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 | 简介 |
---|---|
永平白鹅 | 永平鹅是云南大理永平县的特产。 永平白鹅起源于野生鸿雁,是鸭科雁属鸿雁的一个变种,据《大理州地方畜禽品种志》记载,1263年永平回族纥氏开始驯养鹅(鸿雁),迄今为止已有750多年的历史。永平白鹅是当地回族农民在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饲料条件、饲养习惯下,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经精心选留、驯养培育和自然选择,逐步形成了独具特性的优良地方品种,具有遗传力强,喙、羽毛、肉瘤、颈、肉色、肤色、体型、生产性能、繁殖性能遗传稳定,毛色纯净、繁殖力高、就巢性强、早期生长速度快、耐粗饲、饲养成本低、抗病力强、肉味鲜美、鹅肥肝大、油脂含量高等特质。1980年收录于《大理州地方畜禽品种志》,1987年收录于《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10年7月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将永平白鹅地方优良家禽品种确定为云南鹅,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并将永平县定为原产地中心产区。永平白鹅曾在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作过专题报道,加工产品在昆明国际旅游节商品展销会上评为“名特优旅游商品奖”;“永平白鹅”曾连续三年获得大理州三月街民族节展销产品“金花奖”。 永平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由于海拔和地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境内河流众多,水源较好,自然生态条件为永平白鹅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永平海拔1800m以下的江河流域、湖泊、池塘、水沟、沼泽地等水资源丰富的亚热带地段都有大规模的饲养。当地群众饲养雏鹅有饲喂碎玉米的习惯,种鹅和雌鹅饲养粮食作物中又以玉米、麦子为主,多采取自由放养,使其在河流、池塘、沼泽地、水沟边得到充分活动,并可获得较多的矿物质、青绿饲料、虫类等天然良好饲料。白鹅是永平回民的主食品之一,鹅油亦是当地回民摄取脂肪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地的回民传统习惯是每年10月陆续宰后腌制成腊鹅,作为访友待客或礼品相送。加上回族群众宗教信仰的原因,有“只是回民中可买卖或外卖,但却不与汉人买”的习惯,进行自繁自养。经过长期选育,一些优良基因得到扩大、发展、优良性状得到遗传和纯化。于是在漫长的饲养过程中,在永平特有的地理气候以及饲养环境下,通过当地长期的自然和人工的选择培育,最终形成了永平白鹅这一特有的优良地方品种。在当地广泛养殖,全县发展规模较大,回民户均常年养殖白鹅在200只以上。由于鹅是草食水禽,方便饲养,鹅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在本县水源较好的汉族村庄也大量仿效饲养,有一定规模的发展。年存栏15万只。 永平县有750多年白鹅养殖历史,永平白鹅外形美观、独特,耐粗饲,抗病力强,抗逆性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难得的地方优良家禽品种和畜禽遗传资源。 永平鹅 永平县永平白鹅养殖协会 13516230 鹅(活动物) 地域范围 永平白鹅产地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境内,涉及博南镇、龙街镇、杉阳镇、厂街乡、水泄乡、龙门乡、北斗乡七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9°17′~99°56′,北纬25°03′~25°45′之间,南北长56.25㎞, 东西宽51.25㎞,养殖区域范围2884㎞2。年存栏15万只。下一篇:永平泡核桃 |
南涧无量山乌骨鸡 | 无量山乌骨鸡为地方优良品种,以大理州南涧县和普洱市景东县、镇沅县、墨江县、景谷县为中心分布”。南涧县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清权介绍说,乌骨鸡的皮、肉、骨和内脏均显黑色,耐粗饲,抗病能力强,遗传性能稳定,鸡肉味好,蛋质佳,2009年被列为国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名录;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鸡”之一。南涧县委、县政府在2009年就出台了《加快无量山乌骨鸡产业发展意见》,充分利用山区的荒坡、林地优势,组织群众大力发展山区特色养殖,形成南涧无量山乌骨鸡特色品牌。 南涧县制定了无量山乌骨鸡品种资源保护计划,建立了种源中心,设立保种户,严格按品种标准进行选育,扩大无量山乌骨鸡群体。