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 | 简介 |
---|---|
清明上河园 | 清明上河园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清明上河图》是著名画家张择端杰作。画中的主题是北宋时期东京汴河两岸及城内外的民俗风情。一部《东京梦华录》和一幅《清明上河图》可以互相印证,被称为了解北宋东京(开封)的钥匙。 1992年,开封市为再现北宋东京的风情,择取《清明上河图》中的精髓,于城内西北隅创立清明上河园,占地33公顷,营建房屋400余间,整个建筑,悉依宋代《营造法式》,是开封继宋都御街后又一个仿宋建筑群。又因水面辽阔,运用造园手法,将水面析为港汊交错的河网,河港内有大小船舶50多艘,均按宋代"汴河船"的形制而特制,悠游水中,动静结合,更添流光曳彩的宋韵。从而再现《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宋都东京的繁荣景象,荟萃流传至今的宋代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于世人面前。 清明上河园设综合服务、休闲购物、驿栈、民俗风情、特色食街、宋文化展示、花鸟虫鱼、繁华京城等8个功能区,并设有校场、虹桥、民俗、宋都等4个文化广场,总投资1.1亿元人民币。 《清明上河图》中的标志建筑为虹桥。因汴河水势湍急,行驶稍有不慎,船触桥墩即致舟覆人亡,宋人创无脚(墩)桥于汴河沿岸,因状如彩虹,故名虹桥。入园不远,即见虹桥横架于园中,此种桥式为宋代的优秀创造,也是桥梁建筑史上光辉的范例,仰观此桥,可以体验宋人的智慧。 城楼是《清明上河图》中的最高建筑,移植于园中,高高的台基,宽敞的城楼,硕大的斗拱托起庑殿式的屋顶。登临城楼可以俯瞰全园。 彩楼欢门,是东京特色。《东京梦华录》称:"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据文献记载,这种装饰起于五代,是为欢迎后周的创业皇帝郭威游幸东京潘楼酒店而设。《清明上河图》中有几处彩楼欢门,证实了这种仅用于酒店的专用装饰建筑,确实存在于宋代,是东京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东京的酒店有"正店""脚店"之分,在宋代分工是非常明确的。"正店"是规模较大,有权向政府购买酒劾自行酿制有特色佳酒者。这种"正店"在北宋末年东京城内即有72家之多。"脚店"是自己不能酿酒,只能向"正店"酤酒出售,同时贩卖或自制下酒菜的店铺。清明上河园的"孙羊正店"和"十千脚店"都见于《清明上河图》中。 园中其它建筑,都可一一在《清明上河图》中觅得,园中不时出现宋代民俗风情的表演及以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为内容的文艺表演,置身园中可以领略宋都东京的风韵。 地址:开封市龙亭区龙亭西路5号 类型:主题公园 等级:AAAAA 游玩时间:建议3-4小时 电话:0371-25663819 官方网站:http://www.qingmings.com/ 开放时间: 景区营业时间:9:00-18:00。东京梦华演出时间(3月-11月):20:10-21:20(演出票请在18:50前入园)。 门票 门票:120元/人次;半价票60元/人次 1.4米以下儿童免票; 70岁以上老年人凭本人老年证和身份证免票(建议买保险)。 《大宋·东京梦华》依不同的座席价格不同,B座199元,A座299元,贵宾座单号499元、双号399元,御座999元。 |
开封府 | 开封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开封府包公办公的衙门,开封府为北宋时期天下首府,威名驰誉天下,包龙图扶正祛邪、刚直不阿、美名传于古今。宋代古开封府已被水患冲毁,重建的“开封府”位于开封包公湖东湖北岸,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在开封府,您除了能够看到大批珍贵史料,轶事和陈展外,还能够看到“开衙仪式”、“包公断案”、“演武场迎宾表演”、“喷火变脸”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真切地体会到“游开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 根据陈展内容的不同,大体分为九个区:一、以名冤鼓、戒石、大堂等为主体的府衙文化区;二、以梅花堂包拯倒坐南衙为主体的包拯传说文化区;三、以太极八卦台、三清殿为主体的道教文化区;四、以典狱房、牢狱为主体的刑狱文化区;五、以拱奎楼、桂籍堂为主体的教育科举文化区;六、英武楼、校场为主体的游艺文化区;七、以清心楼历任府尹事迹为主体的府尹人文文化区;八、以潜龙宫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的事迹为主体的帝王文化区;九、以范公厅、曲桥、湖、山、石为主体的休闲文化区。 景点类型:近代仿古建筑 最佳季节:9、10月间,开封府四季皆宜,但是开封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佳旅游时间是9、10月间,此时天气温和,降水量适中,还能观赏盛开的菊。 建议游玩:1-2小时 地址:鼓楼区包公东湖北岸 景区门票:60 开放时间:开放时间:8:00-18:00 电话号码:0378-3963159 传真号码:0378-3989266 类型:古迹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371-23963159 官方网站:http://www.kaifengfu.cn/ 开放时间: 7:00-19:00(春夏秋),7:30-17:30(冬)。 |
铁塔公园 | 铁塔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开封铁塔是中原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如擎天玉柱耸立在开封城东北隅,它以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和宏伟秀丽的身姿而驰名中外。 铁塔公园占地面积51.24公顷,其中有9.62公顷的水面积;园内依次建有“盆景苑”,“天下第一塔”石碑;“极乐世界”牌坊;宁静雅致的“静苑”;巍峨壮观的“接引殿”;铁塔公园占地面积51.24公顷,其中有9.62公顷的水面积;园内依次建有“盆景苑”,“天下第一塔”石碑;“极乐世界”牌坊;宁静雅致的“静苑”;巍峨壮观的“接引殿”;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铁塔”;以及为了让游客更好的了解铁塔历史而兴建的“铁塔嬗变艺术宫”;还有“竹园”;“梅园”,“赏心园”等小品式建筑。各园亭台风姿卓绝,花木风情万种,笑迎八方游客。 铁塔又名“开宝寺塔”,坐落在开封铁塔公园内,因塔身全部以褐色琉璃瓦镶嵌,远看酷似铁色,故称为“铁塔”。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塔成等边八角形,共十三层,高55.88米,底层每面阔为4.16米,向上逐层递减。塔身遍砌花纹砖,上有飞天、麒麟、菩萨、乐伎、狮子等花纹图案50余种,造型优美,神态生动,堪称宋代砖雕艺术杰作。铁塔以卓绝的建筑艺术闻名中外,其设计精巧,结构坚固,虽经地震、河患、-和人为的破坏,仍巍然屹立。 据史料记载,铁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八角形,十三层,高达一百二十米,仅这高度便可想见当年的雄姿!当时这塔建在开宝寺福胜院内,故名“福胜塔”。古塔大都与佛教相关,“福胜塔”也不例外。当年此塔上安千佛万菩萨,下奉阿育王佛舍利。木塔初成,身倾西北,斜得厉害,世人多不解,以为是建筑失误。设计大师喻浩说,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不到百年这塔身就正了。可惜,木塔从公元982年建成,到1055年(也有资料称是1047年)就被雷击而焚毁了。从建到毁,不足百年,未能验证西北风的“功力”,却给后人留下了一团不解之谜:供奉菩萨的佛塔,却为何反遭菩萨的摧毁呢?可见,佛和菩萨以及供奉他们的宝塔,都是人造的,是人们的一厢情愿,雷电不认这个账,谁违背它的意志,它就要打击谁。今天看来,一根避雷针,胜烧万炷香! 俗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木塔毁了,人们就建铁塔。当然,这座铁塔用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铸铁,而是铁色琉璃砖。用砖砌五十多米高的塔,设计上非同小可。支撑铁塔的力量核心是塔心柱,各种外壁砖瓦构件均与塔心柱紧密扣接,浑然一体,形成了强有力的抗震体系,这在九百多年前,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设计。 塔身外镶几十种花纹砖,飞天、麒麟、坐佛、菩萨、狮子、伎乐、花卉都有。顶上嵌着一只葫芦式的铜质大宝珠,远远看去,就像出家人戴着庄严的僧帽。塔身的窗子设计也很别致,有明窗和盲窗两种,明窗每层一只,一层在北,二层在南,三层在西,四层在东,依次类推,直至最高层。所谓盲窗,其实是打不开的窗模。当年,这塔是汴京的一大重要景点,名为“铁塔行云”。登塔远眺,黄河如带,大地似锦。但如今看来,五十多米高的建筑物已不算高了。 还有一个传说,铁塔下为一泉眼,与大海相通,人称海眼。倘海水自此眼涌出,即要淹没开封。故建此塔于海眼之上,以镇水患。联想起当年塔身倾向西北为迎击风吹,而塔基又镇海眼而防水患,可见此塔还是开封的“风水”宝塔呢! 然而,风水好坏并不取决于选址。尽管有“天下第一塔”镇守开封,开封仍免不了经灾历难。有时,-更比天灾凶恶。明末李自成起义,率军攻打开封,明朝巡按竟然扒开黄河大堤,企图淹没起义军,结果把开封城淹成一片废墟。包括铁塔的基座,也没入了黄河水冲来的泥沙之中。如今的黄河,高悬于开封城区地面十米之上,开封人时刻不敢掉以轻心,许多标志性建筑都相当于防洪警示标志。比如在铁塔公园,沟渠纵横,让人一看就觉得这里有一套相当完备的排涝体系,更为明显的标志是,塔基之南,有一方牌匾,上 书“天下第一塔”,这匾安放得十分奇特,造型是由一条鳌鱼衔着,或者说是将碑石整个儿堵在鳌鱼嘴里的。这又让人联想到铁塔镇海眼的说法,可见开封人提防水患的意识多么强! 地址:开封市北门大街210号 类型:古塔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30分钟 电话:0371-22826629;0371-22826609 官方网站:http://www.kaifengtieta.com/html/index/index.htm 开放时间: 铁塔光影秀演出开始时间:20:30(6月-9月),20:00(10月-停演)。8:00-18:0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包含在铁塔公园内。 |
