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芜湖市 >> 鸠江区

鸠江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鸠江区谷歌卫星地图)


鸠江区简介

  鸠江区面积232平方千米,人口23.42万。
  区人民政府驻九华北路与天门山东路交汇处,邮编:24100。代码:340207。区号:0553。拼音:Jiujiang Qu。
  
  行政区划
  
  鸠江区辖8个街道:四褐山街道、裕溪口街道、湾里街道、官陡街道、清水街道、大闸街道、张镇街道、龙山街道。其中,龙山街道由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历史沿革
  
  鸠江区是1990年撤并原芜湖市郊区、四褐山区、裕溪口区设立。
  1996年,鸠江区辖:四褐山街道、裕溪口街道、湾里镇、大桥镇、官陡乡。
  1997年,鸠江区撤销官陡乡,设立官陡镇,镇人民政府驻官陡。
  2000年,鸠江区辖2个街道、3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64440人,各街镇人口: 四褐山街道 30966 裕溪口街道 11486 官陡镇 50409 湾里镇 39391 大桥镇 32188
  2003年,鸠江区位于芜湖市区东北部。东与芜湖县交界,西和巢湖市的无为县接壤,南邻镜湖、新芜区,东北、西北分别与马鞍山市的当涂县、巢湖市的和县相连。面积153平方千米,人口15.86万人。辖四褐山、裕溪口2个街道办事处,大桥、湾里、官陡3个镇,有社区居委会20个,村委会31个。区政府位于九华北路与天门山东路交汇处。2003年末,鸠江区共51003户,158636人。
  
  2004年,《关于同意将芜湖县清水镇划入市区的批复》(民地字[2004]49号):将芜湖县的清水镇划入芜湖市鸠江区。撤销清水镇,分设清水、荆山、大闸、张镇4个街道办事处。2004年底,鸠江区辖6个街道、3个镇。
  2005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77号)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将鸠江区的荆山街道以及湾里镇的广福、莲塘2个居委会划归镜湖区管辖。原来的鸠江区面积为153平方千米,人口为16.43万,调整后的鸠江区由于将芜湖县清水镇(不含原荆山镇区域)划入,面积增加到232平方千米,人口增加到23.42万,街道办事处由原来的5个变为8个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8.2万人 697平方公里 340207 241000 0553 查看 鸠江区谷歌卫星地图

鸠江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四褐山街道 0 10平方公里 四湾社区 曹姑社区 管山社区 四山社区 查看 四褐山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裕溪口街道 0 2.62平方公里 新三村社区 新裕路社区 查看 裕溪口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官陡街道 约5万人 54平方公里 鲁李社区 神东社区 汀孟社区 十里社区 官飞社区 星辰社区 南阳社区 中江社区 青锋社区 光明社区 观岚社区 蓝天社区 鸠兹社区 城东社区 赤铸山社区 弋江社区 查看 官陡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湾里街道 0 0 银湖社区 凤鸣湖社区 合南社区 金湾社区 石城社区 华强社区 查看 湾里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清水街道 约4.5万人 42.4平方公里 清水社区 联盟社区 清苑社区 王拐社区 周圣社区 万春社区 大闸社区 竹秀社区 军滩社区 查看 清水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龙山街道 约3.27万人 61.6平方公里 祥瑞社区 翡翠湾社区 凤凰城社区 龙湖社区 大圣社区 东梁社区 上闸社区 龙山社区 天门社区 红星社区 查看 龙山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万春街道 约6.8万人 93.7平方公里 代垛社区 安乐社区 新胜社区 南辛社区 新民社区 胜和社区 中心社区 木龙社区 金华社区 杨青社区 苏子社区 同和社区 张拐社区 查看 万春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沈巷镇 约12万人 218平方公里 裕溪社区 雍镇社区 五显集社区 螺百社区 沈巷社区 黄山寺社区 南埂村 安丰村 四连村 大蒋村 灯塔村 丰圩村 凤城村 新坝村 民安村 保圩村 沈巷村 双坝村 双河村 孙庄村 迎江村 八角村 黄庄村 查看 沈巷镇谷歌卫星地图
汤沟镇 约2.9万人 45平方公里 三汊河社区 汤沟社区 红旗村 冠军村 前进村 黄马村 早映村 光华村 曙光村 三元村 流泗村 楼梯村 板桥村 查看 汤沟镇谷歌卫星地图
二坝镇 0 69平方公里 雍南社区 二坝社区 农场社区 长安社区 水楼村 提树村 杨坝村 康湾村 天河村 龙泉村 中路村 永宁村 蛟矶村 查看 二坝镇谷歌卫星地图
白茆镇 约7.79万人 98平方公里 三官殿社区 黑沙洲社区 六洲社区 江坝社区 仔洲村 天然洲村 二垅村 三垅村 新园村 旭光村 永胜村 东流村 大江村 浃南村 南垅村 群利村 套北村 七洲村 五号村 新树村 义圩村 查看 白茆镇谷歌卫星地图