同时立足资源优势,打破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用商业化理念来谋划产业发展。全县坚持“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走政府引导、合作社运作、种源场为龙头建立示范园区带动养殖户,用品牌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地方特色产业的集群规模效益”。县畜牧部门科学规划,积极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强化服务,加强科技培训,加大技术指导,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南涧县宝华、乐秋、拥翠、碧溪等乡镇已登记注册了7个无量山乌骨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全县建成初具规模的乌骨鸡生态养殖场87个,建成并注册了“南涧无量山乌骨鸡原种保种场”。以“种源场为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合作社搭桥,统一种源,统一饲养规程,统一使用产品标识,统一产品销售。 南涧无量山乌骨鸡 所在地域: 云南 申请人: 南涧彝族自治县畜牧站 所在地域: 2013年 地域范围 南涧无量山乌骨鸡,产地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境内,包括南涧彝族自治县的无量山镇、公郎镇、宝华镇、碧溪乡、小湾东镇、拥翠乡、乐秋乡、南涧镇8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0°06′-100°41′,北纬24°39′-25°10′之间。 东西长59千米,南北宽55千米,养殖区域范围1731.63平方公里,年存栏300万羽。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南涧无量山乌骨鸡体型大、健壮、行动敏捷、羽毛亮丽、适应性强。成年公鸡眼大有神,冠大直立,单冠为主,冠齿5-6个,冠和肉髯呈紫红色,毛色多为紫红色、黄色,主翼羽、颈羽、背羽、鞍羽多为黄色,尾羽黑色镶边。成年母鸡眼大有神,冠髯较小,少部分有凤头;毛色主要有黄色、麻花、白色、黑色;多数麻花鸡体驱毛色为 新月形条纹。 (2)内在品质指标: 南涧无量山乌骨鸡肉质细嫩、汤清味香、营养丰富,以肉黑、骨黑、内脏黑为特征,富含人体所需的7种氨基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美味佳肴。其中,水分<75%、干物质≥25%、蛋白质≥20%,粗脂肪7.0%~12.0%(粗脂肪以烘干样计),氨基酸总量≥ 11 %。 (3)安全要求: 产地选择严格执行NY/T5295-2004 《无公害食品 产地环境评价准则》,养殖执行NY/T 5038-2006《无公害食品 家禽养殖生产管理规范》。 下一篇:彝族血肠 |
巍山红雪梨 | 巍山红雪梨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据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林业》记载:“巍山红雪梨是县内特有的晚熟耐储藏的优良品种,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 因成熟于冬季,群众又称之为“冬雪梨”。 据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科技局整理的资料《红雪梨王》中记载:“在巍山县海拔2400米的鼠街新家村上对生长有一株自然杂交而成的红雪梨,据有关专家认定该树至今已在这片土地上巍巍挺立了两百多年”。据巍山县地方旧志丛书(清)《蒙化志稿》第十四卷物产志记载:“梨(一名快果,一名玉乳,一名蜜父,有雪梨、蛮梨、香酥、早白、火把、花红、-数种)”。据县《林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志》及《巍山年鉴》记载:“1983年至1984年,由县政协牵头,组织了县科委、民委、经协办、农业局、国土办等有关单位进行红雪梨资源调查,获得巍山县1984年科技成果二等奖,并于1985年4月在《云南科技报》进行了报道。1986年,经有关专家鉴定,巍山红雪梨为云南罕见品种,具有开发价值。1987年巍山红雪梨开发被列为云南省‘星火计划’项目之一。1989年底统计,全县挂果红雪梨6万多株,年产量100万斤。1990年,巍山红雪梨被云南省温带果树专家评委会评为省晚熟梨第一名,并颁发了证书。1993年获得云南省农牧渔业厅优质水果产品证书,1995年获得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质奖产品”。 巍山红雪梨晚熟、耐贮藏、外观艳丽,富含氨基酸,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供不应求。2009年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绿源林果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红雪梨获得了“绿色食品A级”认证。