天波杨府 | 是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业的府邸,位于北宋首都东(今开封市)城内西北隅,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杨府”。杨家世代忠良,杨家将忠心报国,宋太宗赵光义爱其清正刚直,不善巧言诌媚的性格,赦建一座“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赐子令公居住,并亲笔御书“天波杨府”匾额,下旨凡经过天波府门前的满朝-,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对杨家的敬仰。天波府临近近宋皇宫,建有宏伟的殿堂,瑰丽的楼台,是一座颇为壮观的官府宅院。现在的天波杨府,是开封市园林处于1994年10月建成。 天波杨府是依据《宋东京考》、《如梦录》、《祥符县志》等记载,建于开封市城内西北隅,杨家西湖北岸,东靠北宋皇宫遗址龙亭公园,西临清明上河园,翰园碑林。天波杨府占地3.3公顷,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由东、中、西三个庭院组成。中院杨家府衙,是天波杨府的主体;西院杨家花园;东院演兵场,是杨家将操兵练武的场所,是开封市重要景点。位于开封市西北部杨家湖北岸,占地2.6公顷。杨家一门忠烈,曾大战金沙滩,力保大宋江山,是北宋的柱石之臣,可惜终被0人所害。流传于民间的“四郎探母”、“十二寡妇征西”等故事都和杨家将有关。天波杨府建筑井然有序,由东、西、中三个院落组成。中院是杨府官邸部分,有大门、照壁、钟楼、过厅、天波楼、配殿、后殿,殿内有歌颂杨家将忠心报国的大型群雕和祭祀杨家将的孝严祠;西院是杨家花园,内有亭、台、楼、榭、廊、山水、曲桥,一派江南园林风光;东院是校场,是骑马射箭、校兵练武的场所。 七朝古都开封,自北宋以来素有“文包武杨”之美称,杨家将的英雄故事,在北宋中也已在民间广泛流传。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八野竖,皆能道之。”杨家将的故事千百年流传下来,家喻户哓,说明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具有光荣的爱国斗争传统。人民总是怀念、尊敬历史上抗敌爱国的英雄人物。当年“包青天”的清政廉洁为后人树立了吏治的典范,因而受到历史百姓的崇敬,北宋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满门忠烈捍卫祖国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是我们宣扬爱国主义的榜样。 杨家将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他们的英雄业绩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永存史册,光照后人。 地址:开封市龙亭区龙亭北路14号 类型:名人故居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371-22890559;0371-22890553 官方网站:http://tianbo.kf.cn/ 开放时间: 8:00-18:00 交通: 市内乘坐15、20、30、39路公交车至天波杨府站下车 门票: 20元天波杨府 |
中国翰园(翰园碑林) | 中国翰园(翰园碑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翰园碑林,李公涛创建于七朝古都开封龙亭湖西畔。占地百余亩,镶碑三千七百多块,融古今书画碑刻艺术为一体,集山水奇观和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于一园。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06年又被省命名为河南省先进文化示范基地,李公涛先生被开封市人大常委会授予为“当代文化愚公”的称号。1985年李公涛先生带领全家,自筹资金创建中国翰园碑林,并立下家训“只需投入,不许索取,直至碑林建成无偿交给国家。 中国翰园碑林坐落于古都开封风景秀丽的龙亭湖风景区,占地一百二十亩,分碑廊和园林两大景区,园林清新淡雅,景色迷人,瀑布喷泉跌宕,湖岛相映生辉,中国翰园碑林南大门原景 苍松翠柏,亭台楼阁掩映于湖光山色之中,让您在这秀丽的景色回味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创建人 韩国总统金泳三专程来中国看望一位老人,国家领导人-、-对这位老人的创业精神给予高度评价,他就是现年八旬,被誉为“当代文化愚公”的中国翰园创建人-李公涛。 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李公涛数十年如一日,倾其所有,带领全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广征天下墨宝,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民办碑林-中国翰园碑林。在公涛的精神感召下,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鼎立襄助。如今,这一占地百余亩,镶碑三千七百多块,融古今书画碑刻艺术为一体,集山水奇观和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于一园的大型文化园林已屹立于七朝古都开封风景秀丽的龙亭湖西畔。 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碑廊收藏了三千七百余块书画碑刻瑰宝。以书法艺术为主,集诗、书、画、印精华之大成,系列表现了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从殷商甲骨文开始,汇集历代名碑名帖和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当代名家作品之丰富,尤为碑林一大特色。这里设立有历代书法碑廊、中山碑廊、现代书法碑廊、国际友人碑廊、绘画碑廊、篆刻碑廊、少数民族书法碑廊等十大碑廊,展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在这里,不定期举办的各类书画展览、书画大赛、笔会交流、书画教学、藏品交易等各类艺术活动让你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 先后出版的《中国翰园碑林》、《中国翰园碑林诗词集粹》《翰园魂》《中国翰园碑林碑帖集之一》、《中国翰园碑林碑帖集之二》、《翰园之父》等书系列记录了翰园发展历程,展示了翰园艺术精神。每月一期的《翰园书画报》更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书画艺术或爱好者提供了艺术交流、欣赏学习的理想园地。 广泛的辐射效应 中国翰园近年还新建了,开封名人翰园碑林馆、中国古代教育、中国科举制度、二十四孝、状元榜等文化展厅及景观。通过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及动漫效果,服务了园区教育功能的发挥。 中国翰园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在翰园碑林和万岁山两大园区每年举办了春夏之交的花鸟鱼虫博览会、十月份的翰园金秋文化旅游艺术节和春节期间的大型祭祖庙会。 享誉海外 近年来,中国翰园在各界领导和开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许多荣誉。0河南省委宣传、省教委、省旅游局、省党史研究室、省文物局先后把中国翰园碑林作为河南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第一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2004年10月25日又被评为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06年又被省翰园碑林 命名为河南省先进文化示范基地,而李公涛先生也被开封市人大常委会授予为“当代文化愚公”的称号。20年来新闻界海内外有1000多家媒体报道了6000多次,拍摄专题片20多部。中国翰园碑林名扬海内外。 中国翰园的辉煌有目共睹,中央领导人也对中国翰园产生极大关注。 发展远景 中国翰园碑林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决心建成一座闻名世界的文化高品位、园林高层次、中国碑林第一流的大型文化旅游胜地。按照规划,抓好旅游和文化两大产业,建造成碑刻景观、雕塑景观和人造山水三大景观,并且要把碑林建成国内外有影响的书画活动交流基地、精神文明基地和文艺演出活动基地三大基地。这些目标实现后,文化品味更高,风光更加美丽多彩。 建议游玩:1-2小时 开放时间:08:00~18:00 地址:开封龙亭区龙亭北路15号 类型:园林/花园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371-22891558 官方网站:http://www.hanyuan.cc 开放时间: 8:00-17:30。 门票信息: 成人票40元。身高1.4米以下的儿童和70岁以上老人凭证免费。学生凭证半票。 交通: 在清明上河园对面,可坐1、15、20、30、38路公交车至清明上河园站。 |
大相国寺 | 大相国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路西段。开封是“富丽甲天下”、“自古帝王都”的历史文化古城,民间向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而“大相国寺天下雄,天梯缥缈凌虚空”(元·陈孚),其气宇非凡的大相国寺,更是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卓越地位和广泛影响的著名寺院。 寺院历史上名僧辈出,名士荟萃,活动频繁,寺藏丰富,鼎盛时期辖64禅律院,占地达540亩。高僧、达官、文人、使节、民众出入其特别是北宋期间;佛事,大相国寺、巡幸、文娱、参访、商贸汇集其中,成为中外佛教及文化交流的中心,深为海内外佛教界瞩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制定恢复整修大相国寺的计划,陆续筹拔专款加以维修。先后修缮了山门、钟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藏经楼及两廊等建筑。如1950年春夏之际,补修天王殿和大雄宝殿;1954年由市建设局重修罗汉殿;1958年,市政府筹拔10万元改建山门一带,建成砖制牌楼,其上“相国寺”横额,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裴毓明馆长书丹。 另一位省文史馆员,河南大学历史系统教授熊伯履先生集多年心血,系统地综合了历史文献,著《相国寺考》,将大相国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寺院人文景致、传说等予以荟萃。 相国寺历来是声名显赫的佛教胜地,位于开封市中心的闹市区,南临自由路,北接寺后街,交通便利。 相国寺的基址是战国时期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另说为信陵君游玩之处)宋代称此地为信陵坊,并建有信陵亭。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在此建寺,称建国寺,后毁于战火,成为郑景的宅院。唐代大兴佛教,名僧慧云自湖南来开封,立志募款建寺。神龙二年(706年),慧云在濮州(今山东鄄城北)募铸一尊1丈8尺高的弥勒像,于景云元年(710年)运回开封,初拟安放在安业寺,但遭妒忌而未能如愿。见郑景宅有"灵气"呈现楼台佛殿幻影,遂向郑景募化(另说募购)改宅为寺,在改建中从房基挖得建国寺旧碑,遂将新寺称为"建国寺"。延和元年(712年),睿宗为纪念其由相王登皇位,下诏改建国寺为相国寺。并于是年退位后以太上皇的名义亲题"大相国寺"4字匾额赐寺。 唐代相国寺由于皇室的尊崇,香火鼎盛,土木频兴,建成为汴州最大的佛寺,寺内的排云阁高300尺,为名师边思顺修造,寺内有著名画家吴道子、石抱玉、车政道等所画神像,杨惠之、李秀的塑像、障日等,都是一时名手,被称为十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亲书的《大相国寺碑》称颂大相国寺:"棋布黄金,图拟碧络,云廓八景,雨散四花,国土威神,塔庙崇丽,此其极也。" 