鸠江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镜湖区

  行政区划   镜湖区人文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作为芜湖市的中心城区、服务业的核心区,交通便捷、商业发达,科教文化资源富集,生活、娱乐、休闲设施配套完善,是全市经济、文化、信息、金融中心和中央商务区,是理想的宜业、宜商、宜游、宜居之地。经2006年与2010年二次区划调整,全区现辖10个公共服务中心,1个街道办事处(方村街道办事处),60个社区居委会,12个村委会,常住人口约60万,区域面积121平方公里。   经济建设   近年来,镜湖区始终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抓手,坚持和完善“三产强区、科教兴区、统筹发展”战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达80%。   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2.5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7亿元,同比增长25%,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亿元,增长19%,占全市28.9%;实现财政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4.1亿元,增长25.8%;实际利用外资9341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82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综合实力已进入全省城区第一方阵。   社会事业   在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注重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相继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养老社会化服务示范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安徽省都市休闲旅游示范区”、“安徽省金融产业集聚区”、“安徽省总部经济集聚区”、“安徽省教育强区”等多项荣誉,为镜湖区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弋江区

  弋江区面积154平方千米,人口18.75万。   区政府驻利民路418号,邮编:241002。代码:340203。区号:0553。拼音:Yijiang Qu。      行政区划      弋江区辖3个街道、3个镇:弋江桥街道、中山南路街道、利民路街道、马塘镇、鲁港镇、火龙岗镇。   历史沿革         1997年,马塘区撤销马塘乡,设立马塘镇,镇人民政府驻马塘;撤销鲁港乡,设立鲁港镇,镇人民政府驻鲁港。   2000年,马塘区辖3个街道、2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20028人,各街镇人口(人): 弋江桥街道 27573 中山南路街道 24437 利民路街道 21565 马塘镇 20273 鲁港镇 26180   2003年,马塘区位于市区东南部。东及东南与芜湖县接壤,西临长江,南隔漳河与繁昌县相望,北隔青弋江和镜湖、新芜区相望。面积46平方千米,人11.22万人。辖中山南路、利民路、弋江桥、南瑞4个街道办事处,马塘、鲁港2个镇,有社区居委会25个,村委会8个。2003年,共41026户,112212人。   2003年,马塘区位于芜湖市南部,北依青弋江,西濒长江,南至漳河,东起荆山河,面积64平方千米。辖马塘、鲁港两镇和利民路、弋江桥、中山南路、南瑞4个街道办事处,共8个村委会、25个社居委。截止2003年末,全区总人口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万人,有回、蒙古、藏、维吾尔、苗、彝、壮、朝鲜、满、土家、黎、瑶、景颇13个少数民族,共748人,占总人口的0.6%。(注:此两处2003年资料均来自《芜湖2004年鉴》)   2004年底,马塘区辖4个街道、2个镇。   2005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77号)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马塘区更名为弋江区。将芜湖县火龙岗镇划归弋江区管辖。弋江区人民政府驻利民路。2006年2月9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批准马塘区更名为弋江区,将芜湖县火龙岗镇划归弋江区管辖。原马塘区面积为46平方千米,人口11.79万,调整后改称弋江区,由于将芜湖县火龙岗镇划入,面积增加到154平方千米,人口也增加到18.75万。辖4个街道、3个镇:弋江桥街道、中山南路街道、利民路街道、南瑞街道、马塘镇、鲁港镇、火龙岗镇。   2006年7月,弋江区撤销南瑞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承担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移交给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原来承担的社会性、群众性工作,移交给社区。南瑞街道原来下设5个社区,办事处撤销后,区委、区政府将其调整为沐春园、荷夏园、锦坤园3个社区。   

