猪油继续烘烤几分钟,去掉香茅草就可以吃了。这种菜肴香辣可口,味道鲜美,颇受欢迎。( 西双版纳)

花腰傣刺绣

  “男人看田边,女人看花边”,六、七岁的花腰傣女孩就能舞针弄线。刺绣,对花腰傣女子来说,已成为追求美丽、塑造自己、展露情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你走进戛洒傣族村寨,或是在村头、或是在茂盛的大青树下、或是在凉风徐徐的江边沙滩上,时常能看到“小卜少”们围坐一起,刺绣纳凉、嬉戏欢笑。在欢悦的氛纷中相互交流着刺绣的技艺,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美丽的情思”展示在自己灵巧的手指下。   从摆放姑娘们面前的绣花箩里可以看到,她们大多喜欢用红、黄、绿、蓝、青、紫、白等色彩的线作原料,绣制的图案多为四叶菜、八角花、薄荷、鱼尾、蜂翅、猫脚纹、番瓜子、凤凰花、槟榔叶等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图案的结构精巧细密,色彩搭配适宜,每件刺绣品,都可称得上精美的艺术品,因为每幅图案中,都溶铸着姑娘们无尽的遐思,寄托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一般而言,姑娘们绣制出来的布块,多用作裙摆,或镶于衣袖、或作绑腿、或作衣摆。姑娘从学会刺绣的十三、四岁开始,直绣到十八、九岁成婚,若能绣制出一套精致的嫁装,那这姑娘就算得上十分成器。而有的人家往往是母亲为女儿作嫁装,一件好的嫁装,妈妈缝绣得再勤快,也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制好,因为每套亮丽的嫁装上,都点缀着世辈花腰傣人传承下来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审美,展示着花腰傣人铸造生活的独特能力。   “花随玉指添0,鸟逐金针长羽毛”花腰傣“卜少”那栩栩如生、绚丽多姿的刺绣品,谁看了都会爱不择手。在戛洒花街节上,假若你得到了哪位“卜少”送的精美绣花手帕,说不定你还得到了傣家少女抛来的那颗纯洁的心……   

勐腊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特产


地区 特产
勐腊镇 西双版纳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 易武正山茶 易武“七子饼茶” 傣锦 傣家牛撒撇 西双版纳氆氇 易武元宝茶 期玛 勐腊普洱茶 易武大叶茶 喃泌 花腰傣刺绣 傣味炸牛皮 暴腌芭蕉心 腌牛脚筋
勐捧镇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西双版纳茶马古道景区 勐腊望天树 勐仑热带植物园 绿石林雨林公园 西双版纳空中走廊 易武古茶山 易武古镇 罗梭江漂流 磨憨 水井塔 西双版纳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 易武正山茶 易武“七子饼茶” 傣锦 傣家牛撒撇 西双版纳氆氇 易武元宝茶 期玛 勐腊普洱茶 易武大叶茶 喃泌 花腰傣刺绣 傣味炸牛皮 暴腌芭蕉心 腌牛脚筋
勐满镇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西双版纳茶马古道景区 勐腊望天树 勐仑热带植物园 绿石林雨林公园 西双版纳空中走廊 易武古茶山 易武古镇 罗梭江漂流 磨憨 水井塔 西双版纳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 易武正山茶 易武“七子饼茶” 傣锦 傣家牛撒撇 西双版纳氆氇 易武元宝茶 期玛 勐腊普洱茶 易武大叶茶 喃泌 花腰傣刺绣 傣味炸牛皮 暴腌芭蕉心 腌牛脚筋
勐仑镇 西双版纳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 易武正山茶 易武“七子饼茶” 傣锦 傣家牛撒撇 西双版纳氆氇 易武元宝茶 期玛 勐腊普洱茶 易武大叶茶 喃泌 花腰傣刺绣 傣味炸牛皮 暴腌芭蕉心 腌牛脚筋
-镇 西双版纳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 易武正山茶 易武“七子饼茶” 傣锦 傣家牛撒撇 西双版纳氆氇 易武元宝茶 期玛 勐腊普洱茶 易武大叶茶 喃泌 花腰傣刺绣 傣味炸牛皮 暴腌芭蕉心 腌牛脚筋
勐伴镇 西双版纳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 易武正山茶 易武“七子饼茶” 傣锦 傣家牛撒撇 西双版纳氆氇 易武元宝茶 期玛 勐腊普洱茶 易武大叶茶 喃泌 花腰傣刺绣 傣味炸牛皮 暴腌芭蕉心 腌牛脚筋
易武镇 西双版纳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 易武正山茶 易武“七子饼茶” 傣锦 傣家牛撒撇 西双版纳氆氇 易武元宝茶 期玛 勐腊普洱茶 易武大叶茶 喃泌 花腰傣刺绣 傣味炸牛皮 暴腌芭蕉心 腌牛脚筋
关累镇 西双版纳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 易武正山茶 易武“七子饼茶” 傣锦 傣家牛撒撇 西双版纳氆氇 易武元宝茶 期玛 勐腊普洱茶 易武大叶茶 喃泌 花腰傣刺绣 傣味炸牛皮 暴腌芭蕉心 腌牛脚筋
象明乡 西双版纳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 易武正山茶 易武“七子饼茶” 傣锦 傣家牛撒撇 西双版纳氆氇 易武元宝茶 期玛 勐腊普洱茶 易武大叶茶 喃泌 花腰傣刺绣 傣味炸牛皮 暴腌芭蕉心 腌牛脚筋
瑶区乡 西双版纳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 易武正山茶 易武“七子饼茶” 傣锦 傣家牛撒撇 西双版纳氆氇 易武元宝茶 期玛 勐腊普洱茶 易武大叶茶 喃泌 花腰傣刺绣 傣味炸牛皮 暴腌芭蕉心 腌牛脚筋
磨憨经济开发区 西双版纳小耳猪 滇南小耳猪 易武正山茶 易武“七子饼茶” 傣锦 傣家牛撒撇 西双版纳氆氇 易武元宝茶 期玛 勐腊普洱茶 易武大叶茶 喃泌 花腰傣刺绣 傣味炸牛皮 暴腌芭蕉心 腌牛脚筋

勐腊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