北宋时,相国寺不仅是京师最大的佛寺,还是管理全国寺院,负责委派各寺院住持僧侣的左、右街僧录之一。宋代帝王也多来巡幸,大臣、亲王为灾异祈祷,为君主诞日庆贺,忌日行香,重臣追荐,群臣宴会诸多礼仪也都在寺内举行。各种佛事活动和僧俗酬唱,文人题咏也是都城盛事,,被称为"皇家寺"。 北宋时期,几次增修,寺内分为455区,占地面积达540亩,内分64院,合并于神宗元丰年间(1080~1082年),分属慧林、智海两大禅院和定慈、宝觉等律院。禅、律院数记载不一,为二禅院八律院(一说八禅院二律院)寺院内布满宋代名手高益、燕文贵、石恪、孙梦卿等人的壁画,同时寺内也开始庙会和市易,"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翰林学士宋白奉勒撰写的《新修大相寺碑铭》中赞曰:"隋堤之侧,寺名相国。仿佛天宫,光华日域。轮焉奂焉,五色相宜。春陵宝马,许史云軿。争趋胜地,如会诸天。不可思议,叹未曾有。" 北宋以后由于国都的迁移和兵火水灾频仍,相国寺趋于衰落。明代则一度中兴,曾置僧纲司于寺内,掌理开封府属各寺庙事务,并南、北大黄寺、景福寺于相国寺,寺产骤增,经济好转,殿字僧舍多处增修,并重建了资圣阁,明人顾禄曾赞诗称:"金碧棱层炫晓霞,梵宫高阁壮中华,上摩绛阙三千界,下瞰红尘十万家。"极言寺院的宏丽,但比起巅峰时的宋代则略有逊色。明代中期成化二十年(1484年)寺额曾勅改为"崇法禅寺"这个寺名直到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重修时才恢复原名大相国寺,用了178年之久。 相国寺在明末遭受一次浩劫,崇祯十五年(1642年),大水淹开封,城内一片泽国,相国寺仅露出大殿屋脊,鳞次翼比的殿堂僧寮俱化为黄沙白草。清人统治中国,提倡佛教,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先后修葺相国寺9次,其中以乾隆三十一年到三十三年(1766~1768年)的规模最大,动用国帑1万两,历时2年余,乾隆并亲书"勅修相国寺"匾额,今日寺中各主要建筑,多系此次重修所遗。乾隆时寺院内附建了各郡行馆和祗园小筑等世俗建筑,寺院的规模已较前缩小。变化最大的要数1927年,此年冯玉祥主持豫政,在全省毁庙易俗,废寺逐僧改相国寺为中山市场,并在寺内创设革命纪念馆、实业馆等,以后统属河南省民众教育馆。寺内佛像除千手千眼佛外,大部被毁。寺内建筑物长年失修,残破另落。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宣扬佛教,于1940年招徕昔日僧人,将原有的铜钟、昆卢佛头等迎回寺内,恢复佛事活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民众教育馆准备复员,但遭到僧人阻挠,双方诉讼到教育部,又转到河南省政府,僧人败诉。 1948年开封解放,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群众教育和寺院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从1952年开始,多次对寺内建筑进行修建,使残破不堪的古建筑焕然一新。寺内有文化馆(后改称群众艺术馆)开展群众文化教育活动。 1992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大相国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同年11月,相国寺举行"佛像开光,迎奉藏经和方丈升座"庆典,恢复了丛林制度。 现存的相国寺保留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坐北向南,分为三进院落,在中轴线上分布着牌楼、天王殿、放生池、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东西两廊为客堂等设施,由南向北依次为: 牌楼。原为山门基址,山门前原有木制牌坊一座,解放开封战争中毁于兵火。1958年新建牌楼,为四柱三楼琉璃作牌楼,中楼高8.4米,两侧门高6米。绿色琉璃瓦顶,前后檐下用砖砌单翘五踩斗拱,正门匾额为"相国寺"三字,为河南文史研究馆馆长裴毓明正书,1992年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重颁"大相国寺"寺额。牌楼两旁为砖砌透花围墙,高3.05米,雍容典雅。 钟、鼓二楼。1994年新建,二层,歇山琉璃瓦顶,东为钟楼,西为鼓楼,晨钟暮鼓寓意国泰民安。钟楼悬铸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铜钟,钟高2.23米,口径1.81米,重达万斤,环钟铸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0常转"16字阳文钟铭及铸钟官员和工匠姓名。钟声雄浑,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扣击巨钟,声震全城。"相国霜钟"是开封著名的八景之一。 天王殿(即接引殿,又称二殿)。位于牌楼北50余米,面阔5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悬挂"天王殿"3字匾额,为赵朴初会长所题。前檐下安装六抹头隔扇门22扇,门高2.4米,殿东西两侧砌有砖墙,各辟一垂花门,通往二进院。天王殿后有放生池,东西长22米,南北宽10米,一座三孔石桥飞架池上,贯通南北,桥宽5米,池周有青石围栏,以供观赏,该池建成于1999年10月。 艮岳遗石。位于天王殿后及大雄宝殿后。艮岳原是宋徽宗用花石纲征运江南奇花异石堆砌而成的皇家园林,精美秀丽,巧夺天工。靖康之难,石块被用作孢石,剩余精美者被金人运往燕京(今北京),堆筑于今北海公园琼岛等处,开封仅余数块。天王殿后一块,镌刻"北宋艮岳遗石"6字,是开封最大的一块,移自某宅。大雄宝殿后一块,原是明清御苑遗物,原放置北京图书馆,经国家文物局协商归还开封。两块遗石,历经劫难,成为人们窥探艮岳风光的实物。 大雄宝殿。殿阔7间,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复盖,下层檐下为七踩垂昂枫拱,安装六抹头隔扇门34扇。殿前为月台,台基已淤与地平,台周有石望柱56根,柱头雕刻形态各异的小石狮,柱间安有石栏。殿门楣题"大雄宝殿"4字,大雄宝殿是佛寺主体建筑,是举行重大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整个殿宇气势磅礴,雄伟壮观。1994年重塑如来、观音等佛像,更现气象万千。 八角琉璃殿。又名罗汉殿,位于青石台基上,台四面均有8级石蹬道通往地面。此殿形制别致,由内外两部分建筑构成。内部为八角形天井院,院中心为八角形木结构高亭,立于0.8米的八角形台基上,亭为重檐八角攒尖顶,顶部为一藏式塔刹。亭内顶部为复盆藻井,藻井下为一个高0.85米的须弥座,座上莲花宝座中供奉一尊佛像,像高5.25米,雕成于乾隆年间,为四面站立雕像,每面各有大手6只,最上两手高擎一化佛,佛像肋间成扇形伸出大大小小的胳膊和手掌,南北两面各伸出四层,东西两面伸出三层,每层为28或30只,手掌中均绘有一目。共计有1048只手和1048只眼,俗称之为"千手千眼佛"。这种造型的佛像为密宗所崇奉,密宗称之为观音菩萨的化身,故又名"千手观音",其独特的造型,和建筑的风格,在汉地佛寺中极为罕见,成为人们参拜的重点。八角殿的外部为一密封的游廊,游廊外为一敞开的回廊。在游廊中有1983年新塑的释迦-会群塑,共8组,塑造罗汉及神像140余尊。罗汉、神像形态各异,引人观瞻。 藏经楼。面阔3间,上下两层高5丈余,重檐歇山顶,据文献记载该楼系康熙年间河南巡抚郎廷相拆迁钟楼屋架所建,其规模一如明代制度,上下两层檐下均施五踩单昂斗拱,楼额"藏经楼"3字篆书,结构谨严,笔力雄劲,相传为清代著名经学家、书法家孙星衍墨宝。藏经楼下奉安一雕刻精致的佛龛,供奉一尊精美绝伦,慈悲庄严的释迦牟尼白玉像,白玉产于缅甸,晶莹玉润,造型生动,经缅甸工匠雕塑,有异域风貌。佛像为新加坡僧人所赠。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木楼梯40余级可登楼,楼上藏有乾隆版大藏经一部。登楼南瞰,只见廊庑殿亭错落有致,红墙碧瓦,雕棂朱户,整个寺院古朴典雅,雄伟庄重。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大相国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3月30日,省人民政府下文批准将大相国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 最佳季节:2-5月、9-11月。新年伊始大相国寺都要举行元宵灯会。鼓响灯炽,火树银花,古老的寺院在灿烂的灯火辉映下,充盈着国泰民安的和之光。每逢金秋十月,寺满黄花,城满芬芳,随着开封市菊花花会的开幕,一年一度的水陆法会也会开始。 建议游玩:1-2小时 开放时间:08:00~18:30 地址:鼓楼区自由路西段36号 地址:开封市鼓楼区自由路西段36号 类型:历史建筑寺庙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371-22733099 官方网站:http://www.daxiangguosi.com 开放时间: 8:00-18:30大相国寺 |
龙亭公园 | 龙亭公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龙亭公园位于开封城内西北隅,占地面积1300多亩,其中水域面积710亩。全园包括午门、玉带桥、朝门、照壁、朝房、龙亭、北宋皇宫宸拱门遗址、碑亭、北门及东门等清朝万寿宫建筑群体,还有奇妙的潘杨二湖、明媚的四季同春园、典雅的盆景园、号称中原一绝的植物造型园及长廊水榭等园林景观。 龙亭大殿高26.7米,基高13米,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有八间朝房,与大殿组成完整的宫殿院落,其内建有中国首座大型宋代蜡像馆,63个人物蜡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御道两侧为著名的杨湖和潘湖。虽然两湖东西相邻,但杨湖清澈见底,恰似北宋名臣杨业的光明磊落,潘湖却浑浊不堪,正如北宋0臣潘美的卑鄙龌龊。整个园区碧波荡漾,垂柳依依,芳草如茵。既有北方宫殿雄浑之气魄,又兼南国园林秀丽之风姿。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人们将龙亭视为“古都的象征”。每年金秋十月,作为闻名中外的开封菊花文化节主会场,龙亭景区布置气势磅礴,数千种特色品种菊花争奇斗艳。以宋宫廷文化为背景的历史剧目《九帝迎宾》、《百戏进皇宫》、《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狸猫换太子》等,使游客在游览皇家建筑群和园林景观的同时,也深刻了解到大宋王朝的繁荣富强和兴衰成败。 龙亭位于开封市西北隅。它是一座巍峨古老的殿堂,朱柱金顶,重檐翚飞。彩色琉璃瓦闪闪烁烁,光华灿烂。突兀的台基,把殿堂高高托起。前有潘、杨二湖,碧波粼粼,东西相映;后有小土山,郁郁葱葱,绿树成荫。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龙亭座北向南,由大殿和台基两部分组成。台高13.40米,台之顶部东西宽31.80米,南北长25米,正面有青石台阶,东侧为72级,西侧为69级,直抵台顶。台阶中间置高浮雕云龙陛石,台阶两侧及台上四周,均有石望柱和栏板,望柱柱头雕狮子和火焰宝珠等。 台上有大殿一座,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高13.30米,上覆以黄色琉璃瓦,脊上置脊兽,四角檐上悬挂风铃,风起铃响,声动四方。