鸠江区

  鸠江区面积232平方千米,人口23.42万。   区人民政府驻九华北路与天门山东路交汇处,邮编:24100。代码:340207。区号:0553。拼音:Jiujiang Qu。      行政区划      鸠江区辖8个街道:四褐山街道、裕溪口街道、湾里街道、官陡街道、清水街道、大闸街道、张镇街道、龙山街道。其中,龙山街道由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历史沿革      鸠江区是1990年撤并原芜湖市郊区、四褐山区、裕溪口区设立。   1996年,鸠江区辖:四褐山街道、裕溪口街道、湾里镇、大桥镇、官陡乡。   1997年,鸠江区撤销官陡乡,设立官陡镇,镇人民政府驻官陡。   2000年,鸠江区辖2个街道、3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64440人,各街镇人口: 四褐山街道 30966 裕溪口街道 11486 官陡镇 50409 湾里镇 39391 大桥镇 32188   2003年,鸠江区位于芜湖市区东北部。东与芜湖县交界,西和巢湖市的无为县接壤,南邻镜湖、新芜区,东北、西北分别与马鞍山市的当涂县、巢湖市的和县相连。面积153平方千米,人口15.86万人。辖四褐山、裕溪口2个街道办事处,大桥、湾里、官陡3个镇,有社区居委会20个,村委会31个。区政府位于九华北路与天门山东路交汇处。2003年末,鸠江区共51003户,158636人。      2004年,《关于同意将芜湖县清水镇划入市区的批复》(民地字[2004]49号):将芜湖县的清水镇划入芜湖市鸠江区。撤销清水镇,分设清水、荆山、大闸、张镇4个街道办事处。2004年底,鸠江区辖6个街道、3个镇。   2005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77号)调整芜湖市部分行政区划:将鸠江区的荆山街道以及湾里镇的广福、莲塘2个居委会划归镜湖区管辖。原来的鸠江区面积为153平方千米,人口为16.43万,调整后的鸠江区由于将芜湖县清水镇(不含原荆山镇区域)划入,面积增加到232平方千米,人口增加到23.42万,街道办事处由原来的5个变为8个  