2011年,巍山红雪梨被云南省列为农业地方标准示范项目。 巍山红雪梨主要种植于和平镇大德村委会。当地俗称“冬雪梨”。 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树势强健,抗逆性强等特性。成熟期在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耐贮藏,果实规整,果个大(300—400克),色泽艳丽,适口性好(甜脆、含水多),盛果期单株产量100—150千克,亩产可达3000千克以上。 曾以鲜、美、香、甜等特点获云南晚熟梨第一名的冬雪梨,盛产于马鞍山、五印、青华以及大仓等彝族山区。 地域范围 巍山红雪梨产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种植区域涉及马鞍山乡、巍宝山乡、五印乡、紫金乡、南诏镇、庙街镇、大仓镇、永建镇、牛街乡、青华乡十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9°55′~100°25′、北纬24°56′~25°32′之间,东西宽47㎞,南北长65㎞,种植总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50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巍山红雪梨成年果树树高1.5m以上,整形修剪多为主干疏散分层形和自然开心形,叶翠绿;是一种晚熟优质水果,每年2月底3月初开花,10—12月成熟;耐贮藏,可贮藏到翌年梨花盛开时节;果卵圆形,大小整齐,平均单果重150~250克,表皮底色发黄,三分之二以上果面鲜红色,似胭脂红,色泽鲜艳美观,果肉白色,肉质细而质脆、汁多无渣、酸甜适中。 (2)内在品质指标 巍山红雪梨口感嫩脆,汁多、无渣、核小,酸甜适度,营养丰富, 耐储藏。可溶性固形物≥8.0%;硬度≥2.8 kg f/平方厘米;总糖≥4.8%;可滴定酸≤3.0g/kg;总氨基酸≥1.8%;维生素C≥2.0㎎/100g。 (3)安全要求 巍山红雪梨产地环境按照《NY5013-2006 无公害食品 林果类产品产地环境条件》执行;产品质量符合《GB/T 10650-2008鲜梨》产 品标准。下一篇:扒肉饵丝 |
云龙矮脚鸡 | 云龙矮脚鸡是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的特产。云龙县矮脚鸡具有抗病力强,产蛋力高、肉质鲜嫩、性情温顺、对恶劣气候环境和粗放饲养管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等特点。云龙矮脚鸡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云龙矮脚鸡原名为天登鸡(由矮脚鸡、赤轱辘鸡和乌骨鸡三个品种组成,三个品种分别占55%、30%和15%),根据原产地及品种特征,现正式名称为云龙矮脚鸡。属肉蛋兼用型的地方品种。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2006年6月2日确定为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 云龙矮脚鸡原产地云龙县诺邓镇,中心产区云龙县旧州镇,云龙县关平乡、团结乡、诺邓镇、宝丰乡、检槽乡、长新乡、白石镇、旧州镇、表村乡、漕涧镇、民建乡11个乡镇均有分布。云龙矮脚鸡多分布于傈僳、彝、白族聚居地。原产地诺邓镇天登村与旧州镇的海沧、水井村相连,随着市场交易的兴旺,旧州镇成为了中心产区。现在云龙矮脚鸡总存栏数中旧州镇占40%,诺邓镇占25%,其余 9个乡镇占35%。 云龙矮脚鸡体型较小,体躯匀称,近似椭圆形。冠型单冠,冠、肉髯紫红色,冠齿单数,耳绿色,虹彩黄色,喙形多为钩。公鸡羽色以赤黄为主,部份白羽,母鸡羽色麻黄。无凤头,无胡须,无丝羽,无腹褶,公鸡五爪,母鸡四爪。云龙矮脚鸡胫短,肉色黑色,胫、喙及皮肤灰黑色。 2014年,云龙县畜牧工作站申报的“云龙矮脚鸡”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云龙矮脚鸡产地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涉及功果桥镇、漕涧镇、诺邓镇、团结乡、关坪乡、宝丰乡、民建乡、苗尾乡、检槽乡、长新乡、白石镇11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8°52′~99°46′,北纬25°28′~26°23′之间,南北长109公里,东西宽91.8公里。养殖区域面积4400平方公里,年存栏20万羽。 下一篇:野生黑木耳 |