四周檐下施斗拱,为一斗二升加卷云耍头。雀替为透雕,斗拱、栏额、普柏枋上均有山水花卉、人物故事等内容的彩绘,显得十分瑰丽壮观。明间和次间装隔扇门18扇,稍间为坎窗。殿内顶部有天花,绘云纹团龙图案。殿内中央置一青石浮雕,四周雕云龙,俗称"龙墩",造型庄重美观,雕刻技法细腻,清代曾用它做"叙五岳真形碑"碑座。从雕刻技法和图案造型的风格看,似为明代遗物。大殿东侧,台基上有一石阙门,上有康有为1923年游龙亭时留下的诗文和题联(原石已移至台下),再下数级有一四角形方亭,可供游人休息。龙亭前有照壁一座,高近3米,建于清咸丰年间,壁上,覆以黄色琉璃瓦,素脊,中间辟拱券门。 龙亭一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从后梁到金朝,这里曾做过六个朝代的皇宫。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将领朱温背叛义军,投降唐王,赐名全忠,任宣武军节度使,治所在汴州城,即今开封市。那时,龙亭这一带就是节度使的衙署。朱温与李克用勾结,联兵镇压农民起义军,深得唐王的赏识,晋封为梁王,成为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全忠不忠,野心勃勃。907年,又篡唐称帝,改国号梁,建都开封,把汴州升为东都开封府,将他的衙署改为建昌宫。龙亭这地方,历史上第一次成了皇帝的宫殿。 朱温被其子朱友珪所杀。923年,李存勖灭后梁称帝,迁都洛阳,史称后唐。这时的建昌宫又降格为节度使的衙署了。 936年,后晋灭后唐,复迁都开封,仍以原建昌宫为皇宫。以后,后汉、后周相继都把这里当作皇宫。五代政权更替频繁,来去匆匆,建昌宫虽数次充当皇帝宫室,而面貌不曾改观。 北宋的东京,是开封的鼎盛时期。龙亭这一带布满了高大雄伟、富丽堂皇的建筑群,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台殿阁,鳞次栉比。这就是北宋的皇城,也叫大内,周围五里,是赵宋王朝在五代宫苑的基础上营造起来的。 北宋王朝历九帝167年,一直盘踞在这座金雕玉琢、华贵无比的皇宫里。 金灭宋后,纵兵掳掠,将宫内文物、仪器、图书、珍宝,连同北宋末代皇帝徽宗、钦宗以及宫娥彩女,全部掳走。汉奸张邦昌、刘豫先后占据宋宫,敲骨吸髓,连皇宫柱子上的贴金都搜刮净尽。金中期宋宫被毁于火,金海陵王又扩大了宫室规模,重修宫殿,他南下在新宫享用了三个月,出兵南侵,妄图一举攻灭南宋再迁都汴京。采石矶一役兵败被部下所杀,汴京宫室即被荒废。 金朝后期,迫于蒙古族的侵扰,迁都南京(开封),住在海陵王所筑故宫里,又偷安了20年。直到元军攻占开封,灭了金朝,豪华的宫苑随之废芜,龙亭这一带也就结束了它作为皇宫的历史。 朱元璋灭元,建立明王朝,分封诸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把他的第五子朱橚封于开封,为周定王。朱橚在宋、金故宫旧址上大兴土木,建了一座周围9里13步的奢华的宫殿,叫做周王府,其规模、形制,俨然一座皇宫。 周王在诸藩王中实力雄厚,常觊觎皇权。明中央鉴于朱橚屡谋不轨,认为开封王气太盛,便到开封来"王气",将周王府的银安殿拆除,把唱更楼和尊义门拆去,东华门禁开。经这么一番折腾,大杀了周王府的威风,削了朱辅的军权。但周王仍保持封号,在这座王府里世袭相传了11代,历时265年。 崇祯十五年(1642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周王困守孤城,历五个月不能解围,遂密令官军扒开黄河,水淹李自成。岂知黄河决口,夺城而入,全市一片汪洋,显赫的周王府毁于一旦。近年来,在龙亭湖里发掘出周王府的部分遗址,已是断垣残壁、房倒屋塌,可见当年水灾之惨状。 清初,在周王府的废墟上建立贡院。院内一座煤山,原是周王府花园中的假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煤山上建一座小亭,内置皇帝万岁牌位,每逢节日大典,省城官员到这里朝贺。历来皇帝被视为真龙天子,又有皇帝牌位在此,遂把这个亭子叫做"龙亭"。 雍正九年(1740年)迁走贡院,十二年(1743年)在此建"万寿宫",把煤山上的龙亭改建成一座宏伟的宫殿,歇山重檐,回廊环绕。殿前铺蟠螭石雕,嵌在72级台阶之间,构成一排宽阔陡峭的云梯,如彩虹飞架。殿内供奉皇帝牌位,匾额精雕二龙戏珠,庄严肃穆;栏杆上刻有金龙盘玉柱,精巧玲珑;屋檐下木雕龙凤呈祥,栩栩如生;四壁水道伸出龙头,吞云吐雾;长长的石陛,群龙会聚,形态各异;每块天花板上都绘以盘龙,五彩缤纷,比比皆是。 万寿官前立牌楼一座(今为石狮附近),往北有五雉端门,进门后东西两湖,湖中各有小岛,构筑小亭,湖中间为驰道,长180丈。道中建牌坊一座,名嵩呼。北端为万寿宫主体建筑,四周有围墙环绕,中为午朝门,两旁为掖门。进门后两边为长廊,东西向房为官厅、朝房。在殿台下两翼,有南向房为经房,是僧道祝祷之处。 乾隆十六年(1751年),河南巡抚署改建为行宫,朝贺仪式改在行宫。万寿宫改为万寿观,供奉原在大道宫的北极玄帝铜像(今移延庆观)从此,龙亭成为道观。 嘉庆五年(1080年),布政使马慧裕在石阶中拓台基建造真武殿3间,将真武像移在殿中,而在台顶立五岳真形碑一块。嘉庆十二年(1807年),督学姚文田,又将五岳真形碑移于台下东侧,留其碑座于台上。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龙亭大殿被风刮倒,祥符县知县在其上面盖六角亭。咸丰六年(1856年),布政使英棨将亭拆除,照旧样重修龙亭大殿,西院为官厅,东院为吕祖殿、火神殿。1925年,督军胡景翼加以修葺,在台基两边上增设转阶,东侧建六稜山亭,改名龙亭公园。1927年,冯玉祥督豫时拆真武殿,逐道士,将龙亭大殿改为中山纪念堂。1929年,在真武殿废址前立孙中山铜像和辛亥革命纪念塔。1931年,在西院旧址设中州古物保存委员会。1938年,开封沦陷,日伪恢复庙宇,又移玉皇、真武等像于龙亭。将其改名"新民公园"。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一度改为"抗战烈士祠",建国后祠废。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曾游览龙亭,见龙亭残破,要求修复。1953年政府拨款,修复大殿等建筑,并设阅览室、动物房等,对外开放称龙亭公园。1985年起陆续依清代万寿宫格局修复午门、朝门等建筑。 午门即龙亭公园南大门,坐北朝南,5间3开,进深3间,单檐歇山,上覆黄琉璃瓦,东西长20.30米,南北宽9.8米,高9.8米,1986年建成。 玉带桥。位于午门北100米,贯通潘、杨二湖之间,是连接御道的一座五孔石拱桥,桥全长40米,桥宽18米,高7米,望柱、栏板均以汉白玉雕成,柱头呈云纹,栏板为龙凤花纹,桥亦于1986年建成。 嵩呼。过玉带桥,往北不远,有3间穿心殿建筑,房顶为庑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两侧有八字闪墙,墙中心镶嵌高浮雕琉璃烧制的二龙戏珠。旧时臣下祝颂皇帝,高呼万岁,叫"嵩呼"。万寿宫是河南总督王士俊为祝颂雍正而修建的,嵩呼位于万寿宫正门前,为整饰来朝贺的官员,都得整肃衣冠,在嵩呼前还得最后整理一次,所以建筑用庑殿顶,这是建筑的最高规格,龙的图案也很突出,给人以严肃的气氛。该建筑亦落成于1986年。 朝门。位于御道北端,是万寿宫中心建筑的正门。门阔3间,进深2间,单檐硬山,顶覆琉璃瓦。朝门左右八字闪墙分列两边。闪墙东西各有掖门一座,掖门为卷棚顶,上覆琉璃瓦,朝门北向有回廊,连接掖门及东西厢朝房。朝门于1982年建成。 朝房。进朝门院内东、西两侧各为8间平房。北端5间,南端3间,中有走廊相连。东西两侧对称排列。房均为单檐、硬山、前出厦,房顶为灰瓦,显得古朴典雅,东、西朝房系1983年建成。 照壁。位于朝门内院中,东西横列,东西长19.77米,高7.36米,壁厚2米,庑殿顶,黄色琉璃瓦覆盖。照壁正中为一拱券门,宽与高均为3.62米。照壁是清代遗留旧物。 龙亭周围的附属文物 石狮一对现在午朝门两侧,高约3米,东为雄狮,西为雌狮。雄狮足踏绣球,雌狮腿抚幼崽,雕工浑放,状貌威武雄壮。明人著《如梦录》记述周王府"大门外有石狮子一对,连座高丈五尺,狰狞古怪,宋之镇门狮子也。"《光绪祥符县志》记载,雍正年间修万寿宫时,将狮子移此,迁移时雌狮腿折伤。冯玉祥主豫时,在石狮项下刻"睡狮猛醒,勿伤我种"8字。 龙墩现存放在龙亭大殿内中央,青石质,四周雕刻云龙,技法细腻,造型精美。原为"叙五岳真形碑"的底座,碑移台下东院后,该座未动。 叙五岳真形碑高3米多,清嘉庆五年(1800年),河南布政使马慧裕所立,原放在龙亭大殿内,嘉庆十二年(1807年),督学姚文田移台下。碑阳刻"五岳真形图"符号,这是道教使用的一种符策;碑阴刻楷书"叙五岳真形"5个大字,字体浑厚,为马慧裕书。原立于龙亭台下东侧,1993年移于台后,建方形碑亭,亭为歇山,重檐,灰瓦盖顶,亭高8米,端庄大方。 御书碑共两方,并列照壁前东侧。左碑为乾隆皇帝赐河南巡抚雅尔图回任诗一首,碑首题额篆体阳文"御书"2字。右碑碑首题额篆体阳文"天章宸翰"4字,碑刻上段记有御制诗一首,下段为乾隆五年(1740年)雅尔图所记。二碑风雨剥蚀,受损严重,不能句读。 石阙1923年,康有为游龙亭所立。诗文为:"远观高寒俯汴州,繁塔铁塔与云浮,万家无树无宫阙,但见黄河滚滚流。"对联为:"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廓犹是,人民已非。"诗联情景交融,字体雄浑苍劲。此诗联原立於东侧阙门上,现阙门上端因剥蚀过甚已移至台后土山前保护。 龙亭台基于1994年7月北面自然坍塌达数百米,危及大殿建筑,遂将大殿落架,抢修台基,用现代材料作骨架外砌青砖,并修复了大殿。 龙亭公园中除了重建清代万寿宫的建筑格局外,还增设北门和东大门,另在东西两侧朝房之后建东、西两跨院各为两进院,南院5间,北院6间。在潘湖中还挖湖堆筑人工小岛,各植花草树木,使公园更丰富多彩。 现今的龙亭公园总面积已达83.13公顷,其中水面过半,以龙亭为中心,南有御街,西为翰园碑林和清明上河园,西北邻天波杨府。龙亭周围地区已形成开封最大的风景区,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地址:开封市龙亭区宋都御街北端 类型:城市公园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371-25660808 官方网站:http://longting.kf.cn/index.shtml/ 开放时间: 8:00-18:00 |