三山区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西北角,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近现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今日的芜湖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工业城市,是长江城市带的重点城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极,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享受国家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江开放城市和安徽省改革开放的窗口。   三山区是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芜湖市新城区,位于芜湖主城区西南部,北濒长江,与无为县隔江相望,东南隔漳河,与弋江区、芜湖县、南陵县相邻,西与繁昌县城北工业区相接。由江城进入皖南,这是一条必要的通道。   三山区面积276.1平方公里,辖峨桥镇和三山、保定、龙湖三个街道办事处,40个行政村,还有三华和茗香两个居民社区。常住人口14.7万,是芜湖市辖人口最少,面积最大的区,发展潜力很大。   一、优越的环境   三山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平均海拔9.5米,地形为半山半圩,水抱山环、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时分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境内襟江带湖,山青水秀。浮山、铜山、三华山常年郁郁葱葱。龙窝湖、漳河、峨溪河、响水涧、三山河碧波荡漾,堤岸绿树行行。这里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峰、每一个村庄都可入诗入画。三山秋月、浮丘丹井、鲁明放舟、峨溪烟柳等风景名胜给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陶醉的诗篇。如“孤村烟火三山隔,两县人家一水分。一片轻帆天际上,不知身在白鹤群。”就是对三山最概括的赞美。   建国以后,三山人民发扬光荣传统,弘扬“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团结拼搏,敢为人先”的渡江第一船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浮山农庄葛世玉带头创办农业合作社,带领群众抵抗灾荒,1954年受到毛泽东主席亲笔表彰;1961年春,在繁昌县委的领导下,三万民工齐上阵,完成40余万土方,拦江打坝,筑成十里长的螃蟹矶大堤;水埠峨桥不产茶,素无巨贾茶商,却乘改革开放春风造出了一个“江南第一茶市”,今已拓展为国际茶城,千百万人东西南北闯市场,使古镇峨桥名扬四方:1958年,古镇三山就建起了大型轧花厂;1985年兴建了蔬菜批发市场,1992年扩建成江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1998年大水以后,国家先后投巨资对长江、璋河堤防进行整治,长江江堤达标,平地行垸,退田还水,万亩圩口达标工程,造福万代……   如今长江大堤、漳河大堤固若金汤。而今的三山,街道整齐统一、道路宽敞开阔,水泥道路通到每个村庄。居民住进了装修现代的商品房或欧式小洋楼,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以联群村为代表的农民,家家住上两层楼房,2006年入围中央电视台“魅力新村”,目前为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三山绿色食品工业园中建成了一座座标准厂房,以上市企业双鹤药业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在园区落户。华电芜湖(保定)电厂、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教育卫生事业得到大发展,“双基”早已达标,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遍布城乡,三山高中建校已近50年,近年来,成教、职教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卫生院所、医务室、计生服务站遍布乡村、街坊。   二、 厚重的历史   三山境内发现商周时期多处人类遗址,如三山镇大神墩遗址,浮山乡珠墩船墩,新淮乡磨盘墩,中沟疙瘩头遗址等,证明了三山早期就有人类生活繁衍。   汉末周瑜开筑保大圩,整治圩区水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唐末大将孙端、台蒙戍守鲁港。为御敌,在鲁港河上建筑了五堰。宋文天祥修复五堰,引江水倒灌,以提高漳河水位,使漳河水运畅达,称为“金坞”。元末将军从一彪倡议练兵于千军岭,遗“千军岭炮台”。明初小淮窑砖瓦驰运金陵,供葺造皇城,遐迩闻名。明代上中叶,三山老街建成,这时的三山,已经水路交通畅达,随之陆路官道连通,舟行日盛,商贾如云。后又设了邮亭、官驿、驿馆,多宿来往官绅,故有上马店下马店,接官亭的地名产生。后来,又相继修建了杨泗庙、文昌宫、城隍庙、三华禅院等寺庙,引来无数香客骚人。那时三山街已成为一方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古埠峨桥因峨溪河、漳河水运发达、船帮兴盛,“峨船子”、“小划子”往来频繁,促进了峨桥商埠的繁荣。   地处三江口之鲁港,为长江、漳河要津。文天祥督师鲁港,流芳百世;贾似道弃守鲁港,遗臭万年。元末,朱元璋率农民起义军于鲁港多次激战,使鲁港自明初后逐渐颓萎。   明成化七年(1471年),官府搜刮民财,又在鲁港始设“常关”,为明代六大税关之一,清代和民国继之。民国后二十余年,关税控制在外国人手里,鲁港常关自创关到裁撤共有480年历史,记录了鲁港港航之繁荣,也写下了人民的辛酸血泪。   两千多年来,勤劳智慧的三山人民,传承着历史,创造着文明,也历经磨难,饱含血泪,步履维艰。   三、丰富的资源   三山盛产铜、铁,境内小铜山遗存了采铜和冶铜遗址,现有的几家采矿业效益较好。   这里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江滨湖畔有汀洲湿地几万亩,保大圩、门楼圩有沃野平畴万余顷。   