云龙绿茶 | 云龙绿茶产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宝丰乡的大栗树大山头,是由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监制、云龙大栗树茶厂生产的一种炒青名茶。 大栗树大山头位于北偏东十度,以北为主,坐落于重叠山的峦之中,森林茂盛,周围有天然的防护林,水利条件较好,山高谷深,常年云雾缭绕,形成“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连天满天云”的独特生态环境。大栗树大山头海拔高度在2200~2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4.9摄氏度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在-6摄氏度以上,大于10摄氏度的积温可达3500摄氏度以上。大栗树大山头海拔偏高。但北、西、南三面都面临急剧下降的大江,澜沧江峡谷、河谷的暖湿气流上升,弥补了大山头的温度和降雨量的不足。实际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比同海拔地区高,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75%。 除优越的气候条件外,大栗树大山头的土壤条件也颇为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和优良品质的形成。土壤为黄棕壤,土层深厚,土壤湿润,排水良好,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 形成云龙绿茶优良品质的因子,除优越的生态环境外,在鲜叶的采摘上有其独特的要求。云龙绿茶其春茶于清明节刚过时采摘,鲜叶用竹篓盛装,标准为一芽二叶、一芽三叶,要求芽叶大小均匀,比例适中,不采鱼叶、雨水叶、对夹叶、不采病虫芽、冻伤芽、花青紫芽和单芽等。 云龙绿茶鲜叶原料采于大山头茶园,属于大叶种,发芽较平地茶树少而迟,但芽叶粗壮,叶质柔软,嫩度好。优质的鲜叶配上烘炒相结合的加工工艺,形成了云龙绿茶优异的品质。 外形条索紧结壮实,光滑匀整、上霜;汤色淡绿、清澈明亮,滋味浓醇鲜爽回甘,具有熟板栗香,香高持久,叶底完整。 下一篇:云龙火腿 |
诺邓黑猪 | 诺邓黑猪 近年来,云龙县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特色化的“五化”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努力提高畜产品生产总量、标准化养殖比重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推进高原山地畜牧业发展,畜牧业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壮大。 肉类产品 云南 云龙县畜牧工作站 云龙县所辖关坪乡、团结乡、长新乡、诺邓镇、白石镇、检槽乡、宝丰乡、功果桥镇、苗尾乡、漕涧镇、民建乡共11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8°52′~99°46′,北纬25°28′~26°23′下一篇:诺邓火腿 |
诺邓火腿 | 诺邓火腿是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诺邓村的特产。白族诺邓火腿的配料独特,制作精细,质优而味美,切口肉色嫩红,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白族同胞腌腊制品的风格。诺邓火腿与宣威火腿、鹤庆的圆腿并称为云南三大著名火腿。 云南有三大著名火腿,就是宣威火腿、鹤庆的圆腿和白族的诺邓火腿,其中白族聚居地大理州云龙县诺邓村生产的火腿,在制作工艺方面独特,为国内所罕见。白族诺邓火腿的配料独特,制作精细,质优而味美,切口肉色嫩红,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白族同胞腌腊制品的风格。 诺邓火腿具有很好的品质,这跟诺邓的气候,物质条件有很大的关系,诺邓火腿做工精细,选料认真,用来腌制火腿的盐,是本地自产自销的诺盐,还有诺邓特殊的气候条件,那里的雨量适中,气候温和,霜期较为短,养猪多以玉米、大豆及绿叶植物为饲料,肉质细、油脂薄,瘦肉多,猪种十分理想,为腌制优良的猪膘肉创造了最佳条件。这一切形成了它完美的品质。 诺邓火腿好吃,是因为用的盐囟来腌制。冬季杀年猪时,将新鲜猪腿凉12—24小时,然后用刀把整层打整光滑,用锥子在猪腿的血脉处扎几下,用力挤出里面的血水,用诺邓产包谷酒在猪腿上均匀的撒抹一次,然后用手在猪腿上均匀地撒上盐,并边撒边搓,让猪腿充分吸收盐份,最后再在猪腿上均匀地撒上一层盐,用手轻拍压,把猪腿皮朝下平平地放在木缸或大铁锅内,盖上盖子,腌15—20天,拿出后先抹上一层盐,再在外面均匀地涂抹一层灶灰、诺邓盐卤水下沉淀的泥浆混合的稀泥,据说这种稀泥有保鲜、增香和防虫的作用,然后用绳子吊挂在阴凉、通风处半年以上即可,存放时间越长香味越浓。这样加工的火腿才是有名的正宗诺邓火腿。 大理州云龙县诺邓火腿厂从民间整理挖掘诺邓火腿传统生产工艺,并按肉制品加工原理进行科学改造,使传统工艺和现代加工得到很好结合。“诺邓火腿”于2004年获得国家商标局注册登记,企业将珍视这一品牌,把诺邓系列产品经营为既有千年历史、又具备现代绿色安全食品理念的知名品牌。 所在地域:云南 申请人: 云龙县畜牧工作站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诺邓火腿产地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涉及诺邓镇、长新乡、白石镇、宝丰乡、检槽乡、关坪乡、团结乡、功果桥镇、苗尾乡、漕涧镇、民建乡11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8°52′~99°46′,北纬25°28′~26°23′之间,南北长109公里,东西宽91.8公里。生产区域范围4400平方公里,年出栏生猪30万头,年加工火腿4800吨。 下一篇:麦地湾梨 |