朱仙镇岳飞庙 | 朱仙镇岳飞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朱仙镇岳飞庙位于中国四大最美村镇之一的朱仙镇,著名的运粮河西岸。据《祥符县志》明.何孟春《岳词碑记》载:“宋鄂侯忠武王庙,始建于鄂,再建于杭,三建于汤阴,而今建于梁城南朱仙镇。在鄂者,王开国地也,王冤白时已建;在杭者,王墓在焉;在汤阴者,父母之邦……而朱仙镇者,王之功,于是,为报王之忠愤所不能忘者也。” 朱仙镇是岳飞建功立业,班师回朝之地。岳庙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正德四年,万历三十三年,清顺治十七年,民国十四年进行了不同规模的扩建和修缮。1986年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和重建,1991年对外开放。 岳飞庙位于开封县朱仙镇镇内。据《祥符县志》(明)何孟春《修岳祠碑记》云: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布政使吴节,知府张岫修建了岳飞庙,当时占地70亩。庙坐北向南,三进院落,殿堂恢宏,碑亭林立,刻绘塑铸丰富多彩。建筑有山门、配殿、拜殿、大殿、碑楼和寝殿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全国四大岳庙(故乡汤阳,葬地杭州,封地武汉,功业顶峰开封)之一。经历了500余年的风雨,有多次修整:明正德四年(1509年)、隆庆四年(1570年)、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天启二年(1622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6~1990年,又对山门、配殿、碑楼、大殿和围墙进行了大修,基本上恢复了旧观。 该庙门前有巨大照壁,山门3间,进深2间,绿色琉璃瓦歇山顶,青石台阶,古朴庄重。进山门两侧,即新修复之东西配殿,中轴线上一高台基原为拜殿址,今已不存。有铁铸五奸跪像,五奸是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罗汝楫,此5人狼狈为奸,诬陷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致岳飞于死地,受到后人的唾骂。再向北、为4座碑楼,其中《满江红》和《送紫岩张先生北伐》两块碑,字体奔放,苍劲挺拔,是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其余两块一为《重修-穆王庙落成碑》,一为《朱仙镇岳鄂武穆王庙记》。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绿瓦盖顶,飞檐凌空,雕窗画栋,檩上尚存天启二年(1622年)墨记,今经翻修,重现了昔日之威武气势。殿中央为新塑高大的岳飞坐像,端庄威严,正气凛然。大殿后为寝殿,内有岳飞夫妇便装铜像,淳朴憨厚,和蔼可亲。 庙东侧新修碑林,诗词歌赋题咏岳飞的功绩,表达人们对岳飞的敬仰。 岳飞庙东邻为关帝庙,坐北朝南,原建筑极宏大,是清代山西商人集资建造,有山门、钟鼓楼、大殿、春秋楼、戏楼等建筑。1927年庙废,现存大殿5间,1986年,又在殿前重建东厢房6间。庙内存有石碑2通,一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关帝庙碑记》,一为乾隆四十年(1775年)《移修舞楼碑记》。 朱仙镇岳飞庙是河南省重点文保单位、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大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庙现占地18亩,三进院落,由山门、东西厢房、拜殿、大殿、五子祠、五将祠、岳庙碑林组成。岳庙内现存有岳飞夫妇珍贵青铜鎏金像、《送子崖张先生》等古碑,清云古钟一口。岳庙周边有岳飞点将台、青龙背抗金古战场、岳飞拴马槐等遗存。岳飞庙是社会各界瞻仰拜谒民族英雄岳飞的游览胜地。 地址: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岳庙大街 交通 郑州→洛开高速→金明大道→大梁路→金明东街→晋安路→开封 类型:历史建筑祠堂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8:00-17:00 交通: 客运西站坐车,7元 门票: 20元 岳飞 (1103~1142)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北宋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 岳飞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琦)家庄客,耕种为生”。 宣和四年(1122)初,岳飞初次从军。同年十月,在北宋攻辽战争中,曾到达辽燕京…… 详细++朱仙镇岳飞庙 岳飞 (1103~1142)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北宋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 岳飞父岳和,母姚氏,世代务农。岳飞青少年时先后向周同、陈广学习射箭、枪技,成为全县武艺最高强的人,但因家境贫困,后到相州(今安阳),“为韩魏公(琦)家庄客,耕种为生”。 宣和四年(1122)初,岳飞初次从军。同年十月,在北宋攻辽战争中,曾到达辽燕京…… 详细++朱仙镇岳飞庙 |
宝珠寺 | 宝珠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开封宝珠寺位于开封市东华门街西头路北。宝珠寺坐北向南,为三进二重院落,飞檐挑角的古建筑,表现出宋,清结合的营造风格。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供奉着弥勒菩萨,韦驮菩萨和四大天王。东西两侧紧接钟,鼓二楼。大雄宝殿居前院正中,供奉华严三圣,海岛观音。后院正中为普照楼,上层为藏经阁,供奉缅甸玉雕卧佛像一尊及台湾佛陀基金会惠赠的《中华大藏经》一部。 宝珠寺前身是当代百岁高僧净严法师(原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河南省佛协会长、河南省政协委员、开封市政协常委)所创办的河南佛学社女众林。1924年,净公奉太虚大师之命赴中原弘扬佛法,继慈大师之法脉在开封创办河南佛学社女众林,慈云广严大师一脉。现在寺0住尼僧十多人,均系初中以上文化水平,道念虔诚。全体尼僧遵循丛林共住规约。早晚上殿,二时过堂,半月布萨,以戒为师,和合共住,次序井然,佛事活动,如法如律。 清静幽雅的寺院内,香烟缭绕,梵呗钟声,庄严清净的气氛,令人有超凡脱俗之感。佛子信众、香客、游人络绎不绝,皈依者与日俱增。宝珠寺诚然是都市中的一片净土,古都开封城内的一颗宝珠。 门票:免费 交通:乘1、15、20、30路公交车 信息来源:金华政府网 信息来源:金华政府网 |
开封铁塔 | 开封铁塔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景点。 开封铁塔位于开封市城区东北隅铁塔公园内,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即公元1049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铁塔一带于1955年开辟为铁塔公园,占地面积51.24公顷,是中国百家名园之一。 铁塔位于铁塔公园的东北部,是园内重要的文物,也是主要的景点。是1961年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享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铁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层。因此地为开宝寺,又称开宝寺塔。又因遍体通砌褐色琉璃砖,混似铁柱,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它以卓绝的建筑艺术及宏伟秀丽的身姿而驰名中外。它设计精巧,完全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式结构形式,塔砖饰以飞天麒麟、伎乐等数十种图案,砖与砖之间如同斧凿,有榫有槽,垒砌严密合缝。建成九百多年来,历经战火、水患、地震等灾害,至今巍然屹立,实为游人和建筑专家叹为观止。 今天的铁塔公园,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殿阁嵯峨,亭台映波,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数十个景点遍及园内,东北部与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开封古城墙遥相呼应,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人,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铁塔,位于开封城内东北隅。据《汴京遗迹志》记载:北齐天保十年(559年)曾在铁塔一带创建独居寺。唐开元十七年(729年),玄宗东封泰山归来,途经汴州,改名为封禅寺。宋开宝三年(970年),又改为开宝寺。此后,寺院扩建,"重起缭廊朵殿",内部划分280区,设有福胜、等觉、上方、永安等24个禅院。开宝寺是当时京都四大寺院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寺内设礼部贡院,考试全国举子,因此,寺院名声很大。 北宋末年,开宝寺毁于金兵。金代重修寺院时改名光教寺,元代称上方寺,明代改名柘国寺,清代改名大延寿甘露寺。 开宝寺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许多外国佛教徒远来瞻礼,开宝寺僧人也曾到印度等国寻求佛法。这些中外交往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高僧成寻。 成寻出身贵族,7岁出家,为日本天台宗名僧,曾担任日本延历寺总持院阿阁梨和名刹平等院护持等要职,在日本佛教界颇负盛誉,日本皇太后亲笔书写《法华经》赐于成寻,使他声望更高。日本天台宗是由中国高僧鉴真传戒授法而发展起来的宗门,成寻早有来中国寻根求源的宏愿。宋熙宁五年(1072年),成寻以62岁高龄不避艰险在海上航行一个月,从杭州登陆。数月后来东京,在京都先后巡礼了太平兴国寺、开宝寺、大相国寺等名刹,又转道山西五台山巡礼。返京后,神宗赐职为太平兴国寺译场监事,敕住开宝寺。元丰四年(1081年)殁于寺内,终年71岁,遗骸葬天台山。 成寻来时,随身携带天台真言经书600余卷,灌顶道具38种,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中国已散失的天台诸师撰述和日本天台宗的著述及传记等。成寻在东京期间,宋神宗曾赐以新印制的《大藏经》二部。成寻把在中国精心收集的宋人诗文集及图像多种连同《大藏经》送回日本。著名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即成寻日记),就是他在中国所见所闻的如实记载,也是研究北宋京都和各地风俗民情重要的参考资料。 铁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八角十三层,高360尺。这座木塔是为供奉佛舍利(佛舍利,又称佛骨,是佛灭后经过火化而形成的颗粒结晶体)而建。始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竣工于端拱二年(989年)。负责监造者是北宋有名的建筑大师喻浩(皓)。因该塔建在开宝寺福胜院内,赐名"福胜塔",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因塔顶相轮放光,又被赐名"灵感塔"。这座高大佛塔仅存世56年,于庆历四年(1044年)六月被雷火焚毁。皇祐元年(1049年),仁宗下诏重建开宝寺塔。重建时塔址从福胜院移到上方院内,塔名仍称"灵感塔",亦称"上方寺塔",又因塔的外表全部以褐色琉璃砖瓦镶嵌,远看近似铁色,故俗称"铁塔"。 建造铁塔时,针对木塔易于失火和不耐风雨侵蚀的缺陷,集思广益地设计出各种仿木塔结构的琉璃构件,这种琉璃件具有优良的防水隔热性能,又耐风雨侵蚀而且色泽鲜艳,既保持了木塔精巧秀丽的造型,又避免了易燃易腐的不足。 铁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现高出地面55.08米。塔的外壁除圭形门和八面转角所用的倚柱外,以平用丁砖和带长槽的立用丁砖组成一个框框,中间镶上长方形的立用顺砖,这样便组成了外壁的基本结构。塔身各层檐部是以重抄计心五铺作斗拱承托。从底层到十三层斗拱规格相同。补间铺作较密,泥道拱和瓜子拱都相互联接在一起,在拱头相交处均施平盘斗,补间均未施令拱,骑槽檐拱上的交互斗直接承托撩檐枋。 檐枋之上的瓦坡不分筒瓦、板瓦,而以特制的平砖代之。但檐头饰以龙纹圆瓦当和饰以莲瓣形的重唇板瓦。这两种瓦仅前端为瓦状,后部皆为长方形砖。