三山区濒江临河,境内湖泊众多,龙窝湖最大,仰洼套、虬塘湖历史悠久,还有外龙窝等滩涂芦洲绵延数十里,水资源非常丰富:河流溪涧纵横交织,三山河、峨溪河、泊口河、响水涧久有盛名:长江岸线达20多公里,漳河岸线近30公里,“黄金水道”得天独厚;长江岸线非常适合造船工业和建设深水港口。   沿江居民有种植大棚蔬菜的习惯,新鲜蔬菜除满足市区需要外,还供应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冷藏保鲜的蔬菜远销日本、韩国。有机蔬菜品种多,质量优,非常适合作为深加工原料。   三、 便利的交通   沿江(上海至武汉)高速公路、滁(滁州)黄(黄山)高速公路、S321省道、宁(南京)铜(铜陵)铁路贯穿全区。芜湖市三环路也将三山大部分地区圈进,芜湖市区滨江大道将延伸至三山区龙窝湖附近,把三山与芜湖市中心连为一体,届时从市中心到三山将更为方便。   芜湖长江二桥与三山区紧邻,长三角城际铁路复线也由境内通过,区内乡村公路网已经形成。城区新建华电大道、三山大道、龙湖大道均为高标准设计施工,建设中的芜湖(保定)电厂铁路专用线由峨桥直通江边。   再加上水路运输的黄金水道,三山区交通干线可谓密如蛛网,四通八达。   四、 灿烂的文化   三山历史悠久、风景美丽,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名家骚客前来旅游观光,他们游流忘返,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章,抒发出超越历史高度、地域广度、生命长度的一系列感慨。   歌颂三山的第一首诗为《原道歌》,作者东周浮邱伯称巍峨的浮山为藏龙伏虎之地。谢眺、王安石、杨万里等名人也多有诗词歌咏三山。   诗仙李白来到铜山寺,饱览此间山水奇景,颇有留恋之意,乘兴挥毫,题下 “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举杯回午袖,扫尽五松山。” 的绝句。他还曾乘舟过三山,作《江上答崔宣城》诗歌 :“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树绕芦洲月,山鸣鹊镇钟。” ,对三华山大加赞赏,这可能是关于“三山秋月”的最早写照。   清姚鼐游三华山留吟数篇,字字珠玉。明宋棠咏《螃蟹矶》“扬子江头古石矶,秋来却羡蟹螯肥,卷舒不及鸱夷子,安得垂伦钓夕晖。”让“蟹矶钓踪”始成一景。   朱元璋曾亲临浮山,督修浮山寺,乾隆帝来浮山寺手植江白牡丹两株,赐名“隐玉寺”。那时的浮山古寺,晨钟暮鼓、佛号经声不绝,香火旺盛一时。   邑人曾作《三山秋月》、《峨溪匹练》、《浮丘丹井》等诗,虽为状物写景,实为托景抒情,传承着人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精神,物寓其理,景寓其情。于是,自明初中顺大夫严允谐作《三山秋月》始,同题诗作不断,代不乏人。诗为心声,字里行间无不寄托着浓浓的乡情。   明?程梦斗作三山《八景记》云:山川非俊杰不显,俊杰非地灵不生。居畔三山,迢递江干,虎踞龙蟠……   明涂溪杨氏宗臣等五君联袂登浮丘山,吟诗唱和,步本译韵留《浮丘列屏》佳作六章。“浮山览胜,诗书流云,文风代远,蔚启人闻。”清乾隆年间,本邑学博谢淋潜斋邀户部尚书董左田,太守王子卿,文博周最峰,金叶山等人同游三华山,分字吟对,互有唱和,遗诗十余首,开三华文人述宴之先河,扬三山文明风气之先声。   清末民初三山文风亦盛,他们还创办了“三山公学堂”,教于乡里。清末废科举之际,读书人不再孜孜于科考之事,便结社吟诗,以陶冶性情,增进学业。此时,三山九莲诗社于九莲庵内诞生,首聚者九人。他们定期聚会,共论诗文,后发展到几十人,著作颇多,惜多不存。   三山地区文化发展异彩纷呈,如今习诗赋韵者不下百人。既有诗词进校园,儿童吟诗诵古文,兴致蔚然;也有老年学校兴起,腰鼓队、秧歌队燕舞流莺。诗词学会引耋耋学吟,时闻笑声朗朗,吟语轻轻。三山习书学画者不乏其人,经常有书画展,让人流连,更有儿童书画展,悦目赏心。这里文体活动多姿多彩,农民象棋节每年在湖滨公园举行,“农民象棋之乡”名闻有年。   古老的“三华庙会”于今也推陈出新,演绎成一方风俗。春节穿龙灯,端午赛龙舟热闹非凡。古镇峨桥依托国际茶城,茶博会、茶文化、书画展、品茶、咏茶、歌咏会经常举行,茶韵流香,清心怡人。去峨桥饮茶香,写茶诗,登浮丘山吟胜,游铜山寺赏景,到龙窝湖荡舟,听渔歌唱晚,逛“三华庙会”,已成为芜湖人的时尚。   五、 杰出的人物   生于斯长于斯的江东才俊、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从这里的“三华古道”上走了出去,于无声处撞击着时代的强音,永恒与有限,存在与虚无,幻灭与成功,辉煌与湮灭,赋予三山一方热土上吴楚文化的特有内涵。   姚孟景、姚孟昱昆玉联芳,兹前蜚英黉校、含华艺圃者济济林林。还有众多雅士名家,令人称道:如晚清有进士姚楷和兄弟双拔贡的姚琢如,姚浩如。还有鲁寿祁,佘霄峰,桂一棵,姚彩錡等古代名人,为家乡争光添彩。   建国前后的名流,有史学权威姚薇元,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北朝胡姓考》、《王船山历史初探》等书,并参与创办了《新光》月刊。塾馆又以邓则先及邓化南最负盛名。邓则先不仅学养深厚,县人受教者颇不乏人,而且诗词隽逸,尤烩人口。   另外还有武汉中华大学法学学士杨彩清,国学大师谢鸣轩,著名医生姚化东、叶午庄,科技英才吴永和、张笃周,书画名流邓晶瑜、古绪华,诗坛高手俞乃蕴、刘表位,知名学者赵其钧、何庆善,三山区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彭晓林,旅美博士胡国俊,国家体育运动健将查全玉,“一门四才子”的陈忠实兄弟四博士、硕士,延安0中央管理局甲级模范工作者俞时模,全国劳模葛世玉、张子房、屠家祥,全军自学成才“十大标兵”之一、一等军功荣立者吴荣春等等,就是这样一些三山人,一代一代地传承着文明,使三山人杰地灵,千古流芳。   三山区成立,给三山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三山区人民紧紧把握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建设沿江经济带的重大机遇,积极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城乡统筹、东向发展战略,不断发扬“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把三山区建设成为融电力能源、现代制造、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物流和商贸服务业为一体的城乡协调、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独具魅力的绿色新城区。      