麦地湾梨 | 麦地湾梨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特产。麦地湾梨是“云南省特晚熟优质梨品种”,已被认证为绿色食品。麦地湾梨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麦地湾梨是云龙县特有的特晚熟耐储藏地方优良品种,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据《云龙县志》记载:“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因成熟于冬季,群众又称之为“冬雪梨”。 一、麦地湾梨称谓的由来 麦地湾梨名称的由来还与知青上山下乡有关,当时下关知青多集中在云龙县旧州区(现功果桥镇)的澜沧江河谷地带,由于当时生产储藏技术水平有限,所以到每年的2-3月份已无梨果供应,这时有一人将梨从麦地湾村带到知青点给知青们分享,知青们品尝到汁多味甜的梨后,纷纷问:“这是什么梨?”这人也不知是什么梨,只说是从麦地湾带来的,以后知青们想吃这种梨的时候就会问:“有没有麦地湾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地名和梨结合的品种称谓“麦地湾梨”。 二、麦地湾梨的品种来源 据1998年《河北林果研究》第13卷第一期中“云龙麦地湾梨调查”,云龙麦地湾梨, 又名麦庄梨、雪梨, 系云南农家品种。因来源于四川, 故群众又称四川梨( 原名已无法查考) , 系70 年前游洪顺由四川迁居云南省云龙县旧州乡麦庄村时带来的接穗, 接在屋角的一株川梨( Py rus p ashia Buch. -Ham. ) 树上, 成为繁殖传播的母树。母树的原树冠已死, 现存树冠系从距地面高约1m 的空心主干上长出的徒长枝重新形成的。现母树立地海拔1720m。树高10m, 冠幅8m, 主干高2m, 树势中等, 枝条中密, 年产梨果400~500kg 。后经大理州云龙县农业科技工作者多年发掘、筛选,并从其变异品种中成功选育的晚熟优良地方特色水果品种之一。 三、麦地湾梨产业的发展历史 据1992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云龙县志》中第176页第4行记载,有16种地方梨果品种资源,以水井麦地湾梨、漕涧黑心梨、大功厂密香梨为特品,1989年有面积4543亩,总产量103.03万公斤。第463页的第17行记载,优质晚熟香梨调查:旧州乡水井村麦地湾梨(又名麦庄梨)和大功厂梨(又名依主梨),以优质、晚熟著称,可保存到来年春季,为云南省少数优质、晚熟香梨品种,经过调查,鉴定和推广,至1989年,已嫁接28000株,为开发地方名特产品找到门路。 据1996年出版的《云龙县林业志》记载了云南省农大科研处高级工程师张兴旺(中),大理州经果站高级工程师汪长进(左)考察云龙优质梨的照片(张昭摄)。《云龙县林业志》第60页第17行记载,水果类:品种甚多,主要有梨、苹果、柿、梅、柑桔等,梨品种有16种,主要有麦地湾梨、大功厂梨、雪梨、漕涧黑心梨和大黄皮梨、火把梨、人头梨、麦皮梨、大棠梨等。其中以旧州乡水井村所产麦地湾黄皮梨(特晚熟)品质最优,年产量约15万公斤。在第71页第2行记载,梨:乔木、高10-15米,海拨2500米以下地带多有栽培,县内16个梨果品种中以麦地湾梨品质佳,其特点是:①果色褐黄着红晕,果开型扁圆端正、皮薄、果心小、肉酥脆、味密香浓甜、汁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3%~17%,总糖7. 88%(已转化为糖汁) , 总酸0. 33%, 维生素C 2.2mg / 100g,大果型重400-800 克,中果型重250-350 克,一般单株产400-600公斤,最高单株可达1500公斤,霜降到小雪采摘,存放至来年阳春3月仍保持汁多浓甜酥脆不变;②树势强健,3月上旬萌动,中旬开花,花期约20天左右,遇重霜花亦能正常受粉,高山河谷海拨1800-2650米潮湿温凉地带均宜栽培,嫁接后3年结果,10年后进入盛果期,70余年老树仍抽新梢挂果满枝,全树结果均匀,木材纹理直,结构细而均匀,有优良器具和雕刻用材。 据1995年出版的《云龙年鉴》第93第16行页记载,〔麦地湾梨授粉试验获得成功〕:1992年以来,为探索云龙麦地弯梨授粉结实规律,县林业站经济林果专业技术人员与云南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共同承担试验课题,并经试验和跟踪观察得出结论:麦地弯梨自花授粉结实率为零,砀山酥、金花、雪花、大功厂、富源黄梨等梨品种与之授粉结实率较高,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配置比例为5:1,县内先期开发的纯麦地弯梨园应按比例高头换接上述授粉品种中的任意一种,方能达到结实丰产目的。第338页第14行记载,〔麦地湾梨精品包装初见成效〕:麦地湾梨是县内特有的优质晚熟梨,具有很好的市场,2000年初,县科委接受“麦地湾梨”品牌开发项目后,根据项目要求,组织人力、物力、突出攻关,年内完成包装设计、印制、装合等业务。