塔檐的转角处撩檐枋相交呈八字形,相交处置蝉形老角梁。梁两侧有升头木(砖),用以挑角。老角梁上为两块牛腿形的子角梁砖,其端安有套兽。各层八角垂脊较短。前有卧姿麒麟(脊兽),后有嫔伽像。砖檐坡上有博脊,皆用绿条砖两层和抹头砖一层砌成,博脊上为平座斗拱。十三层檐上为八角攒尖塔顶。八条垂脊各以盖脊筒瓦,抹角条砖五行组成,在八条垂脊之上端有一层低矮的莲座,其上置铜质宝瓶。 基层塔身东、西、南、北各辟一室,门以叠涩手法作圭形尖顶,东、西、南三面为洞室,唯北门设砖梯可环绕塔心柱盘旋升至塔顶。塔身层层八面开窗,一层南,二层西,三层北,四层东,依次类推为明窗,其余皆为盲窗。这些明窗的设计不仅为了采光、通风、了望之用,而且起到了调节缓和强大风力的作用。支撑铁塔的核心力量是粗壮的塔心柱。各种不同用途的外壁砖瓦构件通过蹬道与塔心柱紧密衔接,成为一体,形成了强有力的抗震体系。 塔身外壁镶的花纹砖约50种,计有飞天、降龙、麒麟、坐佛、立僧、菩萨、狮子、伎乐、花卉等图案。这些精美的图案是研究宋代雕刻、塑造艺术的珍贵资料。 铁塔自建成至今900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曾经历了地震43次,河患6次,暴风19次,暴雨患17次,冰雹10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现从塔内外所见琉璃砖及佛像砖上的铭文记载,于宋治平四年(1067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万历六年(1578年)、清康熙七年(1668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进行过多次修葺。以明洪武二十九年修葺工程为最大。因为洪水的淹没,铁塔的基座仍埋地下。据清初记载:"塔下有八棱方池,垫为平地","城东铁塔之根,刨土直下丈余始见故址"。 1938年,日军入侵中原,围困开封城时用大炮向塔身袭击数百发,从第四层到第十三层各级檐角及塔壁均有损坏,第八、九层尤为严重,塔顶宝瓶遭飞机袭击中弹60余发,到建国前夕,铁塔满身创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由文化部拨专款21万元,对铁塔进行全面整修。铁塔的面砖构件,由宋代磁州窑的故地河北邯郸彭城日用陶瓷厂烧制,于1957年6月11日动工,修复了全部损坏部分,配齐了104个风铃,塔顶新设了避雷针,每层洞门加设护栏。第一层磴道修整后,两旁添置了扶手和安装了照明灯。整个工程于此年10月竣工,并将附近原森林公园连在一起,开辟为铁塔公园。 公园大门为三楼四柱牌坊,坐东面西,梁柱为仿汉白玉砼,南北宽70米,高12米,中心牌坊两侧墙壁镶嵌青石佛像8尊,大门建成于1989年。 自大门入内,迎面有一巨形石碑,碑高5米,长4.5米,碑南北放置,南端为龙首装饰,碑镌"天下第一塔"5字,摹自米芾手迹,碑建于1993年。 "天下第一塔"石碑北侧,是建于1994年的一组古建,占地40余亩,院内集山、水、园林建筑于一体,院名福胜院,有盆景600余盆,是省内盆景数量和品种最多的盆景苑。 在铁塔北侧,有一组3000多平方米的仿宋建筑四合院,名"铁塔嬗变艺术宫"用图片、实物、蜡像展出铁塔的历史演变及有关铁塔的名人轶事,该宫于1993年9月开放。 铁塔东邻是铁塔湖,湖中小岛上有仿古建筑何公轩,高9.7米,面积为144平方米,1998年竣工开放。该轩系何氏后人捐资所建,以纪念北宋末年宰相何栗。何栗四川人,钦宗时为相,因反对金人立张邦昌,被金人俘解北去,在途中,何栗-,以身殉国,其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后人称颂。 铁塔附属文物 接引佛铜质,高5.14米,重约12吨,胸前铸有"卍"形符号(武则天新创字,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袈裟铸有山水、云朵诸纹饰。铸造时间未见文献记载,从形制、纹饰考证,应为宋、金时所铸。 据史料推测,此像自铸成之时起,即置于上方院(后改祐国寺)大殿中,由于寺院多次遭受兵灾水患,屡毁屡修,接引佛也是数经沉浮。明末开封大水,寺院被冲毁,佛像裸露,乾隆十六年(1971年),重修祐国寺,赐额大延寿甘露寺,接引佛即在塔南大殿中。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开封又遭大水,大殿又被拆毁堵水,接引佛再次暴露于断壁残垣之中,且被淤沙深埋半截。直到清末才由绅商捐资建一高阁,置佛像于阁内。民国初年,高阁倒塌,佛像又露于地面。1927年,当局为筹军饷,曾计划毁佛铸成铜元,终因其硕大难移而作罢。不久一位管姓的佛教徒捐资建大殿3间以遮佛像。1930年改南土街某当铺为商场,时任省民政厅厅长张钫,将当铺建材筑一八角亭,以供佛像,名日知止亭。 1983年,在塔西,兴建一座面阔7间,进深5间的仿宋建筑,名为接引殿,将接引佛移至殿内,整个工程于1984年完工,殿内绘有"西方净土变"壁画。殿顶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月台四周有青石栏杆护栏,柱头罗列96头小狮,气势雄伟,庄严美观。 接引殿西立青石牌坊一座四柱三楼,坊额正背面题"极乐世界"和"慈航普渡"。牌坊高8米,跨度为15米,巍然屹立,引人入胜。 白玉佛1933年由族居缅甸的华侨捐赠给河南佛学苑的。共赠大小二尊,小的转赠洛阳白马寺。佛像由缅甸特产白玉石雕制,由当地技师雕造,晶莹洁亮,明净如镜。像为坐像,连底座高约1米,宽0.5米,肩宽0.4米,胸宽0.37米,底座高0.14米,长0.9米,宽0.5米,底座前部阴刻三组隽秀的铭文,正中是"南无释迦牟尼佛"7个篆字,左右两边分刻汉字楷书,左边是"佛历二九六o年民国念二年癸酉四月八日比丘海山募化,敬奉开封铁塔禅寺"32字,右边是"三宝弟子陈门赵氏安澜法名(觉)平发心敬助誓愿善根永植福慧增长,见佛阐法得不退地"36字。 佛像结跏趺坐,作成道相。佛身雕刻所称的铁塔禅寺,原在铁塔东邻,为河南佛学苑修建的几间近代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相继坍塌,1996年,在接引殿之北,修建一组由廊亭湖榭组成的江南风格的园林,正殿即供奉此白玉佛。 碑记历史上的开宝寺,有许多名人撰刻的碑记。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在河患、兵灾和人为的毁坏下,现仅存4方:《重修祐国寺钟楼记》、《装修阿罗汉尊者供奉上方祐国禅寺碑记》、《知止亭记》和《日本成寻阿阁黎显彰奉赞之碑》。 《重修祐国寺钟楼记》镌刻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主要记述了钟楼的修建起因。对研究祐国寺变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装修阿罗汉尊者供奉上方祐国禅寺碑记》镌刻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它主要记述康熙时期的一些"善男信女"为恢复寺内的罗汉,纷纷"相聚踊跃倡道,分工各成一尊为已任"的事。 《知止亭记》主要记述"知止亭"的兴建起因。知止亭建于1930年,专为放置铜铸"接引佛"而筑。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接引佛空居于"甘露寺"的五间"北殿"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黄河水灌城,佛殿被毁。从此,接引佛裸露于天。直到1930年,河南省民政厅长张钫(伯英)在铁塔南面修筑了一座八角亭,以供铜佛,并镌刻《知止亭记》,以遗后人。 《日本成寻阿阁黎显彰奉赞之碑》主要叙述了日本国僧侣成寻,从日本抵达中国的宗教活动过程。成寻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不顾年事已高,在海上航行月余到达杭州。数月后来到宋都东京,先后巡拜了太平兴国寺、开宝寺和大相国寺等,随后又转道山西五台山。返京后,神宗赐他为太平兴国寺译场监事,敕住开宝寺。迨元丰四年(1081年)圆寂,终年7l岁。1943年由日本占领军举办法会并由伪河南省长田文炳立"成寻阿阁黎显彰奉赞之碑"一块。 电话:0378-2862279 地址:开封顺河回族区北门大街210号 |
焦裕禄纪念园 | 焦裕禄纪念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焦裕禄纪念园(原焦裕禄烈士陵园)始建于1966年2月,位于开封市兰考县城北黄河故堤上,2007年7月更名为焦裕禄纪念园。 焦裕禄是山东淄博市人,1962年12月出任中共兰考县委书记。为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干部群众向风沙、盐碱、内涝进行顽强斗争,积劳成疾,于1964年5月14日病逝,终年42岁。其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受到广泛称赞,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 纪念园主要纪念建筑物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焦裕禄烈士墓、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等,是中轴对称纪念性园林。 纪念碑位于纪念园南部的中心,1993年5月建成。碑高19.64米(寓意纪念焦裕禄同志1964年逝世),碑正面镌刻毛主席手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访贫问苦”、“查三害”,背面为碑记。纪念碑在四周苍松翠的映衬下,显得洁净无暇。 墓碑位于纪念碑北侧墓区最高处,由大理石雕砌而成。碑高2.75米,正面镌刻“焦裕禄烈士之墓”,碑阴为烈士生平简介。墓盖由汉白玉外镶。墓后屏风墙纪念壁上,镶嵌着毛主席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墓区广场2100平方米,平整开阔。墓前两侧树立了两座题词牌,分别刻有董必武、郭沫若撰写的长诗。整个墓区松柏参天,庄严肃穆。 纪念馆位于墓区西侧,为现代化新式建筑,1994年4月建成,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馆正面三层大门正上方镶嵌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为-同志亲笔题写。馆内分序厅、展览厅、贵宾室和放映厅等主要组成部分。序厅正面立焦裕禄半身铜像一尊,像后墙上镶嵌着-同志的题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十七个大字,金光闪闪。展厅1300平方米。展出内容为五个部分:“青少年时代”、“走上工作岗位”、“干部楷模”、“人民公仆”、“焦裕禄精神常青”。计版面、照片260块,遗物89件,生动地展示了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平凡而伟大的光辉一生。馆内珍藏有-、李鹏、-、-、-、刘华清、薄一波、-、-、-、陈云、宋健等中央领导题词。 纪念园自兴建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胡锦涛、-、-、-、宋健、-、-等中央领导亲临纪念园视察,对纪念园的工作和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号召全党、全国在新时期进一步弘扬焦裕禄精神。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8:00至18:30 景点位置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裕禄大道88号 焦裕禄 (1922~1964) 焦裕禄(1922.8~1964.5) 山东省博山县北崮山村人,汉族,出生于贫农家庭。因家贫只读四年小学。11岁随乡亲推车运煤挣钱糊口,16岁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贫困的生活,艰苦的劳动,使他从小就练就了吃苦耐劳、坚强倔强的性格。 1938年,家乡沦陷,博山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焦裕禄对日军表现出强烈的不满。1941年,家乡大旱,颗粒无收。父亲被官…… 详细++ 焦裕禄 (1922~1964) 焦裕禄(1922.8~1964.5) 山东省博山县北崮山村人,汉族,出生于贫农家庭。因家贫只读四年小学。11岁随乡亲推车运煤挣钱糊口,16岁便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贫困的生活,艰苦的劳动,使他从小就练就了吃苦耐劳、坚强倔强的性格。 1938年,家乡沦陷,博山人民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焦裕禄对日军表现出强烈的不满。1941年,家乡大旱,颗粒无收。父亲被官…… 详细++ |