芜湖县

   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南邻宣城市,西南接南陵县,东北与当涂县交界,西北毗邻芜湖市区。现辖湾沚、六郎、陶辛、红杨、花桥5个镇,总面积670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荣誉名片有:全国文明县城、科技进步先进县、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群众体育先进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发展非公经济先进县、新农村电气化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生态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双拥模范县、园林县城。    芜湖县历史悠久,古称鸠兹,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县。境内现存楚王城、南唐九十殿、北宋东门渡官窑、南宋珩琅塔等古迹。    芜湖县四季分明,系典型的江南滨水园林城市,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盛产优质大米,为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境内东湖公园、阳光半岛、怡龙生态园、陶辛水韵令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和平鹭鸟自然保护区让您置身自然氧吧,神清气爽。    芜湖县交通便捷,距南京禄口机场1小时、合肥骆岗机场2小时;沪渝高速、芜雁高速在县域周边穿境而过,并设有出入口,已经实现两小时到南京、三小时到杭州、四小时到上海。随着皖赣铁路扩能改造、宁安城际高速铁路、铜南宣高速等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缩短芜湖县与长三角地区的距离。    芜湖县产业特色鲜明,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产业,新芜经济开发区已成为皖江城市带上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现有投产企业420家、在建企业87家,德力西电气、飞科电器、科逸住宅设备等一批大企业落户开发区。开发区先后获批为“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加工基地”、“安徽数控机床制造(芜湖)基地”、“安徽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基地”、“安徽省创新型园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列为产学研基地,目前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当前,全县上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3亿元,财政收入2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进出口总额2.57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34元。    如今的芜湖县正抢抓“十二五”经济发展黄金机遇期,全县上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型升级、率先发展的主线,大力实施转型升级、产业强县、创新驱动、城乡统筹、开放合作、和谐发展六大战略,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芜湖市域发展的新城区、县域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力争到“十二五”末,努力实现“263512”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60亿元;财政收入达35亿元以上;“十二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1200亿元以上。   

繁昌县

繁昌县城区总体规划效果图 ■城区总体规划效果图  (一)区位概况:    繁昌县城位于县域中部,县城驻地繁阳镇。2003年芜湖市进行“撤乡并镇”区划调整,将原城关镇、高安乡、横山镇、马坝乡和新港镇合并成繁阳镇,现状镇域面积达206.5Km2,人口为153175人(2003年底数据),耕地面积 72540亩。(2006年,新港与高安合建成新港镇,2005年底繁阳镇人口10.22万人)。繁昌县城紧依芜铜路(省道321),距芜湖市区39Km,距铜陵市区50Km,距南京152Km,距上海390Km。    (二)繁昌县城的城市性质:    马芜铜城市群中重要的沿江工业城市,芜湖市域副中心。    (三)繁昌县城近远期城市人口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为11.0万人;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为20.0—22.0万人。    (四)、规划年限:    近期:2004~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五)城市规划区范围:    东以县域界线、新南路平行向东2公里为界,南至沿江高速公路,西以新南路、三荻路平行向西500米为控制界线,北至县域界线,规划区用地面积约为170平方公里。   