首批上市1500件,上市后受到广大消费者普遍欢迎,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显著。 云龙麦地湾梨是地方优质品种,通过多年的提质、技术集成,近年来已被认证为绿色食品,“云南省特晚熟优质梨品种”,经云龙天池林果场的示范带动,全县发展面积已达35000多亩,仅天池林场示范1200亩,年产梨2000吨以上,2013年林场产值可达40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协会发展4700亩。 2014年,云龙县园艺工作站申报的“麦地湾梨”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麦地湾梨产地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涉及诺邓镇、功果桥镇、漕涧镇、白石镇、宝丰乡、苗尾乡、检槽乡、长新乡、关坪乡、团结乡、民建乡共11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8°52′~99°46′,北纬25°28′~26°23′之间,南北长109千米,东西宽91.8千米,种植面积6700公顷,年产量15万吨。 下一篇:云龙矮脚鸡 |
宾川红提葡萄 | 云南省大理宾川县是南部有名的红提种植基地,由于阳光充足,水源丰富,宾川县是红提葡萄最早上市的国内基地。宾川县葡萄种植面积达9万多亩,挂果面积达6万多亩,其中我县种植的优势葡萄产品——红提,以于1992年开始种植,栽培管理技术先进,是全国红提最早上市的地区,红提葡萄平均单粒重10 克,特大单粒可达13克以上,色泽为红色或紫红色,果皮中厚,易剥离,肉质坚实而脆,细嫩多汁,酸甜可口。目前宾川县种植的葡萄品种主要有早熟青提葡萄(优无核、白鸡心、维多利亚)、晚熟红提葡萄等。 宾川红提葡萄 宾川县农副产品营销服务中心 10292431 鲜葡萄 下一篇:宾川朱苦拉咖啡 |
宾川朱苦拉咖啡 | 宾川县是我国老品种咖啡发祥地之一,并以“中国咖啡活化石”、“中国咖啡源”著称。2010年,意大利商人吴洪平先生和北京实力投资公司万雪君女士慕名来到宾川,投入3000万元注册了宾川高原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业开发宾川朱苦拉咖啡,并与宾川县政府签订了“滨川咖啡”项目建设框架性开发协议,计划投资7亿元资金在宾川县实施10万亩优质咖啡种植基地、现代化咖啡产品加工生产线、“中国咖啡之源”主题公园等项目开发。目前公司已累计完成投资6534万元,注册了“滨川咖啡”品牌,获得了“宾川朱苦拉咖啡”注册商标独家使用权,同时租赁3万余亩土地,建成咖啡种植基地3个,种植优质云南小粒咖啡5100多亩。在公司的带动下,宾川县现已发展咖啡种植6400余亩,咖啡产业成为宾川县最具潜力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 宾川朱苦拉咖啡 宾川县农副产品营销服务中心 10292430 咖啡 下一篇:海水煮海鱼 |
云龙茶 | 大理“云龙茶”的地域特色明显,产地环境优越,生产方式独特,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产品品质优良,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发展前景好. 大理州云龙县充分利用良好的绿色茶叶生产条件,围绕“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精产品、做优品牌、做远市场、做活机制、做深文化”的茶叶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推动茶叶产业发展,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截至目前,全县已经种植优质生态茶叶3.3万亩,建成茶叶加工所12个,2014年产值达8700多万元,每年可解决800至20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地域范围 云龙茶产地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涉及诺邓镇、功果桥镇、漕涧镇、白石镇、宝丰乡、苗尾乡、检槽乡、长新乡、关坪乡、团结乡、民建乡共11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8°52′~99°46′,北纬25°28′~26°23′之间,南北长109千米,东西宽91.8千米,种植面积4000公顷,年产量3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云龙茶汤色和叶底黄绿明亮,芽叶嫩匀完整,其形状为螺形和条形,螺形茶紧结重实,卷曲成螺显亮,光滑匀整,色泽绿润;条形茶紧实匀整,灰绿上霜。2、内在品质指标:云龙茶滋味浓醇鲜爽,熟板栗香浓郁,耐冲泡。其中:茶多酚≥25.0%,咖啡碱≥2.0%,水浸出物≥44.0%,游离氨基酸≥4.0%,茶氨酸≥1.9%。下一篇:诺邓黑猪 |