开封汴梁小宋城 | 开封小宋城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大梁路西段,系原“东京艺术中心”改造而成,主要经营开封特色小吃及全国各地风味。开封小宋城美誉:“开封人的待客厅”、“外地游客的首选地”、“开封市的新名片”、“文化旅游新地标”。开封小宋城的综合营业区设置在地下一楼,整个营业区内以木质仿古建筑为主,回廊流水,亭台楼榭及戏台上传出的传统戏曲演唱声,仿佛瞬间把人带回了拙朴又轻缓的北宋时代。 抬起头,席天的是喷绘的蓝天白云。加上周围小吃摊贩身上的古装,制作木板年画的老师傅纵横的皱纹,以及路边一排绣娘手中的银针,让来者一时忘忧。《东京梦华录》序中曾这样描绘当年的汴京:“宝马争驰于御路,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不少市民纷纷表示,昔日这样的市井繁华经常,今又在一室之内现矣。 景点类型:其他 最佳季节:全年皆可,9-10月的开封天气温和,降水量适中,更适合游玩。 建议游玩:1天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地址:开封市金明区大梁路西段202号/咨询电话:0371-23268888 信息来源:金华政府网 信息来源:金华政府网 |
禹王台(古吹台) | 禹王台,位于开封城东南大约3里,是一处殿堂楼阁,树木葱茏,假山水榭,花香鸟鸣,环境幽静,风景美丽的园林。 禹王台在先秦时代是一座十分宽阔高大的土台子。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双眼失明的大音乐家,名叫师旷,他是晋平公的一个乐官,据传他曾在这个台子上吹奏过乐器,因而古人就把这个台子命名为吹台。战国时期,魏国建都大梁,梁惠王对吹台进行修筑。公元前225年,秦攻魏,使这处"高台曲池"的绝好胜地,毁于水患。 吹台在晋代曾整修为二层,台的左侧有方圆15里的牧泽,俗称蒲关泽。南北朝时,北魏郦道元曾来开封,他在《水经注》中说:"梁王增筑以为吹台,城隍夷灭,略存故迹,今层台孤立于牧泽之右也,其台方一百许步。……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坠故基,遂成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余。" 吹台优美的环境,吸引着历史上许多名人到此游览,曹魏时文学家阮籍,唐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人高适等都曾在这里饮酒作诗,怀古赋词。 宋人在吹台上建了一座二姑庙,仍为都人春游踏青、重九登高的观瞻之地。金元以后,台上建筑渐废。明初,这里成了民庐相接的村庄。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河南参政吴节选中这处荒台,于台上建碧霞元君祠(碧霞元君即泰山娘娘)。由于黄河日益南移,逼近开封,人民想起了治理洪水的夏代开国之君大禹,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改元君祠为禹王庙,台随庙名,吹台也就叫禹王台了。禹王台上的古建筑,明清两代屡加修葺,现存有牌坊、御书楼、禹王殿,左右两祠和御碑亭等建筑,以布局严谨,小巧玲珑而著称于世。 木牌坊创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四柱三楼,上覆琉璃瓦,高4米余,中题"古吹台"3字,是河南巡抚何煟所题。 过牌坊,拾级而登吹台,迎面为御书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御颁禹王庙"功存河洛"匾额,特建此楼以存匾额,故名御书楼,今原匾已不存,复制一匾,悬挂楼前。楼内东壁有1923年康有为游开封时,开封军政大员张福来、张凤台饯于吹台,康有为即兴赋诗并挥笔畅书,诗分刻在10块青石上,是他晚年得意之作,为人钟爱。河南省长张凤台与康有为同年,同时也有诗作,亦留御书楼内。御书楼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灰瓦顶,前有出厦、300多年来,屡经修葺,仍保持原有风貌。 御书楼后为二进院,中有花墙隔断,有月亮门相通。过月亮门即为大殿和东西配殿。 禹庙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前接卷棚,也是5间,大殿为单檐歇山顶,琉璃瓦覆盖。大殿中供大禹站像,东西山墙有砖雕"治水图"和"庆功图"有汉画风格,是浙江美院师生1981年所作。殿北壁嵌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河南巡抚刘树棠摹刻的岣嵝碑。碑文据传在湖南衡山岣嵝峰,碑文77字,文字怪异,众家辨释不一。昆明、绍兴、长沙、成都、南京、西安、安阳羑里等地,凡与大禹有关之处,无不摹刻。 大殿前为东西配殿,各面阔3间,硬山顶,灰瓦素脊,东配殿中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泥塑,西配殿中有复制的古代治水工具,后墙有岣嵝碑的拓牌及释文。岣嵝碑的释译向来众说纷纭,明代杨慎作了释译,基本作为定论,以后只有个别人在个别字句上有不同解释。此释文即采用杨慎的释文。 岣嵝碑在唐代以前就有传闻,韩愈曾专程寻觅不得,赋诗饮憾。南宋时为人攀岩发现,捶拓二份,一份献之官府,官府组织人员上山遍寻未见。由于拓片被复刻,虽长期封固,直到明代才重见天日,以后摹刻、释文者日众。但其内容深邃,有说是夏禹自叙,也有人认为是禹的臣下称颂夏禹功迹的。不少人对比今日比较可靠的甲骨文,认为文字结构不应早于甲骨文,即不可能是商代更早的夏代,是后人所伪造。近日民族文字学者,推测为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原始文字,始终没有定论。 大殿东侧为三贤祠。明代改祀禹王时,大殿后仍有碧霞元君塑像。正德十二年(1517年),挪去元君像,改祀曾登台畅饮,慷慨吟唱的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并加增筑后殿,称三贤祠。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又增祀明代曾在吹台攻读、活动并多次述及吹台的文坛"前七子"中的李梦阳和何景明并改祠名为五贤祠。清乾隆年间五贤祠迁往大梁书院,又增加明代诗人高叔嗣,改称六贤祠。大梁书院几经搬迁,祠庙颓废。道光十年(1830年),大梁书院山长刘师陆从废墟中发现废祠,将祠迁回原处,在禹王庙东侧建祠仍题额为"三贤祠"祀唐、明文士六人,现祠内尚有明、清碑碣多方,记载祠的经过。1927年祠废,但格局未改,为3间平房带出厦,灰瓦顶。 大殿之西也有灰瓦顶平房3间带出厦,为道光十年与三贤祠同时修建。明代改建禹王庙时在东西配殿内配祀古代治水功臣29人,此次改建,将明、清两代治水功臣8人增入,共37人,题额为"水德祠"。 水德祠初建时的29人是(战国)史起、郑国,(汉)汲黯、郑当时、徐伯表、王延世、贾让、王景、王吴,(宋)曹翰、陈尧佐、张巩、张焘、司马光、张茂则、张商英,(元)尚文、那怀、刘赓、也仙不花、阿鲁脱怜、贾鲁、郭守敬、脱脱,(明)安然、于谦、年富、王暹、王亮。(新增)(明)宋礼、袁应泰,(清)朱之锡、靳辅、陈鹏年、嵇曾筠、雅尔图、胡宝瑔。近人又将林则徐列入,合为38人。 水德祠初建时将原木主(牌位)移入,1927年废祠,木主亦被毁,近年已加修复。 禹庙大殿后立乾隆御碑一通。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去登封朝拜中岳,路过开封,小憩数日,曾登吹台观赏,留诗一首,刻碑留台上,地方官员为碑修建碑亭,称御碑亭。 禹庙四周围以朵廊,墙上嵌满明、清人的大量碑记,且杂有近人的作品,记载着禹王台的历史事迹,可供观赏。 御碑亭往北为一砖磴道,从台顶下到平地,其北有一组新建的四合院,正房南向3间,东西偏房各为3间。四合院北为一月亮门,出门即为一四亭桥。 吹台(禹王台)四周原为莲池。清道光年间淤为平地,同治十一年(1872年),河道总督乔松年重新疏通,环台修筑水池,将高台及其周围人工修筑成椭圆形,并在南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从台顶至台下修筑6条通道,并相对修了6道小桥,并把疏池的泥土堆积在池北,形成环台绿水和池北高阜相照应.是中国传统的北方神玄武的形象--龟蛇。并在阜上建有3间穿堂门,后有六角凉亭。 清末河南法政学堂亦设于此,同时驻有新军一个炮兵营。辛亥革命时,法政学堂是同盟会的一个联络地点,新军亦密谋参加武装起义。 宣统元年(1909年),禹王台曾设立河南农事试验场。1914年分出部分另设森林局。1919年河南省当局将农、棉、蚕、林等六机构合并为河南农林试验总场。 宣统元年(1909年),创办河南中等农业学堂,后并入河南大学成立河南大学农学院。 直到50年代中期,禹王台还分属以上二个单位。1957年由于省府西迁,农学院及试验总场迁走才正式建立禹王台公园。 禹王台公园除吹台古建外,利用森林局多年经营遗留的繁盛的林木,还培植牡丹、樱花等多种花草,品种繁多,自然景色丰富多彩,是城郊的游乐胜地。 地址:开封市禹王台区繁塔东路东一街38号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电话:0378-2678761 开放时间: 7:00-17:30(冬)。6:30-17:00(夏)。 交通: 市内乘坐12、15、32路公交车至禹王台站下车 门票: 10元 |