南陵县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界宣城,西连铜陵、青阳县、南接泾县,北邻繁昌、芜湖县,总面积1263.7平方千米。总人口5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籍山镇,邮编:241300。代码:340223。区号:0553。拼音:Nanling Xian。   东北为平原圩区,西南为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1402.6毫米。   行政区划      南陵县辖8个镇:烟墩镇、家发镇、籍山镇、许镇镇、弋江镇、何湾镇、三里镇、工山镇。   历史沿革   南陵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丹阳郡春谷县、宣城县,晋置南陵戍。南陵,本汉县名,在关中,属京兆尹。东晋侨置于江南。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南陵郡、南陵县,由东晋于沿江南岸赭圻屯所置南陵戍而来。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移治青阳城(今城关镇)属江南道宣州,南宋与明清属宁国府。民国初年属芜湖道,1932年、1938年、1940年先后划属第二、九、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2日解放,即置南陵县人民政府,属芜当专区,1983年划归芜湖市。   1997年,撤销何湾乡,设立何湾镇,镇人民政府驻何湾;撤销奎湖乡,设立奎湖镇,镇人民政府驻奎湖街;撤销家发乡,设立家发镇,镇人民政府驻麻橋;撤销戴镇乡,设立戴汇镇,镇人民政府驻汇匯;撤销绿岭乡,设立绿岭镇,镇人民政府驻绿岭。   2000年,南陵县辖15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90130人,其中:城关镇 51989 弋江镇 33834 黄墓镇 31584 三里镇 24417 丫山镇 9892 工山镇 30489 奚滩镇 24338 奎湖镇 28860 家发镇 30566 峨岭镇 18094 烟墩镇 17788 戴汇镇 19475 何湾镇 18498 绿岭镇 11529 石铺镇 21995 九连乡 22711 东河乡 19300 东七乡 19297 葛林乡 18399 太丰乡 26360 东塘乡 10715   2003年10-11月,南陵县将21个乡镇撤并为烟墩、家发、籍山、许镇、弋江、何湾、三里、工山8镇。年末,全县164388户,545574人。   2004年底,南陵县辖8个镇。  

无为县

无为县 ■状元桥夜色无为县 ■节日的无城无为区域图 ■无为区域图  无为县地处皖中,属巢湖市管辖,南濒长江,北依巢湖,与芜湖市、铜陵市隔江相望,距省会合肥市百余公里,距马鞍山市90公里,距南京市120公里,距杭州市300余公里。面积2433平方公里。她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是皖江开发开放的前沿,与“长三角”山水相连,人文相亲。113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环绕东南,皖赣铁路斜贯东北,芜湖、铜陵两座大桥为无为插上了腾飞的双翼,筹建中的江北高速、庐铜铁路、无为长江大桥将再添一道绚丽的彩虹。   无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棉花、油料、水产品总量跻身全国百强。其中,棉花年产量超百万担,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富饶的土地下还蕴藏着煤、石灰石、石油、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资源。自然风光更是引人入胜,锦绣溪妩媚典雅,竹丝湖烟波浩淼,泊山洞鬼斧神工,西九华云蒸霞蔚,天井山白鹭翔集,处处风光无限,时时景色宜人   113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环绕东南,淮南铁路斜贯东北,芜湖、铜陵四座长江大桥将为无为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建设中的的京福高铁和铜陵公铁长江大桥、筹建中的江北高速、庐铜铁路、芜湖长江二桥将再为无为添一道绚丽的彩虹。无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棉花、油料、水产品总量跻身全国百强,特色农产品有荸荠、田藕、席草等。其中,棉花年产量超百万担,为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富饶的土地下还蕴藏着煤、石灰石、石油、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资源。自然风光更是引人入胜,锦绣溪妩媚典雅,竹丝湖烟波浩淼,泊山洞鬼斧神工,西九华云蒸霞蔚,天井山白鹭翔集,万年台风景区风景旖旎,处处风光无限,时时景色宜人。  


鸠江区特产大全




鸠江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