南涧绿茶 | “南涧绿茶”成功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今后将用于南涧县域内生产的符合其产品要求的绿茶产品包装上,以便对南涧绿茶实施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 南涧绿茶具有外形色泽墨绿、香气鲜纯持久、呈现清香或特殊板栗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叶底黄绿匀嫩的品质特点。至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0.38万亩,有9.18万亩通过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实现茶叶产量338万公斤,工农业总产值1.6亿,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总产量达130万公斤,茶叶产业是南涧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南涧绿茶”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将为保护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南涧绿茶向产业化发展,培育品牌,做大做强产品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重要的作用。 下一篇:南涧醋 |
大理独头大蒜 | 大理白族自治州种蒜历史悠久,各县皆有栽培,尤其是弥渡县、洱源县、宾川县等。早在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就记录有现洱源县右所地区种蒜历史,记有“湖中渚田甚沃,种蒜大如拳而味异”;以及康熙、雍正、道光、光绪年间的云南大理方志篇物产中均记载有大蒜。但过去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束缚,农民只零星种植,商品量不大。1984年全国开始实施以产销逐步放开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体制改革后,“南菜北运”的规模逐年扩大。由过去的零星分散种植,发展到集中连片种植,1992年大面积生产上开始推广运用经试验成功的紫皮大蒜“提早抽苔”先进技术,使蒜苔、蒜头的上市期提早40-50天,而且产生了食用方便、品质好、个头大的独瓣蒜,栽培中独蒜率一般在30%-40%,高者达70-80%。大理独头大蒜产量一般800-1000千克/667㎡。个大质优的紫皮独头大蒜为国内唯一产区。 大理独头大蒜为紫皮蒜,外皮紫红色或浅紫白色,商品蒜需去除根须和大蒜蒂。蒜头扁圆形或圆形,不分瓣,构造与普通紫皮大蒜中的一个蒜瓣相似,仅形状和大小不同,除去外皮后果形依然如此。肉质乳白色,质地清脆,色泽一致,蒜味辛辣(比白皮大蒜辛辣)回甘,香味较浓。蒜头大小规格一般分为横径4cm以上、3-4cm、2-3cm、2cm以下等。大理独头大蒜个头大、质优,外形美观,食用剥皮方便,可食率比普通瓣蒜高5-10%。同一品种,外观整齐、洁净,无离体碎皮,蒜头大小均匀,色泽一致,无明显缺陷(包括碎头、开裂、机械伤、发芽、腐烂、异味、冻害和病虫害等)。 大理独头大蒜富含大蒜素、蒜油,蒜汁稠粘。所含的大蒜素具有抗癌、抗菌和解毒杀菌、健脾开胃、消食和预防疾病的作用。指标要求:大蒜素≧1.20%,大蒜油≧0.10%,总糖≧20.00%,蛋白质≧2.50%。 地域范围 大理独头大蒜的地域保护范围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98°52′~101°03′、北纬24°40′~26°42′,总面积19.7万公顷。生产规模1.33万公顷,年产量14.4万吨左右。主要涉及县市为大理市、弥渡县、宾川县、洱源县、祥云县、永平县、鹤庆县等7县市43个乡镇。 下一篇:无量山乌骨鸡 |
弥渡大蒜 | 弥渡农民素有种大蒜的传统,所产大蒜个头肥大、蒜素含量高于平原地区3倍多,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近年来,该县扩大种植面积,推广科技措施,着力把大蒜培植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弥渡充分发挥该县作为滇西蔬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的区位优势,建设了14个蔬菜及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同时,积极鼓励扶持本地的大蒜运销大户“升级换代”,加速膨胀大蒜加工出口产业集群规模,形成了一业竞起,群峰竞秀的发展态势。目前该县已形成5000多人的大蒜及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从业人员3万多人。通过科技推动、营销驱动和龙头企业带动,拓展大蒜商品市场空间。实现了大蒜产、加、销一条龙服务。 2006年该县种植的5万亩大蒜,产量达10万吨,平均每亩产值2000元,总产值超过了1亿元。90%以上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南亚、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为国家赚回了不菲的外汇收入。 下一篇:弥渡大竽头 |