开封御河 | 御河水系全长1900米,北起龙亭湖,南终包公湖。沿河有跨河大桥11座,其中即是景观桥又兼市政工程通客货运输桥6座,两岸景观小桥14座,共计桥梁20座。沿河自北向南有集锦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五个景观段。两岸绿树成荫、阁亭遍布其间,两岸歌声戏曲声南北呼应,整个河段,河中旅游船来往不断。 六座市政工程桥参照宋代名桥仿制,使御河称为“宋桥博览园”,桥梁设计和建筑遵循“一桥一景,突出宋韵”的原则,两岸小道卵石铺地,便于游人休闲欣赏健身。 游船起点在御河南段的西司桥的东南角。在游船码头,向南望,可看到湖南沿博物馆,向西看,可以看到近在眼前的包公湖西岸的包公祠,其实还有东边的开封府,可惜被建筑遮挡,看不见的。湖中小天鹅等游船星罗湖中。 御河,2006年开凿,今年10月1日,御河水上游正式通航。这条全长1.9公里的河流,横穿11座宋式桥梁,成为国内连接桥梁最多的城市水系,南连包公湖,北牵龙亭湖,两岸连绵不断的宋式建筑充盈了游客的视线。 泛舟踏歌,穿越千年历史,水上一游,让人对开封的历史文化有新的感悟和体验。整个御河衔接了国内密度最大的风景名胜区,沿河4平方公里共有1处5A、4处4A、2处3A级景区。龙亭湖作为开封最大最漂亮的湖面,湖底沉睡着的六朝皇宫遗址让人思绪万千。 亭榭楼台、勾栏瓦肆;桨声灯影摇,人在画中游。美轮美奂、宋韵十足的御河两岸盛景,又让御河成为我省唯一一个集古建筑欣赏,戏曲,宋词乐舞欣赏,灯光欣赏,购物、美食于一体的水上游项目。 夜幕初垂,水月笼沙。白日喧闹的开封在灯影下,变成了一首含蓄隽永的宋词。在御河的集锦园、春花园等5个景观园区,人们可以玩味千年词韵“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回廊仙台”、“木栈曲桥”等美轮美奂的景观中,品味原汁原味的宋词乐舞、豫剧、民乐等开封之“音”。 当年,孟元老在江南梦寻汴京,怅然中著成《东京梦华录》——“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当下游御河,就是那聪明的开封人,还您一个开封的千年记忆。 人在画中走,船在画中游。历时7年打造的御河终于通航,开封御河水上旅游项目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乘船游于御河之上,我们感受着宋都古城的韵味儿,体验到水美、景润,更感受到休闲之美、文化之力。 作为宋都水系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御河水上旅游项目的试运行,将龙亭湖景区与包公湖景区连通,畅通了开封的血脉,令整个城市神韵倍增。这一连通,连起的是两个湖,形成的是一道流动风景线,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这一连通,连起的是市内主要旅游景区,打造了文化开封的新亮点,推动的是整个城市的跨越发展。 文化传承,塑宋都形象。体验“北方水城”,感受宋风宋韵。对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开封来说,水,是其重要的文化元素。而城内湖泊众多却互不相连的状况,不免使人感到遗憾。御河的通航,搅动了一城之水、做活了水上文章,展现出开封水系的独有魅力。在古色古香的宋式风格游船上乘坐,观看两岸宋味浓郁的迷人景致,游客的游览过程俨然已成欣赏大宋文化的过程。在水文化和宋文化传承弘扬之中,御河通航进一步塑造了开封的宋都形象,使文化发展更显特色、更具力量。 旅游创新,延产业链条。对开封旅游业发展来说,御河通航是一次可贵的创新。它丰富了旅游内容,拉长了旅游时间,打造出开封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夜游开封”成为崭新的品牌,画舫凌波、桨声灯影、如梦如幻的全新体验,让游客从夜色朦胧中感受到了别样的开封;“水上看开封”创造了旅游新视角,让游客有多种选择、多重收获,能够更加全面地欣赏了解开封之美。御河通航,围绕着水系做文章,延长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链条,有利于老城区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开封的快速发展。 休闲娱乐,创幸福生活。御河通航,不仅是旅游的创新之举,也是提升城市品位的经典之作。在开通航运的同时,我市对两岸棚户区进行改造,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将使开封更美丽。御河两岸的演艺地点也热闹了起来,民歌、民舞、民乐表演丰富了市民的闲暇生活,满足了市民的娱乐需求。景色越来越美、休闲娱乐的机会越来越多,御河通航不仅让外地游客爱上开封,更是“点亮”了开封人的幸福生活。 御河处处泛涟漪,桨声灯影宋韵长。御河水上旅游项目,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可贵尝试,将助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尽显文化开封之独特魅力! |
开封延庆观 | 开封延庆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观位于开封市内西南部,南临包公湖。湖光倒影,水波潋滟。 延庆观的前身叫重阳观,是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莆(1112~1170年)传道与逝世的地方。王喆是金代著名道士,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初在终南山修行,自称得道,游方于山东宁海(今牟平县),建全真庵,杂糅儒、道、释三家思想为一体,创全真派。 金大定九年(1169年),王喆带领丘处机等四名弟子,到开封传道,逝世于此。弟子们为了纪念他,就地建立了重阳观,成为传播全真教的一个基地。 王重阳最有成就的弟子是丘处机,他深受元代帝王的宠爱。受命总领全国道教,使全真教广为流传。 元太宗五年(1233年),蒙军包围金朝的南京--开封,金朝末代皇帝哀宗出逃,南京归元。全真教徒受丘处机遗命,到开封主持重阳观,并兴工扩建,历时近30年,规模宏伟,殿宇壮丽。元世祖赐名"朝元宫"。元末,朝元宫毁于兵火。明洪武六年(1373年),恢复道观,更名延庆观。 玉皇阁,是座独具风格的古代建筑。明人李濂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著《汴京遗迹志》记载:"延庆观在城内汴河之北,浚仪桥之西,旧为朝元万寿宫斋堂"。还说朝元万寿宫"元末废之,惟存斋堂耳。"时隔3年,有记载对这座"斋堂"进行了整修。现在玉皇阁东窗铁棂上铸有"大明永宁王大府镇国中尉雪窗重修玉帝阁三官无梁宝殿铁窗门户两扇,嘉靖二十八年九月吉日"。由此可知,这座"惟存"的"斋堂",明代叫"玉帝阁三官无梁宝殿"。"玉帝阁"与"玉皇阁"同义,"无梁宝殿"与现存"玉皇阁"无梁纯砖结构相符。玉皇阁确系元代遗物。玉皇阁底层的砌砖方法,不讲究"砖缝岔分",这是明代以前宋元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 开封屡遭黄河水患。玉皇阁被淤没3米多深,剥离之后,通高18.34米。阁分3层,坐北面南。一层正方,边长10米,正面砖圈门,两侧铁棂窗。檐部以仿木五铺作斗拱承托,上覆绿色琉璃瓦。四角梁石雕龙头,延颈悬铃,叮咚作响。室内四角砌以密集的青砖斗拱,上部呈穹窿顶,饰以八根弧形撑架,嵌以砖雕花卉,颇似一座华丽的蒙古包。室内供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铸造的真武铜像一尊,披发跣足,道貌岸然。 玉皇阁的中层为八角实心,每面饰以歇山式山墙,悬鱼惹草,脊饰均设鸱吻、垂兽,体积不大而内涵丰富。八面山花向外,颇具宋代建筑的风韵。 玉皇阁的上层为八角楼阁,南门悬琉璃竖额"玉皇阁"蓝底金字;北面嵌"通明阁"阳文石刻,字大尺余,苍劲雄健,楼阁周围设孔雀蓝琉璃栏杆,平台以砖雕仿木斗拱承托。阁内供汉白玉雕刻玉皇大帝座像及左右侍臣。上下无阶梯,玉帝高高在上,超然世外。最上部分为八角攒尖琉璃瓦顶,脊饰犹存蒙古骑士和西域武士形象,与众迥异。顶部装置道教特有的火焰宝珠铜饰件,在元代永乐宫壁画中可找到印证。 玉皇阁的建造是蒙古包与楼阁的巧妙结合,构造奇特,琉璃构件蓝绿相间,与红墙辉映,色彩绚丽。虽屡经修缮,仍保留着浓厚的元代风格。这是蒙汉文化融合在建筑艺术上的生动反映。 修复后的延庆观,在原三清殿的旧址建5间3开山门一座,悬山绿瓦,檐部装修花鸟虫鱼、松鼠葡萄、八仙法器等传统木雕,技法多变,雕工精细。玉皇阁两侧恢复东西道房,内置王喆蜡像及古玩字画,古朴雅致。阁后1998年建卷棚顶大殿5间,及连接道房的回廊(1999年,彩绘)。东西道房以外,拟定配景造园,供游人休憩。延庆观是道教中重要派别--全真派的祖庭,与佛教中禅宗尊崇少林寺为禅宗祖庭有同样意义。延庆观的建筑艺术也极别致,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交通 市内乘坐1、9路公交车到延庆观下车。 门票 15元 开放时间 8:00-18:30 景点位置 开封市鼓楼区观前街53号(开封府西北侧) 王重阳 (1112~1170) 【王重阳】(1112~1170)道教全真派创始人。始名中孚,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市秦都区人。幼学儒术,长大后入学府,善于作文,颇喜弓马。年轻时投靠金廷,易名世雄,字德威,以求取功名富贵。因仕途失意,辞官解印,黜妻弃子,隐居终南刘蒋村,沉沦酒坛,自暴自弃。金己卯四年(1159)夏望,醉卧于甘河镇,自称遇仙入道,更名王吉吉,号重阳子。从此潜修金丹,佯狂装疯,…… 详细++ 丘处机 (1148~1227) 丘处机(1148—1227) 字通密,号长春子,栖霞县滨都里人。 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与马丹阳、谭处端、王玉阳、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等同称“北七真”。 丘处机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童年时即向往-成“仙”。栖身村北之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为磨炼意志,曾一次次将一枚铜钱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然后再去寻找,不得…… 详细++ 王重阳 (1112~1170) 【王重阳】(1112~1170)道教全真派创始人。始名中孚,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市秦都区人。幼学儒术,长大后入学府,善于作文,颇喜弓马。年轻时投靠金廷,易名世雄,字德威,以求取功名富贵。因仕途失意,辞官解印,黜妻弃子,隐居终南刘蒋村,沉沦酒坛,自暴自弃。金己卯四年(1159)夏望,醉卧于甘河镇,自称遇仙入道,更名王吉吉,号重阳子。从此潜修金丹,佯狂装疯,…… 详细++ 丘处机 (1148~1227) 丘处机(1148—1227) 字通密,号长春子,栖霞县滨都里人。 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与马丹阳、谭处端、王玉阳、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等同称“北七真”。 丘处机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童年时即向往-成“仙”。栖身村北之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为磨炼意志,曾一次次将一枚铜钱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然后再去寻找,不得…… 详细++ 丘处机 (1148~1227) 丘处机(1148—1227) 字通密,号长春子,栖霞县滨都里人。 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与马丹阳、谭处端、王玉阳、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等同称“北七真”。 丘处机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童年时即向往-成“仙”。栖身村北之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为磨炼意志,曾一次次将一枚铜钱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然后再去寻找,不得……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