白族扎染 |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当旅游者从当地把扎染天南海北地带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时,它从远古时期走来的脚步仿佛与当代步伐连接到了一起,叫人不能不格外惊叹于它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魅力。 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白族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传说它是苍山的溪水所变,或说是仙女织出带给人间……穿用它不仅美观,还代表着灵巧和智慧,在人们心目中差不多已成为大理最耀眼、最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扎染古称绞缬,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染布工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扎染工艺出现较早,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游人到了这里,可以看到妇女们个个在扎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 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较少,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加工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接着便是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泡,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数次,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将线拆除,将“疙瘩”挑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兰色,即是“地”,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象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亲睐。 下一篇:大理雪梨 |
宾川柑橘 | 大理州宾川县是云南优质柑橘生产基地之一,享有“柑橘之乡”的美誉。宾川县水果种植面积达到7.12万亩,其中有4万亩柑橘通过国家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 宾川是有名的“橘果之乡”,柑橘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由于有着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宾川柑橘具有上市早、果大、色鲜、味美等特点。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宾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还我橘果之乡、发展万亩橘园”的发展口号,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科技。到2008年,全县柑橘种植面积已达7.6万亩。 宾川柑桔与其他产区相比,具有丰产性好、上市期早、鲜果供应时间长、果大、均匀、整齐度好、色泽鲜艳、果皮光滑、固形物含量高、酸甜适口、脆嫩化渣、耐储藏运输、营养丰富、商品性好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宾川柑桔荣誉: 1995年,宾川柑桔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银质奖。 2002年,宾川县“宾晶”牌脐橙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07年,宾川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中国果品之乡暨果品产业先进典型评选组委会评为“中国柑桔之乡”。 2010年10月,经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组委会专家委员会评定,宾川柑桔被评为“中国十大名桔”。 2011年,宾川县启动实施了“宾川柑桔”、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和“宾川柑桔”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工作。 2011年,宾川又荣膺“中国水果之乡”殊荣。 下一篇:鲜食葡萄 |